有明一代,桂林于明洪武五年(1372)修建靖江王的府第。靖江王受封的第一代王为明代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朱守谦是最受朱元璋宠爱的侄孙之一,他从小被娇惯坏了,什么事都敢作敢为,唯有在兴建靖江王府时,其规模、用材一律“悉尊王制”,不敢僭越半步,足见礼制礼俗的威严。
明代的王府、王陵修建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古民居中依然尊崇着严格的等级礼制。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大凡古民居中,没有一户人家的房顶是盖了黄色琉璃瓦的,别说黄色琉璃瓦,就是绿色琉璃瓦也是断然不能盖的,这瓦都是帝王天子、王公大臣们才能享用的。只要看看雁山别墅中唐岳盖的水榭就会明白。雁山别墅的水榭虽然漂亮,但屋顶是素烧的筒瓦,最多只能在瓦当上铭上“碧云湖舫”四个字以示自己的豪气。雁山别墅始建于清代同治八年(1869),这时已是封建社会末期,早已礼崩乐坏,唐岳在镇压太平军时凶神恶煞,而在遵守礼制方面却同样不敢僭越半步。
明末抗清将领李膺品的故居是目前所知桂林最大的一处单体群落,他受过皇帝的敕封,赏有“皇恩旌表”的金匾,其建筑群落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气派,经粗略统计,共有八进百余间房屋,包括最后一进及厢房均为两层高的跑马楼,还有佣人住房、杂屋房等配套设施。实事求是地说,李膺品的故居虽不及山西平遥的王家大院,但它应是桂林地区范围内目前能保存下来的最大的一处古民居群落。就这等规模,他家的房顶上同样没有盖过一片琉璃瓦,依然只是素瓦朝天。
桂林古民居在平面布局中同样讲究等级地位的尊卑,主仆的居住区是截然分开的,女眷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在阳朔高田朗梓,我们见到了一组严格按封建等级尊卑建造的古民居群落,整个建筑坐南朝北,大门西向。主人起居区为两进深两院落,设置一道内院门,院门旁为一门房,每当客人来访,需先通报门房来者姓名,主人认为是一般客人,只在第一进客厅接待,如果是往来密切的且来有女眷,就会安排在第二进客厅,如果主人不愿意接待来客,只需让门房通知来客,说一声主人不在家就可以了。与主人房一墙之隔的是下人生活区,坐西朝东。下人生活区内设有厨房、餐厅、奴婢房、佣人房、长工房以及碉楼、猪牛圈。主人起居区与下人生活区之间有一道门,房门的开启由主人控制,未经主人允许,下人是不能随意进入主人起居区的,主人及其眷属则随时可以进出下人居住区。这组古民居群落把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桂林诸多的古民居中同样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只不过没有朗梓的这组古民居那样礼数备至罢了。
(二)文化韵味源远流长
总的来说,礼制礼俗在桂林古建筑中体现了突出中心、强化中轴,严格遵守等级制度、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而在室内空间的布局及建筑的细部制作上,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修养。
在古民居的布局中,正房当中为厅,两侧为主房,厅中堂壁前布置着一张供案、一张八仙桌,两张太师椅,厅之左右两侧各置一对太师椅。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为主宾之席,厅两侧的太师椅为家眷陪坐席,从室内的空间上确定了宾主的等级次序,这同时又是礼制礼俗的延伸。
在桂林的古建筑中,寺庙府第、陵墓牌坊的细部装饰以祥云龙凤为主,兼有双狮麒麟之类的瑞兽,从中体现了至高无上的权威理念。古民居的人文气息则显得更加浓郁些。走进古民居的大门,我们常见门头上有两个木锤状的装饰,那是古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门簪。门簪的外形各异,当面的图案也不尽相同,有的雕有“祥狮献瑞”,有的雕有“花开富贵”,有的刻上八卦图以求平安,有的刻上“麒麟送子”寓意子嗣绵长,小小的门簪充分体现了古代的人文因素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中国古代在人文因素的左右下,极尽工艺之巧,将各种图案以借喻、隐喻的手法,将主人对未来的寄托全部在建筑的装饰中一一表现出来。柱础中往往会刻上梅花鹿、仙鹤等寓意“鹿鹤长春”、“福禄寿禧”、“喜上眉梢”的图案,有的则更直白地用小青瓦组合成金钱纹透花景窗,寓意财源滚滚。
桂林古代人文因素更多地体现在对建筑工艺的精雕细刻上。磨砖对缝的清水墙,栩栩如生的鱼龙变化雕塑,冰梅纹饰的门窗;门板上寥寥几刀雕出的兰竹,那挺拔的枝叶,那流畅的线条,无一不体现了古代人文因素造就的优雅与渊博的学识。
桂林的古代文人同样喜欢追求一种安居乐业的思想,喜欢淡泊宁静而又悠闲的生活方式,他们不能割舍对乡土的眷念,即使是高官厚禄也要叶落归根。他们又不甘于太过于冷清的乡居生活,于是就倾尽全力装扮自己的居住外观,刻意向世人显示自己高深的文化底蕴和炫耀自己超人的财富和地位。陈宏谋终老归乡,本来想大兴土木以光宗耀祖,最后却客死他乡。唐景崧政坛失意后,倾其所有构筑了五美堂。
明清两代,文人风在桂林的建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当我们在古建筑群落中穿行,我们就会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慨。历史已经远离我们而去,我们是否能从那些砖瓦青苍的古宅中,读懂古人遗下的这一大批具有深奥人文哲理的精彩华章呢?
五、桂林古建筑的艺术魅力
桂林古建筑能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主要源自于古建筑本身无所不在的艺术穿透力和丰富多彩的工艺技巧。桂林的古建筑几乎囊括了雕刻、绘画、色彩、造型等艺术手段,集工艺美术之大成,造就了桂林古建筑这颗历经数百年仍熠熠生辉的艺术明珠。
桂林古建筑的外在艺术魅力主要源自于古建筑的造型艺术。桂林古建筑的造型既没有山西平遥古建筑的雄浑大气,也没有闽粤古建筑的纷繁复杂,更没有北京皇宫建筑的壮丽恢宏。它是在吸取了苏皖古建筑的秀丽简约、精巧雅致的同时,又吸取了闽粤古建筑中的花纹装饰,融合而形成了桂林古建筑独具魅力的外在美。
每当我们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约上三五知己,到周边诸县访古探幽时,我们就会发现,横跨在阳朔遇龙河、临桂古桂柳运河以及南边山双凤河上的古石拱桥,不仅用料粗犷,其跨拱的造型也气派壮观。从造桥的艺术而言,它们体现了桂林古代造桥艺术的雄浑之美。而在阳朔金宝深山中见到的大木桥、灵川九屋东源深山中见到的小木亭桥和全州龙水乡的虹饮桥,则系桥面架廊、覆以小青瓦顶,有类似桂北少数民族风雨桥的造型特点,赏之令人有轻盈灵秀之感。
桂林周边的庙宇家祠,其高耸的马头墙,极富张力的屋脊翘角,高敞的廊柱,较之北方的庙宇更精致,比之闽粤的庙宇更壮观,不失为桂林独具魅力的古建筑奇珍。而牌坊的古拙、古民居的秀丽挺拔,古塔的简洁秀美,无一不体现了桂林古代工匠深厚的美学功底。
就桂林古建筑的雕饰艺术而言,陵墓牌坊、庙宇祠堂等公共建筑的雕饰大气雄浑、具有皇家气派,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结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如恭城文庙牌楼上方的龙纹雕饰,属于明代早期的建筑,仅仅运用了浅浮雕,虽缺乏立体感和动感,但却有朴实之美,平和之美。而我们在灌阳文市月岭村清代“孝义可风”坊石牌楼上见到的所有雕饰,则已达到通身立体,令人观之有栩栩如生的动感效果;公共建筑类的木雕则以大气取胜,以刀法流畅见长。从阳朔江西会馆、恭城豸游周氏宗祠等处的每一件木雕饰品来看,工匠们的雕刻手法已经十分娴熟,用料十分大气,是中国木雕工艺的巅峰之作,为桂林古建筑中存量不多的木雕艺术精品。
美不胜收的古建筑艺术,是桂林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的存在,是桂林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见证。相传桂林古代的一位著名的工匠,出身贫寒,为了求师学艺,他遍访名师,在一次承建官府的大堂时,主人请他雕一组牡丹屏风。他揣摩良久,仍不肯下刀。为了雕好这组群芳之首的造型,他点了一盏煤油灯,在牡丹花前从日落到日出,整整观察了三个通宵,才把牡丹由夜间的含苞待放到凌晨刚吸露水、到吸饱露水的全过程了解得一清二楚,他雕出的这组群芳争艳屏风轰动了全桂林城。
在古民居的建筑雕饰中,不论是砖雕木雕,还是灰批浮塑,对简洁雅致之美的追求是一种共识。从地域的分布来看,灵田迪塘一带的古民居门窗,木雕纹饰简练清晰;阳朔旧县村一带的古民居门窗花纹虽不复杂,但雕刻精巧,一个木雕花窗上的小狮子,体形尚不足一个大拇指粗,足见其工艺之精;恭城朗山古民居似乎对封檐板情有独钟,每一户的前檐封檐板与街巷门楼的封檐板雕刻都十分精美,采用了平雕、浮雕、镂雕等多种雕刻技巧,图案丰富多变,为桂林古建筑中罕见的精妙之作。
走在乡间的古村落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运用砖雕、浮塑、灰批、彩绘等各门类艺术表现手法制作的精美的古建筑装饰。可以看到石柱础、抱鼓石的朴素之美,木雕门窗、挂落神龛的精致之美,浮塑灰批的灵动之美。古代工匠的无所不能,使桂林古建筑的美无处不在,它给予了我们美的熏陶和享受。
六、桂林古建筑的保护维修
古建筑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是不可再造的人文资源,它们的存在对我们研究城市变迁、工艺技术等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如何做好古建筑的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桂林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仍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就现存的古建筑而言,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的就有秦代的灵渠、明代的靖江王府及王墓群、李宗仁故居及官邸、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以及灵川九屋的江头村和灵田长岗岭古民居、兴安秦城、恭城的三庙一会馆、全州永岁的燕窝楼等古建筑。同时还有很多古建筑是国内外均不曾有的类型和样式,由此足见桂林古建筑的珍贵。
就本人近十余年的深入调查研究所知,桂林地区范围内现存的古建筑主要分为城池衙署、寺庙佛塔、桥梁堤坝和民居别墅等8个大类约200余处,它为人们了解桂林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是桂林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桂林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