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6100000032

第32章 禅净密三者的关系

禅宗的“明心见性”,净宗的“花开见佛悟无生”,以及密宗的“即身成佛”,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密宗最高的法为“大圆满法”,古时候所传的“大圆满法”,与现在所传的截然不同。净宗和禅宗的法,与现在的也不一样。今天要讲的是古时候的三种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说净宗所谓的“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先放下“花开见佛”不讲,来谈“悟无生”。究竟到了哪种境界才叫“悟无生”?悟到什么才叫“悟无生”?如何做才能悟到“无生”?大家都知道“无生”意味着“无灭”,“有灭”意味着“有生”。

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何为“心”?何为“性”?讲到这里,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的答案。我讲的是我的答案与见地,未必能代替你们的知见。“心”究竟是什么东西?“性”又是什么境界?为什么说“性”是“见”,“心”是“明”?实际上“心”也可以“见”。如何见自己的心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见到自己的心。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的“心”。只是因为没有明心,见到了也如同未见,这叫“见而不明”。

“性”是通过明心而见,如同“水中盐”“色里青”。如果没有我们的心,那么山河大地中的飞、潜、动、植都不存在。佛祖说得非常到位: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可事实上又有几个人明白这八个字的含义呢?天天都见到自己的心,但从未明白。

如果自己的心不动念,不去分别宇宙中的飞、潜、动、植,它们是否还存在?六祖说:“风未动,幡未动,乃仁者心动。”我曾问过一个和尚,如果心不动,风和幡是否还在动?也有人会问我:不去分别桌子、山洞,它们是否还存在?在座的是否也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我直到好多年后才明白这个道理,宇宙中的飞、潜、动、植,如果不去分别,根本不存在。

“心”能让我们明白,是借助外界形形色色的存在。是因为心动了念头,接着它们才存在。也就是说:“聚色唯心,无心亦无色。”心的根本又是什么呢?虚幻不实的为“心”,不增不减的为“性”。有形的被无形的主宰,生灭的以不生灭的为根。心是相,性为根;心是性的用,性是心的体。“花开”指的是明心,“无生”指的是见性。所谓“即身成就”,指的就是当下“悟无生”,悟到生灭不定的“心”,以及不增不减的“性”。

藏密修法中最高的是大圆满法。当唐朝汉传佛教传入藏地以后,为了在当地落地生根,逐渐吸收了当地苯教(巫教)的法术。而当地苯教为了不被佛教吃掉,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就像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不被中国的儒教、道教吃掉,便“入乡随俗”,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一样,否则就会被排斥。

又如同你们来到这里,如果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也会被环境所淘汰;如果没有把这里当成家,也会很快走掉一样。佛门中有一句话:“有缘同住,无缘走人。”出家人称为“云游僧”,没有固定的家,处处为家,心安就是家。如果没把这里当成家,你难受,常住也难受。

佛教中有“三不管”:“学法不管”,想学哪种法,没人管;“拜师不管”,想拜哪个师父就拜哪个师父,没人管;“还俗不管”,你想还俗,将衣钵交给一位清净比丘(比丘尼)就算还俗了。如果偷偷摸摸回家,衣钵没有交给一个清净比丘(比丘尼),因果要自负。如果交给了一个清净比丘(比丘尼),并诉说原因,就意味着把戒舍掉了。拜师学法(也就是参学),都没有人限制你,佛门里非常民主。

唐朝的佛教传到西藏以后,也是如此。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把佛教带到了西藏,但并未要求藏人学习佛教,只是把教理进行了传播,藏人逐渐接受了佛教。唐朝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禅宗的鼎盛时期,所以藏传佛教带有汉传佛教的特色。藏人要想学习禅宗,必须有“大圆满法”的基础。

实际上最高的法是禅之一法。一个人能“即身成佛”,是因为他明白了自己的心性,亲睹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净土宗讲“一心不乱,净念相续”,如果想达到禅宗的“明心见性”,不能“净念相续”,又如何达到呢?当净念相续,不再散乱时,才能见到心性。“净”是清净无染,“相续”是永不间断。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时刻觉照,没有间断。只是各宗各派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阐述同一个事物、同一种境界。比如中国人叫“桌子”,英文则叫“table”,所用的名词不同,实际指的是同一样东西。如果相同,就无宗可分,也无民族可分了。

净土宗的“都摄六根”,禅宗的“六根关闭”,密宗的“中脉打通”,都是一个境界。只有六根关闭,才能达到净念相续、制心一处,进而开通中脉,达到开顶,出神入化。因为从未达到这个境界,所以才各执一端,都说自己的宗派最高。如果一门修通,则门门通达,法法平等。正因为哪个法都没有弄明白,所以给你任何法,你都觉得不相应,不究竟。

正如佛门所讲:“心清净,则国土清净;心不清净,则国土不清净。”如果你的心不安,来到东华山也不会安;如果你的心安,到任何地方都会安。如果你的心不清净,就是阿弥陀佛把你接到西方净土,你也不会清净,也会认为是五浊恶世。如果在娑婆世界解脱了,到任何地方都是净土世界。

有的人讲“有禅,有净,如虎添翼。”其实讲的人不懂,禅与净并没有区别。还有人说,禅为上智之人所行,密为中智之人所修,净为下智之人所依——这是凡夫之见,果地圣人没有三者之分。所谓法有区别,是因为心性未修圆满,还在途中。如果到了源头,又有什么两样呢?无论哪宗哪派,都是心在修。千百年来都在谈论“学佛就是修心”,通俗点讲,就是修思想。思想未修端正,就如同建高楼没有打好地基。

究竟修好了是什么状态?是慈悲,是博爱。但这仅是我们的境界。佛是什么?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就不是什么。正因为他是无形无相的,所以就像水一样,放在什么形状的模具里冷冻,就变成什么形状的冰块。他会根据外在环境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刚才讲到“性”是心的根,“性”究竟是什么呢?就如同一棵树木开花结果,是一种现象。如果没有树根的存在,怎么可能开花结果呢?所以心犹如开花结果的现象,性如同树根。为什么说本来面目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本来面目即是佛性,即是自性。

至于“自性”的名称,佛教中有几十个、上百个,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我们的心性。就像一个人今天穿这套衣服,明天穿那套衣服,一生中穿了无数套,人有没有变呢?同理,本来面目也是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各宗各派中,古今中外都在找它。各个宗教都知道有个不生不灭的东西,找到了它,就是“佛”,就是“神”,就是“上帝”。可是我们现在连最基础的身体都没有修通,更不用说修思想,修心性了。

为什么好多出家人身体都不好,越修,身体越不好;而整天晃荡混日子的人,身体反倒还好?都说“学佛消业障”,身体不好说明业障很重,又如何教化别人?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实际上修行修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魔或违缘。只有当一个人曾经入过定,对病魔的考验才能有所抵御。但是,只有能随时进入四禅八定,才能彻底降伏病魔。能随时入定,就能坐脱立亡。而出四禅八定就如同死而复生的过程。

好多修行人都想要一个方法,喜欢有形有相、把握得到的东西。可是给了他,他又觉得没有用。因为有为法修到一定程度就修不上去了。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从心性上下手。据我这两年的观察,好多人连有为法都没修好,就想放下有为法去修无为法。当把无为法给了他,他又根本不受用。

其实无论做什么,比如出坡劳动,挖菜地、种树、种菜,只要把身、心、物三者融为一体,就是在定中,就是“无为法”。如果挖菜地时,突然想到要到街上买东西,三者就没有融为一体。

你们会想:这是不是一种执著?最初的“定”就是一种“执著”。能执著,说明你降伏了心,会使用心了。如果你没有一颗贪心,修道也没有力量。因为修道也是贪。世界上没有不贪的人。修行人是最贪的。想成佛,获得整个宇宙,难道不是贪吗?既然如此,念佛的时候,你能否做到身、心、佛号融为一体?坐禅观空时,能否做到身、心、空融为一体?修密时,能否身、口、意同一体?

世间事与出世间法相比,如同“九牛一毛”。连“一毛”都得不到,就想要“九牛”,怎么可能呢?大家做事都做不好,行为这么粗糙,将来转到修行上,怎么用功呢?每个行为都是“心性”的显现,做任何事都与修道一样。

好多人念佛、打坐都是抱着“随缘”(随大流)的心态:大家上天堂,他随着去;下地狱,他也随着去。真正开悟的人“随缘”是另外一回事。凡夫因为愚昧,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随缘”。真正知道了,怎么可能“随缘”呢?既然随缘,为什么还要讲正知、正见、正思维、正精进呢?

你一听,可能又会说:“我不随缘,坚持自己的原则,全身心投入地去追求我想要的东西。”实际上一个凡夫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薄地凡夫是前念、后念,念念不同。圣人是今念、明念,念念是一。

同类推荐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世界佛教通史·第七卷:中国藏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上

    世界佛教通史·第七卷:中国藏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上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共10章,于1942年冬至1945年秋作于黄梅,脱稿则在三十四年秋。本书是一本宗教哲学论著。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作者在本书里说“我选择阿赖耶识做题目,却是从我的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我欢喜赞叹于大乘佛教成立阿赖耶识的教义,觉得印度圣贤求真理的习惯与欧西学人一般是向外物出发,中国儒家则是向内,前者的方法是论理,后者的方法等于“诗言志”。究其极儒佛应是一致,所谓殊途而同归,欧西哲学无论唯心与唯物却始终是门外汉未能见真。”
  • 听李叔同讲禅

    听李叔同讲禅

    本书系弘一法师李叔同站在红尘之外,反观世俗,多角度认真探讨现实世界人性、心灵、生存、处世、成功等诸多难题的精华之作,作者精心挑选出一个个耐心寻味、发人深思的精彩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与禅机,蕴涵灵气,是抚平、慰籍生活在喧嚣尘世中人们心录的一剂良药。
热门推荐
  • 中国历史180讲

    中国历史180讲

    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本书以中国历史先后顺序为主线,详细介绍了近200个知识点,呈现给读者。本书脉络清晰,以朝代先后为序,选取这个时期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件向读者一一叙述。本书条理清晰,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可读性,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
  • 金牌月嫂的月子一本通

    金牌月嫂的月子一本通

    本书是一本有关坐月子常识的书籍。书中的内容真实详尽,由一个明星月嫂口述而成。她根据多年的实战经验总结出一套实用而有效的“42天坐月子攻略”。主要内容包括:如何甄选优质月嫂,月子期睡眠起居的最佳组合,性价比最高,正确的哺乳姿势,让新生儿安睡的秘密法宝,不同阶段的月子餐……正文后面还附有详细的检索,实用性非常强。
  • 帝国枭宠,契约萌妻宠上瘾

    帝国枭宠,契约萌妻宠上瘾

    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她和他在酒店套房相遇…日撩夜撩,腹黑大BOSS漫天布地撒渔网,最终将某个小女人成功收之麾下。看着眼前慢条斯理整理衣服的男人,莫安雅惊恐表示,这个男人是属狼的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碰瓷来个男朋友

    碰瓷来个男朋友

    计橙喜欢沈淮,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大家知,沈淮不知,某一天计橙撞上沈淮,并且非常做作地摔倒,然后再倒打一耙,非说沈淮撞了她,小沈淮有很多小问号,只听计橙十分有气势地说:“碰瓷!”于是沈淮就摊上了这么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小祖宗
  • 开启青少年智慧的n个哲理故事

    开启青少年智慧的n个哲理故事

    主宰成功命运的卓越智慧书,铸就杰出人生的优秀羊皮卷,N个故事讲述N个智慧,使你体会N个人生哲理。
  • 神印王座

    神印王座

    魔族强势,在人类即将被灭绝之时,六大圣殿崛起,带领着人类守住最后的领土。一名少年,为救母加入骑士圣殿,奇迹、诡计,不断在他身上上演。在这人类六大圣殿与魔族七十二柱魔神相互倾轧的世界,他能否登上象征着骑士最高荣耀的神印王座?
  • 莫倚倾国貌

    莫倚倾国貌

    推荐新书《爱豆帮我养狗》 她魂穿成身份神秘的女刺客,一切从零学起,身体不许她废柴,谁都不许她歇息、安适,被逼着成长起来的她感谢所有苦难与奇遇!逍遥岛有各种任务、各类杀手,江湖和朝政不分开,才情和谋略也从未离身。波诡云谲之地,可曾躲得过似海深情?不幸的遭遇,却也有福气。小机灵鬼:有人说我的金手指就是美貌、才情,但有的人说是我不凡的身躯、特殊的身份,其实我最骄傲的是勇敢的心!身体:你!武学奇才、身份尊贵,整天贪吃好色对得起我吗?影子:主子,你有倾国倾城之貌,不学媚术实在可惜!公子:自你刺杀我那刻起,我就觉得你与众不同,来做侍寝丫头吧!如此聪慧,我的生活多了一抹色彩!有一张漂亮的脸,却得了无数磨难、万般起伏,别人都以为她的利器是色、是媚,却不知她从未把魅惑之术放在心上,情义与才智才是她的依仗。虽是人间绝色,却也需风雨洗礼、火浪锤炼,她也从未倚靠过自己的美貌、别人的恩施,她相信自己能活得很好!群号:494844223
  •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摸鱼闲书

    摸鱼闲书

    武侠同人,没有炫酷的招式,只是兴趣之作,手游一梦江湖帮派同人文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