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他想要晚几日再来京城?
可是,如今京师形势,哪里容得拖延?一边思忖着,一边却翻看着六部送上来的奏折,他有一目十行、心分两用的本事,处理奏折的速度是极快的。简单的小事就自己处理了,而重要的却要留出来,四相与所属部门官员集体讨论,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后恭呈御览。
他手里的奏折是昨日梁尔明给他的,也没有几份,却都是些头疼问题。
正在这时候,廉希宪的目光定住了!
这一份奏折本不应该直接送上来,因为这是刑部一个小给事的折子;但是刑部孟士元却直接将它送到了政事堂,送到宰相的案前;而梁尔明,更是直接将它送到了崇政殿——这个折子很简单,甚至没有几句话;但是廉希宪清楚的感受到,这个折子所代表的分量——一场风暴,就要因为这个折子而产生!
一时之间,廉希宪简直不知道自己是应该松一口气呢,还是将心给悬起来!
奏折上,关键只有几个字:临安六月,天气多雨!物易受潮,不易大火!
话很委婉,但是意思却很明确:有些潮湿的天气里,阴燃的事件不可能发生!那场大火,绝对不是什么意外。
是的,奏折上的,说的都是常识。但是铁骑铁穆廉希宪梁尔明都已经做惯了上位者,对这等天气变化的小节向来不甚留心。虽然也知道六七月多雷雨,但是平日生活,事事都有人伺候着,什么东西只要有些潮湿了,就有人先去烘干了。哪里感受得到“物多受潮”?因此吏部大火案件发生多日,众人都未想到这上头去。
看到这份奏折,廉希宪的脑子也急速运转起来。的确如此,六月物品,受潮容易,虽然说当时已经快“出梅”了,但是那些整堆的资料,却还没有晾晒,经常使用的资料也许很容易干燥,但是那里的资料,绝对不会很干燥。
自己这些不能分辨稻麦黍粟的上位者们想不到这个关键,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大理寺的人呢?
大理寺里那么多人,也未曾想到这关键?
廉希宪身上已经冷汗涔涔。虽然他不是怕事之人,甚至心底隐约还希望这件事情早一点发生,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件事情,牵涉竟然如此之广!
皇帝是希望找到破绽来为铁穆解围,但是他也绝对不希望彻底查清此案,将自己的一个儿子送上绝路!
想到这里,联系起刚才所议论的事,就在一刹那之间,廉希宪明白了!
果然是一只小狐狸!
昭华郡主刚刚回京,刑部给事就上了这样的折子。
这时间,不是巧合。几个月都没有人发现这发疑点(或者是提出了这个疑点),没有理由郡主一回来,这疑点就被发现了。廉希宪向来不相信世界上有“巧合”这么一回事。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
而且很凑巧,廉希宪知道,这个上折子的给事,姓梁,是梁尔明的远房族弟。
那事情就很清楚了。这个疑点是那个郦君玉发现的;但是他也清楚这个疑点的提出会引发怎样的地震。所以,这个小狐狸,非常明智的写了一封信,交给昭华;要昭华转交给铁穆;铁穆自己不好出头上这个折子,就将这个功劳转送给那个姓梁的给事。这样,即使因为这个奏折将大元皇帝的幼子送上不归路,大元皇帝也不会迁怒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