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500000038

第38章 移孝作忠 以孝治国——伦理政治型的家国同构(7)

明清民国时期,村寨、宗族间的仇杀、械斗世代不休,也是出于“父兄之仇,不共戴天”的孝道。1912年6月10号的《民立报》有一篇《大伤人道之械斗》的报道,广东“惠州甲子步寮仔乡宏、简二姓械斗,两方伤亡之人共逾百数……日前,简姓有一少妇为宏族所获,轮奸既毕,遂并其肉烹而啖之。简族知之,亦以此法相报,其肉之供于砧(肉案)上者,不下十人。简姓擒获宏姓一七十岁之老翁,以充刀俎,洵(实在)惨无天日矣”。

(3)王恩荣含恨茹仇

清代曾发生一起含恨茹仇27年,三次为父寻仇的事例。

山东蓬莱人王恩荣9岁时,其父王永泰被本县一小吏殴打致死。祖母告官,不得申冤,仅得埋葬银10两,气愤自缢而死。母亲也泣血三年而死,临终拿出官府给的10两银子对王恩荣说:“你家死了父亲、祖母、母亲三人,换来此银,你要牢记,不可忘!”王恩荣稍长大,即挟斧报仇。第一次遇到那小吏,挥斧不中,又投石块将仇人击倒,被人救免。第二次,用斧砍仇人的头,因其帽子太厚,只受了点轻伤。这时已过去19年了,在官府的调解下,那位小吏逃避到栖霞县。又过了8年,王恩荣在城里小巷中遇到那位小吏,小吏向他乞求活命。王恩荣愤恨地说:“我父亲含恨九泉几十年了!”用斧裂其脑,以足蹴其心,终于杀死仇人。

清朝法律规定:“律不言复仇,然擅杀行凶人,罪止杖六十,即时杀死者不论。”王恩荣自首后,县里具状上报山东按察使,按察使以其“视死无畏,刚烈可嘉”,竟然将27年后的“擅杀”,判为“即时杀死者不论”,不但无罪释放,还要旌表他的门闾,最后因其舅舅推辞而作罢。

封建法律只会锦上添花,不知雪中送炭。上述几例为父报仇的孝子都有这样一个规律,杀了人,犯了法,也出了名,法律也就出来袒护他了。王恩荣含恨茹仇27年,反复寻仇,最后杀人了,再为他屈法开脱,甚至还要旌表一个杀人犯,这是神圣、庄严的法律么?

(四)天子亲书孝义家——旌表制度中的孝

旌表制度是历代王朝为了宣扬礼教,维护封建统治,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忠义、卓行、功臣、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以表门闾、赐匾额、立牌坊、封坟墓等带有标识性的形式予以表彰的一种道德激励机制。它折射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精神,对普天下的民众有着强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其中,孝子顺孙、敬老尊长、家族和睦,即孝道是旌表的重要内容之一。

旌表制度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汉朝,完善于隋唐时期,集大成于两宋,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秦始皇为巴蜀寡妇清筑女怀清台,可为旌表之始。《史记·货殖列传》载:“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以后,历代王朝均对此制度奉行不替,并在形式上、旌表对象上不断充实完善。

1.旌表的各类孝行

“行孝”是旌表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王朝旌表的孝行可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色养父母

南朝郭世道埋儿养母,宋文帝命郡太守“榜表闾门”,蠲免赋税,把他居住的独枫里改为“孝行里”。唐朝常州晋陵(在今江苏常州)人刘祎之的父亲刘子翼,贞观初朝廷召他为官,因奉养老母而推辞,江南道巡察史李袭誉表所居为“孝慈里”。

其二,以身殉父母

东汉会稽上虞人曹娥的父亲五月五日迎波神而死,14岁的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上虞长度尚为其立碑。宋朝越州上虞(今属浙江)人朱娥为保护祖母被狂徒朱颜杀死,朝廷诏赐粟帛,会稽令董偕为朱娥立像于曹娥庙中,把她和孝女曹娥并称“二贤”。

东汉犍为孝女叔先雄的父亲叔先泥担任县功曹,在前往巴郡送公文的途中落水而死,尸体也被冲走了。叔先雄悲痛大哭,给一对儿女每人做了一个绣花的香袋,拿珠环等物装在里面,给儿女挂上。然后在父亲落水的地方投水自尽。当晚,她弟弟梦见姐姐托梦说:“再过六天,我和父亲一起出来。”到了那一天,叔先雄果然与父亲一起浮尸水面。郡县为她立碑,“图象其形”。

其三,为父报仇

东汉酒泉人赵娥的父亲被同县人李寿杀死,赵娥的三个兄弟先后病死。赵娥暗暗感愤,袖里暗藏利刃,苦寻十年,终于刺死了仇人。州郡旌表其闾。那个杀死焚毁母亲坟墓仇人的朱谦之,也受到齐武帝的嘉奖。王恩荣为父报仇,山东按察使也要予以旌表,但被他舅舅推辞了。由此可以看出封建法制漏洞百出,一个违法乱纪的杀人犯,在孝道的庇护下,竟然成为朝廷旌表的楷模。

其四,刲股疗亲

前文所述种种“刲股疗亲”行为,往往得到朝廷的旌表。《新唐书·孝友传》一口气列举了29人因“刲股”而受到朝廷旌表的事例。那个刺血写浮屠书,断两个手指的万敬儒,被州府旌表,改所居曰“成孝乡广孝聚”。明朝新乐(治今山东宁津北)人刘孝妇,为婆母“啮蛆刲肉”,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旌表门闾,免除徭役。自江伯儿杀子还愿后,朱元璋取消了对“卧冰割股”一类孝行的旌表。

其五,毁身丧亲

中国古代的丧葬风俗认为,居丧守制期间越是不吃不喝,越是形容憔悴,就越显示对父母有感情,越是大孝子。因此,“柴毁骨立”、“哀毁骨立”,被认为是居丧守制期间的孝子典范。隋朝人华秋幼丧父,母遇患,“容貌毁悴,须鬓顿改”,隋炀帝降使劳问,表其门闾。清人巢端明,母殁,在其墓旁建庐,37年“不离墓次”半步,死后被誉为“贞孝先生”。

其六,孝义之家

古代强调以孝齐家,凡那些多代同居共财的和睦之家、义门,都可以得到朝廷的旌表。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朝、唐朝均旌表其门。北宋江州德化人许祚,一家八世同居,长幼781口,宋太宗旌表其闾,每岁贷米千斛。北宋江州德安人陈兢一家自唐朝以来13世同居,唐僖宗诏旌其门,南唐立为“义门”。婺州浦江(今属浙江金华)郑义门,元武宗表其门闾为“东浙第一家”,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建文帝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明初文学家方孝孺《郑义门》诗中的“天子亲书孝义家”即指此。

总之,只要是在衣食住行、婚丧生老等方面对父母亲人有孝悌行为的,都可能得到朝廷的旌表。

2.旌表的各种方式

旌表制度与一般表彰不同的是,旌表必须是皇帝或各级官府给予带有标识的表彰。具体说来,旌表孝义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旌表闾里

闾,是古代城、镇、村街巷口的大门。里,是古代居民居住的地方,入口设有里门。表其闾里是一种常见的旌表方式,一般是在闾门、里门上题字。如前文旌表南朝宋郭世道“孝行里”,旌表唐朝刘子翼的“孝慈里”,就是把这几个字题在里门上。明朝铜仁(今属贵州)人杨通照、杨通杰兄弟,母亲病,二人争着祈祷以身代母死,母亲被劫持,又双双奋勇救母而死。朝廷旌表其闾曰“双孝之门”,也是把字题在闾门上。

旌表孝子闾里是最常用的方式。《南史·孝义传上》载:南朝王文殊因服丧伤悲,朝廷下令改所居为“孝行里”。董阳因三世同居,诏榜门曰“笃行董氏之闾”。贾恩因与妻护母棺被烧死,朝廷下令改其里为“孝义里”。张楚因烧指疗母,榜门曰“孝行张氏之闾”。严世期因“性好施”,榜门曰“义行严氏之门”。潘综以死救父,改其里为“纯孝里”。王彭父卒哀号,官府改其里为“通灵里”。余齐人事父,官府改其里为“孝义里”。

也有的旌表孝子所在的乡、村、社、坊。隋朝李德饶性至孝,朝廷下令改所居村曰“孝敬村”,里为“和顺里”。宋人姚宗明孝事父母及伯母,朝廷名其乡曰“孝悌”,社曰“节义”,里曰“敬爱”;徐承珪与兄弟同居,朝廷下令改乡名曰“义感”,里名曰“和顺”;杨庆毁身疗父母,朝廷异名其坊曰“崇孝”。

也有的是制作一个匾挂在闾里的门上,或者是在闾里旁刻字树碑。

我们常见的史书上的“旌表其门”、“旌表门闾”,如宋朝李罕澄七世同居,朝廷下令改乡里名及旌门闾。元朝太平(在今安徽黄山)人胡光远母丧,水獭献鱼,官府“表其闾”等,书中没有说明具体内容,或以字号、或以匾、或以碑,总得有个标识,具体是什么标识,就不得而知了。

隋唐以后,旌表由闾里扩大到乡、村、社、坊,赐名号的如“双孝之门”、“一门四孝友”、“孝烈”、“义士”等也显著增多,旌表的力度明显增大了。

其二,旌表其墓

旌表其墓是在孝子坟前树立标识旌表。如唐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王博武母溺死,其投水殉母,岭南节度使卢贞表其墓曰“孝子墓”,“诏为刻石”。这是树碑为旌表的标志。唐朝廷在泉州莆田(今属福建)孝子林攒母亲的墓前树立了两座石阙,以示旌表,人称“阙下林家”。阙是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的高大建筑物,类似后来的牌坊。

其三,赐赠匾额

唐朝郓州寿张(今属山东阳谷、河南范县)张公艺之家九世同居,北齐文宣帝在天保元年(550)亲书“雍睦海宗”金匾,派东安王高永乐前去旌表。隋文帝开皇八年(588),派邵阳公梁子恭携“孝友可师”金匾重表其门。唐朝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崔酆、崔郾、崔郇、崔鄯、崔郸兄弟,四世同炊,唐宣宗题字曰“德星堂”。百姓称其里为“德星社”。清人刘永之万里寻父,背负父亲骨骸归葬故土,光绪皇帝特颁赐“万里归亲”御匾以彰其孝行。

其四,刻石、立碑和画像

旌表门闾、坟墓,对被旌表者来说虽然荣耀,但寥寥数字,很难把孝子的孝行叙述清楚,更看不到孝子的形象。而刻石立碑、画像则更为详明、直观。

最著名的孝子碑,当然要数东汉会稽上虞的孝女曹娥碑了。后来,也把刻石立碑作为一种旌表方式。《新唐书·孝友传》载:唐朝宋思礼奉侍继母以闻孝,被任为萧县(今属安徽)主簿。天大旱,水井池塘干涸。继母老病,非泉水不能适口,宋思礼为母祈祷,院子里忽然喷出涌泉,味道甘甜适口。县里“为刻石颂其孝感”。这种旌表形式把孝子孝行的全部内容刻在石碑上,让人都能详细了解。

图画像则是一种直观的旌表方式,让人直接看到孝子的真面目。东汉犍为孝女叔先雄就被郡县立碑,“图象其形”。

其五,筑阙、立坊、建祠

筑阙,在“旌表其墓”一段中已经言及。《宋史·孝义传》载,江陵人庞天祐为父亲割股舐目,负土封坟,朝廷旌表门闾,州县“筑阙表之”。

立坊,即为孝子立牌坊,是明清时期一种普遍的旌表方式。《明史·孝义传》载:濮州宋显章以孝行闻名,宋显章死,妻子辛氏自缢以殉,“知州李缉为建孝节坊,并祠祀”。到晚清民国,从繁华的闹市到穷乡僻壤,到处都是旌表孝子及忠臣义士、贞节烈女、长命百岁的牌坊。

建祠,属于双重旌表,即在为孝子建祠庙为旌表标识的同时,还要四时祭祀。

东汉孝女曹娥有曹娥庙,宋代孝女朱娥被立像于曹娥庙中。明朝孝女诸娥滚钉板为父兄申冤,也被画像配祀曹娥庙。曹娥、朱娥、诸娥三孝女联袂接受人们的祭祀,在付出了痛苦的生命代价的同时,又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

除了以上几种旌表外,尚有朝廷下诏旌恤褒奖、免租税和徭役、授官赠封、载入史册、赐实物等多种形式,在此不一一详述了。

3.朝廷旌表的陈氏义门

“义门”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奇葩,受朝廷旌表的最著名义门主要有唐朝郓州寿张(今属山东阳谷、河南范县)张公艺之家、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陈义门、南宋至明朝的婺州浦江(今属浙江金华)郑义门等。现以陈氏义门为例做一介绍。

《宋史·孝义传》载: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陈义门从唐朝的陈伯宣开始。陈伯宣游庐山,因居住德安。陈伯宣的儿子陈崇为江州长史,增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择群从掌其事,建书堂教诲之”,树立了陈氏家族家法、家长、家教的基本规模。唐僖宗时下诏,旌表其门。到五代十国的南唐时,又被朝廷立为“义门”,免除徭役。陈崇的儿子陈衮,任江州司户。陈衮的儿子陈昉,任奉礼郎。

陈昉子孙满堂,“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余口,不畜仆妾,上下姻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有犬百余,亦置一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陈义门的孝悌竟然感染到禽兽,后人把这个典故叫“一犬不至(未归),群犬不食”。

陈昉秉承祖上的家教传统,不仅教导家族子弟,还施教于社会,“建书楼于别墅,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在陈义门的感化下,“乡里率化,争讼稀少”。

陈昉的弟弟之子叫陈鸿,陈鸿的弟弟叫陈兢。陈兢当家长时,是陈氏义门的兴盛时期。北宋开宝(968~976)初,宋太祖下诏免除陈家徭役。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又免除陈家的一切杂税。淳化元年(990),江州知州康戬上言朝廷,说陈兢家粮食不足,宋太宗诏江州每年贷给粟米二千石。

同类推荐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纯洁如水月夜白,朦胧中芳香飘来,细寻找,山崖小花独自开,泉涧霜草衰,风雨吹不败,东方即白斜雾霭,冬雪融化春徘徊,馥艳轻盈云绿黛,满山满谷花盛开,微笑中,人人钗头有花戴
  • 世界上扣人心弦的神秘巧合

    世界上扣人心弦的神秘巧合

    木乃伊的魔咒、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复活节岛上的巧合、地球禁区百慕大……一次次巧合,一次次令人毛骨悚然,惊叹不已。正因为它们的存在,引发我们的好奇,激发我们的大脑风暴,提升我们的文明进程。我们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生活?每一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一个百慕大,充满了许多未知的巧合,这些巧合让人无法得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它们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和认知范围,可是它们却又真实的存在着。伽利略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要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探索那些未被认识的事物。”
  • 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

    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

    成都两大珍世活体文物——都江堰和水井坊。都历经千年而今仍在辛勤劳作,为人类奉献,一个灌溉着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一个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汉代古井在成都市区范围内数量众多,它们就像草垛布满田野一样布满壮丽的汉代成都城郭。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奠定了千年成都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就像一个人所在的家族需要追根溯源一样,血脉的尽头便是一个人真正的根脉所在。《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中,水井街酒坊遗址所揭露的遗迹、遗物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演进历程的生动画卷。
  • 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

    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

    海南文化与英国、日本文化一样,也是一种被大陆文化持续同化的岛屿文化。但作为中华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海南文化,历史上从未出现反大陆化或去大陆化的现象。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陆移民长期源源不断地落籍海南,大陆封建制度、统治政策及其主流文化逐渐深入海南,使黎族本土文化、村落家族文化、贬官仕官文化、异域宗教等张力元素之间,从冲突到妥协,从对抗到合作,逐渐形成一种根性模式,即由祖先崇拜、宗法社会、实用理性、边疆心态诸多根性所组成的蓝色的农业文化。这些来源于又不同于大陆文化的根性模式,不仅规范着海南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规范着海南女性角色的塑造,并在其现代化的历程中与时俱进,发生了重要转捩。
热门推荐
  • 探索世界:神秘的星空

    探索世界:神秘的星空

    每一个晴朗的夜晚,天空中总是挂满点点繁星,让抬头仰望的人无限神往。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_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会对自己头顶的这片星空浮想联翩。牛郎织女的传说家喻户晓,十二星座的故事风靡全球……还有许多神秘精彩的故事,尽在本书中!
  • 紫色裂缝之极地机甲防御圈

    紫色裂缝之极地机甲防御圈

    紫色裂缝所传送过来的巨型魔兽,被魔兽之血所感染的普通学生,因此而重新启动的兽型机甲。开始了,紫色裂缝歼灭战。
  • 浪出地球第一人

    浪出地球第一人

    莫名其妙被“拐”到外星文明…怎么办?活着!狂浪活一回!狂浪不等于作死…!少年吴迪就这么在异星开启了“浪有底”的全新绽放。在这个文明闪耀、类人族和兽族纷争不断的奇幻世界,作为浪出地球第一人的他,竟然选择这么干…
  • 致身录

    致身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变身皇后:本宫人品蛮好滴

    变身皇后:本宫人品蛮好滴

    去爸爸的剧组凑热闹,天啊,居然不小心撞到了头,晕了晕了……醒来之后莫名其妙发现自己被拉去演娘娘了?老爸也太能搞了吧!不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咱也要好好发挥才行!可是那个演皇帝的家伙才没有礼貌了,让姑奶奶我跪了那么久,不演了不演了!什么?不是拍戏,是真的?我居然穿越了?为什么周围的人都这么怕我呢?原来这身体的原主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蛇蝎心肠,害得我一穿越就没有好果子吃。好吧,一切的一切咱都认了,但是,那个蛇蝎心肠,还有冷宫弃后,咱不能认。咱要告诉皇帝老儿,我柳飘絮,不是省油的灯!
  • 相府庶女之吾兄妖孽

    相府庶女之吾兄妖孽

    刚出生时因病弱被师父抱上了尼姑庵六年一过不知人间险恶的小尼姑又被踢下了山*相府内,阴谋诡计,阳奉阴违,处处危险。后母姐姐都出手,好生危险有木有!半月一过,回到相府的小尼姑安然无恙依旧活着。阴谋诡计呢?巧计陷害呢?这不科学!*一只小手,忽的从中截断,一下子抓住了他的手,转头一看,正是一个面目干净可爱的小娃娃,小手轻轻的捏着他的手腕却丝毫动弹不得,他挣脱了半天也挣不开小尼姑笑颜可爱,甜甜的开口:“施主,打打杀杀很没有教养的,君子动口不动手,万事皆休,以和为贵才是君子之道,施主您说对么?”小尼姑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大眼眯成月牙状,看起来无害又天真。我佛慈悲,身为佛家弟子,必须心存善念不可杀生,不可害人,切记渡人渡己*小尼姑醒来的时候愣了约莫能有一炷香才从迷茫中回过神来看了看自己纤细修长的五指,她咬着手指努力的回想,才清醒的意识到昨天发生了什么。她的秘密,被发现了…被哥哥发现了!心怀慈悲的小尼姑困扰的想着嗯…灭口吧!*【片段】当小尼姑醒来时,发现自己赤条条的坐在浴桶内抬头,妖孽哥哥笑眯眯的蹲在旁边,将下巴抵在浴桶边缘之上。小尼姑眨了眨眼,妖孽哥哥跟着眨眨眼,笑:“是我救醒你的哦。”小尼姑低头一看,愣住。“啊啊啊啊——”凄惨的叫声响起。门外姐姐和后娘捂脸,娘嘞,作孽哦,被那样的妖孽盯上。*心怀慈悲小尼姑VS妖孽妹控阴险哥哥的故事本应该降妖除魔的小尼姑表示…天下没有比自家哥哥最妖魔的玩意了!!!伪兄妹,不乱伦。群号:85969061
  • 腹黑老公宠上心娇妻你别逃

    腹黑老公宠上心娇妻你别逃

    男主反差萌,女主很强势“给你,你要的奶茶。”叶瑾绵说到“但是没想到你个大男生竟然喜欢喝奶茶。”韩安辰接过奶茶:“怎么,就你们女生能喝,男的就不行!?”
  • 贵女惊华

    贵女惊华

    她是21世纪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一夕穿越在土豪家的花痴大小姐身上。他,前朝太子,腹黑狡诈,唯独却对她情有独钟。他以天下为棋局,世人为棋子。江山与美人,他将如何选择?他:花洛,你这是要去哪里?你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这辈子你是逃不掉的!
  • 说英雄·谁是英雄1:温柔一刀

    说英雄·谁是英雄1:温柔一刀

    《温柔一刀》是温巨侠“说英雄,谁是英雄”故事中的第一部,也是该系列中的经典力作,经过温瑞安闭关十年修订后,又自不同。王小石,他背着一把弯了剑柄的剑,虽然一贫如洗,但身怀绝学,抱负不凡,到京城里去碰碰运气,闯他的江湖,建立他的江山。他能办到吗?《温柔一刀》写的不是英雄,而是平平常常、扎扎实实的人。所谓英雄本色,只是在黑暗来临时,他才自长空里划出精锐灿亮的光芒。只有在死色里,他才激出活意。所以,没有绝境,就没有英雄;没有凡人,英雄也一样不可能存在。温瑞安的笔,不露声色的英雄……
  • 前七国志

    前七国志

    此书叙战国时,孙膑自请去云梦山鬼谷子处学兵法,途遇魏人庞涓,二人为兄弟,同去求学。后来学成后,二人各归其主,庞涓进攻韩国,孙率兵相救,生擒庞涓于马陵道,又会齐七国诸王,斩了庞涓。孙膑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