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200000008

第8章 “孝治天下”——秦汉时期以孝选官蔚然成风(1)

一 、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

古语有云:“政以德为本,德以孝为大。”以孝悌人伦道德为依据举孝选官,是儒家“寓政于德”政治伦理思想在官场人事制度中的具体实践。

西汉初年,高祖刘邦重新统一全国,“举孝选官”的实践并未存在。这时选拔人才、委任官吏,以军功为主,“公卿皆武力功臣”。

《汉书·高祖纪》载,刘邦平定天下,大封功臣,初时已封大功臣三十多人,其余人等因争功而未得封赏。刘邦居住南宫,一次从复道上望见诸将往往相对私语。刘邦觉得奇怪,询问张良,张良说:“陛下与他们共同取得天下,现在已经成为天子,所封皆是喜爱的人,所诛皆是仇怨的人。而今军吏计功,众人以为有功者多,而土地少,天下土地用尽,也不足以全部封赏,又害怕以过失被杀,故想相聚谋反。”刘邦大吃一惊,问以补救之法。张良说:“可以选取一个跟陛下有旧嫌,并且大家都最清楚的人,先封赏他以作示范。”刘邦听从了这一建议。当年三月,刘邦置摆酒筵,以封雍齿,并促令丞相尽快定功行封。罢酒后,群臣皆大欢喜,说:“雍齿都封侯了,我们不必担心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刘邦之时军功人才太多,已占据了国家的绝大部分官职,其他方式的选才举措无用武之地。

但军功是一种特殊机遇,以军功选才,不仅有弊而且不可为长久之计。因而,汉初建立了“任子”、“赀选”等制度,以作为补充。任子制是世袭制;赀选则以较高的财产标准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入选资格。然而这些制度,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也排斥了地主阶级的下层,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因此刘邦于十一年(前196)发布了一道要求各地荐贤的诏书:“贤良的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你们。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刘邦颁发的诏书可以视为西汉选举制度产生的萌芽,但这封诏书对士大夫的要求过于模糊。惠帝时,“孝”观念进入政治领域,从而开启了“举孝授官”的先河。《汉书·惠帝纪》载,惠帝四年(前191),皇帝下诏选举百姓中的孝悌者,只是免除他们的租税及徭役,但并没有授予官职,也没有其他进一步规定。

惠帝重视孝悌并非偶然,其为太子时,就以仁孝著名。《汉书·张良传》载,惠帝为太子时,刘邦常想废掉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当时,大臣多争言太子不可废,但并没有得到刘邦的坚决表态。太子的生母吕后非常恐惧,又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建言:“张良善于谋划,皇帝信用他。”吕后乃使吕泽威逼张良,说:“你常做皇帝的谋臣,而今皇帝天天想着改易太子,你还怎么能高枕而卧呢?”张良说:“当初皇帝在急困之中,才用我的计策;如今天下安定,皇帝要换太子,这是骨肉之间的事情,我这样的外人去劝说皇帝,虽是一百个也没有用啊!”吕泽强行要求说:“你快为我出主意。”张良无奈,只得说:“这不是口舌所能争取到的事。当今天下有四人皇帝不能请来,四人年老,都以为皇帝慢侮士人,故逃匿山中,不当汉臣。然而皇帝崇尚他们。如果让太子修书,将他们请来,以见皇帝,则帮助甚大。”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上太子书笺,请来四人。这四人便是著名的“商山四皓”,他们分别是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病重,更加想换太子,张良劝谏,皇帝不听。太傅叔孙通以死为太子争位,刘邦乃假装应许,可心里还是想换。一次刘邦宫中摆酒,太子在旁侍立。四皓跟从太子,年皆八十多,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刘邦见而奇怪,问:“你们是什么人?”四皓对言他们的姓名。刘邦吃了一惊,说:“我寻求你们诸公,你们避逃我,今天诸公为何随从我的儿子呢?”四皓说:“陛下轻侮士人,我等义不受辱,所以恐惧逃亡。如今听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故而我等愿来。”刘邦说:“烦劳诸公调护太子。”此后,刘邦竟没换太子,正是有赖四皓之力。而四皓得以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太子仁孝。惠帝当太子就仁孝,当皇帝后重视孝悌情在理中。

到吕后主政时,举“孝悌”出现了一些变化,此时的“孝悌”是各方选出来的乡官,以教化一乡为目的,成为地方政府属吏。《汉书·高后纪》载,吕后元年(前187),初次设置“孝悌力田”这一官职,俸禄二千石。二千石是郡守级别的俸禄,待遇甚高。故而为《汉书》作注的颜师古说:“特置孝悌力田官而尊其秩,欲以劝厉天下,令他们敦促百姓务行本业。”从此以后,终两汉之世,举“孝悌力田”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这些被推举出来的“孝悌力田”,或免除其摇役,或厚加赏赐,其作用无非是使其为民表率,除个别例外,一般都不是到政府去做官,至多和三老相似,做一个乡官而已。所以这和两汉通行的作为官吏进身的察举制度不同。察举制度中也有“举孝”一项内容,但和“孝悌力田”则是两回事,不可混淆。

二 、从“缇萦救父”看汉文帝对“孝”的态度

“缇萦救父”在汉代法制史上是一个转折性事件,汉文帝特为此事下令除去肉刑,从而结束了周秦时期广泛使用的传统肉刑制度。肉刑的去除,除刑罚本身发展的历史必然外,文帝对“孝”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缇萦,姓淳于,临淄人,是西汉名医太仓令(管理王朝总粮仓的长官)淳于意的小女儿。文帝十三年(前167),有人上书说淳于意违法,淳于意因而获罪,当押解到长安受肉刑[当时肉刑包括:黥(在脸上刻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劓(割鼻)、刖(断足)、宫(毁坏生殖器)等刑罚]。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女儿们都哭泣不止,淳于意看着生气,便骂道:“生子没有生到男孩子,事遇紧急毫无用益!”当时,他的小女儿缇萦听着非常悲伤,也只得独自哭泣。但不同的是,缇萦并不只是伤心而已,而是跟随他的父亲来到长安,上书皇帝说:“妾(卑称,指我)的父亲任为官吏,齐地的百姓都称赞他为官清廉平正,今天违法应当处刑。但妾所悲伤的是‘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指肉刑之后人的躯体受到破坏,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虽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妾愿没入官府为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罪,使得父亲可以改过自新。”上书传给文帝,文帝悲怜缇萦的孝意,于是下令去除肉刑,改易刑罚。

正是缇萦的孝心感动了文帝,使文帝做出了这一传颂千古的举措。这一事件也可看出文帝对孝极为重视。这与文帝自身的品质密切相关。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第三子,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除为母“亲尝汤药”外,文帝的孝道在政治实践中亦有突出体现。在文帝眼中,“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孝悌的地位如此崇高,故而文帝规定,县乃至于乡,要根据人口规模设立孝悌力田常员,此为吕后政策的接续。同时,文帝开始选孝者为郎,进入中央储才机关。《汉书·冯唐传》载:冯唐以至孝著闻,得为郎中,任郎中署长,臣事文帝。此时,“孝”作为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标准,已确定下来。

三、做官也有捷径——汉武帝之“举孝廉”

孝廉即孝子廉吏,是汉代察举科目中的一种。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汉代察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与文学(通常指经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如孝廉、贤良方正);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如文学、明经);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如明法);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如治剧),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四科取士,大约起于汉武帝,其后以迄东汉,大体未改。

“举孝廉”制度确立于武帝时期,为董仲舒首发。“举孝廉”制度的确立与在野地主阶层的斗争是分不开的。武帝即位后,一批布衣地主即对军功选官、任子、货选等展开批评,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推行贤人政治:“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中的贤能之人,每年贡举各二人以给宿卫。”武帝接受这一主张,元光元年(前134)首次颁布了“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的诏令。

另外,“举孝廉”制度的确立还与汉初的武力功臣退出历史舞台关系极大。这里以高祖时封侯的功臣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这批功臣在汉文帝之初尚存留46%,但经过文帝统治的二三十年时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去世,延续到景帝时只剩下五人,仅占原封侯者143人的3.5%,迨武帝时期,便呈现出“元功宿将略尽”的局面。这些功臣的后代,虽说都承袭了前辈的爵位,但骄逸腐化,忘记了他们先祖的艰难,许多人违法犯律,命丧亡国,故当武帝后元之年(前88),也已经少有遗留了。因此,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一方面具有紧迫感,急需选用新人接续;另一方面,武力功臣所剩无几,改革的阻力不复存在。

“举孝廉”是儒家思想的反映。汉武帝时期的儒者们,为了参政议政,便追求“独尊儒术”。而汉武帝也想摆脱汉初以来军功官吏和黄老势力的束缚。“举孝廉”正是汉武帝完成统一思想,强化封建统治目的的重要杠杆。汉武帝确立了其独尊的统治,“举孝廉”也被作为一种岁举常制固定下来,也就是说孝子廉吏所反映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被确立下来。

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和廉各一人。察举孝廉到后来也出现了孝廉合称的现象。《汉书》中记载师丹、京房、孟喜均是“举孝廉为郎”。西汉晚期,孝与廉已合并成为察举的主要科目。孝廉察举制的主要内容有:1.面向全体“吏民”;2.举主为郡国守相;3.岁举;4.每郡国有人数限制(一人或二人)。以后西汉各朝以及东汉各朝虽然有所修正增改,但其中的大致范围没超出武帝时代。

然而,武帝“举孝廉”制度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原因是汉承秦法,举人失当者有罪,所以各郡国对察举孝廉并不积极,“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因此,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前128)又下了一道严格限制必须举人的诏书:“进贡贤者将接受上等的奖赏,阻蔽贤者将蒙受公开的杀戮,这是上古的治国之道。有关部门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讨论不举孝廉官员的罪行。”有关部门在讨论后回奏说:“当今诏书昭显先帝的圣德,下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教化百姓,以使移风易俗。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则不胜任本职,当免官。”武帝正式批示“奏可”。“不敬”在汉代是重罪,法当斩首,甚至族诛。有了这个硬性的规定,自此以后,岁举孝廉制度才得以贯彻实行。

孝廉一科,在汉代实乃清流之目,为官吏进身的正途。吏、民一旦察举为“孝廉”,均给以优厚待遇,或在中央多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或在地方则为令、长、丞、尉,再迁为太守、刺史。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一些所谓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许多人才循着这条道路得以升迁,天下士人通过举荐汇集于朝廷,以至到东汉时,察举的“孝廉”已没有官职所能消化。

“举孝廉”的目的是达到“移孝作忠”,即由修身齐家推于治国为政,在家为孝子,在朝为忠臣。《吕氏春秋·孝行览》言“人臣孝,则事君忠”,《孝经》说“以孝事君则忠”,都是为这一目的做宣传。

在西汉,忠、孝有时仍然各自分开。《汉书·王尊传》载,王阳任益州刺史,见蜀地山路险峻,叹曰:“奉先人遗体,为什么要踏此天险?”遂以病辞官。后王尊任益州刺史,走到这里,问部下说:“这不就是王阳所畏惧的道路么?”遂不畏天险,勇敢地冲了过去,并说:“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因此,朝廷提倡“孝”,推行“举孝廉”,正是为了弥合孝、忠两者之间的裂缝,达到“以孝作忠”的本质目的。

这一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达到了,东汉赵苞忠不顾亲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赵苞举为孝廉,担任了广陵令。任职三年,升迁辽西太守。第二年,赵苞派人回家乡迎接自己的母亲和妻儿。一行人快到辽西的时候,途经柳城,正值鲜卑万余人侵入边塞抢掠,赵苞的老母妻儿都被劫走做了人质。鲜卑押着他们进攻郡城,赵苞率两万步骑与敌对阵。鲜卑把他一家老小推到阵前,逼他投降。赵苞一边悲号,一边对母亲喊道:“儿子没出息,本想挣一点俸禄侍养大人,不料给大人带来灾祸。儿子过去和您是母子,如今是国家大臣,王命在身,岂能顾私亲,毁忠节?恨不得立即死掉,以塞重罪!”赵母也向着赵苞高喊:“人各有命,你不要顾及我,亏了忠义大节。你能做个忠臣,我死而无憾!”赵苞早已泪流满面,他紧咬牙关,率军冲入敌阵,全部击溃了敌军,母亲和妻儿都被敌人杀害。朝廷闻讯,派人去吊唁和慰问他,又封他为鄃侯,表彰了这种忠不顾亲的行为。

同类推荐
  • 中国忌讳

    中国忌讳

    《中国忌讳》分为“文化、娱乐之忌”,“生产、行业之忌”,“岁时、饮食之忌”,“人生、礼仪之忌”四辑,林林总总,共一百零一篇。作者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且对现实生活多有了解,“主旨依然是将传统国学草根化,从一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切口——中国老忌讳深入进去,与大家轻轻松松地聊天、摆龙门阵”(《后记》)。举凡信札的书写格式,对联的正确贴法,祭文、悼词、挽联的撰写要则,古玩行的“捡漏”和“打眼”,演员应遵的行规,请吃河豚的规矩,如何有礼貌地谢绝上门叩访,怎样选择住房和布置卧室……作者皆能深入浅出地解说,往往涉笔成趣,令人击节。
  •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节庆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如阴阳五行与历法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和“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
  • 闲话三分

    闲话三分

    书中文章最初为专栏连载(成书经过详见《再版后记》),篇幅不长,每篇从一条线索写起,看似闲闲写来,却能独辟蹊径,以小见大。舒芜先生评之为“虽是一本小书,而文心史识,意趣笔墨,四美并具”。作者是文章大家,文字纵横自如,加以见识通达,在短小的随笔中包含着丰富的视点,耐人寻味。虽写故实,偶尔将现代的“流行语”信手拈入文中,遂穿越了历史和当下的世态人情,令读者会心一笑。
  • 菊与刀

    菊与刀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其造就了一场极度惨烈的世界大战,但也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伟大的经济奇迹。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令人发指的侵略者? 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鲁思·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 古寺之谜

    古寺之谜

    悬空寺作为现存唯一的三教合一的寺庙为什么能悬而不坠?“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古已有之。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博大精深的少林武学究竟源自何方?布达拉宫这一世界屋脊上的“白宫”最初是为女人而建?杭州灵隐寺中是否有那位传说中的济公?雍亲王的府邸被乾隆改成了喇嘛庙,是出于孝心还是另有目的?法门寺何以能使整个大唐帝国疯狂,它的地宫中埋藏了怎样的天机? 千年古寺,衍生无限传说:匪夷所思的佛像传奇,珍贵无比的佛家法器,趣味浓郁的佛国典故,神奇诡秘的佛教传说。让我们走进奇妙的世界,探索中国二十座著名古寺。
热门推荐
  • 给力的青春

    给力的青春

    帝国中,霸道总裁慕艺泽兼顶级黑客T0家里竟然有个影后老婆,回忆两个人相遇,相识,相爱的故事
  • 亲爱的霸王龙先生

    亲爱的霸王龙先生

    当“二”次元废材写手遇见毒舌大神主编,是一场压倒式的PK,还是一场甜蜜的逆袭?废材写手王希之找不到工作,付不起房租,还报废了仅有的固定资产,一台花光积蓄新买的笔记本电脑!更可怕的是,她遇到了远古世界的霸主,霸王龙级别的主编大人兼债主房东!
  • 斩鱼

    斩鱼

    有人天生为王,有人落草为寇。有人朱门酒肉,有人饿死街头。苏印擦了擦嘴角的血迹,看着心脏部位正在愈合的伤口。血红的肉块不断蠕动、不断相融,带给他阵阵轻微的疼痛。他的身体周身,两条虚幻的鱼仿佛两股粗大的气流,在他的颈部、腋下旋转翻飞,一黑一白,宛若日月与阴阳。
  • 布衣女讼师

    布衣女讼师

    刚穿越成讼师,就碰上瑞王府内闹命案,染指高大上加冷富帅的瑞王实属一不小心。既然走不进你的心,那么,带着皇帝老儿亲赐“布衣女讼师”的封号只身走天下吧。验尸骨、破奇案、解迷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风险,一路收获各种护花使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汉末之重铸天下

    汉末之重铸天下

    刘致是一普通小职员,却莫名其妙到了汉末,在人命如草芥时代,乱世风潮裹挟下,用尽所学为求生存,不经意间成就了自己另一个梦想。
  • 倾城王妃恋爱了

    倾城王妃恋爱了

    她,是22世纪第一组织的杀手,也是众所周知的医神,因出任务被杀,导致穿越到阎凌大陆将府,成为大小姐,也是京城第一废柴。她和三皇子紫翱宇从小就有婚约。他,是古代的三皇子,阎凌大陆的第一灵师,是皇上最喜爱的儿子。作者不知道怎么写了,就这样吧,拜拜。
  • 城镇化转型

    城镇化转型

    在推进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传统融资方式面临挑战,如何进行投融资创新与改革,既能有效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需求,又能有效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值得深入探讨。《城镇化转型:融资创新与改革》一书,从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差异,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需求与挑战出发,对城镇化融资的国际经验以及我国城镇化融资的历史、现状做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勾勒了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的基本框架,并详解了这一框架所需要的财税、土地和金融改革。
  • 传神行纪

    传神行纪

    天元纪,一个伟大的纪元。众生之神,他们的末世若是来临,当然也会选择接班人。神之所选,必有深远寓意,非凡夫俗子所揣度。就好比,平凡村落看星星的长歌,他只是在河边放了一条鱼。这样,就被选中了?会这么随意吗?当然不可能。九尾灵狐,神选之子?并不平凡的长歌。本书讲述的是浩劫动荡过后的天元大陆,一个由契约衍生的传神故事,爱恨情仇,尽在其中。
  • 诸易

    诸易

    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交易,变化也!易于天下,还于天下,诸天可易!获得易筋经的褚易,闯荡武侠异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