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70700000006

第6章 意象对话疗法的基本原理

1、心理现实

(1)心理经验

作为一种心理疗法,意象对话是有理论基础的。第一个基本命题为:任何心理活动的基础都是心理经验。

心理经验是指我们觉察到的,但是还没有对之进行任何进一步的信息加工的那些心理内容。

心理经验是指我们的心理内容,而非“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倘若没有在我们的心理世界产生任何影响,那么对于心理学而言,它就不具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对我们的心理产生了影响的客观事物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心理经验。

并且,从理论上说,心理经验必须是被人觉察到的。完全未被觉察到的不能成为心理经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客观存在,但是常常不被人所觉察,比如:血液的流动、呼吸的张弛、皮肤的新陈代谢……当人对这些生理活动完全没有意识的时候,它们就无法构成心理经验。

但是,实际上,心理经验大多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意识所觉察的领域之外。

看上去这似乎是矛盾的。这个矛盾仿佛一个曾备受质疑的悖论:当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精神分析理论时,哲学家们大为不解:既然潜意识是我们无法意识到的,那么,它何以称为心理活动?精神分析理论指出,人确实可以进行一些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可以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即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表现出有明确动机和指向性的行动。这个假设已经得到实证心理学的部分证实。

在意象对话看来,人对于这些潜意识活动,其实是有低水平觉察的。只是由于觉察的程度很低,或者因为受到压抑,这些低水平的觉察无法进入我们日常状态下的意识主体。

因此,所谓的“潜意识”,是相对的,相对于我们日常的意识主体而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经验还是被觉察到了,只不过是一种“潜在”的觉察。

(2)觉察与信息加工

在“心理经验”的界定中,我们明确指出,它们在进入心理领域之后没有经过进一步的信息加工。

有人会问,我们有可能不进行加工而直接觉察到心理经验吗?

也许有人认为不可能。但是,在东方文化中,人们认为这是可能的。

觉察是人最基本的一种能力,人可以不进行任何信息加工而觉察到内心中所能经验到的一切。只不过直接觉察到的心理经验本身,是不能用任何方式来言说的。因为“言说”是一种信息加工,接受了加工就不再是直接的心理经验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某处风光美景,你的脑海里没有任何的词汇,没有任何的分析和判断,整个人只是沉浸其中,任由它唤起你心中溢于言表的种种感受……在那一刻,你的觉察就是无信息加工的觉察——仅仅是“观照”,你所觉察到的就是直接的心理经验。

(3)觉察与符号化

任何信息加工的过程都是“符号化”。当心理经验接受了信息加工时,即被符号化了——心理经验变成了符号。

我们都知道,符号具有固定性,而心理经验千姿百态、变动不居,似流动的水。符号化的过程,就是把流动的心理经验用符号固定下来的过程。符号具有陈旧性,而心理经验总是新鲜、跃动的。符号化的过程,就是把新的经验归于旧的经验的过程。因此,心理经验符号化的过程永远是近似的、不完全的,总会有一些信息被忽略或被遗漏。

但是,通过符号化,我们可以觉察到符号。因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相互关联,构成符号体系,主观世界由此产生。

大多数人很少能够清晰地接触到心理经验,我们的心理内容大多是经过信息加工或符号化的事物,我们的主观内心世界是一个由符号构成的世界。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符号化是一种简化了的、模式化了的觉察,我们所觉察到的并非世界的全部真相。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借助符号化,促进对于直接的心理经验的观照。

(4)心理现实及其相对性

至此,这个世界存在两类“现实”——一类是客观现实,即客观物质世界;一类是心理现实,即人的大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凡是“现实”,就具有实在性,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客观现实如此,心理现实亦如此。

心理现实是符号化过程对心理经验进行加工之后的产物,因而,它不可能由心理经验单方面决定。对于同样的心理经验,由于符号化的具体过程不同,人们所感知到的心理现实也不尽相同。

许多著名的双关图都能证明这一点。例如,面对同样的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美少女,有人看到的是老妇人,有人先看到美少女再看到老妇人,有人则忽而觉得是美少女,忽而又觉得像老妇人……这些有规律性的心理内容及其构成的心理世界,就构成了人们心理活动的背景,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心理现实”。

由此可见,面对同样的刺激,即使产生同样的心理经验,但是,人们却可以形成不同的心理现实。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多关图”,不同的人对其进行不同的符号化,依此建构每个人各自不同的心理现实。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下,对同样的心理经验也能够形成不同的心理现实。

(5)会心、理解与传达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借助各种符号,而不是直接的心理经验。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直接感受到别人的感受。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理解、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人们所使用的各种符号都可以一定程度地表达心理经验。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无论是每个民族,还是每个个体,使用符号的具体方式以及对于同样符号的具体理解都存在差异。

人们常常感叹彼此沟通之不易,就是因为你所传达的,未必是对方所理解的,同样地,对方所传达的,也会被你或有意或无意地“翻译”为自己所理解的,于是,彼此之间“各说各的”,还自信地认为“他/她就是那个意思”。

如此说来,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会心”和“理解”了吗?我们也不可能直接观照别人的心理经验了吗?

人本主义心理学始祖、心理咨询大师罗杰斯认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的“共情”就能够实现这样的心理活动。他指出,“治疗师每时每刻体验到的情感和个人的意义正好就是当事人现在的体验,他似乎从当事人的‘内心’洞察到这些情感和意义,如同他就是当事人一样,而且能够成功地把这种理解传达给他的当事人。”

按照罗杰斯的解释,共情至少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体验和洞察,二是传达。这里所说的体验和洞察,绝非通过某种推理、判断、假设和猜测来获得当事人的感受,而是一种更直接的方式——“从当事人的内心洞察”——“会心”。

会心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理经验的交流,无需借助任何语言、形象或肢体动作进行交流。

在意象对话看来,我们可以把罗杰斯所界定的共情描述得更精确。第一阶段是会心,第二阶段是心理咨询师对会心到的心理经验进行符号化,第三阶段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传达。亦即:会心、理解和传达。

2、符号化

(1)肯定性符号化:认同

心理现实是心理经验和对心理经验的信息加工过程共同塑造出来的,而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因此,要了解人的心理现实,我们必须先对符号化的过程进行一些分析、思考和研究。

认同是最基本的符号化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动作,它是我们把一个新经验到的内容和过去经验到的内容或一个符号联系在一起,并把这两个东西看作“同样的”。

对应于语言,认同体现为最简单的句子:“这”是“某物”。“这”就是我们新经验到的内容,“某物”是我们已经了解的某个东西,或说是一个符号。当我们在心里用任何方式去告诉自己,“这是某物”的时候,无论是否说出口,我们就忽略了“这”与“某物”的区别,我们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这两个事物。认同这个心理动作就会把这两个事物拉得更近更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认同不是一个情感淡漠的冰冷认知,它是在潜意识层面发生的心理动作,这个动作是富有情感的,或悲或喜。情感越强烈,认同越稳定。

最重要的认同是对自我的认同。当我们说“这就是我”或“我就是……”的时候,便将当下所经验到的内容和“自我”这样一个心理结构联系在一起了,这个内容就会成为“心理现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行为和结果。

另一个重要的认同是对他人的认同。当我们认同某个他人的时候,诸如父亲、母亲、英雄、强者等,就把“自我”的心理结构和自己心目中那个人的心理结构进行了联结,随即会把自我的经验尽可能地塑造得和那个人相类似。这就是认同他人所带来的影响力。无论我们在潜意识当中认同的那个他人是谁,这个心理动作本身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2)否定性符号化:分辨

认同是肯定性的符号化,是“这是什么”,分辨则是否定性的符号化,是“这不是什么”。

认同忽略差异,分辨则强调差异,帮助我们区分或鉴别各种不同的经验,促使我们的觉察更精细、更清晰。

分辨也是形成“自我”的关键。对于“人我疆界”、“自我边界”的形成尤为重要。换言之,“我不是什么”就指征着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差异和界限。有的时候,或者出于某种需求,人会刻意地强调乃至加剧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例如,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会强调自己与上一代人的不同,甚至会创造出标志着当代年轻人的用语、流行和时尚……目的不过是为了建立自我界限,获得自我同一性。

分辨与认同一样,也拥有情感的卷入。情感越强烈,分辨越深刻,区分度也越明显。通过厌恶、愤怒等消极感受,我们把一些不愿意接受或不敢接受的事物排斥在自我疆界之外,以奋力保护自己的疆界。

弗洛伊德很重视压抑,分辨就是压抑所产生的基础,没有分辨,何谈压抑?只有在分辨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知道,有些经验与我们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或自我形象是不相符的,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就是有些本我(Id)的冲动是不符合超我(Super-ego)的要求的,所以,我们需要有所压抑。

罗杰斯也很重视这个心理过程,认为人们会否定那些和自我概念不同的经验。与弗洛伊德有所不同的是,在罗杰斯看来,人们所否定的经验,未必一定是“超我”认为的“坏”的或“不好”的东西,即使是在许多人眼里所谓“好”的东西,只要是与当事人的自我概念不一致,同样会被排斥在自我意识之外。

也许有人好奇:既然是积极的信息,我们为什么不去接受呢?接受了积极的信息,我们可以变得更自信更快乐啊。原因在于,如果我们接受了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积极信息,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自我疆界,重新进行调整,那会怎么样呢?对此我们并不清楚。所以,一旦打破旧有的,而一时间还无法建立起新的自我边界,我们就会处于一种自我边界不清甚至模糊的状态,这将带给我们危险感或威胁感,这是令人恐惧的事情。

(3)符号联系及其任意性

经过了认同和分辨之后,进一步的符号化就是把符号都联系起来,形成符号联系。

只要形成了一个符号联系,它就会成为一个心理现实。不论这个心理现实是否具有“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或依据,在当事人的内心世界里,它都同样具有现实性和影响力。

因此,哪怕是任意给出的符号联系,即使与客观现实不符,只要你接受了它,它就会成为你的心理现实。对于你来说,这个符号联系就是现实的,它对你就会起作用。

符号联系的这种任意性对于心理治疗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可以由此发现来访者的病因,也可以借此为其疗伤、种植新的更健康的信念。正是由于符号之间的联系具有暂时性、可变性以及任意性,我们才有机会改变这些联系,改变或转化来访者的心理现实,建立新的、更健康、更有效的心理现实,使心理治疗成为可能。

所有的符号联系、所有的心理现实都负载着心理能量,能量一旦产生或被激发,是不会凭空消失的,犹如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因此,从操作层面上说,我们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对某些心理能量进行转化或升华,使之“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健康、更积极、更有效。

童话故事《睡美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小公主刚刚出生时,一群女巫来做预言。善女巫预言她将漂亮、聪明、幸福……一个恶女巫却诅咒:“她将在15岁时被纺锤刺死。”只剩下一个好女巫可以说话了,但是她不能取消前面那个恶女巫的诅咒,于是,睿智的她进行了改释:“你们仔细看看,她不是死了,只是睡着了。”

每一个女巫进行预言的过程,就象征着符号化的过程。正是由于最后一个善良女巫的智慧,小公主的命运才得以转化。

(4)不同的符号体系

符号联系组成结构,这些结构相互之间再联系,组成更大的结构,最后,形成了符号体系。这就是一个人的全部价值观、语言等认知结构。

社会中有一些已经形成的符号体系。每个人出生之后都在学习这个体系。

符号联系的过程具有任意性,因此,最后形成的符号体系也不会是唯一的。以语言为例,对于某一民族而言,用什么样的发音和文字符号来描述某个东西,刚开始时是任意性的。只是到了后来,本民族的人们都接受了这个单词,这个东西的叫法逐渐固定下来,后来在这个民族出生的人,就直接学会了这个单词。该过程可以称之为“接受”,接受不如创造那么任意。——前人任意创造,后人接受。被接受的现实称作“社会现实”。

因此,这个世界至少存在着三种现实:客观物质世界由物质世界所构成,社会现实由前人的精神创造所形成,心理现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由自己所创造。

于是,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语种里有不同的叫法,心理学也就拥有了不同的学派,心理学家们使用不同的符号体系及其建构方式,关注不同的现实。

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更不能以己之“格”衡量他派他说。某学说某理论自身出现矛盾冲突,则另当别论。

3、心理意象

(1)符号的主要类别

第一类:条件反射中的符号。

人类最基本的符号化过程是条件反射过程。

相对于机体与生俱来的、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外界刺激做出规律性反应的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反射,是外在世界与机体之间形成联系的机制,通过在大脑皮质上建立暂时神经联系来实现。

心理学已经非常详细地研究过,人对条件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是把条件刺激进行符号化的。条件反射中“泛化”的存在,就是说人对类似于过去条件刺激的刺激物会有反应,也就说明了条件刺激是一种具有概括性的符号。

第二类:语言。

人类所使用的符号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正是语言这样一种高效能的符号体系开拓了人类的思维,使人类获得远远超出其他动物的成就。

符号是需要运算规则的,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运算规则就是逻辑。逻辑描述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构建思维的规律性。逻辑规则建立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模式,语言符号得以成为体系。

人类除了使用日常语言之外,还在科学和哲学领域使用更为逻辑的语言符号,或者说,还使用能够更加精密地认识客观世界的符号,比如: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这些都可以被相对地称之为“日常逻辑”。

第三类:心理意象。

相对于遵循“日常逻辑”的语言符号体系,心理意象则是另一类符号。

“意象”对应的英文单词是imagery,是指想象中的、并不真实存在的某个心理图画。虽然这个图画在客观现实世界没有实际存在,但是,在人的心理现实世界却是存在的。

面对或经历同样的客观现实,心理现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我们往往是依靠心理现实对客观现实进行观察、判断、体验和记忆等,因而,每个人的心理现实对于他自己来说,简直就是“真理”。

简单举例,假如现在面前没有花儿,让我们去想象一朵美丽的花。那么,我们每个人可能想象出不同的花:玫瑰、向日葵、郁金香、荷花……这些关于花的图景就是心理意象——眼前没有而心里有的东西。

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迥然的象征意义:玫瑰象征热烈,向日葵象征仰望和崇拜,郁金香象征矜持,荷花象征含蓄和典雅。即使是相同品种的花,不同的状态又代表着不同的具体意义:凋谢的玫瑰和盛开的玫瑰,自然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粉色的荷花与白色的荷花,意味着情感热烈程度以及情感满足程度的显著差异。

再举例说来,在我们的客观现实世界,没有“鬼”这种东西存在,没有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有质地、有重量、有形态的东西存在。但是,当我们在恐怖电影或噩梦里看见“鬼”时,我们会害怕。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我们人类的心理现实世界里,当某种消极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时,会以“鬼”的形式出现,而这种消极感受很可能是我们的意识和理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它一出现,我们就会紧张和害怕。

比如:抑郁情绪积压久了,会形成白衣长发、气若游丝的女鬼意象;通过剥削和占有获得满足而又严重缺乏满足感时,会形成牙齿尖利、口中有血的吸血鬼;对死亡的恐惧积聚到非常强烈的程度时,会形成阎王、无常之类的意象……

因此,所谓“鬼”不过是一种心理意象。进一步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见鬼”是存在的。当一个人心中的消极情绪极为强烈时,睁着眼也能看到这样的意象。这里面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更无玄机、邪乎可言。只是很多人由于不了解这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加之对自身心理问题的回避,才导致了对“鬼”的片面理解。

意象是一种符号,主要以视觉化的形象方式出现,也可以以听觉和其他感觉方式出现。意象是脑部成像或反映,是我们的大脑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这也正是意象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中,人们都常常使用意象来进行符号化,并依此建构心理现实。

我们不禁追问:意象的基础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现代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和Tversky所做的大量研究证明:个体的行为除了受到利益的驱使,同样也受到自己的“灵活偏好”及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信念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Kahne man能够荣获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奖,更是学术界对于“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的高度认可。他用大量的科学数据告诉我们,人的非理性对于判断和决策何其重要。

这段文字看上去似乎与我们所讨论的意象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Kahne man等科学家的努力与成就,绝非仅仅推动了经济心理学的发展,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特别是心理学界对于非理性及其功能的高度关注与认可。这一点,让人感到无比的欢欣与鼓舞。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认为,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在“理性”的专制之下发现了被压抑受排斥的无意识。这一发现为20世纪许多重大问题(包括后来的语言及话语问题)的研究揭开了序幕。而无意识正是我们所讨论的意象的心理基础。

无意识这一概念,其最初的思想萌芽可以往前一直追溯到柏拉图。柏拉图关于“迷狂”的著名说法,被认为是西方无意识思想之根源。实际上,这一起源似乎还可以追溯到某些更为古老的神话。

尽管在弗洛伊德之前,莱布尼茨、歌德、叔本华、卡勒斯、哈特曼等人都对无意识的发现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但真正在近代科学(医学、心理学)基础上为无意识概念奠定牢固基础的,却不能不说是弗洛伊德。

按照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解,无意识主要来自个人早期生活特别是幼年生活中那些受压抑、被遗忘了的心理内容。荣格则赋予无意识以极其深广的内容和意义。他认为,无意识具有非个人和超个人的特性。

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作为一个整体被称为“精神”(psyche),这个拉丁词的原意是“精神”(spirit)或“灵魂”(soul)。在他看来,这个“精神”便是人的灵魂。它包涵一个人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它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精神是任何人生命存在的土壤。荣格在分析人的完整精神时,将其分为由浅及深的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可以说,意象是无意识的语言——一种用象征性的符号进行无意识表达的语言;意象也是无意识的重要构成内容——无意识通过意象得以表达:个体无意识通过个体意象进行表达;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s)和原型(archetype)进行表达。

(2)运用意象的认知活动特点

在心理动力学流派里,有一个事实早已被发现:人类会使用一种不同于日常逻辑思维的认知和情感活动。弗洛伊德称之为“原本过程”(primary progress),并指出,这是另一个独立的“精神系统”、“精神机构”或“原始的精神机构”。荣格则更是高度强调象征性的心理意象的作用。

意象对话承继心理动力学流派,特别是荣格的观点,其中心命题是:人有一种不同于日常逻辑思维的认知和情感活动,使用的主要符号是意象,意象的符号化过程具有独特的规律、特点和方式。

本书将用“意象活动”这一术语来表达“原始的精神机构”。

第一,意象的象征性。

意象之所以能够成为无意识的语言及其重要的构成内容,就在于它的象征价值。事实上,无论它是出现在梦中,出现在想象中,还是出现在白天的现实生活里,都具有双重意义:既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推动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力量。荣格称之为象征的“超验功能”。

意象对话心理学进而提出,象征是原始认知的主要方式。所谓原始认知,是指我们人类固有的一种原始的认识方式,是比较原始的人和儿童所常用的认识方式,也是我们在潜意识和梦中仍然使用的方式。

意象是象征性的,它能够表达意义。它所表达的,往往并非形象表面的、直接的意义,它能够反映出潜藏在形象背后的心理活动,或是意识层面的,或是潜意识层面的。

例如:某人梦见了蝴蝶。通常情况下,梦所传达的真正信息很可能与蝴蝶这种昆虫本身无关。因为蝴蝶拥有许多象征意义。在这个梦里,蝴蝶可能代表爱情,可能喻示死亡,可能象征自由、轻灵或美,也可能象征纯精神。倘若这是一个西方人做的梦(如:美国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野牛比尔”),蝴蝶还有可能代表幻化或转化,强调change,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使然。

总而言之,意象本身负载着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一个比拟,实质是对心理经验的一种描述;它描述了一种生命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符合物理能量的基本特征与定律,它是守恒的、可转化的;但转化永远不可能是充分的,似物理学的第二定律),源于无意识,基于无意识,其存在价值在于它具有象征意义。

一切心理的事物都可以用意象来表达。

第二,意象活动使用原始逻辑。

意象活动不同于日常逻辑思维,它所遵循的是原始逻辑。区别有三:

首先,象征的基本部件并非概念,而是意象,原始逻辑关注的是“相似性”,所以,更具模糊性和灵活性。

其次,象征与情绪的关系更加直接,每一个象征都渗透着情绪,因而可以说,象征是“心的语言”。逻辑思维则是“头脑的语言”,更为冷静,与情绪间接相联。

最后,逻辑思维的功能是客观地观察外部世界,原始认知则是“主观地”或体验性地观察,体察得更多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心理世界。

第三,意象活动不直接受意志控制。

日常逻辑系统的活动可以直接受人的意志所控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开始各种计算、判断和推理等智力操作,也可以有意识的停止这些操作。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心理咨询师总是能够看到,来访者无法控制自己潜意识中的观念。

例如,一个清洁强迫症患者,在理性上明明知道自己没必要每天把家里的地板、家具表面和拖鞋都用消毒水擦洗一遍,甚至通过查阅相关的心理学资料能够知道自己为何如此。但是,在情绪上,如果不那么做他/她就会焦虑,继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天一进家门,还是忍不住要把这些东西进行消毒。每当这么做了之后,又会产生失控所带来的挫败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遵循原始逻辑的意象活动往往都是在没有明显努力的情况下而发生的,而且这个时候发生的意象活动,效率最高。经典精神分析以及荣格的主动想象技术都向世人证明了这件事。

因而,当我们需要来访者进入意象活动状态时,总是要想办法引导来访者尽可能的放松,放弃日常逻辑的理性操作方式,不加分析,不加判断,不加推理,不加评价,从而让内心深处的意象活动进入自由的状态。

这种半梦半醒的意象活动虽然不直接受意志控制,却可以间接地受到意志的影响。这一点对于保持来访者的现实感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人强迫自己的意志去控制那些不受意志直接控制的心理活动时,往往表征着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源,但这同时又是某些心理疗法能够行之有效的关键所在。

第四,意象活动中有更多情感情绪卷入。

当人们运用日常逻辑思维时,是更为理性的状态,所以与情感、情绪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和直接。换言之,人们可以十分冷静而不动感情地进行思考。

惯用理性思维的人,固然可以把某个问题“想”得很清楚,但由于缺少了情感力量的驱动,而容易停留在思考的层面,不易有兴趣或动力去践行。

意象活动却因负载着心理能量而与情感情绪紧密联系。主要是因为,在原始认知活动当中,认知和情感情绪尚未分离。在人类发展出了逻辑思维之后,认知活动才与情感情绪相互分离。

意象活动中更加原始的部分——所谓原始意象,更是与情感情绪密切相连。我们的心理能量所表现出来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情绪。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尚无某种仪器能够精细地测量出我们的情绪,但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得到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而言,意象活动与情感情绪的密切关系,意义重大。心理咨询师可以借助意象去调节来访者的内心感受,这个途径比从逻辑思维入手要更直接、更深入,也更具影响力。

第五,意象活动中的异己感。

这里的异己感是指,我们感觉到有些想法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而是突然来到我们的脑海里,这些信息仿佛是异己的。

梦和灵感能够让我们体验到这种感觉。

其原因主要在于,意象活动大多不是发生在意识领域,而是源于大脑的另一个区域——一个更原始的精神机构。

第六,意象活动更精密地表达心理现实。

日常逻辑思维的功能是客观地观察世界。因其对外在事物的明确界定,而能够做到“准确”。

原始逻辑思维的功能是主观地体验世界,反映内在的心灵以及心灵所映射出来的世界。因其擅长将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又卷入更多的、细腻的、丰富的情感情绪,而能够做到“精密”。

以愤怒为例。

我们能够用词汇来表达的愤怒,大概有十几种,诸如:“愠”、“怒”、“忿”、“愤”、“生气”、“窝火”、“发脾气”、“光火”、“恼怒”、“气死了”、“气疯了”……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特别生气,很想表达出来,可就是找不到一个能够完全贴切地传达自己真实感受的词语来,即便找到一个近似的,感觉也不是十分的贴切。

使用意象就不同了。我们不仅可以用意象表达复杂的情绪,还能描述出非常细微的差异。不仅自己能够精密、贴切地表达,也容易让别人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

仍以愤怒为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愤怒的性质和程度,进行细致的描述,如:“我觉得自己像一头喷火的牛”。

在这个意象里,传达着许多细节。火的强弱象征愤怒的程度,强弱的变化过程代表当事人内心愤怒程度的变化过程,任何一个微弱的变化都可以在意象里呈现得很清楚。火的颜色象征愤怒是否受到压抑以及受到压抑的程度。越接近正红色,压抑越少;黑色成分越多,则压抑越多。

牛也是一个重要的人格意象,可以象征踏实、固执、执著、不灵活等性格特点。结合火的象征意义,就可以更丰富地了解当事人的许多特点,甚至可以理解到其愤怒的原因。

如果是在意象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当事人有自知地释放愤怒情绪,觉察到愤怒的原因,进而化解这份消极的感受,或者自然地将愤怒转化为勇气,使这份心理能量得以升华。

以上只是简单地呈现了一下运用意象传达情感情绪的优越性,以及如何借此进行深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具体的操作方式及其注意事项,请详见后文的相关内容。

(3)运用意象的认知方式

运用意象的认知活动是原始精神机构的活动。运作方式包括:

其一,信息的粗加工储存。

信息储存通常有两种加工方式:一是深加工——逻辑系统;二是相对的粗加工——原始精神机构。逻辑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主要是概念和命题,原始精神机构中储存的信息主要是意象。意象包括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嗅觉意象、触觉意象等。

这里所说的“粗加工”仅是相对于概念和命题而言。由于是粗加工,原始精神机构所储存的信息,特别是意象,与事物的具体形式更加接近。或者说,粗加工信息的方式更低级,也就离现实或真实更近。

因此,与逻辑系统的信息相比较,用原始精神机构的信息去把握世界,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其二,大量的信息储存。

列维·布留尔在研究人类的原始思维时发现,在原始人的思维中,“意象的关联通常都是与意象本身一起提供出来的”,“大量的意象关联的预存使得运算可以简单和减少了”。

这就是说,在信息加工系统中,预存的信息越多,所需的运算就越少,反之亦然。

与逻辑系统相比,原始精神机构的运算比较少,而且比较不稳定,所以,更多地预存信息。于是,“记忆在原始逻辑思维中起着比在我们的理性生活中大得多的作用”。

斯宾塞和纪林在谈到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时说,“他们的记忆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凡的。”“土人能够认出他的每个熟人的足迹”。埃尔也感到非常震惊:为什么土人对于他们所居住的那个地区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下过雨之后,他们清楚地知道哪些山岩上可能会留下一些水,哪个坑里面的水留存得最久……罗特也曾感叹昆士兰西北部的土人们有着惊人的记忆力!罗特听见他们“吟唱了整整五个夜晚才唱完一支歌,而且,演唱者和听众没有一个人能听懂(歌里的)一个词的意思”。

除了依靠记忆可以预存信息之外,还有一种先天的预存,就是荣格所说的“原型”。

在荣格看来,人类世世代代所经历的事件和情感,最终会在心灵上留下痕迹,这痕迹可以通过遗传传递。他把这种遗传的原始痕迹称为“原型”。原型本身不是具体的形象,而只是一种倾向。但是,原型可以通过一种形象出现。

原型不是一些固定的形式,而更像一些潜藏在我们心灵最深处——荣格称之为集体潜意识——的原始人的灵魂。这些原始人在梦中以种种不同的形象出现。

原型是一代代的人类个体,在经历了非常类似的情境并做出反应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对于世界做出反应的先天性向或潜在倾向”。

关于原型的起源,荣格认为,原型作为心理反应、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一方面固然“有可能”是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千百万次的心理体验的凝缩和结晶;另一方面也完全“有可能”是生物本能的分化,是生命的内在性质和固有法则的演变,它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生命的起源。

“人……并不需要通过经历黑暗或与蛇的遭遇而习得(对黑暗和蛇的)这种恐惧,尽管这些经历和遭遇会强化或者再次证实他的这种性向”。(卡尔文·S·霍尔,沃农·J·诺德拜著,张月译,荣格心理学纲要,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33页)

荣格还指出,原型没有固定的内容,只是一种潜在的倾向。在“被人意识到并因此被人用意识经验的材料充满时,它的内容才被确定下来”。他把没有内容的原型和有了具体形象后的原型都称为“原始意象”。

原始意象介于原型与表象等感性材料之间,起一种凝聚和构型的作用。荣格说:“原始意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经验的心理残迹”;“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地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在宽阔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慢淌。”

总结荣格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荣格界定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这种遗存既包括了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也包括了文化历史上的文明的沉积。它们以原型的构成存在着,表现为原始意象。作为人类的心理中具有倾向性、制约性的心灵规律,它们对人类的行为、理解和创造产生着重大影响。

其三,利用相似性发现事物的本质。

原始精神机构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情是——理解事物的本质。即在纷繁复杂的刺激当中分辨出已有的意象。

原始精神机构进行分辨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比较去寻找相似性,并在大多时候遵循“相似即同一”原则。

对于原始人来说,这样的认知方式颇具益处。例如,在他们的心目中,老虎是非常威猛的动物。如果发现某个人爱吃肉,身体强壮,走起路来很像老虎,就会以为这个人是老虎转世,虽然长着人的样子,但其实是虎。有了这样的认识,与之相处时,就会多一分小心,以防这个人像老虎一样突然发怒。

我们发现,用意象的方式去认识一个人,比用日常逻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一个人要简单得多、形象得多。

被日常逻辑系统称作比喻、比拟、类比和象征的思维活动,都具有通过寻找相似性来进行分辨的功能。

其四,运用邻近性发现事物的联系。

除相似性原则之外,原始精神机构运用的另一基本原则是:“邻近即有关”,通过比较去发现邻近性,从而发现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原始人相信,以某种方式接触过的事物,相互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恒久的联系。譬如,狮子留下的足印、老虎蹭过的大树……就表明它们来过,这里很可能是它们的势力范围。

原始人还相信,接触本身会带来某种交换或传递。尽管他们未必知道到底交换了什么、传递了什么,但他们相信,这种力量是存在的。

鉴于此,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接触转移”:在原始精神机构中,两个结构因接触而建立联系,各自的内容也因接触而相互传递。

其五,用凝缩等方式联结不同事物。

对于事物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原始精神机构与逻辑系统的理解是不同的。

在逻辑系统看来,两个事物之间有了联系,但界限仍是分明的;但对于原始精神机构来说,两个事物之间有了联系,犹如两河相汇,并不清晰界限,甚至视之为一个更大的完整事物。

在这个意义上,原始精神机构联结事物仍是分辨事物。完成这一工作的方式是对基本认识结构进行加工。

第一种加工方式,是把几个基本认识结构结合成一个结构。类似于集锦。弗洛伊德提出,凝缩是梦的重要工作方式之一。

第二种加工方式,是对基本认识结构进行改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通过突出某一特点来表征事物。我们很容易在漫画里见到这样的加工方式。

第三种加工方式,是启示。启示就是在不完美的认识结构的诱导下,直接获得完美的认识结构。原有的不完美的认识结构的作用,只是启发和诱导而已。

柏拉图曾用苏格拉底的话证明:一切探询和学习都只能是回忆。人的心灵曾经认识所有事物的最完美的形式在出生前。我们认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正是看到了启示和回忆如此相似,才提出这种见解的。

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写道:“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智活动并不仅仅是运用概念的技巧,各种形式之间共有的特征不是通过归纳发现的。换言之,不是先机械地捕捉所有形式共有的要素,然后把这些要素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相反,为了发现它,我们必须在每一个个别意象中辨认出这种普遍性形式的全部,就像我们在一个模糊的意象中辨认出一个图形一样。”

鲁道夫·阿恩海姆是格式塔派心理学的传人。格式塔心理学最强调心理经验的整体性。因此,鲁道夫·阿恩海姆有能力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他把从具体形式中获得普遍形式的活动叫做抽象。他所说的抽象不是把几个整体割裂出来,然后寻找其共有特性,而是在几个整体事物中发现事物的最具代表性的性质。启示就是一种阿恩海姆式的抽象。

启示具有一个突出特点:以偏概全。在逻辑系统看来,这种靠很少的根据就得出大量结论的方式,是不正确的,也是靠不住的,是认识不成熟的表现。但是,对于人们的实际生活来说,这种认识方式却是十分有用的,可以帮助人们去预知,从而减少行为的风险性。

其六,以拼凑等方式完成整体结构。

原始精神机构的最高成就,是完成一个复杂的整体认识结构。这种复杂的整体认识结构可以是一种宗教思想体系,也可以是一部小说、一首诗、一幅画……不可否认的是,要获得这样的成就,原始精神机构离不开逻辑系统的合作。

通常,原始精神机构需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完成这种高成就的认知活动。

第一种方式是拼凑。

拼凑就是把一些零散的认识结构不断地拼在一起,直到找到一种准确的或良好的优美形式。类似于拼图游戏和七巧板游戏。

原始精神机构的拼凑方式是从混乱中开始的,完全不同于逻辑系统的有步骤的推理过程,但其乐趣也正在于此:会有意外,会有惊喜。

第二种方式是扩展。

扩展就是在一个特例中发现一个基本的构想或原型,然后用它同化各种经验,不断地拓展结构,或者,从基本构想或原型中引申出新的内容,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结构。

第三种方式是启发。

启发是指从现有的形式中获得启迪,从而创造出更复杂的形式或另一问题领域的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启发与前面所讲的启示不同。启示是看到部分而认识了全体,启发则是通过改造一种事物所体现的形式,去创造另一种事物。

4、心理能量

(1)心理能量及其产生

早在心理学产生之前,人就有一种直觉:人的身体里有一种仿佛流体一样的生命力。生命力多,人就充满活力;生命力少,人就萎靡不振。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已经引入“力比多”(Libido)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力主要体现为这种“性的本能”。文中他说,在生物学中用“性本能”的设想表明人类和动物有性需求存在的事实。相类似的滋养本能,就是属于饥饿。在日常的语言中没有和“饥饿”配对的词,但科学为此使用了“力比多”这个字眼。

力比多这个词按照弗洛伊德的定义指的是一种独特的性需求,因而他用力比多表示的每件事都必须理解为性的需求或性的欲望。但是,这个词的古典用法,正如在西塞罗(Cicero)、塞勒斯特(Sallust)和其他人那里所见到的,并不是限制这么严,在那里是用于更一般意义的热烈欲望。

后来,在晚期著述中,弗洛伊德又称“性的本能”为“生的本能”。他认为,人需要某种刺激使自己兴奋起来,积累到一定程度再释放出去。

无论怎样,力比多概念所代表的动力因素,正是我们为了解释心理情景的变换而要寻找的。这个概念使得对那些有疑问的现象更容易明确地表示。也帮助解释性功能各种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脱离了多种性成分的原始观点。荣格提出,力比多概念为心理学完成的进展正如能的概念引入物理学中一样。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能的内驱力(drives)是产生心理活动的能量。这些本能力量表现的方式如同物理学的能量,因此,可以用能量的模式进行研究。这是心理学领域首次提出的心理能量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能量”是心理学概念中的一个术语,而非物理学的术语。所以,不能将物理能量和心理能量进行类比。

继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反对把心理能量看作仅仅是性的能量,而是应该视为一种更基本的生命力的体现——“力比多”,也可以直接说成是“心理能量”。荣格将“力比多”解释为:个体的普遍的生命能量。

在心理动力学看来,心理能量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心理现实,是对某种心理经验进行符号化的产物。换言之,在我们的心理经验中,有一种大致可以说成“有生命力”、“有活力”的体验。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咨询师们也常常能够清晰地体会到来访者带给我们的一种感觉,当他们处于顺境时,这种生命力表现为激情和欢乐;处于逆境时,则体现为一种顽强的精神,一种渴望恢复生命活力的愿望。

这些体验实质上是对生命意志、生命本能的体验。当我们把所体验到的事物称为“心理能量”时,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进行符号化了,即用“能量”的概念把这种体验或心理经验变成了心理现实。

那么,心理能量是如何产生的呢?心理能量的产生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在适当的心理状态下,心理能量自发产生。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心理能量是生命力的源泉,是宇宙中生生不息的一种能量,也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人类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宇宙中的这“活火”进行沟通,然后在自发的情况下,从这“活火”中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如同清澈的泉水汩汩涌出。

这时的心理能量,在我们的体验中,仿佛光明澄澈、一种极限的欢乐,好似一种没有内容的空泛却无休无限的创造力,如美丽的阳光源源不绝,如浩瀚的宇宙运动不息。

如此产生的心理能量是流动的,自然的,没有什么阻碍,或者极少受到阻障,没有和任何具体的情绪相结合,表现出来的是比情绪更原初的精神状态。当你漫步在美丽的海滩,没有任何思绪烦扰,没有欲求和期望,只是单纯地感受生命时,就会拥有这种自发产生的心理能量,从而体验到勃勃生机。这就是你对自己的生命意志的直接经验与表达。

第二种是本能力量被激发。

当某个情境需要心理能量的时候,由于本能的存在,就在本能中激发出了心理能量。本能不同,所激发出的心理能量也具有不同的形式。

心理能量最常见的基本形式,是性的能量和进取的能量。

一旦被激发,心理能量就由潜在的能量变为现实的能量,从而具有基本的形式。可以是一种兴奋或紧张,也可以是一种动机或需要,非常重要的形态之一就是情绪。当心理能量表现为某种情绪时,该情绪所负载的能量就表征着这个心理能量的大小。

(2)心理能量的释放与固结

首先,我们来讨论心理能量的正常释放。

无论是自发产生,还是被激发,心理能量在没有受到任何阻障的情况下,都应该顺畅地、自然地释放。

自然释放的心理能量会形成一种驱动力,使人产生一些内在的心理行动,比如:想象,也会使人产生外在的行动,比如:高兴时,忍不住放声歌唱。这种状态下,人都会相应的情绪,或喜,或怒,或哀,或惧……但都是畅快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快感。例如,当我们悲伤的时候能够嚎啕痛哭,当我们愤怒的时候能够痛痛快快地说出来,虽然我们体验到的是消极的不舒服的情绪,但由于顺畅地宣泄和释放,而能够感到一种放松。

再者,我们来讨论心理能量的两种“不正常”的运动。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和需要,心理能量往往不能够正常地释放,而是进行“不正常”的运动。于是,心理能量被固结,无法自然流动。其方式有二:

一是被压抑。

被压抑的心理能量主要是本能的冲动。如果心理能量可以比作水流,压抑就像是堤坝,用以堵截水流。

弗洛伊德非常重视压抑的作用,他认为,压抑使“冲动的力量依然存在,但在记忆上不留痕迹”。“除了压抑,我们确实不知道是否还有任何其他形式的遗忘。”这就意味着,压抑迫使心理能量存留在潜意识里,而阻断进入意识领域。

安娜·弗洛伊德也在《自我及其防御机制》中指出,压抑是防御机制的基础,其他的所有机制若不是去强化压抑,就是在压抑失败以后而起作用的。

在此基础上,意象对话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心理能量受到压抑而无法被意识到的时候,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于是,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逐渐积累起来。

对于被压抑的心理能量,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一方面,压抑本身具有益处。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处身于外部世界众多困难之中的有机体从自我保存的角度来看,这种快乐原则(在经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里,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本我的心理能量自由地释放)从一开始就是收效甚微,甚至十分危险的原则。在自我的自我保存本能的影响下,现实原则取代了快乐原则。”如果人类完全自发地生活,丝毫不压抑自己的本能冲动,一定会遭遇危险。并且,经典精神分析还告诉我们,超我遵循的是至善原则。如果顺利的话,人可以升华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去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

另一方面,压抑过度是有害处的。本能以及心理能量不会自然消失。被压抑的心理能量不会自动消失,有无法充分释放,便会累积在原处,这种累积导致不适的心理体验,并引发愈发强烈地追求释放的压力。犹如大坝蓄水过多,将造成更大的压力,一旦溃堤,必是洪水猛兽、泛滥成灾。

某些心理疾病的形成就与此相关。这里以对人恐怖症为例。对人恐怖症患者的根本心理问题在于不健康的性观念。他们认为只要与别人对视或直接面对别人,别人就会看出自己有“下流的想法”、“龌龊的欲望”,而这样的想法和欲望是不道德的,自己应该是“完全纯洁的”、“绝对不能想男女之事”。但是,当他们健康的身体成长到一定时期,比如青春期,自然就会产生关于性的欲望和想法。于是,他们强烈地压抑自己,回避一切“与性有关的信息”。可是他们没想到,结果适得其反。越压抑,越忍不住去想性,越想就越觉得自己“内心卑鄙”,也就越发地害怕与人交往。

多数人之所以没有出现对人恐怖症这样的心理障碍,是因为对于性的心理能量压抑得不彻底,也没有把性看成是肮脏不堪的事物,所以允许自己通过某些方式进行释放,诸如:和异性开玩笑、迷恋异性明星、互发黄色短信等,性的心理能量没有被堆积在原处,还是有很多“出口”的。

那么,当心理能量被压抑的时候,到底什么东西是始作俑者呢?实际上,压抑者并非他物,只是另一个心理能量——某种恐惧的心理能量。请别忘了,在我们心理世界出现的任何事物归根结蒂均是心理能量。

经典精神分析研究发现,被压抑的是本我,压抑本我的,是自我和超我,而自我和超我的能量,实质上是从本我的能量中分化出来的。

压抑通常有三种发展方向:第一,可能会保持长期的、稳定的平衡。第二,一方可能会压倒另一方,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冲动性的行动。第三,冲突愈演愈烈,双方都增强了能量。

二是沉溺。

沉溺是心理能量固结的另一种方式。意象对话理论认为,沉溺是指一个情绪、思想(包括想象和回忆)或行为的正反馈的循环:情绪的释放激发了一些意象、思想,由此引起一些外在的行为,这些外在的行为创造出一个外在的环境。这些意象、思想、行为和环境都可以作为激发因素,再激发出新的情绪来。倘若所激发的情绪与原初的情绪是一样的,就构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好似一个漩涡,让人陷在其中,难以自拔。

沉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当人沉溺于某一情绪、思想或行为当中时,就会忽略很多其他的信息。

心理咨询师很容易在许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中看到沉溺现象。最突出的莫过于成瘾行为:酗酒、吸毒、暴饮暴食、性放纵、网络成瘾等。成瘾者在这些行为里感受到回避现实困境的轻松和愉悦。但这样的轻松和愉悦毕竟是暂时性的,而且妨碍了成瘾者以更健康的方式去生活、去与人沟通,也妨碍了去获得他们内心深处真正需要的成功、关爱和幸福。所以,每当发现自己不成功、缺乏爱、并不幸福的时候,就会感到不快乐,就会返回到酗酒、吸毒、暴饮暴食、性放纵里。于是,一个使人沉沦的恶性循环开始了……

相比之下,压抑源于“恐惧损失”,沉溺则源于“希望获益”。

压抑与沉溺可以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加强。一个人爱情不成功,可能沉溺于暴饮暴食,这就缓解了被压抑的痛苦,同时也避免了再度追寻爱情的心理能量的释放。由于相互加强的压抑和沉溺而导致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要比单纯的压抑或沉溺更难以解决。

(3)心理能量的转化

心理能量发生转化的最重要的体现是情绪。一种情绪可以转化成另一种情绪,但情绪所负载的心理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

认知心理学用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向我们证明,当我们对于一件事的态度、解释和看法发生转变时,该事件所带给我们的感受就会随之而变。当我们改变了对某件事的不合理的看法,形成新的、合理的想法时,我们的情绪就会好转。

在情绪转化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解释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解释过程蕴含着情绪转化的动因。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情绪的转化原理进行心理治疗。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RET疗法)就是很好的例证。通过重新解释一个事件,建立合理的信念,消极情绪被转化为积极情绪。

心理能量是我们极其重要的生命能量,既然它一经产生就不会凭空消失,能的总量保持恒定。我们唯有尊重它,面对它,接纳它,根据它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转化与运用,以使我们更自信、更快乐、更幸福。

同类推荐
  • 读懂童年:曲韵儿童心理课

    读懂童年:曲韵儿童心理课

    本书从儿童的行为、情绪、交际、身体和生理等因素入手,讲解儿童表面问题所暗含的心理原因,从而帮助父母解决问题,使孩子更好地成长。
  • 更年期:知道这些就够了

    更年期:知道这些就够了

    无论男女,只要活到中年以上,都会遇到更年期,都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处理不好,还会引发严重问题,搞得全家都很痛苦!假若您想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轻松愉快地进入人生第二春,本书就是您的首选。
  • 别挣扎了,你该分手了!

    别挣扎了,你该分手了!

    这是一本为所有人而写的分手之书,可谓一部非浪漫派的分手指南。“分手”这桩看似令人伤感的事件,在作者结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的洞察分析之下,不仅展现出了丰富而复杂的内部结构,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了本质:告别理应告别的不合适,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本书从家庭、朋友、恋人、职业、社交圈等多元角度,介绍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的分手形式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可谓极具实用性。书里附上的事例也以幽默而豁达的态度,给可能处于该情境中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指南。
  • 心理学与情商、气场、影响力

    心理学与情商、气场、影响力

    本书从情商、气场、影响力三个方面阐述了三者在人一生中的地位和作用,给出了一个人想要取得巨大成功、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秘诀,并且提供了修炼情商、提升气场、形成强大影响力的有效办法。相信本书能够让您拥有成功的传奇人生!
  • 现代崇拜心理学

    现代崇拜心理学

    崇拜心理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犹如心灵中燃烧的熊熊圣火,它使人感到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追求。科学、正确、适度的崇拜心理能够引导人们走好人生之路,并产生正确的行动方向和行为后果,带来美好的人生。
热门推荐
  • 超能进化MAX

    超能进化MAX

    战争…人类命运终结旋律。智械,一个战争框架下衍生的产物。曾给予人类的生活极大的便利。不过,数十年前的一场战争。改变了智械与人类的关系。一种名为械傀的异域产物,成为毁灭人类的最后推手。它们又是毁灭与死亡代称。事无绝对,当人类充斥着绝望的时候。一种名为超级能力的强大力量在其中的一群人身上觉醒。他们不断进化,磨练超能,在对抗械傀的人类命运中,发挥着至高无上的作用…..
  • 盲妻有毒:一不小心爱上你

    盲妻有毒:一不小心爱上你

    她是盲人按摩女郎,只卑微的活在黑暗的世界里。那一夜,她遭人算计。那一夜,就在黑暗中她失去了她最宝贵的所有。五年后,当儿子牵着她的手走在林荫小路上时,她与儿子成了他镜头中的猎物女人,我要租你和你的儿子一年,一年后,给你的报酬就是医好你的眼睛。那一刻,她心动了。于是,一纸契约,她惹上了坏总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If She Ran (A Kate Wise Mystery—Book 3)

    If She Ran (A Kate Wise Mystery—Book 3)

    55 year old FBI agent Kate Wise is called back in from retirement when a second husband from a wealthy suburb is found murdered,shot to death on his way pgsk.com it be a coincidence?There was one case that has haunted Kate her entire career,the one that she couldn't pgsk.com,10 years later,a second husband is killed in the same way—and from the same,exclusive pgsk.com is the connection?And can Kate redeem herself,and solve it before it goes cold again?
  • 宠妻有术:杠上邪魅王爷

    宠妻有术:杠上邪魅王爷

    “这位公子,我看你印堂发黑,脸色苍白,脚步虚浮,定是中了奇毒……”男人步步紧逼,苏敏连连后退,危险时分竟脱口而岀。“哦?是吗?那苏小姐可有解毒良方?”男人狭长的的凤眸勾起一个好看的弧度,语气带着危险的问。“我……我……”“没有吗?我倒知道一个良方,不知苏姑娘可有兴趣听?”苏敏抬头看着男人邪魅的俊颜近在咫尺,咽了咽口水问,“什……什么良方?”好看的双唇微微上扬,“阴阳调和……”
  • 博物汇编神异典释教部纪事

    博物汇编神异典释教部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界传说之人魔战争

    六界传说之人魔战争

    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很强大的黑暗势力入侵人类,使人类惨遭伤害,使得凡间不得安宁,得五行元素力量以平定天下。然而,一千年以后,那股黑暗势力又来入侵凡间,人类又将面临着这场灾难。是阴谋?是背叛?还是亲近之人的离去,于情于理,两者之间的抉择,和那些未完成的使命,人生路漫漫,他,又该如何走下去,他,又该面临着怎样错综复杂的道路及情感……
  • 希望中的风雨

    希望中的风雨

    主要介绍了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些打击和经历,也介绍了年少无知痴迷于爱情当中无法自拔,最后却被断然拒绝的惆怅感。更重要的是介绍了自己处于现实社会当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慨。
  • 最动听的事

    最动听的事

    对她来说,爱情是天造地设的难得。对他来说,爱情是,自问我可以赢你,偏喜欢输给你。关于爱情这个主题,他们拿对方当标本,一起学习,齐齐进步。只是,某一天。二十七岁的他对二十四的她说:“要不要和我穿上校服,去校园补一段初恋。”然后,她慢慢地发现,他是一个恋爱新手,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天赋的恋爱高手。
  • 逆天废材之帝揽狂妃

    逆天废材之帝揽狂妃

    21世纪绝狠杀手,杀戮女皇,靠着废材之躯,在异世一点点立足,谁敢任意欺凌?实力、珍宝、丹药、美男、兽宠,别人千番渴求,她轻松玩于手中,睥睨一笑,百媚众生!欺她?欺她家人朋友?那她定要全力反击,打得他满地找牙直求饶!天理?她要把那些不公的天理,全部改写!邪魅冰冷的於陵顾擎,墨云殿的少主,为她而生,却也引她入魔。
  • 神级农民系统

    神级农民系统

    新书《惊奇道人》已发,跪求新老读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