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04300000005

第5章 千古美谈(4)

汉士择所从

东汉末年,汉朝土崩瓦解,士大夫们纷纷以退为进,很多人弃明投暗,耽误了前途。而仁人志士都善于保护自己,普通人或平庸的人就很难躲避祸害,甚至性命难保。

荀彧的家乡颍川(河南许昌东)是兵家必争的战略之地。年少的时候,荀彧劝说地方老百姓尽快迁移,但是这些人依恋故土,不愿意离开,后来大多死于战乱,而荀彧却带着宗族逃往冀州(今河北临漳一带)。袁绍早就听到他的名气,将他奉为座上嘉宾。但是荀彧看到袁绍优柔寡断,难成大器,最终还是投靠了曹操。乡人宗族中留在袁绍这里的,后来大多被贼寇杀害了。

汝南(河南平舆北)士大夫大多投奔了袁绍。唯独和洽奔荆州(湖北襄阳)刘表,刘表非常重视他。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身边小人当道,如果不离开必定会被小人的谗言所害,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刘表,投靠了曹操。留下来攀附刘表的士大夫,后来大多被刘表杀害了。

曹操任兖州牧,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很亲善。郡士高柔认为张邈早晚瞅机会背叛曹操,要率乡人离开这里,免受刀兵之苦。很多人都认为张曹关系和睦,不会反目,就不愿离开。高柔带全家迁往河北后,张邈果然起兵反曹。

郭嘉初见袁绍,发现他势虽强,却是个犹豫不决的人,难以和他共济大业。不久便去投了曹操,和曹操促膝畅谈天下形势后,便感慨:“曹操真是明主啊!”

杜袭、赵俨、繁钦到避乱荆州。繁钦对刘表很佩服,刘表也看重他。杜袭劝他说:“我们三人一起出来,是为保全自己等待时机,你如果是这样见人依人,我们就不是好友了!”到了曹操拥汉献帝迁都许昌时,赵俨说:“曹操必能统一华夏,我知道我们的出路了。”杜袭等三人就投靠了曹操,后来建功立业,也不枉活一生。

孙策夺取丹阳,吕范要求暂领丹阳督都的职务。孙策说:“你现在已经拥有很多兵马,怎么能再委屈你做这小官呢?”吕范说:“我舍却本土托身于将军,就是同你一起共创大业,我们就好像是同舟涉海存亡相关,稍有不慎就要遭到失败。这也是我的忧虑,不单单是您啊!现在丹阳这样重要,关系全局,还计较官职大小吗?”孙策非常感动,就把丹阳交给了吕范。周瑜同孙策论天下大势,英雄所见略同,结有生死之交。孙策死后,孙权接管江东,周瑜看出孙权能成大事便忠心相随。赤壁一把大火,定下了天下三足鼎立的事业。

诸葛亮身居襄阳,刘表却没有本事得到他。刘备三顾茅庐,便得到了一位殚精竭虑、名垂史册的辅佐之良才。

以上这些人见识广大,虽然身处乱世,他们是不会被乱世所埋没的。

孙吴四英将

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氏占据江东,凭借长江天险与西蜀的刘备、中原的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孙策、孙权兄弟二人有立国的雄才大略,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又是吴国的豪杰人士,可称得上是立国之栋梁,对吴国的兴旺盛衰起着很大作用。自古以来的文臣武将,多数自认为能力超群,嫉妒比自己强大的人,而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可以使这样的人自愧不如。

孙权刚执掌政务时,鲁肃打算返回北方,周瑜把他劝住,推荐给孙权说:“鲁肃的才能可以辅佐您得天下,应该广泛寻求像他这样的人,以成就功业。”后来,周瑜临终给孙权的信上说:“鲁肃忠诚刚正,遇到事情从不随便马虎,如果能代替我周瑜,我就死而无憾了!”周瑜死后,鲁肃就代替他执掌了吴国的兵权。

吕蒙原来学识浅薄,名声不佳,后来听了孙权的劝告,学识有很大的长进。鲁肃代周瑜做了兵马大都督,常到吕蒙那里计议大事,很赏识吕蒙的才华,而吕蒙却很自卑。鲁肃看他这样,便宽慰夸奖他:“我原认为老弟你只有武略,今天看来你学识渊博,不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了。”鲁肃就和吕蒙结为金兰之交,吕蒙也就接替了鲁肃的职务。吕蒙坐镇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因病告退,孙权问他谁能代他当此重任,吕蒙推荐陆逊,说他深谋远虑,才能足以托付重任。陆逊因此代替了吕蒙。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相继代替,驻守吴国边关几十年,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闻名一时的名将,曹操、刘备、关羽都曾败在他们手里。他们四人虽然相互交替,孙权都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将军中大事交给他们。吴国之所以成为三国之一,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

太史慈

乱世三国,英雄层出不穷,龙虎相争;英雄好汉,纷纷登场,盛况前所未有。他们之中的太史慈是值得赞颂的一个人物。

太史慈起初任职东莱郡(山东黄县)的奏曹吏。当时,郡与州之间有误会,州牧上章揭发郡守,太史慈用谋略挫败了州牧阴谋,使郡守免受冤屈。孔融在北海(今山东昌乐)被黄巾军包围,太史慈为了向刘备请求援助,先使计麻痹敌人,孤身一人冲出敌营搬来救兵,帮孔融解围。

后来刘繇当扬州刺史时,太史慈去求见,正好孙策领兵来攻扬州,有人劝刘繇任命太史慈为大将军,抗拒孙策,刘繇觉得太史慈资历太低,便说:“我如果用子义(太史慈字)为将,恐怕天下将要笑话我部下无能人。”于是仅派太史慈一人一马去前方侦察孙策军队的实力,在神亭的地方与孙策相遇,双方便打起来,与孙策恶斗一场,将孙策的头盔夺了回来。后来刘繇失败逃往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史慈被孙策擒获,孙策握着他的手说:“还记得咱二人在神亭时那场恶斗吗?”又称赞太史慈忠义勇烈,是当今天下有才能的人,便为太史慈松绑,任用他为将,并让太史慈去安抚刘繇的儿子,安排好刘繇家属的生活。孙权代替孙策在东吴执政后,任命太史慈为建昌(今江西奉新)都尉,遂委派他管理吴国南方的军政事务,设衙门于海昏(今江西永修)。他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葬在新吴,当地人为他建立祠庙,进行敬奉。宋孝宗时封他为灵惠侯,诏词上说:“神(太史慈)早年营救孔融,被人敬称为青州的刚毅之士,后来追随孙策,成了吴国的信任大臣。你为民惩恶扬善,后人为你建立祠庙直到今天。按照你的表现,选择两处纪念你的地方进行封侯。现在人们还记得‘神亭’的故事。”

诸葛公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董卓之乱,袁术称雄,袁绍、公孙瓒、刘备、曹操、孙权又角逐中原。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即使心怀大志,也只是仰人鼻息,漂泊无定。自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三顾茅庐,孔明才离开隆中,结束了他的隐居生活,全心全意辅助刘皇叔成就雄伟霸业。他用灵敏的观察和准确的事实分析,一语道破当时的时局,明确了刘备今后的战略方向:不能与曹操针锋相对,联合孙权而不能谋图江东,同时占领荆襄、益州的“隆中对策”,历史的进程实际也就是这样。

诸葛亮也正是遵循着他的最初意向为刘备鞠躬尽瘁、奋斗终生的。在他掌权的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刘备临死时以至于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后主刘禅虽平庸懦怯、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与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垂泣不已,李严病发死去。后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宫中,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祁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虎。敌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军营壁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

后来,诸葛亮死后,曹魏大将钟会进攻蜀汉,特意派人到汉川祭祀诸葛亮庙,严禁他的军卒在诸葛墓附近伐木砍柴。钟会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叹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才这么做的吧?

六出祁山伐魏的时候,蜀汉大将魏延屡次请求率一支人马,或东出荆州,或循秦岭向东与诸葛亮成两下夹攻之势,直捣长安。诸葛亮认为不妥。关于这一点,后世史臣认为诸葛亮把魏延的计策当作一种冒险之策而不用。实际上是诸葛亮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思想在起支配作用。当时,蜀汉拥数十万精兵,打着兴复汉室的正统旗号,大张旗鼓直捣魏都,其气势之浩大,根本不用诡秘行踪偷袭长安。这正体现了诸葛亮在大的道义方面光明磊落的品质。

司马懿比孔明大四岁,令人惋惜的是,司马懿活在世间,而孔明却由于身心交瘁而去世,死的时候诸葛亮才五十四岁。这只能说明上天不降福于蜀汉吧!唐朝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有两句是这样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诗中披露了对诸葛亮早逝的哀婉以及对蜀汉未能统一中国的遗恨之情。

谢朏志节

荀彧辅助魏武帝曹操,刘穆之辅助宋高祖刘裕,高德政辅助北齐文宣帝高洋,高颎辅助隋文帝杨坚,刘文静辅助唐高祖李渊,直到他们分别夺取了汉、晋、魏、周和隋的政权,这些人可称得上是为建立新的国家或为改朝换代立大功的人了。可是,只要皇帝手握大权,他们就没有什么好结局了,荀彧由于未及时告知曹操伏皇后的事和劝阻曹操封魏公,最终被迫服毒自杀。刘穆之驻守丹阳(今江苏镇江)时,刘裕北上攻伐,诏书下到丹阳封刘穆之“九锡”,刘穆之因为受之有愧和惶恐而死。高德政因为踌躇满志而遭到杨愔的谗害,高颎因纳妾的谗害,刘文静由于妾弟反叛,而被裴寂谗言。这些人最终为未能免去祸害而被杀害。

齐高帝萧道成当初阴谋篡夺宋时,曾请谢朏参与,屏退左右与他私下商量。但谢朏默不作声以表示拒绝。后来萧道成一定要谢朏参与政治,封他为左长史(南北朝时,刺史带将军称号者,其幕府所设的官职。相当于秘书长),并以石苞的例子讽刺他,谢朏还是不肯听从。等到萧道成做了齐高帝时,谢朏还是坚守志节,不肯解掉做宋代侍中时印章上的丝带,甚至枕着它睡觉。有一天他走在街上,萧道成的儿子萧赜看见后非常气愤,想杀掉他。萧道成因为害怕舆论的谴责而阻止说:“如果杀掉他,则正好成全了他的高名。我们不如宽恕他,以表示我们的大度。”后来,萧道成把他贬回了老家。

海陵王萧昭文称帝时,又封谢朏做侍中。不久之后,宣成王萧鸾又谋权篡位,并收买了一大批朝廷侍臣。谢朏不愿参与,就要求去吴兴(今浙江吴兴南)去做太守。临别时,他和时任吏部尚书的弟弟谢治一同饮酒。酒醉中,他举起酒杯对弟弟说:“可以畅饮,不要参与政务纠葛!”他可能是非常反感萧鸾谋权篡位的行为又束手无策吧?

可见,谢朏的气节真可称得上廉洁清高。可是,司马光还曾嘲笑他,真是难以理解!

轻浮称谓

南齐时期,有一名叫陆慧晓的人,为人肃静,有礼节,曾经做过几个王的长史,可是说是达官显贵了。即使一般的僚属部下来拜访他,他也必定很有礼貌地起立迎送。有人看到这种情形就劝言:“长史官位已经足够高贵了,你可不能过于恭谨,屈尊大驾啊!”陆慧晓听后淡然自若,说道:“我生来厌恶人们无礼,怎么能够不时时刻刻以礼待人呢?”陆慧晓从未称呼一般士大夫为卿,有人诧异地问其中的缘由,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达官显贵不可随便称呼为卿,一般人倒是可以随便称呼卿,人生在世怎么能够忍受这样以己之见擅自分高低呢?”因此他一生行事时,常常敬称别人的名位。

现在世俗中一些行为比较浮夸的年轻人,即便自己职位卑微,在和长辈谈话,提及他们的同辈人时,必定说“某某先生”,而谈及他的上级长官,也是如此,甚至在别人的尊长前谈到他们的儿孙甥婿时,也说“某某先生”。有的随意称呼宰相执政达官贵人的字号。这些都是不了解上下尊卑名分高低的人,习惯使然,原不是他们思维简单,态度傲慢无礼所导致的。

公孙五楼

东晋十六国时期,南燕慕容超继承皇位后,将南燕的国事都托付给公孙五楼去治理。南燕王朝自此就逐渐衰退没落了。

不久以后,东晋大将刘裕带兵攻伐南燕,他的部下分析说:“假如南燕军队占领了大岘(山名,今山东临朐县东南)这一要隘,坚壁清野,如此一来我军如果全部进去,估计很难出来。”刘裕说:“鲜卑人(指南燕人)贪得无厌,不会做长期打算,必定会认为我军不能持久作战,只不过占据临朐,退守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罢了。所以不一定会死守要隘,坚壁清野。”

慕容超听说有晋兵要来攻打,召集群臣聚会议论,公孙五楼说:“南方的士兵轻捷果敢,有利于速战,我们不可和他们交战,应该据守大岘,使他们不得深入。命令各个守宰,依靠险要自我固守,烧光物资粮食,割除禾苗,使敌人无资可掠。他们在外驻兵没有吃食,我们可以安坐而制服他们。若是放纵使他们进入大岘,我们出城迎战,这是下策。”

慕容超没有采纳公孙五楼的建议,等到刘裕率兵通过大岘时,燕兵并不出来迎战。刘裕欣喜万分,士气也很高昂,结果一举灭掉了南燕。

分析公孙五楼的提议,正是刘裕所担忧的。慕容超平时一直很信赖公孙五楼,大小事务都交给他打理,偏巧这一次不听取他的提议,结果使南燕灭亡,这可能就是天意吧!五楼也可称得上是个聪明人,足以和李左车相提并论了。后世一些执掌朝政的奸诈小人贻误了国家大事的很多,因为他们都没有听从公孙五楼的智谋。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历代赋评注(明清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提倡一种以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引,更俭朴、更严整的生活态度,以求挽救他所认为自清中叶以来,日渐松散的社会……了解书的意义是第一步,下一步则是借由反思,摸索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模式,寻出当代的出路与价值。
  • 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华夏国学书院主编的《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遴选的唐诗囊括自初唐伊始至唐代末年近百位诗人的三百余首作品,其中不乏各时期为人耳熟能详的名篇,亦有此前为其他选本所忽略的佳作。解读语言晓畅明白,深入浅出,兼顾文学性和权威性,是一部普及性强的唐诗选本。在选编时,本书除了考虑唐诗自身的影响力与地位外,还参考了中学教材中的唐诗选用情况。因此本书的赏析注重配合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要,注释详尽,诠释到位,有利于读者把握唐诗语言的准确意义与其使用的修辞技巧。
  •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三十六计(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三十六计(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本书史论结合,充分发挥战争事件对计谋的诠释,让读者能够在故事中理解计谋。
热门推荐
  • 深度迷失

    深度迷失

    白领李冰红被莫名其妙卷入一桩凶杀案,为了洗清冤屈查明真相,李冰红在自由作家蓝一方的帮助下展开了调查,但与她接触过的证人一一离奇死去,李冰红发现事情更加复杂,自己的过去竟然全部是虚构的,实际上她只存在1年的真实记忆。是谁抹去了她的真实记忆又给她伪装了虚假的过去?除了警方还有两路神秘人在追捕她,他们究竟为了什么?一直像猎犬一样对李冰红紧追不舍的警察沈阳身上隐藏了什么秘密?尽全力帮助李冰红的蓝一方来历也扑朔迷离,最终一切都指向了荒山中的一座废弃已久的研究所,真相在那里大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喋血佣兵:残暴陛下真要命

    喋血佣兵:残暴陛下真要命

    他说:“女人,除了身体,你毫无价值!”她嗤之以鼻:“男人,你连身体,都是废物!”一个是喋血佣兵,一个是暴虐帝王。她穿越而来,助他登上九重皇位,却换来别的女人新婚之夜。十尺城墙,她带着他未出世的孩子,轰然跳下。若干年后,当冰冷的指尖掐住他的脖子。她说:“这世界上,我只相信一种人不会背叛,那就是死人!而你,非死不可!”天下三分,他们以彼此为诱饵,执掌生死棋局。江湖朝堂,他们互不相容却形影不离。当爱与恨纠结缠绕,她究竟是信了帝王无情,还是选择他说的白首不离?
  • 天逆绝尘

    天逆绝尘

    满目山河,我找到了所有人,唯独,弄丢了你。
  • 星月机关

    星月机关

    当全息游戏日渐普及,末法时期的修真少女进入全息游戏会有怎样的碰撞?全仿真扫描的数据,游戏,似乎比现实更有意思。(修真只是辅助,没有什么大篇幅,主要是游戏,不喜勿喷,慢走不送,谢谢。)
  • 物来顺应:梁漱溟传及访谈录

    物来顺应:梁漱溟传及访谈录

    本书根据对梁漱溟老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书中有少年立志救国参加同盟会,说自己的两次自杀经过……等七篇文章,再现风雨岁月,梁漱溟人生旅程的沧桑和其耿介率直,不同于流俗的人格形象。
  • The Painted Bird

    The Painted Bir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5, The Painted Bird established Jerzy Kosinski as a major literary figure. Kosinski's story follows a dark-haired, olive-skinned boy, abandoned by his parents during World War II, as he wanders alone from one village to another, sometimes hounded and tortured, only rarely sheltered and cared for. Through the juxtaposition of adolescence and the most brutal of adult experiences, Kosinski sums up a Bosch-like world of harrowing excess where senseless violence and untempered hatred are the norm. Through sparse prose and vivid imagery, Kosinski's novel is a story of mythic proportion, even more relevant to today's society than it was upon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 重生之武道金仙

    重生之武道金仙

    他的足迹,踏遍诸天;他的身影,映照星河;他从诸天崛起,也在诸天永生!……他是陈言,一个穿越诸天的长生者,故事的开始,从扬州城开始!
  • 从阿努拉德开始的旅程

    从阿努拉德开始的旅程

    一滴冷汗从林奇的额前划过,他望着那眼前晃动的小白腿,艰难的咽了咽口水。只怕世上没有一个萝莉控不会憧憬着这里的...?憧憬个屁啊!?警察先生,把你手上的枪收起来好吗!!!
  • Where Eagles Nest

    Where Eagles Nest

    Lynn needs her guardian's permission to marry--and his stepson, Paul Loukas, would never let that happen. Still, Lynn craves freedom. And with her options limited, she marries Paul in a desperate bid to gain her freedom.Years ago, Paul was in love with Lynn. And he can still deny her nothing--except the freedom she needs. His kisses fill her with desire, and soon Lynn begins to wonder whether the freedom her heart longs for is the freedom to leave--or st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