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72000000007

第7章 军旅诗(2)

下阙主要写红军利用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推进土地运动,扩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龙岩在汀江东部,而上杭在汀江的西岸,两个地方隔江相对,所以无论是攻打龙岩还是上杭,都需要跃过汀江,在这里作者很传神地描绘了这一关键环节。先是“跃过”,然后“直上”,形象地描写出红军迅速地突破汀江,成功地开辟了龙岩、上杭等闽西革命根据地时的情景,反应了人民革命战争所向披靡的现实。因为这种人民革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为了“收拾”被军阀们割据得支离破碎的祖国大好山河,是为了推翻几千年来的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因而红军所到之处,就会出现“分田分地真忙”的热闹繁忙的景象。词的尾句虽然是一句粗浅的白话,但是用在这里却显得简单明了,畅快淋漓。

这首词中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所造成的两种不同的景象:一种是军阀混战造成国家分裂,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一种是红军对军阀发起进攻,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人民欢天喜地,充满了希望。通过这两种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军阀混战的罪恶,歌颂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另外,这首词的用典也十分成功、自然,其中“一枕黄粱”和“金瓯”的典故如同信手拈来,但是又十分贴切,从而增强了全词的艺术感染力。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博览群书,特别是对史书有着广泛研究的伟人。

初稿对照

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宁桂大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军阀好混蛋。

红旗插向汀江,直指龙岩上杭。收拾张卢残部,分田分地真忙。

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①·重阳②》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③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

题解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与《清平乐·蒋桂战争》相同。1929年6月下旬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闽西龙岩召开,毛泽东未能继续当选红四军前委书记,被迫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来又大病了一场,于是他只好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工作。1929年10月10日(第二天就是当年的重阳节),毛泽东坐着担架来到刚刚解放的上杭县城,沿途是满山遍野的野菊,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秋色,因此作者感慨无限,填写了这首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词。

注释

①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共44字,唐代教坊曲中有《采桑》,又有《杨下采桑》,因此而得名。

②重阳:阴历九月初九,我国有重阳登高赏菊的传统。

③战地黄花:战地,指战场,这里专指上杭一代。1929年秋天,红四军在长汀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县。黄花,这里指野菊,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赏析

重阳节这个古老的民间习俗曾引起过无数诗人、词人的咏叹,例如:岑参的“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望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这些诗章词或描述身在异乡孤寂清冷,或寄寓忧国忧民的凄怆痛楚,或倾吐壮志难酬的抑郁苦闷,无一例外地都充满了惆怅、忧伤的感情;而毛泽东的这首词却一扫这些诗章词的衰颓萧瑟之气,以浓郁的诗情画意来表现自己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使我们读后顿生活力,备受鼓舞。

词的上阕以富有哲理,大气磅礴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从虚处着眼,概括了人生、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人生短暂,很容易衰老,但是大自然却很难衰老。接着作者转到重阳的本题,从实处落笔,具体阐述“天难老”的道理。开篇两句看似充满悲叹的情调,给人一种要“及时行乐”的感觉,其实作者的本意是在强调“人生易老”,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宝贵而有限的人生,努力进取,建立一番流传千古的功绩。

俗话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写出了当年重阳独特的感受和不平常的意义。而这不同之处就在于“战地黄花分外香”,这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因为这“黄花”既不是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也不是让悲客病夫“感伤怀”的庭院盆景,而是在战火中绽放、灌溉着烈士鲜血的野菊花,它是那些经过炮火的洗礼,在艰苦的战斗中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战士的象征。因此,这两句可以说是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升华,从而也使全词的基调变得更加昂扬。

词的下阙紧接上阕之意,通过赞美秋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使词的境界变得更加辽阔。“一年一度”呼应上阕的“岁岁”,年年的秋天都伴随着重阳节而到来,虽然秋天不像春天那样百花盛开、和煦宜人,但是放眼望去,却是“寥廓江天万里霜”,江水与云天经过秋霜的洗礼,变得天高气爽,江天一色,这样美好的景致,难道不值得热爱与赞美吗?而且秋天是收敛的季节,迅猛、肃杀的秋风可以扫除一切腐朽、过时的事物,在作者的眼中,秋天就象征着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因此他才发出秋天“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的慨叹。

虽然这首词是毛泽东在养病期间所作,但是综观全词,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吟唱并非是“病中吟”,而是“壮士行”,全词紧扣“重阳”词题,反复咏叹“重阳”,通篇都洋溢着高昂、乐观的情调,由此可见毛泽东的豪气如旧。

初稿对照

采桑子·重阳

人生有老天无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无限江天万里霜。

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①·元旦②》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③,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④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这首词最早见于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上,是谢觉哉在《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的文章中提供的,词题为《宁化途中》,1957年1月号《诗刊》发表时改为《元旦》。

题解

1929年11月,毛泽东闽西地方工作岗位重新回到红四军,并担任主要领导,同年12月。在上杭的古田镇召开了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古田会议”。在会上,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决议,总结了建军初期的丰富经验,为我军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建军路线。革命力量的壮大引起了蒋介石极大的恐慌,为了阻止革命的发展,在会议期间他就纠集了江西的金汉鼎、福建的刘和鼎、广东的陈维远部组织“三省会剿”,向闽西根据地进逼。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决定在避开敌人主力,进行战略转移。把部队开到敌人的后方去。于是,会议结束后,红四军的四个纵队从古田出发,向北经连城、清流、归化、宁化,西越武夷山脉,去江西打游击战。1930年11月24日,红军在广昌西部的东韶胜利会师,这次成功的军事转移,使敌人的“围剿”惨遭失败。这首词就是毛泽东对红四军一个多月急行军的回顾。

注释

①如梦令:词牌名,原名《忆仙姿》,又名《宴桃园》、《如意令》等,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宋代苏轼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中的“如梦”,改名为《如梦令》。

②元旦:指阴历正月初一,也就是1930年的阳历1月30日。

③宁化、清流、归化:都是福建省西部的县名,归化现改名为明溪县。

④武夷山:在福建北部与江西省的交界处,是赣江和闽江的分水岭,其主峰在福建省崇安县境内,海拔1000余米。

赏析

这是一首小令,全词仅6句,33个字,但是却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途行军的路线、方向和目的,讴歌了红军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顽强斗志,同时也抒发了毛泽东复出后愉悦的心情。

首句“宁化、清流、归化”,表明了红军在战略转移时途径的三个地点,不仅写出了红军这次行军的区域,而且一气呵成,从而表现出红军进军的神速。其实,红军当时是由上杭县的古田北进,沿途还经过了龙岩、连成等县,但作者为了音律的和谐,就只写了在闽西最后经过的三个县城。

接着作者用“路隘林深苔滑”这三个主谓短语突出描写了闽西山区险恶的自然环境。这句看起来好像是不经意地点了一下,但是我们读后却能深刻地感受到红军在行军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也能体味到红军将士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克服重重困难的顽强战斗精神。

开篇两句都是六字,并且都是两字一拍,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词题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冬季行军,但读完前两句之后我们却能产生一种如沐春风、如享春雨的感觉,毫无冬日的萧索和寒冷。

接着作者采用设问的形式,一问一答,告诉我们红军这次的行军目的地是要到武夷山下。既然是问句,那为什么“今日向何方”后面不用问号而用逗号呢?这主要是因为此次战略转移的方向和目标已经确定,不需要思考或向别人询问,如果用问号就有些说不通,而用逗号却恰到好处。“直指武夷山下”中的“直指”二字,语气果决,有力地表现了红军战士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词的末尾两句尤为精彩,“山下山下”是承接上句进行的重复,表达出作者对战略转移胜利后欢愉的心情;而“风展红旗如画”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写出了红军成功完成战略转移之后,山下红旗招展的壮丽景色以及全军上下一片欢腾的动人场面。这场面就像图画般一样美丽,它展现出红军战士必胜的信念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预示着新的革命浪潮即将到来的大好形势。

总体上看,毛泽东的这首词里没有用一个典故,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却以轻快活泼的旋律和明朗乐观的情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红军山地行军图。他用神奇的画笔将红军在险隘的闽西山区中行军的雄姿传神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词的开头连用三个地名,可谓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山下山下”的重叠也用得极其自然,和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因此这首词算得上是一篇千古绝唱。

初稿对照

如梦令·宁化途中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众志已成城,风卷红旗如画。如画如画,直指武夷山下。

雪里行军话广昌——《减字木兰花①·广昌②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③。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④。

此行何去?

赣江⑤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⑥。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

题解

1930年1月24日,红军在东韶胜利会师后,为了迅速推进“争取江西”以促进全国红色运动高潮的战略,由毛泽东提议,红军与地方党委在1930年2月7日召开联席会议。会议上确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取得胜利,夺取全省政权,军事上是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攻打吉安。2月14日,前委发布了关于攻打吉安的通告,各路红军革命向吉安推进,这首词就是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时所作。

注释

①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木兰花》、《玉楼春》、《偷声木兰花》等。

②广昌:位于江西省东部南,地处武夷山西麓。

③情更迫:1962年5月号《人民文学》最初发表时是“无翠柏”,然后改为“情更切”。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再次改为“情更迫”。原意是大雪把翠柏覆盖住了,形容雪大,改后则突出红军的行军,加深了词意。

③大关:这里指广昌路上的险要关隘。

④赣江:也叫南江,江西省的主要河流,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由章水、贡水流到赣州市汇合而成,向北流经吉安、清江、丰城和南昌,最后注入鄱阳湖。

⑤吉安:江西中部的重要城市,位于赣江中游西,距离井冈山约90公里。

赏析

毛泽东作词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通常先对美丽的大自然进行描绘,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中去,从而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这首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描写与叙述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红军受命前去攻打吉安,路过广昌时的情形,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雪景图的同时,也赞扬了红军战士在风雪弥漫的恶劣自然环境中高昂的战斗激情和行军的雄壮气势。

词的上阕把雪作为背景,描写了红军在风雪交加的广昌一代的险峻山地里行军的情景,高度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行军夺关的英雄气概。首句“漫天皆白”,只用了四个字,就把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我们带进一个雄浑壮阔的意象中,同时也突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非常恶劣。接着作者用“雪里行军情更迫”点出红军战士们行军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受到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同时也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而且这句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什么红军还要急迫地行军呢?

同类推荐
  • 走淮河

    走淮河

    本书是一部主题创作散文作品集。“走淮河”大型文学采风活动系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确定的2017年“深扎”主题的重点项目和工程。2017年6月起,安徽省作协组织数十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许冬林、储劲松、程保平、罗光成、张建春等人在两个月时间里,从淮河源头——河南省桐柏县走起,顺着淮河顺流而下,依次走过淮河河南段、安徽段、江苏段,至泗洪县八卦洲淮河入洪泽湖口结束,行程1000余公里。其间,作家们深入考察了沿淮16个重点市县的人文历史与社会发展状况,走访了文史专家、水利工作者及淮河渔民等,掌握积累了众多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并以大散文的予以呈现,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对淮河进行深度的文学表达,集结成书。
  • 黄土谣:西北风·文论集

    黄土谣:西北风·文论集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当代音乐艺术的基本格局与其他艺术种类相似,是现代与传统之对立、变革与保守之间之冲突,这一逻辑在更早的时候表现为“革命”与“守旧”之间之对立。尽管性质不同,但关于音乐艺术的基本评价皆是以时间逻辑为标尺的,谁在“新”的序列中占据了前沿,谁就占据了价值的制高点。而近些年来,这种时间之神话——音乐艺术之流动性特征——越来越不明显了,日益明显的则是空间之丰富性与差异性之展开、地方性与地域民族性之扩张。
  • 风从西边来

    风从西边来

    本书作者寰行中国,从西安启程,沿着张掖、敦煌、乌鲁木齐、伊宁等陆上丝绸之路重镇,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至北海的重要港口,历经盛世古韵、河西走廊、西出阳关、边陲天道、海上丝路的五段旅程,探寻了融汇、开拓、寻梦、征途、往来背后的精神内涵。
  • 让心灵更自由

    让心灵更自由

    读冯骥才先生的散文,或意味深厚或清新奇妙,像沉浸在诗画里,文字间有暗香浮动。他描写四季,春天最先是闻到的;他回忆年少,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他探究灵魂,家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他行走异域,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他抢救遗产,今天为之努力的是为了明天的回忆……他热爱生活,是一位真正用心灵在生活的人。冯先生说,任何一种生活,都是对你的馈赠,不要抱怨生活。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

    本书题为《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实际上涵盖了当代湖北诗歌的全部历史。简要勾勒1949年以来湖北诗歌创作的历程,是为了更好地显现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后新时期(即转型期)的发展脉络,突出当下,突出转型期的新变。不敢称之为“史”,是因为自知尚未涉猎湖北诗歌全貌,肯定遗漏了某些好诗和好诗人。把最具个人化色彩的诗歌写作分成几大类论述,确有图方便之嫌。很多丰富精彩、又不宜归类的个例被淹没被忽略,儿童诗亦未涉及,在这里只有抱憾了。本书也涉猎了部分以小说和散文名世的作家的诗作,但未以小传的方式介绍,只是为了体例的统一。
热门推荐
  •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研究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体系研究

    本书讨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监督权在所有者、经营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分配、控制、协调、制衡的问题。
  • 与神经病的恋爱史

    与神经病的恋爱史

    菊正黄觉得自己上辈子扭断脖子的方式不对,才会与乔宝相遇。对于自己的经历,她是如此总结的:她不是医护人员,却要照顾一个精神病患者,她不是保姆,却要像保姆一样照顾乔宝的生活起居,她不是慈善者,却要把自己的爱送给他,她不是垃圾回收站,却要接收乔宝这个白痴。可是许多年后,她却要感谢乔宝的到来,让她有一个完满的人生,虽然这个过程一开始带着各种欺骗、算计,可是爱情缘来的莫名其妙,爱上便是爱上了。
  • 和你一起遥望星空

    和你一起遥望星空

    对爱情的诠释,男孩用他能给的幸福,温暖女孩冰冷的心。爱神维纳斯,用自己的泪水化作星星,永远守护着女孩的幸福和爱情,这就是来自维纳斯的祝福。
  • 旋律中有段爱情曲

    旋律中有段爱情曲

    韩夜与冷佳雪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小时候偷偷地有了一次约定,然而造化弄人,因为两家的突发事件而不得不分开了。12年后,他们再次无意地重逢,又无意地相认了,然而,好事多磨,他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考验?最后能否走到一起?
  • 邪王毒妃:强宠废材嫡女

    邪王毒妃:强宠废材嫡女

    父亲不疼,庶姐暗害,上一世她惨死,再次睁眼重回于世,她誓要扭转乾坤,报血海深仇!这一次,她诛庶姐,灭亲父,用累累白骨洗清了前世的仇怨,最后落得祸国妖女之名,唯独有他,不离不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左手民国课文 右手民国作文

    左手民国课文 右手民国作文

    《左手民国课文 右手民国作文(小学卷)(经典珍藏版)》从民国从《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课本》《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等多个版本的老课本中,甄选出99篇极具童趣、童真,意境优美、文字活泼的老课文,同时在每篇老课文后面配一篇民国模范作文,二者编排相得益彰,全书图文并茂,读来颇为有趣。
  • 重生之娘子要休夫

    重生之娘子要休夫

    燕国最大富商的幺女又要嫁人了,这一次是嫁给谁呢?算了,管她嫁给谁呢,反正迟早是被休的命!一个字衰!燕城的百姓翘首以盼的大好事终于要来了,全城同庆,一派欢乐的景象,简直比自家娶媳妇还热闹,不为别的,只为等着晏语晴再次被休的那一天,只要晏语晴被休,他们就会得银子,这等好事谁不激动!?现代刑警晏语晴重生到了古代商女晏语晴身上,据说这个主已经被休三次,而这次,她要嫁给燕城最难娶到媳妇的闻小侯爷闻笑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虫欲成人

    虫欲成人

    虫子的身体,人类的灵魂,虽然变成了虫子,但方武依旧想活出个人样。
  • 不顾此生遇见你

    不顾此生遇见你

    叶璟应闺蜜之邀前往夏威夷度假却意外遇见了顾安远,两人历经了一周的远洋之旅并且结识了心理专家上野千雪,在上野千雪的帮助下叶璟终于身心痊愈,和顾安远破镜重圆,直到婚礼现场叶璟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顾安远的精心安排,她以为自己是付出最多的那一个,却不想顾安远爱她更多,相爱的两个人最后一定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