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4400000009

第9章

罗尚扎下寨栅,计点人马,折兵万馀,周旨又坏一手,行粮尽失,只得连夜使人上表奏入洛阳,按兵守定以待周旨不提。再说贾充之侄贾模同夏侯骏等,领兵徇讨湘东未下州郡,兵至建平界上屯扎。探马报入与建平太守吾彦知道。彦字士则,乃吴国吴郡人,素有智谋,深通兵法,前知王浚造舟,必有伐吴之谋,取江中木杮奏呈吴主。吴主不信,彦乃增葺雉堞,修补城隍,炼器缮甲,以俟调用。及王浚兵至,知吾彦有能,整饬预先,防备严密,未易以克,不敢攻打,乃弃建平,径下江南。是以吾彦守住此郡,未敢擅离。然而晋主未能得其归附,故此以兵前来徇讨。吾彦得报,即召僚属共议曰:“今虐晋恃强,无故逞势,凌伐吴国,我等世受君禄,岂无报主之心?今宗社虽倾,有兵来此,亦不可忘身背本,以事仇敌,须当协心守御,以尽我等之职。”湘东太守滕条曰:“今晋兵恃多,初到此间,以为建平地狭城小,必然不放我等在意。可乘其初至,军心未定,即往攻之,必获胜也。晋兵一败,此城自可守矣。然后遣人会合广南诸处之兵,据守数郡,共图恢复,亦盛事耶。”彦深然之,遂点三军出城以拒晋兵。彦乃全装披挂,严明队伍,手执长枪,身骑高马,亲出阵前。三通鼓罢,两甄对圆,只见晋兵门旗开处,夏侯骏头顶金盔,身穿绣袄,贯披铺鳞密甲,执着斩马大刀,坐下赛龙驹,悬挂狼牙箭。背后中军麾下,主帅贾模亦穿飞鱼绣服,上戴束发金冠,腰系蟠龙玉带,左有辛冉,右有李微,分为二阵于两翼。夏侯骏挥鞭高声叫谓吾彦曰:“我大晋国主以仁义相招,今天下一家,降者概行重用,吾公何得执迷乎?”彦曰:“我国君臣无有罪过,与汝鲜仇,何为见伐?且我等世食吴禄,奉命守城,未闻擅自委职以城池与人者也,不必多言。”遂拍马望晋阵中杀入,左甄上破敌将军辛冉挥刀跃马来敌。二将于阵前刀枪乱舞,人马交驰,往来冲合,将及战有一个时辰,未分胜负。晋右甄上御敌将军李微,见辛冉战吴将不下,勒马杀出,双来夹攻吾彦。彦挺枪左右抵敌,全无惧怯。正战之间,只见晋兵阵后纷纷大乱,一彪人马杀至,乃是吴兴人氏、湘东太守滕条前来接应。晋兵两头受敌,队伍错杂,混入中麾。贾模原是文官,见之胆怯,带马先走,众皆慌窜。夏侯骏止喝不住,急望后阵来敌滕条。李微见乱,心慌无措,被吾彦一枪刺中左臂,逃入阵中。辛冉禁兵不止,亦败而走。吾彦不赶,拍马去助滕条,合攻夏侯骏。骏料撑持不住,弃敌往报贾模。吴兵得胜,从后掩杀。晋卒望风而遁,道上死伤连络,号声聒耳,闻者酸辛。退三十馀里,折兵一二万。吾彦不赶,收兵入城,贾模扎下营栅。次日,夏侯骏搦战,又被吾彦出奇兵破走。辛冉等轮流更迭,连日引战,俱不能胜。知得二太守有谋,一时非兵力之所可服者。贾模乃亦具表,遣人连夜奏入洛阳,不数日到京。武帝设朝,黄门传奏两路征讨东南主将罗尚、贾模有本,言广州太守陆晏、建平太守吾彦各守吴节,以兵拒守,反为所败,俱各折兵损将,乞详定夺。武帝见二处本至,心中忧恼,急聚众文武商议曰:“今吴之遗臣据守广、建,不肯归顺,必须再遣兵将,大行征讨,方可得下,事将何如以处之?”张华出班奏曰:“诸处守将不肯即下者,欲尽其为臣子之忠心耳。此义士也,不宜逼之以威。今其旧主见在此处,何不令其修书慰谕二处,召其归顺?陆晏、吾彦乃明哲贞良之士,见主之书,必然来降,何须频为战斗以伤物命乎?”武帝闻奏大悦,即差官宣召归命侯孙皓入朝。武帝谓之曰:“今广、建二州守将拒命,不肯归附。卿肯招之使来否也?”皓曰:“此事不难。二子素秉忠义,臣且来归,何况彼乎?容作一书晓谕二处,量其必听臣言,不必事于兵革。”武帝喜悦,慰令修书,送皓归第,赐以笺启。皓修书写毕,使人同官使呈上武帝看过,遣亲人持去与湘东、广南诸处。先至建平,吾彦见书,再拜拆封而看。书曰:

向因寡君不德,皇天弗佑,势时俱失,兵力两疲,以故归命大朝。迩闻众卿婴城固守,能摅委质之诚,甚启丧元之愧。奈何伤杀颇多,生命涂地,在将军固为尽忠,于皓身则为加罪。且皓不肖,今已捐国,卿欲为谁守哉?争且无名,战为拒逆。西蜀、全吴尚不能抗,区区欲以广、建之地与巨国争衡,岂不昧乎?书至之日,将军可卷甲来洛,愈见忠心。庶得以保全赤子,苏豁黔黎,又将军之慈惠也。太康元年八月日故吴主归命侯皓书

吾彦读毕,流涕再四,泣谓僚属曰:“今吴主既有书来,吾等焉得不降?欲谁守乎?”于是遣人送使者,将吴侯之书送至贾模营中,令其转达广州陆晏、王毅等,待其有知会文书来到,我等皆卸甲归从。贾模大喜,令人备快马送使者星夜往郴岭去见陆晏等。使至,呈上书启并吾彦之书。诸葛慎、周处等看书意,各皆泣下,涕泪沾衣,即使帛奉赍书至广州去见陆晏。晏与陆玄、滕修、王毅等正在议事,忽见帛奉将书来至,告以其事。众守将并奔臣等同看其书,掩面痛哭一场,尽皆收拾人马,径望郴岭进发,合周处,出长沙大道至建平,会取吾彦、滕条,一同入洛,拜见故主,共归于晋。于是湘、广悉平。贾模、罗尚等委将安民,班师回洛阳,朝见伏命。武帝大悦,重赏士卒,加升众将官职,众将入谢。武帝因问吾彦曰:“吴国何以卒至于亡?抑由为君之不仁也,为臣之不智也?”彦对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如卿所言,宜乎无亡矣。”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改易,非人力所能为也。”帝善其言。后宋业公寇准遭贬为雷州司户,过建平,历广南,有诗赞吴、陆二公之庙,录此:题吾彦祠诗

驻马含睛盼建平,追伤吾彦守亡城。当时多少吴臣子,谁似将军尽赤心。

题陆晏陆玄诗

孤臣遭贬郴岭关,追想忠良涕泪潸。吴将若能如二陆,江南焉至遂沦亡。

第六回 晋武帝大封宗室

晋武得禅大位,吴、蜀皆平,天下一统,心意颇足,欲封藩诸王,使其各择文武官吏以随。刘颂伏阙叩首上疏曰:

切念陛下之待诸亲王,法制素宽,气骄性佚,今一朝封出,使之各掌重兵,圣意所以为藩卫国家,识者将以为遗彼祸患也。夫矫弊贵在当时,而杜患当于未萌。缅惟陛下为社稷计,列土分茅,以崇恩例,事则盛矣。亦宜审量势机,以弘内忧。设使藩王率义效职,其力足以维持畿京,戴翊王室,固为可尚。若其包藏奸险,专恣横暴,非流毒万姓,则贻祸藩邻,又国家之大蠹也。臣愚冒干天听,分封当遵令典,兵柄实非所宜,伏望大开今日之聪,预慎异时之渐。陛下不以臣言为当,宜与贤达之士筹之,如果臣言为妄,请就诛戮以谢诸王,不胜惶恐待罪之至。

武帝览表呻吟,冯紞进言曰:“刘颂向为司隶,校功失律,降迁京兆,今才转步,复又妄言,岂得为之公论?不可听也。”武帝遂决,竟命司部裁定品秩,护卫多寡,照依亲疏昭穆等秩,户邑增损,定国封壤,各使就职。初,宣帝司马懿共有子九人:

张氏生三子--司马师追封加谥为景帝。司马昭追谥为孝文皇帝。司马干追封为平原王。时皆已故。

伏氏生--司马亮封汝南王,镇许昌,总督豫州诸军事,护兵五万,部下亲信长史刘准,参军曹摅、曹冏、何勖,牙将李龙、刘旗、许亥、敬琰、郭驴儿,王孙司马义等,食邑五千户。

--司马伷封琅琊王,镇沂州,总督兖、郓诸军事,护兵五万,部下亲信长史王恒、王导,牙将祖始、周玘、陈敏、陈徽,王子司马觐,王孙司马睿等,食邑五千户。

--司马骏已故,其子司马歆封为新野公,镇汝南,文武将吏止各一员,护兵五千,部下亲信卫尉周弼、参谋房阳、牙将毕恒,食邑一千户。

又张夫人生一子第五司马肜封梁王,镇汴河,总督魏、滑诸军事,护兵五万,部下亲信长史傅仁,参军许史,左右司马徐舒、许坑,牙将典升,大将伏胤等,食邑五千户。

柏夫人生子第六第九二人:司马侃早故无子,追赠哀王。司马伦封赵王,镇渤海,总督邯郸诸军事,护兵五万,部下亲信长史孙秀,参军司马稚,左右司马张泓、士猗,牙将许超、闾和,王子司马夸、司马馥等,食邑五千户。

武帝亲子共二十五人,其早故无出者,各赠位号。其未冠者五人,皆封殿下将军,共居京师。其已冠所在者,皆封王职:

长子司马衷立为太子,居东宫。司马柬乃次子,封为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护兵八万,镇咸阳,部下亲信长史刘乔,参军陈安,左右司马贾胤、张春,牙将卞胜、梁成、淳于定、吕毅,王子司马模,食邑一万户。司马玮乃第三子,封为楚王,都督荆、襄诸军事,护兵五万,镇樊城,部下亲信长史公孙宏,参军李肇,司马孟观、荣晦,牙将盛岐等,食邑八千户。司马晏乃第四子,封为吴王,都督颍、蔡诸军事,护兵三万,镇合肥,部下亲信长史索綝,参军阎鼎,司马荀最、夏祥,牙将丘光、薄盛等,食邑五千户。后王子司马业改封秦王,顶司马颙位,寻立为愍帝。司马允乃第五子,封为淮南王,都督江淮诸军事,护兵五万,镇淮阴,部下亲信长史董续,参军孟平,司马李勒、夏文盛,牙将纪瞻、皇甫重,裨将王阐、王嶊、周权、蹇貙、邢乔等,食邑八千户。后因枉死,追封其子司马超为继位,从南渡至建业。司马义乃第六子,封为长沙王,都督湘、沅诸军事,镇湘阴,护兵五万,部下亲信长史陈准,参军陈眕,司马宋洪、逯苞,牙将成辅、施融、上官巳、皇甫商、张延、李志,食邑八千户。后遭害,改子绍为常山王。司马越乃第八子,封为东海王,都督徐、沛诸军事,护兵五万,镇彭城,部下亲信长史孙文惠,参军刘合、潘滔,司马何伦、王秉,牙将糜日光、宋胄、彭默、楼裒,裨将彭随、曹武、司马纂,食邑八千户。司马颖乃第十六子,封为成都王,都督河内诸军事,护兵八万,镇邺城,部下亲信长史卢志,参军和演、王彦,司马郑琰、蔡克,参事王混、程牧,牙将石超、牵秀,骑将董洪、公师藩,裨将李毅、赵让、丘统、崔旷,食邑一万户。司马攸乃同母之弟,封为齐王,在朝辅政。其子司马冏领职,都督青、淄诸军事,护兵五万,镇济南,部下亲信长史顾荣,参军孙洵、董交,司马王豹、葛旟,牙将路秀、卫毅,裨将韩泰、刘真等,食邑五千户。

司马颙乃叔子王弟司马孚之子,封河间王,都督燕、蓟诸军事,兼管关北内外,镇冀城,护兵八万,部下亲信长史李含,参军席蘧、楼褒,司马刁默、吕朗,牙将张方、郅辅,骑将林成、张辅,裨将马瞻、郭伟、苏众,食邑八千户。后来张方势盛,并领关中秦王之地,迁长安。司马虓乃秦王柬之子,封为范阳王,护兵五千,镇仝台,部下亲信参军冯嵩、刘蕃,牙将王旷、张变,文武将吏各一人,食邑三千户。司马腾乃司马朗之子,封东瀛公,护兵五千,镇黎阳,部下亲信卫尉周良,参谋石鲜,牙将聂玄兵、司马瑜,文武将吏各一人,食邑三千户。司马繇乃琅琊王司马伷之子,因平吴有功,加封重荫为东安王,掌督府巡城司卫诸军事,守京营,统领卫将杨肇、刘厉,并东吴降将一班周处、邵祥、步阐等,食禄五千石。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埋剑英雄传

    埋剑英雄传

    东汉末年!十常侍练就《鹤顶无双谱》威震朝野,引发了何后董后的娘家之争。在何进董卓二人的逐鹿下,董卓灭何进、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直至三足鼎立。建安十三年,曹丕称帝,国号大魏,将汉王朝末代皇帝放逐塞外,而当年十常侍所创之功《鹤顶无双谱》也随着末代皇帝放逐塞外……
  • 凤霸天下:妖孽鬼帝抱上床

    凤霸天下:妖孽鬼帝抱上床

    “大白天的不穿衣服躺床上,你想干啥?”某女汗颜道。“干你。”“……”
  • 载满少年罪犯的大篷车队

    载满少年罪犯的大篷车队

    “父母?我没有父母,就我一个人。”亚里桑那州出生长大的白人少女贝克(15岁)粗鲁地回答了我们的提问。这位乐观的姑娘喜欢和女职员摔跤,在强大的寒流面前,她也没有停止欢闹。在她看来,“这点寒流算不了什么。”但一涉及到家庭问题,脸色却陡然变了。“对不起,刚才我是在说谎。实际上,在我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送给别人做了养女。我和养父,养母的关系很紧张……我经常离家出走,不知不觉地就走上了邪路。”
  • 暴君滚开之妖媚狐妃

    暴君滚开之妖媚狐妃

    为了修炼成狐仙她入凡间找到千年前的救命恩人渡心劫,真正爱了后她才发现,心劫真的不是那么好渡的,而那迫害过自己的暴君,她真的能够离得开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分别业报略经

    分别业报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启禀王爷,王妃又放毒了!

    启禀王爷,王妃又放毒了!

    人人皆知礼部尚书府嫡女是个无才无德的女人,可他们却不知那里边的芯子早已经换了,星际第一毒药师强势来袭,各位不怕死的货,你们准备好了吗?☆小剧场一☆☆【宿主,你这个妹妹就是想抢你王妃的位置。】“找死。”【宿主,高贵妃的妹妹就是觊觎你王妃的位置。】“活腻了。”【宿主,我看这个公主是想替代你成为安王妃啊。】“弄死。”【宿主,你这个小姑子好像喜欢她哥啊。】“……”妹妹、贵女、公主都想跟本宝宝抢男人就算了,特么的竟然连小姑子都想跟本宝宝抢男人!马德。智障!我的毒呢?!☆小剧场二☆☆某日,王爷问:“王妃,你什么毒都会解?”某女还是要脸的:“看情况。”又某日,王爷问:“王妃,你有什么毒不会解?”某女略沉吟:“到现在还没有遇到过。”再后来,王爷问:“王妃,本王身上的毒你会解吗?”某女认真看了他一眼,疑惑道:“你中毒了?”王爷点头:“不错。”某女惊了,“你什么时候中毒的,我怎么没看出来?!”说着,就要去为他把脉。他顺势握了她的手,道:“此毒名唤‘秦筝’,本王已中毒颇深,不知王妃可有药来解?”某女难得脸红:“此毒为我,药石为你。”——若你爱我一分,我便还你十分。——若你爱我十分,我便满心为你。避雷:1:本文1v1,爽文。2:女主一见钟情,全部耐心给了男主一人。3:女主三观略偏,不喜者慎入。
  • 洛克菲勒自传

    洛克菲勒自传

    洛克菲勒的巨额财富来源于他谨慎地利用每一枚硬币,一分钱也要用在恰当的地方,这也许是洛克菲勒构建起如此庞大的财富大厦的秘诀。洛克菲勒回首往事,重拾记忆的片段,讲述那些大大小小的耕耘与欢愉。本书是一部深入挖掘洛克菲勒内心世界和完整展现其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商战阅历的作品。将洛克菲勒身上所发生的逸事结合他的人生理念,生动揭示出令洛克菲勒受益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解密其成功之道。
  • 盛唐风华路

    盛唐风华路

    梦回大唐,李世民刚刚杀了兄弟,突厥的铁骑踏破武功,直逼长安城下,耻辱的渭水盟约即将到来,蔡聪该何去何从?历史真的那么容易就改变吗
  • 如果时光有姓名

    如果时光有姓名

    某男:你喜欢回望从前,我接受;你喜欢逃避故人,我接受;可是你不喜欢我,我不接受。叶采薇(大脑缺氧ing):纳尼?某男(穷摇款咆哮):我不是木头,也不是石头!叶采薇(大惊失色状):那你是……馒头?某男(无力ing):对,我是馒头,你吃了我吧。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世人谓我爱长安,其实只爱长安某”。所以啊,她才不会告诉别人——其实真相是,叶采薇爱的不是年少的时光,而是时光里的那个少年。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与仙同行1

    与仙同行1

    付冬能帮人察过去观未来,前后10年为期。新闻学出身的他阴差阳错在电视台开办了《来不及,看自己》真人秀节目,帮助迷失的人摆脱孤单。付冬也从别人的故事中完成自我救赎,自我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