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41400000009

第9章 秋伤于湿大意

土寄于四季之末,四时皆有湿气,何独经谓“秋伤于湿”乎?盖一岁之六气者,风、君、相、湿、燥、寒也。推四之气。大暑至白露,正值湿土司权,是故谓之“秋伤于湿”。鞠通先生列湿温于夏末秋初,诚有高见。丰谓因湿为病者有六∶一曰伤湿,一曰中湿,一曰冒湿,一曰湿热,一曰寒湿,一曰湿温。盖伤湿者,有表里之分焉∶在表由于居湿涉水,雨露沾衣,从外而受者也。在里由于喜饮茶酒,多食瓜果,从内而生者也。中湿者,卒然昏倒,颇与中风相似。冒湿者,因冒早晨雾露,或冒云瘴山岚。湿热者,夏末秋初感受为多,他时为少。寒湿者,先伤于湿,后伤生冷。湿温者,湿酿成温,温未化热,最难速愈,非寒湿之证,辛散可化,湿热之证,清利可平之比也。此六者,皆湿邪之为病耳。喻嘉言先生又谓秋伤于燥,发出秋燥之论。其说未尝有谬。据按六气而论,其实湿气在于秋分之前,燥气在于秋分之后,理固然矣。姑附秋燥一条,以备参考。

伤湿

伤湿之病,原有表里之因。盖伤乎表者,因于居湿涉水,雨露沾衣,其湿从外而受,束于躯壳,证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舌苔白滑,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疲,小便清长,脉浮而缓,或濡而小者,此言湿邪伤于表也。又有伤于里者,因于喜饮茶酒,多食瓜果,其湿从内而生,踞于脾脏,证见肌肉隐黄,脘中不畅,舌苔黄腻,口渴不欲饮水,身体倦怠,微热汗少,小便短赤,脉沉而缓者,此言湿气伤于里也。李时珍曰∶凡风药可以胜湿,利小便可以引湿,为治表里湿邪之则也。丰师其法,治表湿宜辛散太阳法减去桂、豉,加之苍、朴,俾其在表之湿,从微汗而解也。治里湿宜通利州都法,俾其在里之湿,从小便而去也。伤湿之证,务宜分表里而治之,斯为确当。

倪松亭云∶治湿之道非一,当细察而药之。如湿气在于皮肤者,宜用麻、桂、二术之属,以表其汗,譬如阴晦非雨不晴也。亦有用羌、防、白芷之风药以胜湿者,譬如清风荐爽,湿气自消也,水湿积于肠胃,肚腹肿胀者,宜用遂、戟、芫、牵之属以攻其下,譬如水满沟渠,非导之不去也。寒湿在于肌肉筋骨之间,拘挛作痛,或麻痹不仁者,宜用姜、附、丁、桂之属以温其经,譬如太阳中天,则湿自干也,湿气在于脏腑之内,肌肤之外,微而不甚者,宜用术、苍、朴、夏之属之健脾燥湿,譬如些微之湿,以灰土糁之,则湿自燥也。湿气在于小肠膀胱,或肿或渴,或小水不通,宜用二苓、车、泻之属以渗利之,譬如水溢沟浍,非疏通其窦不达也。学人能于斯理玩熟,则治湿之法,必中鹄矣。

丰按∶此论可为治湿之提纲,医者勿忽!

中湿

中湿者,即类中门中之湿中也。盖湿为阴邪,病发徐而不骤。今忽中者,必因脾胃素亏之体,宿有痰饮内留,偶被湿气所侵,与痰相搏而上冲,令人涎潮壅塞,忽然昏倒,神识昏迷。与中风之证,亦颇相似,但其脉沉缓、沉细、沉涩之不同,且无口眼 斜不仁不用之各异,此即丹溪所谓湿热生痰,昏冒之证也。宜以增损胃苓法去猪苓、泽泻、滑石,加苏子、制夏、远志、菖蒲治之。倘有痰筑喉间,声如鼎沸,诚有须臾变证之虞,可加苏合香丸,分为两次冲服。倘得痰平人省,始有转机,否则不可救也。

冒湿

冒湿之病,得之于早晨雾露,云瘴山岚,或天阴淫雨,晴后湿蒸。初受其气者,似乎有物蒙之,以致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缓之象。宜用宣疏表湿法取其微汗,仿嘉言贵徐不贵骤之意,俾其湿邪还表而解,毋使其由表而入于里。倘或脘中痞闷,微热汗少,小便短赤,是湿邪已入于里也。宣疏之剂,又不相宜,宜改通利之方,自然中的。伤湿条内,须参阅之。

湿热

贾氏曰∶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若此论之,湿热之证,在长夏而不在秋,岂非与《内经》之“秋伤于湿”不合耶?细思之,斯二句书,不重夏秋二字,当重在热凉二字也。盖热蒸则湿,凉胜则燥,理固然矣。即如立秋处暑之令,炎蒸如夏,患者非秋湿,即秋暑。其实秋令之湿热,亦必夹之秋暑也。

考湿热之见证,身热有汗,苔黄而泽,烦渴溺赤,脉来洪数是也,当用通利州都法治之。如大便秘结,加栝蒌、薤白,开其上以润其下。如大便未下,脉形实大有力者,是湿热夹有积滞也,宜本法内加元明粉、制大黄治之。

或问曰∶先贤尝谓暑必夹湿,今先生谓湿热夹暑,有是说乎?答曰∶小暑之节,在于相火之后,大暑之气,在于湿土之先,故先贤有暑必夹湿之训也。丰谓湿热夹暑,专在大暑至白露而言。盖斯时湿土主气,暑气渐退,湿令方来,而湿甚于暑者,故谓之湿热夹暑也。又问曰∶章虚谷录薛生白湿温之条,加之注解,统以湿温称为湿热。今先生分门而论者何也?曰∶湿体本寒,寒湿可以温散;酝酿成热,热湿可以清通。惟湿温不热不寒,最为难治,断不可混湿温为湿热,理当分列湿热湿温为二门。又问曰∶湿热致病者多,何略而弗详乎?曰∶因湿致病者,固属不少,如肿满、黄胆、淋浊等证,诸先贤皆早详于杂证之书,是编专论时病,毋庸迭赘可耳。

寒湿

伤湿又兼寒,名曰寒湿。盖因先伤于湿,又伤生冷也。夫寒湿之证,头有汗而身无汗,遍身拘急而痛,不能转侧,近之则痛剧,脉缓近迟,小便清白,宜以辛热燥湿法治之。毋使其酝酿成温,而成湿温之病,温甚成热,而成湿热之病;又毋使其变为痰饮,伏而不发,交冬发为咳嗽之病。由是观之,可不速罄其湿乎!须知寒湿之病,患于阳虚寒体者为多,辛热燥湿之法,未尝不为吻合。湿热之证,患于阴虚火体者为多,此法又宜酌用耳。贸贸者,不别病之寒湿热湿,体之阴虚阳虚,一遇湿病,概投通利之方,若此鲁莽,未有不误人者也。

湿温

湿温之病,议论纷纷,后学几无成法可遵。有言温病复感乎湿,名曰湿温,据此而论,是病乃在乎春。

有言素伤于湿,因而中暑,暑湿相搏,名曰湿温,据此而论,是病又在乎夏。有言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名曰湿温,据此而论,是病又在乎夏末秋初。细揆三论,论湿温在夏末秋初者,与《内经》秋伤于湿之训,颇不龃龉;又与四之气大暑至白露,湿土主气,亦属符节;当宗夏末秋初为界限也。所有前言温病复感于湿,盖温病在春,当云温病夹湿;言素伤于湿,因而中暑,暑病在夏,当云中暑夹湿;皆不可以湿温名之。考其致病之因,良由湿邪踞于气分,酝酿成温,尚未化热,不比寒湿之病,辛散可瘳,湿热之病,清利乃解耳。是病之脉,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故难以一定之脉,印定眼目也。其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苔白,或黄,口渴不引饮。宜用清宣温化法去连翘,加浓朴、豆卷治之。

倘头痛无汗,恶寒身重,有邪在表,宜用宣疏表湿法,加葛、羌、神曲治之。倘口渴自利,是湿流下焦,宜本法内去半夏,加生米仁、泽泻治之。倘有胫冷腹满,是湿邪抑遏阳气,宜用宣阳透伏法去草果、蜀漆,加陈皮、腹皮治之。如果寒热似疟,舌苔白滑,是为邪遏膜原,宜用宣透膜原法治之。如或失治,变为神昏谵语,或笑或痉,是为邪逼心包,营分被扰,宜用祛热宣窍法,加羚羊、钩藤、元参、生地治之。如撮空理线,苔黄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此湿热化燥,闭结胃腑,宜用润下救津法,以生军易熟军,更加枳壳,庶几攻下有力耳。倘苔不起刺,不焦黄,此法不可乱投。湿温之病,变证最多,殊难罄述,宜临证时活法可也。

秋燥

推六气之中∶燥金主气,自秋分而至立冬。喻嘉言以燥令行于秋分之后,所以谓秋不遽燥,确与气运相合也。沈目南云∶《性理大全》谓燥属次寒,奈后贤悉谓属热,大相径庭。如盛夏暑热炎蒸,汗出 ,肌肉潮润而不燥也。深秋燥令气行,人体肺金应之,肌肤干槁而燥,乃火令无权,故燥属凉,谓属热者非矣。丰细玩之,诚非谬也。凡治初患之燥气,当宗属凉拟法。夫秋燥之气,始客于表,头微痛,畏寒咳嗽,无汗鼻塞,舌苔白薄者,宜用苦温平燥法治之。若热渴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凉气,已化为火,宜本法内除去苏、荆、桂,芍,加元参、麦冬、牛蒡、象贝治之。如咳嗽胸疼,痰中兼血,是肺络被燥火所劫,宜用金水相生法去东参、五味,加西洋参、旱莲草治之。如诸证一无,惟腹作胀,大便不行,此燥结盘踞于里,宜用松柏通幽法治之。总而言之,燥气侵表,病在乎肺,入里病在肠胃,其余肝燥肾燥,血枯虚燥,皆属内伤之病,兹不立论。

或问曰∶先生遵喻氏《秋燥论》中秋不遽燥,燥气行于秋分以后之说,殊未见《医醇 义》中,论之最详,又明出喻氏之谬,既谓燥气行于秋分以后,而秋分以前四十五日,全不关于秋燥矣,故云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此诚是振聋发 之语,先生曷不遵之为龟鉴耶?答曰∶子不知六气循环,亦疑喻氏之谬,不察大寒至惊蛰,主气风木;春分至立夏,主气君火;小满至小暑,主气相火;大暑至白露,主气湿土;秋分至立冬,主气燥金;小雪至小寒,主气寒水。此年年之主气,千古不易。由是而推,则燥金之令,确在乎秋分而至立冬,而秋分以前之白露、处暑、立秋四十五日,犹是湿土主气,岂可误为燥气乎?子以为然否?或唯唯而退。

程曦曰∶论燥气者,首推嘉言,其次目南与鞠通也。嘉言论燥,引大易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乃论燥之复气也。目南所论燥病属凉,谓之次寒,乃论燥之胜气也。至鞠通论燥,有胜气复气,与正化对化,从本从标之说,可为定论,乃曰∶如仲景用麻、桂、姜、附,治寒之胜气也,治寒之正化也,治寒之本病也。白虎、承气,治寒之复气也,治寒之对化也,治塞之标病也。能于此理悟通,则燥气之胜复正对本标,亦皆了然于胸中矣。

江诚曰∶人皆知温为热,而不知燥为凉。以燥为热者,盖因燥字从火之弊耳。试问既以燥为热,曷不以温字从水而为寒乎?不知四时之令,由春温而后夏热,由秋凉而后冬寒,目南先生引《性理大全》之说,谓燥属凉,真所谓千载迷津,一朝点破耳。

拟用诸法

辛散太阳法∶(见前)通利州都法∶(见前)增损胃苓法∶(见前)宣疏表湿法∶治冒湿证,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

苍术(一钱,土炒) 防风(一钱五分) 秦艽(一钱五分) 藿香(一钱) 陈皮(一钱五分) 砂壳(八分) 生甘草(五分)加生姜三片,煎服。

此治冒湿之法也。君以苍术、防、秦,宣疏肌表之湿。被湿所冒,则气机遂滞,故臣以藿、陈、砂壳,通畅不舒之气。湿药颇燥,佐以甘草润之。湿体本寒,使以生姜温之。

辛热燥湿法∶治寒湿之病,头有汗而身无汗,遍身拘急而痛。

苍术(一钱二分,土炒) 防风(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羌活(一钱五分)独活(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二分) 草豆蔻(七分) 干姜(六分)水煎服。

法中苍、防、甘草,即海藏神术散也,用于外感寒湿之证,最为中的。更加二活、白芷,透湿于表;草蔻、干姜,燥湿于里。诸药皆温热辛散,倘阴虚火旺之体,勿可浪投。

清宣温化法∶(见前)宣透膜原法∶(见前)宣阳透伏法∶(见前)祛热宣窍法∶(见前)润下救津法∶(见前)苦温平燥法∶治燥气侵表,头微痛,畏寒无汗,鼻塞咳嗽。

杏仁(三钱,去皮尖,研) 陈橘皮(一钱五分) 紫苏叶(一钱) 荆芥穗(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蜜水炒) 白芍(一钱,酒炒微焦) 前胡(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水煎,温服。

凡感燥之胜气者,宜苦温为主。故以橘、杏、苏、荆以解之,加白芍之酸,桂枝之辛,是遵圣训“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是也。秋燥之证,每多咳嗽,故佐前、桔以宜其肺,肺得宣畅,则燥气自然解耳。

金水相生法∶松柏通幽法∶治燥结盘踞于里,腹胀便闭。

松子仁(四钱) 柏子仁(三钱) 冬葵子(三钱) 火麻仁(三钱) 苦桔梗(一钱) 栝蒌壳(三钱) 薤白头(八分) 大腹皮(一钱,酒洗)加白蜂蜜一调羹冲服。

此仿古人五仁丸之法也。松、柏、葵、麻,皆滑利之品,润肠之功非小,较硝、黄之推荡尤稳耳。丹溪治肠痹,每每开提上窍,或以桔梗、蒌、薤开其上复润其下。更加大腹宽其肠,白蜜润其燥,幽门得宽得润,何虑其不通哉。

备用成方

羌活胜湿汤∶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

羌活 独活 川芎 本 蔓荆子 防风 甘草水煎服。

平胃散∶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者。

苍术 陈皮 浓朴 甘草为末,姜汤下。

除湿汤∶治伤湿腹痛,身重足软,大便溏泻。

苍术 陈皮 茯苓 制夏 藿香 浓朴 甘草水煎服。

丰按∶羌活胜湿汤,是治表湿。平胃散,除湿汤,是治里湿。伤湿之证,总当分表里而治之。

金匮肾着汤∶治伤湿身重,腹痛腰冷。

干姜 茯苓 白术 甘草水煎服。

丰按∶《经心录》加肉桂、牛膝、杜仲、泽泻,更为切当。 庵虽谓属外感之湿,非肾虚也,窃谓受邪之处,无有不虚,标本兼治,未尝不妥。

松峰达原饮(又可达原饮有知母、黄芩,无黄柏、栀子、茯苓)∶治湿热盘踞膜原。

槟榔 草果 浓朴 白芍 甘草 黄柏 栀子 茯苓水煎服。

刘松峰曰∶温而兼湿,故去知母,而换黄柏以燥湿,且救水而利膀胱;去黄芩换栀子,泻三焦之火,而下行利水;加茯苓利小便而益脾胃。三者备,而湿热除矣。

三仁汤∶治湿温胸闷不饥,舌白不渴,午后身热,状若阴虚。

杏仁 蔻仁 生米仁 滑石 通草 竹叶 浓朴 制夏水煎,日三服。

苍苓白虎汤∶治湿温身重,胸满头痛,妄言多汗,两胫逆冷。

苍术 茯苓 石膏 知母 生甘草加粳米,煎服。

丰按∶三仁汤,治湿温之轻者。苍苓白虎汤,治湿温之重者。当别见证而分治之。

桂苓甘露饮∶统治湿温湿热。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肉桂 滑石 石膏 寒水石水煎,温服。

丰按∶此方即五苓散加三石。盖五苓利湿,三石清热,治湿温最合,倘治湿热,当去肉桂可也。

杏苏散∶治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

杏仁 苏梗 茯苓 制夏 陈皮 甘草 枳壳 枯梗 前胡加姜、枣,煎服。

清燥救肺汤∶治诸气 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

麦冬 阿胶 杏仁 麻仁 桑叶 枇杷叶 人参 甘草 石膏水煎,温服。

滋燥养营汤∶治火烁肺金,血虚外燥,皮肤皱揭,筋急爪枯,或大便秘结。

当归 黄芩 生地 熟地 白芍 甘草 秦艽 防风水煎,温服。

蜜煎导法∶治阳明证,自汗,小便利,大便秘者。

蜂蜜用铜器微火熬,频扰勿令焦,候凝如饴,捻作挺子,头锐如指,糁皂角末少许,乘热纳谷道中,用手抱住,欲大便时去之(加盐少许亦可,盐能润燥软坚)。

丰按∶六气之中,惟燥气难明。今人治燥,动手非沙参、玉竹,即生地、二冬,不知燥有胜气复气;在表在里之分。如杏苏散,是治燥之胜气;清燥救肺汤,是治燥之复气,滋燥养营汤,血虚外燥者宜之;蜜煎导法,液亏里燥者宜之。一偏滋补清凉,非法也。

临证治案

里湿酿热将成疸证徽商张某,神气疲倦,胸次不舒,饮食减少,作事不耐烦劳。前医谓脾亏,用六君子汤为主,未效。又疑阴虚,改用六味汤为主,服下更不相宜。来舍就诊,脉息沉小缓涩,舌苔微白,面目隐黄。丰曰∶此属里湿之证,误用滋补,使气机闭塞,则湿酿热,热蒸为黄,黄胆将成之候。倘不敢用标药,蔓延日久,必难图也。即用增损胃苓法去猪苓,加秦艽、茵陈、楂肉、鸡金治之。服五剂胸脘得畅,黄色更明,惟小便不得通利,仍照原方去秦艽,加木通、桔梗。又服五剂之后,黄色渐退,小水亦长,改用调中补土之方,乃得全愈。

里湿误补成臌得破则愈西乡郑某,水湿内侵于脾,神疲肢软,自疑为体亏而饵大枣,则腹皮日胀,纳食尤剧,来求丰诊。两手之脉,沉缓而钝,以手按其腹,紧胀如鼓,此属气阻湿留,将成臌胀之候。乘此体质尚实,正气未衰,当用消破之剂,以治其标。即以蓬术、槟榔、青皮、菔子、干姜、官桂、浓朴、苍术,鸡金为引,连服七剂而宽。

中湿误作虚风城东叶某,因公劳役,由远方归,觉眩晕神疲,自以为亏,先服东参、龙眼。即延医治,乃作水不涵木,木动生风论治,服药后忽倒,神识模糊,急求治于丰,诊得脉象沉小而滑。思脉沉肢冷为中气,今肢不冷者非;忽倒神昏似中风,然无口眼斜者又非。推其起病之初,有眩晕神疲等证。其神疲者必因湿困于脾也;眩晕者,无痰不作也。此宿伏之痰,与新侵之湿,相搏上冲所致,斯为中湿证也。即用宣窍导痰法加竹沥、姜汁治之,三剂而神醒矣。后用六君为主,以收全效。

秋湿时令忽患暴中丁丑孟秋,炎蒸如夏,乍雨如霉,患急病者甚众。有城北王某,刈稻归来,正欲晚餐,倏然昏倒,不知人事,痰响喉间。吾衢土俗,以为龌龊,即倩人揪刮,神识略见清明。邀丰诊之,脉来沉细,舌苔白滑。丰曰∶此中湿也。旁有一医曰∶沉细之脉,白滑之苔,当是中寒,分明四逆、大顺之证。丰曰∶欲用桂、附,则予谢不敏矣。彼医不言而退。其妻泣涕求治。丰闻呼吸之声,将有痰起,风云之变,恐在顷刻。

即用藿香、神曲、川朴、杏仁、制夏、陈皮、菖蒲、远志、竹沥、姜汁,合为一剂,服之未有进退;令加苏合香丸,痰响渐平,人事稍醒。守旧略为增损,连尝数剂而瘥。

江诚曰∶舌苔白滑,寒象也。沉细之脉,少阴中寒也。考今岁又系太阳在泉,寒淫于内,彼医谓中寒,欲用四逆、大顺,似乎相象。不知中寒、中湿,大有攸分。以脉舌而论,似属中寒;以时令而论,实为中湿。虽脉沉细,舌苔白滑,但无吐泻、腹痛、肢冷等证,岂可遽认为寒;四逆、大顺,岂可随手而用!况在孟秋,正值湿土主气,相火客气,又非寒水加临之候,故是证直断为湿,而用宣窍导痰之药,以收效耳。

湿温误作伏暑钱江陆某,偶患湿温时气,延医调治,从伏暑立方,未效来迓于丰。推其起病根由,确系湿温之病,前用一派凉剂,焉望中 。殊不知湿为阴邪,因气机闭阻,湿邪渐化为温,而未酿热,所以凉药无功,即热剂亦无效验,非比寒湿辛散可解,热湿清利可瘥。今诊脉形,右部胜左,舌苔黄泽,胸闷汗多,发热缠绵靡已。此邪尚在气分,犹望其宣透而解,当用清宣温化法加浓朴治之。服二剂胸次稍宽,汗亦减少,惟躯热尚未退尽,继以旧法除去半夏,再加通草、蝉衣,连服三煎遂愈。

高年湿温伤气微歙程其,年届赐鸠,忽患湿温之证,曾延医治,一称伏暑,一称湿温,一称虚损,清利与补,皆未中鹄,始来商治于丰。诊其脉,虚数少神,心烦口渴,微热有汗,神气极疲,此皆湿温伤气之证也。治宜益气却邪,即以东参、麦、味、甘草、陈皮、生苡、苓、泻治之。令服数帖,热渴并减。但精神尚倦,饮食少餐,姑率旧章,佐以神、苓、夏、曲,又服数帖,日复一日矣。

湿温化燥攻下得愈须江周某之郎,由湿温误治,变为唇焦齿燥,舌苔干黑,身热不眠,张目妄言,脉实有力。此分明湿温化热,热化燥,燥结阳明,非攻下不能愈也。即用润下救津法,服之未效,屡欲更衣而不得,后以熟军改为生军,更加杏霜、枳壳,始得大解,色如败酱,臭不可近。是夜得安寐, 妄全无,次日舌苔亦转润矣。继以清养肺胃,调理二旬而安。

妊娠燥气为病三湘喻某之内,孕经七月,忽受燥气,咳嗽音嘶。前医贸贸,不询月数,方内遂批为子喑,竟忘却《内经》有“妇人重身,九月而喑”一段。医者如此,未免为识者所讥,观其方案,庞杂之至,所以罔效。丰诊其脉,弦滑而来,斯时肺经司胎,咳逆音哑,显系肺金被燥气所侵之证。宜辛凉解表法去蝉衣、淡豉。

加桑叶、菊花,橄榄为引,连尝三服,音扬咳止矣。

感受秋凉燥气城西戴某之女,赋禀素亏,忽患微寒微热,乏痰而咳。前医用 皮、桂、芍,和其营卫;百合、款冬,润其干咳;西党、归身,补其气血。方药似不杂乱,但服下胸膈更闭,咳逆益勤,寒热依然不减。丰诊其脉,浮弦沉弱,舌苔白薄,此感秋凉之燥气也。即用苏梗、橘红、蝉衣、淡豉、蒌皮、叭哒、象贝、前胡。服二剂,寒热遂减,咳逆犹存,病家畏散,不敢再服,复来邀诊。

丰曰∶邪不去则肺不清;肺不清则咳不止,倘惧散而喜补,补住其邪,则虚损必不可免。仍令原方服二剂,其咳日渐减矣。后用轻灵之药而愈。可见有是病当用是药,知其亏而不补者,盖邪未尽故也。

血亏液燥加感燥气云岫钱某之妹,素来清瘦,营血本亏,大解每每维艰,津液亦亏固已。迩来畏寒作咳,胸次不舒,脉象左部小涩,而右部弦劲,此属阳明本燥,加感燥之胜气,肺经受病,气机不宣,则大便益不通耳。遂用苏梗、杏仁、陈皮、桔梗、蒌皮、薤白、淡豉、葱叶治之。服二剂,畏寒已屏,咳逆亦疏,惟大解五日未行。思丹溪治肠痹之证,每每开提肺气,使上焦舒畅,则下窍自通泰矣。今照旧章加之兜铃、紫菀、柏子、麻仁,除去苏、陈、葱、豉。令服四煎,得燥屎数枚,肛门痛裂,又加麦冬、归、地、生黑芝麻,服下始获痊愈。

程曦曰∶鞠通论燥气,有胜复之分。今观书中之论治,更有表里之别焉。如秋分至立冬之候,有头痛恶寒作咳者,是燥气在表之证也,法当宣散其肺。有大便秘结而艰难者,是燥气在里之证也,法当滋润肠胃,其能识胜复,别表里者,则治燥之法,无余蕴矣。

同类推荐
  • 局方发挥

    局方发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PARADISE LOST

    PARADISE LO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清道德显化仪

    太清道德显化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居官日省录

    居官日省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十种曲赠书记

    六十种曲赠书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道友买挂否

    道友买挂否

    杀死守门人,让全天下的修士都能过天门而飞升。
  • 彼黍离离

    彼黍离离

    船解开缆绳发动时,远天突然透出了一丝曙光。映珍抬头望着右边山腰上的马石村。隔着山隔着水,它愈发显得卑微,几座稀稀拉拉的房屋如白色的珠粒撒落,竹林里升起细弱袅娜的白烟,不是何老六的婆娘起来煮早饭了,就是刘三娃的妈煮猪潲,因为村子里就这几户屋里还住着人。船开得很快,劈浪斩波,马达突突突吼得山响,震得人耳膜发颤。马达的声音也遮盖了映珍巨大的心跳声。村庄渐渐看不清时,映珍扭过头看着儿子,儿子游江正双目炯炯地跟旁人说话,说他们一家要去东市了。你没去过东市?那你该去那儿看看,是个好地方,跟这儿大不一样。
  • 纨绔公子溺爱妻

    纨绔公子溺爱妻

    他是丞相府的嫡出大少爷,同时也是京城的第一纨绔,整天吃喝玩乐,好赌成性,终日流连赌馆。她是大将军府唯一嫡女,从小在边关长大。一场赌注,她选择了京城第一纨绔,舍弃了当太子侧妃的机会,这让她沦为京城的笑柄。一场赐婚,她成了他的未婚妻,皇权至上,既然无力抗争,那么,她只好逆来顺受。可是,这个纨绔公子,怎么跟传言不一样呢?是哪里出问题了么?……当他为了她,剥去纨绔的外衣,把原本的一切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是谁乱了芳心?是谁悔青了肠子?又是谁,还在筹谋算计?……场景一:英俊帅气,迷倒众生的太子殿下,笑盈盈地看着面前美丽的女子,蛊惑地道:“沐小姐,今天,我给你两个选择。一、嫁给我,当我的太子侧妃;二、选择丞相府的凌言公子,嫁给他为妻。”沐瑶看了英俊迷人的太子一眼,再看了看懒懒散散地站在太子身边,一副不以为然的纨绔公子,微笑着道:“请问,还有第三种选择么?”太子摇摇头,邪魅一笑,道:“没有了。”沐瑶无奈地道:“那么,我只能选择嫁给凌公子了。”太子几乎惊掉了下巴,旁边一大群羡慕嫉妒恨的女人,开始不再羡慕嫉妒恨了,只是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沐瑶,而一旁的纨绔公子,在人们不注意的地方,眼里破碎出一丝光亮……场景二:沐瑶优雅地走进赌馆,众位纨绔子弟都看着这个美丽优雅的女子,眼里闪过一丝羡慕。有人大声喊:“言少,你的夫人来找你了,不得了罗,夫人都找到这里来了,看来言少以后还是少来吧。”众人屏住呼吸,等着看第一纨绔如何跟面前的女子发飙,谁知,俊美的男子看着自己的娇妻,宠溺一笑,道:“小瑶,你来了?马上,我就可以赢光这些人的钱了呢,你喜欢的白玉床,我已经让天下第一巧匠打造好了,到时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就等着把床抬回家吧。”只见女子笑了一下,那一笑,如昙花一现,美得令人窒息,她轻启朱唇,温柔地道:“相公,家里还差这点小钱么?为了区区一张白玉床,还让你如此奔波,人家多过意不去啊。”“可是家里的钱,我都已经给了娘子了啊,我要用自己的钱,给娘子买白玉床呢。”“你真傻,我的不就是你的么?”“嗯,娘子说的有道理,那就不赌了,风影,把东西收一收,回去了。”“是,公子。”众人目瞪口呆地看着那两人离去的方向,再看看风影收起来的一大袋子银票,如果这些是小钱,请问,什么才是大钱呢?……本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干净,请亲们放心跳坑,谢谢!
  • 傻女之寻你九千年

    傻女之寻你九千年

    这是一个姑娘寻找蒙面大侠的事故。。。。。。。。。
  • 我实在是太厉害了

    我实在是太厉害了

    苏亦然常常梦见自己站在一望无垠的星河中,繁星点点,波澜壮阔。但周围空无一人,甚至就连他自己都要消失一般,冰冷,孤寂。直到有一天,他在星云里打滚儿时一脚踩空,消失在这星海之中……
  • 趣谈外国著名文学家

    趣谈外国著名文学家

    他们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先驱,是他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文学世界。也是他们让我们能读到那么美的文章,他们也是平凡的人,可是他们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 Martin Chuzzlewit(III)马丁·翟述伟(英文版)
  • 大秦王朝1

    大秦王朝1

    大秦王朝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王朝,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如大河奔涌,秦王朝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本部丛书中,我们立足传统史学,借鉴正史的观点,以期全面解读大秦王朝的历史,给青少年朋友奉上一道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
  • 祭锋诀

    祭锋诀

    道扬意外坠入死亡之渊,随后来到了七十年前的封爵时代,在此,各国的任务便是寻找祭锋诀,改变世界的灾难状况。祭锋诀是上古传下来的一种极具控制力的秘诀,无数人倒手买卖,最终不知去向何方。
  • 我的雪山圣杯(下)

    我的雪山圣杯(下)

    走在一条路上,在一条路上为另一条路见证“远方”和“梦想”;走在一条路上,在一条路上为另一条路,放飞“可能”与“希望”;走在一条路上,走在圣人走过的路上,走在凡夫走过的路上,走在山茶花盛开的路上,走在梅里一样让你屏息让你仰望让你跪祷让你热泪,让你心里每一块“宁静”与“平安”、都闪闪发亮金碧辉煌的雪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