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32700000007

第7章

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礲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焉。《三辅故事》曰:石渠阁,在未央宫殿北,藏秘书之所。

直按:《汉书 儒林 施雠传》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文选 西都赋》李善注引《三辅故事》,皆与原注文相同。成帝使谒者陈农求遗书干天下。见《汉书 艺文志》序。《雍录》云:“石渠阁礲石为渠以导水。以水经约其地望,则沧池在未央西南。此之为渠,必引沧池下流,转北以行成其为渠也。水之又北,遂转行乎明光、桂宫之间,谓之明渠也。又益趋东,则长乐之有酒池,都城东之有王渠,皆此水也。”《雍录》又谓承明殿与石渠相距不远。现今遗址在西安市未央乡小刘寨天禄阁西南。余屡住访,其把多出王荨大泉五十钱背范,采集达四十余枚,疑在王莽时此阁已废,改为制造钱范之作所。尚有石渠二具,一完一残,存在天禄小学内。又福山王氏藏“石渠千秋”瓦,文字至精。

天禄阁,藏典籍之所。《汉宫殿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词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曰:余略授子焉。至子歆,从授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直挂《文选 西都赋》李善注,引《三辅故事》云:“天禄阁在大殿北。”《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四并同。又《陕西通志》巷七十二,引《三辅故事》云:“天禄阁在未央大殿北。天禄,异兽也。即扬雄校书处。”又刘向校书天禄阁一段,亦见《拾遗记》卷六,完全与本文相同。现今遗址在西安市未央乡小刘寨未央大殿遗址直北,设有天禄小学。又咸阳郭氏所藏汉瓦拓册中,有“天禄阁”瓦。

麒麟阁,《庙记》云:“麒麟阁,萧何造。”《汉书》: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图霍光等十一人于麒麟阁。

直按:《汉书 苏武传》颜师古注,引《汉宫殿疏》云:“麒麟阁,萧何造。”道址现在西安市未央乡小刘寨天禄阁西北。

《三秦记》云:“未央宫有尧阁。”《庙记》云:“未央宫有白虎阁,属车阁。”

直板:《玉海》引《三秦记》云:“未央宫有尧阁,阊阖。”(张澍辑本)尧阁与本文同,因阊阖为门名,故未连引。白虎、属车二阁,他无所见。

虎威,章沟,皆署名。汉有长水、中垒、屯骑、虎贲、越骑、步兵、射声、胡骑八营,宿卫王宫,周庐直宿处。

直接:《西京赋》云:“重以虎威章沟严更之署。”八校尉,见《汉书 百官公卿表》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屯骑校尉掌骑士。虎贲校尉掌轻车。越骑校尉掌越骑。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西安南郊出土有“长水屯瓦”瓦当,盖为长水校尉屯兵之处所用。

武库,在未央宫,萧何造,以藏兵器。

直按:萧何造太仓、武库,见《汉书》高祖七年纪。又《史记 樗里子传》云:“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直其墓。”又《汉书 刘向传》云:“樗里子葬于武库”。《水经注 渭水》:“又东历武厍北,旧樗里子葬于此。”

灵金内府,太上皇微时佩一刀,长三尺,上有铭字难识,传云殷高宗伐鬼方时所作也。上皇游丰沛山中,寓居穷谷,有人冶铸,上皇息其旁,问曰铸何器,工者笑曰,为天子铸剑,慎勿言。曰:得公佩剑杂而治之,即成神器,可克定天下。昴星精为辅佐,木衰火盛,此为异兆。上皇解匕首投炉中,剑成,杀三牲以衅祭之。工问何时得此,上皇曰:秦昭襄王时,余行陌上,一野人授余,云是殷时灵物。工即持剑授上皇,上皇以赐高祖。高祖佩之斩白蛇是也。及定天下,藏于宝库,守藏者见白气如云出户,状若龙蛇。吕后改库曰灵金藏。惠帝即位,以此库铸禁兵器,名曰灵金内府。

直按:本段见《拾遗记》卷五,文字相同,中有删节,但称为灵金府,不称为灵金内府。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拾遗录》,与今本《拾遗记》文字略有异同。又张澍辑《三辅故事》,引《北堂书钞》,叙太上皇铸剑事,文较《拾遗记》为节括,但亦称为灵金内府。(此条不见于今本《书钞》,未知张氏所据。)又《刀剑录》云:“前汉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小篆书铭曰赤霄,及贵常服之。此即斩白蛇之剑也。”又《异苑》云:“晋惠帝元康二年。武库火烧孔子履、高祖斩白蛇剑,王莽头等三物。”据此,高祖斩蛇剑,至晋时始毁也。

太仓,萧何造,在长安城外东南。文景节俭,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

直按:《汉书 高祖本纪》,七年造太仓。又太仓腐粟,见《史记 平准书》。

细柳仓、嘉仓,在长安西、渭水北。古徼西有细柳仓,城东有嘉仓。

直按:《汉书 文帝》七年纪:“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服虔注云:“在长安西北。”如淳注云:“长安细柳仓,在渭北近石徼。”张揖注云:“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是也。”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细柳仓,在咸阳县西郊二十里,汉旧仓也。周亚夫军次细柳,即此是也。张揖云在昆明池南,恐为疏远。”

未央大厩,在长安故城中。《汉宫仪》曰:“未央宫六厩。长乐、承华等厩,令皆秩六百石。”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汉旧仪》曰:“天子六厩,未央厩,承华厩皆万匹。”又本文卷三,路軨厩,亦称为未央厩,此处复出。

翠华厩、大辂厩、果马厩、轭粱厩、骑马厩、大宛厩、胡河厩、騊駼厩,皆在长安城外。编者按:目录为“九厩”。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三辅黄图》云:“未央宫有金厩、路軨厩、果马厩、轭梁厩、骑马厩、大宛厩,胡河厩、騊駼厩,凡九厩,在城内。”与今本颇有异同。又按:《汉旧仪》六厩,为未央、承华、騊駼、路軨、骑马、大厩等名称。本文之翠华、大辂、果马、轭梁、大宛,胡河诸厩名,皆不见于其他古籍。骑马,疑属于太仆骑马令之厩。果马,当即《汉旧仪》所叙中黄门之“果下马”。又《长安志》引《黄图》亦有金厩,与《御览》同。

霸昌观马厩,在长安城外。

直按:《汉书 王莽传下》云:“司徒寻,初发长安,宿霸昌厩”。颜师古注云:“霸昌观之厩也,《三辅黄图》曰在城外也。”与今本同。又《续汉书 郡国志》云:“霸昌厩,在长安西三十里,又曰三十五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郡国志》曰:“雍州霸昌厩,在长安西三十五里,王莽使司徒王寻发长安宿此。”

都厩,天子车马所在。

直按:《汉书 惠帝纪》:“三年七月,都厩灾。”

中厩,皇后车马所在。

直按:《汉书 戾太子传》云:“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发中厩车载射士。”颇师古注云:“中厩,皇后车马所在也。与本文同。

秦兽圈,《列【校】原作“烈”,误士传》云:“秦王召魏公子无忌,不行,仅朱亥奉璧一双诣秦。秦王怒,使置亥于兽圈中。亥瞋目视兽,皆血溅于兽面,兽不敢动。”

直按:《大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七及四百八十三,引《列士传》,与本文均同。又《水经注 渭水》引《列士传》,则作“秦昭王会魏王”,与“秦王召魏公子无忌”,其说不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七,及《长安志》引《汉宫殿疏》云:“秦故虎圈。周匝三十五步,去长安十五里。”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及《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七,引《郡国志》云:“雍州虎圈,在通化门东二十五里。秦王置朱亥干其中,亥瞋目,虎不敢动。汉文帝问上林尉处,及冯婕好当熊,在此。”又《太平御览》同卷引《三辅故事》云:“师子圈,在建章宫西南。”

汉兽圈九,彘圈一,在未央宫中。文帝问上林尉,及冯媛当熊,皆此处。兽圈上有楼观。编者按,目录有虎圈,文中未叙,疑散佚。

直接:《汉书 张释之传》云:“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围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汉书 郊祀志》云:“建章宫西有虎圈。”颜师古注云:“于菟,亦西方之兽,故于此置其圈也。”《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云:“兽圈九。彘圈一,在未央宫中。”与今本同。又引《汉宫阙疏》“有彘圈,有师子圈,武帝造。”《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七所引亦同。

横桥,《三辅旧事》云:“秦造横桥,汉承秦制,广六丈三百八十步,置都水令以掌之,号为石柱桥。”汉末董卓烧之。

直按:《汉书 戾太子传》云:“焚苏文于横桥上。”

又按:《水经注 渭水》引《三辅黄图》云:“有令丞各领徒一千五百人。”又云:“后董卓入关,遂焚此桥,魏武更修之。”与今本异。《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及《长安志》,引《三辅旧事》,皆与本文同。《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作“中渭桥,汉末为董卓所烧,魏文帝更造。”西汉如太常、少府、水衡都尉、三辅,各置都水令,大司农则管郡国都水,所掌皆各地区之水利。成帝时特设护都水使者,总领其事。(见刘向各书录叙。扬雄与刘歆论方言书,亦称向为都水君。)本文当称为横桥都水令也。

渭桥,秦始皇造。渭桥重不能胜,乃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祭之,乃可动,今石人在。渭桥在长安北三里,跨渭水为桥。

直按:《水经注 渭水》云:“秦始皇造桥,铁镦重不能胜,故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以祭之,镦乃可移动也。”《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并同。

又按:原注“渭桥在长安北三里”二句,用《汉书 文帝纪》苏林注文。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王莽时灞桥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更灞桥为长存桥。

直按:亭见《汉书 王莽传下》。又长存桥,毕本误作“长安桥”。《雍录》云:“王维

诗随地纪别,而曰渭城阳关,其实用灞桥折柳故事也。”

便门桥,武帝建元三【校】原作“二”,误年初作此桥,在便门外,跨渭水,通茂陵。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对直,因号便桥。

直接:《汉书 武帝纪》:“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苏林注云:“去长安四十里。”服虔曰:“在长安西北茂陵东。”又《元和郡县图志》云:“便桥,在咸阳县西南十里,驾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并同。)在长安北。茂陵东,去长安二十里。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相对,因号便桥。”原注文三句,与《元和郡县图志》相同。

饮马桥,在宣平城门外。

直按:《史记 夏侯婴传》索隐引《三辅故事》:“滕公墓,在饮马桥东大道南,俗谓之马冢。”

陵墓

汉诸陵,先总属太常,今各依其地界属三辅

直按:标题下原注用《汉书 元帝纪》永光四年颜师古注文,“今”字,误为“令”字,“各”字,吴本作“后”字,亦通。但依照吴本,“今”字当为衍文。

汉太上皇陵,高帝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因置万年县于栎阳大城内,以为奉陵邑。其陵在东者太上皇,西者昭灵后也。高祖初居栎阳,故太上皇因在栎阳。十轧太上至朋,葬北原。

直接:《汉书 高祖纪》十年,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高祖初居栎阳,故太上皇因在栎阳。十年,太上皇崩,葬其北原,起万年邑,置长丞也。”与今本《黄图》原注文相同,似原注即本文之误。又《地理志》京兆尹万年县,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太上皇葬栎阳北原,起万年陵是也。”颜注两引《黄图》,知今本此条脱误滋甚。《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汉太上皇陵,引《郡国县道记》,完全与本文相同。又《陕西通志》卷七十,太上皇陵在临潼县东北七十五里。

高祖长陵在渭水北,去长安城三十五里。按高祖本纪,十二年四月甲辰,崩于长乐宫,五月葬长陵。长陵山,东西广一百二十丈,高十三丈。长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因为殿垣,门四出,及便殿掖庭诸官【校】原作“宫”,今订正寺,皆在中。

直按:《汉书 高祖纪》十二年,臣瓒注云:“长陵,在长安北四十里。”《吕后纪》:“六年,城长陵。”颜师古注引“长陵城周七里”一段,与本文完全相同。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云:“长陵故城,在今县东北四十里。汉初徙关东豪族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万户,其余五陵各五百户,皆属太常,不隶于郡。”《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与《太平寰宇记》文略同,惟作长陵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又《水经注 渭水》:“又东迳长陵南,亦曰长山也。”《文选 西征赋》李善注引《三秦记》云:“秦名天子冢长山,汉曰陵,故通名山陵。”本文教又称为长陵山。

又按:《陕西通志》卷七十,长陵在咸阳县东三十里。亦日长山。现今陵地,在咸阳市渭城公社毛庞村西约二公里。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按《史记 外戚世家》,高后合葬长陵。注云:“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

直按:《史记 高后本纪》《集解》引《皇览》曰:“高帝、吕后山各一所也。”《外戚世家》《集解》引《关中记》曰:“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三十二页。有‘长陵东瓽”瓦当,则为吕后陵上之物。又有“长陵西神”瓦当,则为高祖陵上之物。又见残画瓦筒上印有“西神”二字,大如核桃。用龟蛇体,文字尤精。

惠帝安陵,去长陵十里。按本纪,惠帝七年八月戊寅,崩于未央宫,葬安陵,在长安城北三十五里。安陵有果园鹿苑云。

直按:《汉书 惠帝纪》七年,臣瓒注云:“安陵,在长安北三十五里。”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安陵去长陵十里。”皆与本文同。又《惠帝纪》注引《关中记》曰:“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啁戏,故俗称女啁陵也。”《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云:“安陵故邑。周之程邑。汉为县,惠帝置。”又同卷引《三辅黄图》云:“安陵有果园鹿苑。”与今不同。《陕西通志》卷七十云:“安陵在咸阳东三十五里,周之程邑也。”

又按:余旧藏有“安邑琱柱”瓦当拓本,盖为惠帝陵上之物。

文帝霸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就其水名,因以为陵号。

直按:《水经注 渭水》,霸陵在长安东南三十里。本文作七十里,实为误文。《长安志》引《关中记》云:“陵上有池,池有四出道以泻水”。又“因山为藏”四句,用《史记 文帝纪》《集解》引庄劭注文。又《咸宁县志》:霸陵今在杨家圪塔北凤嘴,周围三百丈。

景帝阳陵,在长安城东北四十五里。按景帝五年作阳陵,起邑阳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十丈。

直按:《史记 景帝纪》《集解》引皇甫谧曰:“阳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十四丈,去长安四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云:“阳陵城,故弋阳县,景帝改为阳陵县。”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云:“阳陵,今在高陵县西南三十里鹿苑原上。”《陕西通志》卷九亦同。

武帝茂陵,在长安城西北八十里。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武帝自作陵也。本槐里县之茂乡,故曰茂陵,周回三里。《三辅旧事》云:“武帝于槐里茂乡,徙户一万六千《汉书》作“六万一千”,置茂陵高一十四丈一百步。茂陵园有白鹤观。”户一万六千,一本作“六万一千”。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云:“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又云:“守陵、溉树、扫除,凡五千人,陵令属官五人,寝庙令一人,园长一人,门吏三十三人,候四人。”原注“武帝自作陵也”,用《汉书 武帝纪》建元二年应劭注文。“本槐里县之茂乡,故曰茂陵”,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但《地理志》右扶风茂陵县,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本槐里之茂乡。”与今本同。又《水经注 渭水》云:“茂陵,故槐里之茂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并同。《汉书 元帝纪》:“初元三年四月乙未晦,茂陵白鹤馆灾。”《陕西通志》卷七十云:茂陵在兴平县东北十七里。《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并同。现今陵址,在兴平县三韩公社道常村西南,约囗五公里。直北为李夫人墓,东北为卫青、霍去病两墓,东南为霍光墓,均保存完好。

昭帝平陵,在长安西北七十里,去茂陵十里。帝初作寿陵,令流水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陵。东北作庑,长三丈五步,外为小厨,裁足祠祝,万年之后,扫地而祭。

直按:《汉书 昭帝纪》元平元年臣瓒注:“平陵。在长安西北七十里。”与本文同。又臣瓒注《汉书》各陵所在地,皆与《黄图》合,虽未明引《黄图》,知其必本于《黄图》。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云:平陵,在咸阳县东北十三里。

宣帝杜陵,在长安城南五十里【校】此三字,据《汉书》臣瓒注补。帝在民间时,好游鄠、杜间,故葬此。

直按:《汉书 元帝纪》:“初元元年春正月辛丑,孝宣皇帝葬杜陵。”臣瓒注:“杜陵,在长安南五十里。”本文城南下当脱“五十里”三字,故据补。

又按:《汉书 宣帝纪》云:“尤乐杜,鄠之间,率来往在下杜。”《咸宁县志》:杜陵,今在三兆镇,周围三百十二丈。又《积古斋钟鼎款识》卷九第十四页,有“杜陵东园铜壶,永始元年造”。

元帝渭陵,在长安北五十六里。

直按:《汉书 元帝纪》臣瓒注,“渭陵,长安北五十六里,与本文同,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云:“渭陵,在咸阳县东北一十三里。”

成帝延陵,在扶风,去长安六十二里一曰成帝于霸陵北步昌亭起寿陵,即武帝之废陵也。王莽时,遣使坏渭陵、延陵园门罘罳,曰毋使民复思也,又以墨色洿其周垣。

直按:《汉书 成帝纪》臣瓒注:“延陵、在扶风,去长安六十二里。”与本文同。《汉书 刘向传》有谏建昌陵疏。又《陈汤传》云:“成帝起初陵,数年后乐霸陵曲亭南,更营之。万年与汤议,以为‘武帝时工杨尤,以所作数可意自致将作大匠’。”《长安志》临潼县引《三辅黄图》云:“成帝干霸陵北步昌亭起昌陵,即成帝之废陵也。”所引当为《三辅黄图》原注之文,《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并同。原注“武帝”废陵,疑为“成帝”之误字。又王莽遣使坏渭陵延园门罘罳一段。用《汉书 王莽传下》文。《古今注》卷上云“罘罳屏之遗象也,行至门内屏外复应思,惟罘罳‘复思’也。汉西京罘罳,合板为之。亦筑土为之,每门阙殿舍前皆布焉。”《释名》卷五《释宫室》略同。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云:延陵,在咸阳西北十三里。

哀【校】原作“安”字,误,今订正帝义陵,在扶风渭城西北原上,去长安四十六里。

直按:《汉书 哀帝纪》臣瓒注:”义陵在扶风,去长安四十六里。”与本文同。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云:“义陵,在咸阳县西八里。”

平帝康陵,在长安北六十里兴平原口。

直按:《汉书 平帝纪》臣瓒注:“康陵,在长安北六十里。”与本文同。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云:“康陵,在咸阳县西二十五里。”

文帝母薄姬南陵,在霸陵南,故曰南陵,即今所谓薄陵也【校】此七字本为小字原注,今据《汉书》注改为正文。

直按:《汉书 外戚 薄姬传》“葬南陵”,颜师古注云:“薄太后陵,在霸陵之南,故称南陵,即今所谓薄陵。”与本文完全相同。又《咸宁县志》:南陵在鲍旗寨,周围一百九十六丈。《陶斋吉金录》卷六第四至五页,有“南陵大泉第五十八乘舆御水铜锺,建平四年造”。陕西省博物馆藏有“南陵大泉乘舆水陶”陶尊。余藏有“南陵大泉”残陶片。大泉者,大瓮也,为汉人之习俗语。

昭帝母赵婕妤云陵,在云阳甘泉宫南,今人呼为女陵。

直按:《汉书,外戚 钩弋赵婕妤传》云:“因葬云阳。”颜师古注云:“在廿泉宫南,今土人呼为女陵。”与本文相同。

李夫人墓,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在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亦云集仙台。一曰高二十丈,周回三百六十步。

直牍:《水经注 渭水》:“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或作“荚陵”,似为误字。《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并作“英陵”。

又按:《陕西通志》卷七十云:“英陵在兴平县东北十六里。”乡人俗称茂陵为“大陵”,李夫人墓为“李娘娘坟”。李墓高度仅及茂陵之半,原注一说非也。

王莽妻死,葬渭陵长寿园,伪谥曰孝穆皇后,僭号亿年陵。旧本云:亿年陵,王莽妻死,谥曰孝穆皇后,葬渭城长寿园西,陵曰亿年。

直按:《汉书 王莽传下》云:“是月莽妻死,谥曰孝睦皇后,葬渭陵长寿园西。”与原注旧本相同。本文作“孝穆”,疑为误字。

同类推荐
  • 七颂堂词绎

    七颂堂词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渊骞

    渊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八阵合变图说

    八阵合变图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根归道论

    六根归道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在遗忘的时光里重逢

    在遗忘的时光里重逢

    你说,感谢命运,让你在最美好的时候遇见我。爱过我,是你永不后悔的事;而我没有告诉你,感谢命运,让我在最糟糕的时候遇见你。爱你,是我永不放弃的事,即便,我已不能再爱你……?
  • 时光怂恿我爱你

    时光怂恿我爱你

    家庭优越顶着学霸头衔的杨甜甜秉着天意,屈身在工厂当一名普工,原以为三个月为期限,只因他一句“我喜欢你,笨拙而热烈,一无所有却又倾尽所有”而奉献出了一生。平凡如他,朴素迷离如他,一生独倾一人如他。李子棋告诉你怎样逆袭成人生赢家!
  • 雪关禅师语录

    雪关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咸鱼萝莉的日常

    咸鱼萝莉的日常

    一个有钱的宅男,在家里熬夜修仙,结果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了过去,成为一个咸鱼萝莉的故事。
  • 娇滴滴的公主变成渣

    娇滴滴的公主变成渣

    沈乔乔无意间救了天上小仙的曾孙子,结果奇葩的穿越到一个被摔死的公主身上,这不受宠就算了还经常被人陷害,被陷害也就忍了还有人三番五次想要她的命,在社会上摸打滚爬的沈乔乔可不是善茬,敢来欺负姑奶奶的,我管你是谁找打不误,反正也回不去,可困在宫廷是不可能,来一场古代之旅也不错,人家除了有点贪财好色外加心狠手辣,其他还是非常不错的。
  • 仙创宙宇

    仙创宙宇

    事业经历滑铁卢,韩啸于绝望之际被迫卷入一场惊天谋划!一个前所未有的修仙故事,见证一个从血与火之中走出的传奇。
  • 万界魔音

    万界魔音

    新书《都市魔王奶爸》,《魔法科技大洪流》已经连载,希望各位看官支持!更新一下短视频软件,发现短视频不一样了,那些发短视频的竟然变成了各个世界的主角,于是我跟着萧炎学斗气,跟着鸣人学忍术,跟着叶音竹学琴系魔法,跟着路飞学习霸气……然后傲笑都市……做个腹黑的救世主……
  • 都市之至尊旷世之主

    都市之至尊旷世之主

    一拳碎山河,跺脚镇八荒,九转通天唯有我,奇才旷世少年郎!我是韩东,将要成为旷世之主的男人!
  • 后汉门 马后

    后汉门 马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Cranford(II)克兰福德(英文版)

    Cranford(II)克兰福德(英文版)

    A rich, comic and illuminating portrait of life in a small town, Cranford has moved and entertained readers for generations. The women of the small country town of Cranford live in genteel poverty, resolutely refusing to embrace change, while the dark clouds of urbanisation and the advance of the railway hover threateningly on the horizon. In their simple, well-ordered lives they face emotional dilemmas and upheavals, small in the scale of the ever-shifting world, but affectionately portrayed by Elizabeth Gaskell with all the weight and consequence of a grand 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