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000000021

第21章 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4)

其五则为《元史》。元初之国史,以蒙古文字纪载,题曰《脱必赤颜》(译音),记太祖成吉思汗以往之史事綦详,元仁宗时,察罕初译为汉文,名曰《圣武开天记》(见《元史》本传)。明太祖洪武十五年有重译本,称曰《元朝秘史》 。又有《圣武亲征录》,亦自《脱必赤颜》译出,记太祖初起及太宗时书。今所传《秘史》译本,出于《永乐大典》,清乾隆中,钱大昕钞得之,而未著录于《四库》(外间尚有原刊残本)。元文宗至顺二年,奎章阁学士虞集等,以纂修《经世大典》,请从翰林国史院取《脱必赤颜》(必一作卜)一书,以记太祖以来事迹,翰林学士承旨某言,《脱必赤颜》事关秘禁,非可令外人传写,遂止(见《元史》本纪及《虞集传》),此是书所以有秘史之名也。此外则太祖以来之事迹,悉具于累朝实录。明初徐一夔言,元不置日历,不记起居注,独中书置时政科,遣一文学掾掌之,以事付史馆,及易一朝,则国史院据所付修实录 。据此所说,元代无起居注及日历,然考《元史 百官志》,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左右侍仪奉御兼同修起居注,又秘书监置著作郎佐郎,如宋、辽、金制。前代著作郎,即掌修日历,元英宗时,御史孛端,曾有朝廷设起居注所录皆臣下闻奏事目之语(见《元史》本纪)。王恽修《世祖实录》,亦尝参取起居注(见《秋涧集 进实录表》)。而徐氏谓元代无起居注及日历者,岂以元之末世,虚置其官而不事其事之谓欤。故其后可据者,只有实录。明太祖洪武元年,徐达率军入北京,始得元十三朝实录,据钱氏《元史 艺文志》所考,元有十五帝之实录,此称十三朝者,睿宗、顺宗,皆由追谥,身未为帝,故置而不数也。元英宗时(至治元年),诏修《仁宗实录》及《后妃功臣传》,顺帝时(至元元年),又诏修累朝实录及后妃功臣传(见《元史》本纪)。又谢端曾预修文宗、明宗、宁宗三朝实录及累朝功臣列传(见本传),凡此所谓累朝后妃功臣列传,必亦为明人所得,故得据之以修《元史》。元人所撰之《经世大典》、《大一统志》,于一代之典章及舆地,纪载綦详,明初其书具在,又得据之以撰诸志,《元史》成功之易,亦由于此。徐一夔谓《元史》自太祖至宁宗十三朝,悉据实录修成,又有《经世大典》,可以参稽(《明史》本传及朱彝尊《徐一夔传》),此《元史》依据实录、大典之证也。明修《元史》凡二次:第一次,洪武二年二月开局,八月成书;第二次三年二月开局,七月成书,总裁官为宋濂、王祎。据宋濂序,第一次,凡成纪三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传六十三卷,顺帝时无实录可徵,未得为完书,复诏有司,徵采史事,以续成之,故第二次,又成纪十卷、志五卷、表二卷、传三十六卷。今考《元史》目录,本纪四十七卷,其卷三十八以下,则续成之《顺帝纪》也;志

表之次第不动,续成之志五卷,列入志第三下为五行二,第十七下为河渠三,第二十七下为祭祀六,第四十一下为百官八,第四十五下为食货五;续成之表二卷,列入第五下为三公二,第六下为宰相二;而卷次之总数,仍照增,此可考而知者也。或谓列传第三十三,始以开国时之耶律楚材、张柔、史天倪等,次于元末死事诸臣泰不花之后,是为续修之证(《二十二史箚记》有此说)。然楚材等为开国勋臣,初次不容漏载,盖列传次序,以蒙古贵臣及色目人居前,而汉人、南人 次之。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诸传之后,各插入续修之传,而又次于儒学诸合传之前,故其孰为初修,孰为续修,不可遽寻。且初修之列传凡六十三,续修之列传凡三十六,合之为九十九卷,而本书列传凡九十七卷,缺少二卷,若非于合编时有并卷,则《宋序》所记续修列传三十六卷,必为三十四卷之误,是尚有待于刊定者耳。明修《元史》时,亦仿元修三史,定有凡例,本纪准两汉史,志准《宋史》,表准辽、金史,列传准历代史而参酌之,纪、传、志、表皆不作论、赞,据事直书,具文见意(见《元史》卷首)。惟以其成书太速,故其芜杂缺略,视诸史为尤甚,良由修史诸氏,不解蒙古文字,蒙人之参与者,亦复数典忘祖,以致一人两传,讹误百出,且有于附传之外,别立专传者。又如《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实录》之贵重史料,亦不知采取,且元时疆域极广,而所详者仅于中国境内,未足以餍学者之望。此所以有待于补订重修也。至其成书之速,盖亦有故:明太祖驭下至严,诸臣之所重惮,成书稍迟,谴责将至,一也;元以蒙族入主,为明人夷视,于其蒙古旧史,亦不之贵,二也。其后王洙撰《宋史质》,于恭帝降元之后,每岁书帝在某地,而削去元之年号。成化中,商辂等奉敕修《续纲目》,亦不甚留心元事,藉令宋王诸氏尚在,以应采《秘史》、《亲征录》之议,陈于其前,亦必以为无足轻重,一笑置之,盖以古今之异势,而议论亦不同焉。此明修《元史》之大略也。

其六则为《明史》。明代诸帝,除惠帝思宗外,皆有实录(景帝事附入英宗实录),实录中例载诸臣传,而典章制度,又有会典可据,此《明史》之基本史料也。惟于实录之外,曾有官修之国史。万历中,阁臣陈于陛疏谓本朝纪、表、志、传之正史,二百余年来踵袭因循,阙略不讲,请力为整辑,勒成钜编,于是开馆分局,集累朝之实录,采朝野之见闻,纪、传、书志,颇有成绪,忽毁于火(据《春明梦余录》十三及三十二),后则未闻续作,诚可惜也。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喜谈本朝掌故,私家作史之风亦盛,如朱国桢之《明史概》、邓元锡之《明书》、陈建之《皇明通纪》、王世贞之《贪州史料》、谈迁之《国榷》,皆撰于明亡之前,虽未尽满人意,然亦具体而微。至明末黄宗羲因之,而作《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其立例有三:一曰国史取详年月,二曰野史当取是非,三曰家史备官爵世系 ,清修《明史》之规模,实基于此。清既灭明,尽得其国史,乃于康熙十八年诏修《明史》,以大学士徐元文为总裁,元文延宗羲之弟子万斯同,主于其家,委以编纂之事,元文去职,继之者为张玉书、陈廷敬、王鸿绪,皆以万氏主其事,万氏承宗羲之学,熟于明代掌故,能闇诵实录,既以布衣参史局,史馆诸纂修所撰稿,皆由万氏覆审。时鸿绪任列传,至康熙五十三年传稿成,表上之。雍正元年又表上本纪、志、表稿。时万氏虽前卒(卒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而世人咸谓王氏稿泰半出万氏手,后乃汇刊为《明史稿》五百卷。雍正中,张廷玉受诏为总裁,遂因鸿绪本以成书。乾隆四年廷玉《进明史表》云:“聚官私之纪载,核新旧之见闻,签帙虽多,抵牾互见,惟旧臣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进在彤闱,颁来秘阁,首尾略具,事实颇详。在昔《汉书》取裁于马迁,《唐书》起本于刘昫,苟是非之不谬,讵因袭之为嫌,爰即成编,用为初稿。”是则廷玉等进呈之《明史》,多本于鸿绪之史稿,而鸿绪之史稿,又多出自斯同之手笔,所谓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非谓鸿绪,实暗指斯同,《明史》在诸正史中,称为佳史,亦以此也。考乾隆刊行之《明史》,开列在事诸臣,总裁以张廷玉领衔,而无徐元文、王鸿绪,盖以当日在史馆者为限;万氏不与纂修之列者,盖以布衣主于总裁之家,而不受其职名,且已病殁在前故也。迨乾隆四十二年,高宗以《明史》本纪,所载事实,尚多疏略,特派大臣考核添修,并谕以亲阅鉴定,重刊颁行。其后乃以改订之本,刊成本纪二十四卷,顾外间觅者绝少,后自清宮觅得底本,由故宮博物院景印行世,校其所增补者,仅涉文辞之细,于史事殊少出入,受命诸臣,敷衍塞责,于此可见。惟乾隆间又尝为《明史》撰考证,光绪中长洲王颂蔚直军机日,于方略馆搜得考证正本、稿本、进呈本三种,皆限于列传,因据以撰《明史考证搪逸》四十二卷,是当日所拟修改者,原不限于本纪,观于考证可知也 。《明史》之佳,本非一端,如排纂之得当,附传之得宜,前人论之已详(如《二十二史箚记》)。前史有志而无图,《明史 历志》则增图以明历数;前史艺文志皆无断限,而《明史》艺文,惟载当代著述,此皆以古今异宜,而深得体要者。至其不满人意之处,厥惟易代之际,忌讳太多,有若辽东一隅建州三卫故事,明人记载甚多,而《明史》则讳莫如深,不著一字;记南明遗事之书,亦不下数十种,而《明史》以事涉易代,亦复语焉不详。近人治清初史者,宁取《明实录》及朝鲜人之记载,治南明史者盛道清代禁毁诸书,而以《明史》为不足观,是则于此二事,均有待于补苴,且视清代之重刊本纪为尤要,世有贤者,理而董之,是所望也。

最后则为清史,清初设国史院,以大学士领之,其后改设国史馆于禁城内,置总裁、纂修、协修诸官,皆以翰林院官所谓词臣者兼之。其所修之国史,体例如前代之正史,有本纪,有列传,有表,有志,当有清之季,已将太祖迄穆宗之十一朝本纪修竣,其后更续修德宗本纪(凡一百三十七卷)。清制,内外臣二品以上及特旨宣付、臣僚奏请,乃得立传,今坊间印行之《清史列传》八十册,即用清国史馆之底本,为历朝词臣所修者也。表、志二类,亦略具梗概。而不如本纪、列传之有成书,故无考也 。清代有起居注官,例由任其事之翰林官更番撰记,每半月为一番,其如何取材则未详,亦不同前代之有日历及时政记,惟每帝崩殂,新君嗣位,则依前代例,设实录馆,纂修先君“实录”,以为记注之总汇,又别纂“圣训”。故是时于国史馆外,别设实录馆,置总裁、提调、总纂、纂修等官,亦以词臣兼之,事毕则撤馆,而非常设,实录、圣训亦修国史者之所取资也。实录、国史两馆,皆设于禁城东华门内,蒋、王二氏自实录钞出之史料,别为《东华录》,其得名之故以此。清代实录之例,不以大臣传附入实录书卒之下,与前代异,即以国史已别为之立传也。洎清室退位,北京政府乃设置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下设总纂、提调、纂修、协修等官,任总纂者为柯劭态、王树枬、吴廷燮诸氏,皆一时绩学知名之士,至一九二八年始成书,计本纪二十五、志一百四十二、表五十三、列传三百十六,凡五百三十六卷,又目录五卷。时主其事者,鉴于北京政局动摇,力主付印,以防散佚,并仿王鸿绪《明史稿》之前例,命为《清史稿》,以示未为成书之意。刊成未几,当政禁止发行,故流传甚少。平心论之,是书积十余年之岁月,经数十学者之用心,又有国史原本可据,而历朝所修之实录、圣训及《宣统政纪》,并蒋、王、潘、朱四氏之《东华录》,采摭甚富,史实略备,囊括以成一代之典,差足继轨前代正史之后,而资览者取资矣。第其书令人不满者,亦有多端:其一,则诸志实未备作(如氏族志),列传多有阙遗(如《麟庆传》云,子崇实、崇厚自有传,而崇实无传,又朱筠亦无传);其二,则仓卒付印,错讹太多,而于原稿亦刊削未当(如本纪、地理志皆经刊削而后付印);其三,则书中时流露遗臣遗民口吻,与往代修史之例不合。最后一端,即为禁此发行之理据。

右述诸史,皆属设馆官修,不出一人之手,然如《新唐书》由欧、宋二氏,殚精而成,《明史》出于万斯同私修之稿本,名为官修,准于私撰,斯为上选。次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辽、金、元、清诸史,皆资实录、起居注、日录、时政记以成书,虽事有详略,文有工拙,阙误尚多,诸待订补,然亦为一代必备之典,不得以其出于官修,而薄之明矣。

(三)典 礼

典礼之书,其别有二:一曰经礼,典章制度属之,实始于周之《官礼》,后世之通典、通考、会典、会要诸书,皆其流也;一曰曲礼,节文仪注属之,实始于周之《仪礼》,后世之通礼、集礼诸书,皆其流也。《礼记》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各有分际,自古已然。往者秦蕙田撰《五礼通考》,以属典章制度之经礼,杂于嘉礼之中,分际不明,为余杭章氏所讥 ,是则纪典章制度之书,与言节文仪注者有别,又可知矣。《隋志》史部以职官仪注,分为二类,实合古人以经礼、曲礼分列之法。清代《四库书目》,职官自为一类,而以仪注合于政书,古人成法,因之而淆。实则职官一类,应入政书,合称政典;而言礼制之书,别为一类,仍名仪注,是为得耳。兹本此说分别次之。

同类推荐
  •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慧因室杂缀

    慧因室杂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葬法倒杖

    葬法倒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连城璧外编

    连城璧外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渔庄邂逅录

    渔庄邂逅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男神想撩我

    男神想撩我

    为什么穿到每个世界都被撩?如果是高富帅,请给我来一沓!但是为什么她遇到的都是黑化小白花,变态偏执狂??这样的剧本她伤不起啊!ps:男主都是一个人
  • 小酉腴山馆主人自着年谱

    小酉腴山馆主人自着年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精灵之NPC逆袭

    精灵之NPC逆袭

    新书雾隐之最狂剑士已上传,大家有空去多支持。 穿越到一个陌生游戏世界,变成一位反派NPC的故事。开局一个萝莉,还是亲侄女,是一位神奇超能力者。娜姿:这个废柴叔叔以后是我罩着的!本书群号:96520344
  • 快穿之女配别样逆袭

    快穿之女配别样逆袭

    罗茜意外被一个自称快穿炮灰逆袭的系统选中,开始了多个世界的穿梭,遇到了多个极品,斗倒了多个奇葩,替炮灰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有了不同的结局……
  • 霸道的女将军
  • 当代美国外交(修订版)

    当代美国外交(修订版)

    《当代美国外交》是一部介绍美国当代外交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全书分别从美国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外交政策、美国的人权外交、当代美国外交的基本特征等视角全面介绍了当代美国外交的状况,全面、系统地梳理了20年来美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变化的主要轨迹。本书结合最新材料,较上一版,增加了对小布什、奥巴马时期的美国外交的阐述和分析。本书不仅全面系统,按照地域原则和时间顺序分析了美国在全球各地的不同外交政策,还分析了美国的人权外交和当代美国的基本特征,资料翔实新颖,描述客观清晰,分析精准到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 Wives and Daughters(VI) 妻子与女儿/锦绣佳人(英文版)

    Wives and Daughters(VI) 妻子与女儿/锦绣佳人(英文版)

    Wives and Daughters is an emotional novel by Elizabeth Gaskell, first published in the Cornhill Magazine as a serial from August 1864 to January 1866. When Mrs Gaskell died suddenly in 1867, it was not quite complete, and the last section was written by Frederick Greenwood. The heroine of the novel is Molly, an attractive and rather unworldly young woman. Her father sends her to stay with the Hamleys of Hamley Hall, a gentry family. Molly forms a close attachment with Mrs. Hamley, who embraces her almost as a daughter. Molly also befriends the younger son, Roger. Molly is aware that she would not be considered a suitable match for the sons of Squire Hamley because of her status. However, she has always preferred Roger's good sense and honourable character and soon falls in love with him. Unfortunately, Roger falls in love with other girl. Molly is heartbroken, and struggles with her sorrow and her knowledge that the girl lacks affection for Roger.
  • 引木生

    引木生

    身为大夫不是只救人不杀人吗,你要是知道真相,还有颜站在我面前吗?
  • 穿越书本遇见你

    穿越书本遇见你

    夏星冉觉得自己可能是命中带衰!被渣男逼得绝望,竟然得知自己是从书里穿过来的!!纳尼?什么情况?为了改变提线木偶的命运,相亲寻男主,没想到又踩‘坑’了!什么?贺少不是男主?离婚,不解释!“分手吧,你不是我的男主!”“连你的人都是我的,分什么分?明天我就去灭了他!”可为啥,第二天所有异性见了她都跟瘟神一样绕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