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2600000014

第14章

经。尔时世尊(至)妙宝庄严

赞曰。自下第三。佛现净土。佛土义。以八门分别。一显差别。二出体性。三显因行。四彰果相。五释分量。六解处所。七共不。八诸门辨。第一显差别者。佛地论第七云。佛身有二。一生身。二法身。若自性身。若自受用。俱名法身。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变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随众所宜。数现生故。一切佛土。必有身居。身既有二。故土亦然。生身土通净秽。法身土唯清净。或身有二。一实。二权。实即法身。权即生体。土随亦二。净秽如前。佛地经说。佛身有三。颂曰。自性法受用。变化差别转。彼论云。自性法者。即是如来初自性身。体常不变。故名自性。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受用者。即受用身。能令自他受用种种大法乐故。变化者。即变化身。为欲利益安乐有情。示现种种变化事故。虽净法界体性无差。别而有三身种种相异。转变不同。故名差别。身既有三。土随亦尔。一法性土。二受用土。此二唯净。三变化土。通净及秽。成唯识论第十卷说。佛身有四。佛土亦尔。一自性身。依法性土。称赞大乘功德经言。是薄伽梵。住法界藏。说彼经典。住法性土也。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佛地经云。住最胜光耀十八圆满也。四变化身。依变化土。此经所云住广严城也。初三身土。唯净非秽。后变化土。通净及秽。为十地菩萨。现身及土。非秽唯净。为地前菩萨二乘众现。通净及秽。若为分别烦恼及所知障未尽。未证二空真如者。所现身土。或净或秽。若为二分别障尽及已证二空者。所现身土。必是净故。佛地论说。三身有四句。一受用非变化。谓自受用身。二变化非受用。谓变化身。三亦受用亦变化。谓他受用身。四非受用非变化。谓自性身。亦同唯识。大般若经第五百六十八胜天王会第三卷说。佛有十身。一平等身。二清净身。三无尽身。四善修身。五法性身。六离寻伺身。第七不思议身。八寂静身。九虚空身。十妙智身。天王白言。何位能得如来十身。佛言。初地得平等身。通达法性。离诸邪曲。见平等故。第二地中。得清净身。离犯戒失。戒清净故。第三地中。得无尽身。离欲贪嗔。得胜定故。第四地中。得善修身。常勤修习菩提分故。第五地中。得法性身。观诸谛理。证法性故。第六地中。得离寻伺身。观缘起理。离寻伺故。第七地中。得不思议身。方便善巧智行满故。第八地中。得寂静身。离诸烦恼戏论事故。第九地中。得虚空身。身相无尽。遍一切故。第十地中。得妙智身。一切种智。修圆满故。天王复言。佛菩萨身。宁无差别。佛言天王。身无差别。功德有异。以一切法同一法性。故身无差别。诸如来身。具诸功德。菩萨不尔。故功德异。广说无量譬喻显之。故知十身皆唯法身。法依义。既有十名。是故真如随于胜德。亦成十土。一遍行土。二最胜土。三胜流土。四无摄受土。五类无别土。六无染净土。七法无别土。八不增减土。九智自在土。十业自在土。亦随能证。别分十土。依义别故。佛地论云。又余经说。有十种佛。即花严经。一现等觉佛。二弘誓愿佛。三业异熟佛。四住持佛。五变化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随乐佛。前五世俗。后五胜义。随其所应。三身所摄。且随粗相配三身者。初五化身。次二法身。后三受用。既即三身。土亦三土。更无别义。瑜伽第四云。复有超过净居大自在住处。有十地菩萨。由极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即花严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第十地菩萨。当生其中。亦即十地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梵云摩醯首罗。即瑜伽所云大自在。第十地菩萨也。第十地菩萨。将成佛时。往色究竟上。坐大宝莲花。成正觉故。感得此土。既成佛已。土便无边。更无别处。对法第六云。复有清净世界。非苦谛摄。非业烦恼力所生故。非业烦恼增上所起故。然由大愿清净善根增上所引。此所生处。不可思议。唯佛所觉。尚非得静虑者境界。况寻思者。此自受用土。唯佛所知。尚非十地二乘境界。况非圣住有寻思者之所能知。虽有诸教种种不同。及如上说。身土差别。不过三四。更不释余。如理应知。第二出体性者。自性身土。即真如理。虽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以义相为身。以体性为土。以觉相为身。以法性为土。体具恒沙真理功德。此佛身土。俱非色摄。非心心所。但依一如差别义说。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唯以无漏色蕴。香味触相续四尘间断。亦声五尘为性。体具事相色法功德。对法所言。唯佛所觉。尚非得静虑者静虑境界。况寻伺者。即是此土。他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第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器亦以无漏色蕴四尘五尘而为体性。譬如世间人王国土。以有情界及器世界以为体性。离二无别王国土故。由此他受用身所有净土。亦以成十地菩萨五蕴。及金银等所成四尘等器土。以为体性。此卷上说。诸有情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一切菩萨。随诸有情增长饶益。即便摄受严净佛土。乃至广说。十善业道土是菩萨佛土。菩萨成佛时。大富梵行乃至正见有情。来生其国。故知有情及彼器界。俱称佛土。持髻所言。我见释迦佛土严净。复有无量宝功德庄严。亦他受用土。持髻乃是第八地故。法花经言。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即他受用土。世亲菩萨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皆他受用土。此之佛土。佛所变化者。定唯无漏。菩萨变者。通有无漏。第八五识所变唯有漏。第六识或第七识及所变通无漏。其有情土。通以五蕴功德为性。其此器土。具十八圆满。佛变化身。还居自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如弥勒土净释迦土中。说无垢称经。足未按前。现秽非净。足按已后。暂令见净。说法花时。十方佛。净而非秽。未集已前。秽而非净。涅槃亦云。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地皆柔软。无有丘墟土石沙砾。亦化土摄。随所宜生。而现土故。此土亦以有情五蕴及器四尘等。以为体性。佛变唯无漏。余有情变。通有无漏。第六识及所变。通有无漏。余识及所变唯有漏。虽有种种众宝庄严。依法出体。外土唯色。内土通五。所化有情五蕴成故。或似有功德。或似无功德。第三辨因行者。此上经言。发起无上菩提心正。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一切发趣大乘有情。来生其国。纯意乐。善加行。上意乐。六波罗蜜。四无量。四摄事。巧方便。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修回向。善说息除八种无暇。自守戒行不讥彼短。十善业道。合十八种净修佛土。皆净土因。经下文言。成就八法生于净土。香台品言。堪忍世界辨诸菩萨众。成熟八法。无毁无伤。从此命终。生余净土。一作思惟。我于有情。应作善事。不应于彼希望善报。二作思惟。我应代彼一切有情。受诸苦恼。我之善根。悉必回施与。三作思惟。我于有情。应心平等。心无挂碍。四作思惟。我应于彼一切有情。摧伏憍慢。敬爱如佛。五信解增上。于未听受甚深经典。暂得听闻无疑无谤。六于他利养。无嫉妒心。于己利养。不生憍慢。七调伏自心。常省己过。不讥他犯。八恒无放逸。于诸善法常闲寻求。精进修行菩提分法。观无量寿经。广说诸观生净土因。乃至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十念成熟。皆净土因。佛地经论。及摄大乘。皆言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唯说无漏善根为因。虽有如是诸文不同。各随所化。机宜不同。宜闻说行。非定唯尔。故对法云。非业烦恼力所生故。非业烦恼增上起故。然由大愿清净善根之所引发。总而言之。净土因者。一由善根。二由大愿。若不修善根。佛土无因。不发大愿。佛土无缘。因缘具足。方感果故。如是世有友资爱取润。方感内外二土果故。要修众行。以愿为资。方得生于佛土之中。不尔便无见佛闻法生佛土义。总相虽尔。然佛四土胜因各别。谓法性土。唯以二空无分别智。为其因缘。证法性理。唯此智故。自受用土。唯以自利后所得智。为其因缘。证事五蕴。唯此智故。他受用土。及变化土。唯以利他后所得智。为其因缘。般若经云。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佛土。是名庄严佛土庄严佛土。天亲论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广如彼说。正与此同。此说佛土所化众生。其因乃别。其法性土。十地菩萨。亦以无分别智。为其因缘。圆满法性土。十地不生。分有证会。菩萨亦得。如前已说。故诸论云。初地已往生如来家。谓净法界。名如来家。于中证会。名为生故。自受用土。十地不生。知而不证。他受用土。十地菩萨后所得智。为其因缘。无分别智加行智等。为其助因。佛地亦言。无分别者。相资通论。理智不为事因缘故。若变化土。地前凡夫。以加行智。二乘亦以后所得智。为正因缘。此上所说。皆正因缘。若兼助因及缘助者。随应理土。以事行及愿为缘助得。若事土者。以理行及愿为缘助。生有漏土。以无漏为助。无漏土以有漏为助故。对法云。唯以大愿善根为因。而得生起。诸教所说。种种不同。皆随所宜。应时而说。非即决定。无垢所言。八法无疮。生于净土。佛地所言。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此二皆是他受用因。无垢经言。发起天上菩提心土。乃至十善业道。是为净修佛土者。通说有漏无漏二因相资。生于他受用土。亦可通说生变化净土。观经所说诸观。及孝养父母等。乃至十念。为净土因者。此有二义。一云。准摄大乘等。西方乃他受用土。观经自言。阿鞞拔致不退菩萨。方得生故。非以少善根因缘而得生故。无著天亲净土论言。女人根缺二乘种等皆不生故。摄大乘论云。非唯由愿方乃得生。别时意故。如以一钱货得千钱。别时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复如是。十念为因。后方渐生。非由十念死后即生。为除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说十念力因生净土故。又说阿弥陀佛身量豪相如五须弥也。非他受用。何容乃尔。又观音授记经言。阿弥陀佛灭度之后。观音菩萨。次当补处。十地大形。说当补处。非他受用。是何佛耶。二云。西方通于报化二土。报土文证。如前所说。化土证者。鼓音王经云。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有子有魔。亦有调达。亦有王城。若非化身。宁有此事。故观经说九品生中。有阿罗汉须陀洹等。故生彼者。通有三乘。其土通是报化二土。若依前解。此是他受用身示现。亦有父母王国。实即无之。实无女人恶道怖等。九品生中。阿罗汉等。借彼名说。实是菩萨。二释任情。取舍随意。第四果相者。佛地经言。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彼论释言。佛无漏心。以为体相。唯有识故。非离识外别有其土。谓法性土。即法性心。此不离于无分别智相应净识。识实性故。自他受用及变化土。皆不离于佛后得智相应净识。然识有异。自受用土。即第八识。他受用土。即第七识。其变化土。即前五识。随应是彼后所得智相应识故。十地菩萨。见法性土及他受用土。地前三乘。见变化土。皆随所应。不离见者有漏无漏能观净秽。故此经言。若欲勤修严净佛土。先应方便严净自心。随诸菩萨自心严净。即得如是严净佛土。天亲菩萨般若论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故修智因果便识净。内识既净。外感众生及器世间国土皆净。广如经说。亦随见者所应之识。如前准知。第五分量者。佛地唯识皆说。法性土虽非色摄。不可说其形量大小。然依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自受用土。十地经说。第十地菩萨。得生大自在宫。有十果相现。有大宝莲花座。周圆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量出。第十地菩萨。座登正觉。既成佛竟。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随法性土量无边故。他受用土。随十地菩萨所宜而现。或大或小。或劣或胜。前后改转。梵网经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座。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摄论等云。初地菩萨。悟十百门。见百佛土。一佛国土。三千世界。三千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四天下各有一化佛。三千界中。有百亿化佛。初地菩萨。见百个百亿化佛一受用身。受用身居一大宝花台。花有百叶。叶即三千大千世界。一受用佛名卢舍那。百个百亿化佛名为释迦。不离一卢舍那身。有众释迦。二地菩萨。见一受用佛坐千叶莲花。乃至第十地见佛极大。花叶无边。且二地中。见初地所见十受用身卢舍那。千个百亿化身释迦。乃至十地。见九地所见无量受用身卢舍那。无量化身释迦。大千世界。佛数虽多。不离释迦之化。故名一佛所化。又小乘中。唯言一佛。无多化身。亦随彼机。说一佛也。或资粮道。见一四天下有一主佛。加行道中。见三千界有一立佛。初地以上。渐渐增故。故他受用土。其量不定。变化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亦无定限。随生所宜。一时现故。无垢称经。佛足指按。大千界净。无垢将至。预变毗耶一城为净。说法花经。初变大千。次变十方。各二百万亿佛国令净。后更重变。故知大小随时不定。璎珞经言。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卢舍那佛是受用身。释迦牟尼佛是化身。故作是说。第六处所者。其法性土。即真如理。无别处所。自受用土。亦充法界。更无别处。他受用土。佛地经言。超过三界所行之处。彼论释言。非三界爱所执受。故离相应所缘二缚。随增言超过三界故。是道谛善性所摄。彼有三释。有义各别。有处说在净居天上。有处说在西方等故。有义同处。净土周圆。无有边际。遍法界故。如实义者。自受用土。周遍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即三界处。若他受用土。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西方等。处所不定。法花亦言。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十地所见。乃是报土。地前所见。乃是化土。随宜而现。何得定方别指一处。欲令众生起胜欣心。别指处所。随心净处。即净土处。化土必随三界处所。任物化生。即便现故。古人于此种种分别。三界之外。别有处所。以为净土。理必不尔。所化必有异熟识在。异熟识在。必是界摄。何得出界。由非界系。言超三界。非处有别。随所化故。第七共不共者。成唯识云。其法性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别。自受用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余二佛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处同时。随应诸佛。各变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如是土众生。宜闻释迦弥勒弥陀。此等诸佛。即共变之。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性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如底沙佛。令释迦菩萨超九劫等。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由此变化他受用土。有共不共。第八诸门者。于中有十。一土主。二辅翼。三眷属。四任持。五事业。六摄益。七无畏。八游路。九所乘。十入门。第一主者。佛地经云。如来所都。谓诸佛土。诸佛为主。以殊胜故。非余所都。唯属世尊。或唯世尊摄受。非余。即三佛身。各于自土。为主非余。谓法性土体性唯一。法身为主。自受用土。虽遍法界。一一自变。名自为主。不相障碍。他受用土。及变化土。虽诸佛变。然一合相。亦一相身。各各随应摄受为主。不相障碍。二辅翼者。其法性土。及自受用。唯有佛居。而无辅翼者。十地菩萨。虽分能证。非是法身之能辅翼。法身无相。不说之故。他受用土。佛地经云。诸大菩萨众所云集。谓此净土。常有无量大菩萨僧。常来辅翼。故无怨敌能为违害。诸佛慈悲。于自识上。随菩萨宜现粗妙土。菩萨随自善根愿力。于自识上。似佛所生净土相现。虽是自心各别变现。而同一处。形相相似。谓为一土共集其中。佛地论云。如是十地所变净土。为是有漏。为是无漏。略有三义。有义无漏。自无漏种子愿力资故。变生净土。于中受用大乘法乐。能证真如。得真无漏。常见诸佛。故道谛收。有义有漏。谓自心中加行有漏净土种子愿力资故。变生净土。于中受用大乘法乐。七地已前。烦恼现起。十地修道烦恼。及所知障种。在第八识体。能持彼故。现受熏故。犹是有漏无记性摄。故非无漏。又非有情有二实身。身既有漏。所依净土云何无漏。故唯有漏苦谛所摄。如实义者。十地菩萨。自心所变净土有二。第八所变。唯是有漏。有漏第八相故摄故。为有漏身之所依故。虽无漏善力所资熏。其相净妙。而是有漏随加行等所现亦尔。若随后得无漏心变净土影像。是无漏识相分摄故。从无漏善种子生故。体是无漏。道谛所摄。其变化土。三乘众集。二乘圣人菩萨凡夫之所集故。佛所变者。唯是无漏。余所变者。有义唯有漏。无漏后得不能变为净土相故。有义亦无漏。无漏后得随佛所变增上缘力。亦变事相。理不乖违。故此释善。第三眷属者。佛地经云。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其法性土。自受用土。二无辅翼。无相如前。他受用土。唯有天人。以为眷属。无有余类。虽超三界天等仍是三界摄故。净识如是摄受变现。为严净土。故不相违。或为成熟所化有情。示现如是变化种类。如为调伏劫比拏王。现化无量转轮王众。眷属围绕。或佛自化。或诸菩萨化作此类。住持净土。庄严供养。引导他方。翼从如来。无量寿经亦言。命命鸟等。皆是阿弥陀佛之化作。化为二乘。庄严净土。亦复如是。变化土中。亦以真实八部辅翼。他受用土。菩萨为真。二乘八部。皆为权现。非是真实得生中。变化土中。二乘八部。皆是真实。十地菩萨。皆为权迹。十地不应生变化土。权示化形生于中故。第四任持者。法性二依。不假任持。自受用土。自法乐持。他受用土。佛地经言。广大法味嘉乐所持。十地菩萨。大乘法味喜乐所持。食能令住。是任持义。已超三界。性是无漏。能断有漏。不应名食。是任持因。故亦名食。如有漏法。虽障无漏。然持有漏。得名为食。无漏亦尔。虽断有漏。然持无漏。云何非食。诸佛菩萨后得妙智。能说能受大乘法味。生大喜乐。又正体智。受真如味。生大喜乐。法味生大喜乐。能任持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故名为食。七地以前。犹分段生。非不资于段触等四。八地以上。及一切佛。不资段食。可说资余。诸论说为示现依止住食摄故。若变化土。实资四食。亦得资法味为食。如闻妙法花六十劫住故。然此经下菩提分品言。既餐不死法。还饮解脱味。以涅槃不死而为食者。所证妙境。生于喜乐。可名食故。能持无漏。亦与食名不相违也。然此食体。诸教不同。广如别章及法花疏。第五事业者。其佛法身。或唯自利。为二身依。或通二利。自受用身。唯有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现故。佛地经云。作诸众生一切义利。佛虽寂定。由先所修。如行愿力。任运能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他受用土中。多说妙法。少作神通。作利十地菩萨义利。变化土中。多作神通。少说妙法。作利三乘一切义利。第六摄益者。自性身土。及自受用。已断圆满。不说摄益。其他受用摄益义者。佛地经云。灭诸烦恼灾横缠垢。即诸烦恼名缠垢。如是即名诸灾横因。烦恼缠垢。此中无故。所作灾横此中亦无。或烦恼者。即十烦恼。三界见修。合有一百二十八种。缠有八种。谓无惭无愧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嫉悭。垢有六种。谓害恨恼谄诳憍。灾横即是彼所发业。及所得果。所知障中。种名烦恼。现起名缠垢。离此二种。名为摄益。如世封主。虽不摄受。但不为灾。对户亦言主摄益我。此亦如是。又现证得得解脱烦恼灾横缠垢殊胜福智。故名摄益。化身二中。二乘圣者。唯此亦尔。凡夫菩萨。虽未永断。制伏现行。亦名摄益。地前名为损力益。能转道故。然此诸位。分别二障。此心中渐能制伏。于四善根加行道中。能顿伏尽。初地顿断。名为摄益。俱生二障。加行道中能渐伏之。十地随应能渐断之。初地已上。能顿伏尽。故名摄益。第七无畏者。内无损益。外无怖畏。法性身土。自他受用。及变化身。久已无畏。佛地经云。违离众魔。魔即四魔。是怖畏因。由此能生诸怖畏故。佛皆无彼。故无怖畏。他受用土。十地菩萨。离粗四魔。无五怖畏。烦恼蕴死。渐断位次。随应说之。其义可解。变化土中。三乘圣者。亦分能离。十信菩萨。八相成道。能伏天魔。加行道中。亦能制伏分别烦恼。离烦恼魔。十住第四生贵住中。舍离生死。出三界故。分离死魔。入初地时。分离分段死。亦名分离五蕴之魔。是故无畏。第八游路者。佛地经言。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彼论释言。若诸如来大念。即是无分别智。由念安住真如理故。无分别智。为法性土所游之路。大慧即是后所得智。分别诸法真俗相故。为二受用。及变化路。此二皆有造作净土增上业用。故俱名行。通生净土。故俱名路。或大念行。是自利行。内摄记故。是法性土。及自受用路。大慧行者。是利他行。外分别故。是他受用。及变化路。上说佛已。十地菩萨大念者闻慧。大慧者思慧。大行者修慧。以此三慧。随其所应。亲疏相资。为其有漏无漏土路。三慧皆通有无漏故。若变化土。地前三乘。亦以三慧。为其游路。二乘修慧。亦通无漏。凡夫菩萨。唯是有漏。为其游路。第九所乘者。御此所乘。行彼路故。佛地经言。大止妙观以为所乘。止谓三摩地。等持也。观谓波罗若。慧也。止观等运。故名所乘。路是总位。位中止观。别名所乘。佛之三身。恒乘于此。入三佛土。十地菩萨。乘此入于他受用土。地前三乘。随应前乘此止观品。入于净土。若化秽土。通散定慧。以为所乘。不尔无由生佛土故。第十入门者。从此入门。御彼入故。佛地经言。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解脱者涅槃。缘之妙智。名之为门。或无漏智。亦名解脱。离系缚故。因此三门。入净土故。且一义云。因无相门。入法性土。观法无相。证真如故。因无愿门。入自受用土。于三界中。无愿求故。因空门。入他受用及变化土。达二无我。入二土故。或云三门皆入三种佛土。论说三门。或各别观三种自性。或皆能观三种性故。此说佛门。若诸菩萨。因此三种无漏之门。入他受用土。若地前二乘。亦因三无漏或复有漏。入于化土。凡夫菩萨。唯因此三有漏等持。入于他土。不名解脱门。非无漏摄故。理实他受用及变化土。皆有事乘游路门等。为令有情欣乐实德。故就行说。其法性土。及自受用。皆量无边。不说别有事门等相。他受用土。既有分限。皆依莲花而方建立。佛地经云。大宝莲花之所建立。观经亦言。作悬鼓想。有莲花座。化土不定。或有或无。唯此佛土。无莲花故。佛现土中。文有其三。一明佛现。二举喻彰。三显众观。此初文也。菩萨之心。由来见净。声闻劣意。未睹净方。令变下情。令见净刹。故假指按大千方变。此化净土。令凡见故

同类推荐
  • 通天澹崖原禅师语录

    通天澹崖原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Last Days in a Dutch Hotel

    Last Days in a Dutch Hote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事生非

    无事生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Perils of Certain English Prisoners

    Perils of Certain English Prison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潮汕商人赚钱全凭真本事

    潮汕商人赚钱全凭真本事

    潮汕人以敢拼敢闯、勤劳、聪明、善于经营闻名于世,先于温州人享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美誉。潮商赚钱全凭真本事——◎潮商奉行“商者无域”——走到哪里就把生意做到哪里,他们是商场上的“世界公民”◎潮商既善于创富,又懂得持家——他们富过三代◎潮商百炼成钢,百炼成金——他们从底层历练,经历了从打工到老板的过程……◎海外潮商传承了祖辈的经营哲学——成功后不衣锦还乡,继续投资产业《世界潮商》杂志总编辑、北京潮人商会会长张善德说:“潮商是继晋商、徽商之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著名商帮。有人说潮商退潮,辉煌不再,那是不了解潮商的历史,也不了解潮商的真实现状。”本书全景展现潮商起家、兴盛及发展的过程,全面解读全球潮商赚钱的绝招。研究潮商,洞悉他们把经商延续500年的生意经;学习潮商,掌握他们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的独家秘籍!
  • 镇狱冥王

    镇狱冥王

    对于路崖青应该怎样评价?一个职业圈特立独行的玩家,一个俱乐部眼中的搅屎棍,一个普通玩家们疯狂崇拜的独行大神?路崖青说,小爷只是个球迷。对于职业玩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风骚的走位、准确的预判、浑身是肝?路崖青说,永远不要用你贫瘠的想象力去猜测小爷,小爷只需要会喊666的腿部挂件!
  • 妈咪招牌菜

    妈咪招牌菜

    《妈咪私房菜丛书》根据家庭一日三餐的营养需求,精选了一千三百多道营养食谱,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有益身心,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妈咪私房菜丛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家庭主妇的有益参考书。
  • 许你向未来

    许你向未来

    宅小花,轻松活泼系少女作家,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要搜集世界各地的帅哥,无论明星、校草,还是幻想中的美少年……都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见钟情之后,往往没有太好的结局。生活不是童话,但许晴嘉却始终坚信,只要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最起码,方竞能多看她一眼,也算是好的。始终不愿放手,究竟是那一抹执念,还是永不放弃的希望?她只知道,有时候上帝,总会在绝境赐予惊喜。
  • 重生女帝手札

    重生女帝手札

    萧纬顺风顺水穿越成为女尊国度的皇帝,以为碰到穿越老乡,享受女皇和男后相亲相爱的标准结局。没有想到,男后不按剧本演,篡了她的位,还把她干掉。重生回来,便是苦逼的各种算计,唯一的欣慰就是身边闺蜜的无条件支持,帮她报仇巩固江山。诶,等等,好闺蜜竟然不是真闺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反串女影帝

    反串女影帝

    最近娱乐圈爆出几件大事。一、被腐女整天YY的邹云,云翼两位影帝真的要结婚了。二、以上两人并非公开出柜。三、国民老公邹云其实是个妹纸。众人:槽多无口。
  • 婚前婚后,总裁前夫耍无赖

    婚前婚后,总裁前夫耍无赖

    别人嫁入豪门,新娘是光芒万丈,偏她,很狗血,掀开白纱时,一脸红色痘斑,遮住了她美丽的容颜。而新郎的他,也好不到哪里去,曾经的医学天才,天之骄子,而此刻,也不过是一个双腿残废,轮椅上的富二代罢了。毁容丑女VS残废冷男,是一场阴谋的结果使然,还是只是一场阴谋的开始。。。他高调示爱,宠她入骨,俯下高傲的头颅,甘愿为她化作绕指柔,却不过是诱她一步步踏入他的温柔陷阱。她天生清冷,身负重任,从不信爱,却为他的这份爱,放下一切,甘愿依附他成菟丝草。三年的婚姻,当她再也没有了值得他诱惑的价值,她被伤得体无完肤,鲜血淋漓,彻底疯掉。。。他高高在上,运筹帷幄,事实不过是在他鼓掌之间,更何况是一个疯掉的女人,可当离婚证送到他眼前时,他生平第一次方寸大乱了。离婚前,爱他爱得忘了自己,是她犯贱;离婚后,她只需做到三个字:不要贱,便有世间好男儿任她挑选,她这边谈情说爱忙得是热火朝天。可那个罪不可恕的男人,却用尽手段,告诉她什么叫穷追不舍的犯贱。。。
  • 太古真龙诀

    太古真龙诀

    一代丹王秦风重生少年时代,携太古真龙诀,炼真龙之体,修无上剑术!这一世,他注定登临武道之巅,让万世天骄都不及他!
  • 温故(之十)

    温故(之十)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忆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温故》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以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铁血神侯

    铁血神侯

    天际大陆,疆域辽阔。其上武道繁荣,宗门众多,帮派无数。因为功法,药草等资源大部分都被江湖势力所占据。所以也就导致朝廷无法对武林势力产生过多威胁,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就是一场灾难。秦东,意外来到这武侠异界。原本凭借着系统的帮助,于江湖中崛起。不曾想,偶遇红颜。孤傲,冷酷的他甘愿为爱“招安”。铁血神侯——从快意江湖到金戈铁马,演绎无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