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0800000019

第19章

于中有三。一明地前以为正见。二何以故下。释正见。三是真子下。叹其正见。初句言或有众生者。泛举正见人也。能信者希。故言或有。所谓种性解行众生。亦通发心已上也。信佛语故者。正见所由。自未证法。依教生信。名信佛语。起常等想。是正见心。未有真智。故名为想。非颠倒见。辨正异邪。异前凡夫所起四倒。是名正见下。此结名也。何以故下。第二解释。何以故者问也。前于五阴起常等想。名为颠倒。今亦起常等想。何以故名正。下对释之。如来法身是常。举境显心。以法身既常。如常而解。是故非倒。常波罗蜜者。良以如来到常住彼岸。故称波罗蜜。问。佛德无量。何故偏举四耶。答佛德虽众。盖乃且据一门为言耳。于中略以七义释之。一简异凡夫。于有为中妄谓常乐我净。是故今就佛果德说真常乐我净。故经言。世间常乐我净有字无义。出世常乐我净有字有义。二治患不同。生死法中有四种患。谓无常苦无我不净。翻对彼故。宣说如来常乐我净。三翻倒不同。声闻闻说生死之法无常苦等。谓佛亦然。起四颠倒。翻对彼故。说佛常等。四除障不同。故立四种。言四障者。如宝性论说。一者缘相。谓无明地。障佛真净。对除彼故。说佛真净。二者因相。谓无漏业。障佛真我。对除彼故。说佛真我。三者生相。谓意生身。以此意生苦阴身故。障佛真乐。对治彼故。说佛真乐。四者坏相。谓变易死。障佛真常。对除彼故。说佛真常。五对治阐提等四种过故。果德佛说常乐我净。如宝性论说。一阐提谤法。对治彼故。说佛真净。二外道著我。对治彼故。说佛真我。三声闻畏苦。对治彼故。说佛真乐。四辟支舍心。舍诸众生。对治彼故。说佛真常。六酬因不同。故立四种。言四因者。如宝性论说。一者信心。除阐提谤法。得佛真净。二者波若。除外道著我。得佛真我。三者三昧。以空三昧。除声闻畏苦。得佛真乐。四者大悲常随众生。除辟支舍心。得佛真常。以斯四义。故立四种也。七摄论云。四种生死。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方便生死者。即是宝性论中缘相也。无明为感生之缘。故名为缘。即此缘是感生死家之方便。果从缘作。名方便生死。对治方便生死。故说于净德。因缘生死者。即宝性论中因相也。无漏业因缘。能感变易生死。果从因立名。故云因缘生死。对治彼故。说于我德。有有生死者。有生复有死。故言有有生死。即是宝性论中生相。此是当体立名。故言有有生死。对治彼故。说于乐德。问。宝性论直言生相。今何故言有生复有死。答。宝性论对第四坏相。故说第三为生。摄论对第四有死无生。故说第三有生有死。无有生死者。金刚心唯有于死。无复有生。故言无有生死。亦当体立名。即宝性论中坏相。坏相即是有死无生。对治此故。说佛真常。通称波罗蜜者。谓到彼岸事究竟。无极佛果为彼岸。智度论云。智度是真波罗蜜。菩萨因佛慧而得波罗蜜名。问。以何义故。名常乐我净。答依宝性论。净有二义。一本来自性清净。以同相故。言同相者。法华论云。三乘六道。同有真如法身。故云同相。二离垢清净。以胜相故。同相即是有垢真如。胜相即无垢真如。同相即法华论性净。胜相即方便净。我有二义。一离外道虚妄我执戏论故。二离声闻无我戏论故。乐有二义。一离一切烦恼习气。证一切法故。二离一切苦。灭一切意生身故。常有二义。一不灭一切诸有行。以离断见故。二不取无为涅槃。常见故也。于佛法身。上来举境显心。此明心称境。以佛法身是常等故。于佛法身起常等想。名为正见。问。前言诸行无常是为断见。见涅槃常是为常见。今何故言于佛法身起常等。名为正见。答。前据执著。故是常见。今约信悟。故非常见。又前就正道。实不可说其常与无常。而众生于非常无常。横谓言常见。今明虽非常无常。无名相中强名相说。叹以为常。还如叹信解。故是正见。第三叹中。正见牒前。下叹有五。前四行益。后一法资也。行中真子一句。是总成人益也。有此正见。定能绍继。故名真子。如佛性论言。以四义释成佛子。一者因。谓是信心。二是缘。谓是波若。三是依止。谓三昧。四者成就。谓大悲。又彼论云。信因如父般若母。三昧依止如胞胎。大悲成就如乳母。菩萨由此四义名为佛子。此从佛口生等四种。应是彼四义也。从佛口生者。应是信心。从佛口教生信故。从正法生者。应是般若。证正法故。从化生者。应是三昧。以三昧修生。本无今有故。得余财者。应是大悲。以大悲功德财故。得之未尽。故名余财也。后三是起行益也。从佛口生。是闻慧也。教出佛口。依之生解。名从佛口生。从正法生。是思慧也。思从理起。名正法生。从法化生。是修慧也。行德先无。今时忽起。名为化生。得法余财。是法宝也。地上得理。是为正财。今得教资。说为余财。又解。得小分解。故言余财。又解。夫世间之财。父存之日所用。名曰正财。父没已后。子之所用。名曰余财。如来在世。自悟正法。傍以化人。名曰正财。佛灭以后。能信解正法。兼传以化人。名曰余财。又以法委寄。故言得法余财。广释佛子。如法华疏。世尊彼净智者。有人言。此文犹属一谛章。今所明者。从此已去是一依章。作二门释之。一来意门者。上来对三谛非究竟。明一灭谛究竟。今对昔依非究竟。一依是究竟。具如前辨。又上明一谛究竟。今显此一谛是究竟故。可以依凭。故有此章来也。二释名门者。此章名为常住安隐一依。非生灭故。名为常住。体离危险。故云安隐。至理无二。目之为一。可以依凭。故称为依。泛论能依所依义。具如摄论。有能依非所依。约本识言之。是烦恼种子。约佛性言之。是生死妄想。二所依非能依。约种子言之。谓本识。约生死妄想言之。谓佛性。三亦能依亦所依。约生死言。即是本识。本识依如来藏。故是能依。复为种子所依。名为所依。四非能依所依即是法身。法身显时。不复名藏。故非是所依。法身无生死。不为生死。所依。今此中明一灭谛。为至人所依。故名一依。从圣谛至一依。凡六章经。言并涉谛。知谛是解行之本。宜以谛为其正宗。虽六章辨谛。有四义不同。初圣谛章。明二乘无知圣谛。佛则有之。叹谛甚深。出二种谛名体章。一释无作谛虚实。一依章。明一灭谛是可依。三处言并涉于谛。而此义不同。下二章。虽言不涉谛。并是论灭谛事。就文为二。第一明昔四依。第二明今一依。就昔四依为三。一者举胜说劣。二明昔说劣意。第三对劣显胜。言净智者。有人言。牒上地前正见众生。彼于佛身离四颠倒名为净智。罗汉辟支智波罗蜜者。对劣显胜。地前净智。望彼小乘罗汉辟支智。得为究竟智波罗蜜。不名罗汉辟支智为波罗蜜。第二句中。此净智者。牒上地前净智之者。虽曰净下。将胜况劣。地前菩萨。望彼二乘虽名净智。于一苦灭尚非境界。况彼二乘四依之智。今明不尔。依文释之。世尊净智者。牒净智也。一切阿罗汉辟支者。此约人明净智义也。智波罗蜜。即二乘满足无漏智。即四智究竟。为智波罗蜜。又利根声闻辟支。名波罗蜜声闻辟支也。又二乘地。度分段彼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事讫。故名波罗蜜。惑障已尽。故云净智。又望凡夫。亦名净智。此净智者。牒上二乘无学果智。所以牒者。欲明校量。是故牒也。虽曰净智。于彼灭谛尚非境界。况四依智者。正校量也。明二乘无学果智。于一无作苦灭谛尚非境界。何况因中四依智耶。言四依智者。有人言。因中依四谛生智。故云四依智。所以因中称四依智者。至罗汉果唯正观一灭谛。故对果观一灭。故以因中为四依智。有人言。即是依法不依人。四依智。求法之始。凭理生智。法即四谛之法。了义是四谛之教。义是四谛之义。智四真之解。返于识著。起自外凡。来入内凡。为四依智。今以果况之。极果不知无边之灭。况四依智能知灭耶。问。二种释四依。以何为正。答。依四谛而生智。名为四依。此文无所出。故不用之。又依四谛而生智。名为四依。有滥上果。是故不用。又若用依四谛而生智。为四依智者。此非释初业义。依毗昙前三方便。未作谛观。后四方便。方作谛观。依成实念处。亦未作谛观。今文明三乘初业义。云何偏取谛观已上。方为初业。又举罗汉之终果。况罗汉之始因。故不应偏取谛观已上。宜以依法不依人四依为正意也。何以故。二释昔说劣意。若极果尚不知灭。况四依而能知耶。如来何故说四依。下释云。四依稚劣。因此得值诸佛菩萨说一乘经。为悟入一乘由渐。故须说之。三乘初业不愚法者。江南旻师云。三乘初业。即是干慧地。尔时即自知作佛。但厌苦情深。且取罗汉。故实有声闻。后方回小入大。复有人言。二乘初业。不愚于法。即成菩萨。故无复声闻。但取菩萨为声闻耳。故用无声闻义。即开善智藏法师。其人初执有声闻。于杨都兴皇寺正导有声闻义。而志公云。汝[言*呆][手*賣][託-七+史]于都亭头。法师解此语。昔在会稽灵嘉寺道有声闻义。灵嘉正在都亭头也。因此遂改无声闻。问。今为用有为用无耶。答。亦有亦无。不同两说。言亦有者。于缘有随缘有。言无者。就理明无。故法华论破无声闻义。明有声闻。不同开善。亦不同庄严。初业已知无声闻。且取罗汉为证。若初业已知无声闻。不应取证。若以取证。则不知无也。今总问。法华经三周明乘权乘实。辨声闻人未闻法华。自保究竟。若闻说法华。回心入大。方自知作佛。今此经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者当觉当得。云何会通。答。有人言。声闻有二种。一者愚法。二不愚法。不愚法人。谓退菩提心声闻。愚法之人。谓本乘声闻。乘声闻。自保究竟。闻说一乘。方知作佛。不愚法人。自知作佛。今须难之。法华经云。舍利弗等一切声闻。皆自保究竟。闻说法华方知作佛。云何乃取舍利弗等一切声闻为愚法人耶。此一不可。又舍利弗等。即是退菩提心声闻。何处离此已外。更有不愚法人。此二不可也。江南诸成实论师释。有理教。若就道理。三乘人初业。即自知作佛。初业者。从四念处已上。即是三乘初业。此时已自知作佛。罗汉故自能知也。若就教中明义。三乘初业。乃至罗汉。不自知作佛。要待闻法华。自方知作佛。故此经据其不愚。法华据其教。故明其愚也。理是实说。教是方便说。问。若胜鬘是实说。法华据教为方便者。则胜鬘是了义经。法华名不了。讵可然耶。法华论云。此经正明因辨果。因则七处佛性。果则三佛菩提。岂可言其不了。又若法华据教说。则三根之人无有禀教之益。三周之说则有徒劳之弊。汝言胜鬘据理说三乘初业乃至罗汉自知作佛者。今捡胜鬘始终。及法华经论。以定其得失也。胜鬘一文云。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此是罗汉自谓究竟。自知作佛。若自知作佛。则知更受。不名不受后有。汝言初业不愚法自知作佛者。云何复言得不受后有智。而是究竟。次文云。罗汉辟支佛于四不颠倒境转。若三乘初业及阿罗汉自知作佛。即知佛常乐我净。云何于法身而起四倒也。问。若引前二文云。罗汉自保究竟。不知作佛者。今亦二文。初文云。彼前所得地。不愚于法。自知有余地。当得菩提。后文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当觉当得。答。前文后文。若未闻法华一乘等经。则自保究竟。若闻法华等一乘经。则知作佛。是以两文无相违背。故此胜鬘与法华同也。问。文云。不由于他。自知作佛。云何乃言闻法华等经。方知作佛。答。此言自知者。要闻他说。而自心证见。故言自知。如华严云。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又如舍利弗云。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身子闻经而称自觉。今亦然也。佛性论云。如来他身为五因缘。一为说无常苦。涅槃寂静。令众生于三有中而生怖畏。二生怖畏已。令入二乘圣道。三入圣道已。生究竟涅槃心。为破如是增上慢心。故说大乘法华真实教。令诸众生舍本所执。摄取慈悲波若方便。四摄已于无上乘而成就之。五成就已。授其无上道记。是名化身事。此五中第三正明二乘未闻法华自谓究竟之大证也。若二乘自知作佛者。则化身无五事。此又证法华经是化佛说。以化佛有此五事。余二佛无五事。又法华论解开示悟入中云。所言悟者。谓不知义。明一切二乘不知究竟唯一佛乘。又释。破十种人病中。阿罗汉有三种颠倒信。一者信有三乘。名颠倒信。道理无三种。有于三。名颠倒信。为破此病。明乘平等门。明三乘人同受大菩提记故。以此推之。当知二乘未闻法华。并是愚法。又龙树云。阿罗汉生三界外净土中。闻法华经。方乃作佛。亦是其证。以经论验之。故知未闻一乘。则自保究竟。若闻一乘。则自知作佛。问。约何位论初业。答。江南诸师云。虽有二文。并是初业已自知作佛。今不尔。有二种不愚。一者后业不愚。二者初业不愚。后业不愚。得罗汉果竟。值善友闻一乘经。回心信大。故不愚大法。故前文云。得不受后有智。彼前所得地不愚于法。二者初业不愚。即四依之人名为初业。闻一乘经回小信大。法华亦有二人。一果人不愚。谓身子等闻一乘经自知作佛。二因人不愚。谓发二乘心人闻法华经。回心信大。略举始经二种不愚。中间无定。问。小乘初业正据何位。答。谓小乘七方便等。故杂心云初则名始业。成实论以念处为初业。此以小乘为初业。于小乘初业中。于小乘初中值善友。闻大乘经。方知作佛。此四依者是世间法者。第三对劣显胜。有人言。彼二乘所依四谛是世间法者也。苦集是分段世间。灭道是变易世间。一依已下。简真异伪。言一依一切依上者。总以简之。一灭谛真依。过彼小乘有作四依。亦过大乘无作三依。名一切依上。下别简之。出世间者。过前世间有作四依。故名为上。复过大乘无作三依。故名上上。无作三依望有作四依。已名为上。一苦灭谛。复上于三依之上。故云上上。今评定之。此释有二失。一文烦误。所以然者。前已云一依者一切依上。谓出二乘有作四依上。复出大乘无作三依之上。故云一切。而后复云出世间上上。出有作之四。无作之三。故云上上。是为烦也。二相违失。前云一切依上。后复云上上。同是一灭谛依。不应有此二句若云上上。前复皆尔。若直云上。初后亦然。今明上辨佛说四依意。今是简彼四依胜劣不同。故有此章来也。此四依是世间法者。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此是依教寻理。本是凡夫。为世间法。世尊一依者。此明二乘果也。婆沙中正明小乘一谛。一谛即是一依。故小乘人亦明一谛一依义。小乘以灭谛一依为究竟。普胜一切法。故云一切依上。又因中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果中无复此四。唯作一灭。故云一依。问。因中四依。既称世间。果中一依。应是出世。何故直云一切依上。而不云是出世间。答。既云一切依上。即知是出世间。但为后大乘出世。是故不说。出世间上上第一义依所谓灭谛者。上来明小乘依。今对小依。以辨大依。从此文始。正是一依章。小乘一灭谛。已名为上。今大乘过于彼上。故云上上。以上上故。名第一义。所谓灭谛者。前对小明大。今出依体也。此释无前二失。复得大乘义分明。世尊生死依如来藏。江南诸师从此下是颠倒真实章。颠倒是生死。真实是一依。明本在因中。能为生死依作持建立。是为颠倒依于真实。今但存略故云颠倒真实。今谓此章实是颠倒真实章。但释颠倒真实。与南北义不同。若言生死是颠倒。如来藏是真实。与上空义隐覆是复何异。空义隐覆。亦明能覆是虚妄不实。所覆是实。又与下自性清净心烦恼隐覆此复何异。今所释者。依如来藏有生死。作此说者。名为善说。是不颠倒。若三种众生外道二乘空乱意菩萨。不依如来藏而有生死。作此说者。名曰颠倒。故真实。问。此章何故不属一依。答。一依章。对昔小乘依非究竟。明今常住一依究竟。今文乃对三种人不依如来藏有生死是颠倒。依如来藏有生死是不颠倒。故不属一依章。此章为二。一明真实。二者明颠倒。真实中为二。初略明真实。次广明真实。各有三句。初三者。一明依如来藏有生死。二以如来藏故说生死本际不可知。三明能如上说当于道理名不颠倒。问。此与上一依何异。答。上是境为智依今明染净依。又前亦得是显为显依。今亦得是隐为显依。境为智依。一实谛境。能生一实智。故境为智依。问。何以得知境为智依。答。上明二乘四依智。乃至二乘果智。依有量灭谛境。既非究竟故智亦非究竟。为对彼故。明无作灭谛是究竟。能生究竟智故。故境为智依。又前明显法为依者。灭谛显现为如来所证。故前云一切智境界及如来法身。又前是能生依。以境能生智故。后明依持名依。非佛性能生生死。就前释依。以依凭为依。就后释依。以依持为依。后以隐法为显依者。如来藏即是隐。能为生死显法作依。生死依如来藏者。为对外道小乘人及余大乘人。不依如来藏有生死故。今明依如来藏有生死。外道有二人。一执邪因。二执无因。执邪因中。一计人为因。次计法为因。计人为因者有二种。一计自在天为生死之因。二计神我为生死因。计法为因。或计世性。或计尘微。为生死因。言无因者。谓自然而有生死。今为对彼邪因无因。故说生死依如来藏。故如来藏为其本因。二小乘及余大乘人。但知依结业而有生死。此但得末。未穷本。今为对彼故。明依如来藏故有生死。又欲明一切众生有佛性义。故说依如来藏有生死。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者。此是第二句释上依义。既明由如来藏有生死。如来藏本际无始不可知。依藏有生死。生死亦无始。本际不可知。若不依藏有生死。则不可无始来有生死也。有人言。佛性无始。生死有始。始应可知但与佛性合用。故云本际不可知。又释佛性无始。生死有始。背佛性故有生死。须见佛性。方了生死之始。唯佛能见其始。十地亦不知其始。故云本际不可知。问。龙树云。生死有始无始。皆是邪见。今何故偏言生死无始答。虽二俱邪见。但为破众生有始。故说无始。无始者。欲明其有因义。又中论中。佛说无始者。欲明空义。既其无有始。亦无中间。亦无有终。无中无终。故无生死。有言其无始者。欲明无有始。非谓有无始。是故无始辨生死实。不作此解。则是邪见。世尊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者。此第三句。能如是上说信依如来藏有生死。此是当理之言。名为善说。即是真实。若如外道二乘所说者。名不善说。又举能说是善。显所说不虚。世尊生死生死者。此第二广辨依相。就文亦三。一明能依所依不二。二明能依所依不一。三明重论不一。初文又二。前叙能依之相。次明能依即是所依。今前辨能依之相。上云生死依如来藏。又云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故今解释生死之义。有人言。生死生死者。总以标举生死非一。故重言之。又生死中。其有二种。一生死生死。凡夫所起。二涅槃生死。如涅槃说。住大涅槃。能建大义种种示现。今为简后涅槃生死。偏举初门。是故说言生死生死也。

同类推荐
  • 肇论略注

    肇论略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淋浊遗精门

    淋浊遗精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本草撮要

    本草撮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续世说

    续世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书旨述

    书旨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突破平凡:改变命运的9项砺炼

    突破平凡:改变命运的9项砺炼

    成为命运的主人,最佳的激励方式,掌握选择的权利,勇于尝试失败,决不接受“不”,坦然面对嘲笑,敢于争取,拥有百折不挠的心,重新塑造自我。做自我竞争的赢家,从内心改变自我,关心自我成长不断修正自我,挖掘自己的金矿,重新改造你的个性,给自己的人生找准定位,以低姿态获大成就,从小处改变自我。
  • 女人,你要爱自己

    女人,你要爱自己

    每个女人走到人生的某个阶段时,往往会对未来产生犹豫和疑问。这是我想要从事一生的工作吗,他是我真正爱的人吗,我是那个我真正想成为的人吗,我是真心喜欢身边的同事、朋友吗,我每天脸上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吗,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吗,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真正想做的吗,我在大家面前表现出来的是真正的自己吗?在这个忙碌的现代世界里,很多女人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如果很长一段时间都找不到自我,就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引导自己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生活、去工作、去恋爱,很可能会陷入痛苦、抑郁、茫然,甚至绝望中;如果能够及时警醒,准确地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作出正确的抉择,就能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 卿心可念不可说

    卿心可念不可说

    只有死过一次,才会知道什么最难以割舍。真正的爱永远也无法掩藏。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 魔帝的位面之旅

    魔帝的位面之旅

    一位大帝,为了回家,走过诸天万界,洪荒,狐妖,超神,斗破,斗罗,约会等世界处处有他的身影新人作品,请多多包涵
  • 梦游天元

    梦游天元

    睁开眼的秦明发现自己身处一个不知名的丛林中,当走出丛林发现已经不是自己所生活了十多年的世界,以为自己像小说那样穿越了,一朝醒来没想到那却是一个梦。
  • 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而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 语用学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理论与教学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理论与教学研究

    本书稿为言语学行为理论的研究著作,本书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探讨了对言语行为动词进行了定义,阐述了言语行为动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针对人类对语言具有的普遍认知共性,从时间和空间、概念结构和语义结构、语法形态范畴的本质以及构句顺序的认知共性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 荷花赋(中国好小说)

    荷花赋(中国好小说)

    小说以小学教师林瓷的视角,反映了割湖几代的恩怨情仇与生存状态。以其父亲林有才为代表的“外乡人”与也陈厚祥村支书为代表的本地人之间,矛盾重重。而他们的下一代,陈作人与林瓷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引葛。在1998年特大洪水的特殊时期,以一个小小的救济书包为借口,乡里发了一场不该发生的械斗,割湖人死的死,伤的伤,支书死了,小学校长何莲死了,陈作人受了重任,历史的荒谬与人性的荒谬,在此展现无遗。
  • 直播之最强迪迦

    直播之最强迪迦

    一天,我偶然穿越时空,成为了迪迦奥特曼,外加一个直播系统。我决定用直播系统通过直播让那些瞧不起迪迦奥特曼的粉丝受到打击。
  • 红龙咆哮

    红龙咆哮

    龙族用来充当符文基咒的龙语很多时候都包含着威胁、叱骂、以及强烈的自我吹捧。魔镜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帅的龙?(魅惑怪物)没有什么攻击能够打破老子用魔法形成的防御!(法术壁垒)尘归尘、土归土,敌人都是二百五。(解离术)这是一架龙形自走炮台在异界不断搞事的故事。没有什么是一个魔法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多来几个。——伊泽扣扣书友群:73254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