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40200000026

第26章 为谁而来(3)

根据当地治安和交通的实际情况,后勤组制定了严格的人员和车辆管理规定,并坚持从严落实。什么时候去哪里,去干什么,一切按预定计划和作息时间运行;外出必须请假,原则必须两人以上同行,任何人不能私自外出;车辆严格派遣制度,每辆车外出都必须由田成刚亲自批准……车辆出了驻地,田成刚便挂在心上,一辆不回来,便无法安心。由于塞方送病毒样品的时间不确定,经常有晚上送来的情况。这种病毒检测一次要五个小时,而且必须保持连续性,检测人员进去后只能连轴转,直到做完。这样以来,专家们下班的时间就有不确定性,田成刚睡觉的时间也就确定不了。他说:“车没回来,我心里不踏实,没法睡。我拿个扇子在门口等,一直等到车回来,才和大家一起洗漱睡觉。两个月里,有二十多次是晚上11点以后回来的,有五六次是凌晨2点以后才回来。”

在田成刚和驾驶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交通安全得到了保证,两个月时间没出任何问题,连剐蹭这样的小事故都没有发生过。

“车不掉漆”的要求算是基本做到了,但“人不掉皮”却很难做到。就在刚到驻地不久,驾驶员张凤东在安装浴房时就受了伤。他和战友一起抬浴房的玻璃板,没想到玻璃板突然破碎了,玻璃碎片扎伤了他的手,血流不止。这件事虽然不大,但毕竟有人受伤,“破了皮”,不能不让田成刚对人员安全更加重视。

检测队制定了一日健康登记制度,随队医生柏长青和聂为民坚持每天巡诊,对发热、身体不适人员重点医护,确保全体人员的健康。驾驶员齐勇刚到塞拉利昂时,由于过度劳累,患了感冒,发起了高烧。他精神特别紧张,田成刚也很担心,找到柏主任和聂主任咨询,问要不要检测一下埃博拉病毒。两位主任觉得只是感冒,先对症进行处理,只要烧退了,就不需要检测。果然如两位主任所料,齐勇的烧不久便退了,虚惊一场。

虽然是虚惊,但田成刚觉得,官兵们身处疫区,健康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他不仅注意抓好饮食卫生,还注意改善环境,在酒店院内进行除草,并加大对院内蚊虫消杀力度;加强卫生防疫工作,提醒大家吃抗疟药,打相关疫苗。齐勇和许听负责焚烧检验垃圾,每天把检验产生的垃圾放在高压锅里消毒,统一运到焚烧池,倒上柴油和机油进行焚烧。他经常嘱咐二人要戴好口罩,要离得远一点,操作完要注意洗手消毒。他说:“你们俩最大的任务,就是保证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田成刚够细心了,后勤组这个大摊子运转得很顺畅了,但谁也没想到,刘文森会突然病倒。

10月17日晚,刘文森感觉有些不舒服,田成刚很担心。晚上9点,田成刚特意到刘文森房间里探望,关切地问他感觉如何。刘文森说:“我觉得还可以,应该没事。”

田成刚看他脸色不太好,便说:“可能是太累了,你先休息一会儿,我去给你找氧气,吸吸氧或许就好了。”

刚走到楼下,田成刚就听见有人喊:“柏主任一聂主任一”他赶紧跑上去,看到刘文森已经昏迷抽搐了。

随队医生柏长青和聂为民及时赶到,立即展开抢救。柏长青让田成刚赶紧拿药,田成刚立即吩咐保管员,把从国内带来的24个药箱全部拿上来。需要吸氧,田成刚立即找到酒店的副总,却被告知酒店没有氧气。他又找酒店的总经理,仍说没有。他对总经理嚷道:“人命关天,你赶紧想办法,必须给我找来。”几分钟后,总经理回电话,说氧气找到了,田成刚大喜过望。40分钟后,氧气罐终于运到,刘文森吸上了氧,为他的起死回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一个小时过去了,刘文森的病情仍没缓解。田成刚不懂医,抢救插不上手,在外面急得团团转。他说:“当时,第一次感觉离死亡那么近。”

懂医的两位主任也很茫然,因为那里既无任何影像设备,又无最基本的生化检测能力,他们无法判断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更不敢判断是不是埃博拉或疟疾。上级领导接到报告后都特别重视,几位主要领导都在电话中要求,不惜代价全力救治,并通过总部汇集了国内一流专家团队远程会诊,指导治疗。

塞拉利昂的晚上10点,是北京的早上6点,田成刚用他的手机联系上了国内脑外科的专家。他把电话调到免提状态,让两位主任和国内专家沟通,商量治疗方案。在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到18日凌晨的0点半时,刘文森的病情终于趋于稳定,不抽搐了。

田成刚一夜没睡,电话一直是热线,除了专家会诊,他还随时向单位领导汇报,领导也不断地给他打电话,向他下达指示和关切,总算是有惊无险。

惊心动魄的一夜过去后,第二天一早,专家们给刘文森进行了取样化验。5个小时后,结果出来了,确定不是埃博拉。大家的心都宽了许多,因为埃博拉是最可怕最危险的,其他不论什么病,恢复的希望都更大些。

然而,怎么进一步救治刘文森,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当地的医疗机构基本上是瘫痪的,连个血常规都做不了,更别说核磁共振了,没法下诊断。柏、聂两位主任只能凭着经验,用最基本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检测队钱军队长把救护刘文森的任务交给了田成刚:“这段时间,你的最大任务,就是全力救治刘文森。”田成刚没有二话,立刻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接下来。他弄了个折叠床放在刘文森的房间里,安排后勤组轮流陪护,24小时不间断。没有尿壶,他就拿矿泉水瓶子削了削,做了一个尿壶;没有大便器,就拿脸盆代替。在救治的同时,他还积极联系大使馆,想通过使馆联系较近的南非,看能不能去开普敦医治,或者联系去不太远的比利时及德国,但是,几经努力,各国都不愿接收疫区的病人。

那些天,刘文森天天让陪护的战友记遗嘱。他跟孩子说:“爸爸可能回不去了,你要好好孝顺你妈,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要多照顾照顾……”说得人潸然泪下。那些天,全队人员情绪都很低落,再也听不到欢声笑语。

在两位主任的全力救治下,在后勤组全体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刘文森一天天好起来。能坐起来了,能下地走动了,田成刚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看他走动问题不大,田成刚就建议他去食堂吃饭,以提振大家的士气。刘文森第一次进食堂吃饭时,大家都激动地鼓起了掌。

对于刘文森突发急病这件事,田成刚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觉得,这次救治主要靠柏、聂两位主任的精湛医术,因此,此类国际活动的医疗保障最好有经验丰富的老医生随队;这次救治也有很多侥幸,以后应该多带一些必要的医疗设备及药品……这些想法,田成刚都告诉了正在筹备的第二批检测队领导,让他们来塞时准备得更充分些。

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流逝,回国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田成刚的工作重心转向了与后方的协调,清点物资的出入库情况,通报物资的损耗,对第二批过来还要带哪些物资提出建议。

两个月很快过去了,田成刚带领后勤组全体人员圆满完成了各项保障任务,受到了全队官兵的一致赞誉。检测组的专家纷纷向他们伸出大拇指:“我们吃得好、睡得香,身体好、干劲大,你们后勤组的保障很到位,我们很满意!”

随队记者郝杨力一直想对田成刚及后勤保障工作做一个报道,几次提出都被田成刚拒绝了。不断刷新的检测数据一次次报出,检测组闪耀着成功的光环,田成刚却选择了退到幕后。他说:“我们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但都是后勤人应该履行的职责,没有什么需要宣扬的。”

中央电视台驻塞拉利昂的记者听说后,特意来采访田成刚,他还是不同意。他的说法是:“后勤组是为了给检测组提供保障而来的,没有他们,我们也不会来。他们出了成绩,说明我们的保障也出了成绩,要采访就采访他们吧。”

回国后,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又来采访,田成刚实在推不过,才勉强接受了。他感慨地说:“个人多么辛苦都值得。能够圆满完成任务,把大家都带回来,就是我最大的成绩。”

记者从其他途径知道了他的家庭情况,知道了他接受任务时的细节,也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颇为感动,便问起这件事。记者问他:“孩子刚刚夭折,你为什么能义无反顾地去前线?”

他说:“检测队需要我,我不能因为个人遇到一些情况就逃避。”

听着田成刚的故事,记者感动得哭了,田成刚却说:“你采访我,我都没有哭,你这样,我怎么跟你说呀?”

记者流着泪听田成刚讲完,决定好好做个专题,田成刚没同意:“我付出的东西是重要的,但我不想拿孩子来说事!我不想拿自己的不幸来换取什么,那违背我的初衷。”

田成刚不想宣传自己,不想谈自己的家事,不想把伤心的事情再不断地勾起来,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的年轻人面前,在以情感缺失而难以和谐的家庭面前,在靠编造故事骗取同情的骗子们面前,田成刚的低调、爱心以及牺牲奉献的情怀,应该可以起到榜样和引导的作用。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从他的故事里得到点启示,我还是决定把他的那些让他伤心、让人感动的家事写出来。以下是他的讲述一2014年初,我母亲检查出脑股质瘤,在西京医院做了手术,做了化疗。手术虽然很成功,但病情继续恶化,后来就不能走路了。我给她打电话,她总是嗯嗯啊啊的,又打电话问父亲,父亲说已经坐轮椅了。5月,母亲病情继续恶化,颅内压很高,压迫了眼神经,失明了。我赶紧回去看望,连续回去了四次,每次都是匆勿的两三天时间。后来她又做了个分流术,情况好了些,能走路了,也能说话了,但眼睛看不见了。

我受命出国后,一直没能再回去看她。

也是在年初,我爱人怀了孕。孩子7个多月时,发现有些异常,便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以引产的方式把孩子生了下来。孩子出生时基本正常,评分评了9分,医生担心孩子肺不行,但她生下来就哇哇地哭。可是,三天后,医生说孩子尿少,肾脏有问题。一个星期后,医生说孩子不行了,建议放弃。我一直坚持,我说她呼吸心跳都好,为什么不救呢?于是便一直坚持救治。那些天,我天天在医院里看着孩子,天天揪着心,不仅是流泪,简直是滴血。每天回到家,家里人都很关注孩子的情况,爱人把孩子的小衣服都准备好了,盼着孩子早日出院回家。我特别担心,孩子要是没了怎么办?

到了第13天,医生说孩子真的不行了,再加药也维持不了多久。我同意不再加药了,让她自然地走。她两只眼睛盯着我,是那么的不舍,可我没有办法。一直到现在,我也忘不了她那双骨碌碌的大眼睛。

孩子走后,我请单位的同事开着我们家的车,陪我去八宝山。我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接的让我去非洲的电话……

2015年3月于北京

同类推荐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三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三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徐志摩散文

    徐志摩散文

    《中华散文珍藏版:徐志摩散文》属于“中华散文珍藏版”系列。本书收录的徐志摩的著名散文有《泰山日出》、《落叶》、《秋》、《天目山中笔记》、《泰戈尔》、《我的祖母之死》、《情书一束》、《西湖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 志摩的诗

    志摩的诗

    桑楚主编的《志摩的诗》收录了徐志摩的经典作品,分为诗歌和散文两部分,“诗歌篇”精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集子中最唯美的作品,“散文篇”精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等集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既注意其思想艺术成就,也注意其体式、题材、内容、风格的多样性,相信读者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充满文采、充满激情、充满睿智的徐志摩。
  • 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本论著以新历史主义视域中格林布莱特的文化诗学批评观为研究个案,结合其具象化批评实践活动,通过重点分析他的经典性论断和代表性论著,逐步演绎出其批评思想的来龙去脉和精髓要旨,目的在于从理论的源头上厘清与把握文化诗学批评观的学理思路和实践走向,揭示其“文化的主体性”与“主体性的文化”、“历史文本化”与“文本历史化”、“权力话语化”与“话语权力化”等多重互文批评范畴的文化品格、历史语境和政治内涵。与此同时,重估和重构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批评流派的发展脉络与理论框架,并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地阐明其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对中国文化诗学批评理论的当代阐释和主体重建无疑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启示价值和历史观映鉴意义。我们有着充沛的理由与依据来确信,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批评理论一旦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学批评生态,势必助力于其自身批评实践的疆域扩展与理论完善,夯实在“立场自醒、理论自觉和价值自省”的思想基础之上,,还将强力拉动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向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生态型批评”理想不断靠拢,从而保持一种涵养传统与吸纳新知“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批评态势。
  • 度假岛探奇

    度假岛探奇

    2012年—2013年,长岛县委宣传部为征集“长岛精神表述语”,以电视屏幕为平台,向全县人民广泛征求意见。其间,并访问专家,请教贤能。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海岛文化人,理应积极参与,献计谋策。经过半年多的广泛考证,综合提炼,精确筛选,提出“岛美为荣,民生为重,优化生态,科学牧渔”的16字表述语,旨在推进生态旅游度假岛建设。
热门推荐
  • 重生嫡女之药妃天下

    重生嫡女之药妃天下

    她是皇室内定的太子妃,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师智囊,精医毒,擅谋略,却因错信了人,被挚爱的枕边人和嫡妹联手设计,腹中儿子惨死。惨死睁眼,苏梁浅重生回到了命运转折的十三岁。身怀绝世医术,知过去,晓未来,脱胎换骨,仇恨加身,别人眼中初回京城什么都不懂的乡巴佬。一枚金针,她是能枯骨生肉起死回身的绝世神医。运筹帷幄,她是从从不让自己吃亏没有败绩的战神。这一世,她不但要报仇雪恨,治病救人,还要医这乱世天下。愚钝的面纱才被揭下一角,她成了京城炙手可热的人物,苏家的门槛被踏破。有婚约的太子:“嫁给我,本宫保证今后不随便撩小宫女,独宠你一人。”上辈子的渣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浅儿,我一生只为你一人。”一心为她的兄长:“我若战死,不要把我埋的太深,我怕大齐受到入侵,百姓流离,你被欺负,我起不来,就算化成灰,我也要吹进敌人的眼睛里。”他呵气如兰,“江山归你,你归我!”【女主重生,男强女强,苏爽宠文,作者有数本完结文,坑品保障,欢迎跳坑】
  • 清焰凤吟

    清焰凤吟

    护城河水结了冰,凛冬已经过去了,可是春意却没了影儿。昨夜刚下过了雨,早春的雨落在皇城脚下,总是最冷的。护城河边上是无数干枯的芦苇,平时是灰蒙蒙的褐色的,昨夜下过雨以后竟起了一层白霜。皇城里的皇帝已经病了很久了,很老了,就像这芦苇一样干瘪,没有生气。凉凉的风吹到护城守卫年轻的面庞上,冷的他实实打了个喷嚏。“快拉吊桥啊!宣王造反了!宣王已经带兵包围皇城了!”老皇帝身边的大太监甩着拂尘,向……
  • 许天下为卿心

    许天下为卿心

    那日春光明媚,她被太医确诊怀孕,他却让人送来一碗落子汤,心碎,泪干,她以一种决绝的方式了断残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听钱钟书讲文学

    听钱钟书讲文学

    钱先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并不在于体系性的建构,而是从幽微处发端,在几千年浩瀚的文化时空中纵兴穿行,他的魅力就表现在与传统相向时那会心一笑的默契和超脱中。
  • 青春不负来人

    青春不负来人

    谢谢你在我最需要朋友的时候出现;谢谢你在我最需要勇气时出现;谢谢你在我最美的青春里出现;谢谢你在我不相信每一句话时,却相信了青春不负来人——我的那个来人便是你。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奥瑟罗

    奥瑟罗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大约于1603年所写作的,主角奥瑟罗是一位黑皮肤的摩尔人,担任威尼斯军的统帅。他听信部下的谗言,杀死了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等到真相大白后,奥瑟罗悔恨交集,终于用刀自尽,追随爱妻于黄泉下。最早于1604年11月1日在伦敦的WhitehallPalace首演。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他的悲剧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瑟罗》、《哈姆莱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 远梦轻无力

    远梦轻无力

    她的身份因多舛的命运而不断变换。术江国的郡主也好,大珣国的贵族千金也好,地位低贱的宫女也罢,她只求安生立命,无奈命运半点不由人!她不愿向命运低头,不想再四处飘零。...............她身边驻足的男子一个又一个。“你真是与众不同,你应该知道我的心思!”“我们真的可以‘小红低唱我吹箫’了。”“只要你点头,我就向太皇太后求亲!”“我给不了王后的地位,但我能给你我所有的爱!”“我们拉过勾,我会永远保护你!”..............他们哪一个能真正成为救赎她的人,哪一个又能成为她最后的归宿?!
  • 毒医凰妃

    毒医凰妃

    不就是穿越吗?唐门毒女怕过谁?夫君病弱又短命?看我如何扭转乾坤!莫名消失的记忆,阴谋不断的皇子……咦,王爷夫君也来添乱,胆敢给我挖个坑?“王爷呐,咱来玩玩?”白幽兰手拿新研制的毒粉。“王妃,你确定要玩?”王爷悠然一笑。转过身来,王爷瞬间变身修罗:“谁敢惹王妃,杀无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随着丧尸到末日

    随着丧尸到末日

    陨石落地的那一刻,他们的故事便开始了。个人不喜欢异能所以(^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