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24700000015

第15章 澡雪春秋(4)

从无意到自觉,《故事新编》写了中国文化的四大渊源,《补天》、《奔月》二篇是神话,《铸剑》、《非攻》二篇为墨侠,这4篇还属无意阶段,可以看作是鲁迅气质中本有的东西,他的如《朝花夕拾》中谈《山海经》的文字,与他《野草》中的文字作为佐证,再好不过说明了先生人格结构中的这一部分,他的民间性,他的近墨,与他的浪漫,和认真。其余4篇,从写作时间看,则自觉成分较大,理性掺入其间,《理水》、《采薇》二篇,我以为写得是“儒”,《出关》、《起死》则明显在写“道”,只是写“道”二篇写的是老庄之道,由它的代表直接出来发言,写“儒”的文字却一概发生于儒之前,在一个儒前时代,或前儒时代里,他们能否代表儒,或说正是以此方式成就对原儒的追回亦未可知,总之一切又都带上了某种传说的色彩,这种斑驳,好像又正代表着先生心中对其一贯的矛盾心态。

孔子没有出现。他隐身于文化里面。正像不写他的作者在他的序言中的另种隐身。这个留白值得注意。它使得舞台上有限的水银光柱聚打在《理水》、《采薇》人物所占据的亮点上。

《理水》说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开篇一片汪洋,文化山上的学者们吃着奇肱国飞车空投的粮食,热切而无聊地做着“禹是一条虫”的考据,小说的写法也是奇,禹到第三节(小说共四节)才出场,这时全篇已进行有二分之一。挥开了卫兵左右交叉的戈的,是那面目黧黑的大汉,真是精彩!更精彩的是他一步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官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面对着已经旷日持久的湮不是导的争议,作者写道:“禹一声也不响”,“禹一声也不响”,最后是,“禹微微一笑”;而支撑着他这自信的,是与坐而论道、胖得流油汗的官员们绝不同的、站着的那“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他们“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一样”。鲧的儿子大脚的禹与口舌发达的文化山上的学者们的区分,大约就是鲁迅心中真儒与伪儒的边界,在务实与蹈虚之间,济世与玩学问尚清谈之间,先生的边界坚硬到连那功成后的事迹也不放过,结尾禹进京后不重吃喝,做祭祀和法事却阔绰这一点却也多少影射了孔子的“札”。体制化政府化后的禹后之儒可能正因为这个表面的皮才渐渐丢掉了它起初的里。丢失了它的济世责任与百姓意识的。而这真可能是儒走向了学(形式)而不是济(实践)的根源也未可知。而那起初,正是先生要恢复的么?

《采薇》映入眼帘的是秋阳夕照的两部白胡子。养老堂台阶上并坐的老人是辽西孤竹君的两位世子,均让位而逃,又路遇,便一同来到西伯的养老院,本来他们是可以颐养天年的。可是他们偏不,不是不愿,而是不能,因为心里有一些标准不能放下,武王伐纣的大军面前便多了两个拦道的人——这当然为其最后赴首阳山之途作了铺垫。然而为那绝食作引子的却是作者行文中尽写的“烙好十张饼的工夫”,“烙好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以至“烙好一百零三四张饼的工夫”的机智,而“不再吃周家的大饼”却是对史书上“不食周粟”的现代翻译;在“让”与“伐”间比较,两位贤人作了他们的孝、仁要他们作的选择,而且这个“出走”是他们人生里的第二次选择,一次是不做王,这次是不做他们认为不义的王下的臣民,这亦无可厚非,没有任何人强迫他们这么做,只是他们身受的教育驱动他们必须这么做。而这么做时,他们都已是不能自食其力的老者了。以两部白胡子向整个社会宣战,以心内的王道向现实的王道宣战,正如拦在讨伐大军前面的垂垂老人一样的情境,使人读了感到滑稽又心酸的。鲁迅的目光却越过于此,他不舍追问的是“不食”形式下的价值的有无。义是什么?是正义之义,还是理念书本上的抽象道义,他要问个究竟,这个究竟就是会伤了这两位老人他也还要追问下去。伯夷、叔齐终于饿死。正如《理水》最后对回京后讲了排场的大禹颇有讥讽一样,《采薇》结尾借了各界的议论也使得首阳山的故事笼罩上颇多疑处。从中可见出儒之道德源头的回溯里先生情、理中的矛盾。

这可能正是他不让孔子在故事中出现的原因。《理水》、《采薇》两面谈儒,各有褒贬。禹代表着前懦积极入世的方面,是“有所为”,“为”的所指是百姓,所以它背后是有百姓支撑的;伯夷、叔齐则是前儒“有所不为”的一方面,“不为”的所指是自身,所以百姓只把他们当圣人看个稀罕,而不怎么站在它那一边。然而我觉得,有为与无为,后来,都已与王道无涉,只不过一个是“行义”,一个是“守节”,“行”是积极的儒,“守”也未尝不是懦道的另种积极,有种决绝的意味,为了一种自所坚信的念想去守,从而不惜生命放上去这一点,在一个物质与实惠至上的功利权衡一切的时代里,就不失其照人的光彩。那没让他走上前台的孔子曾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先生不写孔子,却写与“中行”不一的两个极端,禹的狂,与伯夷、叔齐之狷,难道在寓意着这个么?然而,那天真里也许真的纠缠有太多的矛盾,以至会以讹传讹,弄得形式总是大于内涵。鲁迅正是担心着这一点,才不惜在任何人事上都放上批判。不仅前儒这两篇,整部《故事新编》都是,标题的起始到最后,“补天”的决心与“起死”的绝望绞绕着他,从那诡异的行文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人所受的双向同时的拉力——这种拉力与他心灵的承受硬度成正比,甚至还可以看见在厦门对着海的一个窗口里面那张怨怒、哀伤到憔悴的脸。1997年1月在北京阜成门鲁迅纪念馆那空寂无人的展厅里,隔着玻璃,我再次看到了先生在厦门面海的山上照下的照片,在“全集”的扉页曾不止一次见过,不解的是为什么一身素衣的他依靠并手扶在一块墓碑上面,与坟合影的墓外的他凝视着,如今我明白了他。

避开孔子,避开尧舜,他选择了禹作儒之道德源头,足见鲁迅心中的儒是近墨的,有侠气,重实践。而这正是国人精神中所乏的。包括《采薇》,也是和《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迁将之作为列传第一——不同的,尽管他承认那是小说的文本来源。倍受文化纠缠的先生也是这样实践的,他在1934年9月25日——注意这个时间正是写《且介亭杂文》与《故事新编》的中段——写下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么》公开表明着这一点,那些文段是曾当学生时朗诵过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是中国的脊梁。”由此推断,先生将《故事新编》作为他本人小说创作的终篇,就有着些许如《春秋》般的绝笔意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阻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理水》、《采薇》就史说,都属前孔子时代,在春秋以前,作为儒之道德源头,作为道统,各有经不住考证的疑问,何况在鲁迅眼中,根基都是动摇的,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或者根本不需儒之称号,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界线在心,而不在礼,或者理。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守节也是一种行义。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所谓“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从《论语》至《孟子》到《左传》,总有一个自衡的标准。念及太史公将伯夷、叔齐之事写入列传,且置于列传第一篇,也是有其用意的,更打动我的倒不只是“不食”的史实,而是一向吝墨的史家所发的史外随感,面对“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的善人与“暴戾恣睢”、“操行不轨”而“竞以寿终”的盗跖,太史公不禁发出“余甚惑焉”的天道是非的质问。念此,心境是无法轻快的,轰然耳边的是司马迁对孔子的一句引文: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何晏对它的集解可以背下来:“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松柏少凋伤;平岁树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然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这已是超出了一人一事的议论。对照此后的为儒而儒,将儒作为一件衣服去谋求“瞰饭之道”的伪儒——其中当然不乏读书人——而言,上古时代的两位固执的老人对周食说“不”的精神,也许在抽象意义上大于它的史实意义。正是这个,赢得孔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的喟然一叹,引来孟子“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并“伯夷,圣之清者也”的议论。毕竟有激烈的壮怀在里,有不附青云之志的决绝在里。因了这个,身居中原,投向西北的目光里,总是含着后来者的敬意。

作为生于孔子同时代、少孔子9岁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路,以耿直、勇毅见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称他“好勇力,志伉直”。就是这个有些莽莽撞撞的人,一直跟在孔子身边,并成了他的一面镜子。公山不狃之乱,使人召孔子,孔子竟有些动摇而为“周”的念想“欲往”之时,是子路不高兴地阻止了老师,《史记.孔子世家》里有一句,是:“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有一些政治抱负的辩白,然而“卒不行”。居停在卫,灵公夫人南子要见孔子,孔子辞谢不得情况下不得已而见一事也让子路很不高兴,一面是帷中夫人环佩玉声,一面是孔子的北面稽首。《世家》上又一句,“子路不说(悦)。”弄得孔子赶忙辩解“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足见子路是喜怒俱形于色的人,他不会为了某种虚饰的尊敬而掩盖真情,尤其不会为某种表面的“礼”去代替他心目中自有的对“义”的那一份看重。

因为直,所以陈蔡之厄时,面对仍然弦歌不止的孔子,他有些耐不住,走上前半愠怒地问,“君子亦有穷乎?”而在得到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肃然一答后,他便没有话说。先生的凛然大义与其好勇气质有着默然的共识,他要到了他自己没有说出的话。正是子路自己当年催促着还惦记着鲁国祭肉的老师赶紧出发离开的,所以在一些事情上,他似乎做得比孔子还要果决和彻底。从而成了孔子的一面镜子。这可能正是孔子如此喜爱和信任他的原因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是认定子路是跟从他走到底的最后一人的。

长期以来,我一直不解,怎么,一个好勇之人,与读书人——儒的形象气质真是相差甚远,却独独得到孔子如此大的信任。从气质上言,无论如何,子路都有些近墨侠,不仅在他成为孔子弟子前的行为与打扮,就是当了弟子后,仍然是剑不离手,动不动就拧着脖子与别人做一争执。眼里揉不得沙子也罢了,好像有时不免小题大做,让人觉得不怎么讲理。比如,对于孔子的治国首先必得肓顺之理,他就一下子敢于顶上,说:“子之迂也!”弄得孔子失态大叫“野哉,由也!”比如,子路使门人为臣之事,孔子病重,他就赶紧张罗着安排后事,使得孔子叹喟不止,“久矣哉,由之行诈也!”直说到自己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不大葬,死于道路,等等。可见子路冒失得可以,恼人得很,然而可爱。

刚、教、木、讷近仁。

正是由于这种性格,子路才会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挺身而出。而正是深知弟子的为人,孔子才会对他的命运结局有不祥的预感——如《史记》中记载所言——“若由也,不得死其然”。古歌里唱,命里的苦要来,谁能躲得开呢?子路根本没有想到要躲,天生的那保全自己的本能在他那里似乎全不存在。他要进城去,可是城门已经关了,况且赶着出了城门的子羔惶惶然地将一切都告知于他,好心地劝他快逃,然而他不肯,趁着使者入城的空,进了城。不知远在百里外的孔子能否看见他硬朗的背影,反正对这一切的发生,孔子是早有预料的,听说卫国出了事,这位已逾古稀之年的人只说一句——“柴(子羔)也其来,由(子路)死矣”。果然,那城门在子路的背后再也没有对他打开。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羼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日:‘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这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记载。同一篇文字,还记载了孔子的两句话,一句说于子路殉节事先,是“嗟乎,由死矣!”一句是事后的慨叹:“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意指有子路侍卫,侮慢之人不敢有恶言。

同类推荐
  • 流年杂履

    流年杂履

    本书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收入作者发表于报刊的文学评论、书评和影视评论。还有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对家乡、亲朋和学校生活的回忆性文字,以作者的亲历亲见亲受所感见证了家乡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历史发展,表现了作者对亲情、友情、乡情的眷顾和热爱,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并透视出特定历史时代风云的沧桑激变。书中收入的域外观感和国内游记类文字,意在通过对域外风情的介绍见出文化背景的差异,为我们的建设提供参照。国内游记旨在激发爱国情怀和亲近自然,以珍惜爱护我们的旅游资源。
  •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经典作品集)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经典作品集)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熏风点灯

    熏风点灯

    这些他曾经熟悉的场景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城市化的步伐像一条穷追不舍的恶狗,追得乡村狼狈不堪,诗意全无。那个曾经的村庄,除了是他的出生地这一条无可更改之外,其他的好像都已经面目全非。这种变化既让他痛苦又让他迷惘。他的乡村出身和既往的乡村经验,使他对城市纯物质化的文明生活几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和不适感。他就像一根深深扎进城市肌肉里的刺,与这具现代化的肌体格格不入。他甚至觉得就是在城市再待上二十年,自己仍然是鸭绿江冲积平原上走出的一个农民。这种“异乡人”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他急于找到他的“家”。然而这个“家”已经不再是出生之地的几间老屋或几亩稻田,他寻找的是一处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港湾和灵魂的栖居之所。
  • 日新居吟草

    日新居吟草

    《日新居吟草》收录作者王宏昌先生自2006年以来创作的240多首诗词,作品风格清丽、朴厚,题材广泛,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
热门推荐
  • 时光等等我

    时光等等我

    时光荏苒,转眼我已长大,很多事不会等我足够有能力的时候再发生,也有很多人,不会等我有能力的时候再去陪伴。
  • 蜚声世界的中国作家:林语堂

    蜚声世界的中国作家:林语堂

    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蜚声世界文坛的中国作家林语堂》由厉向君所著,可供广大文学爱好者们阅读。
  • 红杏出墙记7:风波背后

    红杏出墙记7:风波背后

    讲的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江南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语言流畅自如,灵动传神,体现了作家高超的技巧和天赋。
  • 品茶拒绝表面功夫

    品茶拒绝表面功夫

    品茶,其实更是一种生活艺术!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茶的起源,到如今,茶已经遍及全世界,成为了风靡世界的饮品之一,甚至还形成了不同风情的茶文化。让我们我们从茶的起源,著名的十大名茶,沏茶,品茶,各国特色饮法,各式茶具等方面让大家品茶拒绝表面功夫……
  • 瑾色撩人

    瑾色撩人

    身患重病的现代女子苏瑾,一朝穿到古代,同名同姓的苏秀才家的次女身上。能重活一世,是上天的垂怜,苏瑾只想做个安静的美女子,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静静的享受活着的美好。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

    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种田之农家小丑女

    种田之农家小丑女

    *集【高、黑、壮】于一身的方茹穿越了,变成了古代受伤破相的农家女方月娘!不过是脸上多了一个疤,怎么就成人见人嫌的无盐丑女了?捂住这个疤,她还是很美的嘛!-没想到,穿越后不仅大变样,还白捡了一个好看的相公!方茹感动得都快哭了!苍天啊,大地啊,上辈子母胎单身30年,这次老天爷可算开眼了,给发了一个又年轻又俊俏的小相公!方茹(方月娘)喜滋滋的将相公杠回了家。只是,方茹看着自家相公手撕旧情人,撵走恶堂妹,一路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怎么感觉不对?这开挂的好像不是她,好像是她的‘小白脸’相公啊!*【相公】:-上辈子李谦被人污蔑清白,打断了手,不能再参加科考,就算后来仇人被他弄得家破人亡,也填不了他心中的恨!重活一世,李谦发现自己竟然多了一个……傻乎乎的娘子?“相公,这骨头汤的味道极好,你来尝一尝,大夫说吃啥补啥,你这手断了,该多些骨头汤补一补。”笑得傻气的小娘子端来了热乎乎的汤。什么,他的手又断了?谁干的!哦,只是小指头折了。方茹突然觉得凉嗖嗖的,好冷啊。她心想:天冷了,该给相公准备一套冬衣了。
  • 黑暗小卖部

    黑暗小卖部

    白天,他的小卖部就只是小卖部,饮料、烟酒、日用品等等,应有尽有……夜晚,当老板换上一身极为中二、长到能盖住脚后跟的黑色长袍后,小卖部就可以售卖运气、财富、名望、才华、地位等等常人所能想到的一切。什么?你问我他的小卖部为什么能卖这些?还有别人为什么会知道?我不知道,你自己去小卖部问陈老板。(本故事纯属虚构......)
  • 始之相爱深

    始之相爱深

    容楠自从不再受公司重用后就开始了混日子的职场生活,掩盖自己的才华和光芒,沉迷于自己的随心所欲中。她的心中有对过往感情的放不下,也有对职场的心灰意冷……叶靳羽的出现和鼓励点燃了容楠心中曾经的斗志,照亮了她的光芒。他对容楠温柔以待,肆意地宠她,但乔柏寒的回归动摇了容楠的内心,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容楠能理解叶靳羽的愤怒,却无法接受他步步惊心的精明算计,但是在这一步步的算计中,她早已认清了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