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3200000030

第30章

特别对莫伯军的担忧似乎更多理些,他说,小莫是应该早些离开五道梁了,他已经当了9年兵了。他应该给予五道梁的都付给了,五道梁该给他的和不该给予他的他也都接受了、五道梁这个地方呆久了,几乎所有的人身体都要受到极大的损伤,性格也要变得怪癖。小莫难道不明白自己付出的已经超过身体的极限了吗?他明白,经谁都明折。但是他忍耐着各种无奈坚持工作在五道梁,过去他想退伍而组织需要他继续留队时,他忍耐着。后来组织考虑到可以照顾他的愿望而他却提出要坚守在五道梁时,这同样需要忍耐。说句心底里的话,我对莫伯军这样的同志是很喜欢的,尽管他们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有些缺点还很突出,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丝毫不会含糊的,这就是当组织上把哪怕再重的担子压在肩上时,即使他们浑身伤痕累累,也会挺起腰杆挑起来。没有莫伯军这样千千万万个高原战士,怎么会有青藏兵站部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受到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队伍?

陈二位讲了他的兵,却很少提到自己,我想这大概不是他的疏忽,而是有意的回避吧。因为他给我说过,他心里有话,要好好给我倾吐倾吐。五道梁那个地方人烟稀少,知己者很少,他又不能在他的部属面前把什么心里的话都讲出来,特别是那些窝在心底里有时又不得不倾吐的,在一些不理解的人看来属于牢骚的话,是不能在兵们的面前讲的。他是一站之长,站在下级面前,就是他们的标兵,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讲的讲到什么分寸,这是很有讲究的。作为一个几十年间奔波在青藏高原军营里的作家,我深知每一个高原官兵都有压在心底里的“私房话”。在我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之后,他们才会毫无保留地把“私房话”端出来让你听。

陈二位在汽车连当驾驶员以及后来当连长的时候,我还不认识他。后来他到沱沱河兵站、纳赤台兵站以至现在到五道梁兵站工作,我不仅有所耳闻而且多次见面,再加上“乡党”的关系,慢慢地便成了好朋友,对于他的事也就知道的多了。他的20年兵历中,有19年是泡在青藏线上的基层单位,连队和兵站。别人告诉我,陈二位的身体已经被高山反应折磨得精疲力尽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身体现在进入全面大修阶段了”,他的意思是说应该全面“大修”了,但是还没有进行“大修”。因为在2000年夏天我见到他时,他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高山反应在陈二位身上最明显的反应是头晕,一走路就头晕。

1993年他到某汽车团10连当连长时开始头晕的,那时他经常带着车队在线上跑,跑着跑着说不定什么时间眼前一黑,就晕过去了。晕的时间很短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后来当然是越来越严重了,有时一天之中就能达到8次头晕。他总觉得在高原上工作的人,哪个能没高山反应,所以他直没有把自己头晕的问题当成个事,甚至连他的爱人刘翠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不知道。1996年他调列兵站去工作时,他只是给领导说了句“我已经143次去过西藏了”,并没有明确地告诉领导自己有头晕的毛病。他到了沱沱河当副站长不久,头晕的毛病就明显地加重了,较之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头晕持续的时间再不是几十秒钟的瞬间了,有时他要躺半天才能恢复过来,而且头晕过后伴之而来的是头疼。有一次他头晕头疼实在熬不过去了,才给刘翠打了个电话,告诉了自己有这种病。

这是刘翠第一次从丈夫的口里听他讲自己的病情,刘翠听出他在电话中说话的声音很乏力,放心不下,便立即乘车到了五道梁。当时陈二位躺倒在床上已经二天了,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刘翠问他想吃点什么,他说想吃点家乡的臊予面。刘翠搜尽兵站食堂的角角落落找到了做臊子丽的辣椒、醋、生姜、瘦肉等原料,又倾其全部烹调技术之才华,做出了陕西风味很浓的臊子面。没想到二位端起碗只戳了两筷头就放下了。他说口里没味,吃什么都不香。

刘翠知道病中的丈夫是厌食的,就安慰他说:没并系,过两天等你病见好了,我再做臊予面给你吃。两天后当刘翠把做的油汪汪、香喷喷的臊了面端给一位时,一位一口气儿就吃了5碗,真馋人!说来也怪,从那以后,只要陈二位高山反应头晕时,有媳妇刘翠做的臊了面,病情马上就见轻。别人说,陈站长不是采用药物去治疗高山病,而是用“感情治疗”。我相信这话。人在病中最痛苦的日子里,最思念的往往是自己最亲最亲的人,这时候如果他所思念的人能来到身边,绝对有助于缓解他的病情。这便是人的精神作用在治疗疾病中所起的特殊功效;当然,我还相信这样一个事实:爱妻刘翠精心做的臊了面毕竟不能根治丈夫陈二位的高山反应这个顽疾。尽管这些年中,她一次叉次地从格尔木往沱沱河、五道梁跑,为二位不知做了多少次可口可心的臊子面,二位的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了。

2000年一开始,陈二位就开始抱病工作,从来没有到医院检查过身体的他突然想去格尔木让医生给他看看病。他对站上的一位领导说,虽然过去我也能感觉到自己身体有毛病,但总有一种侥幸心理促使我没有勇气进医院的门。看来我不能再自欺欺人了,必须面对现实,到医院去检查身体。不巧的是当时教导员公出不在站上,他要是一走,站上没有主管领导,这是不行的。刘翠在格尔木急得直淌眼泪,他在电话上对丈夫说:二位,你给领导请个假,让别人管站上的工作,你快下山检查身体吧!二位则说,让谁管去?就我和教导员两个人最熟悉站上的情况,我俩都走了,哪个生人能下子抓得起工作?刘翠是兵站部评出的“优秀军人妻子”,从来不拖二位的后腿,见二位说的有理,便不坚持让二位下山了,说:你想吃什么就告诉我,我做好了给你送上去。二位说:我啥也不想吃,我只感到自己再在这儿呆下去,身体确实撑不住了。刘翠光是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期间,他两次在工作时晕倒在地上,是公务员把他背到床上,醒后他才知道内己晕倒了一刻钟。

后来,陈二位到22医院检查身体时,就查出了一身的毛病:心脏供血不不足,脑右上4区有块病灶,萎缩性胃炎,颈椎5?7椎间盘突出,腰椎4—7右侧椎间盘突出。

我看着他桌头那一大摞病历,问:

“你的下一步打算是什么?”

“医生已经给我打过招呼了,必须抓紧时间治病。我现在最现实的想法是住进医院里,让我痛痛快快地病休一段时间,上高原20年了,医院的病房是什么滋味,我没尝过,这回不想尝也得尝了。”

他的话里含着一种无奈。

我望着满脸倦色的陈二位,突然眼前浮现出一面斑斑驳驳的墙壁,墙壁上用白灰刷写着两个大字:忍耐。

这而墙壁就是20多年前的五道梁兵站紧挨着青藏公路的围墙,墙中间有一个没有门栏的大大的门,“忍耐”二字写在门的右侧墙上,左侧墙上也写着两个字:吃苦。我之所以特别提出了“怨耐”二字,因为它太新颖了,过去人们还没看见谁把这两个字以显赫的位置写在兵站的墙上,显然写它的人是要向大家昭示一种精神,提倡一种境界,表露一种心迹。

五道梁兵站出现这两个字的年代大约在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到底是1978年、1979年还是在1980年或1981年,为了弄清楚它,我寻找了不少当年在青减线上工作的老同志,请他们回忆这件事,都没有得到令我满意的结果。比较让我信服的答案是赵信大校的一番回忆。

赵信是1960年4月到五道梁兵站,他在那个令人难以想象出有多荒凉、艰苦的地方呆了四年半,站过岗,做过饭,给过往汽车加过油,还剿过匪。后来他任过宣传科长、仓库政委、兵站部副政委,车管学院政委、西北物资局政委。现在退休在西安。他告诉我,青藏线官兵口头上讲“忍耐”这两个字在早先的时候就能听得到,但是作为标语口号用文宁写出来,确实是起始于五道梁兵站他倾向于在1980年到1982年之问,到底是由准提出来并写在墙上他无从查起。他告诉了我出现这个标语口号的具体背景:那是新兵入伍的时间,一些新兵小愿到五道梁兵站来,分来后也不安心工作。有一年来了10个新兵,就有两个新兵过不了高山反应的袭击这一天,永远地倒在了五道梁。在这种情况下,新兵中出现一些思想波动一点也不奇怪;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兵站出现“忍耐”这两个字的标语同样不奇怪。

赵信对我说:据说“忍耐”这两个字在五道梁兵站的墙上写出后,一度还出现过小同的认识。持不同意见的同志认为,“忍耐”是一种消极对待艰苦环境的思想,“忍耐”只能一时半会起作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安心在高原工作的问题,还足要靠党性,靠觉悟多数高原人,特别足在高原战斗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同志,则认为“忍耐”这两个字提的特别真实和具有概括力。没有觉悟或党性不强的人,他只能当逃兵,决不会“忍耐”。“忍耐”恰恰是甘愿吃亏,乐于奉献,识大体、顾人局,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革命利益的精神。所以“忍耐”是一种思想品质,一种道德情操,一种精神境界。

在青藏线上积极提倡“忍耐”精神的当数现任第三军医大学政委耿兴华少将,他当时是格尔木大站的政委。这位曾经做过“诗人梦”的将军,在他的职务并不算太高的中青年时代就经常提出一些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对新事物总是满腔热情地喝彩开道。我只举这样个例子:被总后勤部授于荣誉称号“有理想热爱高原的优秀战上”孔志毅,后来在漂流长江的壮举中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孔志毅这个典型的树立以及他后来漂流长江的行动,许多同志都有不同看法。作为孔志毅所在团的副政委耿兴华,是极力推荐并宣传孔忐毅的。我因为写过反映孔志毅的报告文学《昆仑白雪》和《昆仑山的爱情》,与孔志毅及他的妻子徐岚成了好朋友,他俩多次在我面前提及耿必华对他们的关怀、帮助。尤其使我难忘的是,一次孔志毅给我讲了在即将给他授于荣誉称号前,耿兴华专门找他谈话,指出了他的缺点。而在一些人不同意树立孔志毅为典型时,耿兴华是坚定不移地认为他当之无愧地足个典型,请求给他授予称号。就是这个耿兴华最早在他所管辖的单位把“特别能忍耐”这个口号叫得响响的。据说,当时在“民间”已经基本上趋于一致地提出了“三个特别精神”(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可是由于一些人对“特别能忍耐”的提法有异议,所以兵站部的领导在讲到“三个特别精神”时也总足小心翼翼的。它第一次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出现,那就是耿兴华、赵信等同志为兵站部部长王根成和政委杜克安的讲话里。真正地把“三个特别精神”在全军全国叫响,这还归功于现任解放军撤副总编江永红,他也是一位很出色的报告文学作家。他是最早宣传青藏兵站部事迹的记者之一,功不可没。

那是1989年12月,青海、西藏和青藏兵站部纪念青藏公路通车35周年,年轻的少校记者江永红来到了青藏高原。按他原先设计的“蓝图”,他要乘汽车从两宁一直走到拉萨。然而心劲极盛的他并没有抵挡住高山反应的袭击,汽车行至长江源头的沱沱河兵站,他就头疼,呕吐。他的身体实在承受不了这无情的摧残,陪他的同志遵照当时兵站部政委范银瑞的安排,又把他送回西宁。直到今天,江永红还感到遗憾:如果我咬着牙坚持一下也许就翻过5300米的唐占拉山,到了拉萨。江永红回到北京后不久,《解放军报》就于当年12月22日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他写的报道,题目:《青藏线畅通35载,创奇迹前无古人。奥秘在于指战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

1990年7月18日,江泽民主席在视察青藏兵站部的部队时,专门给兵站部题词:“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

从此,“忍耐”便成了共和国军人独有的品质。

从那以后,我每次来到青藏线上,不仅在五道梁,而且在沱沱河、在唐古拉山、在安多、在黑河……凡是常年驻扎着军人的地方,我都有一种被高山反应折磨以后所产生的无法抑制和无法形容的自豪:正是在被人称之为“生命禁区”的人烟稀少的地方,中国军人用顽强的意志和赤胆忠心,创造了一种丰盈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当这种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所承认后,它就变为大家共有的精神财富了。

在当前西部开发的热浪中,我几次上青藏高原,无论是在新兴的城镇里,还是在荒野开采油田的工地上,或是在牧区的大草原上,都能看到人们用各种笔体各种颜色将“三个特别”书写出来,悬挂或雕刻在十分显眼的地方。每在这时候我就为我的那些默默无闻的奋战在青藏线上的战友——老的战友、新的战友:已经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战友,现在仍然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战友,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同类推荐
  • 褐马鸡和他的邻居们:大山观鸟笔记

    褐马鸡和他的邻居们:大山观鸟笔记

    这是吕梁山余脉的一处山谷,山谷不深,因有玄中寺的晨钟暮鼓烘托更显幽静。每每凌晨,这里的太阳总是被褐马鸡的咕咕声唤醒,在幽静的山谷中回荡而悠扬。有寺,有善心,持之以恒的投食善待终于让我们可以看到了和谐的一幕,也终于可以与褐马鸡近距离相伴。褐马鸡不容置疑是这个山谷的主宰,每次的出现都会以高亢嘹亮的歌声激荡山谷,似出征的军号在山壁间不断地冲撞。他们大多数时间会选择这样从天而降的方式隆重出场。落地后他们从容的整理好略显凌乱的羽毛,高昂着头向邻居们注目后再优雅地迈步觅食。星鸦、山雀、大苇莺、啄木鸟、大天鹅、猫头鹰、苍鹭……在这样的山谷里,和褐马鸡一样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和谐共处,唤醒整个山谷的冬眠,等待每一场春暖花开。
  • 秦淮水骨

    秦淮水骨

    《秦淮水骨》精选作者叶灵在各个文学期刊发表的散文。作者喜欢文化和历史,在行走中感受思考,她站在文化与人性的角度,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触历史与文化,以独特的视角感受其所散发的人性光辉与文化精髓。作者凭借一定的文史学养功底,以及对现实历史文化的独特理解,寻求一种面向社会、人生的意蕴深度,使得散文得到了深度的开掘。作者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图景,不但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拓展了当代女性知性散文创作的领域与途径。叶灵的散文有“大气象”,也有“小姿态”。“小姿态”作品充满灵动与活泼,意境优美,隽永清新。
  • 紫薇花事

    紫薇花事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紫薇开花是夏秋之际,桃李虽艳,已无踪影。这一句是用桃李来衬托紫薇的独特之处,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及花期之长,杜牧因写了《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 神州轶闻录系列:武林拾趣

    神州轶闻录系列:武林拾趣

    本书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书是神州轶闻录中的一本,生动披露鲜为人知的文豪文坛史事。
  • 对错都是为了爱

    对错都是为了爱

    30多个故事,30多种不同的人生,30多次直面爱与生命的本质后才得到的透彻感动。在这本书里,历尽世事的刘墉不再传授如何披着铠甲识破假丑恶,反而用一双慧眼和一颗柔软的心,来帮我们认识被淹没在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爱的面目。明明可以有更“精明”的选择,却义无反顾地选了“愚蠢”的那一项;明明爱本身一点也不公平,却从未想过舍弃;明明在心里深爱了一辈子,却无法说出一句简单的“我爱你”……在爱里,我们每个人都不那么聪明,却因为不聪明而幸福着。刘墉用朴素而干净的文字让我们明白,在爱里,不只是爱的形式没那么重要,就连对错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颗颗真挚的心。
热门推荐
  • 木叶之皮卡丘

    木叶之皮卡丘

    简介额无力总而言之就是某只不正常的皮卡丘穿到火影里的故事嘤嘤嘤(没有系统,没有修仙,没有变人同样没有女主!虽然皮卡丘很阔爱。。。)
  • 快穿男主已黑化

    快穿男主已黑化

    101系统:【叮,boss你的男主已到位,请接收!】殿九:好的!书生:接个任务吧!积分多多,奖励丰厚。殿九:可以!101系统:请boss拆了这对cp,接手男主!殿九:没问题!书生,101系统:【叮,请拖走黑化100%男主、、、】殿九:。。。。。(文文内容包括:书坑作者在线填坑;书神和系统专业坑主子;女主徒手拆cp,直播打脸进程,专业作死一万年,并且一受刺激就会开启六亲不认的团灭模式……)
  • 旧忆书

    旧忆书

    这是一个仙和“灵”的世界,修仙孕灵,羽化升仙是每个人穷极一生的目标。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是这片大陆的主旋律!人人都想将巅峰存在拉入凡间,取而代之!
  • 洛阳记

    洛阳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记游

    记游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之王要归来

    快穿之王要归来

    【快穿无CP女强轻松】琉璃只是想旅个三千世界游,顺便赚点“外快”<br><br>可是这些主角都是怎么回事!!想害我,还想抢走我吃的?我不要啊,我想回家啊~~后来,打败他(她),攻略他(她),顺便洗脑他(她)。嗯,真香。
  • 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实现显著进步的历史阶段。秦汉交通建设对于此后交通史的进程有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作者王子今总结了秦汉交通道路建设、津桥、车辆制作、运输动力开发、内河航运、近海航运和海外交通、造船业、都市交通等多方面的成就。对于秦汉主要文化区的交通结构、仓制和主要粮路、产业布局及运销区划、运输业、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通信形式、域外交通等也有所论述。交通与秦汉政体的成立,交通与秦汉经济的运行,交通与秦汉文化的发育,在“秦汉文明的交通史背景”这一主题下有所说明。“秦汉人的交通心理与交通习尚”也作为历史文化考察的对象有所讨论。
  • 尘封的武圣

    尘封的武圣

    千年一遇的武学奇才,还未成长就变废柴,何以为生?二十年重回武道巅峰,恩怨情仇皆系于身,何以为报?登峰造极开创未来,返璞归真万般归尘,何以为终?
  • 奈何时光终觉浅

    奈何时光终觉浅

    二中是恒城boss级的学校,校长觉得自己的学生就像一群妖魔鬼怪一样。小怪物们各自在boss的魔爪下修炼升级,最后离开,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就这么离开,是不是太潇洒了点?” 毕业的时候,何浅的选择让一些人大吃一惊。 “你什么时候都挺潇洒的。”坐在桌子旁喝豆腐脑的人眼皮都不带抬,“当然,估计只限于在我眼里。” “这顿早餐不会是散伙饭吧?” “如果你不把我一脚踹开,就不是。”一本正经的青春,总会被一群二货带跑偏,最终脱离原本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