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2400000070

第70章 20世纪中国新诗(1978—1989)(4)

舒停委婉地以人性的理想追求表达她对时代的抗议。尽管她的诗带有浓重的古典情调,但她的思考却是充分现代的。她是新诗潮最早的一位诗人,也是受到传统诗潮滋养最多的一位诗人。如同沟或桥,舒婷的诗体现诗的时代分野。把诗从外部世界的随意泛滥凝聚到人的情感风景的核心,舒婷是一个开始。

舒婷的诗体现了浪漫情调的极致。她把当代中国人理想失落后的感伤心境表现得非常充分。因为企望与追求的不能如愿,舒停创造了美丽的忧伤。她的声音代表了黑夜刚刚过去,曙光悄悄来临的蜕变期中国人复杂的心理和情绪。

中国新诗潮断然拒绝诗的服膺于现代迷信的矫情,它无声地倡导驱逐轻浮的欢乐昂扬之后的沉郁诗风。因为失落而使它充满悲凉,因为反思历史而使它满含苦痛,于是它被误读为迷惘的一代。其实,新诗潮代表的是黑暗中寻求光明的具有使命感的一代,只不过,这种寻求因艰难困苦而拥有超乎平常的沉重。梁小斌(1955)的《雪白的墙》和《中国,我的钥匙丟了》正是因此而成为最能代表一代人生发于特殊年代复杂情怀的诗篇。《雪白的墙》是幼小心灵对于肮脏年代的追悔,表达了晴空下纯洁的信念。《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主题则是对于无可名状的失落感的追寻:夹在书页里的三叶草,作为爱情信号的海涅诗集,童年的记忆和青春的约会等等都曾是昨日世界里的彩虹,但是——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中国,我的钥匙丟了。/……/太阳啊,/你看见我的钥匙了吗?/愿你的光芒/为它热烈地照耀。/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

梁小斌在他的诗中把动乱年代个人的遭遇提升为一种普遍的主题,个人经验和特定的时代氛围有完美的结合。读他的诗感受到浓重的忧患,但又有坚定而执著的追寻。梁小斌和他的同代人一样,认为诗人的宗旨在于改善人性。对生活的热爱使他最后能够驱走那笼罩诗中的昔日阴霾。像梁小斌这样以诗楔入历史和现实的,还有骆耕野、王家新、徐敬亚、王小妮、吕贵品、许德民等。创作群体大多为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77、78级大学生,他们在80年代初中期的创作得益于朦胧诗创作的滋养,又在新的时代有着对现实和历史的不乏青春气息的现代思考。

路耕野以《不满》一诗引起注意,他的《沉船》、《沸泉》、《车过秦岭》均体现出热烈的反思历史的精神。王家新的创作也始于80年代,但他的力作则以出访欧陆之后的居多。

在80年代,新诗潮的崛起伴随着无尽的纠缠、谴责或批判的风景,终究未能摇撼坚定的艺术实践。事实证实了北岛的预言:也许全部困难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时间总是公正的。新诗潮弭平了新诗史上的最大的一次断裂,它使五四开始的新诗传统得到接续和延伸;它结束了长期以来新诗向着古典的脱化,有效地修复和推进业已中断的新诗现代化进程;它结束了新诗思想艺术的大一统的窒息,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由此开始了艺术多元发展的运行。新诗潮结束了新诗的暗夜,以富有活力的实践撒下了新时期诗歌的第一线的曙光。

艺术一旦拨离意识形态的粘涩,它便会生发出向前推进的动力。新诗潮恢复了中国诗歌的生机,它造出了一代诗歌的辉煌,由此也宣告了艺术的极限。魔瓶的开启使魔怪不再受约束,它也促成了反对自身的力量。80年代中期,迅速发展的新诗潮登上了峰巅,由此也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而又迅猛的诗的哗变。

被称为新生代或第三代的诗人,他们接受了新诗潮的启蒙和滋养,但又以反叛的态度扬弃和批判前行者所已达到的目标。由于新生代和新诗潮在反对诗的陷于大统的艺术桎梏上持同样立场,也由于新生代是在新诗潮影响下形成并起步,它们在艺术构成上与传统诗相比更具亲缘色彩,故被概括为后新诗潮。

后诗新潮最后消解了诗的群体代言性质,它以更为个人化的姿态,仅仅以个体的方式面对世界。后新诗潮宣称它们拒绝新诗潮的社会使命感,宣称它们不代表社会、甚至不代表一代人,而只是他们自己。他们不愿使诗有更多的社会历史以及意义的承载,愿意恢复诗的平常状态。最典型的是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这首诗几乎就是计对着杨炼的《大雁塔》做另一种文章,在杨炼那里精心构筑的智力的空间,它的立体的历史内涵被平面化了。韩东几乎消解了杨炼赋予大雁塔的所有意义。

平常状态、平常心和平常话语,后新诗潮标举平民化的旗帜以反抗新诗潮在内容和艺术上的贵族的倾向。首先,它们因为消解意义而导向拒绝崇高。它们把大量的平凡甚至平庸引入诗中,用世俗的琐屑以替代新诗潮的崇高严峻。这方面的典型作品如王小龙的《外科病房》、蓝色的《圣诞节》、于坚的《尚义街六号》、李亚伟的《中文系》等,调佩和戏塘成为风尚。后新诗潮把诗从庄严肃穆的殿堂拉到了平民的日常生活,使诗去掉高不可攀的神圣而更为世俗化。

新生代诗人表现了对于艺术精致的嫌恶,他们认为新诗潮在艺术上的贵族倾向就是对于意象的刻意追求。新生代诗人放弃意象的营构,他们更愿意以日常口语人诗。他们甚至嘲笑:意象!真让人讨厌,那些混乱的,可以无限罗列下去的意象,仅仅是为了证实一句话甚至是废话。

由新生代对于新诗潮的全面反抗,爆发了80年代中期诗的又一次震撼。由《深圳青年报》和安傲《诗歌报》策划推出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是促成后新诗潮大声势的一个重大举措。1986年9月30日《深圳青年报》发表消息称:

朦胧诗髙峰之后的新诗,又在酝酿和已经浮荡起又一次新的艺术诘难。诗毫无犹豫地走向民间,走向青年。作为整个艺术家敏感的触角,数年来,它曾领众艺术之先,高扬并饮弹。目前,后崛起的诗流,仍是整个辽阔国土探索艺术的第一只公鸡。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两报此番运作是有感于朦胧诗之后诗业已产生新的嬗变而引动的。

徐敬亚最早对后新诗潮初显的实质作了阐释:崇高和庄严必须用非崇高和非庄严来否定反英雄和反意象就成为后崛起诗群的两大标志。大动乱后,中国人的真实生存、日常琐事、鸡毛蒜皮、七情六欲四处流淌了——应该说,反英雄化是对包括英雄(人造上帝)在内的上帝体系的反动,是现代人自尊自重平民意识的上升,是把兴奋矛头最后指向人本身的一种必然结果。贵族和英雄气息渐次消褪,代替它们的是冷态的生命体验。这使朦胧诗中疙疙瘩瘩的、饱含深刻的意象群纷纷溶化。语言被诗人高度亲近、高度敌对。反意象的结果,是诗又一次打破了缠足……对于新诗自身来说是更进一步靠近并发展了现代汉语。

后新诗潮改变了由《今天》开始的诗的使命承诺的单一流向,它打乱了新诗潮创造的诗的新秩序,它使中国现代诗陷人了空前的有意的混乱之中。在80年代,新权威的确立取代了旧权威的统治,如今则是无权威对于新权威的否定。失去主流的河水开始向四方流溢,它们行止无序,率性而为,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共生共处。例如在后新诗潮中,向着东方古典传统靠近的汉诗潮流,以及向着后现代主义靠近的非非诗派、他们诗派、莽汉诗派等潮流的各自独立发展便是极动人的景观。

这一场美丽的混乱,是自有新诗历史以来最散漫、也最放纵的一次充满游戏精神的诗性智慧的大展示。新诗线性发展的历史中断了,多向度和多层面的开展成为当代新诗的常态:走向历史和走向文化,走向个人和走向内心,走向麦地和走向生命,显现出从来未有的驳杂和繁富。一批卓有成就的女性诗人,更是破天荒地(指中国女性诗歌)大规模地把诗引向了女性的生命体验,在那里,她们从女性的视点和触觉开启了一片神秘的天空。翟永明的《女人》组诗二十首和《黑房间》、伊蕾的《独身女人的卧室》组诗十四首、唐亚平的《黑色沙漠》组诗十一首和《死亡表演》都是女性诗的杰作。

和平岁月和开放社会为女性才情的施展提供了充裕的条件,80年代中后期中国现代女性诗的繁荣创造了中国诗史空前的辉煌。它的代表诗人除上述提到的,还有陆忆敏、张真、海男、张烨、小君、林雪、虹影、赵琼、林河、童蔚等一个长长的名单。

朦胧诗高潮之后,在无节制的非崇高化的浸漫之中,学院诗人的中坚一直固守着纯诗的髙地。北京高校、特别是北京大学校园诗人的坚持尤为引人注目。以西川、海子、骆一禾、戈麦为代表的北京大学的一群,他们通过自办刊物和发表诗作,表达他们作为学院诗人特有的视点和关怀。1988年《倾向》创刊,编者在《(倾向)的倾向》中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议论:写作并不是语言之下的动作,纯感官的行为、宣泄或作为生活方式的无聊之举,从情绪感受直抵语言并且到语言为止的倒退,写作也不是从语言到语言的实验。为此他们郑重宣告:

写作是在语言之上的,是对语言的升华,是关于灵魂的历险。……诗人通过写作,所要寻找和发现的是最高虚构之上的真实、光明朗照的无限之境,是绝对的善,而这正是《倾向》的乌托邦,精神的乌托邦。

《倾向》特别强调他们对诗人写作的这种认识,基于诗人理想主义信念和应当得到倡导的知识分子精神的体认。校园诗人重申他们对秩序的原则的重视,认为秩序是对于艺术自觉的归纳,它首先是对于自由的节制。校园诗人显然已经预感到漫无节制可能对纯诗的建设构成危害。

1988年12月24日晚七时,由北大五四文学社和圆明园诗社在燕园联合举办黑洞诗歌朗诵演唱会,会上散发了由邢天执笔的《新浪漫主义宣言》:我们宣告:诗是建设性的,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有序的文字体系,它直接对人类灵魂进行干预。我们鼓励用最简单的文字处理最广泛的内容,竭力接近人类内心的真实,强调诗歌的主题性、激情和对生命的赞颂。这宣言与《(倾向)的倾向》互为呼应。在诗歌创作中大体表现出新理想主义或新浪漫主义追求倾向的青年诗人,还有陈东东、孟浪、肖开愚、柏桦、欧阳江河等。遗憾的是,这种关于理想精神的呼吁和追求被突如其来的有关死亡的事件打断了。

1989年3月14日凌晨3点,来自北京大学的诗人海子写了他一生中可能是最后的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天空,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那里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的嘴,吃和胃/—半用于谷业,他们自己繁殖/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向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可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悲哀而断续的思路,破碎的意象,不连贯的臆语,仿佛预示了某种幻灭。这诗句带来了不祥的惊恐。1989年3月26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这一天,当太阳越过山海关古老的城墙,在天下第一关苍劲的大字上投下了一道阴影,向着茫茫渤海坠落的时节,海子,这位在世上刚刚度过25年的诗人,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一段慢车道上卧轨自杀。他的诗友骆一禾夜以继日地整理他的遗稿,其中包括2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以及仅有的3篇日记。

骆一禾因海子的死亡深为悲伤,加以窗外令人哀感的风浪的袭击,他心力交瘁以至不起。1989年5月14日,骆一禾脑溢血猝倒于地。他昏睡了18天,于1989年5月31日在天坛医院去世。他的绝笔是写于5月13日的《海子生涯》。1989年6月10日,骆一禾的遗体在八宝山火化,他的亲人、老师和朋友含恨为他送别。中国新诗潮的理想主义选择死亡做它的结语。而中国现代诗史的最新一页,也将以死亡作它的开篇。

1995年4月5日风沙迷漫中,完稿于北京畅春园

(原载《诗探索》1995年第2辑)

同类推荐
  • 严歌苓小说的叙事伦理

    严歌苓小说的叙事伦理

    当代的海外华文作家当中,严歌苓算是比较活跃的一位。迄今,严歌苓的文学创作生涯已走过三十多年。在这期间,她笔耕不辍,奉献给读者大量的作品,在文学界,尤其是华文文学领域,已然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因此,对严歌苓小说进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实现对她本人的全面认识,而且也是丰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举措。通过梳理严歌苓的作品,可以发现,她的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和伦理表达上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和阶段性特征,与此同时,还体现出历时的整体上的变化。本书依循其创作历程,针对其作品的表现重心和特征,从政治伦理、文化伦理、两性伦理、生存伦理和人际伦理五种伦理关系出发,尝试对严歌苓小说的伦理表达进行历时性和整体性总结。
  • 刘荒田散文精选

    刘荒田散文精选

    《刘荒田散文精选》收录了著名旅美华人作家刘荒田近年来的散文新作,篇幅长短不一,内容风格各异。作品折射出不同人文资源在异国土地上的碰撞与交融。用一代新移民的眼睛,观察社会众生相,表现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用跨文化视野对原汁原味的原乡气质重新咀嚼,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深度扫瞄,重新审视往日的精神生态。
  •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的随笔作品:《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音乐的叙述》《高潮》《否定》《灵感》《色彩》《字与音》》《重读柴可夫斯基》《消失的意义》《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人类的正当研究便是人》《韩国的眼睛》《灵魂饭》等13篇。
  • 永远的驿站

    永远的驿站

    书中共收录这方面的文章15篇,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人文景观、遗迹,如《崇武古城》、《封闭与开放的土楼》、《走进四堡》等,作者凭藉这些历史遗存表达了加强国力、走向开放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热切愿望。其二为历史人物,如《民族英雄郑成功》、《世纪侨魂》、《睁眼向洋看世界》等,通过郑成功、陈嘉庚、林则徐等人物的风云际会,尽情讴歌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义精神及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
  • 唐宋八大家(第三册)

    唐宋八大家(第三册)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他们的作品在许多方面给现、当代散文写作以深远的影响。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编者精选了八位大家的著名篇章合做而成《唐宋八大家》一书,希望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能够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运用。
热门推荐
  • 拿破仑(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拿破仑(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这个系统好凶猛

    这个系统好凶猛

    老婆变成了系统精灵,和我一起称霸修真界。
  • 茶馆·龙须沟

    茶馆·龙须沟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老舍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50多个人物形象浓缩在茶馆中,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多个势力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龙须沟》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拥护和热爱。
  • 反攻宜昌(非虚构)

    反攻宜昌(非虚构)

    一九四一年初,日本乘英、美忙于应付欧洲战争之机,积极谋求南进,与英、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国也希望利用中国抗战拖住和消耗日本,因而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强烈感到,自己在远东进行的战争实际上是以中、苏、美、英为对象的,因而处理中国问题必须和解决南方问题、北方问题综合考虑,作长期打算。因此,日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大东亚长期战争指导纲要》和《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这两个文件在一九四一年一月十六日大本营会议上获得批准,并在御前会议上由天皇裁定。
  • 世说人语

    世说人语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杭商故事Ⅲ

    杭商故事Ⅲ

    本书收录50余篇刊发于《每日商报》的企业家报道,每篇介绍一位杭州企业家的创业故事。这些企业家来自各行各业,从制造业、服务业、纺织业到互联网行业等等,通过介绍他们的奋斗心路和企业发展壮大历程,弘扬创新奋进的精神。
  •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智慧的浓缩。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如能熟练恰当的运用典故,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精炼、更富感染力;在文字表达上运用寓意深刻的典故能起到言简意赅和画龙点睛的功效。本书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对典故进行了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阅读典故故事,了解他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国学知识,还可以感受到经史子集各自独特的魅力,增加学习的趣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误入星途之男神你别跑

    误入星途之男神你别跑

    这是一个小透明与爱豆之间温馨的小故事…陆漫漫,病苗子一个。在知道他的存在之前,以为自己的人生只有黑色,直到电视上出现他的身影,从此便惊艳了她整个年少时光…他叫沐歌,人如其名,其名如歌,从小在温室里长大,是聚光灯下万众瞩目的全能偶像。初遇,是在机场,她不小心撞上了真实的他…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地向我走来,月色和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再遇见,是在演唱会上,她没有赶上他的演唱会,他却意外地救了她…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她决定这辈子,只爱他一人。陆漫漫:我不喜欢自己,我只喜欢你。而我喜欢你,与你无关。沐歌:回来吧,等你唱歌比赛摘得桂冠,我就和你在一起。陆漫漫:我朝你走了99步,最后一步我把它留给尊严。———————小剧场————————沐歌盘坐在地抱着陆漫漫大腿,吼道:“陆漫漫你个大骗子,还说有多爱我,啥时候了还不跟我求婚!”陆漫漫冷哼,“你还是人吗?劳资追你大半辈子,这种事还要我主动!”沐歌娇羞,“快点嘛,人家等不及了!”陆漫漫:“行行行,你赢了,嫁不嫁给个痛快话!”沐歌头点的跟小鸡啄米似的,“嫁嫁嫁…”粉丝:滚滚滚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