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2400000042

第42章 美丽的遁逸——论中国后新诗潮(3)

在上述两个明显的阶段中,两种不同的成份呈现出既冲突又互补的共处关系。非文化倾向的基本价值只在于观念的提出,在艺术实践上更多借助于不动声色的冷抒情,以及极端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口语化,以此对抗风靡一时的意象化。他们诗派的创作集中体现出这种非艺术的艺术特色,韩东《有关大雁塔》是典型的,开头就是——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这诗句,一方面暗示文化的神秘和它的不可知性,一方面以完全漠然的语言表示对文化的冷淡。

究竟非文化的理想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占领诗歌,这需要有力的实践来证实但诗对于意象乃至艺术装饰的冷淡,则是已成的事实。在当前这样令人迷乱的诗歜现实面前,响起诗人的质问:那些质朴的东西哪里去了?那些本源的东西哪里去了?怎样解释归真反朴?(韩东)面对过份的柔软的装饰,这质问的合理性没有理由怀疑。

内审视生命体验——最后的皈依

呼唤多年的自我复归,中国诗争取到的只是对诗人个性的承认,承认诗人拥有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心灵,以感应昔日熟视无睹的世界。但诗人运用这些自由显然不是为自己,而是直接或间接地用以表达对于社会问题的自己的看法。在以往,诗人对世界乃至自身不拥有这种属于自己的看法的自由。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已成为当前诗运的焦点。

自我复归或走向内心作为新诗潮的全力争取,并非一个难以到达的遥远的目标。但诗人的自我觉醒,却造出了中国诗歌动人的景观:一个隐秘的内在世界终于在这种觉醒中被发现。这发现伴随着对人的不能独立状态的否定,开始是作为一个机器中的螺丝钉而淹没了自我,一旦回到自身,人于是把自身看成了一部机器,一个太阳,乃至一个宇宙。这个内宇宙的浩瀚博大,完全可与外宇宙相比拟。人们为自己的这个发现所震惊,诗歌于是又一次开始没有终点的探寻。

后新诗潮把对于生命的体验当作有异于前的追逐:

生命是一个谜,也许永远是一个谜。它将作为茫茫宇宙的中心问题困扰着我们,直至人类的终结。人类从未停止过呼唤上帝,过去是因为物质的匮乏,现在则因为物质的剧增。科学家将生命作为固体来分解,而文学家则应把生命作为液体来综合。……科学可以将人类转移到另一个星球,但无法再造一对生与死。所以,我们依然存在活下去的对立面和精神支柱;所以,宗教依然以其强烈的光源和科学一同普照人间;所以,幻想依然是使生命永恒的唯一方式。(麦秋:《现代派:我们的看法》,《知识份子》,1986年秋季号)

在先前被现实的纠缠弄得惶恐不安的地方,如今诗人又被生命的不可知弄得惶恐不安:

谁曾经是我,

谁是我的一天,一个秋天的日子,

谁是我的一个春天和几个春天,

谁,谁曾经是我,

我们不时地倒向尘埃或奔来奔去,

托着词典,翻到死亡这一页,

我们剪贴这个词,刺绣这个字眼,

拆开它的九个笔划又装上。

(陆忆敏:《美国妇女杂志》)

这些反复的询问表现出焦灼和困惑。人一旦回到自身,人就为自身所折磨。痈苦遥遥无期。

一方面玩味自身那没有边界的感觉世界,他们从来也没有如此自由的,也可以说是放肆地不要任何指导单凭直觉开掘这个陌生的宇宙。他们为自己的每一个发现惊喜若狂:孩子的弹珠在亲昵的区间滚动,水在推动中说出语言,玻璃与玻璃的碰挤充满和谐,钢琴上的一只手从不同的角度向你靠近……这世界竟是这样新鲜且不可穷尽!

另一方面,这内在世界一旦被发现,人们被自己所折磨从而经历了深重的苦难。这世界一如社会,这里有上帝,也有魔鬼。这个内在的精神实体的自身分裂,造成一个混沌迷乱的空间:上帝和魔鬼的战斗无休无止。人以前所未有的自觉占领这个世界。人猛然觉悟作为生物感到生死的玄妙及恐惧。先哲曾经把人喻为自然界最脆弱的一种芦苇,但却是有思想的芦苇,它的脆弱性在于自然界可以轻而易举将它摧毁。但《巴斯卡感想录》认为人仍然比摧毁他的宇宙更高贵。因为他知道他会死,尽管宇宙有胜过它之处,但宇宙对此亳无所知。

后新诗潮确认:诗只能是诗人生命的形式或自身,它是诗人灵魂的裸露。诗人对自我生命体验的重视是纯粹意义上的现代意识。它具有超脱民族局限的全人类性。诗歌弃客体论趋主体论的结果,是诗人更加勇敢地自省并深刻体验人类共有的内心世界,从人的生存状态考虑人的心理世界、内在本能意识,从而无限扩展自己的领地。

我仍然珍惜,怀着,

那伟大的野兽的心情注视世界,深思熟虑,

我想,历史并不遥远,

于是我听到了太古的潮汐,带着原始气息,

从黄昏,呱呱堕地的世界性死亡之中,

白羊星座仍在头顶闪烁,

犹如人类的繁殖之门,母性责重而可怕的光芒,

在我诞生之前,就注定了这是翟永明的《世界》,她把作为女人的特殊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当作诗的理解对象。《女人》组诗的独特性在于揭示外部世界只有在被主体所感受和体验的范围内存在;体验是生命自身的直接经验。诗人通过内部体验为自己的哲学找到合理的基础,它凭借人对自身的神秘感,凭借某种人神凝思的状态来进行直接的体验。

从事生命体验之传达的诗歌认为,生命的基本特征在生命的冲动与生命的绵延。这是一种超空间无限延续的生命流,这种绵延的性质决定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诗人凭直觉把握人类的生命冲动,从内部洞察生命现象,从而把无法言传的绵延的生命流——即在时间中流动的自我人格,概括为人的意识的自我体验、内心反省或自我意识。这种诗观认为思维是纯内心行为和主观自生的内心直觉:世界是一种异己力量,人的基本状况是悲观、烦恼、恐惧、焦躁一因此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是恶心!这种特殊哲学氛围构成无家可归的厌世感。

这是叙述的诗人对于生命体验的兴趣,与前述的平民意识和对艺术的典雅怀有敌意等现象,却是中国现今诗歌的极端化表现。这是不是最后一次?这是不是唯一的征服和占领?回答都是否定的。诗歌的动态结构作为一种秩序被确认之后,这只受到社会新的发展力抽打的陀螵!不会骤然停止它的旋转只要作为运动的现代化的内驱力不消失,诗的任何层次的变革都不具有最后的性质。

也许是受到极端魔力的驱使而走向极地。与此同时,急转弯或小回环都是动态诗歌随时可能出现的情景。宏观的预测是可以的,但肯定的预言则要承担风险。中国当今诗歌的现实已经否定了绝对的征服和占领。健康的诗歌已经承认艺术多元结构的合理性。如此则任何一种艺术不论它是神圣的、正统的,或现代的、鄙俗的,都只能是多元中的一类而不可能构成

全体。

只要诗的生命力没有萎缩,多元结构就不会解体。那么,在纷呈杂现的中国诗中保留一种、若干种古怪的极端或极端的古怪,当不会是暂时的现象,甚而可能会是永恒的现象。当然,永恒依然不是唯一。对于那些怀疑的目光,我们的回答是:你们有权利困惑,但你们没有理由忧虑!

1986年冬季革于泉州华侨大学,1988年夏季改于北京大学

(原载《文学评论》1988年第6期)

同类推荐
  • 流芳

    流芳

    作者对一百多位中外名人的传奇爱情故事,作了细腻、感人、真挚的抒发和阐释,一百多个催人泪下的爱情经典,尽现“流芳”的生动,不一样的经典诠释相同的真谛——最深的爱和最重的情,会随时日一起成长,永世流芳。我们都曾经拥有美好的、纯纯暖暖的、如淡蓝天空般清澈的爱情。现在,无论那份爱怎样,无论对方怎样,无论自己怎样,无论时空、际遇怎样,我们依然相信真爱的存在,真心爱过,就是高贵的。总有这样一个人,在你的生命里,在我们的生命里,流芳……
  • 胡适日记:离开大陆这些年

    胡适日记:离开大陆这些年

    胡适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也涉及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收录了胡适离开中国大陆至离世前(1950—1962)十二年间的日记。选编的大部分内容,反映了胡适在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领域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问之广博、治学之严谨、方法之科学。这样的内容,极具研究价值,可资借鉴。
  • 愿你的孤独 不负走过的路

    愿你的孤独 不负走过的路

    当你跨越孤独这座山丘,才会发现之前所受的苦,终将成为一种人生力量。初心客厅专栏作者、张德芬空间签约作者、读者公号专栏作者蔡尖尖,始终认为“尖尖而立,孤独自行,不负时光”,用41篇暖心的故事,讲述每个人所遇到的孤独而美好的人生故事。蔡尖尖曾是新媒体大潮下的一员,社会的喧嚣,生活的压力,职场的无奈,爱情的美好,梦想的憧憬……好比战场,你亲自去经过,征战过,才能赢过。她在自媒体平台受到很多读者的热捧,原创了多篇10万的文章。
  • 戴明贤集(第三卷):物之物语

    戴明贤集(第三卷):物之物语

    本书为《戴明贤集》第三卷,系戴老贵州系列作品之一。戴老着眼于生活小物件,集中选取了父辈友朋之间流传赠送的部分书画拓印、照片书稿、居家物什等,从“物之历史”的视角切入,将物之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亦默默写下数十位亲人师友的人生故事。书中主要述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人事,并借由相关物件追忆更早年月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地域变换多,所述人物众多。这些物件带着历史和旧日子的气息,是百样人生的无言见证。戴老以生活中的物件为支点撬动记忆,由物及人,展现了各种人物及其背后的时代风景,构成了“人与岁月”的深刻内涵。
  • 毛泽东读古典名著

    毛泽东读古典名著

    毛泽东博览群书,终身酷爱读书。早在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就熟读《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在后来的半个世纪,他还一直爱不释手,直至生命垂危的最后的岁月,他在病中还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还时常很有兴致地和身边的同志谈论和评说。本书重点将讲述了毛泽东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的批注、评论和轶闻趣事,不但让读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而且学习伟人的读书方法和智慧。
热门推荐
  • 九龙古虚

    九龙古虚

    浩瀚大陆,强者为尊。生死间夺九龙古脉,修炼古龙血脉,夺天地之造化,抢万物之灵物,逆天崛起!踏白骨,踩血海,横扫一切!
  • 我有特殊的分裂技巧

    我有特殊的分裂技巧

    陆翀患有严重的多重人格分裂,意外与青梅竹马的鹿崇重逢之后——陆翀:你喜欢什么样儿的女生!鹿崇:……不知道。陆翀:没事,你喜欢啥样的我都可以给你变!鹿崇:喵喵喵! 高中生涯就是这样的,简单而纯朴,伴随着朦胧的情愫,一直向前。
  • 治好病了要拆马甲

    治好病了要拆马甲

    或许任何人都需要救赎,无论走出来或者封闭自己都需要理由。能拯救一个人的,只有自己。
  • 马化腾人生哲学课

    马化腾人生哲学课

    腾讯,相信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公司。QQ,也基本成为无人不用的一个聊天软件。而近期,微信的迅猛发展,几乎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的沟通方式。马化腾比技术人员更懂市场,比市场人员更懂技术。表面看,腾讯是一家技术型互联网公司,实际上是一家娱乐公司。马化腾吃透了年轻人的特点,创意地把增值的娱乐无缝地融合在免费的聊天上,互联网是娱乐的传播载体,娱乐是互联网的增值服务,QQ成功地从单纯的聊天软件转型为娱乐平台,沉淀了数亿的忠诚用户,成了聊天软件,成了大众娱乐品牌。这就是智慧。马化腾是中国重商时代的代表人物,是成功创业的典范。对于有志创业的人来说,马化腾品尝过的酸甜苦辣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 阿喜上学

    阿喜上学

    清末,金山(早年华侨对北美洛基山一带的统称)唐人街几乎清一色的男人群里,开始出现了少数几个年轻女子。她们漂洋过海来到金山,或为人妻,或为人婢,后来由于各样的因缘际遇,进入了当地的公立学堂,与白人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在大英帝国体制下的教育系统里,她们遭遇了另外一种窘迫——那是与她们生来就熟稔的贫穷不完全相似的窘迫。她们被众多的敌人包围,诸如肤色,诸如性别,诸如年龄。她们的故事,与同时代许多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相比,实在微不足道。所以,她们就轻而易举地被人淡忘了。连她们的后代回忆起她们时,也是一脸茫然。我的主人公阿喜,便是那几个少女中的一个。
  • 王者荣耀之神梦一刀

    王者荣耀之神梦一刀

    亘古悠久的王者大陆,诸神即将归来,魔种之源暴动,天降异象,贤者预言“异落东方,纪元之末”,乱世将起,八荒动荡,英雄时代来临,他橘右京,身负神级体质异禀,神刀【无铭】,英雄崛起,神梦一刀流,一刀山河断,刀斩苍穹,摩柯无量,震怖寰宇。
  • 我不想嫁世子

    我不想嫁世子

    相亲无数次失败的理工女宁纤月一朝车祸穿越到古代开阳大陆夏桑国宁家嫡女身上,什么!?说她嚣张跋扈、蛮横无理!她就不信背过那么多数理化公式会学不会那些框框条条的规矩!学好规矩,及笄之后就该找个背景简单的家庭嫁过去相夫教子,好好生活到老了吧,什么!?她竟然跟夏桑国唯一的铁帽子王家的世子有婚约!她只是想好好做个宅女或者宅妇人混吃等死,不曾想就卷入了这些是是非非中...
  • 重生之妃笑天下

    重生之妃笑天下

    为了一个男人,她倾尽所有,用美貌和智慧,一步步将心爱的男人推上太子的宝座。可是她等来的不是赐婚的圣旨,而是丞相府满门抄斩,一夜之间她从丞相嫡女沦为了阶下囚,惨死在心爱的男人手中!重生归来,她如一个复仇的幽灵,神秘莫测,心狠手辣,以一己之力,搅动天下纷乱,让曾经害她的人匍匐在她脚下求饶,永世不能翻身……他是北漠的战王,杀伐果断,冷血无情,他跺跺脚,天下都要抖一抖。一个不敢爱,一个不懂爱,恩怨纠缠,爱恨交织……蓦然回首,笑看人世浮沉,人生起落,终身所求的也不过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满……
  • 你女票又作妖了

    你女票又作妖了

    前生她是最红影后,为了渣男离开娱乐圈,却发现他竟然和妹妹搞在了一起!渣男扬言从未碰过她,那肚子里的孩子是谁的?重生过后,孩爹主动找上门,只是这总裁好古怪,三番五次护她周全,让她人生开了挂,最后才发现他的真面目,“来,既然重逢了,我们再生个宝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针尖上的天使

    针尖上的天使

    《针尖上的天使》创作于1969至1976年,以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1960年代苏联的重大事件为时代背景。在莫斯科,某机关报的总编在中央委员会大楼门外心脏病发作,调查推测是因为他收到一份地下刊物的原稿。没人知道是谁放到他桌上的,可是里面的内容令官方很敏感,要是泄露出去……小说通过总编的司机、报社同事,总编的妻子、儿子等许多普通苏联人的经历和生活,生动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揭示了那个时代报界内幕、领导层的种种情状,还有知识阶层与政府的关系,爱情与背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