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1500000050

第50章 智者的误区(2)

若论及《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因为它既是文学作品,又是书法作品,故须分而述之。以文而论,后人多有赞誉。“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气”(清·李兆洛《骈体文锄);“真古今第一情种也”(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蒙,往来纸上。后来惟陶靖节(渊明)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山水清幽,名流雅集,写高旷之怀,吐金石之声……故文中说生死之痛,说今与昔同感,后之与今同悲,总是写乐之极致耳”(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笔情绝俗,高出选体”(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后人的这些评述,精当得体,笔者毋须赘言。尤为值得一说的是,在我有限的藏书中,各种古文选本,大约不下百十种吧,凡体例稍备者,均有《兰亭集序》选列其间。我相信选家的眼光,此亦足证斯文之被后世所推崇。相反,我查遍所存古籍,除找到一些《金谷诗序》的只言片语之外,竟没法找到该文(哪怕只是一篇)完整的踪迹。

对比之下,其文为后人所忘弃之事实,岂非显而易见么?至于《兰亭集序》的书法价值,更非三言两语所能备述,它是王羲之逸兴遄飞、把酒临风,以行书新体一挥而就的即兴之作,浑然天成,“如有神助”。王羲之去世多年之后,前面提到过的那位酷爱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为《兰亭》墨宝所痴迷,朝思暮想,遍寻国中历数年而终于觅得真迹。据说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去世前夕,特遗诏将《兰亭》孤本作为珍贵的陪葬品葬入昭陵,故《兰亭》真迹从此失传。世间所存《兰亭》拓本或摹本,遂成为稀世珍宝,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其艺术价值,享誉千载,在书法界自是无与伦比的。

《兰亭集序》从文章到书法,堪称“双绝”,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不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闪烁着辉耀古今的熠熠光芒。

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看出,王羲之与石崇二人,无论其道德人品、学术成就、口碑影响,相距何啻霄壤!而将《兰亭集序》与《金谷诗序》稍加比较,亦知其艺术水准的高低、优劣。换言之,王羲之以其文章与书法的显赫成就,足以留芳千古;而石崇则因其劣迹昭彰,只能遗臭万年。王羲之可以称得上“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石崇只能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如斯而已。

当然,以上的结论乃是今人之说。今人陋闻浅学如我者,略加考稽对比,对王、石二人便能得出如此迥然有别的评价。然而问题不在今人而在古人,主要在王羲之自已,是羲之先生听别人将《金谷》与《兰亭》、甚至将他本人与石崇相提并论,而“甚有欣色”。其实这四个字仅改一字,变成“甚有嗔色”也就行了,也就符合我们今天的评价和结论了。然则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欣”、“嗔”一字之差,差之千里。这只能说明王羲之本人确曾走进了一个误区——认识的误区,比附与企羡的误区,而且其“误”差之大,谬以远也。这就很值得我们深长思之了。此事发生在王羲之这样的名人、智者身上,虽年代久远,仍不能不令人感到困惑和遗憾。诚然,我们不能像责骂今人那样去苛责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王羲之,而应当本着既不妄诬古人、也不“为尊者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这一“憾事”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以求尽可能公允准确地解开“智者的误区”这一谜团。

王羲之生长的年代,是西晋与东晋的变乱交替之际。动摇了西晋根基并促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司马氏皇室宗亲争权夺位长达数年的“八王之乱”。前面提到的曾支持孙秀诛杀石崇的赵王司马伦,便是为祸最烈的“八王”之一。他发动政变,成功后自为相国,继而又人宫称帚。他诛杀异已,屠戮无辜,在内乱中残忍至极。史传评他“无学,不知书”,“素庸下,无智策,复受制于(孙)秀”,“秀亦以狡黠小才,贪淫昧利。所共立事者,皆邪佞之徒。”著名的“狗尾续貂”的典故,便说的是司马伦称帝时以貂尾作官员的冠饰,由于任官过滥,冗员充斥,貂尾不够故用狗尾冒充。足见时人对他的鄙夷。后司马伦被惠帝赐死,孙秀亦被斩首。此二人在西晋末年、东晋初年,名声很臭,成为当时舆论最为抨击、朝野最为痛恨的对象。因此,被他们诛杀的石崇反而受到同情,尤其是闹得沸沸扬扬、被世人目为“殉节”的绿珠之死,以及石崇的母、兄、妻、子十五人无辜株连被杀,更不乏同情之人。石崇虽暴虐成性,然比起司马伦的挑起战乱、杀人如麻,便成了“小巫见大巫”——大坏蛋杀坏蛋,似乎小坏蛋就不再是坏蛋而变成了“好蛋”——当时这种集中抨击“之乱”的一边倒的舆论,或许会左右王羲之的观感,以至忽略了石崇的劣迹,将石崇错当成“前代名人”而不辨其真伪。

再看石崇。依《晋书》所评,一方面说他“性乖寡悔”(性情乖僻任性,行事很少后悔),一方面又说他“学乃多闻”(好学而博闻强记);一方面贬他“任侠无行检”(任勇行侠,品行极不检点),一方面又褒他“颖悟有才气”(生性聪颖,颇有才华)。很有点“一分为二”的意味。照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此人属“有才无德”者流。也就是说石崇虽为富不仁品行不端,但并非不学无术的草包。而对于他的奢侈淫靡,《晋书》评:“帝风流靡,崇心载驰”,这是说,晋代从皇帝起风气就陷于淫乐奢靡,石崇在这种环境下内心也就愈加恣意放纵;把奢靡之风的起因,推到皇帝身上,上梁不正下梁歪嘛,诚然不无道理,但也隐含着为石崇辩解、开脱的意思。

《晋书》成书于距王羲之约三百年之后,对石崇尚有如此偏袒之说,可以想见在王羲之那个年代,评价人物有失偏颇,是非善恶有所混淆的情况,可说是较为常见的。王羲之与石崇,相隔不过几十年间,年代近了,缺少历史感与距离感,难以用“时间差”加以检验与比较,往往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即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也。在四世纪初年的东晋农耕时代,囿于交通、信息,或耽于观念、识见,尤其是在“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频繁地“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动荡年代,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对于同一人物,便很难臧否一致,亦很难“舆论一律”——不像今天之对于“当代石崇”即贪官污吏者流,报纸一张,(劣迹)传遍八方;新闻一播,(臭名)响遍全国”——何况对德与才,对贫与富,对节俭与奢靡,古人之识,未必完全等同于今人之见。石崇富甲一方,也算个“人物”,时人以其小才而掩其大德之不足,以其巨富而讳其不仁之劣迹,故能使其名噪一时,为当时尚玄空谈之士所津津乐道,以至让王羲之这样的智者也陷入了认识的误区。岂止王羲之,甚至更晚的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在其名篇《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仍以“罚依金谷酒数”作为结尾之句,其所引用的,也还是石崇宴客于金谷园,诗不成罚酒三杯的典故。这说明“金谷诗会”在晋代以降还是有较大影响的,王羲之为之“倾倒”也就是情理中事了。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谷诗序》与《兰亭集序》在形式上、表象上颇多相似或相近之处——都是名流雅集,都是饮酒赋诗,都是清谈说玄,都有诗集传世,都由名人作序……等等。上述种种,都容易使王羲之在听人“相提并论”时,不自觉地走入闻之而“甚有欣色”的误区。

如上所述,王羲之陷进企羡的误区,是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客观原因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可以忽略他陷入误区的主观因素。即便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一失也终归是失呀!从主观上讲,王羲之究竟失在何处?失之察(不能详察事物的端倪),失之瞽(像盲人一样失去识别能力),失之偏颇(认识的片面性),失之趋时(对时尚、风气的认同与趋附)——也许都是中肯的批评。依愚见,关键还在趋时,因为趋时,方有失之察、失之瞽、失之偏颇之弊。王羲之出身名门,从小在官宦人家长大。王氏家族居住的乌衣巷,是晋代著名的仕宦贵族区。唐朝诗人刘禹锡咏史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提到的王(导)、谢(安),前者官至司徒(宰相),系羲之的族伯,后者官至尚书仆射,乃羲之的忘年至交。羲之的岳父郗鉴又是当朝太尉。王羲之周围的朋友,殷浩、庾亮、孙绰,以及支道林、李充、许询等,要么是朝廷重臣,要么是时贤名流。这样的士大夫贵族圈子及其代表人物,实际上左右着当时的社会时尚与风气——或由他们造势发韧而为起始,或由他们呼风唤雨而成气候。比如清谈说玄,即名士们聚在一起,以老庄哲学为主要内容,探玄究微,辨名析理,这在当时就很盛行。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由于汉末政治黑暗,残酷迫害那些讥评时政的士人,“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第1井)。

王羲之是谈玄清议的积极参与者,兰亭之会其实就是一次名士雅集的谈玄盛会;很自然地,前人的谈玄集会“金谷诗会”便成了与之对应、与之媲美的“盛事”了。再比如崇奢夸富,这是西晋以来两级分化、贫富悬殊的畸型现象在思想意识形态中的反映。当时的豪绅贵族拼命敛财,争相竞侈,“崇、恺斗富”不过是其中的显例。士大夫中的一部分人亦艳羡富商巨贾,追求及时行乐,而社会风气则以“笑贫不笑娼”,谀富崇奢为荣。在这种风气之下,石崇们便成为排行榜上赫赫有名的巨富明星,成为世人心目中艳羡倾慕的对象。对于此等风尚,长期濡染在贵族氛围里的王羲之自然难以免俗,尤其在生活圈子较为狭小、视听较为壅闭的情况下,对时人传为“美谈”的石崇之富未加深究而反以为荣耀、气派,甚至把石崇错当成了不起的“名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谓趋时,也即指此。不过王羲之的趋时远不止此,还涉及当时风尚的其它方面。比如东晋时的隐逸之风,即因政治动荡官场险恶,士人多隐逸以避其乱。羲之早年曾“屡诏不仕”,后来又称病辞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还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做官,隐而不仕直至终老,其可谓隐逸派中之坚定者也。再比如服食丹药,即服食一种名为“五石散”的带有毒性的药物,此乃晋人风习中最令人难以理解与接受的一种怪癖,一旦上瘾,无异于慢性自杀,却莫名其妙地成为风行于上流社会的时尚标志。羲之·“与道士许迈共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晋史·王羲之传》),以至于自感“吾服食久,犹为劣劣”(王羲之《杂帖》),明知“劣劣”(情况不妙)犹不能自拔,堪称至死不渝之“服丹”顽固派也。羲之的趋时随俗,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早年,即传为美谈的“炙牛心”轶事。他十三岁时,跟着叔父去拜见时任荆州刺史的周颉,周颉对这位翩翩少年的言行举止颇为留意。当时上层社会流行一种风俗,宴客时很看重烤牛心这道菜,主人将这道名菜先给谁吃,谁就会名重一时。周颉破例地将烤牛心先切给王羲之吃,顿时举座皆惊,众人击节称赏,·羲之便从此名扬江南。如此贵族化的风俗,实在奇哉怪也;而少年王羲之不仅见怪不怪,而且衷心认同,深以为荣。由此足见其趋时从俗之始自早年而由来已久也。

趋时,实际上就是一种赶时髦,一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人家都说石崇是上一代人中富甲天下的风云人物,都说他的金谷诗会是名流聚会的风雅之事,不仅名气很大,而且影响深远,大家都这么说嘛;所以,拿他和我王右军相类比,有何不可呢?我又怎么能不倍感荣耀,为之欣喜呢?这也许就是王羲之当年的逻辑,是趋时而失之偏颇的必然结果。按通常说法,此谓之历史的局限性,或日时代的局限性。看来在学术上被尊为“圣人”的王羲之,亦很难脱离此一藩篱,“跳”出这一局限的巢窠。

其实趋时本身就是一种古今概莫能外的“时弊”。古人执迷如此,那么今人又表现如何呢?出现在现当代的一些“儒林”怪事,比如傍大款、写大款、吹大款的谀富之风,比如为私利所驱、由“高价”锁定的“有偿新闻”,比如迎合低级趣味的“地摊文学”,比如专事搜奇猎艳的“隐私文学”,比如追风赶浪的应景之作,比如吹“星”捧“月”的无聊文字……如此等等,不亦而足,难道仅用“趋时”一语就能一言以蔽之么?应当说,现当代的某些文人,其“明火执仗”贪图功利的趋时、攀附,比之当年王羲之不明就里、不由自主而入误区,走得更远,陷得更深;其滑稽荒唐之程度,亦令古人望其项背而自愧弗如。

王羲之当年在《兰亭集序》中就曾慨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真是不幸而言中。由是观之,我们剖析王羲之的“智者的误区”,说到底,还是为了今人“鉴古”之需,从牛引出必要的教训来。

我们诚然不必为尊者讳,讳言王羲之这位“智者”的失误,苟同他自比石崇的失当之说;而右军先生若是九泉有知,当会感谢我们,在举证史实的基础上,廓清了由他本人“制造”的历史的误区,将他与石崇其人泾渭分明地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在澄清是非的前提下,让“今人”们引以为戒,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因追风赶浪、趋时附势而混淆了人品、文品的优劣与高下,以至盲目企羡、胡乱攀附而失掉了本色文人的自信与尊严。那么,我们就可能避免再度陷入王羲之式的“智者的误区”,避免唐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的那种弊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同类推荐
  • 王火文集·第三卷:外国八路 流萤传奇

    王火文集·第三卷:外国八路 流萤传奇

    《王火文集·第三卷》包括小说《外国八路》、采访手记《追寻汉斯·希伯的踪迹》、剧本《汉斯·希伯》,以及小说《流萤传奇》四个部分。前面三个部分均讲述了德国共产党员、作家、记者汉斯·希伯在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国采访并深入鲁南敌后体验中国共产党人战斗生活并参与其中,最终战死的壮烈故事。《流萤传奇》则描述了土改时期少年英雄鲁家钢作为民兵同反革命分子斗争的故事。这两部分内容虽发生时间不同,但都是鲁南地区的故事,因此放在同一卷中。这些内容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和社会状貌,尤其是对于汉斯·希伯的采访和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雄师渡天堑

    雄师渡天堑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政府企图凭借长江天险“划江而治”,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和平谈判宣告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60余万守军的长江防线。23日解放国民党首都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5月27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此役,历时42天,共歼敌43万余人,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华东和向中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 百年明朝一鉴开:熊召政读史笔记

    百年明朝一鉴开:熊召政读史笔记

    对历史人物的直接评论和对整体的思考用评价式叙事的方式来讲述和评论明朝的一些典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全书分三章,第一章是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直接评论和对整体的思考。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全书的主体,主要讲述和评论了刘伯温、宋濂、方孝孺、姚广孝、解缙、李东阳、杨廷和、严嵩、徐阶、叶向高、张居正、张璁等明朝著名历史人物。
  • 步履在雨季穿行

    步履在雨季穿行

    随笔集,包括聒碎乡心、人间烟火、此心安处、岭上白云、千岁之忧等章节,记录了作者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的文字亲切、平和,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作者广博的学识,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以及对人生和世间万物的包容、欣赏与珍爱。
  • 愿你的孤独 不负走过的路

    愿你的孤独 不负走过的路

    当你跨越孤独这座山丘,才会发现之前所受的苦,终将成为一种人生力量。初心客厅专栏作者、张德芬空间签约作者、读者公号专栏作者蔡尖尖,始终认为“尖尖而立,孤独自行,不负时光”,用41篇暖心的故事,讲述每个人所遇到的孤独而美好的人生故事。蔡尖尖曾是新媒体大潮下的一员,社会的喧嚣,生活的压力,职场的无奈,爱情的美好,梦想的憧憬……好比战场,你亲自去经过,征战过,才能赢过。她在自媒体平台受到很多读者的热捧,原创了多篇10万的文章。
热门推荐
  • 诛天外传

    诛天外传

    鄙人拙作,望不吝赐教。在诗的世界里演绎一场不一样的江湖!呼延雅儿仰天呐喊:“天地不仁,江湖无情!哈哈哈,可笑!可笑!什么仁义道德,什么替天行道!你们师出无名便屠戮我教谈什么仁义道德,你们不是天地之主凭什么要替天行道!诛天刀诛的便是这不仁的天,诛的便是这无情的江湖!”昊星辰面如明玉揽浩气,眼含星辰稚未脱。手持凌云言壮志,我心向君知不知?八方阁主欧阳水仙儿世人逐荣华,金银积成山。武林多少人,无人看得穿。名利身后空,金银难换安。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满口道仁义,誓要天下安。醉笑这些人,都是精扯谈。爱恨不敢言,正魔分两边。孰正孰又邪,哪个敢来判。爱恨嗔痴欲,一醉都忘了。诽辱轻误骗,我自向天笑。光阴似射箭,日月如穿梭。人生几十载,万事靠一靠。但求一知己,人生最逍遥诸葛青儿,毒舌美人紫儿,冰蝉剑主橙儿春风执笔点江湖,满斟屠苏酒几壶。楼揽天下英雄客,冰蝉青紫拨云雾。白云庄主白玉书宁舍男儿志,醉卧女儿香。水墨染笔锋,佳人画中藏。现教主欧阳如梦一张情丝网情郎,万缕柔肠伴君旁。少年无情相思负,满腹苦泪唯妾尝。
  • 瑶也传

    瑶也传

    故事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分割动乱,黑暗飘零的时代;一个为了利益生存人人可以出卖,背叛的时代。主人公瑶也的故事便由此展开,瑶也本是唐末贵族后裔,由于战乱,襁褓之时便流落民间,在历经年幼的寄人篱下,孤身外出学艺碰壁,遭遇排挤诬陷;成年的战乱流离,恋人背叛,夫君离世......一系列变故后最终成长为一代贤妃的故事。然而生逢乱世,纵使精明强干,运筹帷幄。可谁又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 为何总让我拯救世界

    为何总让我拯救世界

    白泽,一个天道的小主管,本来以为上任可以悠闲洒脱,却不想第一天便被派去“拯救世界。”———————————————37号系统一度怀疑,自己的新主人可能是个“天道二代”,不是说只有前世积了大功德之人,才可成为天道。为何如此恶劣?善恶有报,天理昭彰?嗤……天道不仁,视万物为走狗!重点标注:本书极有可能没有男主,慎重入坑!
  • 彼岸情缘录

    彼岸情缘录

    她本是忘川河畔的一株彼岸花,怎料时间长了竟修得人身。她是妖?却不曾害人,她是人?当然不是,因为她不老不死,她是神?谁会认她这个野路子。她与孟婆和阴间鬼使交好,她喜爱在人间不知疲倦的走,看人与人,人与妖,妖与妖之间的故事,这便是她存在的意义。
  • 妖妃哪里逃

    妖妃哪里逃

    狼养大的人是冷血的,傅家都是这么说的。我冷血,我自私,我连姐姐的男人都抢。为他我可以不顾一切,我和宫里的女人一起明争暗斗,不为争宠只为了让他喜欢的她失宠。“天爱你是如此狠毒,我真后悔救了你。”从他嘴里说出来字字如刀,我恨不得从最高的宫阙跳下去。
  • 赛尔号之偶遇战联

    赛尔号之偶遇战联

    就是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我与战神联盟成为了朋友。朋友?可笑,我世界没有这个词,我却不知,这个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原先心中的冰被他们所融化。
  • 神禁时代

    神禁时代

    这是一个没有众神的时代,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诞生!
  • 萌宝来袭:小甜妻,休想逃!

    萌宝来袭:小甜妻,休想逃!

    【1V1高甜,不甜你找我】前脚才跟前夫离婚,后脚就被小包子赖上,赖上就赖上吧,来这么多黑衣人怎么回事?莫非她惹上了什么惹不起的人物?“苏女人,你放心,我爹地超厉害的,专治各种不服气,嫁给他准没错!”“……”本以为小不点开玩笑不懂事,怎么大人也这般胡闹?迅速闪婚不说,还化身宠妻狂魔,宠的她上头入地!
  • 长相思之余念

    长相思之余念

    清冽酒坛散,一梦惊世长安仙。浅吟清唱对错何妨,唯记一点荧光青微凉。——《寒衫浮梦》繁华与败落,绽放与飘零,憧憬与幻灭,瞬间与永恒……长安是最苍凉的快意,也是最温婉的忧伤!一袭红衣,叱咤江湖。一身青衣,悬壶济世。——这便是纳兰浔。有匪君子,如琢如磨。风云诡谲,步步为谋。——这便是洛长安。小说《长相思》分为两部:第一部《长相思之余念》第二部《长相思之安年》本书为第一部《长相思:余念》预告:纳兰浔缓缓抬头,凌厉的目光与他重合,轻轻勾唇道:“公子何人?”洛长安灵活地从树上跳下来,耸耸肩,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笑容,“什么人也不是,在下姓洛名遇字长安,号‘想得开居士’,本是个闲人。”……纳兰浔,后台强大,有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父亲。一身正气、闯荡江湖的她与清秀小生洛长安结下了梁子,从此二人浪迹天涯,相守于江湖之中……而这一切不过是他的计划罢了,未曾想,她却是自己计划中的一部分,两人会何去何从……直到叶平川的出现,二人的世界不只是江湖那么简单了……本篇小说先甜后虐,第一部《长相思:余念》主要是甜宠文。
  • 弃妃不愁嫁

    弃妃不愁嫁

    好不容易穿越一把,居然穿在正在生娃娃的孕妇身上!穿在孕妇身上也就罢了!偏偏这个孕妇马上就成了弃妇!没关系!天涯何处无芳草?我给孩子重新找个爹!嘿嘿…天下第一堡堡主、七王爷、还有这天下最最有钱的人都排着队争着要娶我呢!姑奶奶带着你的娃嫁别人去!你就等着瞧吧!什么?后悔了?不好意思!晚啦!不知道什么叫覆水难收吗?情景一:某王爷:蜜儿,我是你的夫君,宝宝的爹爹,你跟我回府吧!我立刻封你为王妃,宝宝便是小王爷!”蜜儿:“呜呜.难道王爷大人忘记了吗?奴家早已被您一纸休书赶出了王府.呜.”某女故做哀戚状。“蜜儿,还在生本王气?这样吧!本王允你用这把匕首刺我一刀,若我不死,前帐一笔勾销,随我回府,如何?”某女赶紧捂住儿子的眼睛,哇!教导未成年人使用暴力!这种男人,要不得,要不得呀!情景二:某庄主:宝宝,我来做你的爹爹怎么样?宝宝天真状:“爹爹是什么东东?可以吃嘛?”庄主大人:“爹爹是可以和你娘亲和你生活一辈子的人哦!”宝宝:“呜呜.官差叔叔,有人要抢我娘亲!快把这个坏人捉起来!呜呜呜.”宝宝一付惊吓过度的模样,某庄主只能满脸黑线.肉儿回归,拜托大家多多捧场~小肉新文【九岁小蛇后】【重生一不嫁豪门前夫】力荐好友大作《致命纠缠》非常棒的文,希望大家喜欢!巫巫《霸妻》楚云《涩涩母女闹古代》莲子儿《黑道总裁的伪善妻》色灵儿《绝色妖姬》金思贝《暖心主母》倾城殇《风云皇后》毛毛《无心惹相公》长夜墨墨《重生之豪门千金》杖小竹《腹黑相公难教养》遥言《逃婚公主个个追》慕容雪馨《魅夜罂粟冷公主》乔茉儿《总裁别抢我妈咪》南宫飘飘《相公排排坐》清甜水果糖《赖上一帮相公》风小色《古代男人欠教训》凤晗NP文《妖后的男寵》潇湘小刀《下堂妾》醉疯魔《调教七夫》小悠闲<邪医残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