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1500000017

第17章 渔之乐

使我终生难以忘怀的,是少年时代的“渔之乐”。“渔”者,捕鱼之谓也。渔之乐,是指捉鱼、捕鱼带给我的那份快乐。

大约在一九五二年,我八九岁的时候,第一次跟着父亲去捕鱼。

父亲是县城中学的教师,撒网捕鱼是他的业余爱好。有一天晚上,月亮很圆很大,天地间如同白昼。父亲约了同校教体育的刘老师,踏月出城,去岷江边“撒夜网”。我是家中为长的男孩,获准同住,任务是跟着走,背笆篓(一种装鱼的竹篓)。到了河边,父亲和刘伯伯跨进齐膝或齐腰的水中,拼尽全力撒出网去。月光下,我见他们将网有时撤成标准的圆形,有时力气不够,就成了半圆或椭圆。父亲说,网撒得越圆,覆盖的面积就越宽,鱼儿上网的可能性就大些。每当他们撤下一网,我就瞪大了眼睛盯住水面,注视着他们拉网时的动静,如果拉上来的是空网,我的心里也就空落落的,似有所失;如果拉网时感觉到他们格外小心,似乎沉甸甸的,我便有一种好的预感。尤其是看到月光下鳞光闪闪的鱼儿,听到它们在网中挣扎着“蹦水”的泼刺刺的声音,我的那份激动与高兴劲儿,是不亚于父亲和刘伯伯的。他们将捕到的鱼儿放进我挎着的笆篓里,又埋头理网、撒网去了。有一小段时间,我望着天空似在移动的月亮,悄声背着一首熟悉的儿歌:“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笆篓。”(这首儿歌,现在已被改成了情歌:

“月亮走,我也走,我送妹妹到村口”——杖是后话。)这情景,不正像儿歌中所唱的么?就这样“走”了很久很久,笆篓渐渐变得沉重起来,但我并不感到疲累,因为沉甸甸的笆篓意味着鱼的增多,我算是体会到了“捕鱼人”企望收获的心情。回到家里,月已西沉,心里却乐滋滋的。看到半笆篓鲜活的各色鱼儿,我平生第一次品尝到捕鱼的快乐。

捕鱼总是要吃鱼的。但是,我吃鱼时特别害怕鱼刺,一看见尖锐颀长的大刺和细密难辨的小刺,我浑身就发悚,鱼的美味早已被吓跑一半。有一次,吃鱼终于给我带来了“惨痛教训”——我被“卡”住了,鱼刺在喉,其痛难忍,欲吐不能,欲吞不下。痛苦不堪时,大人们端来一碗醋叫我喝下,说是酸性的醋可以软化鱼刺。直到我一口又一口地忍气吞“酸”之后,鱼刺依然卡在喉头,颇有“骨气”,未被“软化”。手忙脚乱的长辈们又端来一些诸如菠菜、芹菜、藤藤菜之类的蔬菜,要我囫囵吞下,以便这些粗纤维的蔬菜经过喉头时,将卡在那儿的鱼刺“裹挟”而下。忙乎半天之后,依然无效。我已被折腾得汗水搅和着泪水,既紧张又狼狈。这时,有一位年老的姑婆,端来一大碗凉水,碗上放置两只竹筷交叉架成“十”字,她说,孩子,你从“十字”所指的四个方向各喝一口凉水便能“化”掉鱼刺。她于是双手合十作祈祷状。我虽然觉得此法颇有些不可思议,但已顾不得许多了,端起凉水就对着其中一方猛喝下去。喝到第二口时,奇迹出现了:鱼刺果然“化”掉了,喉头也顿时舒服了。全家人一阵欢呼。我当时不明究里,年岁稍长后才知道,那其实是“热胀冷缩”原理。热烘烘的喉头经鱼刺折腾,常常发炎而局部肿大,经由冰凉的冷水一惊,喉头肌肉骤然收缩,粘附在上面的鱼刺便剥离开来,随凉水冲下。至于顺十字方向喝水及合十祈祷之类,无非是不能解释这一现象的老年人,赋予这种科学的“土办法”以某种神秘的迷信色彩而已。

然而此番折腾,特别是“忍气吞酸”与“囫囵吞菜”,已把吃鱼的乐趣变成吃鱼的痛苦了。

除了怕鱼刺外,不喜吃鱼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吃鱼时,活蹦乱跳的可爱的鱼儿,早已经刀俎之屠而成为盘中之物,失去了它在水中悠游嬉戏时的怡然美姿,以及从“将捉”到“被捉”时活脱脱、泼刺刺、滑腻腻、水淋淋的意趣与情态;同时,作为孩童特有的那种捉住鱼之前的好奇心、急迫感,与捉住鱼之后的那种志满意得的成功感,也随着鱼儿生命的消失而消失了。于是,“吃鱼”在我们孩子心目中就变得索然无味起来。

吃鱼无“味”,而捉鱼却依然是其味无穷的。也许是孩童的天性使然,渐渐地兴之所致,甚至乐此不疲了。只是我所担当的角色,已从替人背笆篓,“进步”到亲自到河沟里安笆篓了。那时候我家住在县城靠南郊的地方,屋旁有一条小溪。每逢发洪水或是夏秋两季涨水的季节,我们便在溪中捉鱼。一帮孩子用石头将溪水扎断,中间开一个决口,在下端接口处安放好一只竹笆篓。水流畅通,鱼入篓中,每日少则三、五条,多则十几条,鲫鱼、鲢鱼、小虾都有。每天清晨天刚亮,我就忙着去察看笆篓,急不可耐而又喜不自胜。鱼不在多少,有胜于无;也不在大小,捕得小鱼小虾也算一乐。从安篓到等待,再到察看、收篓的过程,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惊喜和满足。家中置一水缸,将捕得的鱼养起来,不断地换水以延长它们存活的时间。随着水缸中鱼的增多,我和全家人也都乐在其中。

距我家不到两华里,便是汹涌奔腾的岷江大河。河两侧是宽阔的鹅卵石河滩,顺滩而行,河水由浅人深,浅可没踝,渐深而及膝,再往深处就会“没顶”以至深达数丈了。于是,在浅水地带摸鱼、用鸳篼撮鱼、在石头下“扳”螃蟹,就是我们这帮孩子的一大乐趣了。印象中时的鱼比现在要多,河水也浅而清沏,游鱼可数,有时还可碰上成群结队的“过江之”。那情景,很像后来念初中时读到的柳宗元《小石潭记》所描绘的:“潭中鱼可数百头,皆若空游无可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彀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我们赤脚踩在河里,鱼儿便在腿脚边钻来钻去,搔得你痒痒的怪舒服。这时,用鸳篼对着鱼群猛然一撮,或许就能捕得一、二条,甚至三、五条小鱼。不过,鱼也是挺滑的,所谓“如鱼得水”,要在水中捉住它谈何容易。但正因其难,才使我们锲而不舍,欲罢不能。偶有所获,便喜不自禁。几个分散捉鱼的小伙伴,往往互通情报,你呼我应,失望时共担惋惜,成功时同庆“胜利”,收兵时互比“战果”,早已忘却那赤日炎炎炙烤着油亮的脊背,那尖锐圆滑的卵石刺痛了赤裸的双脚,忘却了饥饿和疲劳,忘却了时光的流逝,整个心志和情趣,全都融进了捕鱼之乐。

至于在河滩卵石中捉鱼“扳”蟹,一般是在涨水季节的退潮之后。

一些鱼、虾、蟹未能随水退去,滞留在浅水凼里,或鹅卵石下。我们便顺着河滩搜索。有一次,我刚搬开一块长满青苔的大石头,忽然一个意外的惊喜:一只硕大的螃蟹蛰伏其间,钳一般的螯足和背壳都已老而变黄,在阳光下灿然发亮。于是,在激动欣喜之余,我避开它那厉害的螯足,从背后小心翼翼地按住其甲壳,将其整体擒获而举至空中,向小伙伴们高呼报捷,待大家围拢来,观察赞叹一番之后,再将这只腿脚乱蹬欲逃不能的河蟹投入篓中。至于浅水凼中用手摸鱼,似比河中捕鱼来得容易些,但亦有滑之再逃、逃之再捕的几番回合,不乏惊险之趣与周旋之乐。我们一群赤脚的孩子,每逢假日或星期,常常就在河滩上这样消受着捕鱼的乐趣。

大约在我十二岁那一年的暑假,我们弟兄姊妹应邀回到祖籍老家的乡下作客。族人和乡亲们待我们城里孩子亲如贵宾,尽量满足我们对乡下事物的好奇心。那时是五十年代中期,民风犹为淳朴。听说长辈们要去捕鱼,我们当然嚷着要去,并且很快被应允。到了河边,我不禁眼界大开。原来,这种捕鱼方式,叫做“拦河戽水”。是我平生所见到的最为气势非凡的一次,堪称壮举——参加者足有三、四十人,而且多为青壮劳力;他们把偌大一条河两头拦腰扎断,用大量砂石修筑起临时的堤坝,中间蓄水的那一段便是捕鱼区。他们搬来十几架老式水车,昼夜不停地轮班“戽水”,那时农村还没有电,当然也就没有电动的抽水设备。这旧式的水车是平日汲水灌田的农具,有一人单用的,也有二人共用的,全用脚踩,将水通过戽斗抽进木制的水槽内,自下而上地流入高处的空地。经过几十架水车几天几夜的连续作战,河水便由深而浅。我第一次置身于这车声隆隆、水花飞溅的浩大场面,真是既惊讶又振奋。高兴的事儿还在后头:当河水被戽到大约只剩一米深时,鱼鳖虾蟹全被“逼”到有限的水域里·一些鱼虾急得往卜盲蹦·其至跃出水面·使我观常到一次生动的“鲤鱼跳龙门”。

大一点的鱼也开始浮出水面,更大些的鱼则露出了颀长的背脊。大人们说那是因为水渐少而缺氧,鱼开始“浮头”了。这时,岸上的人们雀跃起来,踩水车的乡亲们愈加有劲,踩得更快更欢。水车戽出的水花,浅水中鱼虾激起的浪花,伴随着人们激动的心花一起翻滚腾跃,那气氛真是热闹极了!人们指着“鱼浪”不断地喊着:“大鱼!大鱼!”以相互感染的激昂的情绪,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大捕获、大丰收。我惊喜、激动得心都快跳出胸膛了!尤其是到了“水落石出”、长河变成一块浅浅的水沟时,更是出现了群鱼跳跃、众虾飞舞、大鱼露背、龟鳖浮面的极为壮观的场景。这时水车停踩,众人下河集中捕捞。捕鱼的工具,有鱼网、有虾耙、有背篼、有篾罩……真是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其时我已顾不得大人们的拦阻,扎袖挽裤“梭”下河中,参与了这场机会难得的捕捞战。不多时,我和大人们一样,浑身上下几乎成了一个“泥人”,捕鱼之乐,使我早已顾不得颜面之垢了。最精彩的场面是,有一只二十多斤重的大鲤鱼,借助水势力大无穷,几次从捕捞者网中或手中挣脱,把抱住它的人“弹”倒在泥水之中。多人合围,几人合抱,好容易将它连网带鱼一举擒获,“抬”至岸上,引来好一阵欢呼。后来,有几位捕鱼能手躬腰深入岸侧的岩腔之中,那里因地势的原因,巨石阻水,不易戽干。平常就穴居岩腔的鲢鱼,大都躲入石隙之中,捕之甚难。几个人用了好大工夫,终于捕得一只十几斤重的大鲢鱼,用鱼网裹住拖出洞时,赢得满堂喷啧称赞,甚至“掌声鼓励”。如此高潮迭出,实在激动人心。钻进岩腔里的一位年轻人,还匍匐着捉住了一条特大的黄鳝,约有四、五尺长,酒杯般粗。可惜,他在向众人“展示”而引来一阵喝采之后,很快便将巨鳝放回洞中去了。他解释道:这样大的黄鳝已经成了“精”,既不能伤害,更不能食用,只能放它回洞。

我虽感遗憾,但对于“鳝精”之说,倒也耳目一新。当时我最感兴趣的是两类鱼虾:一日:“鲢巴射”,这是娃娃们的称呼,实则是鲢鱼中较小的那一类,体黑而肚白,无鳞头大尾长,有着长长的触须,故又称“鲢胡子”,我喜欢它在水中蛙人式的游姿、极善转弯和脱逃的那种活泼与机灵,若称它为水中的“黑衣侠士”或“潇洒游仙”,它也当之无愧。另一种叫“老米虾”,也是孩子们的叫法,实则是河虾中最大的一种;它体积大于现时宴席上常见的基围虾,又比龙虾小得多,体肤黑白相间而透明光泽,多须而身体时蜷时伸,在水中极善跳跃,是虾类中的弹跳冠军。“老米”,是形容它乃同类中之“巨型”。这两样,鲢巴躺和老米虾,是我当天捕捞的重点,不一时竟积有将近满满一笆篓,算是我平生捕鱼之“最”,可上个人吉尼斯纪录的。而且,此时我被特许不将猎物纳入“集体财产”加以分配,如此“佳宾”礼遇,我虽受宠若惊而推谢再三,最后还是领受了。

说到“分配”,倒也值得一说。几十个人所捉之鱼鳖虾蟹,约有数百斤之多,均按种类和大小归入岸边的几眼水凼之中。无一人中途裹挟而营私自去。分配的时候,由几位长者“刨”成“堆堆”,种类、大小大致兼搭各人自取一份,既没有人论斤论两,也没有人挑肥拣瘦,“得其所哉”,皆大欢喜而去。这种“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包含着浓厚的“原始共产主义”自然经济成份在内。五十年代中期农村那种自耕自乐的淳朴民风与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亦由此可见一斑。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倏忽间四十多年过去了,我记忆中那些清澈的河流,那些淳朴的乡亲,那些快乐的光阴和场景,难道真如“逝川”之去而永不复返么?每当我看到现时的孩子们为课业所累,既没有条件又没有时间去体验和享受我孩提时代的欢乐——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欢乐,我就常常感到困惑。不过我也感到欣慰,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正好与共和国初年的岁月同步,毕竟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至今回忆起来,也还意趣无穷——渔之乐,余之乐也!

同类推荐
  • 奥威尔杂文全集(上)

    奥威尔杂文全集(上)

    奥威尔可谓是20世纪最发人深省且文笔最为生动的随笔作家之一,他以过人的精力和毫不妥协的语言,用笔和纸与其时代的偏见进行抗争,也因此而闻名于世。本书收集了迄今所能搜集到的所有奥威尔一生中所创作的政论随笔,囊括了多个脍炙人口的奥威尔名篇,如《论英国人》、《政治与英语》、《英式谋杀的衰落》、《艺术与宣传的界限》、《回首西班牙战争》、《我为何写作》、《作家与利维坦》等,以八十万字的篇幅,呈现奥威尔杂文的全貌。
  • 慕尼黑之恋

    慕尼黑之恋

    走出弗雷德里克街,能听到隐隐的涛声,这是绕城的因河在夜色中奔流。河畔灯光幽暗看不到人影,河面范动着白色的波光,河对岸山影绰约,一派寂寥神秘的景象,与弗雷德里克街的喧闹形成强烈对比。人间的繁华和冷寂,在一个小城里,就展现得如此鲜明。
  • 文明的远歌

    文明的远歌

    《文明的远歌》为四辑,第一辑名为“烟花三月下扬州”,收录的主要是游记类散文,抒发作者对古迹的追思;第二辑名为“菩提本无树”,主要是记述游览佛教圣地的见闻和对佛教的感悟;第三辑名为“最后的童话”,主要是山水游记,陶醉在自然之大美中怡然自乐;第四辑名为“寒山寺钟声”,主要介绍所游览的庙宇堂寺。作者文采斐然,对黄鹤楼、西湖、蓝田等许多游客和读者们观赏、游历或耳闻过的景致,生发出无尽历史追思,也道出胜地所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
  • 我为什么至今一个人:都市独身男女的真情告白

    我为什么至今一个人:都市独身男女的真情告白

    婚姻,是幸福的锁,也是欲望的牢。在物质飞速发展、个体价值被无限放大的现代社会,我们的情感又将何处安放?都市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游离在围城之外,然而困住他们的,是否真的只是“真爱”与“自由”?笔者采访了数百位独身男女及身边的亲人、朋友,选取了其中最代表性的人物经历,记录整理成本书。他们当中,有的人忍受没有伴侣的痛苦,有的人却在享受想要的生活;有的人渴望婚姻而不能结婚,有的人对婚姻唾手可得却不屑一顾。故事里有前卫、爱情、奇葩,也有感人、心酸和秘密。独身的背后,从来就不是如此简单。围城外的故事,无眠的夜里,悄悄说给你听an>或许,他们不是不爱,而是太爱。
  • 绝对理念的绝对显现:文天祥

    绝对理念的绝对显现:文天祥

    从总体上看,南宋王朝是个衰弱的王朝,但也是个英雄辈出的王朝,总有些优秀人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竭尽全力捍卫国家的尊严,如岳飞、陆游、辛弃疾、陈亮等等,在这一系列优秀人物中,最优秀者当是文天祥,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大宋王朝可以亡,但中国不会亡!公元1236年6月6日(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文天祥诞生于江西吉州庐陵县的富川镇(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他父亲文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乡儒,由此推测,他的家境应是个中等地主,所以有财力供他们父子专心读书。庐陵县是产生过“名人”的地方,欧阳修、杨邦义、胡铨,都是庐陵人。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当年进行时

    当年进行时

    年轻的我们有时总是词不达意,有时别扭而不坦率,在这样青涩的年华也总是有这么一个人让我们挪不开眼,想要追随,而这样的一个人似乎一定会有这样几个共同的优点:优秀、温和、人缘好。或许是因为我们的词不达意,也有可能是因为年轻的我们总是不愿意直面面对自己的心,多年之后不再仰望,身边的那个人还是不是他。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全会文献)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全会文献)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全会文献》的附录是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速记记录,该会议于1920年9月1—8日在俄国巴库举行。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发起。参加大会的有来自37个民族的1891名代表(包括7名中国代表),其中共产党员1273名。季诺维也夫当选大会主席,列宁和托洛茨基为名誉主席。主要目的是向东方各民族宣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的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运动的策略。
  • 大胆庶民

    大胆庶民

    嘴强王者陆鸣在成功追上女神之后调侃了一下自己多年的情敌,然后就发生了一点不是那么友善的意外,成为了古代一个不起眼的庶民。一穷二白没所谓,士庶有别不碍事,反正是个嘴强王者键盘侠,不需要那么多有的没的,有事没事BB两句,日子照样过的逍遥。
  • 幸福正能量

    幸福正能量

    在《幸福正能量》这本书里,罗素不依靠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作出一张治愈不幸的良方,希望那些对生活感到困惑和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医治他们病案的方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获得幸福。
  • 重生:通灵大师

    重生:通灵大师

    顾染染被人设计陷害而死,成为一缕幽魂却被阎王选中做其阴阳通灵人,行走与阴阳两界,专为冥界服务。于是,她重生归来,发誓势必要手刃贱人,报仇雪恨。只是仇还未报完,却陷入了某人甜蜜的圈套。
  • 高路情歌

    高路情歌

    这是一部以我国西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和山区支教以及打工返乡创业为题材的现实主义文章。是第一部《建设大时代》故事的延续——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和技术,享誉世界,同时对于西部山区的发展也举足轻重。每个人在穿越高速公路时享受到的平安舒适、顺畅快捷、窗外的美景如画,都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享受——一个返乡创业者的艰难和辛苦——一个支教者对一个乡村学校及孩子的改变——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父母妻儿,他们也有情爱,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以及西部山区美景如画、民风浓郁民族。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 许你星光璀璨时

    许你星光璀璨时

    看假笑女孩如何攻略傲娇男神:在遇见顾云琛之前,苏以沫只奢求过一种东西——星光璀璨的舞台,在遇见顾云琛后,苏以沫所奢求的仅仅是顾云琛而已。在苏以沫的记忆里,顾云琛的眼里有风,有月,有星辰,独独没有她……浪漫现实主义文风,该虐时虐,该甜时甜,傲娇男神,假笑女孩,中二女青年,斯文败类型男神,攻气十足冷面特助,蠢萌小受司机,各款cp,等你来磕,今天又是磕cp的一天
  • 变身荣耀女皇

    变身荣耀女皇

    张萌重生变身,回到了王者荣耀大火的2017年,她被迫放弃了做英雄联盟教学视频的策划,在LE姐姐的推动下,从幕后走到台前。凭借着萝莉身材,超凡游戏水平,外加上满口的“萌言萌语”,一跃成为了南极电竞的荣耀人气主播!只是,当她面对百万欠债......不能及时变现的人气,又会让她做出怎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