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5200000030

第30章 《春秋》:必尊以经而后读之,须怀以诚敬之心读之(2)

从以上对《春秋》的记叙格式、叙事方式和特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春秋》是按编年的方式来记述历史的。作者在编订《春秋》的过程中,除了夹杂有少量评论性质的诠释外,基本上就是将史实进行系统性的罗列记叙。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记叙方式上,《春秋》都属于历史学范畴,即《春秋》就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而政治学指的是以研究政治行为(包括国家的活动、政治体制的形式和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政治相关领域如公共权力的活动等)为主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那么,在《春秋》中,有涉及到政治学方面的内容吗?当然有。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中写道:“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这里通过人物谈话讲述了礼与国君的关系。鲁庄公二十三年夏季,鲁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当时的礼法的。于是曹刿就劝谏说:“不行。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订节用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次序;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诸侯朝觐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觐的制度。如果不是这样,国君是不会有举动的。国君的举动史官一定要加以记载。记载而不合于法度,后代子孙看到的是什么?”曹刿的谈话,分别讲到了国君会见、朝觐时礼的作用以及征伐的目的。这些谈话内容可归为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之列,但是,并没有对这些行为和制度进行诠释、罗列,而仅是通过人物的谈话表现出来。

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还通过人物声子的回答,谈到了许多政治观点:“善于为国家做事的,赏赐不过分,而刑罚不滥用。赏赐过分,就怕及于坏人;刑罚滥用,就怕牵涉好人……古代治理百姓的人,乐于赏赐而怕用刑罚,为百姓担忧而不知疲倦……”可以看出,这些政治观点同样是通过人物的谈话呈现出来的。

政治学,研究的对象自然是政治。作为政治,它所涉及的自然是国家层面的诸如政权组织形式、制度、法律、物质水准和社会状态之类的内容。可以说,这些也就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而《春秋》当中,所谓的政治思想和观点之类的内容,并不是以一种明显的方式呈现或表达出来,而仅是闪烁于记叙的字里行间。对一般读者来说,不经过揣摩判断,根本发现不了。有些人把《春秋》称为政治学著作,那么,从中能看出与国家建制方面的研究内容吗?作为一门学科,必须能提出或解决许多“为什么”,这才能称得上研究。而《春秋》里的内容,与“研究”政治相差甚远,它当中尽管有政治现象,但那是等着别人来研究的。如果把它本身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政治现象的史料,倒是可以称为政治学的。

所以,不管提出《春秋》为政治学的人名气多么大(学术面前无权威),《春秋》就是一部历史书籍,可归于历史学范畴。只不过,不同于二十四史之类的史书专注于对历史现象的记叙,《春秋》首先于文字手法上赋予了个人的价值标准、心理取向之类的认知在里面。既然提到了微言大义,也就可以说,《春秋》是一部以服务于政治为目的的历史学著作。

3.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

任何事都必定有个来龙去脉。孔子之所以写《春秋》,应该如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所写:“仲尼厄而作《春秋》。”其中的“厄”,就是困顿窘迫的意思。指的是孔子曾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学说而得不到认可,使得自己困顿窘迫,不得已退而著书。

据现代人考证,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也许正因为这些原因,孔子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还在年少时就对治理国家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表了一些见解。不幸的是,他所生活的年代,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虽说乱世出英雄,但孔子终其一生都与书本为伍,也就不可能成为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英雄。所以,孔子所从事的职业,始终未脱离文人这一身份。但是,个人的抱负从来与身份无关,孔子就寄希望于通过仕途来实现为国效力的志向。也许是材大难为用,他在仕途上刚开始时可说开了个坏头,只做个管理仓库、管理畜牧的基层小吏。到二十七岁时,他转而开办私人学校;到了三十岁左右时,在学问方面倒是有了不小的名气。没想到没几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在齐国待了两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他,他不得已仓皇逃回鲁国。

到了40岁的时候,孔子针对当时晋国的灭亡,指出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到了47岁的时候,不满于当时的家臣阳虎擅权,孔子退出官场,开始修著《诗》《书》《礼》《乐》,并率领众多弟子走遍各国。这也可视作他“推销”自己政治思想的开始。

到54岁的时候,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又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其中有过多次遇难,几进几出卫国的经历。随后,他又返回过鲁国,58岁时又赴卫国,然后经曹国去宋国。到陈国时遇难,被楚国人救到了楚国。59岁路过陈国时,被人耻笑作丧家之犬。60岁时,叶国君主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政治的道德问题。次年,他和弟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68岁时,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孔子被迎归鲁国,结束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旅程。这时,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由以上孔子的生平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仕途生涯断断续续、起起落落,人生经历颠沛流离、屡遭磨难,生活中四处碰壁、郁郁不得志。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到老都对做官感兴趣——姑且视作他希望有一个施展自己政治思想的平台吧。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是礼治邦国,德化天下,从而实现社会和谐有序。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中,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孔子是这样回答的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略,记载在简册上。这样的贤人在世,他的治国措施就能施行;他们去世,他们的治国措施就不能施行了。天之道就是勤勉地化生万物,人之道就是勤勉地处理政事,地之道就是迅速地让树木生长。政治,就像土蜂取螟蛉之子化为自己的儿子一样快速,得到教化就能很快成功,所以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得到人才。选取人才在于修养自身,修养道德要以仁为本。仁,就是具有爱人之心(爱亲人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就产生了礼。礼,是政治的根本,因此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能不侍奉父母;要侍奉父母,不能不了解人;要了解人,不能不知天。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五条人伦大道的德行有三种。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条是天下共通的大道。智、仁、勇三种品德,是天下共通的道德。实行这些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有的人天生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经历了困苦才知道,最终都知道了,这是一样的。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做,有的人为了名利去做,有的人被迫勉强去做,最终成功了,都是一样的……喜欢学习近于有智慧,努力实行近于有仁心,知道耻辱近于有勇气。知道了这三者,就知道了如何修身;知道了如何修身,就知道了如何治理人;知道了如何治理人,就能完成治理国家的事情了。凡是治理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重贤人就不会困惑,亲爱族人叔伯兄弟就不会怨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迷惑,体恤群臣士人的回报就会更加厚重,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努力工作,招纳百工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之人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人就会敬畏。

在鲁哀公问到具体施政措施时,孔子又回答道:像斋戒那样穿着庄重的服装静心虔诚,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就是修养自身的原则。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就是尊重贤人的原则。给有才能的人加官晋爵,给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一致,这就是让亲人更加亲爱的原则。官员众多足供任使,这就是劝勉大臣的原则。真心诚意地任用,给以丰厚的俸禄,这就是奖劝士人的原则。劳役不误农时,减少赋税,这就是爱民如子的原则。每天省察,每月考核,付给的工钱粮米与工作业绩相称,这就是奖劝百工的原则。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善行的人而怜惜能力差的人,这就是优待远客的原则。延续绝嗣的家族,复兴废亡的小国,治理祸乱,扶持危弱,按时接受诸侯朝见聘问,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就是安抚诸侯的原则。治理国家有九条原则,实行这些原则的方法只有一个。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无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语言就会顺畅;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出现困窘;行动先有准备,就不会愧疚;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阻碍不通。在下位的人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民众。得到在上位人的信任是有规则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规则的,不能让父母顺心,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让父母顺心是有规则的,反省自己不真诚,就不能让父母顺心。使自己真诚是有规则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真诚。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而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如果有诚心,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从从容容就能符合中庸之道,这是圣人表现出来的形象。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好善的目标执着追求的人……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孔子的许多政治思想仍然可视为金玉良言,具有普遍的实用价值。但是,在当时的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的权力已成了礼仪性和象征性的符号,诸侯们纷纷壮大自己,从而挟持天子。大夫们常常放逐诸侯,家臣往往反叛大夫,所有的人都在疯狂地追逐着权力,又都在角逐权力的过程中丧失权力。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是天下战祸频发、分崩离析、道德沦丧、礼崩乐坏、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孔子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有经世济民思想的人,自然就希望迅速改变这种现状,还天下早一日和平安宁。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想,并为宣扬它而四处奔走呼号。可是,在那个乱世(即使是在一些所谓的盛世),又有哪个权贵们愿意静下心来倾听一介寒儒的声音呢?

孔子的行为在当时人看来,近乎天真。他所蒙受的困顿窘迫似乎颇有些咎由自取的意味。而带给他本人的,更有心灵上的苦痛。可贵的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并把眼光放到了后人身上,并寄希望于后人。于是,他开始了不同于史家之笔的编著《春秋》的事务。唐代直言敢谏的魏征去世时,唐太宗哭着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的话,可以说是道出了历史对于后世的意义。孔子在编著《春秋》时,自然也希望后人把它当成一面镜子,以明白天下兴替的道理,而这恐怕就是孔子运用微言大义的笔法来编著《春秋》的良苦用心。

4.《春秋》中的“大义”是“忠义”吗?

在《中庸》第二十章中,孔子说道:“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根据孔子的这个解释,“大义”就是尊重贤能做适宜做的事。可将其理解为,尊重天下公认的真善美的行为标准、道德规范或人格力量去做适宜做的事。而忠义中的“忠”和“义”本是两个独立概念的词,其中的“忠”的意思可由《论语·八佾篇》中孔子的话里体现出来。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其意思是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所以,忠,首先是对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自己为之效力的人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以儒家仁的思想为指导,不改变心志地为他人服务。

孔子常将忠和信联系在一起。如《中庸·第二十章》中这样写道:“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在《论语·学而篇》中也写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中还可看出,忠有针对性,只在效力或服务的对象身上才体现出来。忠,也属于儒家所推崇的仁德之一。在《论语·子路篇》中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孔子就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所以,它也就成了孔子所教授学生的“文、行、忠、信”四大内容之一。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谈到“九思”时分别提到了“忠”和“义”:“言思忠”和“见得思义”。因而,孔子所指的忠义,就是不改变心志地服务于效力的对象,包括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团体或国家,并做适宜做的事。

按照孔子对大义的解释,那么,周武王能顺利即位,与他的兄长泰伯深明大义有关。

同类推荐
  • 幼学琼林(中华国学经典)

    幼学琼林(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一本书通晓国学

    一本书通晓国学

    《一本书通晓国学》是一本辅助广大年轻国学爱好者初入国学之门的书籍,将浩瀚无穷的国学知识融入到一个又一个颇有趣味的小故事中,既涉及品性修为方面的启发,也有处世方圆技巧的渗透,还包含有为学重孝理念的传达,覆盖面广,可读性强,旨在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认识国学并在领略国学精华魅力的同时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启发。国学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本书中学有所得,感受到国学精华的滋养。本书由苏陌编著。
  •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生动介绍了《诗经》的产生、收集与流传、周民族史诗和怨刺诗、《诗经》中的爱情诗、《诗经》的情感和思想、《诗经》的特色和地位影响等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庄子

    庄子

    《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馀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子》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其中崔谟、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还是字句方面,都更为精纯。由于他吸收和借鉴了向秀及当时各家之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颇富改造性的独特诠释,故为历代所推崇,逐渐成为定本,流传至今。
  • 诗传通释

    诗传通释

    本书收录现存元代诗经类文献。在文献整理中,选择一个好的底本,旁搜现寻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标点,同时撰写成各个著述的内容提要,对该著述作者、著作内容、特点及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做全面的介绍。本套丛书是收录现存元代经部文献的大型丛书,有助于推进元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等不同专门史的研究。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跟着师傅去打怪

    跟着师傅去打怪

    刚大学毕业的唐允墨本想安安静静的找个工作,可是突然发现自己多了个美女房主,自己还阴差阳错下拜了师父?本以为自己的发小是正常人可他却是……,这世界混不下去了,妈妈我想回家。然后自己的生活就变成这样:“徒儿,走,跟着师傅去打怪,打完怪有肉吃”“我的妈妈呀,师傅,徒弟不才先告辞了。”本文【1V1】结局甜,简介作废,内容才美。
  • 妖花劫之碧落九重天

    妖花劫之碧落九重天

    悲伤千万种,幸福却雷同。不等你了,点苍。。。最苦是相思,最远是生死。召衡,你默默的付出与守护,便是九重天上的万丈光芒!
  • 论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论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论语》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学说的很重要的资料。“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忽视的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论语》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 人脉关系课

    人脉关系课

    人际关系本来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运用得当,便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用错了,用歪了,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自古以来,中国人建立的是一种举世罕见的人伦关系。它与人际关系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前者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而后者主张“人生而平等”。不论人际关系还是人伦关系,都有赖于良好的沟通。现代人很喜欢说话,却大多不善于沟通。许多人掉进“我有话要说”的陷阱,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尽管中国人十分讲道理,但中国人的道理通常是相对的。所以,中国人常常陷入“先说先死,不说也死”的尴尬境地。为此,必须在先说和不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安全、有效、合理的沟通,以期达到“说到不死”的境界。
  •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历经30年畅销不衰的长篇爱情小说,更是影响了几代人的青春名作。本书讲述了看似不善言谈但极具个人魅力的主角渡边,爱上了娴静阴郁的直子,同时也被热情率真的少女绿子所吸引的爱情纠葛故事。在拯救这个迷失自我的直子的过程中,渡边逐渐失去自己的方向;而热情率真的少女绿子的出现,如同一片充满希望的绿洲,吸引着苦闷迷惘的渡边。他在这场爱情纠葛中,不断进行着自我的救赎和成长……
  • 末世重生之轮回

    末世重生之轮回

    对也好错也好!不忘初心,负重前行,自己看的起自己就好!别丢了自己
  • 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

    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

    《窝藏书系·阿来作品·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珍藏版)》是作家阿来的一部随笔散记。作者利用相机这一特殊的介质,将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中各类花朵的次第开放与凋谢随时记录下来。从一年中最初展露身姿的梅花写起,直至海棠、早樱、玉兰、紫荆、迎春、泡桐、丁香、鸢尾、芙蓉、栀子等等,花期不同的各种植物次第开放,牵引着读者跟随镜头中的影像共同来感受城市中不同时节的多彩风情。
  • 上元夜忆长安

    上元夜忆长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龙族魔法大师

    龙族魔法大师

    陈亚君从激进派走出,走进了魔法学院学习魔法支援战争,但结果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简单......多方势力在魔法学院安插人手,陈亚君多次差点被刺,魔法学院内部暗潮涌动......人类的世界已被龙族渗透,未来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