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3700000037

第37章 子不教,父母之过——不可不避的心理教育误区(4)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心理学家解释:在没有物质奖励时,人们做某件事可能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这时可以说不需要奖励也能够做得下去;而一旦“做事”和“奖励”之间产生联系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将奖励作为做事的动机,也就是有奖励才做,没奖励就不做了。成人是这样,孩子们也是这样的。

一位老人生活在一个环境较差的社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都会有一群孩子到他的窗下大喊大叫地玩耍,令老人不能安静修养。老人和孩子们谈判了很多次,但都没起到什么作用。

一天,孩子们又在窗外大喊,老人走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元,让他们继续在这里喊。孩子们虽然不明白老人为什么付钱,但他们得到了好处,就更卖力地喊了起来。从那以后,老人每天都会给孩子们每人10美元,孩子们来得更加准时、喊得更加大声了。但到了第二周,老人开始只给每个孩子5美元。孩子们虽然有些不高兴,但还是接受了。第三周,老人改为只给每个孩子1美元。第四周,老人对孩子们说:“小家伙们,我实在没有钱给你们了。”孩子们一听,立刻失望地走了,并且边走边说:“都没钱了,谁还给你喊呢?”从那之后,孩子们再也不到老人的窗下玩耍、喊叫了。

原本在这里叫、闹,是孩子们的兴趣,但老人将这一行为与奖励联系了起来,使得孩子们在奖励消失的时候,就不再进行这一行为了。上述实验和这个故事都表明,在某些时候,某些不正当的奖励,是打击孩子积极性的错误行为。比如,父母经常会“鼓励”孩子,如“如果你这次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五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方式,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浇灭了。

但我们也都知道,奖励在亲子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照样会受到打击。那么,怎样奖励才不至于产生负面效果呢?

第一,父母不能滥用奖励,而要适度奖励。父母可以通过商议,制定“奖励制度”,制度的标准需综合考虑家庭经济能力、孩子的进步幅度等几项内容,切记不能“超标准”和不切实际地对孩子进行奖励。比如有的父母本来属于低收入阶层,却经常给孩子购买高价品牌服装等作为奖励,这样既达不到奖励的效果,又会使孩子养成奢侈的性格,对孩子和家庭经济都是有害无益的。

璐璐的爸爸和妈妈都是普通的职工,家里的条件并不宽裕,但出于对璐璐的爱,妈妈总是给璐璐买最好的衣服、零食和用具,而自己和丈夫则总是节衣缩食。不过,令妈妈欣慰的是,璐璐的成绩还算不错,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级前五名。为了奖励璐璐,妈妈立了一个规定:璐璐考进前五名,就带他去吃肯德基;考了第三名,就给他买名牌运动鞋;考了第二名,就给他买最新的电子产品;考了第一名的话,奖品就任由璐璐选。

在这么诱人的奖励制度下,璐璐学习起来十分卖力。但他的成绩始终都在第二名至第五名之间徘徊。璐璐下定了决心,这次期末一定要考个第一名,实现自己期盼已久的“梦想”。谁知道,璐璐的愿望竟然真的实现了,他这次真的考了第一名。拿着奖状回家的时候,璐璐高兴极了。当然,爸爸妈妈比璐璐更高兴。一家人高兴之余,璐璐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不是奖励随我挑吗?那我想让你们带我去香港迪士尼乐园玩!”璐璐的爸爸和妈妈傻眼了,去香港旅游一趟,所需的钱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两个人平时要给璐璐买名牌衣服和玩具,又要供他上学,哪有那么多积蓄呢?两人互看了半天,最后妈妈婉言拒绝了璐璐的请求。

璐璐看着自己的梦想破灭了,气得把试卷撕了个粉碎:“你们说话不算数!答应给的奖励又反悔!我再也不好好学习了!”

如果奖励消失,那么在孩子看来,学习的动力也就消失了。这个故事值得很多父母深思。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奖励应该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为原则。比如带孩子去郊游、游园、参观之类的,以能够达到提高孩子的能力、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陶冶孩子的情操的目的为最佳。

第三,奖励不应该单纯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无论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哪个方面取得了成绩和进步,都应该进行适当的奖励,否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重学习成绩、轻综合能力”的错误观念。

父母使用奖励手段是值得提倡的,但一定要让奖励数量和层次在正常的范畴之内,否则,奖励就不是对孩子好,而是在害孩子。

父母小贴士

聪明的父母,可以将一部分主导权作为对孩子的奖励,这对孩子来说,其实也是奖励的最高级别。比如,让孩子来决定全家周末的活动、选择到哪家餐馆吃饭、请哪些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同时,这种给孩子更多主导权的奖励,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多种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8.超限效应,你的孩子听了太多相同的话语

为什么很多父母觉得自己苦口婆心的劝说,在孩子看来却只是烦人的“唠叨”,孩子会对自己十分不耐烦,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呢?这正应了那句话:“一句话重复一百遍也不会成为真理,而真理重复一百遍却可能成为废话。”亲子教育中,这句话同样适用。无论父母的出发点多么正确,一旦不断地重复相同的话语,那么在孩子那里就肯定得不到正面的回馈。

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妈妈反复告诫孩子,玩完玩具要收好,但孩子依然经常将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自己却干别的去了;爸爸要求孩子每天早上早点起床,和自己去晨跑,可孩子照样赖床不起;不管孩子被要求多少次回家先写作业再玩,他依然我行我素,总是放下书包就往外跑,一直玩到天黑才回来……父母说的话,在孩子这里往往被当作耳旁风,甚至如果父母说的次数过多,孩子就会当作完全没听见一样。这种现象正常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其实,孩子这种由于不耐烦而产生的逆反情绪在心理学中叫作“超限效应”。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这是人类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由于这个特征,人在受到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的情况下,就会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情绪。这就是所谓的“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经历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打算在演讲结束后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枚硬币。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发生作用的频率非常高,只要父母不断重复一个告诫、一个嘱咐,孩子就会产生逆反情绪,自动“过滤”那些令自己反感的话。当他们达到忍耐极限的时候,甚至会说出“我偏要这样”的话,即使他们知道这样说很不对。也许孩子的这种逆反令父母很伤心、很气愤,但父母了解“超限效应”后,就应该知道,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反应,换了一个大人在这样的话语情境下也会有同样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做的,不是强制孩子服从自己,必须听自己的唠叨,而是要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

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注意“度”。如果“过度”,会产生“越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掌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才能使你的训导对孩子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先,父母要记住,不管是事前提醒,还是事后批评,都只说一次就停止。父母没完没了的说教,只会让孩子产生听觉疲劳,继而引起反感。

有一个12岁的女孩,最近变得十分贪玩,虽然她只是去同学家,并没有去一些混乱的公共场所,但她总是很晚才回家的行为,也非常让父母操心。她的母亲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告她,希望她能收敛一些,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可一点儿效果也没有。

有一天,这个女孩又到同学家玩了,直到夜里12点才想起回家。她心想:这下糟了,肯定少不了一顿臭骂。女孩小心翼翼地敲了敲门,是父亲给她开的门,女孩低下了头,做好了挨骂的准备。可是让女孩意外的是,父亲一句也没骂她,只是神情黯然地说了一句:“你真的很令我失望。”然后转身走开了。

女孩愣在了原地,不知道该怎么回应。这时,父亲从厨房端出一碗热乎乎的鸡汤,对女孩说:“玩到这么晚,肯定还没吃晚饭吧?这是你妈妈煲的鸡汤,快趁热喝了吧!电饭锅里还有米饭!”说完,父亲不再询问别的,也没有训斥她,而是走进了卧室。女孩心里愧疚极了,不禁流下了惭愧的眼泪。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晚归了,每天放了学就按时回家,经常在吃完晚饭后,陪父母到附近的公园散步。

虽然一句话只说一遍的分量看起来很轻,但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神奇作用。相反,一句话说了太多遍,反而会变得不值钱。

其次,唠叨孩子不能是“见缝插针”。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十分“细致”,但凡看到孩子有一点做得不好,就会立刻开口唠叨两句。实际上,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比较差,犯一些小错误是难免的。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认为孩子犯了错误就是品行或道德问题,甚至不惜用斥骂、体罚纠错,势必会造成负面效果,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

升上六年级后,彤彤明显感觉到累了很多。她盼呀盼,好不容易盼到了放寒假,可以在家好好放松一下了。可谁知,妈妈的唠叨却让她的神经一刻也不能放松。

早上,彤彤想多睡一会儿懒觉,可妈妈六点半就开始敲她的房门,让她起来背英语单词。

彤彤起床后,洗把脸就开始看书,妈妈又嫌彤彤没有好好刷牙,这样会长蛀牙。

好不容易吃过早饭,彤彤想下楼透透气,妈妈又叫住她,说上午人的精神好,应该用来写作业,下午再出去。

到了晚上,彤彤想看会儿电视,妈妈又不断地说“这个有什么好看的”“那个也不怎么样啊”……

彤彤简直觉得自己的头要爆炸了。

这样琐碎的、无处不在的说教,孩子会感觉厌烦,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如果可以的话,父母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想象自己被别人如此唠叨的感觉,想必这种行为就会有所收敛。

需提醒父母的是,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总结正确的行为规范,不必一定要通过唠叨、批评的方式,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进行反思。这样既能减少孩子对父母唠叨的反感,也能让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一些,更好地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父母小贴士

演讲领域有一个“黄金3分钟”的说法,是说,不管你的演讲多么精彩,都应该尽量在3分钟之内完成,否则就可能引起听者的反感。父母不妨也用这个法则来要求自己,将给孩子讲道理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并且尽量减少次数,相信一定会比重复很多遍的、长时间的唠叨有效。

同类推荐
  • 自己心理自己看

    自己心理自己看

    人类利用说话和文字表达他想传达的意义。这些语言不仅充满象征,而且往往运用并非精密的符号或意象,有些只是缩写成一串字首。诸如UN(联合国)、UNIU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ESCO(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等便是;其他是熟悉的商标、专利药品、标记或徽章的名字。虽然这些本身并没有什么象征,但通过共同的用法或约定俗成,它们就会有个可辨识的意义,这种东西不再是象征,而是符号,只不过用来表示它们代表的特体。
  • 儿童人格教育

    儿童人格教育

    本书可以让家长和教师更重视儿童的人格教育,让他们学会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从中获益,以寻求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具有良好人格的孩子,一定也是勇敢、自信、独立的孩子。
  •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针对青少年朋友当中存在的厌学、耐挫力低、不适应集体生活、处事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帮助青少年朋友走出困惑,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 自控心理学

    自控心理学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诱惑。那些自控力差,无法拒绝诱惑的人,只能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也许你也曾因为无法拒绝诱惑而陷入一个又一个陷阱中。只有当你识破那些诱惑的诡计时,你才能提高自控力,从而轻松摆脱他人的摆布。通过阅读此书,你会对“自控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你能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那今后的一切都将改变。你也能成为一个控制情绪和欲望的高手。
  • 心理学与心理暗示

    心理学与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它能由内而外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激发潜能,增强自信,使人内心强大,无所畏惧。然而,消极的心理暗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信。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接收着暗示,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更轻松地面对生活。本书通过专业的心理分析,讲解如何利用心理暗示让你的潜能爆发,获得圆满的爱情、完美的家庭,在社交场合进退自如、步步高升,赢得快乐人生。心理暗示的魔法棒就在这里!
热门推荐
  • 帮主不好了

    帮主不好了

    某日,某女正悠闲的翻看近期的账本。某弟子慌张跑来:“帮主,不好了!”某女:“怎么了?”某弟子:“夫人被太子抓走了!”某女拍案而起:“召集全城弟子,抄家伙!”
  • 西游碧波潭

    西游碧波潭

    碧波潭深风波恶,修妖论佛两袖清。一朝梦醒拜大道,闲步扶摇乱大千。前两天听说,那傲来国石猴出世,两道激光动上苍,一串天猴上天。后来狮驼山南天门堵天兵,张口吹大气,王母蟠桃会失颜。再过两年,积雷山旁边落下来两块砖头,火焰山连绵不绝。最新消息,说书人传的故事,大唐边境两界山长出五根手指头一样的山峰,那串天猴作大死,天天吃铁丸喝铜汁。波云诡秘,且看我低调做人,高调做妖。
  • 末世之希冀

    末世之希冀

    世界末日论出现时,有人坚信,有人质疑,有人嗤笑,有人无视,有人将信将疑……当这一天真的来临,只剩下一种态度--不想死!身具一半塞尔人基因,拥有塞尔星球高科技产品空间耳钉,是不是可以天下无敌?我不想做救世主,只想活着,好好地活着,自在地活着!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狂爱:老公求放过

    狂爱:老公求放过

    结婚两月,简兮却从未见过她,他说:“女人,爱我与死之间你只能选一个。”为了活命简兮只能选择爱上一个只会在黑夜中出现的魔鬼。魔鬼说:“我会给你一个盛大的婚礼,在合适的时候。”简兮以为这只是魔鬼的一句玩笑,岂料他竟真给她了她一个盛世婚礼。婚礼当天他一身儒雅白衣在镁光灯的照射下来到她面前说:“女人,爱上魔鬼的代价知道是什么吗?”时至此刻,简兮才知他步步为营设计圈套,只为复仇。简兮盈盈一笑说:“我不知道爱上魔鬼的代价是什么,但在这个代价付出之前我会把自己先变成魔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雪令承山河

    雪令承山河

    这是一个老套的开头,这是一本你猜不着剧情的书,文中有小彩蛋哦。十年前中一场大火烧了沐王府,不受宠的小公主也一同葬身火海。十年后为完成师命寻找吹雪令的钥匙,陌允稀原本逍遥自在的人生,渐渐陷入挣扎。身处江湖,她要如何解开身世谜团,如何参悟人生......是等待,是守护,还是情深不寿?纨绔公主流落江湖,昔日好友针锋相对。身边只剩下一个付错了忠心的杀手。腹黑门主步步为营,装弱博同情,“有一个记忆中的姑娘,不知她是否会收留我?”冷峻杀手徘徊不定,“我不是断袖!”某女终于发飙,欺身而上:“偷了我的东西就想跑?你不是说会永远保护我,怎么,要反悔?”
  • 时光不负等待的你

    时光不负等待的你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治疗小说,故事根据实际案例改编。王心源,别人眼中的高富帅,虽然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内心异常孤单。毕业那年,他得了抑郁症。在远离城市的日子里,他遇到了一位神秘的心灵魔法师。夜新欣只是导师带领下的助理心理医生,偶尔的机会认识了王心源,开始以神秘魔法师的身份为他治疗。多年以后,两人再次相遇,他虽不认识她,却莫名想要靠近他,于是两个人有了更多的交集,开始了各种斗智斗勇的故事。
  • 穿越之末世女逃荒记

    穿越之末世女逃荒记

    林晓末世后出生的普通人,她在末世艰难求生了十五年。无数次的受伤,无数次的死里逃生,最后因为一个异能果而死。再次睁开眼却重生在了一个天生神力被家人遗弃的小傻女身上,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现这个时代并不比末世强多少!战乱,天灾,人祸,瘟疫接踵而来……褚晟是大周朝太子,因皇权争斗身中剧毒被人追杀惨遭毁容,最后死于乱箭之下。再睁眼重生到被追杀的路上,他发誓这一世一定要手刃仇人!再有就是找到那个因为救自己而枉死的傻Y头,保她一世平安!这其实就是一个本地重生男和一个末世穿越女在灾荒年代生存自保复仇的故事!
  • 证我绝学

    证我绝学

    神王咆哮,吼声撼天动地,里面绝对没有善意,纯以目见,高达万丈的神明法相只需打个喷嚏,就能把面前小小的人影吹飞到天边去。但事实上,那人分毫未动,只是伸出一只手,从上到下,轻描淡写地虚空一划。“证我绝学,你也死得其所!”
  • 斩灵人之前世今生

    斩灵人之前世今生

    斩尽天下,屠尽妖魔。笑看人生百态,人生的选择与取舍。人类最丑陋的一面,不如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