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3700000002

第2章 宝贝心思知多少——爱他要先了解他(1)

什么样的父母才能称为最称职的父母?答案是最了解孩子的父母。孩子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为什么喜欢和大人对着干,父母只有清楚地了解孩子这些心理,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畅行无阻”。哀叹“我的孩子一点儿都不听话”“我和孩子之间有代沟”的父母,其实对孩子的心理一无所知。所以,学习一点儿童心理学,对于父母教出好孩子、搞好和孩子的关系至关重要。

1.了解孩子性格类型,量身打造教育方案

世界上尚无两片相同的叶子,当然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孩子心理的充分了解之上。就如中国近代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有效,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要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气质、个性,这些特性组合起来就是孩子的性格。性格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区分,每种性格类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对于父母来说,成功的教育就是强化孩子性格类型中好的一面,压制或者消除其中不好的一面。在这种“扬长避短”的努力之后,孩子的性格就会越来越完美。而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决定命运的,因此,性格好的孩子,其人生际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那么,父母怎样了解孩子的性格呢?从宝贝呱呱坠地的那天开始,他的性格就开始从睡姿、哭声等各种行为中表现出来;孩子稍稍长大,他的语言、爱好、活跃程度,也都在表现着他的内在特质。父母只要耐心解读孩子的行为、语言,就能了解孩子的性格,知道应该如何引导他健康成长。

在儿童心理学领域,划分性格类型的标准有很多种。下面这介绍一种浅显易懂、能给父母更多指导的划分方法。

第一,好动型。好动型的孩子恰恰应了“动如脱兔”那句话,而几乎没有“静若处子”的时候。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静止”是一种煎熬,是对生命的浪费,只有动起来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尽管他每天会累得筋疲力尽,但却乐此不疲。

好动型的孩子在小时候常常会让父母发狂,但长大后往往能给父母带来惊喜。这类孩子虽然顽皮,却也十分顽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勇往直前。在当今社会,很多优秀的领导者都是这种“精力充沛型”的人才。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有似火的热情、永不放弃的精神,将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因此,无论这类孩子怎样让人“头痛”,父母都要保护他的这份热情,不要轻易打击、批评孩子,这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差劲。并且,一味要求他们像别的孩子一样听话或乖巧,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对于这种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尽量给他们一片“疯狂”的天地,让他们可以尽情释放自己;但也要给他们制定一套规则,一旦离了自己的小天地,就要适当收敛“疯狂”本性,乖乖听话。

第二,安静型。这类孩子习惯站在人群的后面,喜欢安静,主动和人交际的意识弱一些。不过,这并不代表这类孩子一定是不自信的,他们只是适应陌生环境的速度慢一些,也就是俗称的“慢热型”。其实,对于这类孩子来说,他们往往能做个冷静的旁观者,可以发现常被外向性格的人所忽视的细节。很多专家都认为,容易害羞的孩子通常是个很好的倾听者,加上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因此他们常常能听到别人“没有说出口的话”。如果需要训练这类孩子的交际能力,让他们走出封闭的“壳”,父母需要记住,不能强迫孩子与人交际,否则只会让他变得更加封闭。应多给他安排一些“一对一”形式的游戏,这能够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受到安全和自在,不会有害怕的感觉。

第三,敏感型。如果说安静型的孩子“喜欢”安静,那么这一类型的孩子就是“依赖”安静。热闹的环境会让他们觉得不自在,他们胆小、不爱讲话,不太喜欢出头露面。他们的情感十分细腻,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受到表扬,他们会立刻变得很开心;一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脸色也会立即黯淡下来。他们普遍的优点是安静、遵守秩序、想象力丰富、善于观察细微的变化。但他们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过于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做事情极易受到外界暗示的干扰。下面举例说明这种性格给孩子带来的坏处。

破窗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他将同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不同的社区,一个是富人区、一个是贫民区。结果显示,前者在一个星期内都安然无事,后者却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接着,津巴多将停在富人区的汽车的一块车窗玻璃敲碎了。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被偷走了。显然,那个偷车的人是受到了“破窗”的暗示,认为这里既然有人做了坏事,那么自己做一点也无妨,于是就将车偷走了。

出于对敏感型孩子心理的保护,父母要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否则他们会被父母的“坏评价”所引导,最终成为一个“坏孩子”。如果父母能够经常鼓励他们,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动力,努力朝着好的方向前进。另外,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这类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父母要尽量创造一种轻松、欢乐的家庭氛围,帮孩子克服过于敏感的情绪反应。

第四、散漫型。这类孩子与敏感型孩子的表现截然相反,他们很少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对自我的要求很低,对于诸如比赛、考试之类的事情也不怎么放在心上,更多时候是“临时应付”。但这类孩子却有一个明显的优势:由于他们不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很少为别人的看法所累,往往活得更加自我和快活,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也不会表现出过多的消极和紧张情绪。正是因为这种自由洒脱的态度,这类孩子往往能够轻松适应公关和市场营销等。

这类孩子的缺点其实并不明显,他们遇事时虽不那么“积极”,却能显示出临危不乱的良好心理素质。不过,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过于散漫,可能会缺少上进心。这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规划一些有建设性的事情,比如让他参加班长竞选,或者学校运动队的队长选举。这些都能发挥孩子的优势,弥补孩子在竞争力方面的不足。

从实际来看,没有哪个孩子会完全属于一种性格类型,其性格往往是由几种类型组合而成的,只不过某种类型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另外,父母应该明白,不管孩子属于哪种性格类型,都要顺其自然,要在接受孩子原本性格的基础上,加以良性引导,发掘孩子身上的特质和潜能。要知道,强势地改变是弊大于利的。人生的成功没有固定模式,只要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哪种性格类型的孩子都可以获得很好的人生经历。

父母小贴士

世上的花朵各式各样,我们不能说哪朵最好看,只要能够艳丽地绽放,就都是美丽的一景。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哪一种性格是最好的,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种类型都可能会转往更健康或更恶化的方面。父母只要准确判断孩子的性格类型,并且接受、善待不同的性格类型,适当地调节管教方法,便能将孩子性格中的优势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2.童年时期必经的那些心理体验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子女,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这句话明确指出,成功的教育建立在科学知识之上。这里的科学知识,当然一方面指的是对孩子心理的了解,另一方面是指正确的教育方法。

身为父母的你,如果回首童年往事,一定会有很多挥之不去的内心感觉,这些感觉很微妙,有朦胧的害羞,有无法克制的胆怯,有莫名其妙的嫉妒……这些是每个人在童年阶段都会经历的心理体验,在今日自己的孩子心中同样存在,或者即将产生。父母在不了解孩子心理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大部分是盲目的。一方面,孩子原有的心理需求得不到理解和重视;另一方面,父母不正确的纠正和引导,也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加重,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的心理体验,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包括:简单快乐的心理、好奇心理等。但对于心理发展还很不健全的孩子来说,需要引起父母更多重视的是孩子心中那些消极的心理体验。

第一,依赖心理。相信每个孩子心中都会产生而且最早产生依赖心理。正常的依赖性是必须的,因为孩子还缺少完全独立的能力。但如果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仍然过于依赖父母,连基本的自主能力都没有,那就是一种不健康的依赖了。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一旦有了过分的依赖心理,就会形成一个性格的漩涡,吞噬其他积极的性格,如勇敢、勤劳等。所以,父母不要做事无巨细的保姆,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足够的能力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自私心理。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到一定年龄之后,才能慢慢将自己与周围的事物分开,把自己当成主体。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形成了。而自私心理,则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无限扩大的结果。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指出,孩子一般到了1岁左右,就会出现分享的倾向和同情心理;到了2岁左右,就会自然地赠送他人零食、玩具,懂得对家人、同伴进行某种方式的安慰。但如果父母不知道在这些阶段培养孩子的“利他性”,而一味顺着孩子、溺爱孩子的话,那么孩子的自私心理就会出现,并且可能越来越严重。

当然,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私心理,但假如孩子的自私心理无限扩大,除了会影响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外,还会导致一系列不良习惯的产生,如说谎、排外、嫉妒等。所以,自私心理虽然不用消除,但一定要遏制。

第三,叛逆心理。叛逆是会出现在每个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种特征。叛逆是个人意识显现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个性的过程。因此,孩子的叛逆表现在父母眼中应该得到理解。但父母也应该认识到,叛逆并不是值得鼓励的,过度叛逆,对孩子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有很大阻碍。

叛逆除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家庭氛围不融洽、父母教育不合理,也会导致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叛逆。比如,父母觉得孩子不顺从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而采用强制式、命令式的口吻对孩子发出指令;或者用无休止的唠叨、对孩子的不断否定,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这些都会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某对父母趁着午休时间,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讲了一堆“你要好好学习”之类的大道理,孩子几次想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被他们生气地“堵”了回去:“告诉你,我们说的话你必须听,不要找借口!任何借口都不能成为你学习不努力的理由!”孩子只好把话咽了回去。父母又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堆,孩子都没作声。两人觉得孩子这次总算听进去了。于是妈妈给孩子装了一瓶水,让他带着上学去了。谁知孩子不动声色地走出家门,刚到楼下,就用尽全身的力气将玻璃瓶子砸在墙上,瓶子“咣当”一声碎了,水洒了一地——水洒落的同时还有孩子瞬间滋生的叛逆情绪。

父母要想缓解、消除孩子的叛逆心理,改善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很重要。父母要改变“孩子必须顺从我”的心态,多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和他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态度强加给孩子。

第四,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种心灵毒药,会让人的心思停留在狭隘的层面,让人陷入不快中难以自拔。斯宾诺莎就曾说:“嫉妒是一种恨,此种恨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殃感到快乐。”但不得不承认,从孩提时期开始,嫉妒心理就会在每个人心中产生,只不过是程度深浅而已。当父母发现孩子已经出现嫉妒心理时,要尽量通过良性的引导,让孩子心中嫉妒的火苗逐渐熄灭。

父母要明白,孩子产生嫉妒心理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父母本身就有较强的嫉妒心,孩子耳濡目染,也产生了这种心理;二是父母过于宠爱孩子,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和占有欲望,从而使其产生嫉妒心理;三是孩子本身的性格问题,由于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强的事实,所以在别人受表扬、受夸奖的时候,自己心中很“吃味”。

从嫉妒产生的原因来看,父母要想控制孩子的嫉妒心理,一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二要合理管教,不要溺爱孩子;三要引导孩子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和他人,帮助孩子摆脱嫉妒心理的“毒害”。

第五,自卑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可能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而一旦产生,要想消除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的人小时候自尊心受挫,自卑阴影甚至会伴随其一生,即使到了功成名就、万人羡慕的时候,其自卑心理依然存在。这值得父母警惕,对于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保护,千万不要随意伤害。

一般来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一方面可能是受了父母自卑心理或行为的传染;另一方面,则可能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打击。所以,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另外,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多以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对孩子加以教育,尽量少批评、少拿孩子和别人比较,避免自己的刺激造成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孩子的心理发展健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消极心理,这是很正常的,父母大可不必“闻之色变”。不过,对孩子的消极心理视而不见、漫不经心,也会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以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心理。

同类推荐
  • 个人·精神·生活

    个人·精神·生活

    随着成长,我们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看法都会愈加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前人的一些经验教训,我们可能就会少走弯路。在圣经故事中,就蕴藏了诸多前人的教训。本书精选了圣经故事在这一方面的教导,从这些古代经典对个人的劝勉出发,论述了我们在心智成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 中国“轻一代”女性的心灵图谱

    中国“轻一代”女性的心灵图谱

    全书分两部分,主体为十五个心理咨询档案,是北京晚报记者蔡岫(她亦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采写的故事,大部分以故事的形式刊登在该报的“来访者”栏目里,成书时进行了深度加工,并撰写了别具特色的心理分析;附录部分为北京资深心理咨询师梁明霞所提供的十五个常见心理问题问答,可作为向导和自助治疗之用。作者称二三十岁的新女性为“轻一代”,“不仅仅是年轻,还由于来自不够温暖的家庭,及在各种社会问题中游走等原因,迷茫、脆弱、轻飘飘,时刻都像踩在云上一般。”故事里的主人公被各种难以想象的心理问题所困扰,人生之路走得飘飘忽忽,借助于高品质的心理咨询,心结逐步解开,最终走出了隐秘的心理暗区,自信从容地活在阳光中。
  • 看人心理学:一本让你读懂他人的书

    看人心理学:一本让你读懂他人的书

    这是一本专业的看人识人的心理学指南。无论是结交朋友、寻找爱情,还是选择工作、挑选客户,或是寻求合作伙伴,都需要利用看人识人的方法来达成目的。本书重点对看人识人的原理、方法、模式、技巧做了细致的介绍和剖析。书中从识人的基本原理和模式说起,介绍了识人技巧,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这些方法,作者特意选择了不同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帮助你无论是在生活、交友、婚恋中,还是职场、商场中,都能够辨识人、看准人。
  • 气场的秘密

    气场的秘密

    气场是人格魅力,是气质,是影响力,靠近气场强大的人会让你忘掉你原本的个性,犹如被“吞没”!气场强的人,能对别人产生震慑力,他总有着一颗强大的内心,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他的脚步,他总是如有神助,并最终成为赢家和胜者。
  • 被喜欢的心理学

    被喜欢的心理学

    因为很小的而事情苦恼不堪,总是陷入莫名的悲观情绪里,不检讨自己却对周围的人牢骚满腹……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而了解什么是“神经症”,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导师加藤谛三带领你彻底认识“神经症”。以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清理生活中自我掩饰的无谓借口,抽丝剥茧地分析人痛苦的根源;带你重新认识自我,面对真实世界,重拾明朗生活。
热门推荐
  • 我的青春年少时光

    我的青春年少时光

    一个人的青春能有多久?如果说,我们的青春是生命的全部,是对未来的全部追求,但是短暂,那又会怎么样?
  • 倾世独宠:凰后难求

    倾世独宠:凰后难求

    她扶持他五年,助他除敌,斩奸,终登上皇位!她分娩,刚诞下的婴儿被二妹刀刀凌迟,被所谓的丈夫无情摔死!她心痛欲裂!他亲自动手,更让她含恨而终!天公作美,灵魂不死,再度重生至三妹之身。帝位很好是么?我非闹的你永无安宁之日!和二妹恩爱是么?我非闹你们自相残杀!帝位怎么得来的,我就怎么把你废掉!总之,你说我一句,我十倍相还,你动我一下,百倍相报!只祈求你没来生,否则我必让你生世永无天日!
  • 萌爆小妖上神请自重

    萌爆小妖上神请自重

    不过是不小心落入轮回道陪他渡了场情劫罢了,这厮追了她三百年,这四海八荒谁不知道她阿喜是妖界最美的女妖,怎么会喜欢一个小厮?却原来,小厮不是小厮,而是天界的云潭上神。情劫是她的,亦,,是他的。(本文甜宠无虐,放心入坑)
  • 红楼媚妃黛玉劫

    红楼媚妃黛玉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她原是富家千金小姐,却历尽艰辛,为了爷爷留下的遗产与家中亲人斗智斗勇。一辈子,没有享受过一天亲情的滋润。最终,同父异母的私生子哥哥将她推下悬崖。含恨而终,仍不让活着的恶人有好日子过。遇上警幻仙姑,说她仍有世间姻缘账未销,送她复入红楼。她要做一回林黛玉,决不让一个好人冤死,也定不饶过半个恶人坐享太平盛世。而最后红楼各人将作何归宿,最终绛珠仙子将芳心何属,且看转世黛玉,如何玩转红楼••••••
  • 帝浮沉

    帝浮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可摘星辰日月,平定苍穹,登天路,踏九歌。
  • 全世界片刻期待

    全世界片刻期待

    我们都是流浪的孩子,偶尔回过头看,自己的曾经,那些不愿回顾却历历在目的点点滴滴,埋藏在心里,唯有提起笔才能寻到片刻的安宁……
  • 我是通往异域的飞机

    我是通往异域的飞机

    从小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人的,可是后来才发现,我还真是人,如果正常人的家里会经常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如果……那我还真是正常人。可是,直到很久以后,我宁愿自己不是人,也不想再当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正常人了……
  • 故事会(2017年5月上)

    故事会(2017年5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7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楚氏荣耀

    楚氏荣耀

    第一卷已废,从第二卷开始看,以后会删除第一卷又名《楚氏荣华》楚昭是涪陵长公主的独子,也是大演唯一破例被封的异性王。但楚昭不太受待见,身为穿越人士,穿越回一千多年的他,还是有金手指的。得知剧情,提前和人才搞好关系是很重要的。前期凄凉(都只是假象)后期大开王霸之气(当然也可能没有)这是一个架空世界,许多是不合常理的。更新稳定,还请多多支持。不足的地方请指出来。
  • 福妻天降

    福妻天降

    成了恶汉媳妇,林宝珠觉得还不算倒霉,至少能狐假虎威。谁能想到满脸凶相臭名昭著的汉子,其实是个护短宠妻无度的?于是本来想着搭伙过日子的俩人,就这么过起了甜蜜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