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57000000001

第1章

崑山 周思仁 述

嗚呼。殺劫之來。亦慘矣哉。其在人道。或數十年。或百餘年。方一見。在畜生道。則無日不見。一遇雞鳴。即有無限狠心屠戶。執利刃。向羣畜奮然捆縛。羣畜自知不免。大聲躑跳。動地驚天。救援不至。各各被人面羅剎。抽腸拔肺。哀聲未斷又投沸湯。受大苦惱。片刻間。億萬生靈。身首异處。嗚呼彼獨不畏殺乎。受制於人。憤憤而死。冤無可伸。鬱而為戾氣。戾氣一聚。而諸天魔王。遂出世而了此案矣。慈受禪師。偈云。世上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汝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由此觀之。殺劫之來。皆人人殺業之所召也。則夫臨殺劫。而思所以逃之者。惟以戒殺轉之。其機最捷。其感最神。他善敵不過也。余故作戒殺問答一卷。釋人之疑。而堅人之信。所願大地眾生。於過去殺業。念佛超薦。未來殺業。當下斷除。發大慈悲。發大堅忍。誓不故殺一微細生命。如此而猶慮殺劫之不能逃也。八部金剛。截我頭去。

釋生物養人之疑(五問)

客曰。書云。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生異類。本為養人。禁之不殺。何為。

答曰。既知天地為萬物之父母。當知萬物。為天地之赤子。赤子中。有強凌弱。貴欺賤者。父母亦大不樂矣。倘因食其肉。遂謂天之所以養我。則虎豹蚊虻。亦食人類血肉。將天之生人。又為蚊虻虎豹耶。

客曰。然則天何以不顯示其報。而禁人之殺。

答曰。天固禁之。故累示殺報。特愚人。不知而蹈之。智者知之而故蹈。天無如何也。

(咸豐某年。全椒縣居民某。夜臥。夢神戒曰。兵旦夕至不戒殺斷難逃死。陳驚醒。率合家大小。焚香發誓。永斷殺業。人皆從之。惟一婦曰。此夢耳。何足信。不數日。兵至。一家逃出。此婦以戀家故出稍遲遂被殺。余親見之蓮西居士附識)。

客曰。天下物類甚多。人人戒殺。則生生不已。將成禽獸世界。奈何。

答曰。蚯蚓蟲蛇。人所不食者也。豈見充滿天下乎。況世間禽獸之多。正因殺禽獸者之多也。冤冤相報。互為畜生。則成禽獸世界。若人人戒殺。則物類業報漸消。必且人天增盛矣。楚不捕蛙。而蛙反少。蜀不食蟹。而蟹自稀。非明驗乎。

客曰。天既惡殺。當使血肉之。味臭惡難堪。則普天之下。自然戒殺。不亦善乎。

答曰。禽獸血肉。自天視之。原係臭惡難堪。世人食之。見為美者亦猶廁蟲貪糞。習而不覺也。譬如有人。前世為猫。念念捕鼠。前世為鶴。念念吞蛇。今世為人。不復思此二物。可見一種形骸。一種嗜好。嗜好不同。從業緣起。業緣不同。又從心起。人能與天同其心。自覺血肉之味。臭惡難堪也。

客曰。殺生為業者。仰事俯畜。咸賴乎此。勸之改業。絕其生路矣。愛物不愛人。吾不取也。

答曰。殺生為業。譬之漏脯救飢。雖暫得衣食。而累劫受苦。未有了期也。正為愛之故。勸之改業。反謂絕其生路。世之不殺生為業者。竟死乎。弗思而已。

釋俗見斷殺之疑(六問)

客曰。牛可耕田。犬可守夜。固當憐之。豬羊一無所能。不食何用。

答曰。戒殺放生。不過自全其惻隱耳。豈因物之有用無用哉。因有用而不食。仍然自私之念矣。甚矣性蔽於習。愛起於貪也。

客曰。雞犬牛羊。皆哀鳴畏死。殺之固所不忍。微細水族。殺之無聲淚者。安用戒為。

答曰。形有大小。性無大小。譬如殺人。殺老者與嬰兒。其罪同也。若謂無聲淚者。殺之不痛。試於啞子就戮時察之。

客曰。摻刀自割。固害慈心。若自人殺之。而我食之。有何不可。

答曰。此掩耳盜鈴也。若謂自人殺之。即可嫁禍於人。則屈受官刑者但當怨隷人。不當怨官長矣。噫物類可欺。自心可欺耶。

客曰。放生。固屬善舉。但所放之物。被人捕取。奈何。

答曰。捕者自捕。放者自放耳。譬如良醫療病。不能保將來之不死。譬如凶年設粥。不能保後日之不飢。世間萬事皆然。何獨于放生而疑之。且子又安知所放之物。盡為人捕。而無一生乎。

客曰。行善以立心為主。心苟善矣。何須戒殺。

答曰。何哉。爾所謂善心者。為口腹之娛。使物類受彌天之苦。天下凶毒心。莫此為甚矣。試問善心。更在何處。孟子曰。人也者。仁也。仁則不殺。殺則不仁。天下斷無好殺之仁人也。

客曰。吾則無可無不可。非戒殺。非不戒殺。置之無心而已。

答曰。無心戒之。未必有功。無心殺之。何能無罪。譬如寇盜。劫掠他家。飛矢誤中於汝。汝能諒其無心乎。

釋業重難救之疑(五問)

客曰。物類烹割。彼罪難逃。我縱不殺。必有殺之者。殺之何害。

答曰。物罪固不可逃矣。己罪獨不可逃乎。因物罪不可逃而殺之。與彼同受不可逃之罪矣。相噉相殺。理有必然。人奈何處可逃之地。不思早自逃乎。

客曰。世間物命。類多欠債。殺之何罪。

答曰。物命償債。豈不誠然。但有對受殺果。不對受殺果之分耳。對受殺果者。前世彼曾殺我。今冤對相逢。理當償我也。不對受殺果者。前世他人。曾被其殺。今業報雖至。不當酬我也。世人一宴之頃。牲肴數品。一臠之肉。細命百千。安得盡取對受者。而殺之竊恐取償于前世者。手中希得一二。而借債於來生者。比比然也。

客曰。不對受者。殺之固當有報。若對受者。一往一來。殺報已盡。庸何傷乎。

答曰。子不見市人相毆乎。此以杖來。彼以杖往。兩拳迭下如雨。曾見一往一來之後。各各斂手平心乎。菩薩于未來因緣。洞若觀火。所以遇冤讐而不報也。

客曰。佛言。有生之屬。或多宿世。父母六親。有何證據。而作此說。

答曰。六道眾生。無量劫來。輪迴不已。即以一劫論。其數無量。安見目前。有生之屬。與己無關耶。余曾見劉道源為蓬溪令。解官歸。宿秦氏家。夢一婦泣曰。吾乃秦之妻也。因埵殺一婢。冥官處我以死。仍罸為羊。今現在欄中。明日。將殺以享君矣。劉急白之。已不及救。舉家大慟。嗚呼世之類此者。亦多矣。肉眼人見不到耳。悲夫。

(咸豐三年。浙江紹興府。有黎氏子。無惡不作。現生變為豬。其家送至雲棲下院放生。許蔭庭司馬親見之。蓮西居士附識)。

客曰。見人殺生。及捕魚鳥者。雖發救度之願。而力不從心。奈何。

答曰。見殺生者。默持一切神呪。或稱阿彌陀佛名號。代物發懺悔心。則被殺之物。自然受益。見捕魚鳥者。專注其人。不起別念。默念南無多寶如來。數十聲。魚鳥皆可逃網矣(此法屢試屢驗。萬勿輕忽)。

釋葷血禱神之疑(三問)

客曰。禱神者。或求生子延壽。或求功名財貨。舍牲牷。無以明敬。奈何。

答曰。天地神明。好生惡殺。使物類無子而求子。減壽以求壽。喪命而求名利。無論天理不容。自心亦大不忍矣。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客曰。凡持齋者。祭可用素。若出自食肉之家。慢神甚矣。

答曰。易有云。東隣殺牛。不如西隣之禴祭。實受其福。傳有云。澗溪沼沚之毛。蘋繁薀藻之菜。可薦于鬼神。豈在天之靈。而與人爭肉食耶。

客曰。血食之神。復墮地獄。信有之乎。

答曰。宿世正直。故為神明。就正直中。慈心勝者。不受血食。正直中。嗔心勝者。必受血食。慈心勝者。慧勝於福。報滿不至沉淪。嗔心勝者。福勝於慧。報滿難免墮落。可知上天好生。不獨人宜體之也。

釋享親祭祖之疑(四問)

客曰。為祀神殺生。固知不可矣。為養親殺生。不知亦有罪否。

答曰。殆有甚焉。禮有云。善則歸親。過則歸己。人子之道也。己則不殺。獨為養親而殺。是歸過于親矣。於心忍乎。或不得已。用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是為三淨肉)。及自死肉。奉之。是或兩全之道也。

客曰人子報本。莫重於祭。父母生不持齋。沒而用素。不順乎親矣。

答曰。倘謂祖先藉祭而飽。則一歲設祭。不過數次。不其餒。而若謂餒不餒不係乎此。則祭亦不過人子之心耳。豈宰割造業。而可謂盡心乎。且孝子養親。猶需仁人之粟。殺物命而登鼎爼。累父母多生業障。何不仁如是。

客曰。子孫設祭。祖宗來享乎。抑不來享乎。

答曰。據中阿含經說祖宗若生鬼道。子孫能以精誠致之。則來享。若在天道。以受樂故。不肯來享。若在三途。以受苦故。不能來享。若生人道。別有六親。不復來享。為子孫者。但當誠其意。敬其事。勿恣殺以重亡者之過。勿忘齋以亂臨祭之心。斯可矣。不必問祖宗之來享否也。

客曰。梁武帝以麵為犧牲。作史者。論為不血食之兆。故知祀先用素。非禮也。

答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則仁可知。梁武帝殺六貴。灌壽陽城。是其不仁也。若以麵牲而論。則在神免血食之愆。在物獲全生之幸。正其仁也。至於天下之失。乃國運使然耳。如以麵牲之故。則陳隋諸君。豈不用太牢。何亡之速耶。蓮大師曰。作俑者。象人以葬。孔子斥為無後。則象牲以祭。仁人猶不能滿焉。必欲舍似用真。何其忍哉○按梁武帝即位後。斷酒禁肉。休民息兵。頻書大有。自晉至隋。稱小康者。莫如梁武。享國四十九年。壽八十有六。厥後子孫仕唐。八葉宰相(唐書)。史臣以其奉佛。沒其所長。任意詆毀。豈善善從長之意乎。

釋燕賓違俗之疑(一問)

客曰。親朋在座。蔬食不可成歡。勝友相招。嘉肴方足明禮。為愛物而廢燕享。非通論也。

答曰。其人而為善士。則必喜我戒殺。而不嫉我之慢。其人而嫉我之慢。必養口體之小人。慢之亦無不可。冒重罪以奉他人之口。吾弗為之矣。昔蘇東坡。燕客岐亭。以詩贈陳季常曰。我哀籃中蛤。開口護殘汁。又哀籃中魚。開口吐微濕。刳腸彼交痛。過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溫。相勸此最急。不見盧懷慎。蒸壺似蒸鴨。坐客皆忍笑。髠然發其羃。不見王武子。每食刀几赤。琉璃載蒸豚。中有人乳白。盧公信寒陋。衰鬢得滿幘。武子雖豪舉。未死神先泣。先生萬金璧。護此一蟻缺。一年成一夢。百歲真過客。君無廢此篇。嚴詩編杜集。夫以東坡讌集。尚殷殷戒殺如此。子又何疑於燕賓違俗耶。

釋古聖教殺之疑(二問)

客曰。伏羲制網罟。以佃以漁。然則伏羲非與。

答曰。洪荒之世。鳥獸繁殖。不為之防。人受其害。伏羲或教民禦之。而未明言食之也。若謂教民殺生。吾恐漁舟無賴。皆為伏羲功臣。而解網縱禽。饋魚使畜。諸聖賢。反開罪不淺矣。

客曰。孔子戒殺。不過不綱。不射宿耳。未嘗廢釣弋也。若并戒之。則仲尼不足法與。

答曰。此葢極言聖人愛物之仁耳。以記事之書法而論。釣者。所以引其不網。弋者。所以引其不射宿。非謂聖人真釣弋也。若謂因養與祭而釣弋。豈孔子疏食飲水之風。並非真樂。蔬食菜羹之祭。盡屬虗言乎。甚矣。測聖人者亦淺矣。

釋仁民愛物之疑(二問)

客曰。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施之有序。戒殺放生。務其末矣。

答曰。孟子所言。是親疎次第。不是先後次第。若必盡此。而後及彼。則幼失父母。而有志仁民。未及事君。而慈心愛物。反得罪於君父矣。孟子豈作此執滯之論乎。

客又問。

答曰。正為仁民之故。勸人愛物。子之愛人也以口腹。仁民之小者也。予之愛人也以心志。仁民之大者也。

釋因果差別之疑(六問)

為不雜。心要寂寂。寂寂則善惡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則無記念不生。佛外無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是觀也。觀者。慧之機也。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中一句亦不住。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現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即禪即佛持名

或看一話頭者。謂之參禪。或坐而息念者。謂之坐禪。參也。坐也。總是禪也。禪也。佛也。總是心也禪即佛之禪佛即禪之佛。念佛法門。何碍於參禪坐禪乎。且參禪者。能將此阿彌陀佛四字。當做一句話頭。念來念去。反覆不捨。不言參禪。禪在其中矣。坐禪者。要到一念相應。豁然如托空。方為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非相應乎。念到心空時。非永遠相應乎。於念佛時。不昏不散止觀定慧。念念圓成。若欲別求禪。那禪當更在何處。

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純。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頭。板板念佛。則臨命終時。打破鬼關。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之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顧者。且勤念佛。如救頭燃。

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經。皆從心起。心若無佛。教亦徒然。然心中亦何人無佛哉。自不念耳。教下未有不看楞嚴者也。看楞嚴未有不輕勢至。而重觀音者也。即此一見。已成生死根本。縱學得種種知能。不過滋潤苦芽。生死關頭。總不得力。願速放下。往生西方。親覲彌陀。若不能放下。即將此學經演說功德。回向西方。發四宏願。亦不唐捐。若宏揚淨土一門。詳說念佛功德。則舉目動念。皆是莊嚴西方。上品往生。更復何疑。

不持而持

一事纔完。一語纔罷。尚未打點念佛。而四字佛名。滾滾出來。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持而不持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於念佛時。明明持此四字。念頭不轉。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離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謂暫得勝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屢現。則漸漸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謂無慧。當知心愈空。則念愈靈。心愈空。則念愈淨。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與不空。更在何處。譬如日與月。赫濯乘寶宮。旋繞須彌山。周流照天下。噫此何如妙覺圓明哉。

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侶。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當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諸佛及彌陀之心。未嘗暫捨乎我。舉意佛知。開口佛聞。何憂孤寂乎。若淨土法門。未能了了。須多購淨土書讀之(如彌陀經。觀經。智者大師十疑論。天如則禪師淨土或問。大佑禪師淨土指歸。龍舒淨土文。淨土晨鐘。西方公據。西方確指。雲栖法彙。彌陀疏鈔。等書宜勤披閱。此姑舉明白易曉者言之。此外尚美不勝舉也)。訪通曉淨土者叩問之。

結期持名

福薄耳。

答曰。食肉是君祿。不食是君福。持齋戒殺。正是積福耳。豈以八口。即名福耶。

客曰。信斯言也。必持齋而後可。吾不知孔子亦持齋否。

答曰。書云。齋必變食。又曰。子之所慎。齋。禮言。致齋於內。散齋於外。班班可考。今人事事不能如孔子。而獨藉口於食肉法孔子。豈孔子尚為肉食者鄙耶。

客曰。持齋固善矣。其如形容枯槁。奈何。

答曰。真身為重。假身為輕。且神明賞罰。論人之形容乎。抑論人之心術乎。弗思而已。

客曰。世間五種辛。本地中所生。佛經。何為一並戒之。

答曰。經言。為其辛臭故。能障菩提故。諸天厭棄故。熟食助婬。生食發嗔故。邪魔餓鬼。嘗嗅其唇故。

客曰。有人謂吾雖不持齋。猶勝于持齋而破。有人謂。吾雖持齋而破。猶勝于不持。何如。

答曰。譬如仕宦。其不持齋者。未曾出仕者也。持之而破者。既仕而被黜者也。何優何劣。

客曰。吾亦欲持齋。無如美味當前。便不能自主。奈何。

答曰。上根人。發無量慈心。自不忍食。否則。作五不淨想。則決定能持齋矣。一者。彼種子不淨。二者。彼所食不淨。三者。彼住處不淨。四者。彼腹不淨。五者。彼死後不淨。常作此想。何不能持齋之有。

釋佛理難信之疑(三問)

客曰。諸佛菩薩救苦尋聲。梁武帝。奉佛。其後餓死臺城。何故。

答曰。餓死臺城。此迂儒之說也。通鑑載侯景。攻陷臺城。見梁武帝。神色不變。不敢仰視。退告王僧貴。有天威難犯。不敢再見之語。後王綸上雞子數百枚。武帝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夫曰口苦。則非枵腹可知。求蜜。則非療飢可知。且雞子至數百枚。則他物必稱是矣。焉有餓死之理。噫天下讀史者。每稱獨具隻眼獨此一段史文。不覺以耳代目。甚矣。習染之深也。

客曰。後之論者。皆謂武帝捨身。並其天下捨之。吾是以不取焉。

答曰。古今聖凡。未有不捨其身者。只如足下。今日深以。

啊[口*耶]二字。不知何往矣。

善哉此病中之精進者也。

臨終持名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輪迴。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發願懺悔持名

嗚呼。世之不知念佛者眾矣。儒中人。擯佛為異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較也。即間有村愚夫婦。聞說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來生。得受福報。依舊為輪迴種子。求一為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須知人既念佛。則當心佛慈心。行佛悲行。發廣大願。濟度眾生。一切眾垢冤纏。普為懺悔。一切鉅細功德。迴向西方。如此。乃為念佛之正因也。

同类推荐
  • 郑氏史料三编

    郑氏史料三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百喻经

    百喻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注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集譬喻王经

    大集譬喻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真仙秘传火候法

    真仙秘传火候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觉醒后我养了个反派妖君

    觉醒后我养了个反派妖君

    要说修真界,论倒霉,盛意称第二,就没人敢认第一。出生后死了娘,身负双灵根的资质,说不上太好,却也不算太坏,可是修炼速度却连杂灵根都不如。继承了她娘的美貌,长的倒是貌美如花,找了个青梅竹马的小师兄当道侣,却在大婚前夕丧了命。后来又经历各种玛丽苏狗血时间后,成功被赶出宗门。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人生如梦,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她那死了四五年的前夫,上窜上跳惹出的麻烦,全都报应到她身上了。无时无刻不在被人追杀路上的盛意:“秦琢玉,你大爷的。”表面清冷内心丰富的女道君vs不断作死傲娇妖君殿下。非正统修仙,内有私设。
  • 世故人情

    世故人情

    这是一本由钱理群选编的文集,所谓“世故人情”主要是一种人生智慧与政治智慧。全书节选了22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大家如鲁迅、老舍、聂绀弩、郁达夫、叶圣陶等人的散文和小品文,通过选入的这46篇文章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鲜活而又充满情趣的精神世界。选文短小精炼,意旨深远,语言幽默,是诸多大家人生经验的凝练总结,是他们长时期的思考琢磨融铸成的智慧隽语,给人启发。真诚,不做作。
  • 倾世魔妃:狂傲逆天血族

    倾世魔妃:狂傲逆天血族

    一朝穿越,人人自危,她插一脚,放火偷粮,落井下石。人鬼殊途,她横一手,色鬼、懒鬼、讨厌鬼,下锅油炸。人妖混战,她眉一挑,敢在你姑奶奶面前撒野?不知道她是血族驱魔师?泰然自若是她,狂傲狠戾是她,降妖伏魔亦是她,且看她堂堂血族驱魔师,如何在人、鬼、妖共存时代风声水起,绝代风华。
  • 刺杀李鸿章

    刺杀李鸿章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与阴影构成的。1896年,李鸿章应邀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此行实为商谈《中俄密约》,达成中俄联盟,以遏制日本在远东势力的过分膨胀。临行前夕,李鸿章做了一个恶梦,梦见自己深陷狼群,四面楚歌。大清外交官陆云起受命先行前往俄阔,为恩师李鸿章扫除危险与障碍,却不幸遭人嫁祸,陷入绝境,受到狼群与俄国警方的双重追击。在他逃亡与追逐的途中,各方势力交错对抗,一个隐藏在西伯利亚深处的狼人帝国,一个刺杀李鸿章的阴谋赫然浮现。
  • 醋溜娃娃菜

    醋溜娃娃菜

    一个酒会,他与她重逢。他向她许诺:今生只爱她一人。一场交易,他和她结婚。后来,他陈嘉禾去哪都要粘着魏相思。她看上的东西,买!她瞟了一眼的东西,买!她喜欢的人,给她足够的宠爱!陈嘉禾的霸道与宠爱,只给魏相思一人。
  • 巫士唐望的教诲:踏上心灵秘境之旅

    巫士唐望的教诲:踏上心灵秘境之旅

    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在墨西哥沙漠偶遇印第安巫士唐望,从此踏上长达十年的心灵秘境之旅。这位接受理性训练的学者,跟随着唐望这位精神导师,重新发掘生命的力量和意义,进而反思主流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1960年经朋友介绍,卡斯塔尼达在亚利桑那州结识了巫士唐望。在卡斯塔尼达的坚持之下,唐望将他收为门徒,逐步教他服食仙人掌科致幻植物“培药特”和“魔鬼草”,从而在各种奇怪的体验中,进入一个对生活及事物全新的认识体系,探寻到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也收获了诸多奇异的经验。例如,有一次他感觉到自己变成了乌鸦,而且能够飞翔,但他认为这些经验全是幻觉,可唐望却坚称这种感觉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相同,是真实的。为了弄清楚亚基族的超凡的认知方式,卡斯塔尼达甘愿放弃原有知识体系的深造、身体力行地学习并接受唐望的训练。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他努力像该部落的巫士那样去生活,并将过程中,巫士与人类学家两种不同知识体系的思维交锋,忠实记录下来,这也构成了“唐望系列”的核心问题:卡斯塔尼达在服用印第安草药之后,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感受到的世界又是zhongji的实在吗?抑或只是zhongji实在的表现方式之一?通过师徒之间的对话,读者将会对世界和生活有全新的认识,亦会明白如何再日常生活中发现和面对真实的自我,领悟生命的智慧,从而在跌宕起伏的现实中找到平衡与和谐。这部作品自从1968年在美国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几种文字,四十几年长销不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最佳的灵修入门读物,早已跻身新时代思想的经典著作之列。
  • 穿书之佛系种田

    穿书之佛系种田

    穿进书里的章玉秀只想父慈母爱,再带着小团子弟弟佛系过日子,麻烦却总是自动找上门。女配作完女主作,男主追完男配献媚,章玉秀无奈:能让我安静地种种田卖卖花灯么
  • 吴王宠妃

    吴王宠妃

    拍戏吗?连个灯都没有?做梦吗?哎呦~好疼!不是吧?穿越这种事不是只发生在小说里?我信你个鬼,一定是还没有睡醒......我是谁?魏叔婉?谁啊?当朝丞相之女。敢问当朝丞相名讳是?魏徵。魏徵?魏征?......不会是唐朝那个吧?传说中威风八面斩龙王,可历史里记载死的时候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唐皇送来还被媳妇儿拒绝了的那个?要不要这么苦命啊,穿也穿的像样点啊?好不容易混上个官二代还这么惨的说?众爱卿看朕众多子弟孰贤?侍中魏徵对曰:臣愚暗,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一纸赐婚,由是宠遇弥厚,因令娶征女焉。这、这、这、这就赐婚了?吴王?就是那日给我这块玉的人,可是吴王是谁啊?我这点可怜的历史知识,也就认识个李世民。这没谈恋爱就嫁了?不行,好歹也要先了解一番才是。吴王李元轨少多才艺,七岁出口成章,箭无虚发,深受高祖赏识,堪称奇才,八岁封蜀王,十六岁被封吴王,谨慎自守,与物无忤,为人不妄。还是个大孝子呢,高祖驾崩每至忌辰,辄数日不食。这吹的天上有地上无的,这么出名怎么本姑娘没听说过?
  • 猫寺

    猫寺

    这时节天气变化得快,忽然一阵风来,天边就盖满了乌云,本就不甚明亮的天空完全暗了下来,一派风雨欲来的景象。赶路的人步履匆匆,期望能在晚上下雨前赶到可以避雨的地方,他记得前方不远处是有一座寺庙的。心急的人抄了小道,然而大概是许久都没有人走过这条道,竟然长了齐腰深的杂草。他却也顾不得这么多了,双手并用的拨开草叶前行。
  • 豪气斩九洲

    豪气斩九洲

    白鸥没浩瀚,万里谁能驯!这世界太多元,你喜欢的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