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会十门料简一经意 天王赞佛说偈初首显教分齐义 卢舍那品一乘三乘义章 胜音菩萨偈首立转法轮章 观五海说十智文立五海章 说分文内净土因缘文初立十世界章 普庄严童子处立因果章 第二会名号品初礼佛仪式章 十号章 四生章 十种净土章 四谛品立四谛章 光明觉品中立业成就章 五阴章 附随十八界章 附见十二入章 明难品初立唯识章 众人问文殊处明入佛境界章
初会十门料简一经意
初会十门料简一部经意者。初会如是我闻首料简下文所目之义。约有十门。谓人及法理事义文解行因果。初成主伴以明旨趣。人谓化主及助化等。浅深阔狭。可准通之。人即佛菩萨。浅深者。谓从三恶道。人天二乘菩萨。渐教顿教圆教感成佛菩萨。浅深不同。阔狭亦尔。法浅深者。约位。从初不退乃至究竟十地诸位。见法差别。皆悉不同。阔狭亦尔。理浅深者。初世间所知真实。乃至穷证法界。解脱自在悉皆不同。阔狭亦尔。事浅深者。从凡夫极一颠底迦。乃至暖曜天光无碍解脱法堂净土之处事相不同。阔狭亦尔。解浅深者。教有秘密显示不同。致令生。解不解等。阔狭亦尔。行浅深者。如菟马等各别殊分。致令业行亦异。阔狭亦尔。义浅深者。三乘一乘差别不同。致令所诠之义浅深非一。阔狭亦尔。文浅深者。能诠之文言无言等不同故。浅深非一。阔狭亦尔。因浅深者。从其名数。初六因四缘。次现生引乃至二十因等。最后互为因等。若约道理辨因浅深。从初法执境界。乃至法无我如实因缘法无我因六义等。深浅不同。阔狭亦尔。果浅深者。从初等流依果。士夫解脱异熟果报等。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乃至穷佛不同。阔狭亦尔。上十门义。诸佛善巧会融法界圆通自在。不离见闻。证得普贤微细因陀罗。解脱通明方究竟也
天王赞佛说偈初首显教分齐义
依教有五位差别不同。一依小乘。有名之教诠有名之义。此在分别遍计位中。二有名之教诠有名之义。有名之教诠无名之义。此当回心。初教位中义。当即名义即空教也。三有名之教目有名之义。有名之教目无名之义。无名之教目无名之义。此当熟教位中即性实成有之义。非是所谓有也。四无名之教显无名之义。义当在顿教位中。一实三昧说也。五有名之教说有名之义。无名之教显无名之义。当在圆教位中见闻处说。有名之教显有名之义。有名之教显无名之义。无名之教显无名之义。此约圆教处说。为摄义无尽故。分齐通声闻及凡夫世间所知真实法也。该通三乘小乘文义。及圆教中比证分齐。下一部经。所有文义。并约此准
卢舍那佛品中云集文末普贤文中立一乘三乘义章
经文云。入无上道者。当渐教也。不可尽功德智地者。当熟教分。愿性海中者。当顿教分。此约遍计灭分齐处说。又云。入无上道者。顿教及熟教中终教及义是也。不可尽功德智地者。普贤解行分教义是也。愿性海中者。当是圆教。证分已去是也。亦得即是普贤行愿也。其乘名教具在问答中释。今约下经。约五乘之义。有其三种。一人天共一。二声闻缘觉共为第二。三始终渐教共为第三。四顿教独一。五一乘独一。总为五乘。第二者。人为一。天为一。声闻为一。缘觉为一。大乘为一。第三者。天一梵一声闻一缘觉一如来一。会彼五乘。成无分别离相一乘。出楞伽经。若凡夫人天乘。佛临凡夫。同彼人天。引凡夫人。修人天福。既无无漏。不辨见修。但论世间禅定。成世间修。就声闻缘觉及二乘回心。并约见修。即至究竟。成佛成罗汉。从小乘位十二住。即合四果等。共成十二住。十二住者。一声闻自种性住。二入正未越次取证方便住。三越次取证住。四得不坏净味圣戒转上漏尽住。五依增上戒增上意学出生住。六七八得真谛智增上慧学住。九观察生无相三昧住。十究竟无相住。十一解脱学处住。十二一切种阿罗汉住。直进菩萨。一人即有十地。并说见修后方得成佛。及说大乘十二住。十二住者。一种性住。二解行住。三净心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意住。六增上慧住。七谛相应慧住。八缘起相应慧住。九有行有开发无相住。十无行无开发无相住。十一无碍慧住。十二最上菩萨住。若熟教位。则不同前义。初地已前。有分段死。先得无漏者。兼有变易死。初地已上。穷第十地。有变易死。十地满后。方始成佛。若约顿教。即一切行位。皆不可说。以无相故。此据三乘方便说。若依一乘圆通之教。由义自在总别相成。故无前后始终浅深近远等别。但不退已后。即明得彼普贤之法。约熟教比之。即十信满心已去。即是其位。其普贤位中。对彼解行法及彼得义。唯有自分胜进。两义不同。其身在于白净宝网转轮王位。十眼十耳等境界。若约解行法分齐克。唯未得离垢三昧。其离垢三昧。是未受职之前定。其身在世界性等已上处住。而在普见肉眼位中。见十方界。若证得普贤位。在六相方便十地位中。何以故。依十地证义会普法故。若证得彼普贤解行所依身者。亦得在彼兜率天中成诸天子身。从三恶道出。生彼天中。得无难身。成普贤解行法。如法华经龙女身者。义当即是留惑感彼同生之身。何以故。由此等人并是过去多种善根故。亦不同是变化之身。何以故。由法华经引彼速成希有胜行证其教胜。若是变化。即非希有。若约灭惑分齐论者。依普贤品说。一障一切障。依小相品说断惑分齐。一断即一切断。由彼华严经文云。内外各有五百烦恼。及八万四千烦恼。普灭非别。故得知也。何以故。对彼生死际说故。又白净宝网转轮王位时。有定光颇梨镜。光明照十佛刹微尘数等世界。以此验之。当知。白净宝网转轮王之位。福分不少也。若起利用。即令无量众生发不退菩提心。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在十地无生法忍地。唯未得离垢三昧之少分也。余之位相德用境界。及见佛分齐。具在经文。又一乘义者。分别有二。一者正乘。二者方便乘。正乘如华严经说。亦如前分别方便乘者。分别有十。一对三宝分别。佛宝是一乘法。僧是三乘。何以故。佛同无尽故。法僧则不定。二对四谛分别。灭谛是一乘。三谛是三乘。何以故。灭同无尽故。三谛则不定。三对二谛分别。第一义是一乘。世谛是三乘。何以故。第一义谛。同无尽故。世谛则不定。四对过分别。无恐怖者。即是一乘。有恐怖者。即是三乘。何以故。如如来藏等。依则无过。即同无尽故。六识及心法智。此之七法。刹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槃。由是俗谛故。依缘不自在故。五对人及智分别。有三种人。成三种智。三种智者。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甚深法智。以为一人。二若男子女人。成就随顺法智为第二人。三若男子女人。于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第三人前之一人。是一乘智。后之两人。是三乘智。何以故。前第一智是证智。是证智同无尽故。后之二智。未证实法。是不定故。此依胜鬘经说。六对所解了法虚妄契实无分别。随文解义。是三乘法。知虚契无分别。是一乘法。何以故。契无分别。同无尽故。随文取者。是则不定。此依楞伽经义说。七对一乘三乘小乘分别。一乘是一乘。三乘等是三乘。何以故。一乘则无尽故。三乘等则不定。八对大乘中乘小乘分别。大乘即是一乘。何以故。大乘尊上。即无尽故。中乘小乘。义则不定。如经会三归一故。九对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分别。出出世间。则是一乘。余则三乘。何以故。出出世间胜同无尽故。余二则不定。如法华经界外露地别索车者。即是其事。十对譬喻分别。如王髻中明珠及大王等。即是一乘宝珠。系汝衣里。及穷子等。即是三乘。何以故。髻珠王秘甚深故。余则不定。此依法华经说。上来所辨。于眷属经中。欲显圆通无尽。法藏一乘教义故。于方便之处。示一乘名。令进入者易得解故。作如是说。若横依方便进趣法门。即有二义。通说一乘。一由依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从一乘流故。又为一乘教所目故。二与彼究竟圆一乘。为方便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余义准可知。上件法门。摄下诸教。顿属其上分本教义。渐从其末义。通一乘三乘小乘。何以故。为彼圆教所目。及三乘终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门。染净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各别也
一切诸法胜音菩萨偈首立转法轮章
转法轮者。有其二种。一一乘转。二三乘小乘转。一乘转者。一谛有十行。如下经说。一具足清净四无所畏。二出生四辩净妙音声。三明了四谛。四随顺诸佛无碍法门。五清净等心。悉能普覆一切众生。六所说不虚。决定济度众生苦际。七宿世大悲所持。八以妙法轮音声充满法界。一切众生无不闻知。九阿僧祇劫常说正法。未曾暂息。十转诸根力觉意解脱诸禅三昧。相续不绝。余三谛准亦同之。法转流入众生心时。说者复有十因。何者为十。所谓过去愿力故。大悲所持故。不舍众生故。智慧自在。随其所应为说法故。未曾失时故。随彼法器不增减故。决定了知三世智故。身行最胜故。口行无虚故。智随音声悉觉悟故。义准亦通。所被之机。具足四缘。其义可解。三乘小乘转法轮者。一谛之内。有其三转。成十二行。余三亦同。成四十八行。如毗婆沙说。转法轮者。说四谛义三转十二相。是苦谛。是苦集。是苦灭。是至苦灭道。名为一转四相。是苦谛应知。是苦集应断。是苦灭应证。是苦至灭道应修。名第二转四相。是苦知已。是苦集断已。是苦灭证已。是至苦灭道修已。名第三转四相。四相者。四谛中生眼智明觉。亦云行也。三乘熟教。初分已下。名同不异熟教。终义与顿教之义。唯一真如授与名转。非谓可转是名为转。上件法门。摄下诸教。顿属其上。分本教义。渐从其末义。通一乘三乘小乘。何以故。为彼圆教所目。及三乘终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门。染净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不同。义理各别也
观五海说十智文首立五海章
五海者。一一切诸世界海。二一切众生海。三性界业海。四一切众生欲乐诸根海。五一切三世诸佛海。观彼五海。以说十智。一一切世界海成败清净智。二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界起智。三观察法界智。四一切如来自在智。五清净愿转法轮智。六力无所畏不共法智。七光明赞叹音声智。八三种教化众生智。九无量三昧法门不坏智。十如来种种自在智。五海等法。入十智说。问何故尔也。答理望前机。不得自显。由智显也。离智即无。故由于智。其五海等在智即智。问何故五海不以十名说之。答五海境深。寄三乘教说。欲令易解也。其五海分齐。在十智中。交络互为主伴。深浅广狭染净理事。是即无穷。上件法门。摄下诸教。顿属其上。分本教义。渐从其末义。通一乘三乘小乘。何以故。为彼圆教所目。及三乘终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门。染净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各别也。仍此一乘圆教。局见闻为始
说分文内净土因缘文初立十世界章
今此世界海上下浅深。略有三种。一从三千大千世界已去。乃至一切众生形类等界。以为一类。二如瞿夷所居成化之处十世界等。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四世界圆满。五世界分别。六世界旋。七世界转。八世界莲华。九世界须弥。十世界相。此十世界。当万子轮王已去所居。为第二类。三莲华藏世界海等已去。尽佛境界为第三类。如是等类世界海。有十种事。去来今佛之所演说。一谓说世界海。二起具因缘世界海。三住世界海。四形世界海。五体世界海。六庄严世界海。七清净世界海。八如来出世世界海。九劫世界海。十坏方便世界海。此十因缘。通成上三。但为引机。浅深不同。遂有三别。依此经文。三千界等。显其融义。莲华藏界等。明因陀罗微细等义。中间界等。略而不明。准之可解。上件法门。摄下诸教。顿属其上分本教义。渐从其末义。通一乘三乘小乘。何以故。为被圆教所目。及三乘终教。寂照照寂一相真如并初教门。染净即空愚法。小乘苦谛之教。所诠实法有为无为等宗并不同。义理各别也。仍此一乘圆教。局见闻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