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44800000013

第13章 祛寒之剂

十一、祛寒之剂十一首附三方

凡是治疗因寒邪引起各种疾病的方剂叫做祛寒之剂。寒邪犯人,总的分表寒与里寒两大类。寒邪束表,宜当辛温发散,已在解表剂中讲过。这里只限于里寒所致的疾病及治疗方剂。里寒的形成有寒自外入,和寒从内生。寒从外入包括表寒失治误治,传入于里,和寒邪直中。寒从内生有元阳虚衰,阴寒内生,和恣食生冷,损伤脾阳,寒从内生。寒邪自外入和从内生治疗原则不同。自外入者宜温散,自内生者宜温补。里寒犯人又有经络和诸腑脏的不同,在治疗上也应依部位、轻重的不同酌情给以不同的治疗。

1、理中汤《伤寒论》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

组成:人参6克干姜5克炙甘草6克白术9克

用法:研末蜜和为丸,每次10克,或作汤剂,药量酌增减。

主治: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饮食,以及霍乱等,舌苔淡白,或黑苔湿嫩,脉象沉迟者。亦治阳虚失血及小儿脾阳虚所致的慢惊风。

方解:脾胃同主中焦,纳运水谷,升清降浊。中焦阳虚,脾胃纳运失司,升降无权。脾阳不升则泻,胃浊不降而逆则呕吐。阳虚阴盛,寒邪凝聚,阳气不通则腹痛。口不渴,苔白或黑苔湿嫩,脉沉等均为寒象。方中干姜辛热,温中焦脾胃而祛里寒。人参甘温微苦,大补元气,健脾益气,脾健则运化有司,升降恢复。白术苦温,健脾燥湿。炙甘草益气和中。四药相伍,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补。清阳升,浊阴降,运化健,虽未用一味止呕止泻止痛药而呕吐腹泻、腹中痛自止。凡中气欠虚,暴受风寒,霍乱吐利交作,不欲饮水者,或饮食不节之脾胃虚寒证亦可用此方治疗。若因脾阳虚,脾不统血的各种虚寒性失血亦可治之。若小儿脾胃阳虚所形成的慢惊风亦可治之,即“培土宁风”之义。

附方: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即本方加附子一味,主治证较本方虚寒更甚,治阴寒内胜,风冷相乘,脘腹痛,霍乱吐利转筋。加大辛大热的附子,其散寒之力更甚。命火益,土母温,脘腹痛,吐泻霍乱转筋止。

2、真武汤《伤寒论方》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惕惕(chún ti)音淳替。原意为目跳,惕为心惊而抖,这里指肌肉跳动。保安康。

组成: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9克附子9克

用法:水煎服。若附子用量大时,可先煮附子一小时。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痢,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或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方解:肾主水,脾制水。若命火衰,少阴阳虚,阴寒内胜,则不能主水。命火衰不能温暖脾土,则脾不制水。水液运化失调,水温聚而不化,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水肿;水湿下注,则为腹泻。水寒凝而不散,致气血凝滞不通则腹痛。水气上冲,则或咳或呕。聚而不行,则小便不利。水气上逆,浊阴干扰清阳,清阳不升,则头眩短气。发汗后,阳气大损,阴随阳伤,则身动。水气凌心则心悸。苔白不渴,脉沉,俱为寒水内盛之象。法当温肾阳以助气化,暖脾阳以运水湿,利水道以疏壅滞。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土助气化,使水有主有制,气化有司。茯苓甘淡渗利,健脾燥湿,通水道,使水湿有去路。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助茯苓温散水气,且生姜辛开肺气,开水源之上闸。白芍一则利小便,增茯苓之功,一则缓挛急止腹痛,且可敛阴气以缓挛急,解全身之肌肉动。诸药相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两补,水寒得制。故为脾肾阳虚寒水为患的有效方剂。

3、四逆汤《伤寒论》

四逆汤中姜附草,三阳厥逆太阳沉;

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

组成: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克

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与余药同煎。

主治:少阴病,证见四肢厥逆,恶寒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下利清谷,神疲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及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解:本方治三阴(少阴、太阴、厥阴)寒盛,元阳大衰之方。尤以少阴阳虚为主。《素问·厥证》:“阳衰于下,则为寒厥”。大寒深入少阴,肾阳衰弱,阳气不能达于四肢,则四肢厥冷,不能鼓动血液运行,则脉微细。元阳虚,中阳亦衰微,升降失司,或吐或利,或吐利交作。脾阳衰不能腐熟水谷,故下利清谷。若太阳病素体阳虚而误汗,或发汗太过则亡阳,即出现恶寒自汗。元阳大虚故神疲欲寐。舌苔白滑,也是阳虚阴盛之象。方中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回阳救逆之力很强,能振奋少阴阳气,鼓动而使之达于四肢,则肢冷脉微可除。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守而不走,使脾阳温,水谷运化健,则下利清谷可除。且干姜配附子少阴、太阴同治,回阳散寒力量尤强,即所谓“附子无干姜不热”,两者相须为用,作用大佳。然附子有大毒,得干姜则其毒性尤为峻猛,甘草温中益脾,又能制缓附子之大毒,缓姜、附峻猛之性。诸药合用药简效宏,既能回阳救逆,又能防暴散之弊。

若症见呕吐者,在四逆汤中加温胃止呕吐的生姜10克。若阴寒内盛,虚阳上越,一派阴寒之象却面发赤色者,加葱白三根以通阳气。若大便下利虽止而脉仍不出者加人参10克,助阳气补**以复脉。腹中疼,加白芍6克,敛阴和营,缓挛急以止痛。咽喉痛者,加桔梗4克清利咽喉,止咽喉痛。

4、白通加猪胆汁汤《伤寒论》

白通加尿猪胆汁,干姜附子兼葱白;

热因寒用妙义深,阴盛格阳厥无脉。

组成:附子10克干姜5克葱白4茎人尿50毫升猪胆汁20毫升

用法:前三味水煎,去滓,入人尿及猪胆汁,搅匀,分两次温服。

主治:少阴病。下利不止,厥逆无脉,面赤,干呕而烦躁者。

方解:少阴病,四肢厥逆,下利不止,干呕烦躁,同时出现无脉和面赤,这是由于人的一身真阴真阳俱虚衰,而这时在内的阴寒太甚故出现无脉。因里寒太甚,将仅有的一点元阳拒格于外,使浮阳上越,故面赤。这时要回阳救逆必然要用大辛大热之药。方中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回阳救逆。配上干姜辛温,温中焦之阳而助附子散里寒,通阳破阴,以防阴盛迫阳,同时加上辛温善于通阳气之葱白,助姜附通阳气破阴结以复脉。但是由于下利甚重,阴液已大伤过甚,单用辛燥之姜、附、葱,势必使真阴更耗,故加咸凉滋阴的人尿和苦寒的猪胆汁,一方面滋阴护阴,另一方面人尿和猪胆汁寒凉为引导,使热药入里,防止阴寒太甚,格拒辛热之药,即所谓“热因寒用”。这是一个遇到阴盛格阳的时候,用热药为主,配合寒药进行反佐治疗的代表方剂。

附方:白通汤(《伤寒论》):即本方去猪胆汁和人尿。

主治:少阴病,下利,四肢厥逆,面赤脉微欲绝的戴阳症。

5、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组成:吴茱萸6克生姜10克人参9克大枣12枚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主治:肝胃虚寒。干呕吐涎沫,巅顶头痛,脘腹痛,舌质淡,苔白滑,脉弦迟,吞酸嘈杂。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不安。

方解:足厥阴肝经经脉与督脉会于巅顶,巅顶疼痛,病在厥阴肝。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病在阳明胃经。舌淡,苔白,脉迟均为虚寒之象。下利呕吐,手足厥逆,烦躁为少阴经病。吴茱萸汤虽能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之病,但三经症都有呕吐,说明三经病都与阳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有关。方中吴茱萸,苦辛大热,有小毒,温肝胃,散寒,开郁化滞下气,为降浊阴止呕吐的要药,故作方名。生姜温胃散寒降逆,助吴茱萸散寒温胃,降浊阴,止呕吐。人参大补元气,兼能益阴,补脾胃之虚。大枣益气滋脾,与生姜相配伍,能调合营卫,复脾胃生发之气。诸药共用,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使阴浊降,呕吐止,余证除。但呕吐吞酸有寒热之别,当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不数为依据。

6、益元汤《伤寒六书》

益元艾附与干姜,麦味知连参草将;

姜枣葱煎入童便,内寒外热名戴阳。

组成:艾叶熟附子干姜麦冬五味子知母黄连人参炙甘草各3克

用法:加大枣三个,葱白三茎,煎成后再加童便一匙,冷服。

主治:戴阳症。面赤身热,两颧色红如淡妆,游移不定,烦躁不安,饮水不得入口。四肢逆冷,脉浮大,按之空虚等。

方解:本方主治是人体真阳虚衰到很严重的程度,往往发生阴寒逼虚阳外越,出现面赤,两颧色红如妆,游移不定,身热,要想坐到水中去,却又非要加厚衣被不可,同时要饮水,水到口中即吐,四肢冷冰,甚至口鼻作衄,口燥齿枯,脉浮大而空虚,这叫戴阳症。这是在内的真寒,迫阳气上浮,形成真寒假热之象,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症候。方中附子、干姜温中祛寒,配和通行十二经络而能回阳的艾叶以补阳救阳。同时用人参、甘草大补元气,益中州。麦冬、五味子配人参生脉养阴。黄连苦寒,清上越的虚热。知母苦寒质柔,滋下焦的阴液。姜、枣调和营卫。葱白通阳气。童便咸寒,入药冷服,既能止呕吐,又引上越的虚阳归根,这是“热因寒用”。诸药共用,治真元虚衰,阴寒内盛,虚阳被阴寒逼迫上越的戴阳症。

7、回阳急救汤《伤寒六书》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

组成:熟附子9克干姜5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甘草5克五味子3克半夏9克

用法:加姜三片,水煎服,临服入麝香0.1克,调服,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弱,症见恶寒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方解:本方主治的是寒邪直中三阴,阴寒内盛,阳衰欲绝而出现的一系列危象。方中附子大辛大热,配上干姜及肉桂温壮元阳,祛寒破阴之功更加显著。六君子汤固守中州,补益脾胃,并能除阳虚水温不化之湿邪,调理中州,止呕吐泄泻。人参配五味子,有益气生脉之功,且五味子酸涩收引,能引阳归根。麝香辛香走窜,通行十经血脉,斩关夺门,与五味子相伍发中有散,散中有发,使诸药迅布周身,通达阳气,止吐泻,复脉,除口唇指甲之青紫,而无虚阳散越之弊。本方辛燥峻热,不宜过量,“手足温和即止”,否则造成虚阳外散之弊。

原方注明:“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加盐炒吴茱萸”,即是取吴萸能下气止呕,温暖肝胃,止痛之功。“无脉加猪胆汁”,是阴盛阳微,而真阳更衰,用苦寒猪胆汁是防阳脱和格拒,也是“热因寒用”的反佐法。其余如泄不止加升麻、黄芪,吐不止加生姜汁,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有效方法。这是一个寒邪直中三阴的有效方剂。

8、四神丸《证治准绳》

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须;

大枣百枚姜八两,五更肾泻火衰扶。

组成:破故纸40克五味子20克煨肉叩20克吴茱萸10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枣60克,生姜80克同煎,待枣煮烂,去姜,取枣肉合药末为丸,每次服9~12克,日服2~3次。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主治:脾肾阳虚。黎明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无力,脉沉迟无力。

方解:命门火衰,肾阳弱,不能温暖脾土,脾阳不足,运化功能失司,故出现泄泻。之所以五更时泻者,因鸡鸣时木当令,木旺则脾气受克,故其时泄泻,其病不在木旺,而责之脾阳虚。凡久泻,五更泄,其根本则是肾阳虚。法当温肾暖脾,涩肠止泻。方中补骨脂辛苦热,温补命门,壮火益土。肉叩辛温,芳化寒湿,行气消食,涩肠止泻,温脾肾。吴茱萸温脾胃,散里寒而燥湿,止腹痛。五味子温肾涩精而固下元。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诸药合用扶益命火,暖脾肾,燥湿散寒,达到涩肠止泻之效果,可治久泻,五更泄泻等症。

9、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

组成:厚朴(姜制)陈皮各30克炙甘草茯苓草蔻仁木香各15克干姜2克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10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忌一切生冷。或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加姜三片,水煎服。

主治:寒湿伤及脾胃,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方解:本方主治为寒湿伤及脾胃,寒主收引,湿邪滞腻,二者相和,最易阻滞气机,致升降失常。气阻中焦,故腹胀疼痛。寒湿伤损脾胃,脾胃纳运水谷失司,故不思饮食。脾主四肢,脾伤故四肢倦怠。方中厚朴辛苦温,燥湿除满,消胀行气。草蔻辛热,温中散寒,行气燥湿除痰。陈皮、木香和中调气,芳香悦脾。茯苓渗湿,甘草健脾和中。生姜、干姜温暖脾胃以散寒。诸药合用,温中散寒行气,燥湿除满。凡脾胃虚寒挟湿的腹痛、胃脘痛及脘腹胀满等证,治有灵验。本方对于客寒犯胃,脘痛呕吐者,亦可使用。

10、导气汤《医方集解》

寒疝痛用导气汤,川楝茴香与木香;

吴茱萸以长流水,散寒通气和小肠。

组成:川楝子12克木香9克茴香6克吴茱萸3克汤泡

用法:用流动的河水煎服。今用井水或自来水亦可。

主治:寒疝疼痛,或**冷结坚硬如石,或牵引**而痛。

方解:寒疝俗称小肠气,是寒湿之邪积瘀肝经,久则肝经气滞。足厥阴肝经经脉连络阴器,故**冷结坚硬如石,或牵引**痛。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舒筋止痛,又导小肠、膀胱之湿从小便下行,是为主药。木香辛微温,通利三焦,升降气机,疏肝而和脾。茴香辛温,入肾与膀胱,暖丹田而除冷气。吴茱萸行肝肾气分,燥湿而除寒,散结破郁。川楝子虽性寒,但与众多温药相伍,失其寒性,存其行气止痛之作用。诸药合用,合起来就成了一个散寒除湿,导气止痛,治疗寒疝疼痛的方剂。

11、疝气汤《丹溪心法》

疝气方用荔枝核,栀子山楂枳壳益;

再入吴茱入厥阴,长流水煎疝痛释。

组成:荔枝核栀子炒山楂枳壳吴萸各等份。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6~9克,原用河中长流水煎服。今用自来水和井水服用。

主治:一切疝气痛疼。

方解:本方主治是寒湿久郁肝经,肝气郁滞,已有化热趋势的寒热挟杂疝气痛,及一切疝气疼痛。荔核辛苦平,入肝经,能行气散结,除寒散滞止痛,是**肿胀作痛,疝气肿痛等症专药。栀子苦寒,泻三焦火而祛湿,使之从小便而出。山楂酸而入肝,散瘀消积行气。枳壳能下气破结,使气行湿化。吴萸辛热,入肝肾,温经散寒邪,燥湿破结。而疝气大都由寒湿积在足厥阴肝经,本方对寒热兼挟的疝气尤合宜。

12、橘核丸《济生方》

橘核丸中川楝桂,朴实延胡藻带昆;

桃仁二木酒糊合,(tuí)音退,疝,指**偏胀坚,硬如石,引脐疼。疝痛顽盐酒吞。

组成:橘核(炒)30克炒枳实30克姜厚朴30克炒川楝子30克炒元胡30克桃仁30克桂心30克木通30克海藻30克昆布30克海带30克木香15克

用法: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70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亦可作汤剂,药量酌减。

主治:气郁、血凝、痰结。**肿胀,或坚硬如石,或引脐腹绞痛,甚则**肿胀,或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或则溃烂。

方解: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肝经湿浊下行,阻滞肝经经脉,初起**肿大。湿郁日久,渐至痰湿凝结,久则气滞血瘀痰结,**坚硬如石,引脐绞痛。法当行气活血,消痰,软坚,祛湿。方中橘核苦辛平,入肝经,行气散结,除湿化滞止痛,专治疝气。川楝子辛苦寒,木香辛温,二药行气止痛疏肝。厚朴下气行滞燥湿。枳实行气削坚。此四药助橘核行气散结止痛。桃仁、元胡活血散结,元胡且能行气止痛。以上诸药散足厥阴肝经气血之郁滞。肉桂暖肝肾而除寒湿。海带、昆布、海藻,均为海产,秉咸味而能软坚散结,化痰滞,治痰湿凝聚。木通苦寒,通利血脉,利水而除湿。气行湿化则助痰消。酒可助药力迅速通行于经络而活血散瘀。盐能软坚散结,且引诸药下行入肾,因**为外肾,肾主二阴。诸药相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坚散结,除肿止痛,以治疝。现代多用于治①鞘膜积液②**炎③附睾炎④附睾结核等症。

增辑

1、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天台乌药木茴香,川楝槟榔巴豆姜;

再用青皮为细末,一钱酒下痛疝尝。

组成:乌药12克木香6克小茴香6克青皮6克高良姜9克槟榔9克川楝子12克巴豆70个

用法:先将巴豆打碎,同川楝子用麦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同。合余药共研细末,每次服3克,温酒送下(现代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共水煎服,兑适量黄酒服)。

主治:寒凝气滞,小肠疝气,少腹引控**而痛,偏坠肿胀,脉沉紧,舌淡白。

方解:足厥阴经络阴器,循少腹。本方主治为寒邪侵犯肝经。寒主收引,寒邪凝滞肝经,则气结而不通,气结不通则小腹冷痛拘急,引控**而痛。张子和说:“治疝皆归肝经”。张景岳亦有“治疝必先治气”。故治寒疝法当散寒疏肝,行气止痛。方中乌药辛温,疏肝理气,散寒止痛。青皮、木香调气疏肝。小茴、良姜散寒邪,温下焦。槟榔行气破结。诸药助乌药散寒行气,疏肝止痛。以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留川楝子,既减川楝苦寒之性,而又增强其行气散结之力,即所谓“去性存用”之意。诸药相合,寒邪散,气滞疏,肝络通,寒疝除。

2、参附汤《妇人良方》

参附汤疗汗自流,肾阳脱汗此方求;

卫阳不固须芪附,郁遏脾阳术附投。

组成:人参12克附子10克

用法:水煎速服,频服。

主治:元气大亏,真阳暴脱。四肢厥逆,汗出粘冷,呼息微弱,或上气喘急,脉微欲绝。

方解:阳气大亏,不能温煦四肢,故肢冷。血的运行需靠气的鼓动,元气大亏,无力鼓动血流动,故脉微。真阳外脱,阴液不能自守,随阳外脱,故自汗出。汗出粘冷(俗称油汗),上气喘急,脉欲绝,均为元气大脱之危象。此时当速用大温大补之品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以挽气虚欲脱,气息短促喘急,脉微欲绝之危证,为主药,单用亦有效,如独参汤。附子大辛大热,温壮真阳,回阳救逆。二药相合,具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之效。药虽二味,但量大力专效捷,故对元气大亏,真阳暴脱之危证有急救作用,必要时酌加药量。《删补名医方论》说:“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本方临证加减用于治疗心衰,疗效确切。

附方:(1)芪附汤(《魏氏家藏方》):即本方去人参加黄芪。治卫阳不固,汗出不止而欲脱。

(2)术附汤(《医宗金》):即本方去人参加白术。治寒湿郁遏脾阳所致的自汗肢冷,脉微,或寒湿所致的肢体疼痛。

3、半硫丸《和剂局方》

半硫半夏与硫黄,虚冷下元便秘尝,

金液丹中硫一味,沉寒厥逆也兴阳。

组成:精硫黄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各等份

用法:共研细末,用生姜汁同熬,和干蒸饼末搅匀,入石臼中杵百下,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丸,温酒或姜汤送下。

主治:老年人下元虚冷的大便秘结。

方解:老年人下元虚冷而致的冷秘,犹水寒而结为冰,非温不化。方中硫黄大热,补命火,益肾阳,治元阳虚寒冷秘。生姜、半夏和胃健脾,温中散寒,下浊气。本方只适于下元阳虚之冷秘,若老人**亏耗的便秘,不能见效,且犹抱薪救火,更能伤耗**,使大便更加秘结。

附方:金液丹(《和剂局方》):用精硫黄300克,研细水飞,装入瓷盒子内,以水和赤石脂封口,盐泥固齐,在地内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满,安盒子在上,用泥自封,慢火烧煅三日夜,取出研细,每30克药末和煎饼30克煮糊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3克,姜汤或米汤送下。主治久寒痼冷,劳伤虚损,腰肾久冷,胁下冷癖,失精遗溺,腰膝痛弱,霍乱吐泻转筋,爪甲口唇发青,也治阳痿。硫黄辛大热,能温命火,固真气,暖丹田,坚筋骨,壮阳道。但本药有毒,不可常服。

同类推荐
  • 天然产物启示录:谈其在新药研究中的重要性

    天然产物启示录:谈其在新药研究中的重要性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自然创造任何东西都有她的目的”。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说过:“大自然治病,医生只是助手”。现代药物发展到今天,我们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向大自然生物进化的成果——天然产物寻求成药的灵感。天然产物通常结构复杂多样,独特的三维空间化学结构和人体内的蛋白质及其他功能性分子能够发生奇妙的构效关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悠久的疾病治疗历史。如何深度研究中药,开发其中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分子对我国创新药物研究有深远意义。本讲座试图从活性天然产物的研究出发,阐述它们在新药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 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本丛书共8册,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治绝招》、《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风湿性疾病诊治绝招》。每书均以现代医学病名为纲,以病统方,意在切合临床实际。每病先介绍该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内容,而后顺序介绍全国各地的老中医经效验方,以供辨证选用,每首方剂均注明【处方】、【主治】、【用法】等内容。本书旨在总结临证有效方剂,而不以学术探讨为目的,因此,药物组成、用量或比例均严格忠实于原方创制者,不做任何调整或补充。
  • 针灸与养生

    针灸与养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苏轼《赤壁赋》里的名句。养生实际是人们长生梦想破灭后的一种现实补偿。看看时下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美容院,令人眼花缭乱的保健品店铺,听听周围日渐平常的减肥健身话题,你就不难发现,追求健康、健美已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时尚。
  • 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是宁波继出版《围术期血液保护》、《血液保护学》之后,关于血液保护的第三本书,也是《现代输血丛书》的首册。出版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将自体输血的概念、认知、称谓进行统一,规范操作,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规避风险,提高安全性。本书由严海雅编著,郭建荣审定。
  • 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本丛书共8册,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治绝招》、《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风湿性疾病诊治绝招》。每书均以现代医学病名为纲,以病统方,意在切合临床实际。每病先介绍该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内容,而后顺序介绍全国各地的老中医经效验方,以供辨证选用,每首方剂均注明【处方】、【主治】、【用法】等内容。
热门推荐
  • 雨夜妖瞳

    雨夜妖瞳

    明明只是个普通人啊,虽然职业是警察,可也只是想有份稳定的工作,混吃等死而已,为什么偏偏要被卷进这么多奇怪的事情里面,还有.....大哥,你是谁啊,不要贴这么近好不好?
  • 凤倾凰之霜绝天下

    凤倾凰之霜绝天下

    南宫霜,地球一个普通人。月无霜,一个既修仙,又是学霸的人。官无,声音苍老(其实是装的),自称神界之人。你敢相信他们都在一个人体内吗?
  • 螺溪振祖集

    螺溪振祖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谕星球

    神谕星球

    被族灭的男孩儿炽栢被少女露儿所救,他们一同游历。渡过这世间的所有美好。但他们也有十世的恩怨未了。灭族之仇,杀弟之恨。两人还能在一起么?欢迎收看大型天神恋爱小说,带你体验不一样的爱恨情仇,
  • 金卡驱魔师

    金卡驱魔师

    一场离奇的失踪事件,使得他的人生完全改变
  • 淳熙玉堂杂记

    淳熙玉堂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龙虎斗京华

    龙虎斗京华

    本书讲述了义和团进北京的事迹。系新派武侠开山之作。亦是“新派”武侠小说之源头伊始。晚清时代,由于列强入侵,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江湖义士“反清灭洋”斗争风起云涌。继太平天国、捻军之后,匕首会、义和团等各种秘密组织层出不穷。到二十世纪初,义和团改“反清灭洋”为“扶清灭洋”,得到慈禧太后的承认和利用,声威大振,在京津、保定及整个中国形成燎原之势,许多草莽英雄及农民好汉投身其间。
  • 剑灵洪门异世录

    剑灵洪门异世录

    冰冷的时代,冰冷的剑,无论光明黑暗,我只想走自己的路!(剑灵世界同人作品,献给曾经热爱过剑灵的童鞋们,回忆那条一起走过的洪门之路!)
  • 冥王大人:请闭眼

    冥王大人:请闭眼

    尚白洁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居然一不小心居然被冥王给睡了……而且这个冥王还是掌管冥界十殿的大佬,手底下的阴兵差不多得有数十万。在线等……挺着急的啊!“着急也没什么用,你注定就是本王的女人。”“乖,不行的话,本王给你打死几个鬼给你看!”
  • 王爷霸宠俏厨娘

    王爷霸宠俏厨娘

    穿越重生的李安若决定要好好过日子,无奈救了个美王爷掉进了坑。某日李安若在厨房做菜:这个菜怎么样,我有没有进步了?刘权:好吃。李安若:……霸道美王爷和俏厨娘的邂逅,甜宠来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