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71200000008

第8章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三下

十二年(辛卯)佛遣目连。白父王及耶输曰。太子罗睺。年已九岁。应令出家。耶输答曰。如来为太子时。娶我为妻。未满三年逃至山泽。勤苦六年得佛还国。今复欲求我子何酷如之(还迦毗罗国也)。时目连方便喻晓。绝无听意。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曰。汝颇忆以五百银钱买五茎莲华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为妻。我言菩萨屡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尔者听我为妻。汝立誓言。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睺不令出家。耶输闻已还识宿命。如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捉罗睺手付嘱目连。时净饭王。即集国中豪族。各遣一子随从我孙。有五十人往到佛所。使阿难与其剃头。及五十诸王公子。命舍利弗。为其和上。目连为阿阇梨。罗睺不乐听法。佛为说未曾有因缘。得受十戒即证四果(未曾有因缘经)净饭王诣佛白曰。佛昔出家尚有难陀。今难陀已复出家。余情所寄唯在此子。今当出家国计永绝。佛即为王说法开慰。复集诸比丘立制。父母不听不许出家(弥沙塞律)佛往秽泽为陀掘摩说法(十二游经)佛为诸比丘说八关斋戒(八关斋戒经)佛在罗阅城。有十七群童子。大者年十七。小者十二。以信出家。比丘即度。受大戒不堪一食夜啼。佛觉问知制。年满二十应受大戒(四分律)佛半月说戒。众集疲劳。许僧伽蓝各结大界(四分律)。

十三年(壬辰)佛还摩竭提国。为弗迦沙王说法(十二游经)楼至菩萨请立戒坛。为比丘受戒。佛令于祇园外院东南建立(四分律)戒坛从地而立。三重为相。以表三空。帝释又加覆釜以覆舍利。大梵王以无价宝珠置覆釜上。是为五重。表五分法身梵王宝珠。大如五斗瓶大福德者见之。光照八百由旬。薄福者见之如聚墨(南山戒坛图经)。

十四年(癸巳)佛往恐惧树下。为弥勒菩萨说本起经(十二游经)。

十五年(甲午)佛再还迦毗罗国。为父王说法。度释种八万四千人得须陀洹果(十二游经)佛还本土。足升空行。与人头齐。使父王接足而已。不欲屈身(分别功德经○此即使父母反敬。为生福之证。然在佛则可。若末代比丘。为行稍薄。恐未可以受父母之致敬)佛为父王大众说观佛三昧。佛身金色光明无量。时五百释子以罪障故。见佛色身犹如灰色羸婆罗门。佛为说往昔邪见之罪。今称佛名作礼忏悔。即见佛身金色如须弥山。求佛出家得阿罗汉(观佛三昧经)初佛还国。大爱道求出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也)再三不许。佛再还国复求出家。如前不许。阿难白佛。大爱道至心欲受法律。愿佛听之。佛令尽形寿行八敬法。时大爱道得出家。为比丘尼始(中本起经)比丘尼受八敬法。一者百岁比丘尼。礼初夏比丘足。二者不得骂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说尼过。四式叉摩那。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无比丘处坐夏安居(四分律)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后为说八敬法。还得一千年(善见论法住记)。

述曰。如来在十六大国于十二年中行化度人。说四阿含等经及七佛略教诫。至是年始说广戒。即比丘二百五十戒。尼五百戒。由夫二众随犯随制。而佛于后时结集条章。以为出家者持奉之本耳。

第三方等时者。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各解。神力不共故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赡匐不赡匐。华有著身不著身。慧有若千不若千。此如净名方等(玄十○补注若千当作若干若万数也音乾者无义)次说方等者。即是次小说大。佛本授大众生不堪。故抽大出小。令断结成圣。虽有此益非佛本怀。次说方等维摩思益殃掘摩罗(殃掘摩罗。此云一切世间现。婆罗门子。年十二色力人相具足第一。对佛说偈。佛言善哉。即成沙门。稽首佛足。成阿罗汉。释梵四王十弟子文殊等皆被诃斥。佛云。南方有国。名一切宝庄严。有佛名大精进。即殃掘摩罗是也。妙玄十云。殃掘之经。六年所说○此经说在成道后六年。今大师引证。第三时教。以故及此耳)弹诃小乘保果之癖(偏在声闻)讥刺三藏断灭之非(兼于钝根菩萨)故身子善吉。齐教专小。初不闻大乘威德。善吉茫然失钵(净名经云。须菩提言。我昔乞食。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身子怖畏却华(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谓舍利弗曰。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不知是何言。不知以何答(签云。以空智为入道之主。故寄此二人)然方等弹诃教。在三藏之后。被诃之时应在十二年前(以鹿苑十二年在方等前也。旧云中者应是误)何以得知。皆追述昔诃。验是前事。何者前已禀教得道。证于无学。荷佛恩深。心相体信。不复恚怒。自昔至今。恣殃掘之讥。任净名之折。得为耻小慕大之益(玄十)弹偏折小叹大褒圆(玄十○弹偏。如净名菩萨品。诃弥勒云。世尊授仁者记。为用何生授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又云。一切众生习菩提相。若弥勒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又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摩罗经云。殃掘阿罗汉。偏斥文殊十弟子释梵四王。是为以圆弹三教之偏○折小。如弟子品。目连为居士说法。净名诃云。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无有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是用衍门三教。破目连三不当。一者外如法相说。内如法相解。是用通教即空斥不即空。说法不当理。二者外解根缘。内善知见。得无挂碍。是用别破。三者外慈念众生。内念报佛恩。是用圆破。又殃掘斥十弟子。是为以圣门三教之大折藏之小○叹大。如众生品。譬如幻师见所患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如智者见水中月。镜中象。热时焰。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今通譬众生者。即通圆二教意○褒圆。文殊白佛云。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此褒净名也。文殊入净名室。净名曰。善来文殊。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此褒文殊也)四教俱说。藏为半字。通别圆为满字。对半说满。故言对教(涅槃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爱念昼夜殷勤。但教半字不教满字。良由其子力未堪故。半是小乘九部。满是大乘十二部。约人约理。比说可知)。

若约时则食时(辰时从平地一照开出)。

若约味则从酪出生酥。此从修多罗出方等经(玄十)信解品云。过是以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文句云。相者。互相信也。谓于三藏得涅槃价。此既不虚。今为菩萨说此大乘。亦复非虚。此即子信父也。佛知此等见思已断闻必不谤。无漏根利闻微生信。此即父信子也。由此见尊特身。闻大乘教名之为入。复被诃折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名之为出。大小出入而无疑难也)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虽入出无难得入大乘。而谓是菩萨之事。非己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不言未来当得作佛)此领何义。明三藏之后次说方等。已得道果心相体信。闻大名入住小名出。苦言弹诃名无难。又进至宅内。见群臣豪族大功德力。故名为入。出者。止宿草庵二乘境界。故名为出。心相体信者。得罗汉已。闻骂不嗔内心惭愧。不敢以声闻支佛法化人也(玄十○净名经云。阿难曰。时我实怀惭愧。法华经云。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此耻小也。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此慕大也)。

方等部教立名。旧说方等立名。但分事理未足以尽其义。今依经疏记文。以为之委释。光明经云。有一比丘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光明玄云。方等之教通于三乘。新本经云。欲生人天。欲得四果支佛。欲得佛。皆应忏悔灭除罪障安处方等。续遗记云。方等之名有二义。若大经从酪出生酥。譬修多罗出方等典。此约第三时名方等。即被三乘四教机。若普贤观称方等者。乃直明圆理。今所引方等。恐谓同普贤观从理立称。故引三乘忏悔之文。以定此名。的从部教方等不专事理。诸文论方等有三说。一者从事。大经从修多罗出方等。无量义经。次说方等。释签生酥调斥方等。光明经读诵大乘方等。光明玄。方等之教通于三乘。此皆指第三时教。二者从理。普贤观经。此方等经是诸佛眼。三事理并通。止观云。般若有四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池。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今第三时准四明立义。的从部教以定此名故。不专于事理也。

十六年(乙未)佛在毗耶离城庵罗树园说维摩诘经(毗耶离。此云广博严净。庵罗。旧译为柰。其形似梨。华多子少。维摩诘此云净名。三惑垢尽。有大名称。此即方等部主)。

十七年(丙申)佛说思益梵天所问经(经云。东方有佛。号日月光。有菩萨梵天。名曰思益。来此问佛○)。

十八年(丁酉)佛在南海滨楞伽山顶说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慧菩萨问世尊言。外道尚遮不许食肉。何况如来大悲含育。而许自他令食肉耶。佛答菩萨。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谓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怖畏如旃陀罗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故不应食肉(按华严钞云。楞伽山。夜叉罗婆所居。此云不可往。唯神通者能到。阿跋多罗。此云游入。谓佛大众渡海彼岸。受夜叉王请。升空而往○签云。若大乘中。梵网已制之始。作此说。当知楞伽在四含之后。为渐制之始。佛答菩萨不应食肉。故知仍存小教中开)。又说金光明经楞严三昧经(楞严。此云健相。分别知诸三昧种多少浅深。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见旌累。次第)胜鬘夫人经(具称胜鬘师子吼一乘方便大方广经。签云。胜鬘是末利夫人女。末利及王。既信佛已以书与女。女对使者而说偈言。仰惟佛世尊。普为众生出。亦应愍我等。速来至此处。即发此念时。佛于空中现。又说偈云。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信礼云云○末利是柰树生女。波斯匿王妃)。

十九年(戊戌)佛成道始。十六年知诸菩萨任持法藏。于欲色天二界中间出大宝阶。广集十方诸佛菩萨大众。俱登宝阶上升虚空。为说大方等大集经。诸菩萨欲来入会。各随其德先现其相。空藏现空海藏现水。并不见有。大众唯见空水(余菩萨现相者皆类此)时诸天龙作如是言。我等从今以往护持正法。若诸国王鞭打出家持戒毁戒者。我等不复护持其国。声闻弟子悉向他国。使其国土空无福田。令其国土疾疫饥馑刀兵俱起风雨亢旱伤害苗稼。尔时世尊。付嘱毗首羯磨天子。迦毗罗夜叉大将。双瞳目十七天女。各及五千眷属。汝等护持震旦国土。于彼所有斗争言讼。两阵交战。饥馑疫病。风雨寒热悉令休息。令我法眼得久住世。佛告弥勒诸菩萨。我今怜愍诸众生故。以此报果分作三分。一分自受。一分与我灭后禅解脱三昧坚固相应声闻令无所乏。一分与彼破戒诵经声闻正法像法剃头著袈裟者。令无所乏。勿令恶王共相恼害。复以彼诸施主寄付汝手(大集经○案佛藏经。当一心行道。勿念衣食。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末代一切出家弟子。俱不能尽)佛言。若有出家设不持戒。彼人已为涅槃印之所印。若有打骂若夺衣钵资生具者。是人则坏诸佛报身。挑一切人天眼目。国王群臣诸断事者。如见出家作大罪业大杀大盗大污梵行大妄语及余不善。但摈出国。不听在寺同僧事业。不得鞭打骂辱加其身罪。若故违法谪罚者。是人远离人天必归地狱。何况鞭打出家具足持戒者(大集经)。

舍利弗等白佛言。我等虽获称为佛子。皆是如来之咎。非我等过。何者若使如来誓无三乘。我等岂不成于正觉。何为如来。而不见听在于圣例。时身子等。脱衣悲泣。大千震动(璎珞经)。

述曰。璎珞言。舍利弗被诃之后。心渐向大。然犹有怨佛之言。以为若无三乘则我等已成正觉。皆如来咎非我等过。逮至法华法说周。则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是知璎珞不解方便则咎佛。法华已入法性则咎己。

佛在只桓精舍。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惟有阿难。远游未还。不遑僧次。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持应器。入城循乞。遭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摄入淫室。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顶放百宝光明。千叶宝莲。有化佛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及摩登伽。来归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般勤启请十方如来得菩提最初方便。佛为阿难说法。名大佛顶首楞严经(林间录云。智者闻天竺有首楞严经。每祈愿早至此土)。

述曰。一化终穷在乎开显。开显之妙功归法华。自余诸经有圆说者。皆方等四教并谈之义。而孤山乃欲以楞严同法华醍醐之味。是不思方等收经而有失法华淳一无杂之旨也。

述曰。佛说方等经典。至此凡八年。今但到当道诸经。以见四教并谈之义。

第四般若时者。大人蒙其光用。婴儿丧其精明。故文云。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虽三人俱学。二人取证。具如大品(女一签云。菩萨蒙般若光诸法之用。二乘如七日婴儿。若视日轮。令眼失光。以无明全在义之如丧。○女曰婴。男曰儿)次说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历劫修行者。此是方等之后而明大品。大品或说无常无我。或说于空。或说不生不灭。皆历色心。至一切种智。句句回转明修行法。又百千比丘万亿人天。得须陀洹及阿罗汉。住辟支佛者。验是共般若也。而言华严海空者(签云。而言下。明不共般若。○共则共通二乘而说。不共则别圆。不共二乘)依法性论钝根菩萨三处入法界。初般若。次法华。后涅槃。因闻般若入法界。即是华严海空(妙玄十)次说般若。转教付财融通淘汰(集解正作涛汰)此般若中不说藏教。带通别二正说圆教(四教仪○集解云。转教者。须菩提解空。舍利弗智慧。佛以般若空慧之法加被二人。转为诸菩萨说诸法空莫不清净。以此之后。转度于它。经云。我等虽为诸涛汰时说菩萨法。而无希取。故云转教。付财者。世间长者七宝为财。出世法王般若为财。若约佛意。以此般若加被二人。即是付财。其如二乘。但谓加说。故大品云。岂声闻人敢有所说。有所说者皆佛力耳。若约化意。但是领知家业。密成别益。至法华时。方得名为付财。故经云。吾今所有皆是子有。融通若般若会一切法悉摩诃衍。乃是三教融通之法。非谓圆融之融。如签云。若以圆斥三。及以圆斥藏。即圆融为圆。或以三教斥藏。即融通为融。淘汰者。大论云。澄洗也。以空慧水涛淅[泳-永+簡]择。说文。淅[泳-永+簡]音析简。洗米也○签云。方等弹诃共义稍殊。今此般若正当共部。辅行云。旁用通教正用别圆。加于二乘密成别益。又签云。前于方等义已成通。故至般若唯须此二。明不共者。说部意也。意虽不共。然犹有方等新受小者。至此须通。亦有衍门旁得小者。是故兼用○今约偏圆对论。故云带二说圆。若仁王般若。说四无常偈。劝普明王。舍国位者。义似三藏。彼明助道。非部正意)。

若约时则禺中(签一○禺亦作隅。巳时。日景将中。而尚在边隅。故曰禺中。又阴阳家。谓寅申巳亥为四隅)若约味则从生酥出熟酥。此从方等出般若(玄签一)信解品云。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文句。机应为生。机谢为死。化机将毕。应谢非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理则非多。约种种门。故言多耳。金喻别教理。别在菩萨。即不共般若。别圆二教所诠理也。银喻通教理。与二乘同证。即共般若。通教所诠理也。般若明理不出此二。珍宝者。明一切法门)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仓是定门。即百八三昧。库是慧门。即十八空境。通别两种定慧仓库。包藏一切禅定智慧。内充外溢。菩萨行般若。应知广略二门。故云多少。自行为取。化它为与)穷子受敕领知众物。而无希取一餐之意(善吉虽说般若。自谓我无其分)然其所止故在本处(犹居罗汉)此领何义。此从方等后次说般若。般若观慧即是家业。历于名色乃至种智即是众物。善吉等转教即是领知。但为菩萨说。不自行证。故无希取(玄十)。

二十四年(癸卯)佛于灵鹫峰。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宫。竹林园四处十六会。说大般若波罗蜜经(鹫峰。在摩伽陀国王舍城五里。竹园在城旁。给孤园。在舍卫国。并中印土境)。

○四处十六会图

大品(晋罗什译)  第一会鹫峰山说四百卷(七十七品单译)

放光(晋罗叉译)

光赞  第二会鹫峰山七十八卷(八十五品重译)

小品(罗什)第三会鹫峰山五十九卷(二十二品单译)第四会鹫峰山说十八卷(二十五品重译)    道行(竺朔)

新道行(支谶)

大明度

第五会鹫峰山说十卷(二十一品单译)

胜天王  第六会鹫峰山说八卷(十七品重译)

文殊  第七会给孤独园说二卷(无品重译)

第八会给孤独园说一卷(单译)

金刚(罗什)  第九会给孤独园说一卷(重译)

第十会他化天宫说一卷(单译)

十一会给孤独园说五卷(单译)

十二会给孤独园说戒五卷(单译)

十三会给孤独园说忍一卷(单译)

十四会给孤独园说勤二卷(单译)

十五会鹫峰山说定二卷(单译)

十六会竹林园说慧八卷(单译)

大品般若四十卷。案藏经目录云。摩诃般若三十卷。光赞般若十卷。龙树用此本。作智度论百卷。智者依此论。作疏二十卷(今在高丽未至)若放光金刚等十经。皆是晋宋间译。至唐奘法师。始译出大般若经六百卷。当知前十经。皆重译之文。智者诸部文所引。正大品中义。是晋罗什译。在唐译大般若之前也。

述曰。四教仪所列。般若诸经名。总别重出。难于分别。今但总标大般若经云。若大品。小品。天王。文殊。金刚十经。皆大般若中重译。别行之文。今故不列。盖摩诃即是大品。又释签云。古判般若有五时。一摩诃。二金刚。三天王。四光赞。五仁王。此未可用。光赞秖是大品上帙。案此则又知光赞不当重出也。此未可用之言。乃是荆溪。总破古师五时之失。

·二十五年(甲辰)

·二十六年(乙巳)

·二十七年(丙午)

·二十八年(丁未)

·二十九年(戊申)

·三十年(己酉)

·三十一年(庚戌)

·三十二年(辛亥)

·三十三年(壬子)

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舍卫国波斯匿王说般若波罗蜜十四正行。复嘱王曰。当国土欲乱。贼来侵国。日月星变大火大水五谷不登。大风亢旱。应请百法师敷百高座。一日二时讲读此经(今时早晚两讲文见于此)百部鬼神乐闻此经。护汝国土万姓安乐。帝王欢喜。若王行时。置经七宝案上。居前足一百步。若王住时。置七宝帐座。日日供养如事父母。时十六大国王。闻法欢喜。即以国事付弟出家修道。证一切行般若波罗蜜(仁王问般若经○签仁王云。如来成道二十九年。已为我说摩诃般若。故知般若在方等后。亦知仁王在大品后○长阿含经。十六大国者。舍卫国。摩竭提国。波罗柰国。毗舍离国。迦毗罗卫国。拘尸那国。憍萨罗国。罽宾国。鸠留国。伽罗干国。乾陀卫国。沙陀国。僧伽罗国。揵拏国。掘阇国。波提国)。

三十四年(癸丑)佛成道已过三十年。住王舍城告诸比丘。谁能为我受持十二部经供养左右。时憍陈如白言。我能供给。佛言。汝已朽迈。云何为我给使。乃至五百阿罗汉。皆悉不受。目连入定见如来心在阿难。如日初出光照西壁。语憍陈如。陈如语阿难曰。汝今当为如来给使。阿难言。愿如来与我三愿。一者。不受如来故衣。二者不随如来受别请。三者听我出入无时。佛言善哉。具足智慧预见讥嫌。何以故。若有人言。汝为衣食奉给如来。是故不受故衣。不随别请出入有时。则不能广利四部。故求出入无时。我为阿难。开是三事(涅槃经)。

述曰。涅槃经云。佛告文殊。吾弟阿难。给事我来二十余年。又后分经云。阿难偈曰。我为侍者二十载。故知此年始为侍者。

·三十五年(甲寅)

·三十六年(乙卯)

·三十七年(丙辰)

·三十八年(丁巳)

·三十九年(戊午)

·四十年(己未)

·四十一年(庚申)

四十二年(辛酉)佛赴王舍城。食讫令罗云洗涤。失手扑钵以为五片。佛言。我灭后百年。诸比丘分毗泥藏。以为五部。其后百年。鞠多尊者有五弟子。各执一见。昙无德部。法名四分(此云法密)萨婆多部。法名十诵(此云一切有)迦叶遗部。法名五分(此云重空)弥沙塞部。法名五分(此云不著有无观)婆蹉富罗部。律本不来(此云犊子)此五部律。皆以僧祇律为根本。

·四十三年(壬戌)

·四十四年(癸亥)

·四十五年(甲子)

述曰。佛说般若诸经。至此凡二十二年。

第三秘密教者。如来于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机若时若处。三密四门无妨无碍(智谓大圣权谋。机谓不同次第。不择时处。身口意密。随何四门。无碍自在。适时称会)此座说顿。十方说渐说不定。十方说顿。此座说渐说不定。此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此座(十方此座相对)或俱顿。俱渐。俱不定(依签文义。加三俱字。亦应作十方此座相对)各不相知。于此是显。于彼是密(此即人不相见。法不共闻。互不相知。得益不定)此约此座十方相对(签科)或为一人说顿。或为多人说渐说不定。或为一人说渐。或为多人说顿。或俱渐。俱顿。俱不定(如前义加三俱)各不相知互为显密(此是人相见。法共闻。互不相知。得益不定)此约一人多人相对(签科○签云。一方既尔。十方亦然)或一座默十方说。十方默一座说。或俱默俱说。各不相知互为显密。此约此座十方说默相对(签科已上并妙玄释签)且寄三法况出其相。

秘密得名。玄云。显露不定。秘密不定。签云。为对秘密须安显露(云云)由前四味有一类机。显露不解宜秘密入。是故如来不思议力。隐覆密说。要令众生互不相知得渐顿益耳。

秘密立体。签释玄文云。身口意密。随何四门无碍。又签云。以秘密不出此七。逸堂以三密四门为当体体。真中二理为所依体。石坡以七教为所用体。虽皆有凭。要必以七教为义足。

秘密文证此有二义。一者义蕴经论。妙玄引涅槃经。迦叶菩萨设三十六问。如来赞云。我初成佛亦有菩萨来问斯义。所问句义功德亦皆如是(此佛亲宣)又般若经。诸天子唱言。我见阎浮提第二法轮转。今转似初转(此诸天叙出)二者名出龙树。大论释般若经云。诸佛法轮有二种。一者显。二者密。初转声闻见八万亿人(此显露不定教)诸菩萨见无量阿僧祇人得无生忍(此秘密不定教)。

秘密不传。文句云。秘密者。隐而不传。记云。降佛七还非所述。故尚非阿难能受。岂弘教者所量。阿难非不传秘。赴机之密非所传耳。故秘密不用。全是显露。是故传秘密。名传显。诸师皆云。上圣赴机之密。互不相知故不可传。若涅槃中。如来亲宣般若。故天子唱出。皆结集为文。还成显露。故可传耳。

秘密横被。签云。秘密横被无时不遍(云云)。岂于法华有秘密耶。须知显露竖论。虽在四时。而有华严鹿苑大小之隔。若秘密横论。则隐显在机无时不遍。遍前四时。非遍法华时也。又签云。五味则一道竖进。皆有半满秘密不定。此释玄文破南师但用五味(但得方便)北师偏用半满(但得其实)今家以五味成半满半满成五味。故云味味皆有半满秘密不定。此相成释义。一往如此。非谓法华中有前四味秘密不定也。故玄文云。权实俱游如鸟二翼。虽复俱游(五味半满俱用)行藏得所(五味半满相成。谓之行。谓相成法华醍醐满字也。唯遍四味半满。谓之藏。谓不至法华醍醐满字也)。

法华非秘密是秘密。玄文。法华是显露非秘密。又云。法华是秘密。般若非秘密。签云。前是显非密者。谓非覆隐之密。如前教有二乘发心。不令未发心者知。是故覆密。今望般若为密者。此是秘妙之密。般若中无。法华为胜。又玄云。般若不明二乘作佛。故非秘密。又玄引大论。余经非秘密。法华为秘密。签云。非八教中之秘密。但是前所未说为秘。开已无复为秘(即四十余年不说也)。

秘密三义。签云。须知密秘语同意别(云云)。今列诸文具出三义。一者真秘。玄云。法华是秘密。签云。是秘妙之密。二者隐秘。自有佛弟子二义。玄引经云。四十余年秘而不说。此昔所未谈。约如来为秘也。妙乐云。三周之中。自论秘者。法说周时。密闻大车。此谓上周根利。预了譬喻因缘之事。对中下未悟。名之为密。此密有所闻。约弟子为秘也。三者秘密。即妙玄所立秘密教。如来隐密赴机互不相知者。签云。是隐密之密。

第四不定教者。由前四味机发不定。闻大证小闻小证大。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此有部教二义分别。初约部竖论者。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此处不定。签云。此不动不离。而升而游者。此指顿教渐初。不动于顿。而施渐化)虽说四谛生灭。而不妨不生不灭(此法不定。鹿苑虽施渐化而不起于顿。二味既然。诸味准此)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断。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此人不定)当知即顿而渐(于顿得渐益)即渐而顿(于渐得顿益。签云。虽为菩萨指方等般若。彼二时中俱有小果。新得旧得如常所明。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此重指渐初。对般若为说。前文约法。此中约人。得果不同。证法不定)次约教横论者。乳中得别圆相对以辨不定。酪中教门虽无二别。乃与八万一人对辨。生酥熟酥三四对辨(般若带通别圆为三。方等四教。并谈为四)故知不定。约部约教遍前四时(并妙玄释签)。

不定得名。玄文。南北地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又古师立偏方不定。谓非次第。别为一缘。如金光明胜鬘等是也(云云)。知不定之名出于古师。天台更加秘密为四教。于义方足。

不定示体。止观。妙玄。四教仪引净名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证不定。今诸师以一音为当体体。真中二理为所依体(一音之义。通大小乘。备在集解)不定文证。玄引大经。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应问即遮。应遮即问(签。应问。谓开其问。端应。遮谓置其所问。开置同席。故成不定)。玄引大经。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能杀人(云云)。止观引净名经。佛以一音众生各解。或有恐怖(世界)或欢喜(为人)或生厌离(对治)或断疑(第一义)斯如来神力不共法(云云)。签引大论。初转八万得无生忍。陈如得初果。此皆证不定教也。

置毒不定。玄引涅槃五味譬四教位(前三教。教教皆成五味。备在玄文)故知前三教五味皆粗。圆教一味皆妙(有人云应云五味皆妙)经云。譬如有人置毒乳中则能杀人。乃至醍醐亦能杀人。此譬两用。一通约渐顿。明不定教。处处皆得见佛性。二约行不定。行人心行譬之如乳。实相譬之以毒。此毒有殒命之能。此智有破无明之力。久远劫来说实相毒。置于凡夫心乳。毒慧开发不可为定。或于初味发。或于后味发。不得次第往判。故言置毒乳中乃至醍醐。遍五味中悉有杀义(云云)。若圆教中发者。始闻经即破无明见佛性。是乳中杀人六根清净去。是酪生酥熟酥等杀人。若初住去。是醍醐杀人(玄文。先列前三教。随何位中。密见中道。即是乳中杀人。乃至醍醐杀人○昔师云。毒喻佛性。置喻体具。五味喻五道。以一毒置众生心乳中。随于五道受身之殊。毒性不失。毒发性显之时。无局何身。若大道得发。即醍醐中发。义既不定。故于不定教明)一音不定。辅行引起信论云。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又如如来八十好中一音能报众声。殊方异类莫不获益。如来本非一切音辞。而能遍赴一切音辞。并与此不定义同。签引华严云。佛以一妙音。周遍十方国。众声悉具足。法雨等充遍。又大论云。欲得一音遍十方。当学般若(此等皆大乘一音也)。毗昙论云。佛为四王作圣语说四谛。二解二不解(梵天音也)。又作毗陀罗语说四谛。一解一不解。又作梨车语说四谛。四王俱解。以此四王各念不同故。佛三说以赴彼念。总释秘密不定。签引大论。诸佛有二法轮。一者显。二者密。初转声闻见八万诸天得无生忍。陈如得初果(今家不定所据)。诸菩萨见无量阿僧祇人得无生忍。乃至十地一生补处。是名为密(今家秘密所据)。签云。玄引大经。或时说深或时说浅等。名不定者。以由彼此互相知故。若秘密者。即互不相知。不定与秘密。并皆不出同听异闻(同禀如来一音之教故曰同听。互相知互不相知。故曰异闻)。又签云。不定与秘密。但有互知(不定)互不相知(秘密)以辨两异。

总释显密有定不定四句。

一显露定教。人相见法共闻。互相知得益定。玄云。如前分别。但约显露明渐顿五味之相。签云。通论显露。俱摄渐顿。二显露不定教。人相见法共闻。互相知得益不定。玄云。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此乃显露不定。三秘密定教。自分二。自有人不相见。法不共闻。互不相知得益定(此座十方对论)自有人相见。法共闻。互不相知得益定(一人多人对论)四秘密不定教。自分二。自有人不相见。法不共闻。互不相知得益不定(此座十方对论)自有人相见。法共闻。互不相知得益不定(一人多人对论)今之秘密及不定二教。但是秘密不定(秘密教)显露不定(不定教)玄云。今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是渐顿非渐渐是合非不合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定。

第五法华涅槃时。

述曰。玄云。今佛灵山八年说法。涅槃临灭。则已同在八年。此时同也。玄云。法华大王馔。涅槃醍醐。此味同也。又玄云。二经教意。起尽是同。此开显同也。四教仪引涅槃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故合法华为第五时也。

言法华者。日光普照高下均平。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签云。总结散乱小善之类。无不开之以成佛因)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玄一)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签云虽复施权本为于实)文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两教因人。别教教道。五时八教。故云种种)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指实为权。权指于实。名方便门开今指权为实。于权见实。名方便门开。示谓指示。示其见道之处也)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舍是废之别名。开已俱实。无权可论。义当于废。权转为实。所废体亡。若留逗后缘。复属于施。非此中意○已上迹门三譬之文)又莲譬于本。华譬于迹。从本垂迹。迹依于本(迹不孤立本拟显本)文云。我实成佛久远若斯(初先明本)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正明垂迹)又华敷譬开迹。莲现譬显本。文云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道(初述迷迹)我实成佛那由他劫(正明开迹)又华落譬废迹莲成譬立本。文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引同)为度众生皆实不虚(正明废迹。废已无迹。故云皆实。实秖是本。权秖是迹。非莲华无以譬于权实。本迹妙法。非此妙法。无以取喻于莲华。一部之旨不出本迹○已上本门三譬之文)入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为莲故华。华掩于实。为实施权。实在权内。体复不异)华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机熟须开。开彼能覆。情希近果。名之为覆。祛彼近果。名之为开。开何所开。即彼能覆)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华落譬非权。莲成譬非实。开已即废时无异途。开教行人理。同一理故。故实立已。同冥三德故知三德不当权实)。如是等种种义便。故以莲华喻于妙法(玄一)。

言开权显实者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集解云。开华严之顿。三时之渐。四时三教咸为所开。不同华严聋哑。故非顿不同三时次第故非渐。今经开显无不成佛。故云会入非顿非渐)言权实者。名通今昔义意不同(前三教权实不即大小相隔。法华权实不二。权即是实。实外无权。此义不同昔经权实随顺机宜悉檀逗会而已。今经为实施权意在于实开权显实。意在于权。此意不同)谓法华已前。权实不同。大小相隔(华严大隔于小鹿苑小隔于大。方等同座大小各闻。般若融通约人成隔。义见玄文)如华严时一权一实(权别实圆各不相即。且以华严为论。三渐可知)所以者何。初顿部一粗一妙。一妙则与法华无二无别。若是一粗。须待法华开会废了。方始称妙(一妙无别者。约教显实是同。一粗方妙者。点前隔异见融即)次鹿苑但粗无妙(但一藏教)方等三粗一妙(藏通别粗圆教为妙)般若二粗一妙(通别二粗。圆妙此已上普昔时义意)来至法华会上总开会废前四味粗(开前四味粗。会前四味粗。废前四味粗。故冠以一总字。曰开会废)令成一乘妙(前四时两教二乘三教菩萨人理教行差别之粗。至今法华咸皆微妙。别行记云。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会权归实废权立实。此之权实余部永无。此今时义意也)。

诸味圆教更不须开。本自圆融不待开也(在昔圆顿不开自妙华严之中普贤普眼三无差别大集染净一切融通。净名不思议毛孔含纳。思益网明无非法界。般若诸法混同无二。此等圆妙。与今法华佛之知见。无二无别。岂可更开令成妙邪)但是部内兼但对带。故不及法华淳一无杂。独得妙名良有以也(华严兼于行布差别。鹿苑但一生灭之粗方等大乘对三藏半。般若所带通别方便。此等四味。不及法华纯一佛乘。唯今称妙。其义如此)故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有圆妙一乘。无通教半满相对之二。无三藏中之三乘。无般若所带之二。无方等所对之三。此义出文句。偈见总诸佛章。此证教一文)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三教方便独谈佛慧。于诸世间为无有上。大直道也。此释迦章中教一文。今取道义故以证行一)但为菩萨不为小乘(昔日方便。谓化小乘。今时开显。实是菩萨。如彼穷子自谓客作。长者观之实为己子。开显小乘作佛。故云不为小乘。菩萨上求下化。因必至果。故云但谓菩萨。此约义引文。以证人一。若据诸佛章偈。则云但教化菩萨)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众生正觉。一如无二。悉不出如。皆以如为位也。出世正觉以如为位。亦以如为相。世间众生亦复如是。世间相既常住。岂非理一此见文句云云。韶云。相可表帜。位可久居。众生正觉相位无二。显迷即理理即常住。佛已契常众生理是○未来佛章。以证理一)。

时人未得法华妙旨。但见部内有三车穷子化城等譬。乃谓不及余经。盖不知重举前四时权独显大车。但付家业唯至宝所。故致诽谤之咎(已上并四教仪○妙旨者。迹门三周开显之妙。初法说周重举四时之权。会三归一。身子上根得记是也。次譬说周明三车一车。譬前法说。四大弟子设穷子喻获得家业。中根信解作佛是也。三因缘周明十六王子下种中间调停今得授记。有化城宝所之喻。下根千二百声闻等获益是也。人不见之。故致诽谤。如清凉师李长者等。不知此旨。便为不及也)。

若约时则日轮当午。罄无侧影(法华开显。三乘九界咸皆悟入。譬如日轮正午无处不明。是则先照高山寅时也。次照幽谷卯时也。次照平亩辰时也。禺中已时也。宋严观二法师。与太史何承天。论中边之国。依周礼。用一尺五寸上圭。立八尺之表。夏至午时以测日景。犹有余阴。知此方非中国也。天竺此时无余阴。知为中国也。地上寸影天上万里。今言侧影者余阴也。影古作景。晋葛洪字苑。始改作影)。

若约味则从熟酥出醍醐。此从摩诃般若出法华(玄一○涅槃经。但云般若出涅槃。今玄文言出法华者。以二经同味故。义立此说)信解品云。复经少时(去法华不远)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机无隔异)成就大志(大心即发)自鄙先心(欲求大道)临欲终时(化缘将讫)而命其子(二万亿佛所受化之徒)并会亲族(十方法身菩萨影响者。多是释迦昔日同业)即自宣言此是我子(从我受学是我所生)舍吾逃走(背此大乘遁入生死)五十余年(备经六趣)昔在本城怀忧推觅(自昔法身地中。常以二智观。觅可化之机)忽于此间遇会得之(始于今日感应道交)此实我子我实其父(我实曾于二万亿佛所。常教大法。此结会父子。以定天性)今我所有一切财物(大乘万行万德。行为因。德为果)皆是子有(先所出纳是子所知指昔日大品领教。所委广略般若共不共法。此正付家业)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而作是言。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三藏本心不求。方等耻小望绝。故不求。般若虽领非己分。故不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如此不求而今自得)此领何义。即是般若之后。次说法华。先已领知库藏诸物。后不须说但付家业而已。譬前转教皆知法门。不须重演观法。直破草庵。赐一大车。授记作佛(玄十○授者授与。记者记事。开与授记皆有通别。通开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别开当座悟入。通记阿耨菩提。别记劫国名号)。

四十六年(乙丑)佛成道后。四十二年说法华经(句记引法性论○说法华。凡二处二会。始在灵山次升虚空。后复还灵山。法华以无量义为序。普贤行法为结)。

法华教主。准四明立义。法华所明三十二相名尊特者。以即法身故。是则生身即法身者。便为尊特。此就开权即劣显胜而明尊特龙女欲彰开权妙相。故云法身具三十二相。此一一相全理显现。法身遍故三十二相相相周遍。法具万德相亦须具。此之妙身不名尊特。更指何身为尊特邪。此则永异净觉定是生身之义。至若即一论三者。秖三十二相如来妙力。为三藏示有分齐。名曰生身。秖三十二相如来妙力。为从通入别机示无分齐。名为尊特。秖三十二相如来妙力。为圆教机示一一相。即是本性所具法门。名为法身。由三种机感者如来。即于一身示三种相。

·四十七年(丙寅)

·四十八年(丁卯)

·四十九年(戊辰)

净饭王病重。念见诸子。佛在王舍城。去此五十由旬(父王所治迦维罗国。王舍城在摩竭提国。并中印土。今言五十由旬。即相去二千里)告难陀阿难罗云。即以神足至王宫所。涌身虚空放大光明。光照王身患得安息。复以手著父王额上曰。王是净戒之人心垢已离。今应欢喜谛思经法。时王于卧合掌心礼。忽就后世。诸释棺敛置师子座。佛及难陀丧前肃立。阿难罗云。住在丧足。佛为当来世人不孝。躬欲担棺。大千世界一切震动。欲界诸天诸龙鬼神。俱来赴丧。时四天王跪请担棺。各自变身如人形像。世尊手执香炉前行。出诣墓所。千阿罗汉往大海渚。取旃檀香举棺焚之。诸王收骨置于金函。起塔供养。佛告众会。父王净行生净居天(净饭王泥洹经○生五净居者。第三果阿那含人)初波斯匿王(舍卫国主)娉于释氏摩诃男。以家中婢生女。妻之生子。名流离。年八岁。令诣外家学射术。时新作讲堂欲请佛僧。流离即升师子座。诸释嗔骂之云。此婢生子敢入中坐。扑之着地。后绍王位往征释种。目连三反白佛。佛言。宿缘已熟今当受报。流离王既入城。取诸释埋脚地中。以象踏杀之。凡九千九百九万人。流血成河。选五百端正释女。欲与相接。一女骂云。我今何故与婢生种通。乃至五百女皆如此骂。王取五百女。刖手足掷坑中。还至舍卫。兄祇陀太子出见。流离王曰。吾与诸释战何不佐我。祇陀曰。我不堪杀害众生。王即拔剑杀祇陀。命终即生忉利。五百释女称怨向佛。佛至其边说法得法眼净。命终生天。佛还给孤独园告诸比丘。今流离王及此兵众却后七日尽当磨灭。至七日初。王将兵众诣河娱乐。天大雷震暴风疾雨。王及兵众为水所漂。身坏命终入阿鼻狱(此云无救鼻音毗)佛因为诸比丘。说释种宿世捕鱼杀害因缘。今还受报之事(长阿含经○案兴起行经云。过去罗阅城。有池多鱼。村人捕之。著岸而跳。一鱼名[麩-夫+孚]。一名多舌。相语曰。我等不犯。人横见杀。我后世当报。时村人男女。今诸释种是。[麩-夫+孚]鱼者。毗娄勒王是。多舌者。今王相师名恶舌者是。我是时为小儿。见鱼跳而喜。以杖打鱼头。王伐释种。时我得头痛)。流离杀诸释氏。阿难愁恼。来佛所言。我与如来同一释种。云何如来光颜如常。佛言。我修空定。过三年已还来问我(涅槃经)目连。取知识四五千人盛著钵中。举置虚空。流离军退。佛令取钵视之。人皆死尽。佛为说无常法。无央数人得须佗洹果(法句喻经)。

·五十年(己巳)

·五十一年(庚午)

·五十二年(辛未)

冬十一月既望。佛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告诸比丘。却后三月我当般涅槃。即为说普贤菩萨行法经。

述曰。案神照经疏云。建子之月既望。告众行法。既是结经。则知说法华止七年耳。今约已经开显又二经同味。故通称八年也。

同类推荐
  • 陆贾新语

    陆贾新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丹合编选注

    女丹合编选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王太子辟罗经

    天王太子辟罗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玉箓资度午朝仪

    玉箓资度午朝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雕菰楼词话

    雕菰楼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坦途

    坦途

    邓钧和吴有玮出生于80年代的农村,从小一起长大。邓钧的母亲兰英原来和吴有玮的父亲吴桃芳相恋,后吴桃芳移情别恋,兰英心灰意冷之下嫁给了追求她的邓旺才。吴有玮的母亲连辰生长在一个偏僻的自然村,为了改变命运嫁给了刨花板厂工人吴桃芳,后来刨花板厂倒闭,吴桃芳过了一段颓废的生活后外出打工。邓钧学习成绩差,为了改变命运,初中毕业后决心走出家门学一门手艺。吴有玮学习好,考上了县一中,又发奋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人生不同的道路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将如何走下去? 
  • 青春大事记x

    青春大事记x

    用手机打字很厉害吗?如果是的,那我真想试试啊
  • Love It, Don't Leave It

    Love It, Don't Leave It

    This book is the antidote to waiting. Return to it again and again. Dog-ear the pages and highlight ideas that hit home. Sometimes you have to go, but often you don't. Love It, Don't Leave It will teach you how to get satisfaction from your work … right where you are … now.
  • 死亡之旅:英军中国师欧战蒙难记

    死亡之旅:英军中国师欧战蒙难记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华工纪念碑揭幕式上致辞:“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与自由。请允许我向这些用自己的生命为法国的独立和人类的理性原则的胜利,做出贡献的中国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法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作者的题记则是——文献档案确凿记载:近一个世纪前,15万中国人曾经浴血欧洲西线,可是历史却出现了重大的缺失,这支由泱泱大国派出的羸弱之师,有多少人成了异国冤魂?近一个世纪过去,历史尘埃不应湮没中华先辈的屈辱、痛苦、血腥的搏杀与悲愤的呼号。
  • 诸天文明之主

    诸天文明之主

    “发现零星级书籍,是否吸收?”“吸收!”源力+0.1“是否学习?”“学习!”“获得零星级武学!”“是否推演?”“推演!”“获得一星级(初)武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一个宅男,拾级而上,一步步成为诸天大佬的故事。
  • 高考大作文

    高考大作文

    “生命语文”首倡者熊芳芳继引爆语文界媒体圈的《高考微作文》一书之后的又一力作。以灵感创意、审题立意、选材内容、构思章法、语言技巧、考场策略六个方面为基本构架,紧扣作文写作的要点和高考作文的脉络,用灵动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丰厚的文学底蕴、鲜活的时代气息,唤醒学生的写作潜能,突破写作瓶颈,提高作文得分能力。作者的阐述大开大合,舒卷自如,游刃有余,高屋建瓴;学生的文章文思泉涌,青春激荡,个性高扬,值得借鉴。本书手把手教你写作文,更帮助你发现自己,发现文学,发现人生;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更是中外文学精华荟萃的读本;探讨写作方法,更引导你发现文学创作审美规律;提供海量精彩原创,更注重发掘你内在创作潜质。
  •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民国演义(中)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民国演义(中)

    《民国演义》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下野、袁世凯称帝、蔡锷讨袁、张勋复辟、五四运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本书讲述从“第五十七回 云南省宣告独立 丰泽园筹议军情”到“第一百十一回 易总理徐靳合谋 宴代表李王异议官”的历史。袁世凯篡权窃国,惹得全国人民愤慨,大批爱国志士揭竿而起,不少省份宣告独立。民国国库亏空,政府唯有大肆举借外债,导致外国干涉内政,国民更陷水生火热之中,军阀干政日渐,贻祸国是,民不聊生……
  •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文学名著

    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文学名著

    为了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了解更多的文学名著,我们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编写了此书。为了适应孩子们的记忆特点,增强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本书在语言叙述上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并且采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方式安排内容板块,力求做到让孩子更轻松地阅读本书。希望本书能够得到青少年读者的喜爱,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的志向。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飞来飞去的实用攻略

    飞来飞去的实用攻略

    想要一整套乘飞机旅行的实用攻略吗?本书适合你们所有人。从准备旅行开始,找机票,装行李,登机,在空中,照顾行李,等等。一位资深旅行者为你提供的建议:简明扼要,清晰易懂。这本轻松无压力的旅行手册,对于中国旅行者来说,应该同样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