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91900000002

第2章

·一佛降生年代

·二僧入震旦

·三经像东传

·四创造伽蓝(浴佛行像附)

·五译经

·六译律

·七译论

·八东夏出家

·九服章法式

·十立坛得戒

·十一尼得戒由

·十二受斋忏法

·十三礼仪沿革

·十四注经

·十五僧讲

·十六尼讲

·十七造疏科经

·十八解律

·十九解论

·二十都讲

·二十一传禅观法(别立禅居附)

·二十二此土僧游西域

·二十三传密藏(外学附)

所立仅六十门。止删取集传。并录所闻。以明佛法东传以来百事之始也。

佛降生年代

按佛生日。多说不同。一则应现非常。遇缘即化。故有见闻不同也。一则西域来僧。生处有都城村落。传事有部类宗计。故各说不同也。一则西域朴略。罕能纪录庶事。宽慢不尚繁细。故流传不同也。今且据东土传记及经律所明。而有多说。

案上统传汉法本内传。合阿含经中。皆曰周昭王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现白象瑞。降摩耶夫人胎。明年四月八日。于岚毗园波罗下。右胁而诞也。

周书异记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溢。井皆腾涌。宫殿震动。其夜五色光气贯于太微。遍于西方。作青虹色。时王问太史苏由。由对曰。有大圣出于西方。故现此瑞。王曰。于国无损乎。对曰。一千年后。声教当被于此。

又案五运图云。东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岁佛生。此说则无凭也。又依道安罗什纪及石柱铭云。周十八主桓王五年乙丑岁佛生。此亦非也。

又费长房开皇三宝录中。定佛是周庄王他十年甲午四月八日生。以常星不见为征也。又法显曾游西域云。佛是商王代中生。显因见师子国三月出佛齿。供养王前。宣曰。佛灭已一千四百九十七载也。显以晋义凞中逆推。知佛是商时生矣。又庐山度律师众圣点记云。周贞定王二年甲戌佛生。法宝大师全不取此 又感通传中。是夏桀之时见佛垂迹也。

次上诸说帝代不同。一夏末。二商末。三周昭王时。四平王时。五桓王时。六庄王时。七贞定王时。皆据此方传记所说。若案经律者。浴佛经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也。瑞应经亦云四月八日生。而萨婆多论中即云二月八日生。是则内教二说不同也。今谓佛若是夏时生。即今建巳四月八日也。若商时生。即今建辰月八日也。若周时生。即今建卯月八日也。又据南山宜律师问天人曰。此土传佛生时。或云商代。或周昭王。鲁庄公世。如何指的。答曰。皆有所以。弟子是夏桀时生。天具见佛之垂化。然佛有三身。法报二身非人天所见。唯化身佛普被三千故。有百亿释迦。随机所感。前后不定。不足疑也。

今东京以腊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者。案祇洹图经。寺中有坡黎师子。形如拳许大。口出妙音。菩萨闻之。皆超地位。每至腊月八日。舍卫城中士女竞持香花。来听法音。详彼。不言佛生日。疑天竺以腊八为节日耳。又疑是用多论二月八日。腊月乃周之二月也。东西辽夐故。多差异焉。

又江表以今四月八日为佛生日者。依瑞应经也。如用周正。则合是今二月八日。今用建巳月。乃周之六月也。详此。滥用建巳月者。有二意焉。一闻声便用不摭实求时。一翻经者多用夏正。故斯谬耳。若如南山云。并众生见闻不同。故时节不等。不宜确执。然则两方相接。三藏所传。以周昭时生。理为长也。

重之曰。前言月八日者。为东夏耶。为西域耶。若寻条见本。从水求源。则事无不周。理有攸贯。且天竺岁首诸说不同。高僧传中。慧严与何承天争中边言。西域以建辰为岁首。传又云。十二月三十日号大神变月。即此土正月十五日。此指夏正也。而用十六日生魄。为月初一日焉。今未详。建辰月为取今三月月生日为岁首。为是月半分之准。西土无正二三月名。但取星直月。为月名耳。如毗舍佉月迦提月是也。

又葱岭北诸国。或以建未月为正首。或春际为夏安居。是知随方宗计各别。况佛在西域说经。罗汉居竺乾造论。必不指东震之月。所言四月八日者。西域四月八日也。以事符合周书异记昭王四月八日祥瑞。疑翻译时随声笔受。妄认夏正也。唯为有七月十五日。腊法经是用此方为文。令人惑之。故两存也。

僧入震旦

五运图云。周世圣教灵迹。及阿育王造塔置于此土。合有传记。良以秦始皇焚书。此亦随爇。故今无处追寻。案始皇时。有沙门释利房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信。遂禁锢之。夜有神人。破狱出之。又汉成帝时。刘向挍书于天禄阁。往往见有佛经。及著列仙传。得一百三十六人。七十四人已见佛经。以此详究。知周秦之代已有佛教沙门。止未大兴耳。至后汉第二主明帝永平七年。因梦金人。乃令秦景蔡愔王遵往天竺迎佛教。于月氏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沙门。入东夏。今以为始也。于时佛法虽到中原。未流江表。信受未广。传行未周。洎孙氏鼎分封疆阻隔。有康僧会者。本康居国人。赤鸟年中始化于南土也。

经像东传

原其佛道难思。神踪本异。不可以常情测。不可以众例求。唯如东汉僧来刘向已逢于梵筴。育王塔现秦朝。早有于灵仪。案释老志曰。释氏之学闻于前汉。武帝元狩年中。霍去病获昆耶王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此佛法流传之始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云。身毒有浮图之教。哀帝元寿年中。景宪往月支。口授得浮图经。然时未敦信。道未通行。犹大江之初潦。若巨木之毫末耳。今以汉明帝世。二沙门赍四十二章经。及白[疊*毛]画像。为其始焉。又如感通传中。周穆王造灵安寺。永州石花捧育王塔等。岂非东汉前耶。斯乃思虑不遑。语议弗及者。可置度外。今且据事迹可思可议故。以永平为始也。

创造伽蓝

经像来思僧徒戾止。次原爰处必宅净方。是以法轮转须依地也。故立寺宇焉。腾兰二人角力既胜。明帝忻悦。初于鸿胪寺延礼之。鸿胪寺者。本礼四夷远国之邸舍也。寻令别择洛阳西雍门外盖一精舍。以白马驮经夹故。用白马为题也。寺者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本是司名。西僧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僧寺之名始于此也。僧伽蓝者。译为众园。谓众人所居。在乎园圃。生殖之所。佛弟子则生殖道芽圣果也。故经中有迦兰陀竹园。祇树给孤独园。皆是西域之寺舍也。若其不思议之迹。即周穆王造显济寺。此难凭准。命曰难思之事也。后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创立伽蓝。为招提之号。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寺为道场。至唐复为寺也。

案灵裕法师寺诰。凡有十名寺。一曰寺(义准释名)。二曰净住(秽浊不可同居)。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者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舍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灭乐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此土十名依祇洹图经。释相各有意致。如彼寺诰也。今义如六种。一名窟。如后魏凿山为窟。安置圣像及僧居。是也(今洛阳龙门天竺寺有石窟。有如那罗延金刚佛窟等。是)。二名院(今禅宗住持多用此名也)。三名林(律曰。住一林。经中有逝多林也)。四曰庙(如善见论中瞿昙庙)五兰若(无院相者)。六普通(今五台山有多所也)。又案汉明帝崩。起祇洹於陵上。自此百姓坟冢或作浮图者焉(出杨炫之伽蓝记中)。洛阳自汉永平至晋永嘉。止有四十二寺。及后魏都洛。盛信佛教。崇构相继。臣下豪民竞置寺宇。凡一千余所。后赵都邺。造寺八百余区。今遗址或存焉。

浴佛者。唐义净三藏躬游西域见印度。每日禺中维那鸣钟。寺庭取铜石等像。于盘内作音乐。磨香或泥灌水。以[疊*毛]揩之。举两指沥水于自顶上。谓之吉祥之水。冀求胜利焉。问。浴佛表何。通曰。像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也。然彼日日灌洗。则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热。僧既频浴。佛亦勤灌耳。东夏尚腊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为佛生日也。

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亲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像。晋法显到巴连弗城。见彼用建卯月八日行像。以车结缚五层。高二丈许。状如塔。彩画诸天形。众宝作龛。佛坐菩萨立侍。可二十车。车各样严饰。婆罗门子请佛。次第入城内宿。通夜供养。国国皆然。王及长者立福德医药舍。凡贫病者诣其中。医师瞻候病差方去。又岭北龟兹东荒城寺。每秋分后。十日间。一国僧徒皆赴五年大会(西域谓之般遮于瑟)国王庶民皆捐俗务。受经听法。庄严佛像。戴以车辇。谓之行像。于阗则以四月一日行像。至十四日讫。王及夫人始还宫耳。今夏台灵武每年二月八日。僧戴夹苎佛像。侍从围绕。幡盖歌乐引导。谓之巡城。以城市行市为限。百姓赖其消灾也。又此土夏安居毕。僧众持花执扇。吹贝鸣铙引而双行。谓之出队迦提也(取迦提月名也)释老志曰。魏世祖于四月八日。舆诸寺像行于广衢。帝御门楼临观。散花致礼焉。又景兴尼寺金像出时。诏羽林一百人。举辇伎乐。皆由内给。又安居毕。明日总集。旋绕村城。礼诸制底。棚车兴像。幡花蔽日。名曰三摩近离(此曰和集)斯乃神州行城法也。

译经

昔刘向校书天禄。见有佛经。知于时未事翻传。必存梵夹。若然刘向安识梵字。而云列仙有七十余人已见佛经。又以文殊菩萨亦号列仙耶。盖刘向博识全才。象胥之学自能之矣。览其梵夹。回作华言。寻认七十许人见佛经也。若论翻译。则摩腾初出四十二章经。及法兰同译十地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经。为其始也。次则安清支谶支谦等相继翻述。汉末魏初。传译渐盛。或翻佛为众祐。或翻辟支为古佛。支谶出首楞严经云。佛在王舍城灵鹫顶山中。存没不同。用舍各异。斯乃译经之推轮者焉。

译律

佛制毗尼。紏绳内众。如国刑法。画一成规。未知谁将毗尼翻为律号。案汉灵帝建宁三年庚戌岁。安世高首出义决律一卷。次有比丘诸禁律一卷。至曹魏世。天竺三藏昙摩迦罗(此曰法时)到许洛。慨魏境僧无律范。遂于嘉平年中。与昙谛译四分羯磨及僧祇戒心图记云。此方戒律之始也。

译论

晋孝武之世。有罽宾国沙门僧伽跋澄。译杂毗昙婆沙十四卷。次则姚秦罗什译大智度成实。此为译论之始。道安录及僧祐出三藏记同斯楷述也。又单名鞞婆沙。是者迦旃延子撮其要义引经训释。为毗昙四十四品。斯亦论也。

东夏出家

夫狂蒙寄于伽蓝顿生善念。孟轲邻其学校寻染儒风。佛法既行。民人皆化。于时岂无抽簪解佩脱履投形者乎。乃汉明帝听阳城候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此尼之始也。

服章法式

案汉魏之世。出家者多著赤布僧伽梨。盖以西土无丝织物。又尚木兰色并乾陀色故。服布而染赤然也。则西方服色亦随部类不同。萨婆多部皂色衣也。昙无德部绛色衣也。弥沙塞部青色衣也。著赤布者乃昙无德僧。先到汉土耳后梁有慧朗法师。常服青纳。志公预记云。兴皇寺当有青衣开士广行大乘。至朗果符其言矣。广明服色。如五部威仪所服经中。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时有青黄间色。号为黄褐。石莲褐也。东京关辅尚褐色衣。并部幽州则尚黑色。若服黑色。最为非法也。何耶。黑是上染大色五方正色也。问缁衣者色何状貌。答紫而浅黑非正色也。考工记中。三入为[糸*黑]。五入为緅。七入为缁。以再染黑为緅。緅是雀头色。又再染乃成缁矣。知缁本出绛。雀头紫赤色也。故净秀尼见圣众衣色。如桑熟椹。乃浅赤深黑也。今秣陵比丘衣色仿西竺缁衣也。又后周忌闻黑衣之谶。悉屏黑色。著黄色衣。起于周也。又三衣之外。有曳纳播者。形如覆肩衣。出寄归传。讲员自许即曳之。若讲通一本则曳一支。讲二三本又随讲数曳之。如纳播是也。又后魏宫人见僧自恣。偏袒右肩乃一施肩衣。号曰偏衫。全其两扇衿袖。失只支之体。自魏始也。复次脚曳[革*索][革*睪]。或革屣[奄-大+與]遮短[革*雍]靴等。寄归传云。西域有持竹盖或持伞者。梁高僧慧韶遇有请。则自携杖笠也。今僧盛戴竹笠。禅师则葼笠。及持澡罐漉囊锡杖戒刀斧子针筒。此皆为道具也。近有衣白色者。失之大甚。佛记袈裟变白不受染色。此得非是乎。或有识如法众主夺之而坏其色。真为护法有力之胜士也。昔唐末豫章有观音禅师。见南方禅客多搭白纳。常以瓿器盛染色。劝令染之。今天下皆谓黄纳为观音纳也。此师早曾听学护法为情。于今称之。

立坛得戒

原其汉魏之僧也。虽剃染成形。而戒法未备。于时二众唯受三归。后汉永平至魏黄初以来。大僧沙弥曾无区别。有昙摩迦罗三藏及竺律炎维只难等。皆传律义。迦罗以嘉平正元中。与昙帝于洛阳出僧祇戒心。立大僧羯磨法。东土立坛。此其始也。详其曼荼罗大只施设不同。或巨摩规地。或以木构层。筑泥分级。俱名坛也。除土扫地。则名墠也。墠场坛不同。皆是西域曼荼罗也。若据律宗。则须结仄隅。分限从其自然。生于作法。缅想魏朝。固应漠落矣。若此方受戒。则朱士行为其首也。南朝永明中。三吴初造戒坛。此又吴中之始也。唐初灵感寺南山宣律师。按法立坛。感长眉僧(即宾头卢身也)随喜赞叹。立坛应法勿过此焉。宣撰戒坛经一卷。今行于世。余尝慨南山不明坛第四层覆釜形仪制。故著覆釜形仪。乐者寻之。以辅博知也。今右街副僧录广化大师真绍先募邑社。于东京大平兴国寺。造石戒坛。一遵南山戒坛经。宏壮严丽。冠绝于天下也。

尼得戒由

爱道初缘岂为容易。阿潘出俗又实希奇。始徒受于三归。且未全于二众。按五运图云。自汉永平丁卯。洎宋元嘉甲戌中间。相去三百六十七年。尼方具戒。又萨婆多师资传云。宋元嘉十一年春。师子国尼铁索罗等十人。于建康南林寺坛上。为景福寺尼慧果净音等二众中受戒法事。十二日度三百余人。此方尼于二众受戒。慧果为始也。知阿潘等但受三归。又晋咸康中。尼净捡于一众边得戒。此亦未全也。及建武中。江北诸尼乃往僧寺受戒。累朝不辍。近以太祖敕。不许尼往僧中受戒。自是尼还于一众得本法。而已戒品终不圆也。今圣英达明断。护法之士宜奏乞仍旧行之免法灭之遄速焉。

受斋忏法

自佛法东传。事多草昧。故高僧传曰。设复斋忏同于祠祀。魏晋之世。僧皆布草而食起坐威仪唱导开化略无规矩。至东晋有伪秦国道安法师。慧解生知。始寻究经律。作赴请僧跋赞礼念佛等仪式。凡有三例。一曰行香定座是也。宣律师赴请设则篇大明軏则。圆顶之徒苟不披览破谷之诮。而乃自贻吁哉。近闻有西江商客。赛愿营斋。先示文疏。数僧无能读者。被商客驱之。一何可笑。后生闻此。当寅夜攻学。一则不虚受施。一则覆庇群僧。一则扬名于四方也。

礼仪沿革

西域之法礼有多种。如传所明。礼拜者屈己也。旋绕者恋慕也。偏袒者亦肉袒也。脱革屣者不敢安也。和南者先意问讯也。避路者尚齿也。诸例常闻不烦多述。若尼礼于僧。自传八法。比丘奉上接足至三莫不尽恭。如事令长也。近以开坐具。便为礼者。得以论之。昔梵僧到此。皆展舒尼师坛。就上作礼。后世避烦。尊者方见开尼师坛。即止之。便通叙暄凉。又展犹再拜也。尊者还止之。由此只将展尼师坛拟礼。为礼之数。所谓蓌拜也。如此设恭无乃大简乎。然随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又如比丘相见。曲躬合掌口云不审者何。此三业归仰也(曲躬合掌身也。发言不审口也。心若不生崇重。岂能动身口乎)谓之问讯。其或卑问尊。则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不。上慰不。则不审无病恼。乞食易得。住处无恶伴。水陆无细虫不。后人省其辞。止云不审也。大如歇后语乎。又临去辞云珍重者何。此则相见既毕。情意已通。嘱云珍重。犹言善加保重。请加自爱。好息宜保惜同也。若西域相见则合掌云和南。或云盘茶味。久不见乃设礼。若尊严师匠。则一见一礼。今出家者以华情学梵事耳。所谓半华半梵。亦是亦非。寻其所起。皆道安之遗法是。则住既与俗不同。律行条然自别也。或云。僧上表疏。宜去顿首。以其涉祝宗之九拜者。余观庐山远公太山朗公答王臣之作。皆名下称顿首。远公讲礼。讲贤辨义。岂滥用哉。且顿首者。头委顿而拜也。今文云顿首。而身不躬折。何为拜乎。又道流相见。交手叩头而云稽首亦同也。然秉笔者避之为敏矣。

注经

乍翻法语未贯凡情。既重译而乃通。更究文而畅理故笺法作焉。沉隐之义指掌可知矣。五运图云。康僧会吴赤鸟年中。注法镜经。此注经之始也。又道安重注了本生死经云。魏初有河南支恭明。为作注解。若然者。南注则康僧会居初。北注则支恭明为先矣。

僧讲

朱士行颖川人也。志业方正。少怀远悟。脱落尘俗。出家之后。专务经典。常讲道行般若。每叹译理未尽。乃于魏甘露五年。发迹长安。度流沙至于阗。得梵书正本九十章。彼国多小乘学者。谮于王曰。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法。何不禁之。聋盲汉地。王之咎也。王乃不听赍经东去。士行因请烧之为验。于时积薪殿前。誓毕而焚。其经无损。王始归信。士行寄经还国。竺叔兰无罗叉译为放光般若。睿法师云。士行于洛中讲小品。往往不通。远出流沙求大品。归出为晋音是也。士行曹魏时。讲道行经。即僧讲之始也。

尼讲

东晋废帝大和三年戊辰岁。洛阳东寺尼道馨俗姓羊。为沙时。诵通法华维摩二部。受大戒后。研穷理味。一方道学所共师宗。尼之讲说道馨为始也。

造疏科经

经教东流始则朱士行讲说未形于文字。分科注解其道安法师欤。安师注经。常恐不合佛意。俄梦道人曰。合理即宾头卢也。或曰。注经与造疏全别。何推安公为首耶。答注是解经。与别行疏义殊号而同实。矧分其科节不长途散释。自安之意乎。次则僧睿造维摩疏。直生著维摩法华泥洹小品疏。世皆宝之。

解律

元魏世。法聪律师者原是昙无德羯磨得戒而常习僧祇。一日自悟乃叹曰。体既四分而受。何得异部明随。于是罢讲只律。手披目阅敷扬四分。有门人道覆。旋抄渐成义疏。覆公即解四分之始也。至宋元嘉中。慧询善僧祇十诵。更制条章。即解二律之始也。今五台山北寺相传。有聪师讲律之遗迹焉。

解论

毗昙慧学对法命家。虽晚见于翻传。而敏成于智母。畴初稽考越措疏文。唯成实一宗最多法相。北则罗什删略付授嵩法师。故后魏主大和十年。幸徐州白塔寺。诏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师。受成实论于什公。后授渊法师。又授登纪二法师。朕每览成实云。道登尝传论于禁中。此北朝之始也。又僧道禅经律论一皆精博。姚兴同辇还宫。著成实三论义疏。此又在先矣。南则僧柔讲宣。故出三藏记曰。齐永明七年十月。文宣王招集京师硕学名僧五百人。请定林寺僧柔讲寺。慧欣于普弘寺讲。此南朝之始也。又肇睿诸师讲中百十二门等论。疏义迭生相继无尽也。

都讲

敷宣之士击发之由。非旁人而启端。难在座而孤起。故梁武讲经。以枳园寺法彪为都讲。彪公先一问。梁祖方鼓舌端。载索载征随问随答。此都讲之大体也。又支遁至会稽。王内史请讲维摩。许询为都讲。许发一问。众谓支无以答。支答一义。众谓询无以难如是问答连环不尽。是知都讲实难其人。又僧伽跋陀罗就讲。弟子法勇传译僧念为都讲。又僧导者京兆人也。为沙弥时。僧睿见而异之曰。君于佛法且欲何为。曰愿为法师作都讲。睿曰。君当为万人法主。岂对扬小师乎。此则姚秦之世已有都讲也。今之都讲不闻击问。举唱经文。盖似像古之都讲耳。

传禅观法

禅法滥觞自此秦世僧睿法师序关中出禅经。其文则明心达理之趣也。然譬若始有其方。未能修合。弗闻疗疾。徒曰医书。矧以大教既敷群英分讲。注之者矜其词义。科之者逞其区分。执尘摇指。但尚其乘机应变解纷挫锐。唯观其智刃辞锋。都忘所诠。不求出离。江表远公慨禅法未敷。于是苦求而得也。菩提达磨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字遣其执文滞逐也(笺曰。不遵王化。名曰叛臣。不继父踪。呼为逆子。敢有不循佛说。是谓魔外之徒。所以三世诸佛法无异说。十方众圣授学同文。夫释迦之经本也。达磨之言末也。背本逐末。良可悲哉。愚素习象胥。力根贝叶。遍问西来三藏。仍阅古今求法记文。天竺禅定并禀教乘。所以入正位者继踵。五天盖依法务实而行。佛言圣法不误后学也。敢咨同志。学佛修禅。庶几毕离苦津。高登彼岸。无以利口欺人自瞒于灵府也。经曰。若欲得道。当依佛语。违而得者。无有是处。可诬也哉)。

别立禅居

达磨之道既行。机锋相遘者唱和。然其所化之众唯随寺别院而居且无异制。道信禅师住东林寺。能禅师住广果寺。谈禅师住白马寺。皆一例律仪。唯参学者或行杜多。粪扫五纳衣为异耳。后有百丈山禅师怀海。创意经纶别立通堂。布长连床。励其坐禅。坐歇则带。斜卧高木。为椸架。凡百道具悉悬其上。所谓龙牙杙上也。有朝参暮请之礼。随石磬木鱼为节度。可宗者谓之长老。随从者谓之侍者。主事者谓之寮司。共作者谓之普请。或有过者。主事示以柱杖。焚其衣钵。谓之诫罚。凡诸新例厥号丛林。与律不同。自百丈之始也(笺曰。礼乐花伐自天子出。则王道兴。为佛寺僧规。禀如来制。则正法住矣)。

此土僧游西域

嗟乎骞宪虽征。只为开荒而奉命。腾兰既至。未闻克志以求经。亦犹决一堤塘。内水既出。外水亦入。一出一入。然后知平矣。魏洛阳朱士行誓往西天。寻求般若。僧祐以为东僧西往之始焉。然只在葱岭之北于填而止。晋法显募同志数十人。游于印度。登灵鹫山。此乃到中天之始也。厥后交肩接迹。至有汉寺别居东夏之僧。决堤之喻居可验矣。若论传译之人。则多善一方。罕闻通解。唯奘三藏究两土之音训。瞻诸学之川源。如从佛闻。曲尽意。次则义净躬游彼刹。妙达毗尼。改律范之妄迷。注密言之引合。遂得受持有验流布无疑矣。原其后汉以来。译者相续。洎唐元和年中。翻本生心地观经。之后百六十载寂尔无闻。宋太祖尝遣百余僧。往西方求法。太宋太平兴国七年。有诏立译经院于东京太平兴国寺之西偏。聚三藏天息灾等梵僧数员。及选两街明义学僧。同译新经。译经之务大宋中兴也。

传密藏

密藏者陀罗尼法也。是法秘密非二乘境界。诸佛菩萨所能游履也。旧译云持。新译云性。本其原则微妙法性也。形其言则陀罗尼母也。究其音则声明也。穷其文则字界缘也。出三藏记云。神咒者总持微密持也。高僧传中。帛尸梨密多罗本西域人。东晋之初至于建业。王导周伯仁庾亮皆钦重之。善持咒术。所向多验。时江东未有咒法。密出孔雀王咒。咒法之始也。北魏则嵩山菩提流支咒井树等。颇有灵效。唐朝则智通法师甚精禁咒焉。次有不空三藏。于京大兴善寺。广译总持教。多设曼荼罗。神术莫可知也。灌顶坛法始于不空。代宗永泰年中。敕灌顶道场处。选二七人。为国长诵佛顶咒。及免差科地税云。梁末后唐世。道贤阇梨者。一夕梦游五天竺。见佛指示此某国聚落。洎旦顿解五印言音。毫厘不爽。今传粉坛法。并宗此师。凤翔阿阇梨是也。后唐清泰帝尤旌其道。后随驾入洛而卒。今塔在龙门。近东京南。日本大师常为王公大人演密藏。至今弟子繁衍。传其业者号曰三藏。或兼讲经律论者。则称传显密藏也。

外学

夫学不厌博。有所不知。盖阙如也。吾宗致远。以三乘法而运载焉。然或魔障相陵。必须御侮。御侮之术。莫若知彼敌情。敌情者。西竺则韦陀。东夏则经籍矣。故祇洹寺中有四韦陀院。外道以为宗极。又有书院。大千界内所有不同文书并集其中。佛俱许读之。为伏外道。而不许依其见也。此土古德高僧能摄伏异宗者。率由博学之故。譬如夷狄之人。言语不通。饮食不同。孰能达其志通其欲。其或微解胡语。立便驯知矣。是以习凿齿道安以诙谐而伏之。宗雷之辈慧远以诗礼而诱之。权无二复礼以辨惑而柔之。陆鸿渐皎然以诗式而友之。此皆不施他术。唯通外学耳。况乎儒道二教义理玄邈。释子既精本业。何好钻极以广见闻。勿滞于一方也。

同类推荐
  • 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

    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伦汇编官常典鸿胪寺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鸿胪寺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亢仓子

    亢仓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决定藏论

    决定藏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赠元和十三年登第进

    赠元和十三年登第进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职场上有这样一种新族群,他们随着大潮读书,求职,进入大城市,在人生关键的十年里,不愿错过每次机遇,就像一群候鸟,努力跟上每次冷暖迁徙,一刻不停往前飞。然而不知不觉中,许多人已经迷了路,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方法,也找不到动力。慢慢地,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能做多好,不断奔波漂泊,到头来,成熟的只是外表,内心依然焦躁。在本书中,刘同认为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个“关键十年”,并根据自己的生涯轨迹,提出“3232”法则,将“关键十年”分为四个阶段,即人生规划期(3年);适应调整期(2年);职场炼狱期(3年);自我突破期(2年)。并从四个阶段中选取50余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困惑,一一作答。“3232”法则关注的是对人生、事业与职场的思考,而非在一份具体工作上花费时间的多少。所以,只要愿意思考,并付出行动,开始得越早,你就会成长得越快。
  • 每天学一点文学常识

    每天学一点文学常识

    当我们翻开书,去努力寻找时,才恍然发现,那些常识性的知识,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常识是最基础的、最朴素的,但同时也是最丰富、最深刻的。《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立意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广学科常识。本书《每天学一点文学常识》就是《每天学一点常识》书系之一。它通过知识+故事的形式,让你轻松悦读,并掌握文学常识。
  • 情定悟空

    情定悟空

    “师父,这世间生灵有没有我的情泉不能令其生出情根之物?”“自然有。”“何物?”“石头”“为何”“石本无情”七情天尊平静的回答着。“我不信,我觉得石头可以有情的!”情汐坚定的说道!“去吧,慢慢你会明白的!”七情天尊挥挥手示意情汐退下!……“师父不要再打了,我求求您了,您大发慈悲放他一马吧,情汐求求您了!您不是以情为尊,为何此时这般不通情理呢?师父,我从小是您看着长大的,我也是伴着您长大的,您不该如此对待一个无辜之人啊!师父,我求求您放过他吧!”…………
  • 狱火烈烈空自华(下)

    狱火烈烈空自华(下)

    寒烈悬爱力作《狱火烈烈空自华》,刺破黑暗,破晓而来!法医取证与警员堪案相结合,科技检验与传统推理相融会。正义,爱,利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申城繁华的喧嚣之下,黑暗也在如影随形。连环凶案蛰伏四年再起祸端,新人故人?惬意假期戛然而止,自杀谋杀?昔日邻居猝然去世,孰是孰非?一场“夺爱游戏”,夺去两个游戏者的生命,是正义抑或罪恶?夜间拍摄,血色弥漫,是真爱还是病态?一具无名尸,一封旧书信,尘封数年的灭门惨案撕裂出真相的一角。连默站在时间罅隙,看光与黑清晰分界,幸存者与法医身份重叠。疑犯呼之欲出,证据寥若晨星,他们在猜测与间接证据前举步维艰。以科学检测,获线索点点;凭刑侦推理,解疑团重重。即便黑夜无穷,狱火烈烈,她亦矢志不移。
  • 我有一颗龙珠

    我有一颗龙珠

    真龙------乃宇宙至尊。他是真龙降世,但上天嫉妒、天生雷劈。待他王者归来,已吞噬龙珠,化身真龙,执掌雷电,无敌世间。武道强者只手碾压,修法术士一剑斩杀,超能强者、仙界诸仙通通灭杀,能炼药、会画符、治病救人更是不在话下。碾压诸天万界,以无敌之姿登临诸天。“吾有一龙身,可搬山、倒海、摘星、降妖、镇魔、吞天、噬地、灭万物……”-------龙辰、真龙!!!
  •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由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在一个层级组织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出色(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彼得由此导出的结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彼得原理揭开了层级组织和公司中人员任用的弊端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隐患,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做领导的不做事,做具体事情的又不是领导?为什么组织中总是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通病?等等。本书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的论述、犀利的观点对彼得原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同时对彼得原理的各种变体、衍生定律以及与彼得原理有内在联系的其他重要定律、法则等也予以收录并进行解析和点评。本书为在不胜任职位上迷茫烦恼的人们开出了获得快乐的处方,为滞留在层级组织底层郁郁不得志的人们指点了顺利晋升的捷径,为高层管理者提供了知人善任、用好人才、管好人才、突破管理瓶颈、大幅提供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 一步之遥

    一步之遥

    刘波和梁静秋喜迁新居两年了,和对门的邻居还不太熟悉。他们已经掌握的情况是:对门住着的是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相貌有点俗,走起路来动静比较大,左边或者右边鼻翼上长着一颗绿豆大小的黑痣;女人的屋里很少有客人来,隔上半个月左右,一位身材敦实,皮肤黝黑,年龄不太好判断的男人会来和她住上几天,他们还不能确定两个人是否是夫妻关系;女人喜欢在午后的时光洗头,吃罢午饭后,梁静秋时常会看到她站在阳台上梳理着湿漉漉的长发,而刘波注意到的是晾衣架上几乎每天都要更换的衣物。这些情况当然不是刘波和梁静秋刻意总结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中留存下来的一些印象。
  • 惊鸿照影魂归来

    惊鸿照影魂归来

    她,是天界三位尊神之一歌月的女儿,却只能和妹妹一起偷偷居住在深山之中,直到有一日意外遇袭,魂魄被封入兔子体内,被带往龙族五大湖水府之一的魄冰湖,与他相识。舍下万千离去后,不料当时笑语嫣然的宫殿已经物是人非,当年温柔单纯的少年也已经改变。复仇?结愿?无妨,我陪你便是1.本文结局he2.内容有甜也有玻璃渣,中间会虐一阵子但不会虐一辈子3.男女主都是后期成长起来的4.剧情内容纯属虚构
  • 你曾走过万水千山

    你曾走过万水千山

    很多人说楼染青长的冷艳,脾气不好难以接近;老和她一起的人说楼染青是面冷心善;道上的人说她心狠手辣。可只有傅时久知道,楼染青也是一个小姑娘,会喜欢漂亮的衣服,会哭会闹,开心的时候会开怀大笑,难过的时候会趴在他肩头无声流泪,下雨天会为流浪狗、流浪猫撑一把伞。楼染青她呀,没人教她是非曲直,黑白善恶,渐渐长成了狠辣薄戾的模样。后来,有个叫傅时久的人,给了楼染青光,给了楼染青温暖,教她明辨是非,黑白善恶……“青青,别怕,我一直都在,不曾离开。”“青青,为了你,我连命都可以不要,更何况只是一个忙。”“我跨越了万水千山,只为了寻一人,现在,我终于找到你,青青,我们再也不要分开。”“青青,我不要你变得那么强大,以后有危险,躲我身后就是了。”我拿你前世的姓名,做了我今生的名。——傅时久。
  • 重生归来女王现世

    重生归来女王现世

    [新书报道,大家多多支持]女主性情多变一个是九天的女王,一个是华国的千金大小姐。一个为亲情牺牲所有,一个为爱情放弃所有。同样的境遇却有着不同的心态。当九天女王变成华国千金大小姐,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一颗不再为任何人跳动的心,是否还会被捂热?凤凰∶“呵!一群蝼蚁而已,何须我亲自出手?看他们自相残杀,岂不是更美?” 身份成谜。她到底是谁?一切的一切。到底是算计好的?还是?早就注定了的。 一切秘密将会在书中解开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