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66900000006

第6章

释地动出空不空空等十五法门合正法宝城譬释伊字释槃释若离若不离无常想义释五十七烦恼义

哀叹品第三

案。慧朗述僧宗曰。从前品末放口光催供。讫珠譬。犹是请门明常。此为下根说也。有六段。第一放光催供。第二动地大众哀叹。第三说五譬讥请佛也。第四佛劝问又夺其所得也。第五比丘叹昔教。第六说胜修也。敬遗记僧宗曰。哀叹品初。犹属前品纯陀腾大众请。是第二请门明常也。从复次比丘若有疑惑以下。是开宗中。第三劝夺门明常也。有四别。第一夺果。第二夺因。第三举宝珠譬。成昔果所以虚也。第四结会二教也。宝亮曰。大分此品有七段。第一说偈及长行。陈己之苦讥请佛也。第二佛即劝舍昔之所得修也。第三比丘还更请佛住世。教我修方也。第四佛复劝令但随佛教。修三胜修。必获常果也。第五比丘复请若佛果是常者。何不住世。示我胜修耶。第六更劝明今日灭度。为汝有偏执之病。汝但莫保昔日所行为实也。既三劝三请竟。众人始怀一疑云。理若果然者。佛初出生。何不早为我说。第七便会通古今也。道慧记曰。大分此品为四段。第一大众哀叹。第二佛开涅槃宗。第三说胜修。第四会通也。又曰。分为九段。第一将欲涅槃。所以动地。第二大众说偈及譬请佛。第三佛说两偈。止其悲请。第四若有疑惑。开常无常之端。发于众疑。劝其令问。即说三点涅槃也。第五比丘未能受故。所以还叹昔教为是也。第六佛为说胜三修法也。第七比丘更请佛住。佛以迦叶。当为依止。止其两请也。第八还以珠譬。劝其令舍昔之所修。修今胜修也。第九会通昔日不得即说。今日得说之意也。后六段自相属也。智秀曰。从此入长寿品。至童子迦叶问。正说之第二也。大意有六段。第一现动地。表佛必至。第二时众说偈及五譬。请佛住世。第三佛举诸法以劝问。第四说胜修以夺执也。第五说医譬。会通古今。第六段重作六翻。举法以劝也。法安曰。此品是开宗之第二段。有三别。第一讥请。从品初。讫伊字涅槃。第二执昔教请。从快说无常。讫三修也。第三举今教为请。从如佛所说离四倒者。讫品也。三列之中各有两翻。从始讫五譬。是请体。次从佛告比丘以下。答所请也。就第二请中。初从快说以下。执昔教以请也。我既不解。愿住世为说也。次从佛赞比丘以下。酬己所请。云但习今教。得离四倒也。就第三请中。初从离四倒者。讫随佛入涅槃。谓若佛是常。常则不灭。云何不住。教导我耶。次从我以正法付嘱迦叶。以酬己请也。明骏案。此品大分为五段。第一大众见地动。知是表灭。乃哀叹说五譬。以邀请佛也。第二佛说两偈。止其哀叹也。第三举法劝问。讫珠譬也。第四时诸比丘。闻说珠譬。始悟于理。是以发问。昔日何以不即说耶。第五佛以新旧医譬。会通古今也。就初段中。有三章。第一经家叙地动事。第二大众说偈自陈。第三以五譬讥请也。就第二段中。有两章。第一寄言激切。谓莫如凡夫也。第二以偈说法。止其哀也。就第三段中。有五翻。第一举法劝问。第二比丘执昔所得。不解今旨。第三佛说胜修。夺己所执。第四比丘闻胜闻夺。此则已昔为非佛今为是也。以己未解。仍复致请。谓佛正应住世。教我令解胜修。乃以命要请也。第五佛以珠譬。晓其迷也。第四第五段。不复开也。

纯陀去已未久之顷(至)是故此地如是大动。

案。僧亮曰。佛与纯陀。说常住感应之义。备于上文。纯陀既去之后。疑者应发。而未即问者。冀佛稽延也。故现必去之征催令问也。六种动义。备之华严经也。此中有两意。前讫众生心动。动中有声。说大小之相也。从兜率天下。至如是大动。明必有大事也。学地有三种。无学地有三种。而五种已过。此第六也。法瑶曰。大士既去。无人扣发。是故动地。以表涅槃。速其劝请之端也。伊字涅槃。因斯而唱也。宝亮曰。此第七相也。此端来意。非为召众。但时人见佛威光恬然。情意小惰。更现此相。以表必去也。此下讫老少二人譬。第一自陈己苦请。而讥佛也。有三意。第一说十一行偈半。正陈苦而请也。第二后两行偈。明佛若在世。有除苦之益也。请竟佛默然故。第三更引事讥佛也。智秀曰。此第一段也。地中有此声者。表两义。一者令知今是大动。二者令知此动为涅槃相也。慧朗曰。前品末放口光。此品初动也。皆是欲为下根人。重说常故也。从放口光讫偈。六段中。第一现涅槃相也。有三章。此第一章。

时诸天龙乾闼婆(至)如来见放舍犹如弃涕唾。

案。僧亮曰。明佛去之苦也。智秀曰。此下讫五譬。第二段。自陈哀叹。以请佛也。

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炎(至)譬如须弥山。

案。僧亮曰。佛若住世。有如是之益也。

世尊譬如国王生育诸子(至)唯愿久住不入涅槃。

案。僧亮曰。上两章。备陈去留之损益。申己苦以请佛。而不蒙慈顾。此下讫长行。以五譬过佛也。第一明无善始令终之美。第二明以有为为苦。无为为乐。畏有为故。佛非无为也。第三说无为乐。以子在狱。父不得乐为譬也。第四慈而不等。第五都无慈也。法瑶曰。此譬自言虽得正见。而般若未具。请佛住世。成我般若也。僧宗曰。四部不一譬诸子。明慧不耶。喻端正也。初教定慧。令我修学。生我慧命应追胜慧。教以深理。则慧命不断。佛今既去。胜慧不续。非杀如何。宝亮曰。我未免四魔。而佛见舍。岂非以子付旃陀罗耶。

世尊譬如有人善学诸论(至)则不复畏堕于地狱。

案。法瑶曰。此譬谓佛具足。若应住世。为我说之。如其涅槃。于诸法畏而不说也。昙济曰。如来如似畏有为也。

世尊譬如有人初学作务(至)云何如来得受安乐。

案。法瑶曰。此譬明我未得解脱。请佛住世。教我令得也。昙济曰。喻小乘初业也。囹圄者无明也。有人问者菩萨也。敬遗记僧宗曰。声闻教修行。断诸烦恼。为初作也。彼人以能勤故。得罪于囹圄。今明虽断粗惑。而细者不倾。故为阴果之所笼樊也。有人问之受何罪者。天下有无事。傍人为复顾问。不能为益。若世尊果去。则同傍人泛尔无慈者也。又释。以慈悲为官也。宝亮曰。谓佛不应负誓者。昔发四弘愿。处生死度一切众生。云众生病愈。我病乃除。今我幸是可度之数。而佛息化。岂不违誓耶。慧朗述僧宗曰。初学菩萨。怀大慈悲。誓为众生。不舍生死。生死之应。必不可免。如官所收。若众生得度。佛乃安乐。云何今日。独离苦恼耶。有人问者。余大菩萨。问始行也。

世尊譬如医王善解方药(至)唯愿久住莫般涅槃。

案。法瑶曰。佛若不住。教我令得解脱者。则有秘吝。如彼医也。昙济曰。虽谓有慈。而心存胜负伤平等也。

世尊譬如老少病苦之人(至)久住于世勿入涅槃。

案。法瑶曰。此譬明己习学始。尔未成法身。请佛住世。咨问修学。法身可成。昙济曰。若有慈者。则应救苦。今既舍苦。岂谓有慈也。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至)远离诸非法自慰受欢乐。

案。僧亮曰。以慈愍故。是以现灭。备之前文。但凡夫爱缘悲重。不可理悟。今偏告比丘。以厉诸人也。宝亮曰。此下第二劝也。有三意。第一戒时众。第二总因果中劝。第三劝舍昔日所得。修今伊字也。此即第一对比丘。戒凡夫也。诸佛法尔者。有感则应。感尽归真也。乐不放逸者。教令持戒守心。正忆念者。其修定。下句修慧也。智秀曰。此下第三段。正举诸法。述佛本意。劝令问也。有三别。第一将欲使问。先两偈。止其乱心也。第二广举诸法劝问。第三更举异缘劝问。此即第一。止其哀乱也。

复次比丘若有疑惑(至)我当随顺为汝断之。

案。道生曰。佛虽为纯陀。说不灭之义。而诸比丘。执昔教不已。今将释之。以明今昔之教。则妙善同也。说一切皆者。本为众生著三界之惑。以遣不空之病耳。言迹既漫。理应致疑。今许其疑问。微言得显。引背归宗也。僧亮曰。开宗有略有广。此广劝问也。诸比丘观四非常。断疑成道。闻佛常住。应于此果生疑。则应问而无问者。必以昔说是实。若以昔说为实终不悟今教也。是故称名。发其疑端。昔说一切空。今言不空。是可疑也。僧宗曰。此开宗之中。第三也。前第一因施明常。第二纯陀腾大众请明常。今此第三劝夺门明常也。所以将夺而先劝问者。向以五譬讥佛。或言吝法。或谓慈偏。今劝其令问上开宗之旨。发今昔二教。显二种不可请。既所未达。今应疑问也。生死虚假。终归于空。涅槃圆极。湛然常存。为不空也。昔说无常。止于三界。今言无常。三界外也。昔以三无为为常。今明妙有以为常也。宝亮曰。此下第二举因果。总劝问也。智秀曰。第二广举诸法。以劝问也。

亦当为汝先说甘露然后乃当入于涅槃。

案。道生曰。如必不疑不知问者。亦当自为汝说。终不使汝。遂堕疑惑也。僧亮曰。谓汝自有疑。而不能问。我当为说。然后涅槃。宝亮曰。总答前五譬讥请意。自出世以来。说苦无常。除余四倒。今说常乐具足入道。何致终始之讥耶。今昔所说。穷幽微之理。岂有畏法过耶。今入涅槃。广为汝说甘露极理。令得常乐我净之法。有何乖愿耶。今欲令汝识常。与文殊等。岂谓慈偏耶。出世已来。教尔正路。今复示汝甘露妙道。岂曰无慈耶。

诸比丘佛出世难人身难得(至)如求金沙优昙钵华。

案。僧亮曰。所谓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僧宗曰。向来劝问。从此下夺也。有四段。第一夺果。第二夺因。第三举宝珠譬。明昔果所以是虚第四结会二教也。宝亮曰。此下第三偏劝舍昔所得果也。有四意。第一先叹比丘能离五难。并劝也。第二正夺果。第三夺昔所行因。第四劝修取今常果也。智秀曰。此下讫如世伊字。第三别更举异缘劝问也。有三章。一举比丘德。第二举比丘失。第三举佛真实教敕。以劝问。

诸比丘离于八难得人身难(至)是故汝等不应放逸。

案。僧亮曰。向与今夺也。昔偏执以为足。更不进求。岂非空过放逸人耶。僧宗曰。比丘既勤勤请住。佛不许住。而乃劝问。所举之理。非其境界。绝咨启之方。乃退保所得。息进向之路。承其此念。故有空过之责。举昔苦行。以显大慈之难负。

汝等比丘云何庄严(至)值遇宝城取虚伪物。

案。僧亮曰。此譬广上事也。城喻涅槃。僧宗曰。佛果排遣累。喻城之防非也。戒防身口外失。如墙也。定水为堑也。慧能决断除恶。如俾倪也。保其所得。谓取虚伪物也。宝亮曰。第二夺果也。宝城无体。为众宝所成。若一德不备。不得称为大涅槃也。昔之所说。乃是涅槃因缘中说耳。

汝诸比丘勿以下心(至)未为正法除诸结使。

案。宝亮曰。此第三夺已昔日所因也。有四句。唯劝令忘怀两修而德也。虽服袈裟者。此乃始学之初门非涉真之极路也。

汝诸比丘今当真实(至)种种烦恼病之良药。

案。僧亮曰。真实事者。谓常理也。常理难解。既非散心怯弱所知。故须摄心也。唯有佛日能照。佛日没已。汝等当为无明所覆。云何能见耶。大地是众生共报。佛法亦尔。本为众生故求此。即众生法已。僧宗曰。十力慧日没者。谓时机难差也。草木为众生用者。资益法药。以除患也。既有法药。所以时不可失也。宝亮曰。此第四劝修今因。取今果也。将欲劝修。先以一句诫敕竟。略出常住体相云。如来法性。真实不倒也。昔日亦云法性。而是断灭之教。今日所明常果体。百非所不得。无有亦无无。谓一相无相。不断不常。如此心缘。岂是颠倒耶。即生三法。为修因之方。谓精进摄心勇猛也。

我今当令一切众生(至)悉皆安住秘密藏中。

案。僧亮曰。入者常住之理。昔为无常所覆。众生不见。今得见故。名之为入也。僧宗曰。上略开常。未出常体。今既夺彼所得。宜显其相也。秘密者。谓十地所不见。唯佛能了也。众德蕴在圆果之中。义藏也。宝亮曰。住者有三位。谓信见得也。何者。从外凡至九地。通名信住。第十地者。名为见住。唯佛乃居得住位也。

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

案。僧亮曰。佛得常故。名为住也。为物涅槃佛不灭也。僧宗曰。向指大众。今指如来。明同得不异耳。入者。谓丈六之迹。缘尽。反真。约应不现。故言入也。

何等名为秘密之藏(至)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案。道生曰。夫照极自然。居宗在上。上不可并。故横必非矣。所除累。近则解脱。于下无不应。兼则色身是俱。非先后故。纵亦非也。三无离理故。别之尤非。是以湛然弗差。犹如伊字。既云常矣。岂有今灭。今灭非实。色身则存也。一言蔽诸。伊字之喻也。僧亮曰。若并者。身能发智。智用满故。三法俱常。智功既胜。故不并也。纵亦不成者。身智之灭。无优劣故也。面上三目者。般若居上。身及解脱。二无胜故。并列在下。此释三德相缘。得常之所由也。若别者不相因也。身得智。不由智得灭。是则俱无也。具此三法。所以谓安住也。名入涅槃者。谓常法无灭。为物故灭也。法瑶曰。三法各异者。体异则有分。有分则无常。岂宜各异而合成涅槃耶。又虽云一一非耳。然离此之外。亦更无也。僧宗曰。并不成者。明功用不同。纵不成者。明义无胜负也。别不成者。明无异体也。解脱亦非者。此总合前两句。若言解脱功用即法身功用者非也。三法各异者。合第三若别句也。言解脱亦非有。唯主灭累一义。不收圆德。文句隐略。得意者。应云解脱。非涅槃所成圆体已。何者。以三德成秘密藏。此收佛地功德斯尽。向者三德。各收一义。是为捉别。云何收尽。故言非涅槃也。宝亮曰。并者。以一时俱有。以为譬也。何者。昔以事断无为为涅槃。而此无为。与身智并故。非今日伊字也。纵者。以前后为目。亦譬昔日无余涅槃也。谓先有身。次有智。后有灭。故言非也。如三目者。上以二句非昔。此句正是于今。谓万德之上。总明涅槃也。三点若别者。谓三德之上。一一偏取。亦不得也。下句云。法身亦非等也。三法各异亦非者。谓各有别体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世尊(至)于诸想中最为第一。

案。道生曰。既闻涅槃如世伊字。始悟昔说无常之旨。止于三界。而远表于常也。僧亮曰。受解请也。闻今伊字之譬。解佛昔说一切无常。是方便也。而此方便。能断三界实结。何快如之。法瑶曰。佛说伊字涅槃之常。是则已说非涅槃者无常也。又自因今解悟昔说无常旨在非佛。乃所以表佛是常。可谓快说也。僧宗曰。向释三义。旨趣幽深。求之于心。冥然分外。交闻唱灭。舍应归本。长与物隔。故愁忧也。快说无常者。伊字之说。非情所解。前涂难涉。退保先教。何以示耶。如来昔教。令我修学无常等观。离三界惑。依教修行。果得出苦。所以不难。今日教者。今虽言常。而我未得。我既未得。事在如来。交见灭度。虽有常言。不睹其事。如其不住。则昔说可凭。是以叹也。象迹为上者。上句叹教。此句叹从教生解也。宝亮曰。从此以下。请中第二文也。若为凡请。大旨有二。第一者。佛说二十五有。作五门观。而佛故是常。得知金刚以还是生死。而后心是常也。我是可教人。佛应住世也。第二佛虽为我说伊字涅槃。不知云何而得也。就此第二请中。有三段。第一明我是可教之人。略有所解。故先以二譬。叹今苦空无常五门除惑。胜于昔日也。第二从帝王。讫醉人譬。正请辞也。第三从叹芭蕉已下。执昔教。以要佛若不住世。我当寻昔所习。通于佛上。修苦无常也。快者。快上纯陀品中五门观也。纯陀品中。说常无常。今但叹无常之理。昔来所观常理。本所未达。且留此理。以为请辞。谓我未解。应住世教我也。我若已解今日常旨。用请何为也。智秀曰。此下第四段夺执也。有四别。第一正执。第二夺执。第三请住。第四佛答。从此讫而有诸见其无是处。第一快昔教。拟为反请也。明骏曰。此下讫无我想劝问中。第二翻上举胜法劝问。既非己所解。乃还执昔教也。有三阶。第一劝昔无常教。于我已解。第二举帝王等譬。明所未解者。在乎今教。而佛不住。教我令解耶。第三举叹无我等教也。

若有精勤修集之者(至)无明憍慢及无常想。

案。僧亮曰。举三界实结。显无常教之力能也。不说嗔者。以易断故也。法瑶曰。若能勤修无常想者。则不离三界惑及佛上无常想倒。快说之义。其在此也。僧宗曰。想有二种。若习观观空前方便者。不能除结。今取空观。协解无常。即是空慧。作想名说也。若不尔者。还取空前方便伏结。由伏后断。故通言断也。及无常想者。断见无常耳。宝亮曰。此是思惟门中。最后所断者。故偏举。非不先断粗也。及无常想者。兼除佛上倒也。

世尊如来若离无常想者(至)无明憍慢及无常想。

案。道生曰。上云修无常。能除无常想。想是慧名。似若鉾楯。宜更明之也。若离者。谓不修无常想。则无般若。般若既无。则无解脱。今日岂得入涅槃乎。若不离者。取昔说相。为无常想。则是颠倒。岂得言与慢等俱离耶。僧亮曰。请也。得理观者。境智不相离。如来若常。则离无常想。若离无常想。为物则不应涅槃。上既有为众生之言。因之得有请也。若不离者。若佛不住理数。自灭无常之观。竟不离佛。伊字之譬。更增惑倒也。法瑶曰。向美快说无常想。能除三界常见等惑。及佛上无常想倒。今次叹此想亦能得常也。何以然耶。如来本若不修无常想者。则不知无常在于非佛。常在于佛。云何得修不滥之无常。入伊字涅槃耶。此论今日所解。不谈昔日也。若不离者。此言昔解也。若果修昔无常想者。此无常想。滥该于佛。非唯不识于常。亦未深识无常。岂得能除三界之惑。及佛上无常想倒耶。诸比丘说此得失二句。自陈已解悟无常之旨。成向所言快说之意也。僧宗曰。比丘意言。我未造极。事须灭身然后免苦。今高推如来。不同我者。既曰常住。岂待灭身。方称涅槃耶。若不离者。悬取佛意。若言我亦不离者。即猥与我同。则不应言修无常想为非也。宝亮曰。请辞也。捉前品中。常乐二偈。已离无常句。若寻此语。佛便是离无常想也。不应入涅槃者。此应身乃是法身。之未自在无为。若果不自在。云何言我是常住。若不离者。佛今果入涅槃。便是未离无常想。那得言我已离无常也。智藏曰。离者。灭之异称。想者。空慧之别名。佛向云欲入三点涅槃。若灭空慧。则无般若。岂有三点涅槃可入耶。若不离者。取佛意。若言不灭此慧者。云何昔言灭无常想。是则空慧不得不灭。三点安在也。

世尊譬如农夫于秋月时(至)于诸想中无常为最。

案。昙济曰。此因讥而致请也。佛若果入涅槃。故知无常想胜也。

世尊譬如帝王知命将终(至)便欲放舍入于涅槃。

案。僧亮曰。帝王之慈。慈及一国。尚行恩赦。佛慈一切。而不见矜耶。法瑶曰。虽说昔非今是。然未为心用。犹为无明所缚。未得解脱。须佛见教也。宝亮曰。此第二章。请辞也。

世尊譬如有人为鬼所持(至)解脱等法如世伊字。

案。僧亮曰。世医慈浅。尚不舍病人。况出世良医。而不救我等。法瑶曰。上譬明未得解脱。此譬明未得般若也。僧宗曰。声闻虽断粗结。而细者犹在。佛为良咒师。前譬明果患。此譬明因患也。

世尊譬如香象为人所缚(至)便欲放舍入于涅槃。

案。道生曰。菩萨如香象。声闻则未然。云何可舍耶。僧亮曰。为佛作过也。谓如来慈等。不得独为声闻现身。亦复余方化菩萨也。若尔者。慈本济急。我既不能自解。故苦重为急。菩萨能解。故苦轻非急也。五十七者。依上结名爱慢无明。横通五行。为十五也。竖通三界。合为四十五也。无常是见。四谛亦通三界。四谛十二。合五十七也。法瑶曰。此譬明未如大法身自在也。僧宗曰。罗汉断烦恼尽。不无习气相承。故言有五十七在耳。又释。不以断见观照智。约三界四谛为十二也。智为细惑所闇。即是无明。亦称烦恼也。宝亮曰。于佛上起三倒。无常苦无我。此三烦恼。显见无作四谛来治也。一谛下有三为十二。并为四十五也。四倒不取空者。空即无我。更无别义。不净本非理观。故不取也。

世尊如人病疟值遇良医(至)便欲放舍入于涅槃。

案。道生曰。纵依昔教得解。而于余教未了也。僧亮曰。更为佛作过也。若慈必救重。应舍圣从凡者。凡夫计常。故佛应现灭。若尔我有半病。故以疟为譬。佛应救之也。法瑶曰。此譬明无常涅槃也。虽免分段。而变易犹在。为半日病也。宝亮曰。疟是寒热之病。明我等九十八使。都未除也。智秀曰。佛除我粗烦恼。即日不发。而细者。根本犹在未去。如疟之未发也。

世尊譬如醉人不自觉知(至)便欲放舍入于涅槃。

案。道生曰。半解尚应更教。况全未了耶。僧亮曰。谓声闻之病。全同凡夫。非半日病也。何者。若了三界无常。于佛不应起无常想。说言佛是无常。则不了因缘。具三界常见。理与凡夫同也。法瑶曰。此譬明上所以未得四义者。良由凡夫时。醉五欲。情重根钝。是以今日仿佛有解。然犹未醒。云何舍弃。僧宗曰。上四譬为圣人作譬。此通为凡圣也。智勇曰。此譬与上疟譬。事异而意同。同以惑未尽为喻也。

世尊譬如有人叹芭蕉树(至)而有诸见亦无是处。

案。道生曰。昔亦佛说。今亦佛说。昔解既非。今何必是。是故还执昔解。乃取判于佛也。僧亮曰。谓如来是常。推理而言。理应自在。而我今日。请不得住。便是不得自在。是即昔说无我是实。今说自在应虚也。如佛所说者。今昔皆是佛说。今说何必全是。故引昔取判也。法瑶曰。从快说以来。比丘虽自说解。犹未自审。今欲取定于佛。故先呈昔解。叹无我想为真也。佛若非之。则今解是也。如其不非。今解何必是耶。芭蕉譬明解无我也。浆泽譬真言其身。理自无我。不假言其心解。七叶华。美修无我得入涅槃也。宝亮曰。此第三章。欲还修昔教也。

同类推荐
  • 南诏图传

    南诏图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Sunday Under Three Heads

    Sunday Under Three Hea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 rogue' s  life

    a rogue' s lif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寂调音所问经

    寂调音所问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斧凿世界(上)

    斧凿世界(上)

    小说以湘赣及萍乡地区为故事场景,生动地记叙了从一九二七年到全国解放初这个动荡历史年代人们的生活和斗争。以饱满完整向上的笔墨,写出那个苦难年代人们在生存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其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戏剧变化。作品通过刻画李尚明、喻雪香、王丝婷、谭淑云等人物所历经的战争、逃亡、毁灭、解放的曲折故事。讲述几个家庭以及所串起的近两百多个人物的生活场景,犹如一幅地域历史风景画,展示南方一定地域风貌、生活习俗,人与社会变革的场景及历程。通过形形色色人物的爱恨情仇,赞美善良、鞭挞邪恶。小说时间跨度长,情节曲折、埸面宏大、人物众多,描写细腻。深刻揭示不同的人生追求导致不同的人生结果,是一部记述普通人历程的作品。全书分三部,本书为“上部”。
  • 合一之道

    合一之道

    奥灯在意外的捡到记录着一切宇宙信息的攻略钥匙以后,人生开挂,穿越世界,游戏,变身,金钱,美女,万事万物皆可攻略。“小朋友,我看你骨骼惊奇,必是修仙奇才,将来维护宇宙和平正义的重任就交给你了!我这有本修仙秘籍,原件13块8,便宜一半卖你呀!”
  • 师本无心

    师本无心

    云家世代忠心,懂兽语,控万物,善恶两面人格但从不害人,却被各门派认为妖物,三百人口惨招灭门…… 云家大小姐,沦落为山头妖女,飞禽走兽任她操控,两面人格让她两难,她为了复仇屠了各派,他为了各派亲手毁了她。 “回不去了吗?”他问 “回不去!回不去了!今日已不同往日!” 眉心间一颗朱砂痣印入心帘,缘分开端成了一生羁绊,身世凄苦的她爱上本无心的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世人皆道,我残暴无情,可是你!比起我更见残暴百倍千倍!可我依然爱你……执一把青伞,为你许下一世长安。”她为他不知进了多少次阎王殿,可最终还是曲终人散。 凌千绝我何时能解开你的心……
  • 我家老婆有锦鲤运

    我家老婆有锦鲤运

    养母:“遥遥,你哥哥要娶媳妇,妹妹要读书,隔壁村老光棍愿意出三万块彩礼钱娶你,你就嫁了吧!”亲妈:“把你的心脏捐给她,她以后会代替你尽孝!”谢遥:“都给我滚!”谢遥,被抱错的真千金,养父母不疼,亲爸妈不喜,名义上的哥哥和妹妹想吸干她身上最后一滴血,亲弟弟不想认她的小可怜!同一平行空间。谢遥,行走的人形锦鲤,气运逆天的言灵师。言灵师,说啥准啥,依靠灵力或者功德改变现状的人,俗称:乌鸦嘴!当她变成她!一句话让你倒霉你信不信?还有某个大佬,她不就只是治好了他的双腿吗?怎么死活要把她叼回家?“你也给我……”“好的,马上滚到你身边!”谢遥:“……”
  • 全民斗鲲

    全民斗鲲

    每个人类时代都有属于时代的精神,而到了人类的未来某个元素科技时代,却有了代表人类初心和使命的新时代精神——全民斗鲲。那何为“鲲”呢?庄子曾这样描述过一只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然而,这只鲲却是如同过眼云烟那般来去匆匆,等鲲第二次降临地球的时候,人类世界就因鲲的大量降临而改变!那时候,人类与鲲相斗就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时代精神。人类斗鲲,从来都是以命相搏的,不是鲲死,就是我亡!
  • 女扮男装:人鱼校草是女生

    女扮男装:人鱼校草是女生

    “妈,怎么了”“女儿呀!可不可以完成妈妈一个心愿”“不可以!!!”“女儿……”父亲大人肆放出冷气。“好,好,好妈您别说了你说什么我都答应”……被坑的洛暖暖,为什么我答应,老妈子,坏的很。/洛暖暖答应了狗屁心愿后还不可用女生分身读冠一,所以就用了远表哥洛似阳的分身读最要的是每次差点被在冠一舍友陈景愉陈宇凌这两兄弟发现络暖暖是女生。林羽晨说“我呢?我呢?我呢?我们四个不是隔壁舍友吗?”陈景愉陈宇凌说“安静”。“闭嘴”。“呜呜你们负我……”社拉薇说“乖,小晨子别闹了”被称呼为小晨子的林羽晨“……”。林静莜只想做个安静的美女子/高冷男神和邪魅男神哪个是你们的菜?洛暖暖的真命天子究竟是哪方大神?洛暖暖的人鱼分身会被谁发现?
  • 绝世赘婿

    绝世赘婿

    “老板,这个多少钱?”萧逸尘指着古玩摊上的一个小铜鼎问道。小鼎是个方形鼎,四足两耳,只……
  • 火爆小凤凰

    火爆小凤凰

    (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可以点击收藏,点击推荐,也可以发发评论哦!)作为一名女魔法师,资质我有,顶级功法我有,丹药要多少有多少,魔导器?喂喂喂…这种低级的问题,请不要问了好吗?想知道我有什么宝贝?那就不要说话,看下去就知道了!-原书名《火魅妖姬》
  • 网游之天下归图

    网游之天下归图

    天下归图,皇图霸业,软玉酥香,尽在笑谈中,霸业与红颜缺一不可。→→谢谢大家支持,你们收藏是我更新的动力!这是我写的第一本小说,出现情节冲突而经常删改,请广大读者见谅。欢迎大家评论和提出建议,我会适当采纳大家的建议和意见。
  • 金口才成就一生

    金口才成就一生

    自古至今,语言充满着独特的魅力和无穷的力量,它如一朵盛开的奇葩傲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永不凋零。在古战场上,口才好的人能够平息两国之间的纷争,化干戈为玉帛。充分印证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其实,语言的作用远远不只于此,正如汉代刘向在《说苑·善说》中所写:“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渐,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夫辞者,乃所以尊君、全身、安国、全性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