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09400000060

第60章

是故道有别异。有余师说由见道伴类故。此执不可取。为证不成就故。对观后世俗智。有时可令现前不一向。无时可令现前。此云何。

偈曰。此无生为法。释曰。此智于在观及出观位。一向不生为法。若入观不得生此智。以相违故。若出观亦不得生此智。以心粗故。若尔此云何可修。先未曾得今始得故。今时云何得。若不可令现前生。由至得故得。由得故得。此释所未曾闻。是故如此修必定不成。若执如此。修义得成。如宿旧师说。彼说云何。由出世法功力故。此对观后智则是所修。云何已修观后出观人。缘四谛为境。最胜世间智。今得现前。即彼是修如此修即是至得。若得能现前彼依止相续。何以故。若得性已性果必可得。毗婆沙师不乐受此义。复次此世俗智。为依几地修。随见道地。偈曰。自下地。释曰。随见道所依止地。或即依此地。或依此地之下地。修世俗智。若是道依止未至定地生。所修世俗智有二地。或依未至定地。或依欲界地。乃至若见道依止第四定地生。所修世俗智。或同或下。有此世俗智。几念处摄。偈曰。灭后。释曰。若观灭谛已后。所得世俗智。是最后念处摄。谓法念处由决判一世俗智。所余应知。皆是四念处摄。此观后世俗智。偈曰。共谛相。释曰。随正对观谛所得。此智行相则同此谛行相。由说与对观同行相。则已说此智与彼所缘同谛。由见道所得故。偈曰。用得。释曰。世俗。智有二种。一性法得。二修习得。由执此智共同类起。于欲界色界四阴五阴为自性。偈曰。十六六有欲。释曰。所修此言流。若未离欲人。于第十六道类智刹那中。有二智现在修。有六智未来修。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偈曰。离欲人有七。释曰。若人先已离欲。于道类智中。他心智是第七所修。偈曰。有欲修道中。从此上七修。释曰。从第十六刹那上。于修道中乃至未得离欲。于一切加行无间解脱增进道中修七智。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世俗智。若修世间道世俗世智。是现在修。若修出世道。四种法智中。随一是现在修。余六智是未来修。偈曰。七地胜通解。得不坏杂修。于无间道。释曰。七智所修此言流。七地者。四定三无色。放彼离欲故名为胜。于五通慧通达不坏性时。若有学人于杂修定位并论。在一切无间道中。则修七智。如前所说。若修世俗道。现在修世俗智。若修出世道。四种类智及二种法智中。随一现在修。通达不坏性时。不修世俗智。非有顶对治故。此中应知。尽智为第七。偈曰。上。诸八解脱道。释曰。从离欲七地上离欲有顶。于诸八解脱道中修七智。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及他心智。不修世俗智。非有顶对治故。若现在修四种类智。及二种法智中。随修一智。偈曰。学练根解脱。六七智修余。释曰。若有学人。修练根时。于解脱道中。若有欲人。但修六智。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若离欲人修七智。以他心智为第七。有余师说。世俗智于二位中所修。此二道于前加行中。得修世俗智。偈曰。无间道六修。释曰。若已离欲未离欲有学人。修练根无间道中。但修六智。如前。不得修世俗智。似见道故。不得修他心智。一切无间道中所遮故。云何遮非惑对治故。偈曰。有顶胜亦尔。释曰。若离欲有顶时。于诸无间道中如此修六智。偈曰。于尽智修九。释曰。离欲有顶时第九解脱道。即名尽智。

此中修九智。除无生智。偈曰。得不坏修十。释曰。若人本以不坏法为性。此人于尽智位中。得修十智。得无生智故。偈曰。练不坏解脱。释曰。若人练根至不坏性。此人于最后解脱道中。亦得修十智。偈曰。所说余修八。释曰。何者为余。离欲欲界时。第九解脱道中。离欲七地五通慧。有学杂修定中。一切解脱道。为通达不坏性。诸八解脱道中。一切离欲人加行及增进道。于此一切道中得修未来八智。除尽智无生智。若有学判如此。若无学人五通慧杂修定。加行解脱道增进道中。或修九智。或修十智。五通慧杂修定无间道中。或修八智。或修九智。二通慧解脱道中。由无记故。无未来修。若凡夫人欲界及三定离欲。最后解脱道中。依定地修加行。三通慧解脱道无量等功德摄。于时世俗智未来修。他心智亦尔。除决择分能善根见道伴类故。于余处得未曾得道时。但世俗智未来修。复次于何道中所修智有几地。世俗智者。随道所依地。此地或由道初得。以此地为依止。未来修世俗智。无流道者。非一向随道所依地未来修。此云何。偈曰。为离此地欲。是得此下修。释曰。若为离欲此地修二种道。谓加行道等。随地由离欲初所得。或以此地为依止。或以下地为依止。一切无流智必定是所修。偈曰。有流于尽智。释曰。于尽智生时。一切地诸有流功德。凡是尽智所应得。皆是所修。谓不净观。阿那波那。念处。无量八解脱等。譬如同时绳断诸被绞人一时气通。复次此人已至心自在王位。一切善根由至得故。并皆起迎。譬如有人得大王位。由贡献财物说国土迎。随有所得皆是所修不。于前若未得则是所修。何以故。偈曰。先曾得非修。释曰。若法退已还得。此非所修。已修所弃舍故。为但得为修为复有余。非唯得。何以故。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治修。四治净修。此中偈曰。得修及习修。是善有为修。对治治净修。有流诸法修。释曰。得修习修者。谓修一切有为善法。于未来有一修。于现在有二修。此二修依前二正勤成。未生令生。已生令长。对治修治净修者。谓修诸有流法。此二修依后二正勤成。未生令不生。已生令灭。若尔有流善法。则具四修。若无流法。但有前二修。若染污及无记法。但有后二修。西国阿毗达磨师说。有六种修。四修同前。五守修。六择修。守修是六根修。择修是身修。如经言。是六根已善调伏已善修。复次经言。于身中有如此物。谓发齿爪毛等。广说如经。如此于身简择故。自爱不起。罽宾国师说。此二修入对治修及治净修摄。

分别慧品之二

说一切凡夫及圣人。由通义于一切智修诸德已。十八不共得佛法。谓力等。此法唯佛世尊一人。于尽智生时已至得得修。非于余人。今当说。何者。十八。偈曰。十八不共得。佛法。谓力等。释曰。十力四无畏三念处大悲。是名十八。此中解十力有七义。何者为七。一自性。二分别。三独得。四平等。五作事。六次第。七差别。此义应知。此中偈曰。处非处十智。释曰。处非处中智力具十智。偈曰。业力有八智。释曰。于业及果报中智力具八智。除灭智道智。偈曰。定根欲性力。九智遍行道。或十智。释曰。定解脱三摩提三摩跋提智力。转转根智力。种种欲智力。种种性智力。各九智力除灭智。遍行道智力。或十智。或九智。何以故。若执此道共果说名遍行道智力。则具十智。若执不共果。但有九智除灭智。偈曰。世智。于二。释曰。宿住念智力。及死生智力。但是世俗智。偈曰。六十灭。释曰。流尽智力。或六智为性。谓法智类智灭智尽智无生智世俗智。若执唯灭智名流尽智力。其义如此。若执流尽相续中智说名流尽智。力。则具十智。说十智力性已。彼地今当说。偈曰。宿住退生力。于定。释曰。宿住智力。及死生智力。依四定为地。偈曰。所余力。于诸地。释曰。所余八智力。一切地所摄。一切地有十。一谓欲界未至定中间定四色定四无色定。一切十智力。依止剡浮洲界人身起。离佛世尊不出世时。此十种智力。于余人不说名力。但于佛相续说名力。于他有对怨及碍故。不说名力。偈曰。云何。力由此无碍。释曰。唯佛灭一切流及无明习气等皆尽。于一切境界智生无碍是故于佛威力。于余人有碍。何以故。彼欲知此境。于境中智不生故。是故不应受力名。曾闻大德舍利弗弃舍求欲出家人。复次曾闻鹞所怖鸟。大德舍利弗。不能知其受生初及受生终。如此由智无对怨及碍故。佛世尊心力。如境界无有边际。若心力如此。身力云何。偈曰。身那罗延力。释曰。复次有余师说佛世尊身那罗延力。偈曰。或节节。释曰。有余师说。于一一节中具那罗延力。大德说。如佛心力无边际。佛身力亦尔。何以故。若不尔。此身则不堪受无边际智力。何以故。一切佛世尊独觉转轮王。节节中有龙结锁钩骨故。那罗延力其量云何。偈曰。百增。象等七种力。释曰。人道中百香象力敌一白象王力。百白象王力敌一摩诃诺那力。百摩诃诺那力敌一钵娑建提力。百钵娑建提力敌一婆郎伽力。百婆郎伽力敌一遮[少/(兔-、)]罗力。百遮[少/兔]罗力敌一那罗延力。如此百百增。香象白象。摩诃诺那。钵娑建提。婆郎伽。遮[少/兔]罗力。成那罗延力。有余师说。二倍此力名那罗延力。随转增为胜。何以故。佛力无量故。偈曰。此触入为性释曰。此身力应知。触入为自性。是四大胜类所造色。异七种触。余师说如此。偈曰。无畏有四种。释曰。依经文说。无畏有四种。偈曰。前二初十力。后二第二七。释曰。处非处智力。如第一无畏。如经言。我今已成三若三佛陀。广说如经。应知是第一无畏。流尽智力。如第二无畏。如经言。我今诸流已尽。广说如经。应知是第二无畏。属业智力。如第三无畏。如经言。是我所说。于弟子众。与障碍相应法。广说如经。应知是第三无畏。遍行道智力。如第四无畏。如经言。是我所说。于弟子众。为出离生死诸净品道。广说如经。应知是第四无畏。如此四法。应知是四无畏。无畏以无怖为性。云何说。智慧为无畏。由此四法故。诸佛于大集中。无复疑心故。说彼名无畏。此无疑是智慧所成故。于智说无畏非智。此四显何义。显自利利他义。前二是自利。后二是利他。复次此四唯是利益他事。能除说者垢及所说垢故。说四无畏已。念处者。由弟子众差别故有三。如经说此念处。偈曰。三念念慧性。释曰。此三念处念慧为性。是时若弟子众。恭敬心听及修行。不恭敬心听及修行。复有具二。于中佛世尊无爱欲心。无嗔恚心。无杂污心。云何说此三。为佛不共得法。此三显如来习气灭尽。复次若自弟子众。于师教恭敬受行。不恭敬受行。及具二事中。喜忧等事。如于佛一向不生。于他不尔。此三不生。于佛是希有法。余人则无。故立此法为不共得。大悲今当说。偈曰。大悲世俗智。释曰。大悲以世俗智为性。若不尔则不应成缘一切众生为境界。亦不得以三苦为行相。譬如声闻悲。云何名大悲。偈曰。由资粮行相。境平等最上。释曰。一由资粮大。能生长大福德智慧资粮故。二由行相大。以三苦为行相。缘众生起故。三由境界大。通缘三界众生为境故。四由平等大。于一切众生平等起利益事故。五由最上大。无余悲上此故大悲与悲有何差别。偈曰。差别有八种。释曰。一性差别。由无嗔无痴为性故。二行相差别。由一苦三苦为行相故。三境界差别。由缘一界三界为境起故。四地差别。由依四定。第四定为地故。五相续差别由依声闻等相续。佛相续生故。六至得差别。由离欲欲界有顶所得故。七救济差别。由欲救济欲成救济故。八悲差别。由不同同悲故。已说诸佛由十八法不与他共。为与诸佛一向共不。与诸佛有共不共。此云何。偈曰。由资粮法身。及行他利益。一切佛平等。

同类推荐
  • 大吉义神咒经

    大吉义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正一法服天师教戒科经

    正一法服天师教戒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菩萨修行经

    佛说菩萨修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Ninth Vibration

    The Ninth Vibrat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成唯识论述记

    成唯识论述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总裁别乱来:前夫,咱俩不熟

    总裁别乱来:前夫,咱俩不熟

    初识,她是大小姐,他只是个卑微的保镖,她追他逃,却一直纠缠不清。杀母之恨,新仇旧怨,他本以为自己怎么都不会放下,谁知道最后是怎么也无法对她放手!“吴晋寒,你到底爱不爱我?”她彻夜守在民政局的门口,结果第二天他带来登记的人却不是她。依旧是一身黑衣,依旧是俊脸冷酷,却不再是那个只对她笑过的男人。“嫁给我——你,不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我的微信通大明

    我的微信通大明

    如果一天你醒来,发现自己的微信多了个程序,你会怎么样?如果这个程序竟然能带你穿越,你会去哪个时空?如果这个程序能……不能再能了,再能就无敌完本了。722452695
  • 职高气扬:出人头地的35个升迁决窍

    职高气扬:出人头地的35个升迁决窍

    本书阐述了35个关于职位升迁的诀窍。包括“信念——我一定坐上那把金椅子”、“谋划——万事俱备待东风”、“关系——有人气就有官运”等6部分内容。
  • 众生殇歌

    众生殇歌

    当天下众生只是神魔游戏的棋子,世间正邪两派的惊天大战,只是戏剧的高潮。那万里的残垣断壁,一片烟火血腥的场景,又有谁来为他们还公道。
  • 玄铃儿

    玄铃儿

    玄?宫宫主出世,灵蛇异动,各族动乱,人世残杀,魔轮回转,魔邢、仙都生死飘零。这一切在销烟及无销烟的战场上像太阳的无数条光线一样向四面散开来形成黑的支奌,而这个黑的支奌即是回烁之门。玄铃儿怎么掌控天轮,破解感情,升华宇宙。生门?死门?
  • 星芒演义

    星芒演义

    一个两百斤且略显猥琐的美术生,在一次“自我救赎”中发生了某种灵异事件,竟然重生到了另一个陌生的星球大陆。在这里,所有人都靠着天空中七颗星球形成的阵法所散发的星辰之力进行修炼,而我们的主人公竟然连最初级的测试都没有过关,反而是靠烧烤和画画赢得了家族里的尊重,他这一生的传奇,该怎么谱写?
  • 渔色大宋

    渔色大宋

    "相公,你打扮得如此,莫非又要去勾搭?”好办,赵构同学,把你家皇宫借我住住!这是一部轻松搞笑附带金戈铁马征战天下豪气万千的非后宫类小说。
  • 革命时期的爱情

    革命时期的爱情

    这是一本关于性爱的书。性爱受到了自身力量的推动,但自发地做一件事在有的时候是不许可的,这就使事情变得非常的复杂。举例言之,颐和园在我家北面,假如没有北这个方向的话,我就只好向南走,越过南极和北极,行程四万余公里到达那里。我要说的是:人们的确可以牵强附会地解释一切,包括性……
  • 大家小书:史料与史学

    大家小书:史料与史学

    本书是翦老所著的一本重要史学入门之作,它分两大主题:一为“史料”,一为“史学”。他所说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称的历史资料,而是“史料学”,是研究历史资料的具体门径和方法;所说的“史学”,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通称“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