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51400000082

第82章 海外拾零(2)

孰料退保不久,却发生一场森林大火。恰巧,那天我们全家应邀到纽约朋友家做客,火顺风蔓延到我的养鸡场。

我的那片农场共有30英亩大,房舍占了三亩地,那时地上落叶遍地,久不下雨,大火就燃烧着落叶一路烧过来。

说来也是不幸中之大幸,就在做客前夕,把我房子四周落叶扫净,不料,竟因此使燃烧未延伸过来,房子乃未被大火波及,而三排鸡舍被焚,只剩下半排鸡房,我一部新坐车,放在饲料室旁边,也烧成灰烬,那是因为去纽约朋友家做客,往返是搭当地朋友的便车去的,故把车停放家中车间里,不料竟遭此意外。

逢此火灾,适值减投保之后,只保了原来的四分之一,因此赔偿也减少了!此非始料所能及。

1964年10月,那场森林大火,把陈立夫的农场化为灰烬。

正如他在文章中所云:“此非始料所能及。”这场无情的大火,把他平淡的田园生活烧焦了,连同他的十年创业。面对焦土尘烟,面对狼藉一片,陈立夫的心也似乎被烧焦了。

陈立夫后悔自己偏偏在这一天去纽约朋友家做客。

孙禄卿安慰他:天灾人祸,谁也躲不过。

陈立夫又后悔自己不该提前退了12000元的保险金,不然会减少一些损失。

儿女们劝他:钱财是身外之物,只要没烧着人就算是幸事。

陈立夫曾一度情绪低落,在政坛上失意被迫远走他乡,原想在平淡无奇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中得到一些慰藉,谁料,躲过了人祸,又遇上天灾。

大火后,有人建议陈立夫把地皮卖掉。陈立夫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没有那样做,尽管30英亩土地能换回不少的钱,完全能够挣回这场大火造成的损失,但他不想那样做,他反倒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当时,陈立夫的长子陈泽安在威斯康星大学已获博士学位。次子陈泽宁也完成了博士学业,服务于电子公司。女儿陈泽蓉虽在念大学,但已结婚,搞半工半读,不需家庭负担,老四陈泽宠在普渡大学研究所攻读航空工程,也即将毕业。

他的儿子们早就希望父亲能放弃农场,与他们一起生活。这次,儿女们知道农场失火后,都纷纷要求陈立夫夫妇到他们那儿去。

陈立夫知道儿女都很孝顺,也有能力养活他,让他安度晚年,但他不想去和儿子们一起生活。陈立夫过惯了这种“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失火后不久,陈立夫又开始挥锹,整理荒地,盖起了房舍,并重新买了少量的鸡来喂养。同时,他们还在家中做起了皮蛋、咸蛋、豆腐乳、粽子等副业,将这些产品运到纽约,卖到那里的华侨餐厅。

就这样,陈立夫夫妇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返台定居

花开花落,岁岁重阳。

时间到了1966年9月,陈立夫平静的生活又添波澜。

这天陈立夫正在书房看书,大孙子喊着“爷爷、爷爷”,像只小鸟飞进了陈立夫的书房。

“什么事啊?我的乐乐。”陈立夫停下看书,把头转过来问。

“信,你的信。”

陈立夫接过信,和乐乐亲吻了一下,道:“玩去吧。”乐乐高兴地跑走了,陈立夫展信阅读起来。

信是蒋经国来的,大意是说,明年是父亲蒋公的八十大寿,准备要好好庆贺一番,父亲还惦记着你,让我写信,一是邀请你们全家返台定居,二是参加父亲的八十大寿庆典。

面对着新的波澜,夫人孙禄卿说:“我也拿不准,不行开个家庭会吧,听听孩子们的意见。”陈立夫也称好。

陈立夫与孙禄卿共生育三儿一女,并且皆以成婚。他们意见像事先商量好的似的,一致不同意父亲回台定居。理由是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生活安定,全家和睦。孙禄卿也说,孩子们一个个事有所成,都很孝顺。我们也能老有所养,要我说就不必回台定居。

开完家庭会的这一夜,陈立夫睡不着觉了,往事一幕接一幕地回忆起来,乃是一部理还乱、剪不断的蒋陈情结……

1951年长兄陈果夫在台逝世,蒋介石来电传报噩耗,没有允许陈立夫返台吊唁,铸下陈立夫的终生愧疚;1961年2月,父亲陈其业病危,蒋介石又发来电报,允许陈立夫回台探望。他到达台北松山机场的时候,蒋经国、陈诚、朱家骅、李石曾、莫德惠、陈启天、孙亚夫、黄国书等到机场迎接。面对着这些军政大员,面对着这沸腾的场面,陈立夫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想不到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离台十年,在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清心寡欲,不问政治,而一朝回台后,却受到如此隆重的欢迎,真有受宠若惊之感。第二天,他就去拜见了蒋介石,蒋介石十分客气,亲自给他倒茶,询问了他在美的生活,言语间透着关切之意,只是闭口不谈政治。告别时,蒋介石送他到了府外,挽留他在台多待几日,既来之则安之,走走转转,访亲问友,多年不见,肯定要有话说。

陈立夫也满口应承,但静静地思忖,便咂出了蒋的话中有话,其实是提醒陈立夫不要涉足台湾政事,因为蒋经国的根基还需培植。随后陈立夫又对媒介进行观察,发现自己返台的事,各大报纸反应冷淡,正像《公论报》的概括所云:“新闻界对陈氏行踪及尊翁病况略有报道外,其他甚少评论。以陈氏过去之显赫,受其扶掖提携者自不乏人,似不应相喻于无言中,显出如此寂寞。尤其与陈氏关系极深的中央报,竟无一词一字欢迎之意,不得不令人有冷暖炎凉之感。”

陈立夫揣摩清楚老蒋的心思,明白台湾不宜久留,他一待父丧完毕,旋即返美,许多本应由儿子料理的后事,都托付给了亲戚朋友。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说:“因有人怕我被总统留台任职,颇有疑虑,故以早离为宜。”“父亲丧事,全赖在台友人料理。”因此,每每想到“台湾”二字,总觉得于“孝”、“悌”有愧,心里不怎么好受。

陈立夫偕夫人在台湾住了42天后,便乘机飞日本,从日本取道回美国。

陈立夫离台后的情形,台湾的有关报纸作了专门报道:悄然离开台湾的陈立夫,16日到达东京之后,显然的,他的心绪大为轻松下来。

4月中旬以后的江户风光,虽然那些急性的早樱和垂樱,大多已经谢了春红,但是晚开的八重樱,配合着暖和如醉的仲春天气,却仍然保留着几许旖旎。

陈立夫心绪转为轻松,当然,不单纯因为他走进了一个春光明媚的世界,实际上,他从严肃的居丧期间以及42天台北那股紧张的政治空气中摆脱出来,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也应该舒畅地深吐一口气的。

然而,真要决意不回台湾吧,根性上的切断、忠道上的失落,更让他深感不安,于是又想蒋介石以前诸多的好处,尤其是鸡场那场大火,老蒋得知后,慷慨解囊,给靠借钱度日的陈立夫莫大的慰藉,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幸在此期间,蒋公了解我的困窘,虽然我从未张口,他却每年总有一两次寄来二三千元,几乎成了我偿还借债的固定来源,不啻是雪中送炭,我很感激蒋公的关怀。”1963年来,陈诚淡出政界后,蒋家子承父业的格局基本稳定下来,蒋介石频频发来信息和信号,多次让蒋经国给陈立夫写信,许以“联合国大使”、“驻日大使”、“考试院院长”、“西班牙大使”、“希腊大使”等头衔,请陈立夫挑选。此时陈不问政治的决心弥坚,对上述安排一律不感兴趣,虽说拒绝得很爽快,心里的感动却没有减少,如今追忆起来,还真有点儿苦尽甜来的感觉。

他觉得,这次蒋邀他返台是真心实意的。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具有感情。陈立夫是那种注重感情的人。总之,拗不过情理的作祟,陈立夫撇开子女的反对,坚持走自己的路,于1966年10月26日回到了台湾。

在台北松山机场,他和夫人孙禄卿一下飞机,欢迎的人群如海,人们手中的鲜花向他晃动。更显眼的是,那人群的海洋中有一幅标语:“欢迎陈立夫回台定居。”人们向他挥手。陈立夫挥着帽子向大家招手致意。

下机5分钟后,陈立夫夫妇便离开检查室,可是他们夫妇寸步难行,从检查室到门口贵宾室,平日最多一分钟可以到达,这天却被挤了十多分钟才到达。陈立夫一进贵宾室门就被关上了。台湾的军政官员,在蒋经国的带领下,一一与陈立夫握手拥抱。陈立夫再一次涌起感情的波澜。

记者们在门口等得焦急无助,力图挤进贵宾室,拍下这动人的场面和历史的镜头,却被警察挡驾。

三分钟后,蒋经国陪着陈立夫夫妇走出贵宾室,人潮又涌动起来。在这些人流中,除了国民党元老人物,还有当时在“立法院”、“监察院”、“行政院”、“国大代表”中的重要人物,有不少还是陈立夫提拔起来的后生。因此,当他们听到陈立夫返台的消息后,没有一个不争先恐后地到机场来欢迎他。于是便有了机场上一个空前的热烈场面。

一个记者把话筒举到了他的嘴边,为避免人们无端的猜疑,陈立夫借机表示说:“此次返台,专为总统祝寿,别无他意。”

到台湾的第二天,陈立夫便到“总统官邸”拜见蒋介石。陈立夫倏地发现,气氛真切得出人意料。蒋介石已到门外等待,他紧紧地握住陈立夫的手说:“人老了,总想家乡的事、过去的事,水是家乡的甜,人是故旧的亲啊。”一席话说得陈立夫怦然心动。

思古感怀是人老的一种象征。蒋介石一语道出隐衷,陈立夫也忍不住感慨起来:“立夫身在异地,思乡思亲,如煎似熬,心中没有一天的平静……”说到这里,感动得语塞,指端竟也微微地颤动起来。

蒋介石问:“我给你的信,还有经国的信都收到了吗?”

陈立夫回答:“都收到了,每次阅信,我都动容。”

“立夫在美国怎么样?孩子们都很好吧?”

陈立夫回答:“我在美国的乡下生活,那里风光秀丽,气候适宜,颇能修身养性。我做些养鸡著书的事,倒也过得充实,孩子们也都已成家,各有所成,只是我和禄卿闲下来的时候,也常想起台湾,想起朋友,想起总统,唉,毕竟是故乡难离啊。”

蒋介石听得出对方话里有怨艾,似乎仍为阻碍奔丧的旧事耿耿于怀,便略带歉意地一叹:“往事如烟,不堪回首,瞻望未来才是重要的。你还是回来吧,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总不至于在外漂泊一辈子吧。趁我还在,早作些安排,晚年可以过得安稳一些。果夫去了,我必须为你负责,否则,百年之后,我有何颜面重见英士先贤。”

蒋介石说到二叔的名字,陈立夫心中“咯噔”一下,久已淡漠的“蒋陈情结”重新清晰起来。他抬头看看老蒋满怀企盼的眼神,一股热血涌上心头,终于点头答应了:“好,我听你老的。”随后,捧出一份寿礼,恭敬地递给“总统”。

蒋接拿在手,见是一本书,饶有兴趣地翻开扉页,口里喃喃念道:“《四书道贯》。”

说起这份寿礼,陈立夫着实费了一番心思。他记得1944年,也是蒋介石过生日,朱家骅为了逢迎讨好,铸造了九个直径二尺的铜鼎献给蒋介石。美国人知道后,大肆渲染,说:“蒋介石叫人给他献九鼎,目的是准备做皇帝。”接着,国内舆论大哗,指责批评的声浪,滚滚而来。蒋介石无端受辱,十分气愤,大骂朱家骅“混蛋”,为此连带着朱仕途受累,一蹶不振。陈立夫明白自己虽不足与当年的朱家骅相提并论,但多少也算是政坛间的敏感人物,万一寿礼送得不妥,平白引来是非口舌,蒋介石不高兴,自己不乐意,何苦呢?于是想到礼轻情重的古训,准备把这几年写的得意之作《四书道贯》献上。一来,表白不过问政治的意愿,以文化言志,非常符合气氛。二来,蒋介石国学的根底深厚,长时期里,被人颂扬的只是军政方面的才干,偶尔有以文为师的机会,他肯定高兴。

“这是我在美国研习《易经》的一些心得,还请总统多多指教。”陈立夫说得十分诚恳。

蒋介石知道陈立夫的《四书道贯》在海外影响很大,已经重印了好几次,当即表示:一定认真阅读。

未久,蒋把陈立夫叫去,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本书的前言与结论,写得非常精彩,只是书名太深一点儿。”陈立夫说:“假如总统有更好的书名,待下次再版的时候可以更改。”蒋说:“让我再想一想看。”过了两天,蒋介石托蒋经国捎来口信谓:“不必改名了,只要把我所题的字插入该书第一页就好了,使‘道贯’二字更易使人明了。”蒋介石的题字是:“陈立夫著‘四书一贯之道’”,落款“蒋中正”。陈立夫见到题字“殊深感激”,认为这是蒋介石对自己的厚爱,这些当然都是后话了。

从“总统”官邸出来,陈立夫忽觉脚步格外轻快,不知是归宿落定,还是与“总统”有了新的沟通,反正心里说不尽的舒坦,原本答应就《四书道贯》一题,在台讲十次课的允诺,经不住蒋介石的鼓励,一气讲了七八十次,结果疲累得生了一场大病。他在回忆录中说:“蒋公看了我送他的作为寿礼的《四书道贯》后,大为激赏,特邀我到慈湖去住一晚,并且要我去各军校讲一讲。……我以为军校不过三四所,不料合起来竟有十几所。……先例一开,计有一百余所学校请我去讲演,待讲到第七十五所学校时,就渐感体力不支,再加上过多的邀宴应酬,终在一场台北国际狮子会讲演中病倒了。经送荣民总医院诊治,确定为急性肝炎,蒋公到医院看望我,问医师病况怎样?医师们说:‘很严重。’蒋介石面露焦急的神色,专门从香港请来了名医、肠胃科专家张光璧先生,经他诊治,认为‘病情虽很严重,但无危险,要多休息’。引自李海生、张敏著:《陈果夫与陈立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5—427页。

同类推荐
  • 秋瑾新传

    秋瑾新传

    秋瑾居京是她脱离封建家庭走向社会的开端。阅读新书新报、结交各种社会人士,使她大大开阔了视野,在思想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她开始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妇女的解放,必须从兴办女学、启迪女智开始,她的赴日留学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离湘赴京八国联军之役,以中国失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又一条锁链,也是他们残酷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铁的见证。
  •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

    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大雪已经落了好几天,把整座北京城都给笼上了一层银白色的幕帏,千里冰封,连紫禁城金黄色的屋顶也都被雪白的雪给覆盖住了,宫殿变得像雪塑冰雕一般,褪去了往日的巍峨雄伟,带上了一些别样的晶莹洁白。覆雪的屋顶蜿蜒着,从紫禁城一直延伸到四周的寻常民居上、花木上,在寂静的夜里勾勒出连绵起伏的曲线。在这些被大雪覆盖住的屋顶下面,有一处寻常的宅子,和其他官员的宅子相比,并没什么特别之处,一样的青砖青瓦,一样三进三出的四合大院。
  • 褚时健传(试读本)

    褚时健传(试读本)

    《褚时健传》,褚时健数万字自述首次披露,褚橙运营细节深度全公开。褚时健最认可的权威授权传记,自序中称本书“写出了他真实的一生”,《褚时健传》是他最重要的传记作品。88岁老人的传奇人生,起落、颠覆、从谷底反弹的力量,风靡全国的“励志橙”创业史,以及他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王石、吴晓波作序推荐《褚时健传》,王石称自己看完书稿夜不能寐。大量细节披露褚橙经营方法和理念,包括褚橙的内部管理、渠道拓展、营销、品质监控等,这是之前的书都没有详细讲到的部分。
  • 草根宰相诸葛亮

    草根宰相诸葛亮

    绚烂如繁花,闪耀似群星,但英雄总有归去之时,千古风流,终化尘土。不过,他们曾经那么轰轰烈烈地活过: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功——这足以感动我们,也足以慰藉英雄壮志未酬的雄心。
  • 中南海里的博大胸怀

    中南海里的博大胸怀

    本系列是反映我国老一代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人的工作和生活故事的系列图书。本系列共分为家世渊源、乡情悠悠、衣食住行、情趣爱好、博览群书、战友情深、博大胸怀、肝胆相照八部。通过对老一代革命家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小细节和有趣的故事的描述,揭示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和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高尚革命品格。 本书通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的革命故事,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大胸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热门推荐
  • 瞬息万变的海洋灾难

    瞬息万变的海洋灾难

    海洋——生命的摇篮,海洋为地球上生命的诞生与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海洋,海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将继续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对于海洋,人类已经做了很多:但人类做得还远远不够。海洋的无穷奥秘和未解之谜又说明人类对海洋仍是一知半解。它们只是一部浩瀚巨著的一段引子,期待人们去撰写它丰富多彩的华章。我们更希望它成为一种诱饵,吸引当代青少年,从而开拓我们民族的新视野,在21世纪刻上我们民族的海洋印记!21世纪已经降临,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也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 They Hanged My Saintly Billy

    They Hanged My Saintly Billy

    A self-confessed forger, cheat, thief, and petty criminal, William Palmer was also a surgeon and a racehorse owner during the Victorian era who doped horses, fixed races, philandered unapologetically, and generally behaved as an all-around rogue. But the crime for which he was condemned was altogether more serious: poisoning numerous members of his family as well as a close friend. Based on the historic trial of a man characterized as a sociopath and a serial killer, Robert Graves tells the story from the defendant's point of view, the story of a man who was deeply flawed but ultimately not beyond redemption.Based on a historical trial held in 1856, Robert Graves' novel is brimming with humor, emotion, and social commentary. Told through the eyes of both friends and enemies, Palmer comes to life as a not-unsympathetic antihero.
  • 成为顾少白月光的日子

    成为顾少白月光的日子

    惨遭背叛后,许宓转头搭上了顾家三少的船。从此盛京皆知,顾三少有个小宝贝,旁人打不得骂不得,只能哄着。后来,顾三少有了新宝贝,众人唏嘘不已,直到——许宓被一大一小堵住了家门口,小的那个揪着她的裤腿撒娇喊妈妈。许宓在风中凌乱。她什么时候有个孩子了???她说:我没兴趣当后妈。大的那个丢给她一张亲子鉴定书,许宓扶额叹气。得,这孩子的妈,不当也得当了。吃瓜群众纷纷打脸,事实证明,宝贝还是那个宝贝,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 报告爹地:妈咪要逃婚

    报告爹地:妈咪要逃婚

    夏心妍嫁了一个躺在床上昏迷三年的男人,她的人生终极目标就是成为一个超级有钱的寡妇,然后陪着她的小不点慢慢长大成人。“霍总,你已经醒了,可以放我走了么?”“谁说的,你没听大师说么,你就是我这辈子的命定爱人。”一旁蹿出一个小身影,“妈咪,你是不是生爸比气了?放心,他所有的家当都在我的背包里,妈咪快带上我去浪迹天涯吧。”男人深吸一口气,“天赐,你的背包有多大,还能装下爸比么......”
  • 孙子注

    孙子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来时相许千年

    爱来时相许千年

    你一句戏说余生不负,我相许千年不弃。中元节的夜晚,景墨在十里桥上遇见言瑶,白衣飘飘,腰间玲珑悦耳,回眸一笑的瞬间,惊鸿一蹩,迷了景墨的眼,情愫在景墨心里悄然生长。时隔三月。再次相见。玄灵宫上,言瑶白衣胜雪,负手而立,眼神冷冽:“景墨,是我青箫峰弟子,看谁敢动他一根头发。”……多年后。景墨问言瑶为什么收他做徒弟,言瑶悄然轻笑:“徒弟?景墨,你确定不是童养夫?”景墨宠溺一笑:“十里清风十里路,步步清风永相随。”
  • 恋上你的床

    恋上你的床

    将遇良才,奈何情生缘至。记亚言,随和、理性而冷静的上班族,普普通通,平和中正,虽然他也曾经传奇……严均天,苛求完美的工作狂,冷面冷心、精明强势,可谁知他也曾经热血少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李自成第六卷:燕辽纪事

    李自成第六卷:燕辽纪事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隐婚萌妻:傲娇总裁太腹黑

    隐婚萌妻:傲娇总裁太腹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进了房间,房间里充斥着一股暧昧的气息,地上扔得乱七八糟的衣服,足以看出……
  • 咸鱼小师叔

    咸鱼小师叔

    钟了然闭个关,醒来却发现——门派没了!——不对,准确来说,好像是.....门派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