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50300000016

第16章 拓展研究报告(1)

报告1

城市弱势青少年群体慈善需求综述

慈善事业有助于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融合与稳定,这对于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中国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将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将“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写进去。慈善是狭义还是广义的慈善?自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因此,传统的扶贫济困压力大大缓解,而其他一些社会问题的压力却不断增大。从现实需要看,当前中国不仅仅需要培育扶贫助困类的狭义的慈善组织,也需要培育广义的慈善组织,特别是立足于社区层面的基层慈善组织[1]。

面对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需求,这就需要慈善组织提高专业化程度,针对社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慈善项目。然而当前不少慈善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这就容易导致慈善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慈善“形式化”;二是慈善组织者从自身的意愿出发,较少考虑慈善对象的现实处境和需求。专业化的慈善机构关键在于要把握住社会的需求。2012年10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正式发布首份《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报告提出,无论是政府还是公益慈善组织,要想为儿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首先都需要准确确定儿童需求。报告显示,儿童慈善需求可分为儿童综合性需求体系和单项目体系,即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需求分别为基础慈善需求、特殊权益保护需求和发展需求三个层次,而横向需求体系应该遵循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和文化理念三个基本原则[2]。

要对城市弱势青少年提供慈善支助,就有必要首先了解他们的慈善需求。本文将城市6~35岁的弱势青少年划分为以下四个群体:贫困大学生、城市家庭困难青少年、流动儿童、新生代农民工。下面主要对这四个群体慈善需求方面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贫困大学生的慈善需求

20世纪90年代,实行高等教育改革,自费上学,双向选择,贫困大学生问题逐渐凸显。而且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和收费改革的深入推进,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如果以大学生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开支来设定大学“贫困线”,中国大学校园中的贫困非常突出,大学生的经济负担很重,贫困率高以及大学负担重的现象在来自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学生中更为严重;而且由于助学金项目的覆盖范围小,金额少,缺乏很好的针对性,因此其减贫效果并不理想[3]。

高校的多数贫困生来自于边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按照户籍可将贫困大学生分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和城市贫困大学生。农村贫困大学生呈现出身份角色的失调性认同、经济生活的失落性认同和制度体制的失衡性认同[4]。贫困大学生在基础教育、入学机会、能力素质、就业竞争上都处于弱势。

1.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需求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最主要的困难是学费和生活费负担过重。虽然家庭支持依然是贫困生上大学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他们非常依赖借款和勤工俭学来支撑大学学业。传统的资助模式重“物质”轻“精神”、重“他救”轻“自救”,虽然有效地帮助贫困生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但对贫困生长远发展所需能力与素质的帮助不明显[5]。因此,应该发挥贫困大学生的主体性,将经济资助与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2.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人力资本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6],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获得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但现有研究发现,先赋的家庭背景因素对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巨大影响,而且其所造成的差距和不公平,近年来正呈现扩大化的趋势[7]。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贫困大学生被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隔阂,导致了他们在处世能力和生活机会方面的社会性贫困[8]。高等教育本是底层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一个最好途径,然而受户籍制度、高等教育制度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逐渐成为就业的边缘群体,被排斥在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这进一步加深了城乡壁垒,加剧了社会阶层间的分化。

3.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需求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校园,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相比,更容易知觉到由于家庭因素带来的经济反差,更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而表现为低自尊与低接纳,这是“心理贫困”的表现[9]。不同家庭来源地学生心理问题的差异测评结果表明,贫困学生家庭所在地从大城市到农村出现问题呈递增的趋势 e。相对来说,农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现象更为严重。

二、城市家庭困难青少年的慈善需求

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增强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下岗失业人员持续增加,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了政府及学者的重视。但贫困青少年只是作为城市困难家庭中的一名普通成员进入社会政策及学术研究的视野,专门针对城市家庭困难青少年的研究较少。

相关研究发现贫困家庭青少年的基本状况是: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家庭居住环境较差、健康状况不佳、教育支出与教育期待水平较低。这导致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未来教育成就和职业发展的期待不高、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情况普遍较差、社会参与较少、与社会主流存在“隔离”等现象的发生[10]。贫困家庭子女没有陷入不能维持最低生理需求的困境,但是在住房条件、身体健康状况、教育经费支出等方面明显低于普通家庭子女。城市家庭困难青少年的主要慈善需求包括学习培训、就业培训与指导、心理援助等方面。

1.家庭困难青少年的教育需求

在学前教育、高中高职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的教育支出的压力较大[11]。家庭经济困难严重影响着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如果这种情况恶化,势必导致贫困家庭后续劳动力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进而加剧其后代家庭经济生活的困难,如此周而复始,最终导致社会结构性贫困。

中国青年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文化水平低是失业青年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接受高等教育是城市家庭困难青少年的重要需求。城市家庭困难的青年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只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因此有必要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12]。

2.家庭困难青少年的就业需求

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和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是造成青年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13]。尤其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年群体在就业市场上是长期困难群体。对贫困家庭青少年就业问题的研究,都发现贫困家庭青少年的受教育和就业状况处于劣势,出现了贫困的“代际循环”趋势[14]。城市贫困人口的典型社会支持网规模较小,网络趋同性高,异质性低,亲属关系所占比例较大,网络关系强度较高[15]。城市家庭困难青少年由于社会支持网络规模较小,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子女获得更好的社会交往网络,而且阻碍了家庭困难子女的向上流动。更令人担忧的是,鉴于他们的文化及整体素质不高、家庭生活的贫困处境、出身的阶层和环境的影响,如长期在社会上闲逛,容易沾染上各种不良习气,受到社会反主流文化的影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潜在力量。

3.家庭困难青少年的心理疏导需求

经济匮乏所造成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差异给贫困家庭的儿童增添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他们在医疗保健和接受教育方面机会上的不平等,也导致相当一部分贫困家庭对自己的前景不敢抱乐观的态度[16]。弱势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家庭贫困青少年的社会参与,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受挫情绪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使这些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17]。

三、流动儿童的慈善需求

流动儿童是指外来人口中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和少年人口,其中以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为主。根据《中国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0~17 周岁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2877万[18]。从2000年左右开始,流动儿童问题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各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已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流动儿童大多是“长期流动”而非“短期滞留”[19];二是流动儿童的父母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收入较低、工作时间长,家庭教育缺乏;三是家庭是最基本的流动单位,流动儿童是流动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四是流动儿童的流动性频繁,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城市环境给流动儿童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有利因素,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亲子交流有所增加;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娱乐等状况与城市户籍儿童还有一定的差距,受歧视现象普遍存在,流动人口有关儿童权利的知识和观念还比较缺乏,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心理和职业技能的发展[21]。现有的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二是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城市适应问题;三是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需求

受教育是流动儿童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需求。雷万鹏将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分为基本型教育需求和选择型教育需求,“基本型教育需求”是指流动儿童获得基本的教育机会;“选择型教育需求”指流动儿童不仅要求获得基本的教育机会,而且希望接受符合个人意愿的教育[22]。导致流动儿童“上学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即“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23];二是受流动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流动儿童家长没有能力支付子女在城市公立学校受教育所额外增加的费用[24];三是受地方教育政策的制约,公办中小学积极性不高,真正向流动儿童开放的公立学校都是非重点中小学,重点中小学不面向流动儿童招生[25]。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有所好转,但情况依然不乐观,仍然有2.94%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流动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26]。目前,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主要仍停留在基本型教育需求阶段,不过随着义务教育的逐渐落实,他们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需求将凸显出来。

流动儿童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成长环境,而相关研究普遍表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现有的研究集中关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水平和职业等变量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而缺乏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方式本身的分析。流动儿童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作用于流动儿童,从而导致父母期望的自证预言效应[27]。

2.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需求

流动儿童的长期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融入城市需求。教育情境对于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具有重要影响。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分为两种,一是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二是借读于一般的城市公办学校。前者是“同质”组合教育环境,后者则是“异质”组合教育环境。相关研究都表明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普遍比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度更好[28][29]。流动儿童的同伴交流作为其消解文化障碍的有效途径在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呈现出了发展不平衡的状态。现有的关于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研究则强调教育环境、同伴关系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性[30],却忽视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也忽视了流动儿童父母自身的社会适应状况[31]。社会融合在代际间具有传承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可塑性[32]。

3.流动儿童的心理疏导需求

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流动儿童来说,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自身感知的落差,带来的不仅仅是畏惧心理,更容易形成自闭心理、仇恨心理等。邹泓发现流动儿童的城市流动性和住房流动性偏高,流动儿童存在较高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33]。造成流动儿童心理危机的原因,首先,家长在流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呈现功能性缺位。他们因忙碌无暇照顾孩子,与子女缺乏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多数流动儿童感到受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二是,间断式社会环境中所蕴含的文化落差强化了该群体的“同一性混乱”心理危机[34]。

现有的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中以调查和描述性的分析较多,理论分析不足,跨学科分析视角欠缺。熊易寒关于流动儿童的教育研究则试图与布迪厄的阶级再生产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进行对话。熊易寒认为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都不是实现社会流动的渠道,而只是进行阶级再生产的场域[35]。

同类推荐
  • 云水清清

    云水清清

    《云水清清》是一部近体诗集。书中诗歌清丽纯朴,雅俗纵逸。词句温润婉约,细腻柔情,以女性特有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土地、对爱情深深的向往和浓浓的热爱。期间有岁月洪流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印痕,也有生命过往里夹杂的淡淡的忧愁和透明的感伤,令读者情随文转,流连忘返。
  • 每一段时光都是限量版(唯美阅读)

    每一段时光都是限量版(唯美阅读)

    本书中收录的经典哲理美文,内容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这里有体会幸福的生活感悟、有涤荡心灵的历练、有战胜挫折的勇气、有闪烁光辉的美德、有发人深思的人生智慧、有温馨感人的爱情、有荡气回肠的亲情……每则故事后还附有画龙点睛的哲理启示,帮助读者拨开理论的迷雾,直人心灵,获得人生感悟,轻松愉快的找到幸福和成功的答案。
  • 复社与文学研究

    复社与文学研究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人社团,复社在中国学术与文化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该书通过多视角的分析与阐述,详细探讨了复社的结社过程、文学主张、创作特色、在明末清初文坛的地位影响以及它与其他文学流派之间的关系。
  • 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校长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民国时期,中国积贫积弱;但民国时代的大学却闻名遐迩,在东西方国际上都享有盛誉。这是为什么呢?有史家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大学校长个个都很“牛气”。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校长怎么样,大学就会怎么样;如果要想造就一个伟大的大学,有干练的校长还不够,还必须有卓越的校长”。
  • 如果你正年轻,且孤单

    如果你正年轻,且孤单

    如果你正年轻,且孤独。你总是期待有生之年时时精彩,生命长途遍布花树。于是所有的不辞辛劳、义无反顾,仿佛都有了意义。但来时的航船已远逝于迷津,旧地重游,青春落幕,人也换了面目。你我不忍苛责自己的单纯,所以无数的人总是一声唏嘘。我明白过往的遗憾已是东海逝波,唯有舍弃不该有的执念,才能与这世界好好相处。孤独是一枚陪你我成长的果实。吞下它。天高云淡,波峰浪谷,雪虐风餐,似锦前程,都需你我独自上路,不慌张,慢慢走,别回头。
热门推荐
  • Bridging the Values Gap

    Bridging the Values Gap

    The reason, argue top scholars and consultants Edward Freeman and Ellen Auster, is that all too often values are handed down from on high, with little employee input, discussion, or connection t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ing the organization.
  • 中年

    中年

    《中年》这本散文,是从俞平伯先生一生创作的大量散文作品中遴选出来的名篇佳构,也是俞先生散文精华之所在。俞平伯先生兼诗人、散文家和学者于一身,他的散文也兼有诗人、散文家和学者的长处,收在这本书中的作品,既有诗的韵致,又有散文的冲淡恬美,同时还兼有学者的理性与绵密。俞平伯先生的散文就像一杯陈年佳酿,不宜可乐式地鲸吸牛饮,更适合夜阑人静时细细地品尝。
  • 不老的传说

    不老的传说

    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有一群永生人,他们的天敌是嫵族人,嫵族人的存在就为了消灭永生人。一桩飞机坠毁事件使永生人吉特成为关注焦点,谁是真爱,谁是神勇广大的嫵族人?最关键的是,长生不老是否是一个传说……
  • 凤霸天下:拒做帝王宠

    凤霸天下:拒做帝王宠

    他是名动天下权势滔天的大将军王,她是一心想要逍遥江湖的淡定小女子……他对她绽开了冰封的心,邀她一世宠,却原来不过是权谋之策。她可以爱上他,也可以忘记他,世上好男千千万,何必单单恋上他。公主曰:吾去也,王爷不见!……他绝色乌瞳映出的是她笑颜如花……对着另一个男人!他允许了么?他年,她剑指中原,他兵临城下。那是怎样一曲袖手天下!
  • 地胆

    地胆

    小说围绕着一块离E市区将近二百里路的乡地的出卖或出租的争斗中,将都是该村族裔的四个人——原村长何星明重情秉义、普通警员何立望正直进取、副市长兼公安局长何德恒贪婪奸诈、新村长何福昌卑劣市侩的人性展现无遗。这一场租地还是卖地的争斗,其实就是在农村向城镇化迈进的社会进程中,延续着的传统仁德与沉渣泛起的传统陋习的一场对决。
  • 全世界陪你失眠

    全世界陪你失眠

    深夜里的徘徊,和无助,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光圈,环绕之后又是等待,又一个起点
  • 你们游戏圈真会玩

    你们游戏圈真会玩

    苏问天先生,你对于鬼泣鬼武者系列有手就行的话语在网络上掀起的骂战有什么看法苏先生,根据有关人员的统计显示,你收到的刀片可以围绕地球三圈这件事实,不解释一下吗?我就是一个游戏制作者仅此而已,偶尔客串一下其他行业,你们说的什么,我不清楚,我只想好好的做游戏。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性格的力量

    性格的力量

    本书从认识性格、了解性格、锻造性格、性格与社交、性格与职业、性格与婚姻、性格与管理,以及性格测试等诸多方面,帮你揭开性格神秘的面纱,教你洞悉人性的弱点,取其优而匡其劣,完善自我,成就人生。英国著名文豪狄更斯曾说过:“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积极的性格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在当今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一个人想要生存立足,求得发展,性格的完整与健全至关重要。
  • 微人格心理学:发现身体里的微人格,看透人性里的另一面

    微人格心理学:发现身体里的微人格,看透人性里的另一面

    微人格心理学立足于传统人格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本书作者历经多年的研究,累积了大量的微人格心理学理论及案例,并联合一些知名心理学研究机构进行了实验、调查、收集、分析了,并以幽默、冷峻、犀利的语言风格描述出来,力求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更加生动有趣。本书的创作旨在引导热爱心理学的读者看透人们行为背后不为人知的动机,解读人们隐藏的微妙人格,科学剖析人格的众多侧面;在看透别人的同时,探索和发现我们身体中的另一个自己,学会下意识地控制并利用这些“微人格”,发掘自身潜藏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