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2200000004

第4章 提问环节——让我们走进未知的心理世界(3)

近些年来,不断有人诉说自己的悲惨境遇,向相识的每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着他们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仿佛整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自己更悲剧、更悲伤的人了。其实,每个人都有故事,而这故事究竟有多悲伤,也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诉说的人不知道对方是否为知己,更不知道对方也有故事,只不过选择了一个诉说的对象罢了。

心理学家指出,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故事里,当经历越多,故事也就越多。当人们将这些故事每天不止一遍地在脑海中回放时,就形成了强化效果,进而引导人们通过这些故事去理解这个世界,去决定如何行动。

那么,这些故事是如何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着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他从纽约市区的某个小学中抽取了一群五年级的小学生,分成两组并让他们做一些智力题目。孩子们做完之后,卡罗尔·德韦克和他的合作伙伴们都会给出赞扬,但表达赞扬的词语并不一样,他们对第一组的小学生说:“啊,你一定非常聪明!”对第二组的小学生说:“啊,你一定非常努力!”

接着,实验进入下一轮:卡罗尔·德韦克和他的合作伙伴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择一套更难的智力题,但他们可以从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或者是选择一套比较简单的题目。第一组被赞扬“非常聪明”的孩子大部分都选择了简单点的题目,而第二组被赞扬“非常努力”的孩子有90%以上都选择了一套更难的题目。

当孩子们第三次做题时,题目是不可以选择的——都是一些超出他们当前知识范围的题目,结果是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及格。不过,卡罗尔·德韦克和他的合作伙伴们关注的并不是结果,而是孩子做题的过程。他们发现,那些被赞扬“非常聪明”的孩子很早就放弃了;而被赞扬“非常努力”的孩子则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实验的最后,孩子们被要求做第四套题,只不过这次是与第一套题难易程度相等的题目了。而结果还是很令人惊讶,被赞扬过“非常聪明”的孩子居然退步了20%,被赞扬“非常努力”的孩子们则进步了30%。

实验验证了“你非常聪明”和“你非常努力”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赞美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德韦克分析认为,聪明是对一个人天生能力的肯定,而努力则是后天可被控制的潜能因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态度;那些被称赞为“努力”的孩子们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去赢得成功,而那些被称赞为“聪明”的孩子就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既定能力,是上天早已注定好的,因而也就不会再对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事情绞尽脑汁了。相比于前者,他们在失败面前的心态更为消极。

试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会对对方产生多大的影响;反过来,当我们在生活中逐渐积累阅历,阅历就会告诉我们成功是如何获得的,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以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的等。而这一切也正决定了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和态度来审视自己。与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如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审视自己以及世界的方式,只是这方式与个人的经历(故事)息息相关。

心理学中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习得性无助。美国心理学家西里格曼将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并用电击棒攻击它,蜂音器作为电击开始的标志,此后只要蜂音器一响,那只狗就会遭到电击,而它被关在笼子里,根本逃脱不了。

多次实验之后,西里格曼再次拉响蜂音器,但是这回在电击之前,他打开了笼门,遭到电击的狗此时不但没有反抗,更没有想要逃脱的意思,反而直接倒在地上,做垂死挣扎状。实验的结论是:一直遭受习惯性电击的狗已经失去了摆脱困境的意识,并甘愿忍受苦难。

1975年,西里格曼又针对人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的对象是一群大学生,他们被分成三组,第一组大学生听一些噪音,他们不管如何都不能使这种噪音停止,第二组大学生也听一种噪音,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噪音停止,而第三组大学生则不用听任何噪音。

当这三组大学生分别在各自的条件下实验一段时间之后,西里格曼让他们开始下一轮试验:有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一种很强烈刺耳的噪音就会响起来,如果把手放在“穿梭箱”的另外一侧,噪音便会立即停止。

在这一轮实验中,第二组和第三组大学生找到了使噪音停止的方法,而在第一轮实验中无论如何都不能使噪音停下来的第一组大学生没有做任何停止噪音的尝试。也就是说,人们在最初阶段的某个情境中形成了无助感,那么,在之后的类似情境中仍旧无法从中走出来。受最初阶段的无助感的影响,他们会将其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并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甚至对生活失去希望。如同那只习惯了接受电击的狗,原本有机会逃离,却绝望地等待痛苦降临。

实际上,当我们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和故事中的时候,那些故事里的种种悲喜已经教会了我们如何忍受痛苦,如何取得成功,我们对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等的种种看法均来自于此。久而久之,我们也会产生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感受,即便有一天环境改变了,这种心理感受也依旧不会改变。

说得具体点就是,我们在成年后因为种种现实的不快经历,让我们逐渐产生了一种“不幸福”的心理感受,尤其是和小时候的那种纯真无瑕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由此我们也就渐渐变得不再快乐,并怀念小时候的美好;再者,当我们以一种“不幸福”的心态去生活,以一种充满敌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以一种强烈的被害心态去提防和挑战他人时,生活肯定不会幸福,世界肯定不会友善,他人也肯定反过来提防和挑战我们。最后,我们只会在这种境遇中重复着这种恶性循环。

小时候固然美好,那是因为那时候我们对很多事情都还不太了解,很多事情并不需要我们亲身而为,自然不会体验到其中的心理感受。可以说是那时候的美好心态决定了当时的美好生活。心理学家指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长期存在的、随时可供读取的观点、信仰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在短时间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有所改变,但这种方式并不能持久,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很难改变的。但同时,心理学家也发现,信念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威力的东西,你愿意相信什么,你最终就能够成为什么或拥有什么。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感受正是他所相信的。即一个人对现实产生什么样的感知,基本上取决于这个人所持有的信念。这种信念不一定非要是真的,除非它是既定的事实。但它在实质上会主宰一个人的态度,进而影响个体感受以及接下来可能会产生的行为反应。

之前就有实验证明,许多情绪反应和习惯性行为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一触即发。这是在人的早期阶段家人、同龄人、师长或周围其他人施加的影响,这些人所持有的行为、态度或基本的核心信念等都会或多或少地被当做“既定的事实”去接受,久而久之便会演变为一种真理,扎根在人的心中。

只是在最初,孩童在接受这些类似于“指令”的认知观点时,尚未有真实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等到渐渐长大,这种最初的“指令”就会逐渐成形,在潜意识里成为信念、行为、态度的根源,在成年后的生活中时不时地跳出来发挥作用。即便它们似乎不能直接起作用,但却在思想里限制着我们对整个事件和世界的看法和想象,甚至阻断获取幸福感的渠道。

如果说情绪是一种状态,那么,情绪的个人化体验便是人的内心感受;而决定这种感受的关键因素正是我们自己所持有的信念。孩子大脑中的潜意识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并有可能在某个阶段重新建立。即便成年后,这种潜意识也是有机会改变的。

因而心理学家建议,可以尝试着用与潜意识对话的方式去改变我们的思想,这种方法适用于处在20岁到70岁之间的任意年龄段的人。比如,首先你要描述一下现在的你,你对这样的一个自己感到满意吗?或者你会觉得生活不够圆满,你依旧经常感到空洞和失落等,那么,这些令你感到遗憾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我们可以像挖掘一件宝物一样,不断地从自身挖掘,直到找到灵魂深处的那个最真实的你——结合生活中的你,确切地表述你的个性特征、极具差别性的个人化特征等等。在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些特征的表现是不是都是趋于一致的?还有,在某个特定的人生阶段,你是不是还会表现出其他的鲜明特质?

然后,继续与之对话,询问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比较自我的表现,是否被忽略过,被遗忘过,甚至没有去关注过?或者,在你走过的人生路上,是否已经遗失了很多最原始的东西?回首人生之路,有哪些场合你还没有去过?有什么机会你没有把握住?

有哪些挑战是你一直都回避而不敢尝试的?面对什么样的挫折,会使你觉得精力匮乏或者能力有限?在你的某些长项中,哪些是曾经一度被你否决的?在人生的某些重大事件面前,是什么在阻止你做你原本就想要去做的事情?或者是什么阻碍了表现最真实的你?……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也深信最初的自我是无比纯洁和幸福的。

因而,当你一层层地同你的潜意识对话得到的答案被拼合起来时,也许那个曾经被丢下的小孩就会回来了。只要我们足够了解我们自己,并从真实的自我中找到信念,它就会逐渐帮助我们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为人处世的态度等,进而扭转“不幸福”的思想。要知道,每个人都一样,都要经过小时候,然后长大,但长大并不意味着幸福感的流失,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和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成年后必须要面对的事情。

病真的是由“心”而生吗?

最近几年,一种“病由心生”的说法甚为普遍,很多爱好养生的人一谈到疾病,首先都会说到这个词。虽然大家已经开始接受这种观点,但依旧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有这样一个很奇怪的例子:澳大利亚24岁的青年大卫·沃德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手术成功后他也逐渐康复起来。可奇怪的是,他以前是一个不爱吃油腻、油炸等高热量垃圾食品的人,而手术之后,他开始有了想要吃那些食物的强烈欲望,比如汉堡、油炸土豆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他接受了一位爱吃油炸食品的人的心脏。

科学已经证明,70%的心脏移植患者在进行过手术之后个性特征发生转变,并开始表现出捐赠者的特质。这是因为人的心脏具备记忆功能,并且是除了人脑之外的另一个具备贮备记忆和个人特征功能的人体器官。

科学家还发现,在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在不断加快,压力随之越来越大,心也就随着大脑一起进行了一场场思维活动。因而,很多时候,人们觉得大脑疲劳、身体疲劳的同时,其实最累的应该还有心。

美国职业医师约翰·辛德勒经过实验研究认为,人类76%以上的疾病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情绪和身体之间存在最为直接的关联——愤怒的情绪会直接导致人的血压急剧上升,而血压上升的最直接、最恶劣的后果就是血管破裂,轻则中风,重则死亡。心脑血管破裂、堵塞就有可能诱发猝死或者心肌梗塞,导致死亡。

为了证明“病由心生”的真实性,我们有必要对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做一些了解。

首先,如果单就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轻微现象来说的话,身体某个部位的肌肉出现酸疼,这其实正是情绪造成的:因为不良的情绪往往会通过骨骼肌和体内器官的肌肉紧张收缩表现出来,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肌肉紧张持续的时间越长,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不间断的机械性重复。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相关部位的肌肉出现疼痛。

其次,不良情绪还会引起皮肤病。研究发现,不良情绪会促使皮下血管出现持续性挤压,进而引起皮炎。当血管紧缩,部分血清便会由血管的薄壁挤压出去,在皮肤组织上形成聚集。刚开始时,皮肤表层会有紧绷感,进而出现红色斑点;当血清达到足够数量后,情绪性皮炎就出现了,并且这种病可以出现在人体的任意部位。

约翰·辛德勒曾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年病人。据了解,在他68岁之前并未有过任何皮肤病,但在67岁时,他的妻子过世,68岁的他另娶了一位与自己同龄的妻子。在俩人度蜜月的时候,他首次患上了皮炎。皮炎在蜜月结束后越发严重了。于是,他找到约翰·辛德勒医师寻求帮助,并最终住院接受治疗。住院期间,病情得以好转,可出院回家后,病情再次发作。

有一次,他因为公务出差去一个小镇,在那里他的皮炎在没有接受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痊愈了,可是,回到家后不久又再次发作,最后不得不再次住院。接下来,他又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小镇出差,相同的情况再次出现,皮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痊愈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妻子不得不离开家去照顾一个生病的亲戚,他回到家后,再次发作的皮炎在妻子离开家的那段时间居然又痊愈了。至此,他的皮炎病因似乎才真正清晰。

同类推荐
  • 心理学让你内心强大

    心理学让你内心强大

    本书运用心理学理论,悉心对读者进行心理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养成习惯,掌 控环境,激发潜能;帮助读者修炼心灵,摆脱束 缚,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活出精彩的人生。
  • 本能心理学

    本能心理学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有轻生的念头。但是当你真的和我现在一样深陷绝境的时候,本能就会被激发出来。我们在寻找一个爱情伙伴的过程中,是把我们的女性原始意向或男性原始意向投射到潜在的对象身上,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寻找伴侣时,心里面提前就预设了一个标准。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把“事情太困难、太昂贵、太花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要比相信“只要我们更努力、更聪明、信心更强,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
  • 大人的友情:河合隼雄谈友谊

    大人的友情:河合隼雄谈友谊

    这是一本关于“友情”的小百科全书,不止探讨友情,更解开所有人际关系的烦恼与困惑。亲子、夫妻、手足、同事、主管及部下……任何一种人际关系背后,都有“友情”在运作;思考友情,也就是思考人性。日本心理学权威、文化学大师河合隼雄,以临床经验和东西方文化传统,剖析成年人之间友情的全貌,力图解开纠缠人际关系的最根本原因。请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本书:你,有“真正的”朋友吗?
  • 在终点相遇

    在终点相遇

    我们过去的人生经历塑造了我们当前的思维模式。我们会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思考某件事,看待某个人,解决某个问题。大多数时候,当我们这样做时,事情恍然大悟,他人可以理解,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我们在一生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事、一些人、一些问题,让我们觉得“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样?!”“这个人怎么能这样对我?!”“方法怎么就行不通?!”事实上,作者认为,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制造了我们的问题,而我们又在用惯性思维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换个思维模式看问题,问题将不再是问题。在本书中,作者结合心理学家弗洛姆关于人性的思考、埃利斯的ABC理论、埃里克森关于身份认同的观点,并融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带我们踏上了一场无意识探索之旅。
  • 心理学与口才技巧

    心理学与口才技巧

    本书全面系统地揭示心理学在口才技巧中的运用,指导读者把握好沉默的分寸,把握好说话时机、说话曲直、说话轻重和与别人开玩笑的分寸,把握好调解纠纷时和激励他人时的说话分寸,懂得怎样问别人才会说,怎样说别人才会听。
热门推荐
  • 三作家

    三作家

    本书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代表作之一。茨威格分别为世界文坛上三位卓越的作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法国作家司汤达和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立传,展现了他们非凡的人生际遇和创作生涯。在记叙三位传主生平的同时,茨威格极其善于心路历程的刻画和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酣畅淋漓,富有气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 惜梦酒馆

    惜梦酒馆

    以前现在未来的梦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开端每一个人的经历都大不相同一家酒馆,一位酿酒女子一个个小故事,有温馨,有孤独,有遗憾有彷徨,有迷茫故事的结局不知是怎样每一个深夜都会有人抱头痛哭懊悔以前每一个深夜都会有一个喝的烂醉的人放肆发泄这里有青春的故事也有罪犯的自述忏悔以前一壶清酒一次感悟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结局不是那么的美好但,都让人念念不忘
  • 黎明之剑

    黎明之剑

    高文穿越了,但穿越的时候稍微出了点问题。在某个异界大陆上空飘了十几万年之后,他觉得自己可能需要一具身体才算是成为一个完整的穿越者,但他并没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成功之后竟然还需要带着这具身体从棺材里爬出来,并且面对两个吓蒙了的曾曾曾曾……曾孙女。以及一个即将迎来纪元终结的世界。
  • 邪魅殿下之鬼女乖乖听话

    邪魅殿下之鬼女乖乖听话

    小优,记住,妈妈希望你优异的成长,忘记那些烦恼,伤心,高高兴兴的活着,切记,不可相信任何人,你的身世注定不会平凡,妈妈……妈妈的话终究是一一吻合了,这世间真的无奇不有啊!
  • 长行经

    长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凌潇之恋

    凌潇之恋

    神尊魔主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九万年前,神魔旷世大战。“帝凌尘!我夜潇,生生世世,再也不爱上你这个邪门神尊——天地为证,山河为鉴,若有违背则……把你变成一只烤鸡,买就送孜然那种!”她放下豪言壮语。 他挑眉:“行,你尽管试试。”混沌魔兽星辰助力,她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夜潇修炼像坐火箭,丹药如吃糖豆,兽宠似不要钱,总之,世人送她两个字——妖孽! 据说世上有一魔咒名为“真香定律”?夜潇不信,直至她与他再遇:“等等,誓言?不存在的!哎呀嘛,真香!”
  • 诸界尊神

    诸界尊神

    吾为将,何人敢为王!一段诡异的信息,一尊好似无所不能的虎符,让一个本该庸碌无为的小兵拥有了无限的可能。
  • 心系女孩

    心系女孩

    二十一世纪的不幸,一个出生农村的女孩,什么也没得到却遭遇了所有的不幸
  • 闪婚试爱

    闪婚试爱

    顶着二十五岁“高龄”,景灿开始她人生漫长的相亲生涯,厌倦了陌生浮夸的嘴脸,却又不想母亲失望大街上,她拉过一个男人,有些嚣张问道:跟姐结婚,敢不?*******为了家庭和谐,共赴小康,景灿和龙景腾共同制定夫妻守则如下:第一、夫妻财产各自保管,每个月房租、水电、燃气等费用均摊;第二、在家的时候回各自的房间,互不打扰,不许乱带朋友回来,尤其在家开party之类;第三、禁止窥探对方私生活;第四、如需对方配合,在不是很过分的要求下,可以尽量配合,例如回家看望双方父母,人前演戏扮恩爱;第五、结婚满一年之后,可以离婚。男人大手一挥:第六、未尽事宜,以后再补。【推荐新文】《军门闪婚》(《闪婚试爱》姐妹篇)《军门狼少,今夜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