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88200000011

第11章 求人之志章(2)

也许有人曾受过这样的委屈:“我为人诚实纯朴,对工作又尽职尽责,可为什么总会招来别人无端的猜忌?”在烦恼之际也许正是我们应该反省的时候,因为智者不但善于决疑,更懂如何避嫌。古往今来的一些智士不但恪尽职守,而且更懂谨言慎行以避嫌疑,这样才不辜负民众的倾心重托、亲友的厚望及知遇之恩。

避嫌也能使人修身养性,启人心智。关于避嫌,古人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故事。

郭子仪是位大功臣,他在朝期间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他是唐王朝的中流砥柱。唐肃宗赏赐汾阳王府让他退休的时候安享晚年,他常常忘情声色以排遣时光。那时,唐德宗时的宰相卢杞并未成名。

有一天,卢杞上门拜访郭子仪,他正和一班歌伎忘情地欣赏玩乐。他一听到卢杞来了,马上命令所有女眷都到屏风后回避,统统不许露面。郭子仪独自和卢杞谈了许久,等他走后才让女眷出来,女眷们便问他:“平日你待客,从不让我们回避,今天为接见一个书生,为何这般慎重?”

郭子仪说:“你们不知,卢杞这个人很有才能,但他心地狭窄,人长得很难看,半边脸是青的。你们女人爱笑,平时莫名其妙的就好笑,假如见了卢杞那副尊容,你们只要有谁笑一笑,他肯定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必会记恨在心。日后他若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一个都活不成。”

不久,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得罪和嘲笑过他的人一律被他杀害抄家。而郭子仪一家不仅免遭祸害,而且即使稍有不合法的事情,卢杞也都要曲予周全,他认为郭令公曾非常器重他,大有感恩之意。

迎宾待客,虽是日常琐事,然则遇上卢杞这样的小人,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祸福往往就在顷刻之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是成就德行、避免祸端的良方,是修身养德的有志之士必须懂得的。北魏尚书袁聿修对自己的德行操守要求非常严谨,懂得避嫌,最终以爱民而名扬后世。

袁聿修是北魏中书令袁翻的儿子,为人清心寡欲,与世无争,以清廉的操守而受人仰慕。袁聿修在历任太子中舍人、博陵太守、尚书等职中一直为官清廉,当时台府郎间不免相互馈赠礼物,但袁聿修担任尚书十年,却从来没有接受礼物。他政绩显著,声名俱佳,方圆百里的百姓都称赞他。

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是老友,常开玩笑把他叫做“清郎”。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巡察各地,负责考察官吏的功过。在经过兖州时,正任兖州刺史的邢邵派人送他一匹白绸。袁聿修当即退了回去,并写信说:“这一次探望你,你和平时的行为不同,古人从瓜田李下经过还要避嫌,众人的议论是可怕的,要想不让人说三道四,就像堵住决堤的河水一样困难。你的心意我领,但不要让我留下自责。”

邢邵领会了袁聿修的用意,便回信说:“今天送予东西,是我过于轻率而没有多加思考,承蒙你来信教导,我心中已经没有隔阂了。老弟你过去是清郎,现在已经成了清卿了。”

袁聿修曾兼任信州刺史,在他任职期已满将要离开时,当地的百姓都带着酒肉痛哭流涕地挽留他,挤满了街道争着远送。由于当时正值酷暑,为避免百姓过于劳累,袁聿修连连停车答谢百姓的厚意并劝说百姓们回去。回京后,七百多位信州百姓请求为他立碑,并委托中书侍郎记载袁聿修的功德。可见袁聿修是多么受百姓的爱戴。

现实中,避嫌不一定非像古人所倡导的那样刻板、绝对。但是,古人的避嫌意识确实值得称道。清白守正,小心谨慎,总比贸然涉嫌,遭受牵连好。与其逞口舌之快,说出别人的避忌,不如收声敛气,这样才能远离祸害。

勤奋自勉,博学而多才

【原典】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注曰: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须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遵师礼问。若能讲明经书,通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

【释评】人在漫长的求学路上,自身素质修养和努力固然重要。但个人的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要适时借助于外力,对自己不能领悟的东西一定要学会不耻下问,只有多问才能博学。这也是一个人提高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后人都尊称他为孔圣人。孔子认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有一次,孔子参加鲁国祖庙的祭祖仪式,他不断地向周围人询问。有的人就嘲讽孔子什么礼仪都不懂。孔子听到这些非议并没有生气,他说:“把不懂的事情弄明白,这难道不是我迫切求知礼的表现吗?”

当时,身为卫国大夫的孔圉以虚心好学和为人正直而小有名气。正逢那时社会有个惯例,在最高领导者或有名望的人去世后,便给他封个谥号。根据这个风俗习惯,当孔圉死后,他就被授予“文”这个谥号,后人便都称他为孙文子。

当孔子的学生子贡闻之,便对此有些不服气,他觉得孔圉肯定也有不足之处,然后急忙去问老师:“孔文子有什么过人之处担当‘文’这个称号?”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圉这个人聪敏勤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求学为耻辱,“文”字不愧成为他的谥号。

古人为求“一字师”的例子也告诉了我们求学中要不耻下问。“一字师”,顾名思义就是由改一个字而得来的老师。把你的诗文改一个字,你就得尊称他为你的老师,从中也能体现出古代学者治学严谨、勤奋好学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我国古籍中曾记载了不少“一字师”的典故,下面举两个例子。

元代诗人萨天锡有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许多人对这两句诗加以称赞,但是一位老人看着这诗却摇摇头。萨天锡急忙向老者求教,老者说:“此诗虽好,只是‘闻’‘听’二字意思重复,‘闻’应改为‘看’。”他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名句。萨天锡当下拜这位老者为“一字师”。“闻”改为“看”,不仅避免了句中前后重复,而且“看”比“闻”更直观,因而更能表现当时人物内心所迸发出的“厌”的情绪。

宋代人肖楚才来到溧阳主持事务时,一名叫做张乖崖的官员要宴请他。他看到张乖崖的案子上放着首诗,当他看到“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这两句时,思索后就提笔把“恨”改成了“幸”,然后说:“现在你正功高位显,奸人也不敢作势,天下又已经统一,太平无事,你应该感到大幸才是啊,为何还要独恨太平无事?不在情理!”张乖崖顿时醒悟,拜肖楚才为“一字师”。“恨”变为“幸”,这完全从当时国家的实际出发。古人用语先要炼“意”,然后再炼“字”。正是诸多学者对词语修饰的精湛,并且抱着对文字意境、修饰等高要求的求学态度才铸造了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巅峰时刻。

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医家叶天士以虚心求教著称,就是在他成名以后也是日日如此。关于他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故事颇多。叶天士终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何人,只要自己不懂而别人会的,他都拜之为师。为了真正能学到知识,他曾改名换姓,拜当时的一名姓刘的名医为师;他也曾苦心装扮成穷人模样拜一位老僧学艺,学成后才说出自己的来历。他的老师各个行业和人群都有,有病人,有长辈,有同行,甚至还有和尚。当他得知别人善于治疗某种疾病时,就急忙前去请教,最终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亲自登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师门深广”,虚心求教,不得不让人敬佩。

虽然叶天士名声在外,但他从不骄傲自夸。在治病的过程中,他放下姿态求助别的内行医生帮忙,碰上棘手的病例他从不逞强,虚心听取同行的建议。当一个偶然机会,他看到一位章姓医生最终把他的母亲治愈时,他逢人便夸章医生的医术比他更高明。

由此可见,保持不耻下问和谦逊的态度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不耻下问,虚心求问,勤于求问,还要善于求问。在当今这个知识至上的时代,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完成自己规划好的人生目标。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原典】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王氏曰:“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释评】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正直的人,看起来外表却随和;真正聪慧的人,外表却好像有些笨拙;而最能言善辩的人,往往看起来有些木讷。这些道理都是修身的根本。

另本作:“高言危行,所以修身。”意思是说,身处乱世,言论一定要高尚,行为一定要谨慎,亦通。

能屈能伸是为人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屈可以转化为伸,伸又可以转化为屈,所以,在官场中要学会能屈能伸,有时候还要学会丢掉面子,先给人家做孙子,只有能给那些强大的对手当“孙子”的人,才能在以后当“爷”。

李宗吾认为汉高祖刘邦是古今厚黑第一人,深得“能屈能伸,先当孙子后当爷”的要领,他说:“刘邦天资既高,学历又深,把流俗所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一一打破,又把仁义廉耻,扫除净尽,所以能够平荡群雄,统一海内,一直经过了四百多年,他那厚黑的余气,方才消失,汉家的系统方才断绝了。”刘邦是历代官场上最懂得屈伸之道的帝王。

“装孙子”就是屈的表现,刘邦是一个十分会“装孙子”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最后“当爷”,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虽然英雄盖世,但他处处逞强,宁折不弯,不会“装孙子”,在这场争夺帝位的战争中败下阵来,最后不得不自刎乌江。

秦朝末年,人民不堪忍受秦朝的残暴统治,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一时间各路英雄纷纷响应。这个时候,刘邦趁机在沛县起兵,夺取了沛县,自称沛公,成为秦末起义群雄中一支农民军的领袖。

经过数年的征战,刘邦的军队成为秦末起义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推翻秦王朝,当时义军盟主与各路起义军首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在各路义军中,刘邦率先领兵进入关中,想在关中称王,不想离开关中。有个儒生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偷偷对刘邦说:“关中土地肥沃,地势险峻,位置适中,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风水宝地。将军只要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让其他义军进入,自可高枕无忧了。”

刘邦听他说得有理,马上调派军队,严守函谷关,不让其他军队入关。

刘邦刚刚调兵遣将完毕,项羽统率的诸侯联军就打到了函谷关。项羽早已经知道刘邦已先于自己入关,本来就不高兴,现在一看,刘邦居然将关门紧闭,不让自己进去,不由得勃然大怒,于是他命手下的大将英布夺取函谷关。英布骁勇善战,不一会儿就攻占了函谷关。随后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函谷关,并与将士们约定第二天天亮后攻打刘邦。

当时,项羽的兵马有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仅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兵力悬殊,且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

这个时候,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有旧,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良,并建议刘邦赶快到项羽的大营中赔礼道歉。当刘邦知道项羽要攻打他的时候,急得直跺脚,一个劲儿地说:“这可怎么办?”

张良献计道:“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要平息他的怒火,让他不杀你,你就要向他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

刘邦想了一下,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先“当孙子”了。

第二天清早,刘邦就带着一百多个随从到鸿门拜见项羽。刘邦一见项羽,满脸堆着谄媚的笑容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没想到我先进入了关中。我之所以关闭城门,是为了防备强盗,哪儿知道有人因此挑拨我和您的关系。”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地跟他说话,满肚子的气也就消了一大半,又见刘邦送上一对玉璧,气也就都消了。就这样,刘邦通过“装孙子”逃过了一劫。

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接着分封天下诸侯。此时他对刘邦还有戒备之心,虽封刘邦为汉王,但没有把关中封给他,而是将巴蜀分给他作为封地。

刘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率先进了咸阳,结果不但没有分到好一点的地方,还被贬谪到巴蜀去,鼻子都气歪了。因为巴蜀山高水远,道路艰险,交通不便,当年秦朝政府把那里作为放逐罪犯的地方。项羽封他到那里称王,等于将他变相流放。

刘邦虽然很不高兴,但他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丈夫做事要审时度势,能伸能屈。现在项羽势力大,而自己势力小,只能暂时顺从他,先去汉中,以巴蜀为立足之地,安抚百姓,养精蓄锐,广招天下豪杰,以求东山再起。

为了进一步麻痹项羽,刘邦带着人马进入汉中后,就命人烧掉了栈道。

听到刘邦烧掉了栈道,项羽很高兴。然而,项羽不知道“火烧栈道”只不过是刘邦耍了一次手段而已,他这是向项羽示弱,意在麻痹项羽。刘邦进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等到实力已能与项羽抗衡之时,突然杀出汉中,把项羽打了个措手不及,并最终在楚汉之争中笑到了最后。

同类推荐
  • 谋略展示智慧(下)

    谋略展示智慧(下)

    所谓谋略,顾名思义,即有一定战战目的性的谋划策略。中国人在谋略艺术方面文受古人的滋润和影响,不少人在谋划治国、治军、治民、理财、外交以及用人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深厚的谋略智慧。
  • 一剂良药

    一剂良药

    这是一本让穷屌丝也变得内心强大的书。什么?穷屌丝也有可能完爆富二代?逆袭了,逆袭了!你的生活质量高吗,你的工作压力大吗?《一剂良药》专为时下都市男女解决生活困惑,让您烦躁的心灵得到休憩。早就疲倦的你请停下奔忙的脚步,和我一道修修心吧。
  • 精神伴侣

    精神伴侣

    本书分为五部分。盛开在瑰花瓣里;点燃心灵的灯盏;因为爱,这世界更美丽;生命中的又一课;穿过岁月的河流。
  • 这样做女孩最聪明全集

    这样做女孩最聪明全集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女孩的命运没有人可以左右,关键要看自己如何把握。好的人生都是规划出来的,没有一个女孩生来就是好命的;谁都知道人生难以预料,但是任何事情只要顺着规划好的路去走,就算有时候会有偏差,结果也还是走不出这个已经规划好的范围圈。
  • 别太好意思,也别太不好意思

    别太好意思,也别太不好意思

    在越来越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不张扬、不自满,才能避免招致祸患、逢凶化吉。但是,社会太现实,如果过于低调,甚至委曲求全,就会成为人善被人欺的苦命鬼,到处背黑锅。本书以辩证的思维、犀利的语言深入阐述了别太张扬,也别太不张扬的现实意义,给力破解各种处世死结,以帮助陷入迷茫和人际困惑的年轻人轻松驾驭风云莫测的人生。
热门推荐
  • 情深不悔,再爱难为

    情深不悔,再爱难为

    我以为我死了,在去离婚的路上死了,可是却有一个男人将我救了回来,让我活成了另一个人。我本以为他就是我此生的救赎,可没想到,一转身,他却将我亲手推入了另一个深渊……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鸣月大陆

    鸣月大陆

    乾坤化日月,是为明,一代强者陨,新王又将登基。林嘉带着王者的祈愿,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展开冒险,在这淳朴民风的世界,前路皆系于黑暗,隐匿于微笑之下的刀子,又亮了。
  • 杨柳清风

    杨柳清风

    《杨柳清风》是一部以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描写英格兰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散文作品,文笔细腻典雅,对大自然的描写丰富流畅,而且故事曲折有趣,富含哲理,被誉为英国散文作品的典范。小说塑造了一群生动的动物形象:行事鲁莽但天性善良的蟾蜍、踏实而又不乏诗趣的河鼠、忠诚而又天真的鼹鼠、性情执拗而又富有慈父般爱心的老獾,等等。这些鲜活的形象各自保留着动物特有的习性,但动物的性格、思想、行为已经人格化、社会化了,作者关注的重心已经超越了动物生活和动物心灵而投向了人类的生活和心灵世界。因而,读者从中可以获得关于人类生活经验和价值的体认。
  • 纳尼亚传奇:能言马和男孩

    纳尼亚传奇:能言马和男孩

    一天,少年沙斯塔发现自己将被他的养父卖给一个凶恶的卡罗门贵族为奴隶。夜里,他和贵族的战马布里一起逃跑。布里原是纳尼亚会说话的马。沙斯塔和它一起逃往纳尼亚。途中,他们遇到了贵族少女阿拉维斯和她会说话的母马赫温。阿拉维斯是因为不满包办婚姻而逃跑的。于是他们四个便结伴而行……
  • 创造与发明

    创造与发明

    钟表、眼镜、电话、火车、汽车,这些在我们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物,看似平常,但这些发明创造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创造与发明》集中介绍了一些影响世界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发明创造及中外历史上知名的发明家。
  • 离婚:这些你应该知道

    离婚:这些你应该知道

    结束一段婚姻可不只是一拍两散那么简单,涉及财产分割、孩子的监护权、离婚后的赡养费之类的问题,如果你知道了讨论离婚的时候要考虑那么多,会不会改变主意干脆不结婚?
  • 成帝从掠夺怒气开始

    成帝从掠夺怒气开始

    吴炽魂穿上古,绑定掠夺怒气系统!来自张三的怒气值+100!来自李四的怒气值+200!来自熊孩子的怒气值+100000!来自叶天帝的怒气值+200000!自从激活这个系统后,吴炽每天都想着如何招惹更强大的对手!修炼……那是不存在的……你们越怒,我就越兴奋……
  • 重生之醋娘子

    重生之醋娘子

    定远侯府嫡女前世被继母害死,得上天怜悯,重生到了十三岁那年,扒了继母的伪善皮,揭穿庶姐的虚情假意,抢回了自己的男人。为了把嚣张不可一世的平阳王教导成完美相公,天天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精彩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