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81100000026

第26章 学会忍耐气定闲,体谅包容自无忧(1)

宽容就意味着要学会忍耐:忍耐别人的误解,忍耐有心之人的挑衅,忍耐生活给予的种种磨难,忍耐不得志的时光……当有一天,这一切都过去时,我们将会惊喜地发现,曾经付出的一分忍耐,后来竟然结出了八分甚至是十分的果实。于是,随着时间的累积,我们也会变得更体谅、更包容,生活自然会更加坦然。

忍耐记心间,烦恼不沾边

《菜根谭》有云:“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务加让三分之功。”忍耐是治愈一切烦恼的良药。大多数时候,我们所有的烦恼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带来的,却是自己的一块心病,成了日后总是忘不掉的后患,于是生出了无数的烦恼。而忍耐却是能够防止一切发生的最好的良方,所以有人说:“对于眼前抬不动的石头,经过忍耐它就会变轻。”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善于忍耐的,“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有者大,则必有所忍”。

俗话说:“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忍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时的不能容忍而发怒,会使人失去理智,可能铸成大错。所以,即便是我们与别人有利益冲突,因而产生矛盾时,不妨也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互相之间都退一步。当我们以德相让、互相礼让的时候,那些可能发生的冲突就会烟消云散。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大夫名叫夷射。有一天到宫中参加齐王的宴会,席间宾主尽欢,夷射更是喝得酩酊大醉,离开之前还顺便拿了一壶齐王赏赐的御酒。夷射刚刚走出大殿,就有一位在王宫大殿外担任守卫的小吏,名叫则跪的拦住了夷射,他请求夷射说:“我在宫中当了多年的守卫,从来没有喝过齐王赏赐的美酒,过两天我就要被调派到边疆了,不知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大人能不能把您手中的酒赏赐一口给我尝尝呢?”

夷射一听,非常鄙夷地对则跪说:“你不过是一个下贱的守门小吏,能够有机会为国家效力已经是你莫大的荣幸了,还想要喝国王的美酒,真是胆大包天。还不快给我滚开!”说完,夷射大摇大摆地走了。被呵斥一番的则跪心中愤愤难平,他随手拿起喝剩下的半碗水,泼到了大殿外廊柱上,看起来就像是有人在此小便过一样。

宴会结束后,齐王从大殿中出来,恰好看见廊柱上的痕迹,十分气愤地询问:“刚刚是谁曾在此小便?”则跪立刻回答说:“大王,夷射大人刚才曾在此处站立过。”齐王大怒,下令以大不敬之罪逮捕夷射,并将其判处死刑。

《郁离子》中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法,就是凡事不要冲动,否则因此树敌太多终会招致祸端,尤其是恃才傲物之人常会犯此错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盛世大朝,尤其是初唐和盛唐之际,期间名垂青史的名将宰相也是不胜枚举,其中娄师德尤以宽厚而闻名。他出生疆场,出将拜相,因此,朝中许多文人出身的大臣都认为他是个“粗人”,看不起他。但是,娄师德却从来都没将这些事放在心上,尽自己最大的耐心容忍朝臣对他的侮辱。看不起娄师德的大臣中,就包括狄仁杰。有一段时间,狄仁杰甚至很排挤他,总想把娄师德赶出朝廷。

后来,这件事被武则天察觉,有一天她装作无意地询问狄仁杰:“你认为娄师德这个人贤明吗?”狄仁杰回答:“娄师德这个人当将军的时候还算是尽守职责的,但要是说到他是否贤明,我就不太清楚了。”其实,狄仁杰这是话里有话,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我觉得娄师德不怎么样!”武则天装作没有听出来他的弦外之音,接着问:“那你觉得他是个知人善用,懂得赏识人才的人吗?”狄仁杰这次直截了当地说:“我曾经跟他共事过,不觉得他是懂得赏识人才的人!”

武则天听后,笑着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会任命你为宰相吗?就是因为娄师德的推荐!现在你觉得娄师德是懂得赏识人才的人吗?”说完,武则天将从前娄师德推荐狄仁杰时所写的奏章拿给他看。看过奏章后,狄仁杰满脸惭愧之色,立即向武则天告罪,承认自己气量狭窄。这件事之后,狄仁杰对别人说:“没想到娄师德宽厚至此,原来我一直被他容忍着。”娄师德的品行从此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朝中原本对他不友善的大臣也因此开始敬佩他,他更因此名垂青史。

忍耐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为了获得长久的幸福与美好的权宜之计。忍得住一时,就会换来更久的快乐。社会上的确有不讲理的人,只不过是少数,如果我们跟这样的人去计较、去算计,就跟他们一样的霸道、不讲理了。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我们将这些小气都忍耐下来,反而友好、宽厚地对待对方,相信他们也就不好意思得寸进尺了,这样也就更容易化解矛盾,把人际关系处理好。

得饶人处且饶人

古时候,有一位非常擅长下棋的高手,他每次与人对弈时都会先让别人走一步。后来,这位下棋高手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正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得理”是自然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抓住别人的错处,咄咄逼人,非得要逼得对方低头认错或是举手投降。

《六祖坛经》中记载了一则因宽恕与原谅从而助人向善的故事:

唐朝时期的高僧五祖弘忍有两位得意的弟子,一位是六祖惠能,还有一位是神秀大师,他们分别在南北两地弘扬佛法,门第弟子众多。虽然这两位高僧之间互相尊重,但是弟子之间都认为自己的老师佛法更高深,因而彼此敌视、崇己抑它。后来,五祖弘忍将自己的衣钵交给惠能继承,使其成为六祖,神秀门下的弟子因此愤愤不平,甚至买通当时有名的侠客张行昌去暗杀六祖。

等到夜晚时分,天色大黑之时,张行昌偷偷地潜入到六祖的禅室中。原本正在念经的六祖得知了张行昌的来意之后,面对他手中的长剑并没有声张,而是闭上双眼从容地引颈就刃。谁知道,张行昌接连砍了六祖三刀,他却依然毫发无伤。

此时,六祖睁开双眼对张行昌说:“身为侠客,手中持有正义之剑,那么首先心中就不应该有邪念;如果是以心中的邪念使用手中之剑,又怎么能成为正义的侠客,又怎么行侠道呢?”张行昌听完六祖的训诫,立刻拜倒在地,表达自己的忏悔之心,并希望可以剃度出家,跟随六祖修行。

六祖安慰他说:“你今天的身份是前来暗杀我的刺客,我如果此刻收你为徒,恐怕我身边的其他弟子得知你的身份后必定不能容纳你。你还是先回去吧,改天你换一身装束前来,我必定会接纳你。”说完,六祖还从身边的包袱里取出了一些银子交给张行昌,让他可以有生活用度。张行昌遵守六祖的指示,立刻离去。他以为六祖不愿收自己为徒,于是改在其他寺院出家为僧,法名为志彻,从此专心研修佛经,精进修行。

后来,张行昌在研究《涅槃经》的时候,对其中的部分经义不了解,于是去拜访六祖,希望他能为自己解惑。六祖看到志彻后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这么晚才来找我呢?我一直都在等着你。”志彻顿时感到十分羞愧,从此立志追随六祖,以报答其恩惠。

“饶人不是痴汉”,占理得势的一方应当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风范,不要把对方逼到绝路上,那样只会激化矛盾,甚至给双方的关系画上终止符。得理且饶人,不仅给对方留有面子,也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你今天得理不饶人,焉知他日二人不狭路相逢?若那时他有理你无理,吃亏的就只有你了。

《菜根谭》有云:“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每个人的身份、背景都不同,观念、想法自然就会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是在所难免的,不必非要计较个子丑寅卯出来。即便最后证明我们的意见是对的,也需要留一点余地给那些意见相反或是得罪我们的人,这样不但不会使你失了威风和面子,反而会抬高身份,日后或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一位大财主想要请山中寺院的高僧到家中做客,为了款待高僧,特意准备了一桌非常精致的全素宴,高僧欣然接受了。席间,跟随高僧前来的徒弟发现,在其中一盘菜里居然有一块肉,徒弟非常生气,于是故意用筷子将这块肉翻了出来,想要让主人看看。没想到,他的举动还没被主人看到,反而先被师父察觉了,高僧立即用筷子将肉掩盖在了菜里。

徒弟心中愤愤不平,不明白为何师父要这样做。过了一会,他又悄悄地将菜里的肉翻了出来,而高僧也及时地再一次把肉掩盖起来,并悄声地对徒弟说:“如果你再将肉翻出来的话,我就把它吃了。”听了师父的话,徒弟不敢妄为。就这样直到宴席结束,大财主也没有发现藏在素菜里的这块肉。

吃过饭后,高僧师徒就向主人告辞,往山上的寺庙走去。途中,徒弟再也忍不住了,询问师父:“财主家的厨子明明就知道这顿饭是做给我们吃的,也知道我们是不能吃肉的,却偏偏在菜里放了肉,这样做简直是欺人太甚,师父为什么要阻止我,不让他家主人知道,好责罚他一顿呢?”

高僧说:“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主人知道了厨师的所为,在众怒之下会怎么处罚呢?轻则扣掉工钱,重罚的话可能会将其辞退。无论是哪一点,都等于是断了厨师的生计,这都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不过是一道菜中有肉,我相信这是他的无心之过,并不是有意为难我们,何必要追究个长短出来。与其看到他因此受罚,我宁愿吃掉这块肉,再请求佛祖的原谅。”徒弟听了师父的话后,仔细思索,不由得羞愧地点点头。

《易经》中说:“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与人相处,如果相互之间不能多留一些余地,就好像是用公羊的角去撞篱笆一样,总会被卡住,进退维谷。人与人相处,发生矛盾在所难免,一旦有了纷争,即使认为自己这一方在理,也应避免过分地数落、指责对方。很多时候,其实对方早已经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但是由于对所做之事存有罪恶感,或是碍于面子,不知道如何承认。这时,如果占理的一方不分场合、对象,一味的理直气壮地谴责别人,会让对方十分难堪。得饶人处且饶人,对那些已经有了内疚之意的人应该学会同情和理解,学会宽容和礼让。

很多人一旦身陷利益的争斗就不由自主地变得焦躁起来,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也会争得不亦乐乎。虽然说“得理不饶人”是我们的权利,但何妨“得饶人处且饶人”?其实,只要我们凡事试着站在高处,往开处想,就能理解别人、宽恕别人。这样做在某些人眼里好像是“窝囊”的表现,但实际上是人格高尚的体现,由此带来的崇高的美感,是千金难买的精神享受。

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永远都是有理的一方,永远都不会被别人抓住“小辫子”。平时过于苛责的人,一旦犯了错误被他人知晓,又怎么乞求原谅呢?因此,得理饶人,也是为了给自己将来留条后路。

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佛家有云:“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人与人之间交往,需要有让一步的态度,相互之间谦让、忍耐也等于是为自己搭桥铺路。你为别人后退一步,实则就是为自己日后的进步做好了铺垫,给别人方便也就是为自己打开方便之门。

杨玢在朝廷当官的时候高居尚书之职,后来因为年纪大了就辞了公职,在家安度晚年。杨玢家大业大,人丁兴旺,新建成的大宅宽敞舒适,这原本是大富之家的象征,但是人多难免事也就会越多。这一天,杨玢正在书桌前读书的时候,他的几个小儿子突然跑了进来,大喊着:“爹,爹,不好了,人家欺负到我们头上来了,家里的老宅竟然被别人占去了大半!这样怎么行,我们一定不能饶了他们。”

杨玢放下手中的书问:“你们不要着急,是有人侵占了我们家以前住的房子是吗?”儿子们点点头,杨玢接着说:“那是别人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的宅子大呢?”儿子们回答:“当然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了。”杨玢又问:“我们现在的宅子不够住,需要有人再搬回旧宅吗?”儿子们不知其意,就说:“当然不需要了,我们的宅子还有空房间,即使是我们都取媳妇了也是够住的,甚至连孙子娶媳妇也不需要搬出去。”杨玢说:“那么,他们因为宅子不够用,占的是我们不用的旧宅子,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儿子们愤愤不平地说:“虽然对我们没什么影响,但是那块地毕竟是我们的,他们如此不讲理地占用了,我们自然不能放过他们!”

杨玢听了儿子们的话后笑了笑,然后用手指着窗外说:“你们过来看看窗外的这棵大树和这一地的落叶,原本这些落叶都是长在树上的,树干和枝条也都是属于它们的,但是秋天到了,旧的树叶都落在了地上,等到明天就会有新的树叶长在枝条上,那么这些树叶要作何感想呢?”

儿子们不太明白父亲的意思,杨玢继续解释道:“我已经这么大的年纪了,也活不了多久了。即使是你们,虽然现在还年轻,但也是会有死去的一天,就像那些落在地上的叶子,哪还管得了枝条上会不会有新的叶子长出来。做人要看透一点,尤其是对于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私利,大可不必斤斤计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退一步又有何妨呢?”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根据1979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宗教学会成立会议的精神,1980年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在银川首次举行,从而揭开了新时期伊斯兰教研究的序幕。
  • 心静的力量:和南怀瑾一起读禅

    心静的力量:和南怀瑾一起读禅

    烦恼,不在谨言慎行中,而在人我是非里;快乐,不在繁华闹市中,而在内心宁静处;胸襟,不在奇山异水中,而在生活智慧里。宁静心安是内在的定力,能保持内心宁静的人,才是zui有力量的人。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一个人心浮气躁时,方寸已乱,必然会导致举止失常,进退无据,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反之,心静神定,泰然自若,你便听不到外界的喧嚣和嘈杂,为人处世就不会失于轻率。每临大事有静气,方为大家风范。静下心来,驻足片刻,调整好呼吸,聆听自己真实的内心!内容介绍生命起始之时,zui初的那颗心,除了清净透明什么都没有,可是在红尘俗世中混得久了,这颗心好像什么都沾染上了。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热门推荐
  • 踏神踩仙

    踏神踩仙

    三千大道皆不选,只为魔踏天地间,虐神诛仙封魔巅。天地视万物为刍狗,仙佛已慈悲为借口。只为成魔废天道,还我魔界自由,都在一方世界,凭什么我魔暗无天。
  • 魔狂之人间道

    魔狂之人间道

    世间浮沉诸多事,万般不由人,天命已定局难改。从来不存在逆天改命。
  • 依心依意

    依心依意

    白依依不是白富美也不是富二代呢?所以只能靠着微薄的工资度日。新来的总经理在刻薄一番之后升她为总经理助理。两人渐渐互生情愫,但因一些原因总是吵架,后来渐渐地问题解决,两人终于修成正果。
  • 咕噜烧烤

    咕噜烧烤

    天桥盛产故事,是否与这地方的流动性过剩有关?我没把握,先说一个来听。三十年前,我们清都城有了第一座天桥。从它胯下轰隆隆穿过的火车,飙远了,让人想起娃崽们的胯下之物——他们喜欢夹一根竹篙,在晒谷坪里蹿,把自己想成火车司机,满嘴吆五喝六,牛皮哄哄,下一站,武汉都不停,直达北京。仿佛就在转眼问,我们胯下骑过了玩具车、单车、摩托,少不了时软时颠的女人,我们飙得比三十年前更远,却回想不起自己怎么就胡子拉碴了。过天桥人行道,大家都走得快,脸色像煤油灯罩子,一桥灯照着,更显烟熏腊肉色。
  • 虞先生请离婚

    虞先生请离婚

    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他是人人羡慕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公子。他生病,她没日没夜的照顾。他想吃的,她费劲千辛万苦的去学。他不想见她,她就悄悄的躲在角落里偷偷看她。她捧着一颗真挚的心献给他,最后换回来的不过一句:“离婚还是堕胎,你二选一。”等她伤心欲绝转身离开,他才发现爱已入髓。
  • 重生之重回玄黄

    重生之重回玄黄

    黄玄机渡劫被暗算,带着迷惑重生在水蓝星的一个普通人身上。靠着普通人之身,修五行之道,何时才能回去找到答案?虽然回去遥遥无期,但是可以在修炼之时打打敌人,英雄救美。看来重生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嘛。
  • 最强暴神系统

    最强暴神系统

    白枫意外穿越魂天大陆,激活最强暴神系统。“你说什么,你天阳丹已经是极品完美级的了,绝对不可能有比它还要好的,老子触发暴魂,炼制出来的药效能暴增成千上万倍,强的你TM都不敢吃,你信不信!”“你说什么,你是神冥境强者,比我高七个大境界,信不信老子一拳触发暴魂,攻击力翻一亿倍,让你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你说什么,你手里有七八件宝贝,老子随便杀两个敌人,触发暴魂都能爆出宝贝,看见那座小山了吗,都是我不要的宝贝!”不是我说,在我暴神白枫面前,尔等都是垃圾!
  • 顾往

    顾往

    故事层层叠叠,回忆周而复始,有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不管我在中间如何的挣扎徘徊,始终也无法走到出口,有时候总是在想,如果我不参军,会是怎样的结局,是不是她就不会死!是不是我们会幸福美满?我总是一个人坐在阳台,想了又想以后才缓过神来,可惜、没有如果。
  • 带着情敌去穿越

    带着情敌去穿越

    谁还没个失误的时候?高冷男神乔子枫也不例外。比如,本着“就算死也要拉个垫背”的原则,在穿越系统搭档这一栏上一时糊涂添上了情敌的名字,以至于现在每一天的呼吸,都是自求多福。来一场男人之间“真正”的对决吧!_____________PS:作者脑回路不正常
  • 千城夜之寒

    千城夜之寒

    “刹”字,以利刃斩杀猎兽之人。异兽愈来愈少,自然便创造“千刹”,强大的自然之力掌握在手,生死只在瞬间,少女能否保护异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