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6900000016

第16章 儿童传播的客体研究(3)

准确,就是要求成人在与儿童传播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做到措辞的准确性、意义的准确性、事实的准确性。成人应珍惜每一次和儿童传播的机会,如果总是说错话讲错事,那么儿童对你的信赖程度就会降低,这不只影响传播效果,甚至影响儿童的成长。

具体,就是要求成人在与儿童传播时,尽可能考虑到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尽管语言具有抽象性,但成人要尽量用具体化的语言,让儿童充分理解成人的意思。这点要求成人要始终站在儿童的角度去传播,儿童的发展特点怎么样,对于我的话他听懂多少,我和他说话时他是否都听明白了,如果成人是这样换位思考的,那么就会很自然地以具体化的语言来让儿童接收信息了。

简洁,就是要求成人在与儿童传播时,不要烦琐,尽管刚刚讲过要具体的表达,但是具体不等于累赘,儿童是鲜活的个体,思维敏捷、好奇心强,如果儿童已经知道的事情,成人一而再地重复,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所以成人在表达时要尽可能用简单句、短句,少用复合句、长句,做到言简意赅。

生动,就是要求成人在与儿童传播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将传播内容用生动的方式来表现。成人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让儿童能够“身临其境”,也可以结合非语言符号,把传播内容的情节和细节表现出来。

通俗,就是要求成人在与儿童传播时,要学会作一个“翻译”,用通俗化的语言让儿童听明白你讲了什么。老舍曾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是用了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字汇。”比如有位妈妈一次送孩子去幼儿园,园门口的保安问孩子,“哪个送你来的?”孩子没听明白,保安又重复了一遍,孩子还是不能回答。妈妈在一旁解释说,“保安叔叔是问谁送你来幼儿园的”,孩子马上作出了回答,“是妈妈”。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及时为孩子作好“翻译”很重要。

三、儿童传播中的信息流

信息流研究是关于信息如何从传播主体流向传播受体并希望获得特定预期效果的研究。包括信息流量、信息次序、信息速度等方面内容。在儿童传播中,信息是如何在成人和儿童之间流动的?有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

(一)儿童传播中的信息低量

信息流量主要研究信息低量和信息过量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影响。信息低量,甚至信息匮乏,是指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外界信息,或者接受的信息量过少,因此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进其发展。其表现就是信息接收者对外界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甚至一无所知,造成对新事物不了解。

现在有些孩子为什么在幼儿园坐不住,会不会有一个可能是因为对他而言幼儿园里可接受的信息量太少。每个孩子存在着个体差异,幼儿园也实在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信息需求,但是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一旦在这个时空里信息量不足,他就会主动地去寻找其他一些信息,于是就出现在幼儿园里玩跑走动,上课不专心等情况,严重的还会厌学。

信息低量在儿童传播中,还会出现一个后果是儿童的成长受到影响。因为信息传播对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儿童,在成长中离不开信息的及时接收。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问题小孩,从信息的角度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思考:会不会是某方面信息接收处于低量而造成的问题呢?比如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年幼的儿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家长以为孩子上了幼儿园,老师会教育的,从而在家里就没有注意到对孩子传播这方面的信息。事实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人数多,老师的传播效果有限,而且不同孩子还有不同接收能力的问题,这样下去,会不会有些小孩在行为习惯方面的信息始终处于低量接收,久而久之行为规范方面就出现了问题。

(二)儿童传播中的信息过量

如果信息流通超出了传播受体的接受或处理能力,就是信息过量,或称信息过载。这种情况现在往往表现在新媒介传播上。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传递信息的容量大大增加,比如现在有很多小孩喜欢玩IPAD,这种媒介上提供的信息流量往往超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承受程度,这样过量的信息带来一些坏处:一是稀释主体信息,孩子看似接触了很多信息,但是应该获知的信息却被淹没在大量信息中,影响了孩子对主体信息的接收;二是信息过量容易造成信息污染或信息疾病,一些色情、暴力的信息不加挑选地全部呈现于孩子面前,造成一些孩子的早熟或反社会行为。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传播中,也要注意信息过量的问题。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往往从孩子身上去找原因,以为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其实有时候是家长在传播时对同一信息的传播过量造成的。比如孩子早晨起床时,妈妈跟孩子说:“今天在幼儿园要午睡”;爸爸在孩子准备出门去幼儿园时,又跟孩子说:“今天在幼儿园要午睡”;奶奶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再一次强调,今天在幼儿园要午睡。在短短的时间里,同一内容强调3次,对于孩子而言,传播效果如何呢?有些孩子可能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以至于老师在提醒他要午睡时,他会对成人的同类话语失去兴趣,进而把老师的话当成“耳边风”,采取不理睬或者对抗的策略,长此以往,成了不听话的宝宝。

(三)儿童传播中的信息次序

传播主体在传递信息时,要注意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注意力递减的特点,处理好哪些先说与哪些后说。这点在儿童传播中也是需要注意的。成人在受传时,都存在注意力递减的特点,即对于先听到的内容容易记住,后听到的内容相对记不住。更何况小孩,小孩的记忆能力与容量使得小孩更容易有注意力递减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对小孩进行传播时要分清主次与先后。信息次序会影响信息的可获得性,一般而言,放在前面传递的信息比后面传递的信息可获得性强一些,即儿童对于成人先说的事情容易获得并领会。所以我们在儿童传播中,要有个清晰的信息传递次序,不能本末倒置,或者语无伦次,这样的话,儿童就很难把握你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了。

(四)儿童传播中的信息速度

成人在传播信息时,还要注意信息传播的速度问题,传播速度对于传播效果也是有影响的。比如成人在给儿童讲故事时,你的语速快慢直接影响你讲故事的效果。按照前面讲到的“妈妈语”话语特色,说明婴儿是喜欢缓慢的语速,那么随着孩子成长,每个时期,他所期望的传播主体表达信息的速度也是不同的,这点成人要注意到,尽量用符合孩子的速度来传播。在传播媒介上也是如此,不同媒介自身传播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就比图书、杂志等纸质媒介的传播速度快,所以有些专家对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作出研究,比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儿科专家SusanJohnson,总结了一些担心看电视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电视中的画面每5~6秒变化一次(在一些商业广告中画面变化得更快),使得大脑的高级思维活动区(额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加工这些图像。

(五)儿童传播中的信息质量

前面讲到信息的流量,其实信息传播时还要注意信息的质量问题。也就是说在儿童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要思考,什么样的信息对于儿童而言,具有最大的价值,简单地说,儿童喜欢接收什么样的内容?

1.课程论的视角

1971年,学者拉思提出了鉴别教育活动内在价值的12条标准。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认可了这些标准,将其作为遴选课程内容的标准[5]:

(1)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允许儿童在完成它的过程中作出其所了解的选择,并能对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作出反应,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2)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在学习情境中允许学生充当主动的角色而不是被动的角色,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3)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探究各种观念,探究智力过程的应用,或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4)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学生涉及实物教具(即真实的物体、材料与人工制品),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5)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够由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成功地完成,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6)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在一个新的背景下审查一种观念,一项对于智力活动的应用,或一个以前研究过的现存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7)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审查一些题目或问题,这些题目或问题是我们社会中的人们一般不去审查的,是典型地被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忽略了的,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8)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儿童与教员共同参与“冒险”——不是冒生命与肢体之险,而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冒险,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9)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改写、重温及完善他们已开始了的尝试,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0)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学生应用与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及准则,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1)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和别人分享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及活动结果的机会,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2)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与学生的表达目的密切相关,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以上12条标准的基础上,对于“什么样的信息传播活动对于儿童最有价值”进行思考,从而得出关于“信息质量”的相关答案。

2.传播学视角

笔者认为,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接近性。传播的信息尽量能够让儿童心理上感觉很亲近。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信息的接近性前提是传播主体对传播受体的接近,就如前面所述,两者要传播那些“共同经验范围”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近。

(2)异常性。很多研究表明,儿童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喜欢一些新鲜反常的事物。满足儿童的异常性,可以从信息的内容或者形式上去尝试,如果信息内容很平常,但是形式很特别,也可能引起儿童的兴趣。这就像是你面对一个挑食的小孩,你如何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呢,你可以尝试从食物的做法上变些花样,这样或许就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3)趣味性。成人可以考虑给儿童传递一些富有趣味的内容,来提高内容的质量。儿童对于趣味也是经常无法“免疫”的,儿童的天真使得他们总是能很轻易地开心。所以只要成人稍加用心,就能找到让儿童开心的东西。

(4)人情味。人情味是强调一些能够调动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内容,使得人们为之感动、惋惜、振奋,等等。儿童喜欢童话故事、喜欢动画片,就能看出儿童也是喜欢富有人情味的东西。作为成人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个特点,在他成长的合适时期,传播一些令其共鸣的内容,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比如有本书叫《故事知道怎么办》,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用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来调动起孩子的情感体验,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播。

(5)显著性。在信息质量上,成人还可以挖掘一些影响儿童的具有显著性的字词,笔者发现有些孩子对大便、棒棒糖、冰淇淋等字眼有着天生的兴趣。有一次,笔者在给一些孩子讲《是谁在我的头上嗯嗯》绘本,讲解中发现,孩子们对绘本里的故事并不具有浓厚兴趣,反而对大便很感兴趣,当然对小便也是一样。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说大便、棒棒糖或者冰淇淋等,孩子们对这些信息的重视程度会高很多,他们可能就会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你,期盼你继续讲下去。

注释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2](法)卢梭:《爱弥儿》,方卿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3](法)卢梭:《爱弥儿》,方卿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42—43页。

[4](法)卢梭:《爱弥儿》,方卿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5]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第四节 儿童传播中的信息加工

一、儿童的信息加工

有一次笔者和儿子外出旅游,两岁半的儿子问导游:“导游叔叔,我们接下来去哪儿玩啊?”导游见儿子可爱,故意说道:“不知道。”我在一旁听到,明白导游是在逗孩子玩。结果儿子信以为真,他很无奈地跟我说:“妈妈,导游叔叔不知道接下来去哪里玩。”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看出成人与儿童在信息加工上的不同。成人能听明白的事情,儿童不一定听得明白。那么,儿童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又是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认知系统的?如何使它们与自己的“思维地图”和以往接受的其他信息相适应和协调的?

同类推荐
  • 失踪的梅花K

    失踪的梅花K

    一个叫刘大头的同学丢了200元钱。谁偷了他的钱?最后有三名同学被神探小鹰锁定为怀疑对象。小鹰费尽周折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小偷。唉!玩会儿扑克吧,可是扑克却独独缺少梅花K。这张牌哪儿去了呢?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答案。嘿嘿,你抓紧时间看完了,你就会成为第二个。《失踪的梅花K》这个案件当然不能找局了,神探小鹰们的神奇出手,值得大家来点赞。
  • 谭旭东童话系列:长耳兔与陌生客

    谭旭东童话系列:长耳兔与陌生客

    《长耳兔与陌生客》是上海大学谭旭东教授的童话作品。这部童话集的内容,是借着长耳兔、红耳兔、小白兔、小熊阿多、熊一、熊二、熊三、小田鼠等小动物的经历,给孩子们讲安全、讲秩序、讲生活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如何应对陌生人、骗子和霸道的男孩子,怎样使用家里的厨具和电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为什么要遵守交通秩序,迷路了怎么办等等,教给孩子们以学习、工作、生活的能力。这部童话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 The Complete Chronicles of Narnia(7 Books)(英文朗读版)

    The Complete Chronicles of Narnia(7 Books)(英文朗读版)

    《纳尼亚传奇》系列作品对后世作家影响深远,包括《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都曾表示自己深受C·S·刘易斯作品的影响。随着《纳尼亚传奇》系列故事改编成电影,全世界更多观众和读者开始认识这部不朽的作品。穿梭在一个又一个的纳尼亚冒险故事中,这绝对是你一生难忘的神奇旅程……
  • 铁路边的孩子(《哈利·波特》作者的魔法启蒙读本)

    铁路边的孩子(《哈利·波特》作者的魔法启蒙读本)

    《铁路边的孩子》讲述了一个风雪的夜晚,父亲被抓走,鲍比—家的安宁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破坏了。母亲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伦敦,来到约克夏郡的乡下。
  • 满天飞沙:沙尘暴灾害的防范自救

    满天飞沙:沙尘暴灾害的防范自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成长过程中应受到各方面的特殊保护;同时,青少年自身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一些必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对于防范自然灾害来说,居安思危才能处变不惊,防患未然才能游刃有余。青少年必须学会自我保护,树立防范意识,知道防范的方法,逐步培养自我防范的能力。本书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常见的自然灾害的防范常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同学们如何面对突然的灾难,保持冷静、勇敢,及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热门推荐
  • 知人善任:狄仁杰

    知人善任:狄仁杰

    狄仁杰,字怀英,生于隋大业三年,即607年(一说生于唐贞观四年,即65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为唐时并州人。他是唐代杰出的宰相和政治家,他从政之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狄仁杰是唐代最负盛名的宰相,是一位对唐代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他的存在改变了唐朝的命运。并且他用自己的德行与作为,告诉后人他是一位百姓永远敬仰的英杰……
  • 尘封的扑街

    尘封的扑街

    此书名字、简介完全没有意义,中心思想就是主角如何如何强大,甚至能不能表现出来都不一定。PS:此书主角经历的角色和各种世界都是由作者创建的各个游戏角色、真实事件以及自我遐想出来的。所以,作者并不对主角“颜哭”经历的一切负全责。毕竟,现实比小说更科幻,对吧?——————————看的书多了,自然就心血来潮,想要把自己的世界写出来,闲暇时间写一写,不一定会检查错字。欢迎来发表意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琴箫之音

    琴箫之音

    箫声起,林微动,情难自禁。琴声断,狂风斩,少年可还在
  • 原来,有些爱早已深入骨髓

    原来,有些爱早已深入骨髓

    先说爱的先不爱,后说爱的不死心。如若可以重来,我希望我可以早点发现自己的心~
  • 奇妙那些小房间

    奇妙那些小房间

    物品,知识,喧嚣。放空时,等待指向标出现,或许,也不算什么成功吧。或许有时不开心,或许是因为什么重大失败。人生上,没有那可能延缓出现在迷途中的指向标,或许便忘掉吧。可借鉴的,不是那些有名有形的东西,那些帮不了你。或许很多东西无法借鉴,如是,仿佛一片杂乱,你始终不是别人。(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或许,是立场言论吧。如何学习的,为什么要学习的,至少指向标,还没有倒塌,还有思维,还有周边。如果指向标倒塌,依旧,没有离开现实,或许改变了立场,要花费更多时间去理解此时的立场。
  • 把日子摆上地摊

    把日子摆上地摊

    与“大款”相交则锱铢必较;与“小官”相交则自爱自尊;与百姓相交则有利他人。皮二,一卖菜老农,一古板又正直的劳动者,亦可称大丈夫!
  • 大秦真神

    大秦真神

    悠悠大秦,千年之前,天地大变,神人降临大秦。有人平步青云,有人落子成圣,但命运从来不会退让,能够杀死神灵的可能只有人皇。七雄的时代必定会被始皇帝终结。鸿鹄在田垄之间盘旋,大时代的到来,尺五手中的剑应该倒向何处,身下踩着的应该是何人的骸骨,命运到底在哪里?真神又是何物?
  • New Life

    New Life

    'I read a book one day, and my whole life was changed'. So begins "e;The New Life"e;, Orhan Pamuk's fabulous road novel about a young student who yearns for the life promised by a dangerously magical book. He falls in love, abandons his studies, turns his back on home and family, and embarks on restless bus trips through the provinces, in pursuit of an elusive vision. This is a wondrous odyssey, laying bare the rage of an arid heartland. In coffee houses with black-and-white TV sets, on buses where passengers ride watching B-movies on flickering screens, in wrecks along the highway, in paranoid fictions with spies as punctual as watches, the magic of Pamuk's creation comes alive.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