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6600000051

第51章 红色基因代代传(1)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许多革命者为民族解放奋不顾身,无力照顾自己的儿女,还有许多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在革命征途上,他们的儿女就成为了孤儿。

为了给世界革命者解除后顾之忧,1933年苏联政府在莫斯科以东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小城建立了一所特殊学校,就是伊万渃沃国际儿童院。这座三层高的红色砖房曾收留过85个国家2000多名儿童。来自中国的117名红色后代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不平凡的童年。

这些红色后代大多数或跟随父母,或由组织派人护送,秘密走中东铁路出境,来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2008年9月,笔者在北京寻访到了蔡妮的家。这是一处独门独户的四合院,院子里开满了绚丽的鲜花,83岁的蔡妮坐在藤椅上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蔡妮的家庭可谓非同寻常,堪称红色家族。她的奶奶葛键豪开一代先风,1919年底59岁的她携儿子蔡和森和女儿蔡畅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蔡妮的母亲向警予也随行其中。1920年,蔡和森与美貌的向警予在法国留学时结婚。蔡和森的母亲葛键豪对同在法国留学的李富春印象很好,认为李富春很有出息,她便支持女儿蔡畅与李富春处朋友。后来,蔡畅与李富春也在法国留学时结婚了。在葛键豪这位女中豪杰的引领和鼓励下,她的儿子蔡和森,儿媳向警予,还有女儿蔡畅,女婿李富春都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解放后,蔡畅成为新中国首任妇联主席,李富春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

蔡妮的父母都是中共党史上彪炳史册的翘楚人物,她的母亲向警予是中共中央第一位女中央委员,是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她的父亲蔡和森是毛泽东的同学和挚友,是中共蝉联五届的政治局委员,是党的“五大”“六大”政治局常委。

谈及母亲,83岁的蔡妮对笔者说:“我小时候的印象,母亲向警予长得非常漂亮,工作太忙了,很少能见到她,我幼年时生活在奶奶的身边。记得有一次,妈妈赶到长沙奶奶家,对奶奶说,让我带女儿睡一宿吧。妈妈搂着我,用手轻轻地拍着我,在妈妈好听的儿歌中,我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早晨我醒来时,听到了妈妈的呼吸,妈妈醒来后又将我抱在她的怀里亲吻了我的脸颊,然后又为我唱了两首悦耳动听的法国歌曲。我当时竟然有些羞涩,因为和妈妈在一起的机会太少了,对妈妈有些陌生。这次和妈妈在一起是我最难忘的甜蜜的记忆。”

“我妈妈在我3岁时,1925年去了苏联,是从上海坐船到大连,再坐火车到哈尔滨,走中东铁路从满洲里出境去了莫斯科,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了两年,1927年回国的。”

1928年,向警予不幸被捕,美丽而坚贞不屈的中共第一位女中央委员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年仅33岁。

母亲壮烈牺牲时,蔡妮只有6岁。

父亲蔡和森对永失母爱的蔡妮,关爱有加,他经常挤出时间看望照顾蔡妮生活的老母亲和女儿。每次到长沙,他都会特意给女儿带上一些好吃的和女儿喜欢的洋娃娃。

蔡和森曾经4次远赴苏联,他的行走路线都是从南方来到哈尔滨,接着坐中东铁路的火车到满洲里再出境赴莫斯科。

1929年秋天,在长沙奶奶的家里,蔡妮看到大人们都开始忙碌起来,奶奶为她赶制了好几件衣服,姑姑蔡畅还亲手为她织了一件橙黄色毛衣,蔡妮很高兴自己拥有了这么多好看的衣服,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爸爸要和她一起走,带她出远门。

蔡妮好奇地问奶奶和姑姑,出远门到底要走多远呢?

奶奶葛键豪和姑姑蔡畅不能明确告诉蔡妮走多远,要到什么地方,因为此行是秘密的。她们只是叮嘱蔡妮一路上要听爸爸的话,同时难免对只有7岁的蔡妮恋恋不舍。尤其是年逾花甲含辛茹苦常年照顾蔡妮的奶奶,明白和疼爱的孙女在此一别,意味着什么,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从头到脚细细地打量着朝夕相处的孙女,俯下身来轻轻地捧着蔡妮的笑脸看了又看,不知所以然的蔡妮有些纳闷地望着奶奶那充满慈爱和牵挂的眼睛,心想:这是为什么呀?

蔡妮对笔者说:“我在苏联学习和生活了24年,回国后,我第一个想看的人就是奶奶。姑姑蔡畅告诉我,奶奶没有等到孙女回来,已离开人世了。这时我明白了当年我和奶奶告别的时候,她为什么对我瞧个不停,看了又看啊。”

接着,蔡妮回忆了1929年的冬天,爸爸蔡和森提着一个小皮箱带着她一路北上的情景。蔡妮说:“我们从南方先是坐船,然后坐火车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还去照了相,父亲说要把我的照片寄回长沙,给奶奶和姑姑看。从哈尔滨又坐上火车走中东铁路到了一个寒冷的地方,那就是满洲里。满洲里风雪交加,冻得人连气都喘不过来,记得来了一个陌生的叔叔,就是交通员吧,带着我们在夜晚出境的,后来坐火车到了莫斯科。这一路的路程实在太漫长了,有半个多月吧,我都惊讶了,爸爸带我出远门,原来是去了另一个国家。”蔡和森此行去苏联,是党中央安排他到莫斯科治病,同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初到莫斯科,蔡和森被临时安置在联盟宾馆一个比较窄的房间,只是一张单人床,7岁的蔡妮和爸爸挤在一起睡,爸爸的呼吸和温度,让蔡妮禁不住想起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的那个夜晚。

蔡和森还带蔡妮到莫斯科公园游玩,爸爸牵着她的手,坐进了“过山车”的座椅里,并为她系好了安全带,笑着说:“女孩子也要学会勇敢和坚强。”蔡妮认真地点了点头说:“爸爸,你放心,我会做到的。”

清脆的铃声一响,“过山车”开始缓缓地启动,接着开始逐渐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高,到了最高处,几乎远离地面有5层楼的高度,悬在高空中稍停片刻,倏然间,猝不及防,猛地来了一个大翻转,坐在座椅的有人来了一个头朝下的大翻身,急速坠落,伴随着游人“啊,啊”的惊叫声,眨眼功夫,“过山车”已将人带入平地,然后又是急速上升,升高到空中。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周围的景致如万花筒般飞速变幻,这让蔡妮有些惊恐。

游戏结束后,下了“过山车”的蔡妮扑到爸爸的面前,她搂紧了爸爸有些瘦弱却高高的身体,内心逐渐平稳了下来。

爸爸牵着她的手问她:“怎么样,好玩吗?”蔡妮回答:“太好玩了,刚才是有些害怕,现在觉得还没玩够呢。”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人生不都是平坦的路,肯定会经历起起伏伏,曲折坎坷,人要学会勇敢和坚强。”蔡妮似乎明白了爸爸的叮嘱,她摇晃着爸爸的手说:“我记住了,不会忘记的。”

为了让女儿玩得高兴,在碧波荡漾的河水中,蔡和森带着蔡妮划船,坐在船上的蔡妮望着远处岸边那葱茏的绿树和蓝天飘浮的朵朵白云,想起了妈妈向警予曾经给自己唱过的法国歌曲,那歌声犹在耳畔,她还没有听过爸爸唱歌,于是,她就让爸爸给她唱首歌。

蔡和森一边划船,一边为女儿唱起了俄罗斯歌曲“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原野,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村庄……”铿锵洪亮、雄浑悦耳的男中音,在悠悠流淌的水面上回荡。歌声伴着划桨声,在水面上荡起了层层的涟漪,蔡妮禁不住为父亲动人的歌声鼓掌喝彩。她觉得自己被浓浓的父爱环绕,心旷神怡,陶醉不已。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需要工作和治病的蔡和森将女儿送进了莫尼诺国际儿童院。

1930年深秋的一天,秋风萧瑟,落叶飘零。

蔡和森踩着满地枯黄的落叶,来到国际儿童院,向8岁的女儿蔡妮告别,并与儿童院主任打招呼,要将蔡妮长期留在儿童院,请他们照看。

蔡和森看到天真活泼的女儿对儿童院已不陌生,开始学着用俄语和小朋友交流,并已融入了集体生活,感到很欣慰。蔡妮笑着对爸爸说:“我记住了,生活要学会勇敢和坚强。”蔡和森听了女儿说的这句话,高兴地笑了。临别前,蔡和森留给女儿蔡妮一张照片作为纪念,那是他在疗养院修养时穿一身白色的西装照的。

蔡妮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此一别,竟是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

蔡和森回国后不久,1931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壮烈牺牲。

蔡妮6岁时失去母亲,9岁时又失去父亲,从此她成了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孤儿。父亲牺牲后的她“长期无人认领,失去与亲人联系,只知道自己是中国人。”1933年,蔡妮在黑海古尔祖夫夏令营度假,恰好李立三也在。他一眼认出蔡妮是蔡和森、向警予的女儿,就把她抱在怀里,高兴地说道:“我是你父亲的战友,我认识你!”李立三把她父亲遇害的事告诉了她,并要她“长大后为父亲报仇”。蔡妮后来回忆说:“跟李立三的偶然相见,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李立三为我做了很多事,帮我跟国内亲人联系,我很感激他。后来是他送我进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在苏联莫斯科度过了24年的漫长岁月,蔡妮在莫斯科医学院毕业后于1953年回国,成为了一名新中国急需的优秀医务专家。

父亲蔡和森对女儿一再叮嘱的那句话,一直伴随着蔡妮的成长历程,在人生风雨的磨砺中,蔡妮渐渐地真正感悟到了父亲的叮嘱究竟意味着什么。

和蔡妮出国时的年龄一样,同样是7岁的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1928年5月下旬在母亲杨之华协助完成哈尔滨“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工作后,同母亲一道从哈尔滨坐中东铁路火车经满洲里出境远赴莫斯科。

党的“六大”结束后,瞿秋白出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留在了莫斯科,杨之华进入了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培训班学习。由于父母的工作学习非常繁忙,瞿独伊被送进了由苏联红色救济会组建的瓦斯基诺国际儿童院,后来转入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她在苏联学习和生活了近15年。

2009年10月,笔者在北京见到了瞿秋白的女儿,88岁的瞿独伊。经历了物换星移岁月沧桑,她依然珍藏着父亲瞿秋白当年寄给她的明信片。明信片正面是才华横溢擅长绘画的瞿秋白亲笔画的“勿忘我”的花束,一束“勿忘我”在几许绿叶的衬托下,开满了白色的花蕊,花很小,却很茂密,在空白处,依然有蹿出的花瓣在绽放,溢满了活力,透出了淡雅、别致、隽永、灵动的情趣。侧面是瞿秋白用中、俄文书写的文字:“送给独伊。爸、妈于1930年8月1日,克里米亚。”

随着岁月慢慢流转,明信片通体都有些泛黄。可是那束溢满了父亲深情厚爱的“勿忘我”,依然风情摇曳,栩栩如生。

当时在莫斯科的瞿秋白和杨立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定期地会去探望在国际儿童院生活的女儿。

在采访中,瞿独伊双手捧着异常珍贵的明信片,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她的讲述,让人看到了身为政治家、党的早期领袖瞿秋白作为父亲所表现的鲜为人知的极富温情的一面。

瞿独伊面带微笑地说:“我记得是在1929年冬天,地上铺满了厚厚的积雪,父亲把我放在雪橇里,他拖着雪橇跑,故意把雪橇拉得忽急忽慢,有时假装跑不动或摔一跤,用手蒙住脸装哭。这时我就喊妈妈:‘妈妈,我跌跤都不哭,爸爸跌一跤就哭,真娇气!’妈妈忍俊不禁地笑着说:‘孩子呀,爸爸是逗你玩呢。’于是大家拍手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回荡在天空中,似乎周围一切都在为我们幸福的一家而快乐。”

“父亲时常给我写信,而且每次都要在信上画一幅画,有山水画,有卡通画,还有漫画,画什么像什么,惟妙惟肖。有一次,他在明信片上画了一个大飞艇,还在旁边写道:‘你长大了,也要为中国建设这样的大飞艇。’父亲就是这样激励我要为将来建设祖国努力学好真本领。”

1930年秋天,因国内斗争的需要,瞿秋白和杨立华告别了已经9岁的瞿独伊,从苏联返回了中国。

此时的瞿独伊虽然远离了父母,可是她已经如鱼入湖般完全融入了国际儿童院的集体生活,不仅和中国而且和外国的小朋友都能和睦相处,成为亲密无间的小伙伴。

就在她快乐成长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将她充满玫瑰色的生活撞击得粉碎,让她少女的心灵猝然间颤抖不停。

在北京的家中,回忆到了最伤心的事,88岁的瞿独伊还是止不住伤感,她语调低沉地对笔者说:“我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经历的最刻骨铭心的一件事,是我永远失去了爱我的父亲。”

“那是1935年的一天,我正和儿童院的一批孩子在乌克兰的一座城市参观,苏兆征的儿子苏和清在附近的橱窗阅报栏里好像发现了什么新闻,他匆匆过来告诉我,让我到阅报亭那边去看一看。我忙过去浏览俄文报纸,忽然从《共青团真理报》看到了父亲瞿秋白牺牲的消息,我惊呆了,感觉天旋地转,两条腿软绵绵地不停抖动,站都站不稳了。苏和清还有别的同学赶紧过来扶住了我,我止不住失声痛哭起来,那一年我才13岁。”

在茫茫人海中,这些烈士的子女,如一叶叶脆弱不堪的小舟,共产国际、苏联政府和人民却赋予了他们大海般的博爱和深情,让他们扬起了希望的风帆,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和雨露,得以健康地成长。

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就陆续建起了孤儿院、幼儿园,来收养革命者的后代,为革命者解决后顾之忧。

1933年建立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从建筑规模、环境、设备和教学规划及布局上,都堪称很完美。

同类推荐
  • 王小波作品精选

    王小波作品精选

    集中了王小波的杂文和小说代表作。王小波是中国富有创造性的作家,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英。其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他的文字,是透明的也是朦胧的,是本份的也是狡猾的。迷宫一般的文字,可以让你想到博尔赫斯……总之,你可以读到无限的可能或者不可能、无限的确定或者不确定。
  • 感悟友情:不求回报的85个片段

    感悟友情:不求回报的85个片段

    感悟友情,真挚的友情从来是不求回报的,只记得一句,他是我的朋友。
  • 生命里的世外桃源

    生命里的世外桃源

    《生命里的世外桃源》是一本抒情的散文和随笔作品集,共7部分,分别是:淡泊,岁月静好;心灵独舞;阳光,温暖时光;榕树,亲情相融;沉思,感悟生命;奏响,生命强;素美,馨香几缕。
  • 都邑赋史论

    都邑赋史论

    都邑赋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中一类源远流长的重要体裁,一直不乏佳作,本书是对这一文学样式的深入研究,使得这种古典文体再次进入大众的阅读视野。
  • 朗读者系列(愿你慢慢长大+陪伴很长+和你一起变老+人生慢)

    朗读者系列(愿你慢慢长大+陪伴很长+和你一起变老+人生慢)

    央视大型情感节目《朗读者》在大江南北引起轰动,阅读和朗读成为全民追捧的风尚。朗读将人的感情和经典文字融合,给人情感上的共鸣和震撼。由凤凰联动隆重推出的“朗读者系列”强势来袭。“朗读者系列”共分为四本,分别是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和给长辈,除了收录著名作家的经典文字,对作者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也对文字所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还给读者提供了不少朗读的建议,让读者更立体地了解文字的内容,更顺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包含《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和你一起变老:给爱人朗读》、《人生慢:给自己朗读》、《让陪伴很长:给长辈朗读》。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凰图之悍妃天下

    凰图之悍妃天下

    ◆◇◆◇彪悍,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做事的风格。他,容若,是在战场上是所向披靡的彪悍。他,容若,是在皇帝面前冷言冷语的彪悍。他,容若,是在言语间令人无力还击的彪悍。他,容若,是十几年来为被人发现是女儿身的彪悍。——◆◇————◇◆————◆◇————◇◆——◆◇◆◇无力,是一种心酸的人生,是一种带着喜带着忧的阴晴不定。他,南宫夙延,是在面对容若只对自己冷言冷语时候的无力。他,南宫夙延,是在知道容若喜欢男人却不喜欢自己的无力。他,南宫夙延,是徘徊在对容若喜欢和放手之间纠结犯贱般的无力。他,南宫夙延,是在知道容若是女儿身却依旧对与她相关的一切无力。——◆◇————◇◆————◆◇————◇◆——◆◇◆◇他们之间纠纠缠缠,缠缠绵绵,绵绵甜甜。◆◇◆◇误会,小三,苦衷,分开,重逢,各种狗血各种雷人各种囧。◆◇◆◇看她如何让将军之魂退散,成为一代悍妃。——◆◇————◇◆————◆◇————◇◆——精彩内容抢先看,一睹为快【片段一】“他们太目中无人了。”南宫夙延握紧拳头看着前面发生的那一幕。“确实,他们太不把你放在眼里了,在你的地盘,他们还真是嚣张呢。”容若微笑的附和。“他们简直欺人太甚。”“嗯,害得我忍不住要出手了。”容若认真的说。“不妥,他们毕竟盟国的重臣,会伤了两国的和气。”作为皇帝,就算是让自己受气也不能让生灵涂炭。“我明白了。”容若一脸了解的点头。“嗯。”“那我出脚好了!”“……”敢情他就只听了一句不能出手!【片段二】金銮殿上——第一天——“容若呢?”“容若将军说他有伤在身,身体虚弱,无法上朝。”第二天——“容若呢?”“容若将军说他伤的太严重了,暂时还卧病在床,实在无法上朝。”第三天,第四天……一个月这么过去了,容若依旧还没有来上朝。容若不上朝说的是各种让人挑不出刺的理由。“他是伤的多严重?”南宫夙延咬牙,眉毛上挑:“告诉容若除非他死,否则明天上朝朕一定要看到他。”翌日——“容若呢?”南宫夙延看着原本应该站在容若的地方,依旧空空如也,不由的眯起眼睛问。“启禀皇上,容若将军现在在凤凰楼。”凤凰楼是京城最大,最门庭若市的妓院。“凤凰楼,很好!”南宫夙延微眯的眼睛里透出一丝丝危险的气息:“他到底把朕的话放哪里了?”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倾城妖魅:腹黑女王大人

    倾城妖魅:腹黑女王大人

    南宫璇作为赏金杀手,在最后一个任务中穿越到了一个玄妙的空间。在这里,她是至高无上的女王,面对内忧外患,她从容不迫一一破解,却解不开自身的情毒。她爱上那个为她解毒,助她报仇的男人。她周旋在阴谋和暗算中,只把后背留给他,却不想,最后遭到的是最爱人的最深伤害……“如果可能,我会选择,这辈子不爱你……
  • 代嫁宠妃不下堂

    代嫁宠妃不下堂

    她,是现代闻风丧胆的军区第一杀手,一枪夺人生死。他,是祁朝名震江湖的轩夜国将军,一战名扬天下。她,亦是现代的肚皮舞老师,魅人心神,夺人心魄。他,亦是祁朝腹黑的摄政王,冷静睿智,杀伐果断。当她以邻国公主的身份嫁到他的身边,他们的命运成了一个谜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九方无云

    九方无云

    简介就随便写一下算了,九方无云三魂失了两魂,七魄开始消散,就快要死的时候,兵主战神和南方鬼帝两位古神稳住了九方无云最后的命魂,同时也顶替了原本天魂地魂的位置,两位古神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九方无云也活了下来,而且开始变得特殊
  • 心理学与人生

    心理学与人生

    本书探讨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与心理学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生命中的每一个环节,将这些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却往往也是最本质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进行思考和解答。
  • 快穿之牧山加油

    快穿之牧山加油

    失恋了?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倒霉系统!逗比女生牧山被迫穿越,完成各种奇葩任务。穿成单身妈妈,暗卫都能忍,穿成日记本是个什么鬼?末世、女尊、种田、魔法、修仙、异能、恐怖、星际……要不要这么玩儿啊!会死人的!呜呜……且看平凡姑娘在各个世界完成任务的同时,升级变强吧!
  • 后三国演义

    后三国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黄金埋在河对岸

    黄金埋在河对岸

    故事中的小镇在民国初年叫曹六营子,中清铁路修建的时候,那里只剩一些坍塌的土坯房子,修铁道的“老伯代”(指苦力)曾在那里住过。铁路通车后,那个地方有了一个站点,一个丁宇型的俄式房子,黄色的墙,墨绿色的铁皮房顶。站长是地中海来的黑毛子,叫尤拉。与他同住的还有一个人高马大的白俄太太,棕麻似的头发,脸上还有不少雀斑。那个小站也叫八站。起初冷冷清清,只有一个货场和一些季节性的搬运工。到张宗昌镇守绥芬河那阵子,为筹军饷开了大烟禁,并且开展起边境贸易,曹六营子也跟着繁荣起来。一些种大烟的、淘金的,做各种各样买卖的人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