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33900000007

第7章 皇帝也疯狂(4)

崇祯十年(1637年),天下大旱,属于难以解释的天灾,喜欢下罪己诏的崇祯又下了一道“罪己诏”。这诏书哪是在自责,简直是在痛斥文武大臣:

“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便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奸慝可容。”接着,他分门别类,把地方督抚、勋臣贵戚、乡宦士绅、不肖官吏、积恶衙蠹等挨个骂了个遍,得出一结论:民不聊生,都是你们害的!不是我皇帝做得不好,而是你们没贯彻落实好我的英明决策。崇祯至死都是这样的态度,遗诏还认为“诸臣误我”,说什么“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如此自负的人,哪能真正认错改正呢?

自古君王不认错,他们都是自负的人。可往深了说,天下的事很多是君主专制政体造成的,不是皇帝个人对错决定的。皇帝为了维护一姓专制,杀戮权力威胁,大兴文字狱,由此带来血雨腥风;君主专制政体的权力自上而下授予,导致官僚集团唯上不体下,对上钻营奉承,对下横征暴敛残酷无情;还有皇帝错误决策带来的种种荒唐和浪费,供养皇室给国家财政造成的巨大压力,哪一项不是体制本身的问题?只是由皇帝出面认个错,至多道个歉,却不反思整个君主专制体制,更谈不上根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罪己诏往往只有空话,没有实际行动,或者问题揭露出来了,但改不了。光绪皇帝就在1901年的罪己诏中承认:“卧薪尝胆,徒托空言;理财自强,几成习套。”一个又一个朝代在哪里跌倒,又在哪里重新跌倒,重复同样的道路。古代政治也就陷入类似的低水平循环。这又是中国历史的一大悲哀。

罪己诏不仅不会反思君主专制体制,从本质上讲是要强化这个问题之源。它“小骂大帮忙”,用一份检讨书洗清皇帝的污点,还给皇帝披上了知错能改的光环,再次证明君主专制体制的清明、正确。

春秋秦穆公劳师远征,惨遭败绩,面对数万将士的牺牲下了“罪己诏”,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能保我子孙黎民”,“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意思是国家有危险,是我一个人的过错;国家安宁,也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他明显把君王个人摆在至高无上的救世主一般的高度,认为君王个人操纵国家大权和决策。《论语》记载周武王说过类似的名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老百姓生活的好坏,怎么就决定于你一个人呢?君王要决定普通百姓的生活,势必大权独揽,控制各种资源,把公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秦穆公等人下如此罪己诏,难道不是在重申君主大权神圣不可侵犯,为君主专制摇旗呐喊?这样的罪己诏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强化问题。

元朝皇统九年(1149年),雷电震坏寝殿,有火窜入皇帝的寝宫。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上天对皇帝不满的表示。在位的金熙宗决定下诏罪己。任何以皇帝名义刊行于世的文字,几乎都不是皇帝本人写的,包括诏书、御作甚至是遗诏,都是他人代笔的。同样,罪己诏也是大臣代笔的。翰林学士张钧就受命为金熙宗代拟罪己诏。张钧在诏书中写了一句之前皇帝罪己诏中常用的套话:“顾兹寡昧,眇予小子。”金熙宗看了,大怒,觉得这是“汉人托文字以詈主上”,立即将张钧拉出去砍头了。可见,皇帝本人全无检讨的真心,满脑子还是君权神授、国祚永久的想法。

所以,后人读史书,对皇帝的罪己诏一眼扫过就行,当不得真,更不要以为它能解决什么问题。

皇帝作秀

皇帝的话,是不能全信的。清朝乾隆皇帝下诏征集天下书籍,说是修《四库全书》用,希望天下人共襄盛举。当时的图书,尤其是为数不少的、并未公开发行的私人出版物,内容与清朝的意识形态和宣传口径不尽相同。特别是那些骂夷狄、讲夷夏大防的图书,还有那些念明朝的好、说清军暴行的图书,万一交给官府,惹来麻烦,怎么办?

为了消除大家的疑惑,乾隆皇帝专门下诏说:“文人著书立说,各抒所长,或传闻异辞,或纪载失实,固所不免。……兼收并蓄。……何必过于畏首畏尾耶!”在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尊重之余,乾隆还发誓:“朕办事光明正大,可以共信于天下,岂有下诏访求书籍,顾于书中寻摘瑕疵,罪及收藏之人乎?”总之一句话:大家放心地献书吧!

官民人等于是踊跃献书,各种图书纷纷汇聚到北京来。乾隆读到其中的异己和反清内容,勃然大怒,向作者、出版者和献书者,甚至是参与编辑、作序的人举起了屠刀,大开杀戒,掀起了“文字狱”的血腥大幕。对于明末清初的历史记录,乾隆尤其敏感,下令以此为线索,深挖细查,务必把对圣朝心怀不满、造谣攻击的隐蔽敌人一网打尽,决不手软。

踊跃献书的地区,迅速成了文字狱的重灾区。乾隆严令各省细查严打,改“献书”为“逼书”,并威胁:“复有隐匿存留,则是有意藏匿伪妄之书,日后别经发觉,其罪转不能逭,承办之督抚等亦难辞咎。”他把逼书发展成一项常态化的群众运动,要求各地“传集地保,令其逐户宣谕,无论全书废卷,俱令呈缴”。结果,地方官员宁严勿宽,“为查获行踪妄僻,诗句牢骚可疑之犯……谆饬各属,不论穷乡僻壤,庵堂歇店细加盘诘。”

一项“盛世修典”的文化工程变成了一场文化浩劫,一个公然宣称“光明正大”的政府行为变成了阴谋论的又一血淋淋的例子。乾隆朝成了古代文字狱最严密、最血腥恐怖的时期。

皇帝不可信的例子还很多。最著名的可能是王莽。王莽在篡位前,简直是道德完人。人类身上能找到的一切优点,似乎都闪耀在他的身上。难能可贵的是,离权力最近的王莽淡泊名利,每次都是在群臣和百姓的再三请求下才接受升迁的。王莽喜欢自比周公,常常为国事“惶惧不能食”,还发牢骚说自古贤臣多谗言,“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筲!”不料一年后,王莽就背弃誓言,废汉自立,建立了新朝。现在我们知道,王莽也好,乾隆也好,都是在作秀,在表演。似乎所有的帝王,都是作秀高手,都堪比表演艺术家。问题就来了:帝王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楚汉争霸时,刘邦从前线归来,沿途不断遇到告状的老百姓,告的都是主持后方事务的丞相萧何强买民田。告状的百姓有数千人之多,刘邦自然表现得义愤填膺,接下诉状,表示要严肃处理。那遇到萧何后,刘邦怎么处理呢?刘邦笑着对萧何说:“相国也学会盘剥百姓了。”把所有的诉状都交给萧何,说:“你看着办吧。”刘邦没有后续的处理,更没有惩罚萧何。萧何安然过关。事实上,萧何并非贪财枉法之人,反倒是他人提醒:“你总领后方,离灭族不远了。听说君王在前线几次谈起你,这是他担心你权倾关中。你何不多买田地,贪赃枉法激起民怨,以此自污?那样,君王才能安心授你大权。”萧何觉得有道理,才兼并百姓田地,激起开头一幕的。

在这里,我们发现刘邦和老百姓立场不同。老百姓关心自身权益,希望官员廉洁爱民;刘邦关心自身权力,很在乎官员们是否对自己构成威胁。萧何如果廉洁爱民,就会赢得百姓的赞誉与支持,反而挑动了刘邦敏感的权力神经。“自污”以后,萧何尽管惹得天怒人怨,但不再对刘邦构成威胁。对于这样的萧何,刘邦虽然向百姓表示要严肃处理,但不会动真格,也就笑着让他“自己看着办”。君民利益不同,立场不同,就是帝王们在百姓面前频繁作秀的原因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作秀是做给老百姓看的。政治体制内部的官员们,是没资格做观众的,必须自行领会帝王的苦心,不然就会自讨没趣。北宋初年,丞相赵普也有与萧何类似的处境,颇有贪财霸市的行径。御史中丞雷德骧弹劾赵普,说他强买百姓宅第,聚敛财贿,结果遭到宋太祖赵匡胤的怒叱:“鼎铛还有耳朵,你难道没听到赵普是我的社稷之臣吗?”赵匡胤拿起柱斧击折了雷德骧上腭的两颗牙齿,命左右把他拽出去,还要处以极刑。最后,雷德骧被从轻发落,罢官去职。

历史上,萧何有多次类似的“自污”,随着和刘邦搭档的时间越久、自己的官爵越高,萧何贪赃枉法的频率就越高。百姓多次告状,都到达刘邦手中。刘邦多次表态要“严办”,可萧何地位稳若泰山,得以善终。但有一次,萧何站错了立场,替老百姓说话,告诉刘邦:“长安地狭,皇家上林苑中多空地,浪费了也就浪费了,不如开放给老百姓营生。”刘邦大怒:“你是收了商人财物,要动皇家园林的主意吧!”为此,刘邦把萧何关押了好几天,直到有大臣求情才放出去。萧何吸取教训,放出来后不顾年迈体弱,光着脚就跑到刘邦面前承认错误(“徒跣入谢”)。刘邦不放弃任何作秀的机会,说:“相国为民请愿,我做了一回昏君。我之所以把相国关起来,是要让老百姓都知道我的过错。”(“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长此以往,体制内的人都明白帝王们在作秀表演,都三缄其口,不戳破,而且还要配合对方表演。比如曹魏末年,掌权的晋王司马昭想安排世子司马炎当官,需要走一下中正评品的手续。此事让中正官员很伤脑筋。给司马炎评几品,无须讨论,肯定是“上上”;伤脑筋的是如果全州只评司马炎一个上上品,未免太露骨,要找个绿叶来配。全州十二个郡的中正官共同计议,推举郑默出来“陪品”,衬托司马炎的聪明睿智。评定前,司马昭致书郑默之父郑袤,说:“小儿得厕贤子之流,愧有窃贤之累!”权臣如此表演,当时的士人和官场自然都要配合,连声称赞司马昭父子的贤明!

上行下效,皇帝作秀带动了底下官员的虚伪、无耻。既然以天子自居,高擎道德大旗的帝王都表里不一,嗜权如命,下面的人作秀和表演起来,就没有了道德压力。于是,官场风气大坏,表演艺术家们大行其道,表面上忠君爱国、兢兢业业、廉洁自律;实际上口是心非、男盗女娼、贪赃枉法。风平浪静之时,人人都是正人君子、贤臣良将;一旦危机来临,树倒猢狲散,懦夫遍地,叛徒辈出。风平浪静之时,朝野上下和睦,颂歌一片;一旦危机来临,王朝土崩瓦解,毁于旦夕之间。

明朝是政治体制高度发达的朝代,朝臣众多,以忠君报国自诩,以气节操守相激。可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之时,“衣冠介胄,叛降如云”。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20人。国子监生陈方策塘报中说:“我之文武诸僚及士庶人,恬于降附者,谓贼为王者之师,且旦晚一统也。”

明朝官员争先恐后地前往新的大顺政权吏政府报名请求录用,如明朝少詹事项煜“大言于众曰:大丈夫名节既不全,当立盖世功名如管仲、魏征可也”。给事中时敏声称:“天下将一统矣!”他赶往报名时吏政府大门已关闭,一时情急,敲门大呼“吾兵科时敏也!”才被放进去。吏部考功司郎中刘廷谏朝见时,新朝丞相牛金星说:“公老矣,须白了。”刘廷谏连忙分辩:“太师用我则须自然变黑,某未老也。”这才勉强被录用。明朝的首席大学士魏藻德被关押在一间小房里,还从窗户中对人说:“如愿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罢了,锁闭作何解?”史可法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说:“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

这的确是官僚集团的奇耻大辱,但这耻辱却是体制本身酿成的,根子在专制帝王那儿。

官从天降:皇帝选官的荒唐事

古代官场之中,谁上谁下,牵涉无数人的兴衰荣辱。一道圣旨,一封公文,乃至一则小道消息,都不知道要牵动多少人的神经。理论上,官员人事更关系到一方百姓的福祉,关系到王朝统治大局。于公于私都很重要的选官任职,在古代官场却相当随意、黑暗甚至荒唐。手持官员进退福祸大权的帝王们,在这方面闹出了诸多匪夷所思、令人捧腹的荒唐事。

无故得官

一切官员人事制度都是浮云,皇帝的意志是最关键的。皇帝想用谁就用谁,这是他的禁脔,用你不用你都没得商量。

一天,慈禧太后让翰林院提供有关江西情况的“内参”。当天值班的张履春就去汇报了。不管张履春汇报得怎么样,反正慈禧记下了“张履春”这个名字。第二天朝会,湖北武昌知府出缺,不等军机大臣推荐人选,慈禧随口说:“张履春可用。”军机大臣们面面相觑,都不晓得张履春是何方神圣?但老佛爷已经发话了,大臣们不好反驳。张履春就这样从七品的翰林编修,破格提拔为四品的知府。

张履春,草根出身,科举考试的名次不高,好不容易留在翰林院,当编修又不到两年,资历最浅。按资排辈也好,择贤选能也好,外放当官都轮不到他。差役来向张履春报喜的时候,张履春压根就不让进门。他说:“这是下人们来诈我的赏钱!这等好事比中头彩还难。”第二天上班,同僚们纷纷道贺、又见着了正式文书,张履春这才知道自己真中了头彩。

可怜张履春的顶头上司,四品的翰林院侍读翁斌孙,两个月后外放山西大同知府。翁斌孙出身常熟翁家,豪门才子,又在翰林院混了十几年了,这才谋得了一个知府,不过是平级调动,又是偏远、贫瘠的大同。想起张履春轻松到手的武昌知府,翁斌孙闹了好几天情绪,不愿去上任。

同类推荐
  •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是网络时代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本书从虚拟社会的概念、历史演进、特征出发,分析和梳理了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分析,重点阐述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特点和应对措施,以及对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理方式;同时,结合实践,研究了网络问政、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微博的“革命”、网络信息安全以及如何重塑领导干部网络形象及网络公关等问题,为领导干部提高虚拟社会管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帮助。
  • 道义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崛起战略

    道义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崛起战略

    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则通过借鉴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强调物质和观念结合的观念,发展出结合客观利益与领导者观念的二元论理论。该书汇集了阎学通教授近两三年内对国际秩序变革、中国外交发展、中美关系等议题的而观察与思考,是一部适合决策者、研究者和普通大众理解国际秩序基本问题与中国外交的学术读物。
  •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本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哲学、用哲学的重要论述,遵循从哲学之道到工作之术这一主线,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等核心内容、思维方式及工作方法,是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升工作能力非常实用的指导性读物。
  •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

    文化领导权思想是葛兰西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学说的核心,是葛兰西作为列宁逝世后最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是葛兰西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之一。本专著以文化领导权与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关系为切入点,系统地考察了文化领导权及其相关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同时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学、人学等多重维度上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和阐释。
热门推荐
  • 超星空时代

    超星空时代

    生命与希望是科幻永恒的命题。哪怕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也选择让地球流浪,选择新的希望。外星人即将降临,是敌是友?毁灭抵达,是逃离还是抵抗?
  • 凤凰缘起

    凤凰缘起

    身处21世纪的女大学生,因为一只古簪子,穿越到了他的身边,那个缘起的地方!好景不长,她被人污蔑成了妖女,被迫刺瞎了双眼!不久后敌国来犯,他率军出征,一走就是两年之久。凤凰被人下了毒,自知命不久矣,唯一能做的就是帮他守住他的国家以及他的天下。等他胜利归来之时,她却已经离开了!
  • 绝色医女:策乱江山

    绝色医女:策乱江山

    万历四十八年注定是神奇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将有三个皇帝!她的美貌惊心动魄举世无双,她的舞姿倾国倾城如彩蝶翩翩起舞,她奉师父之命潜伏在京城,周旋在各种各样的权贵之间,只为了帮太子顺利即位。他年轻有为满腔热血,家中世代忠良却成了让百姓厌恶的锦衣卫。火场中的惊鸿一瞥让他的心从此沦陷,他以为她是上天赐给他的礼物,却不知她只是一柄杀人的利器。生死相许的爱情最终能否跨越世俗的鸿沟!一次一次的性命相博,爱,究竟还剩下多少?
  • 上战不伐

    上战不伐

    看乱世枭雄争霸天下,一览英雄豪杰浮沉人世,鹿死谁手,且待我征战一番。
  • 变身之那些年我在女团混日子

    变身之那些年我在女团混日子

    sunny:“有人来打盘游戏吗?”西卡:“前女友是什么鬼?”某人:“我喜欢你!”西卡:“别以为表白就能糊弄过去,先说十遍听听,我们再谈前女友的事!”泰妍:“说,什么时候能不欺负我了,我是队长诶。”某人:“呵,队长,队长能当饭吃吗?”允儿:“不能,不过,小九呀,就不能不要把我当女孩子呀?”某人:“不是男孩子吗?”侑利:“西卡在,我就不说了。”西卡:“呀,我碍着你了吗?”帕尼:“不要吵了,我最萌,听我的。”孝渊:“你还最傻。”sunny:“有人来打盘游戏吗???很急诶!”秀英:“给我洗手,我要吃饭。”某真忙内:“欧尼们能不能不要再撒娇了,我才是忙内。”某前女友:“我看到你总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昨晚我又梦见你了。”某人:“……”以上对话都是假的!!!
  • 女主拥有败家系统

    女主拥有败家系统

    投食指南:1.快穿文2.拥有败家系统3.败家失败资金冻结24小时(前一刻挥金如土,下一刻穷的吃土!)4.完成任务,可抽奖一次(有时是负面技能)12章开始是第一个快穿世界,不喜欢前面可以直接跳到第十二章,进入快穿世界剧情。第一个世界:《毒舌总裁独宠小娇妻》进行中
  • 女主,我是你妹妹啊

    女主,我是你妹妹啊

    夏璃一觉醒来换了个身子,这小小的手小小的jiojio,本以为未来可期,一不留神变成了个小萝莉,一朝回到解放前...这过着过着怎么那么不对劲呢?怎么感觉这名字那么熟悉,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剧情,还有那个熟悉的名字...她一个五美四好的青年,居然成为了书中那个无恶不作的女主她妹..这回真是成了你妹了,啊!扬天长啸女主,高抬贵手,我是你妹妹啊.....正经男女主版:秦砚:皱眉,我才是正经男主为什么都不让我出现。夏璃:摸摸头,你在原著里面只是个背景板,乖。秦砚:有我这么强势的背景板吗,勾唇夏璃:很厉害吗?挑眉秦砚:你觉得呢?眼神注视着纤细的腰身夏璃:你说的对乖巧乖巧摸摸腰板,实在是直不起来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万古之王

    万古之王

    平民少年罗天,身怀绝世之资,却被误认为废脉者。偶得无上天书,开启至强神脉,修造化神诀,一飞冲天,震烁万古。从世俗底层,到万界诸天,横压当世天骄,纵横万千宗门,睥睨神话万族,成就不朽不灭永恒超脱的万古至尊之王!①本书是天才流,非废材流②已完本《主宰之王》、《仙鸿路》等作品,品质有保证。
  • 明代神魔小说·后西游记(上)

    明代神魔小说·后西游记(上)

    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三大续书之一,全书共四十回,影响虽不如《西游记》,但在针砭时弊、笑骂文采方面颇与《西游记》相比肩。讲述了因当年唐僧所取经文晦涩难懂,遂由唐半偈二度西行,求取佛经真解的故事。唐半偈先后收服了花果山灵石孕化的二世石猴孙小圣,并在小圣的帮助下收服上古驮负河图出水的龙马以及猪一戒、沙河忍者龟沙弥。而后,师徒四人西行,一路先是打败哼哈二将,后又大战媚阴和尚,之后,凿通阴阳二气、大战文明天王,夺回“春秋笔”……取经之路,可谓艰险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