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33900000019

第19章 古代的官不好当(7)

其次,官员们能脱去官服,却难以褪去官威、官风。古代衙门讲究官威官风,官员们身上总有那么一股异于常人的仪态、作派和风格。品级越高的官员,身居高位时间长了,那种特殊的味道就更浓。它与身份和权力有关,与穿戴无关。比如清朝的康熙、乾隆祖孙两个皇帝都喜欢出巡,而且都标榜自己曾经微服私访、惩恶扬善。不过史书上记载他俩出巡,虽然没穿龙袍,没有盛大仪仗,不搞锣鼓喧天那一套,但也是随侍成群、威风八面,根本算不上什么“微服私访”。再具体到长麟,他姓爱新觉罗,虽然不是皇室嫡系,但也是远支宗室,又官居巡抚一职,言谈举止自然和普通老百姓不同。像他这样的高官即便穿上了便服,走在大街上也会让人觉得怪怪的。

总之,官员微服私访,在大街小巷、乡间地头会显得格格不入,不正常。而他们要调查的信息、侦讯的案情,甚至查询当地父母官的劣迹,都涉及具体的个人、牵涉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人普遍内敛谨慎,断然不会对陌生人透露可能对自己带来不良后果的信息。因此,官员很难从知情人口中得到有用的信息。这还不是更糟的。他很可能得到的是干扰信息,甚至是错误信息。

清代纪晓岚就在《阅微草堂笔记》里通过故事表达了对微服私访效果的怀疑:乾隆年间,著名循吏明恕任太平知府,喜欢微服私访查疑案。一次,他乔装打扮到乡间查访一个案子。经过一座小庙时,庙里的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迎接,口称:“知府大人驾到有失远迎。”明恕大惊,问:“你怎么知道我是知府?”和尚笑道:“知府大人不认识一府之人,但一府之内,谁不认识知府大人?”明恕问:“你知道我为什么来吗?”和尚说:“还不是为了某人某案?”明恕再次大吃一惊:“你怎么都知道啊?”老和尚跪下磕头请罪,说:“我今天就是为了这个案子才在此等候大人的。大人为官清正廉洁,就是太喜欢微服查访了。即使是小民,谁没有亲戚朋友?谁没有恩怨情仇?大家知道大人喜欢私访,就请亲戚朋友故意等候在路旁,见了大人就装作不认识,讲一些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话。大人遇到原告一方的,自然听到许多原告的好话和被告的坏话,反之亦然。如果大人碰巧遇到当事人的仇人,就不会听到好话;如果遇到当事人的恩人,又查访到完全相反的信息。如此查访,能够得到事实真相吗?”明恕听后,默然而归,第二天派人送礼酬谢老和尚。想不到庙里的小和尚说,师傅说“我心事已了”,昨晚就圆寂了。

纪晓岚讲的故事是虚的,却道出了实情。官员私访的接触面有多大,持续时间又有多久?他接触到的信息是有限的、片面的,譬如查案子,遇到的原告的亲友必然帮原告讲话,查访到被告的亲友必然帮被告讲话。同时,官员很容易被查访对象辨认出真实身份,相关的利益攸关者必然要想方设法将自己一方的利益诉求、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说辞强加给私访的官员。因此,官员微服的确能查访到信息,但是不是实情就很难说了。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坚持认为微服私访可以帮助官员接触到真相。一些衙门和高官遇到疑难问题之时,也常常派出官员四处暗中查访。比如清朝后期,大批候补官员最常见的工作,就是受“差遣”或者“委派”去查访具体政务。某地衙门钱粮出现了亏空,账实不符;某件案子久拖不决,案情曲折,这些官员就常常脱去官服,乔装到目的地查访。遗憾的是,这类做法成少败多,大多数以失败告终。事实上,查访官员也知道微服私访没有效果。往往是,官员穿上便服刚走出衙门,要查访的对象和衙门就知道了他的行踪,开始布置“接待”工作了。清末,候补知县李阳谷奉四川总督黄宗汉之命,前往合州私访一件命案的真相。李阳谷装作商人模样,挤在客船上来到合州,刚登岸就看到两个人拿着名帖前来迎接。见到李阳谷,他俩跪地禀告:“李大老爷,道台大人命小的在此久候,大老爷何来迟也?”李阳谷惊问:“我是商人,与官场素不相识,你们认错人了吧?”其中一个仆人笑道:“李胡子李大老爷(李阳谷多须,故有李胡子之名),何人不知?这次来,难道不是奉总督大人的命令查访合州命案的?此事不忙,大人请先入道台衙门小住。”事已至此,李阳谷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是李阳谷,这次来此收私债,故不敢以真名告人,并不想叨扰官府。”迎接的两个人见李阳谷承认了,强行带他进入道台衙门“小住”。地方官员恭恭敬敬地接待李阳谷,好酒好菜好言好语伺候着。虽然李阳谷坚持不告知真实目的,但合州官员心知肚明,也不戳破,只是殷勤招待、轮番宴请,让李阳谷“多住几天”。李阳谷不得已在官署中住了好几天后,坚持要走。合州官员不再挽留,对李阳谷摊牌:“你的事,我等早就知道了,何必讳言?这里有三千两银子权当孝敬。”李阳谷无话可说,银子不要,可案子也没法查了,当即告辞回成都。李阳谷这样的官员,还算是好的,一来是有心要查访实情,二来是没有借机吃拿卡要。同时期的许多官员,将微服私访的任务当做以权谋私的事由,在查访地好吃好喝,吃了原告再吃被告,最后拍拍屁股走人。这样的“微服私访”,完全背离了沟通官民、惩恶扬善的初衷,成了官员依托民意搞腐败的工具。

无奈的是,古代中国官民隔阂日深,百姓对官场腐败积怨甚重,热切盼望着有青天大老爷微服私访,荡涤身边的黑暗和腐败现象。百姓对微服私访的追捧,就一直持续下来。有少数官员就号准百姓的喜好,摆出微服私访的架势,沽名钓誉。翻看史书,不少贪官污吏,乃至大奸大恶之人,比如隋末的王世充,都有过类似的举动。这股追捧微服私访的民意,本质是对人治的呼唤,希望政府官员能够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将个人的幸福与否建立在能否遇到一位好官的基础上。这可能比官员得不到真实的信息更加危险。

既然不能对微服私访寄托太高的希望,那么如何才能解决上下信息不畅的难题呢?官员如何才能了解实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纪晓岚在明恕的故事之后,指出审案的关键是“虚心研察”,“信人信己,皆非也”。官员对微服私访获得的信息、证据,有着天然的信任,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意见,这时候再要采信其他证据,难度就比较大。所以,官员要“虚心”,摒除成见,不存任何偏见,仔细研读资料,推敲信息,做出选择。

元朝名臣张养浩认为,审案的关键是“虚心诘问”疑犯。他写道:“狱问初情,人之常言也。盖狱之初发,犯者不暇藻饰,问者不暇锻炼,其情必真而易见,威以临之,虚心以诘之,十得七八矣。少萌姑息,则其劳将有百倍厥初者。故片言折狱,圣人惟与乎子路,其难可知矣。”清代袁守定说得更形象:“凡审词讼,必胸中打扫洁净,空空洞洞,不豫立一见,不豫著一物,祗细问详求,其情自得。若先有依傍之道,豫存是非之心,先入为主,率尔劈断,自矜其明,转致误也。”推而广之,只要官员将心中“打扫干净”,办事不偏不倚,就能最大限度杜绝冤假错案和糊涂政务的发生。

有一种观点,承认微服私访在信息获取方面效果非常有限,但认为它可以让官员多接地气、多接触风土民情,密切官民联系,所以认为微服私访是可取的。的确,官员不能老坐在衙门里,要密切联系百姓。但密切官民联系的方法有很多,不必要时常微服私访走街串巷。天天把调查研究挂在嘴边的人,不一定是了解实情的人;时常把百姓疾苦挂在嘴边的人,不一定是真心挂念百姓的人。真正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官员,是“虚心”把百姓请进心里、留在心底的人。绝大多数古代官员都不是从小在安乐窝里长大的,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当官之前,他们就是百姓,而且做过几十年的百姓,还有很多依然是百姓的亲戚朋友。只要他不自离于百姓群体之外,不搞特殊化,古代官员和百姓的联系是难以割断的,也就不必借助私访之类的举动来密切官民关系。

总之,清官贤吏不一定微服私访,微服私访的也不一定是好官。有为民办事、做好官的心,远比搞微服私访的花架子重要。

钦差大臣有用吗?

古代皇帝派遣大臣出外办事,有的时候是查办大事要案,有的时候是办理御驾不方便亲力亲为的事情。这些大臣在元朝以前被称为“使者”或“天使”,明清则被称为“钦差大臣”或“钦使”。钦,意为皇帝,钦差即是皇帝差遣的意思。元朝以前派遣使者的频率不高,明清则钦使四出,“替天巡狩”,“钦差大臣”逐渐成了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

钦差大臣最大的理论优势是突破现有体制束缚,能够做到专事专办、特事特办。在古代,皇帝一般派钦差去查办大案要案,比如封疆大吏的贪污腐败、地方疑难大案等等;或者处理突发事件,比如镇压地方骚乱与反叛、重大工程建设、抢险赈灾等等。不论哪种情况,都是最高统治者对现有机制和人员失去了信任,所以才要加派钦差大臣处理。

那么,钦差大臣的实际功效如何呢?

钦差大臣发挥功效的关键是突破既有束缚。这就要求钦差的派遣、办差做到独立、保密、公平、公正等等。比如,清朝处理地方大案,派往甲地的钦差往往公开宣布派往乙地;具体事由常常语焉不详,防止相关人员揣测圣意,预作准备。

乾隆后期,山东巡抚国泰被弹劾贪腐。乾隆命令和珅、钱沣等人为钦差,赴山东核实情况。钱沣知道国泰在京城耳目众多,为避免消息提前泄露,钱沣派人盯死北京前往山东的交通要道,把通风报信的可疑分子一概拿下。这么做,就是为了保密。即便如此,国泰还是提前得到了消息,做好了迎接钦差大臣的“准备”。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清朝地方官员,“大凡在外省做督、抚的人,里头军机大臣上,如果有人关切,自然是极好的事,即使没有,什么达拉密章京,就是所称为小军机的那帮人,总得结交一两位,每年馈送些炭敬、冰敬,凡事预先关照,便是有了防备了。”原来,官僚体系盘根错节。地方官是庞大官僚群体中的一员,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想对他们封死消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钦差大臣到地方,听到的全是忠君报国、清廉奉公的话,看到的都是欣欣向荣、干净整洁的内容。一切都千篇一律地和朝廷保持高度一致。地方官员殷勤接待,宾主觥筹交错,各取所需。最后,钦差大臣无不满载而归。清代官员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记载他在山西当官的时候,每次有钦差大臣到山西办事,都由太原知府出面,向山西的官库预先领取“办公银”两万两用来接待。钦差走后,根据实际花费摊派到山西各个州县,每次都在三五万两银子左右。这么多的银子,除了钦差大臣一行人在山西的吃喝玩乐之外,就是给钦差大臣的贿赂。钦差大臣都不直接收受贿赂,山西省直接把银子送到钦差在北京的家里。

同样,钦差大臣也是官僚体系中的一分子,不可能脱离庞大的关系网络,不可能置现有的游戏规则于不顾。他们不可能真正做到独立办事、公平办差。比如,上述国泰案中,给国泰通风报信的恰恰是同为钦差大臣的和珅。到了山东后,和珅也是敷衍了事,配合国泰一心把违法乱纪行为掩盖过去。

和珅是个“明白人”,知道钦差大臣再公平公正,再雷厉风行,也是现行体制的“消防队员”而已。他们对处理的问题,治标不治本。国泰贪腐,查办了国泰,难免会出现第二个国泰。只有消灭产生国泰的制度土壤,才能真正杜绝新的腐败分子出现。遗憾的是,钦差大臣没有查办制度的权力,只能查办官员,而且是皇帝指定范围的官员。相信古代的多数钦差大臣,都与和珅一样是明白人,对钦差大臣的功效有清晰的认识,自己都对根治问题不抱希望。据张集馨记载,当时有查办地方大案的钦差大臣,根本不去事发州县,也不提审人犯,只是在官邸中织帽子而已,时间一到就回京交差。

清末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中,有个京官突然被指定为钦差大臣,吃惊且茫然,赶紧打听这事儿的幕后内容:

这趟差使原是上头有意照应他,说:“某人当差谨慎,在里头苦了这多少年,如今派了他去,也好叫他捞回两个。”等到圣旨一下,还未请训,他先到老公(指太监)屋里,打听上头派他这个差使是个什么意思。

老公鼻子里扑哧一笑道:“现在还有难办的事情吗?佛爷早有话:‘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但是御史不说,我也装做糊涂罢了。就是御史参过,派了大臣查过,办掉几个人,还不是这么一件事。前者已去,后者又来,真正能够惩一儆百吗?’这才是明鉴万里呢!你如今到浙江,事情虽然不好办,我教给你一个好法子,叫做‘只拉弓,不放箭’:一来不辜负佛爷栽培你的这番恩典;二来落个好名声,省得背后人家咒骂;三来你自己也落得实惠。你如今也有了岁数了,少爷又多,上头有恩典给你,还不趁此捞回两个吗?”正钦差听了,别的还不在意,倒于这个“只拉弓,不放箭”两句话,着实心领神会。

这段情节清楚地表明,晚清社会把出任钦差视为最高统治者的“恩典”,是“上头有意照应”。就此推演,后人完全可以把钦差办差视为“体制内的重新分肥”制度。

同类推荐
  • 两岸关系的法学思考

    两岸关系的法学思考

    本书分为四个专题:台湾问题的宪法学思考,从宪法学的角度思考台湾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对《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目的、特点、法理基础进行分析,探讨宪法资源在两岸关系中的运用,并对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台工作的理论创新进行论述;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法律机制,分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以及法律机制的构建方法和主要内容,提出并论证“两岸法制”的概念,并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两岸交往机制、行政机关合作机制、海洋权益保障、投资权益保障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海峡两岸和平协议研究,研究和平协议的性质、基本原则和主体等关键问题,和平协议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台湾地区法律制度研究。
  • 中苏外交档案解密

    中苏外交档案解密

    纪录片《中苏外交档案解密》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后,受到观众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中苏关系对中国当代历史的影响非常重要,本书的出版,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并被多家媒体关注。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等专家也为此书写了推荐。”
  •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2015年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题为《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的重要演讲。
  •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策访问中国并决定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毛泽东会见了他,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它改变了中美关系长达20年的对立与隔绝,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本书充分利用已经解密的中美两国最新档案和多渠道获取的珍贵照片,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历史。翔实深度地再现了毛主席战胜重病以惊人毅力会见尼克松、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密访北京、中美密建巴黎渠道、敌对势力图谋击落尼克松访华专机、周恩来智斗基辛格等起伏跌宕的历史细节。既有上层决策的罕见内幕,又有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视野开阔,内蕴丰厚,丰富可读,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 聚焦中国新改革

    聚焦中国新改革

    本书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全面深化改革的不同领域深度解读中国新一轮改革,既有部委访谈,又有媒体评论和专家解读,是全体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理论参考。
热门推荐
  • 如意娘子碗里来

    如意娘子碗里来

    嗜血如麻,杀人杀牲口都不眨眼的屠夫大人迎娶了东村一支花!两头肥猪做聘礼,可美坏了丈母娘~小娘子娇娇嫩嫩水水灵灵真真成了屠夫大人的心头肉~,要星星摘星星要月亮摘月亮~,可是这美娘子,似乎哪里不对劲?“王屠户,你家娘子烧了县太爷的房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His Dog

    His Dog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缘画师,一笔成仙

    天缘画师,一笔成仙

    曾言曰:昔有美人,日画一皮,千金难求。所谓画皮师者。
  • 著名企业求职面试指南

    著名企业求职面试指南

    本书以企业招聘为出发点,立足求职者能力素质的培养,从面试例题、面试技巧、面试经验等多个方面展开剖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面试的诸多事项,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准备踏上求职之路的应届毕业生和准备向不熟悉的行业领域跳槽的求职者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书中不仅涉及了国内中小企业常见的面试案例,还对一些知名企业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讲解,对金融类岗位、管理类岗位、销售类岗位等许多职位进行了重点剖析。全书案例生动、技巧实用、紧扣现实、着眼未来,用人力资源的现代化理念为求职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事业巅峰的大门。
  • 祸水:妖颜惑君

    祸水:妖颜惑君

    她,刚穿越成富家千金,却遭受变身为妖的境遇。他,翩翩公子,遭遇家破人亡之变故,为求报仇不计任何代价,甚至包括送她入虎口。他,当今天子,遭遇丧后之痛,独宠于它,竟是借物思人。误食异果,她由花季少女变幻成妖物,从此她踏上寻找还原之路。据闻冷无尘是有名的怪医,专治怪病,却从无人能活着被他治好,但她还是决定去寻找。怪只怪,她太过可爱,太过异常,沦为宠物。他虽待她好,但她不甘只是宠物一只,想尽办法逃出去寻访冷无尘。不知是不是上天的捉弄,她千辛万苦寻找的人竟然一直就在她的身边。怪医的治疗规则,她是否也将遵守?
  • 闪电寻心·女巫的秘密

    闪电寻心·女巫的秘密

    原本守望在金色麦田里的、没有生命的稻草人,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被一道闪电击中了,它由此获得了生命。老猴子阿西给他取名闪电。在与猴子的相处中,闪电意识到自己缺少一颗心,生命并不完整,因此踏上寻心之旅。随着稻草人的找寻,闪电在寻找心的旅途中,路过了森林、橡树农场、樱花庄园、噬魂谷、翡翠王国、魔法森林,结识了猴子阿西、失去妈妈的小狐狸小绒球、寻找妈妈的小男孩诺奇、找寻主人的精灵嗡嗡、被继母卖掉的女孩米雪等各种各样的好朋友,不仅收获了友情,还懂得了在勇气和担当。
  • 快穿之踹翻这碗狗粮

    快穿之踹翻这碗狗粮

    【扒一扒那些年宿主的丰功伟绩。】#怼人不带重复的##笑着调戏一群丧尸##骗上古神兽吃土##妖女荣登武林盟主宝座##在生存游戏中创下新记录##打遍天下无敌手#……【嗷,对了,偷偷告诉你一个秘密,宿主曾经被虐得很惨……对不起宿主,本统知道错了,别打了!(;???Д??`)】【记得带上瓜子,围观宿主打架吖。】~【1v1,成长型女主,越来越强~】#踹翻过期狗粮,递上新鲜狗粮#
  • 或许你选择了理想

    或许你选择了理想

    你一夜无眠。在柔软的席梦思床上,你显得心事重重,烦躁不安。你很想安静地睡实,让一切都平静下来,就像完成了一项不足为奇的采访任务一样。你不断地提醒自己,虽然身处大山深处,却是住在县城里的宾馆,威临宾馆。但恰恰是威临这两个字让你找不到丝毫舒适安逸的感觉。威临的意思无非是君威降临。它标志着正统对反叛,文明对蛮荒的征服。朦胧中,你似乎看到了几百年前的一个场景,一队雄壮的士兵行进在古老的山寨中,他们身上的铁甲在惨白的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染满征尘的旌旗在凛冽的山风中猎猎招展。那些衣衫褴褛的山民围观着奏凯而还的队伍。他们面无表情,冷眼旁观。队伍终于渐行渐远。山民们也逶迤散去。
  • 打造神话新世界

    打造神话新世界

    开发神话世界,关爱神明生活。看着嫦娥雅典娜玉藻前在新时代里找到生活的方向,沈初露出了老父亲一样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