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75400000003

第3章 国内求学(3)

“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浪潮也冲进了“三农”校园。在这股浪潮中,朱蕴山通过旅外同乡和芜湖科学图书社购进了不少进步书刊,如《新青年》、《新潮》、《独秀文存》、《唯物论基础知识》、《共产主义A、B、C》、《赤都心史》、《俄乡记程》等。他还在校内组织了“读书会”,组织师生学习进步书刊,宣传马列主义,主张“以俄为师”。国文教员钱杏邨②在课堂上公开宣传十月革命,介绍列宁、高尔基、陈独秀、***、鲁迅等人的革命事迹和文章,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王明于1920年下半年,作为“三农”第二届学生,考入“三农”学习。同班同学有王逸常、桂尊夏、桂尊秋等人。他们非常要好,还曾“调兰谱”。③

王明由高小步入“三农”,开始并不了解“三农”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农业专业的意义,但进步的校园环境很快使王明受到熏陶。入学不久,王明写了一首白话诗,题为《进三农》:

(一)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走出去,

孔子骂他是个小糊涂。

(二)

我今进三农,学农又学圃,

可是我家贫无立锥土。

试问英雄何地可用武?

纵然学了圃和农,

也只象无米难炊之巧妇。

(三)

祖母娘家穷务农,

母亲娘家只有小块圃。

从小到今亲眼见,

两家生活何其苦!

吃不饱来穿不暖,

房子破了没钱补。

(四)

有人说:发展农业能救国,

有人说:发展商业才不落伍。

有人说:发展科学教育与实业,

我国再不受人侮。

倘真农业能救国,

我愿为农又为圃。

王明班级的国文教员就是钱杏邨。钱杏邨渊博的学识、进步的思想对王明的成长起了一定作用。有一次,钱杏邨以《我的家乡》为题,让学生们写一篇作文。王明以及同班同学王逸常、桂尊夏、桂尊秋等人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其中桂尊秋的作文,以深厚的感情写出了家乡农民由于受压迫而发出愤怒和反抗的情景。钱杏邨看后大加赞扬,他在评语中写道:“是血泪的文章,是呼吁的作品,是战斗的檄文,思想和艺术都有立为吴山第一峰之慨。”并将此作文和批语抄在墙报上供同学们阅读。

“五四”运动以后,“三农”也成立了各种进步社团,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在朱蕴山、桂月峰等指导下,“三农”成立了学生自治会、读书会,办起了平民夜校,还深入社会,组织了六安农会,号召农民争取实现“永佃权”和“耕者有其田”。1920年秋天,学校组织了爱国剧社,在六安县公演了话剧(当地群众称之为文明戏)《朝鲜亡国惨史》、《不平鸣》、《新家庭》等。这些剧目都由“三农”师生们自导自演,在六安县开创了上演现代戏之先例,引起了群众的极大兴趣,纷纷前来观看。

王明看后写了一首题为《前覆后戒》的五言律诗:

印度遭英灭,朝鲜被日吞。

人民作犬马,财富任牺牲。

祖国睡狮弱,帝强饿虎狰。

同胞快觉醒,奋战以图存!

王明在“三农”时专心读书、成绩优异。“三农”的国文课不同于私塾中的旧式八股文,这里既要求学生会写文言文,又要求学生能作白话文。钱杏邨老师在国文课教学中,反对尊孔读经,积极倡导白话文。王明由于在志诚小学期间,在詹谷堂教育下学过写白话文,所以在“三农”期间的国文课成绩很优异。

据同班同学王逸常回忆:

“我与陈绍禹都是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当时老师批改的作文本,每次都按写作的好坏次序发放,最好的放第一本。每次发放的第一本不是我的,就是陈绍禹的。凡写文言文时,往往我是第一本,凡写白话文时,陈绍禹往往是第一本。他的白话文写得很生动。”

“三农”作为新式学校,开设了英文课和理科、农科等私塾中没有的学科。这对王明而言虽然学来有些吃力,但他以极大的兴趣去攻读这些学科,特别是英文。王明学外语的自然条件并不算好,但他肯读,肯背,所以进步很快。

王逸常回忆说:“陈绍禹舌胎突突的,学习外语自然条件不好,可是他肯读,常常反复地练,所以,英文也学得不错。”

王明后来到苏联后,俄语学习的快,这与他在“三农”的英语基础及其学外语肯花力气是分不开的。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曾经总结过一条人才成长的规律:“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王明作为对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学习是刻苦用功的。假期是学生的天堂,但寒暑假对于王明,倒像是改换学习地点的学期延长。在“三农”期间,王明的假期也主要是在学习中度过的。

据他的妹妹王营回忆:“上中学及大学后,由于科目多,学习就更忙了。每年放寒暑假后,他要带一些同学到家里来,父母就专门为他准备一间房子,让他和同学一起学习。他们经常十几人一起,上午看书,下午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于学习努力,绍禹的成绩一直是很好的。即使有时某门功课差些,他也会认真去找原因,花更多时间去学习,直到学好。他还注意劳逸结合,在学习之余,总爱约几个同学一起到城外去钓鱼,轻松一下。”“三农”的新潮思想和民主空气,对王明的思想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在校园内王明还只是一个认真学习的普通学生,回到家中,王明也可以算是一位激进的反封建斗士了。

“当时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妇女都要缠脚。绍禹在六安读书回家时,就不准我们缠脚。他每天起得早,只要看见谁缠了脚布,不管脏不脏,一概要扯掉。开始大家有点想不通,所以扯掉又包上。绍禹就多次给妈妈及姐妹做工作,说明缠脚的害处,大家觉得对。以后姑姑和我们姐妹几个就没有再缠脚了。绍禹还反对我们扎耳朵、吊耳环,总是把姐妹耳环的线剪断。”

不过,在“三农”学习时的王明虽然也参加了一系列进步学生运动,但他基本上以学习为主,只是学生运动中的普通一员,而且有时还落到了学生运动的后面。

下列三件事,可见王明当时的思想和活动状况:

一是参加抵制日货运动。

“三农”是皖西新文化运动的火种。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刚刚成立两个多月的“三农”,“三农”就沸腾了。在校长沈子修、学监桂月峰、文读朱蕴山的支持与指导下,“三农”学生联合六安县内其他学校学生,于5月8日在县里举行了游行示威,声讨曹、陆、章三个卖国贼,积极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在“五四”运动后,“三农”学生开展了抵制日货运动。他们组织了日货纠察队,首先把自己日常用的洋皂、洋毛巾、洋布、洋瓷器、洋伞等日货集中到县里的老衙门台上,浇上汽油,当众烧毁。然后同学们在校长沈子修发表演说之后,举行了游行示威。同学们边走边唱:“黑奴红种相促进,唯我黄人梦未醒……”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也感染了县里的工人和市民们,他们也纷纷自动参加到游行队伍中来,开展抵制日货运动。

王明虽然只是这场运动的参加者之一,但砸了洋瓷盆,换上土制的陶瓷盆,上街宣讲抵制日货的意义,对于激励王明在内的青年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

二是参加声援“六·二”运动。

1921年,安徽省政府在编制预算时,将前两年节存的教育经费拨给“公益维持会”,作为省议会三届选举之用。这件事引起了安徽省教育界人士的极大愤慨。6月2日,省议会设宴欢送倪道朗、马联甲等议员去蚌埠参加6月7日安徽省军阀倪嗣冲生祠落成典礼。他们走后,议会讨论教育经费一事就将延长无期。于是,省教职工联合会和学生联合会一面推选代表到省议会请愿,一面集合师生到码头把守,不准他们上船。当师生请愿代表到达省议会门口要求议长接见时,马联甲下令军警开枪,当场打死打伤学生50余人,其中以六安、英山、瞿山三县死伤学生最多。被打死的学生中有英山县的姜高畸和合肥的周肇启等人。姜高畸等人惨遭杀害,引起“三农”学生和全省人民的愤慨。

“三农”学生们在6月3日接到“六·二”惨案通电后,立即整队上街游行示威,发动全县实行罢课、罢工、罢市,并成立了“六·二”惨案后援会。“三农”选派桂尊秋、张月潭、李元儒、万重远、戴汝成等人,星夜赶赴省会安庆,与全省各地代表一起,向省长聂宪藩提出抗议,在军阀马联甲公署门前示威。学生们散发传单,声讨马联甲罪行,搜索省议长和“公益维持会”分子,痛打了怀宁地方检察长刘以带及反动议员马仲武,同时向死难家属表示慰问。当时,省学联以许继慎(六安人)、舒传贤(瞿山人)为核心,使斗争迅速发展,并得到京、沪和长江中下游各省学联的驰电声援。

北京的教育部见众怒难犯,电示安徽省教育厅出面调停。省政府被迫答应:维持增加教育经费案;惩办凶手;承认死者姜高畸、周肇基为烈士,拨6000元为抚恤金,4000元为安葬费,在安庆菱湖公园修建祠墓和血衣亭,给受伤学生每人每年补助调养费31元。至此,“六·二”事件才基本平息下来。

王明也参加了这次运动,为悼念姜高畸等死难同学,他还写了题为《高琦不死》的诗予以纪念:

死于军阀手,活在青年心。

英雄倒一个,继起千万人。

据王明“三农”同学王逸常和桂尊秋等人回忆,王明在“三农”期间参加了一系列进步学生运动。不过。在运动中王明态度不激进,较温和。“当时,学校分成两派,保守派与激进派。陈绍禹既不站在激进派一边,也不站在保守派一边,而是站在中间立场,采取温和态度。”

三是反对刘先黎继任校长。

进入1924年,“三农”在沈子修、桂月峰等人的领导下,在安徽境内已是以民主激进闻名,这也引起了安徽省军阀政府的仇视。1924年初,安徽省教育厅下令撤换沈子修的校长职务,任命刘先黎为校长。

学监桂月峰、进步教师钱杏邨等为此忿然离开了学校。

沈子修是安徽省著名的教育家、激进的民主人士。他主持“三农”期间,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使“三农”成了安徽省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省教育厅任命的刘先黎则是一个思想顽固保守的封建卫道士。他来到“三农”后,拉拢社会上的士绅官吏,压制学校的进步势力,在“三农”刮起了一股复古守旧风,引起了广大师生的不满。

刘先黎先是用小恩小惠来分化瓦解学生:宣布王明等家境贫寒的学生可以免交伙食费和其他费用,以此换取一部分学生支持他;然后又对一些坚决反对他倒行逆施的进步学生施以强力。有一天晚上,刘先黎召集全校人员大会,事先请来的军警布满了会场。大会开始后,刘先黎首先登台讲了一套封建教育的规则,然后就当众宣布逮捕刘焕西等进步学生。会场顿时大乱,学生们冲上台去,与军警发生了冲突。

在这场反对刘先黎继任校长的斗争中,全校400名学生被开除了180名,其中包括一大批即将毕业的学生。然而,此时仍以“唯有读书高”为宗旨的王明,却站到了支持刘先黎的一边。

据反对刘先黎继任校长的当事人桂尊秋回忆说:

“全校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反对刘先黎,只有陈绍禹等少数人支持他。陈绍禹甚至支持刘先黎用武力镇压学生。我当时就跑到六安附近的农村,后来回了家,也顾不得毕业不毕业之事。后来,听说刘先黎把所谓‘闹事者’都开除了。我也被开除了。陈绍禹是毕业离校的。”

在反对刘先黎继任校长的这场斗争中,王明站到了广大同学的对立面,拥护武力镇压学生的反动校长刘先黎。这固然与王明家境贫困,需要校方给予照顾有关。但也反映出在新旧思想冲突的年代,王明虽然接受了一些进步思想和现代文化知识,可是古老的封建礼教仍然束缚着王明,贪虚荣、求名利仍然主导着王明的思想。就是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王明也没有能够彻底摆脱“唯书”、“唯上”的束缚,这在几年以后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有着更为充分的表现。

五、进“商大”

1924年夏,王明由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考入国立武昌商科大学,简称“商大”。

“商大”创办于1920年,位于武昌三道街,是在原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武汉大学的前身,武汉大学就是由商科大学、中华大学和高师等校联合而成立的。“商大”是国立大学,实行公费制,设有财经系、商业系、会计系、经济学系等专业。它除开设许多财经方面的专业课外,还开设英、日、法等外语课。学校学制五年,其中预科一年,本科四年。

王明考入“商大”后,先进预科学习,住在商大学生宿舍一栋寝室。和他同班的有远房弟弟陈一新(陈绍燧)、老乡程兆溟,以及梁仲民、詹禹生、陈楫生、胡佩禹等人。

王明之所以报考商大,由“农”转“商”,也可能受其父亲做过小生意的影响。不过,商大是国立学校,实行公费就读,这恐怕是吸引家境贫穷的王明前来就读的主要原因。

入学前,虽然父母亲都支持王明到武汉上大学,但怎奈家境贫寒,无力为其凑足路费和上学的经费,只得向别人借钱。王明不仅在金家寨向亲朋好友借,还跑到15里外的袁家岭向友人借。他东借西凑,仍是不足,最后还是母亲喻幼华把半生零星积攒的七块大洋全部拿出来,才勉强凑够。

王明为此曾挥泪写下了题为《七块大洋》的诗篇,抒发了对慈母的感激之情:

枕边摸索七元洋,慈母交儿泪两行;

知道此钱升学少,半生辛苦积私房。

同类推荐
  • 茶者圣:吴觉农传

    茶者圣:吴觉农传

    如果说,在那悠远的唐代,茶圣陆羽曾架一叶扁舟探索了茶之源流的幽深与浩瀚,那么20世纪以降,当我们祖国的茶叶在危难中面临枯萎凋零之时,吴觉农先生,像一位高瞻远瞩的船长,引领着中国一代茶人走出困境、饶过激流险滩。本书传记了吴觉农先生将学者与茶人高尚的人格力量结合、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伟大一生。
  • 莎士比亚(走近世界文豪)

    莎士比亚(走近世界文豪)

    “走近世界文豪”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让我们随着这套丛书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地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 扳不倒的李鸿章

    扳不倒的李鸿章

    "从书中你会看到一个别样的李鸿章!他历经四代帝王,纵横官场40载,遭遇800多次弹劾,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他都能从容走过,一生被弹劾,从未被扳倒!禁得起盛赞,也禁得起痛骂!看李鸿章舍小得大的官场智慧,内外逢源的驭人之道。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一个真实、智慧、隐忍的李鸿章。领略一代名臣的安身之计、为官之道,处世之法。全景式展现李鸿章的传奇人生,更客观、更生动、更深刻"
  • 巴顿传

    巴顿传

    乔治·巴顿,二战战史上最牛的将军。他的坦克军团驰骋欧陆,所向披靡,从诺曼底到柏林,从塞纳河到易北河,每一块鲜花初绽的土地上,都有他铁血军魂的贯注。他的部队如天降神兵,没有给纳粹德国任何一丝喘息的机会。他凭着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堪称“20世纪的拿破仑”。
  • 先生们(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先生们(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著名传记作家李辉撰写的他与之交往的文化老人,回忆往事,谈古论今,“时间如此流过,先生们的风范犹存,温暖于心”。
热门推荐
  • 露水的世

    露水的世

    这是一本回忆性质的散文集,作者忠实记载了他从两岁到九岁的一段时光,将幼时情景和明治风俗,娓娓道来,文字朴素,但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天真温暖的回忆。书中所写大多是温馨的事,幼时即使有诸多不愉快,也在暖色的滤镜下,多了柔性的调子。父亲带我去看的活人形展览,隔了四十年回忆起来依然清晰。古屋氏叔父的腌菜店,英夫哥的风筝,一个人在山野里呆过的时光,在温泉沐浴时偶然遇到的艺妓雪白的裸体......这些都被记忆完整地保存,隔了几十年后回忆起来,依然觉得往事如昨。故乡、渔村、蚕豆田,系成了文泉子心中一根扯不断的线。那里是他记忆中的童年,在那个有着带木槿的篱笆,有着古旧瓦屋顶的大门,有带着凌霄花的老樟树的小城寓所,那个有着绢姑、阿幸、多代……也有着雏人形、酒颠童子、鱼鲊……的童年。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他的生命里穿行,又渐渐淡去。通过“我”的眼睛,把市井描绘得热闹又别具温情,质朴中道尽纷繁众生百态。这是主人公纯真温暖的童年。平中见喜,淡定舒缓。洋灯、昆布、单衣,这是透在骨子里的温润。流淌在血液里的诗意,变得和老房子一样浑身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引人向往本书虽然描写儿童生活,但它不是儿童文学,是写给大人看的。如同中国的《城南旧事》,它也不是儿童自己来写自己,而是一个成年人回望童年时留下的一点回忆。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文章传达出的趣味是一种经过历练、经过省察的趣味,如果说这里面也有童趣的话,那它也是一位三十六岁的成年人的童趣。
  •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本书系列从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内容涵盖了勤奋、坚强、自信、乐观等诸多与孩子健康成长密切相 关的方面,入选的故事通俗易懂,道理清晰明了,版式活泼多样,容易激发 孩子强烈的阅读兴趣,能够起到极好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对于提高孩子的文 化素养、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大有帮助。《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主编韩震)为该系列其中一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收录了《宇宙中最神秘的谜团》、《 贝多芬猝死之谜》、《英国王妃戴安娜死亡之谜》等小故事。
  • 于我而言你始终是故事

    于我而言你始终是故事

    于林默而言谢知寒就是她一生的故事。她第一次见到谢知寒的时候是她6岁的时候,那时候他就站在她面前对他的玩伴说这就是我要保护的人,我不会让任何欺负她的,就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林默记住了19年,第二次见到他的时候是他搬到了她的隔壁一栋楼里,在他搬来的那天她看见了他,以为是自己认错了,可后来她才发现原来她没有认错,他是转学转到了她的班级里,她才知道他原来就是那个男孩,就这样林默暗恋了谢知寒19年可谢知寒根本不知道。暗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是一个人的天荒地老。
  • 玄阳天尊

    玄阳天尊

    “天下悠悠众口何以能尽数堵住,尽是一些道貌岸然的无胆鼠辈,当吾君临天下、主宰四合八荒之时,万物皆为刍狗,世间蝼蚁岂敢议论分毫?”面对天下人的非议,他如是说。
  • 不打不骂教孩子的50个细节

    不打不骂教孩子的50个细节

    本书作者从事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了数千个家庭、数千对父母、数千个孩子,并从那些成功家庭的经验中,总结精练了父母在生活中经常会忽略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50个细节,汇集成本书。
  • 逃不出心中梦

    逃不出心中梦

    见到他的时候就像变了一个人,不再是小白脸样子,一身绿军装,皮肤油黑发亮、头发也就三毫米,那曾经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变的花大少爷,真的变了?带着阳光般的微笑慢慢的向我走来…………
  • 君临星途

    君临星途

    721027273建了群欢迎各位朋友来玩啊(挥小手绢)~~一朝穿越,君喻言居然变成了一名女扮男装的女人!但是这个穿越有点不太一样……如果一睁眼,你竟成为了掌管万人的机甲团首领,你该怎么办?……机甲,虫族,刀光剑影,冲锋陷阵。这是一个女子,如何战场上一往无前,站到帝国巅峰的故事。xx从死亡的地狱里回来,这一次的她,绝不会再退缩!…………………………………………………………无cp。第二十章到三十章可快速扫过,这部分节奏有点问题,配角描写较多,选择不看也不影响后面的剧情哦~(?????)??and三十章后文风会变简洁明了。
  • Chance

    Cha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与仙同行1

    与仙同行1

    付冬能帮人察过去观未来,前后10年为期。新闻学出身的他阴差阳错在电视台开办了《来不及,看自己》真人秀节目,帮助迷失的人摆脱孤单。付冬也从别人的故事中完成自我救赎,自我修行。
  • 培养皿13号

    培养皿13号

    孤独。灵幻。诡疾。生而为人,或不为人,有多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