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7300000009

第9章 没有赏识,便谈不上教育(3)

赏识奖励的形式和方式还应当新颖。意外地获得愿望的满足,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正是赏识奖励的目的之一。聪明的家长善于选择新颖的方式或时机来表达对孩子的赏识。有新闻曾报道美国一名中学生获得国会艺术奖,他第二天早上醒来,惊喜地发现枕边有一张去法国巴黎的机票。这是他有心的父母奖给他的礼物。因为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表现出对法国艺术的痴迷和欣赏。于是父母借机奖励他到巴黎去游览参观。

有时候,为了让孩子深切体会努力之后成功的快感,家长可以采用恰当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庆祝成功。全家一起出去旅游,召集亲戚朋友一起吃饭,让孩子召集同学聚餐聚会等,都是良好的庆祝方式。通过这一过程,让孩子较长时间、较大场合去感受、深化、扩展、记忆成功的滋味。庆祝过程中的满足、自豪、自信、快乐,都会成为孩子进一步努力的动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语言赏识、肢体赏识的方式可以时时运用,但物质奖励刺激的赏识方式却不宜太多。过多的悬赏式的物质型奖励,不仅容易让孩子成为物质和金钱的囚徒,还会诱使孩子慢慢变得“有奖才做”、“无赏不动”,损伤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精神。

我们在女儿成长过程中运用过多种赏识方法。“嗯,很好!”“嗯,不错”“好啊!”是我运用得最多的赏识语言。遇到她取得大的成绩,就会说“啊,你太厉害了!”“啊,非常好!”“呀,你怎么这么厉害呢?”往往在这时还会情不自禁地给她一个热烈的拥抱,或者用双手拍拍她的脸。记得在女儿进入高三后因为有几次月考获得年级第一,我都不自觉地采用了上述赏识方法。还记得在女儿初二时我读了她的文章《茶的味道》后,欣喜不已,赞叹地说:“有这样的文字水平,你高考的作文都不用愁了”。

除了这些精神层面的赏识,我们还运用了一些物质和享乐层面的奖励刺激。总体趋向来看,女儿越大,这些奖励刺激的作用就越小。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的自觉性、主动性越来越强,其内在向善的愿望和学习的精神已经形成,逐渐不需要或少需要外部的督促和奖励激励。物质和享乐型的奖励刺激,只在她比较小的时候发挥着作用。

女儿四五岁时,长沙街头出现了肯德基餐厅。跟多数孩子一样,女儿对之兴趣很大,上街一看见它就想进去吃炸鸡。我们抓住她的这一兴趣爱好,跟她设置了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和书籍就可以去肯德基餐厅消费一次的奖励方式,刺激和引导她去阅读。具体做法是,她每阅读完一篇文章,就要她在横格作业本上的一横格里写下篇名和文章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写满三个版面(大约需阅读70篇文章)就算达到目标。那时她已经认识不少汉字,可以阅读文章,但还没有形成阅读习惯,也还没有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奖励刺激制度的设立,让她突然加大了读书的频率,使她在短时间内阅读了大量文章,从而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当然后来这个制度渐渐不再起作用,因为她阅读的趣味已经高于去吃肯德基的趣味。

此外我们还运用过金钱奖励、手机奖励、旅游奖励等方式对其学习成绩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予以肯定。2009年我们跟女儿约定,如果她中考考上了长沙市重点高中的四大名校,我们就带她一起去旅游。结果不出我们所料,女儿考上了四所名校之一的长沙市一中。当然也不能说女儿是靠旅游的奖励刺激才发奋学习而考上重点高中,事实上初三时她的成绩已经很好,正常发挥考上名校应该不成问题。但旅游奖励的约定可能还是给了她一个劲头提升。提升作用更大的应该是之后奖励的正式实施,让她较长时间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我们之后兑现承诺,全家于当年8月赴云南旅游,女儿不仅一路欣赏大理丽江的美景,而且一路快乐如风,心情舒畅。一个重要目标实现后的满足、自豪、愉快,让她深刻体会和铭记了努力奋斗的价值。

4.一味地责骂只会毁掉孩子

经常可以随意听到一些家庭的晚饭桌边这样一些指责性的话:

“太不讲卫生了,早上穿的衣服就成了抹布。”

“这次又没考好,我跟你爸爸的辛勤付出又打了‘水漂’。”

“就这点成绩还想长大了当老师,简直是白日做梦。”

“真是个败家子,昨天给你的钱就花光了,你爷爷是开银行的?”

“再去玩电游就打断你的腿。”

这些家长们仿佛忘记了教训的是自己的孩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以为是一头头没有尊严的牲口。他们以为孩子就是要责骂甚至打骂,不骂孩子的毛病改变不了。他们以为对自己的孩子责骂批评都没有什么关系。

于是渐渐地,他们的孩子成了自卑的人。孩子们内心唉声叹气,觉得自己这里不行,那里不行,真是一个窝囊废,真是一个坏孩子。他们胆小如鼠,上课害怕举手发言,平时害怕说话,干什么事情也没有自己的主意,生怕自己的想法都是错的。慢慢地,他们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什么爱好,也不敢有什么爱好。他们少年老成,经常沉默寡言,心情阴郁,跟社会、跟学校、跟父母都格格不入,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遐想、发呆。有的患上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病症。

有的孩子也开始复制父母的行为。对同学或比他小的儿童,随意谩骂、指责、发火,不能和别的孩子和谐相处。在谩骂和指责中重复着父母曾经运用的粗鄙语言和神态(不过这绝不是父母的遗传,而是后天的“传染”)。

有的孩子则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对家长们一味的责备产生反抗。德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学家恩格斯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味的责备,让人性没有多少喘息的空间,不能自由的发展,难道不是一种压迫吗?孩子的反抗心理一旦产生,家长们的一切说教手段几乎都会失灵。就像医学上一些常用烈性药物,使用过多之后使人体内的相关细菌病毒产生耐药性、抗药性一样,渐渐地,这种药物就会对细菌病毒完全不起作用。他们会产生这样的心态:你老骂我马虎要我讲卫生吧,可我就是要弄脏一身给你看看;你总是骂我是笨蛋,想要我的成绩好,可笨蛋又怎么能赶得上别人呢。别以为经常被责备的孩子会产生“血性”的冲动——你说我是笨蛋,我偏要证明我不是。他们大多数不会这样,因为即使这样成功了,也得不到家长的表扬和肯定,又何必去使那份劲呢?

强烈的经常的逆反心理,常常是问题少年、问题青年的前奏。他们心中没有正确的航向和目标,是非观念也反家长、反社会而行之,有浓重的“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缺少关爱,得不到尊重,也弄不清什么是尊重。他们很可能通过暴力、偷盗、淫荡等行为去获取他们所理解的尊重。

20世纪初期美国心理学家、家庭教育家、把儿子培养成天才的父亲塞德兹,非常反对一味的责备和打骂,他以为,如果说得不到鼓励的孩子如同久旱的秧苗,那么那些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时常受到打击的孩子只会变成渴死的枯草。他说:“这样的打击只能使孩子变成一个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当然,放纵孩子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起码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打击却不一样,它能毁掉孩子。”

啊,这样还会毁掉孩子,怎么会这样?我可是为了孩子好啊!——看了上述分析,许多家长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家长们要清楚,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如果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没有根据事务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结果与初衷相违背的概率是相当大的。拔苗助长就是最好的例证。

有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就是比别人的孩子差,尽是缺点,我就是没有看到什么优点。没有优点,我怎么去表扬?尽是缺点,我怎么能不去责备批评?

孩子没有优点吗?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错误、十分愚蠢的判断。我已经在上文谈到,孩子的优点无处不在,家长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

孩子们身上尽是缺点吗?这也是上述同一问题的另一视角。

孩子有了缺点错误,的确需要批评。但是不能总是批评,哪怕是看到孩子重复出现的缺点。要把表扬掺和进来,把宽容、沉默和放任连缀其中。即使我们比较着急地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我们也不能时时表露于嘴,因为老是一味地责骂是无济于事的。要冷静地思考孩子不断出现这个缺点的原因,要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时候,还可让孩子自食其错误行为和缺点的后果。这就是教育学家所讲的自然惩罚法。

这是由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根据教育家孙云晓先生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中的表述,它的基本内容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使孩子引起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孙先生在书中列举了两个案例,其中一个是某男孩的妈妈叫他带午饭,他总是忘记,每次都要妈妈在繁忙的工作间隙送过来,有一次妈妈决定采取自然惩罚法,不去送饭,结果男孩饿了一下午。之后男孩带饭的主动性明显加强,很少忘记带午饭了。

“吃一堑,长一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有很多是从教训中获得的,孩子也是一样。自然惩罚法不仅让孩子获得成长,还避免了家长给他的一味的责骂,也让家长避免了由于责骂孩子而导致的心情变坏。家长们为什么不经常试试呢?

家长们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对于孩子做对的事情或者取得的成绩往往视而不见,觉得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无须言语;而对于孩子做错了事情或者考试成绩不佳,就觉得孩子不勤奋、不努力、不认真,就判断孩子不是好孩子,就发脾气,动责骂,施批评。这既是家长们眼光的问题,也是家长们心态、性格、思维的问题。

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和眼光看待孩子,是当今家长们普遍存在的缺陷。不知道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不知道每一个孩子都跟成人一样具有独立的尊严和人格,渴望受到尊重和赞美,而不是受到侮辱。急躁是这些家长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总希望孩子迅速成长,立即改正错误和毛病;不知道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改正错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一定程度的反复出现也是正常的。有的家长能包容或原谅生活中遇到的不合理的事,却对自己孩子的缺点错误不肯包容原谅。

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时候我们也要学会耐心等待。世界上所有的难事、大事,没有几件是通过人力就能立马见效的,它都会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像“百年树人”这样的大事。所有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只会在孩子身上一点点累积、发酵,以致到一定时候、一定阶段才发生真正的变化。时时跟孩子相处的家长一般不可能感受孩子的突变。对别人的孩子的感受则不同。一段时间不见,会突然发现他长大了,有礼貌了。因此对孩子的成长家长要有一些超然的心态。要学会只管努力,只管科学地引导和培养,只管自己应当义务地付出,而对于努力的结果,则不必时时处处去计较。要有一点佛教中倡导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境。

等待是一种淡然,是一种处世态度,是一种人生智慧。

一味责备孩子的家长,根本上还是自己的心理情绪等方面出了问题。他们总是看到社会的阴暗方面,看到人性的丑恶方面,对生活充满着抱怨、挑剔,看什么都不顺眼,对什么事都要发牢骚,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带进对孩子的管教中。有的家长身上还有着比较强烈的权力欲,总喜欢居高临下,控制支配指挥别人,把孩子作为自己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践踏孩子的尊严,总认为自己的都是对的,一切都只能对自己顺从,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一些缺点错误远远还不至于需要大动干戈的程度。家长们的不良情绪,就像一个放大镜,将孩子的缺点错误由小变大,由一个小小的墨点,逐渐成为这些情绪发泄的黑洞。

有的不仅一味责骂孩子,而且还发展到实施肉体体罚。有的孩子甚至在自己父母的棍棒底下被打得死去活来,其残忍程度超过乡村农民对待犯错的牲口。这本质上都是家长身上人性的弱点和丑恶在外部的体现。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常常想,啊,人类是多么残酷,生殖孕育一个人来接受自己情绪的发泄和权力的施威。看来,人类的某些恶毒超过了动物界。

我已经在序言中阐明:在儿童教育领域,外因主导内因。它告诉我们,孩子的缺点错误,大都是外部环境特别是其家长的影响和不善于教育引导造成的。对待孩子的缺点错误,很大程度上我们应该责怪反思自己才对。可是又有几个人这样勇于从自己身上去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呢?

归结起来,一味地责骂,表面上是骂孩子,其实责骂的是自己;打孩子的棍棒,其实是打在自己脸上。

同类推荐
  • 亲子教育万事通

    亲子教育万事通

    亲子教育是20世纪末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亲子关系主要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亲子教育是一种双向的教育,父母及孩子两方面。亲子教育给人的感觉亲切、温和,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而且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 如何才能让男孩有条理

    如何才能让男孩有条理

    对某些男孩子来说,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是由于他们缺乏“任务和时间管理”技巧造成的。尽管每个孩子个性不同、生活环境各异,但是作者分析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男孩子,都有五个基本的特征:同时应对多项任务时出现困难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干预现代科技带来的干扰睡眠不足害怕做出错误选择本书详细描述了这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这也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教育顾问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并总结出来的结果,它专门为孩子和家庭特别设计的。
  • 妈妈这样立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

    妈妈这样立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

    本书是一本为家庭量身打造的规矩制定和实施指南。作者结合教育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成果,针对孩子从幼儿期到青春期:不爱刷牙、心理脆弱、早晨不起、晚上不睡、挑食、叛逆、学习拖延症等热门家教难题,教父母顺应孩子心理,用爱和孩子说规矩,教出自律、独立的好孩子。
  • 当妈第一年:贝塔妈带娃日记

    当妈第一年:贝塔妈带娃日记

    这是一本真正理解新手妈妈的书,记录当妈第一年的蜕变与成长。养孩子是如此考验妈妈的工程。每天满满的拧巴事儿,生活再也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简单的上班工作下班休息。生活中突然变了样儿,每天的日子都是一手搂着矛、一腿夹着盾地向前疯跑。但日子总是会时不时带给我些温暖的情怀,比如贝塔生日蛋糕上的烛光带给我的温暖与感恩。我在贝塔身上看到他们对待感情直接又坦白的方式,看见贝塔对我的爱,看见贝塔探索未知世界的努力,感受得到贝塔对我的治愈。我通过贝塔的成长过程品味亲情、体会友情,通过贝塔的成长认识和体会生命的精彩,进而也会更多地感悟人生。我因为贝塔的成长接触到了很多善良的医生、好心的技师、热情的妈妈,这些都值得我心怀感恩。宝贝,感谢你让我做你的妈妈。在这段同行的时光中,我愿坚强微笑前行,直到你以后可以独立生活,挥手向我告别。
  • 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父母若无远虑,孩子就有近忧

    评价父母育儿成不成功的一大标准,就是看孩子长大后是不是能够独立自主、能否学会解决各种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难题,是不是活出特别有意义的、精彩的人生。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需要为人父母者科学地培养孩子。这种“科学的培养”,其实就是为孩子所做的“远虑”。一步步做好了,孩子往后的每一天都不会有“近忧”。本书从10个方面详细阐释了为人父母者应该为孩子“远虑”的事,相信这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教育方法会令您与您的孩子都从中受益。书中每个方法都来自作者教育儿子的亲自体验,或是来自作者身边的朋友、亲戚、同学的亲身经历,实用性很强,愿助您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热门推荐
  • 与神三千渡

    与神三千渡

    “神仙哥哥对不起,事出突然,借你头发用用!”她火急火燎的拔了某人的头发准备炼药,事后将人赤果果的放躺在地上摆了个奇怪的姿势,仓皇而逃。某人醒后大怒,周身寒气大盛:“掘地三尺给我找,找出来给我把她扔进炼丹炉!”凰狸做梦都没有想到,她无意中惹到的神仙哥哥是个外表斯文,俯瞰天下手渡众生的谪仙,实则是泡在醋缸里长大的'文物',只可远观不可描述……
  • 唐,云

    唐,云

    落地成婴,十八年后的天炁门高手,带着前世记忆踏入江湖,寻找那丝回家的可能。偶然的侠义之举,让他深陷宫廷政治阴谋。此世为现世,前世又为何世?十八年前的到来,一场场的腥风血雨,竟与他有关,是人性本就如此,还是因果轮回?
  • 鲁滨逊漂流记(纯爱·英文馆)

    鲁滨逊漂流记(纯爱·英文馆)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小说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因多出海遇难,先被海盗攻击,再到种植园,最后漂流到无人小岛,并坚持在岛上生活,最后回到原来所生活的社会的故事。
  • 剑道擎空

    剑道擎空

    我想写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就像是诸侯的雪中悍刀行,简简单单的一个国家的故事。国内的宗派纷争,与国家之外的外敌。一个故事的出现总会伴随着一段历史的结束。我觉得这是在网文里很常见的事情。而一个故事的出现总会伴随着一个故事主人公的诞生。在这里,我的主人公是背负着命运的(因为如果是一个平安的人的话,我觉得我现在的创作水平不足以把他雄起的过程写的很圆润,甚至有些地方可能会出现必须依靠主角光环的地方。这是我不想接受的,因为我觉得网文也是可以有深度的,也是可以反映一些东西。但是现在的我应该是做不到。所以我会加油的),他一路走的过程,也是我们一路走的过程。我希望前期是会有一点压抑的,甚至是悲伤的。因为事实证明苦痛总是比喜事更让人成长,虽然不一定是好的方面。有时候,再无力回天或者遇见一些承受不了的事情会让人去质疑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是错是对,这都是必然的经历。我是向往爱情的,但是我不会描写太多这方面的东西,自我感觉太细腻的东西我写出来会变味(直男一枚)。自我感觉有时候模糊的感觉也是蛮好的,所以我写的文字里应该会有很多地方是这样的,读不懂没关系,心有所得就好。但愿我不会用力过猛或者用不上力。
  • 老弟,作妖呢

    老弟,作妖呢

    替父母还贷,给兄弟挡刀。见七分女跪舔,为五斗米作妖。我是叶开光,叱咤于乱世,逆境能秀,顺境能骚!
  • 至尊战甲

    至尊战甲

    我本世俗人,盖因痴甲胄,奇遇落异乡,偶得古龙晶,波连武盟乱,幸得龙龟助,窥得甲玄奥,缘定负弓女,岂非了无情,无心入甲脉,奈何天穹生变,赤武域上游,巧入练甲礼,眼见佳人离,身入救伊途,驰骋上仙云,终定七界乱。
  • 创界天

    创界天

    命运的捉弄下,一次奇妙的相遇。一个立志要成为灵师的少年,在灵脉觉醒之后却没有灵力伴生。原本破碎的灵师梦在悄然的缘分下遇到了一位神秘的少年。从此开启了通往灵师的道路!少年岚中舞与伙伴能否勇闯九域,最后登顶创界天?!
  • 九道婴仙

    九道婴仙

    【道破天下,唯我独尊】张小天,一个初生九天断脉的武学废才,却是千年不遇的修真奇才!得五行道,化五婴仙,又悟阴阳空三道!但本可逍遥为神,却得罪了神祖,被迫无法飞升,后经历万难,一一奇遇化险,终破飘渺九道,骑在神祖那个王八蛋头上。
  • 这个反派宿主有点毒

    这个反派宿主有点毒

    有系统名曰威武号,能与日月比肩。却不料有主如此,心甚急。威武号:宿主,你要记住,你是个心狠手辣的反派啊!
  • 灵瞳妖妃倾天下

    灵瞳妖妃倾天下

    前世,她为爱所困,也因此丢了性命,异世重生,她只想将一颗伤痕累累的心仔细安放,安稳度日。可偏偏天生妖瞳不容于世,纷扰乱世中,他说:你是我的女人,既然这个天下都容不下你,那我便为你夺了这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