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1500000003

第3章 儒学总论(2)

因此,性理学家所要复兴的儒学,主要是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儒学。他们希望重新充分发挥儒学道德修养方面的社会功能,夺回被佛、道占据了700年优势的身心修养、思想理论领域。

再则,性理学所复兴的儒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也都与先秦原始儒学有了很大的不同。

宋明清性理之学对儒学的重大发展,是与它积极吸收和融合玄学、佛教、道教的理论为己所用分不开的。

理学核心理论中的“理一分殊”、“体用一源”等,又显然吸收于佛教,其中尤其是与佛教华严学中的“法界缘起”,以及“六相圆融”、“理事无碍”等理论的启发有关。

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则更是明显地表现了儒佛的融合。通过这些基本理论的发展,性理学也大大地丰富了儒学的知识论和修养论理论。

宋明性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儒学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从而与作为政治制度层面的儒学相呼应配合,进一步强化了儒学在社会政教两方面的功能。

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受西方列强入侵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人们对儒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斥其为“吃人的礼教”,高喊要“打倒孔家店”等。儒学再次面临危机。

儒学发展第四阶段

我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我国封建制度的开始解体,当时以性理学为代表儒学也走向了衰落。儒学在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冲击下,遭到了激烈的批判,从而到了不进行变革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局面。

同时,在康有为把儒家孔、孟思想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哲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虽然有许多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乃至幼稚可笑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认,其中多少包含着某些为使传统儒学向现代转化的探索和努力。随着戊戌变法的成功,康有为的很多著作被查封,其思想的传播也受到影响。

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清皇朝已被推翻,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从名义上讲也不再存在了。因此,除了一小部分当权者继续企图把儒学与社会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外,更多的人则是把儒学作为传统思想文化遗产,做学理方面的研究。

这些人所关心的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如何汇通儒学与西方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以保持民族的自主精神等问题。

这时涌现出了一批关心儒学命运和前途的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钱穆、冯友兰、贺麟等,他们都在汇通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来解释儒学,发展儒学,乃至建立起某种新的儒学体系。

而他们的共同愿望,也可以说都包含通过对儒学的现代阐释,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民族主体意识的确立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经学流派

儒学经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多个流派。其中的有些派别具有明显的时间段,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具有时间跨度的经学流派。

经学

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我国汉代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它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1773部、20427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所称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也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学产生于西汉。秦代即设有博士官。汉武帝即位后,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变博士原有制度,增设弟子员,有五经博士之说。

从此儒学独尊,由于乐已无书,《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

汉代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自此经学正式宣告诞生,可以将经学视为先秦原初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今文经学

由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的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于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它几未能幸免于难。

汉代起初高祖刘邦并不重视这些儒家经典,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

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上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

如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兴建王府,坏孔子宅,从旧宅墙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图书馆;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几篇《尚书》。

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学。

训诂学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文学即旧称“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训诂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我国古代文献者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那么,究竟什么是训诂呢?这就有必要对“训诂”及其有关的问题作一些考察。

“训”字的产生年代较早,先秦时代就已经多见使用。训也可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如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注,在篇名之后都加上训字,像《原道训》、《天文训》、《时则训》等。

“诂”字始用于汉代。可见训、诂两字都有训释字词、解释语言之义,动词。训和诂也可指字词的解释,《尔雅》的前三篇中,第一篇是《释诂》,第三篇是《释训》,这里的训、诂就都是名词,指词义的解释。

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与“训故”、“诂训”意思相同,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指解释字词;作名词时,指对字词所作的解释。

虽然最初的“训诂”、“诂训”是指对字词的解释,但后来随着古书注解的兴起,训诂范围的逐步扩大,训诂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广泛了,包括训释字词、串讲句意、分析篇章结构、说明语法修辞、考察典实制度等,也都属于训诂的范畴。

因为先秦以后的儒学,很多工作是对儒家经典进行注解,因此这种以解释、作注为主的工作,在古代非常普遍,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训诂学。后来这种训诂学和考据学进了结合,训诂学带有了更多实证色彩。

义理学

义理学,指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宋朝后,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

后人认为宋明儒学的思想几乎都是义理之学,并且由于个人的观点立场不同,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也不太,以至于当时形成了不同学派。

清代初期,训诂考据学兴起,乾隆、嘉庆年间开始大盛,此时的儒学学者开始崇考据而贬低义理。于是,义理学开始衰落。

考据学

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

对于考据学,梁启超在概论中有几句扼要的话:其治学之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也有“汉学”之目。

考据学产生在明代中后期,而到了清代考据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主要应该和文字狱有一定的关系。文字狱的实行,使很多读书人受到迫害,为了逃避文字狱的迫害,他们纷纷选择躲入故纸堆中。

考据学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考证方法大同小异。到了章学诚,又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论点,又前进一步。

清代考据学不仅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而且还对诸子百家、史部、集部等更大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了清理。

他们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考订史实等多种手段,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使许多面目全非、久已散佚、真伪混杂的文献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使许多晦涩深奥、不能故读的典籍,大体可供阅读研究。

但另一方面,考据学无疑也不利于学术创新和进步,这一点也让考据学为后人做诟病。

经世致用之学

经世致用之学,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先秦思想家孔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我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到了宋代,理学最初由一些务实作风。

但后世的理学家却把“修身”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所以落实到行动上往往使修身养性的“内圣”与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并论而形成事实上的对立,割裂了“修齐治平”之间的有机整体联系。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而自明中叶以后,理学走上了末路。

随着理学的没落,陆王心学崛起。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心”,尤其强调发挥主体人的能动作用,这恰恰弥补了理学后期脱离现实、不关怀世事的弊端。

因此,陆、王心学便代替了程、朱理学开始发挥作用。然而,心学派的后人,也逐渐抛弃了“经世”精神,只致力于心学派本身,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不久,心学派开始衰败。

在明清之际,士大夫中的优秀分子和新兴的士民代表,反对空谈,主张关心时政。其中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最杰出的代表。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既达到了顶点,也成为了结束之声。

随着满清王朝统治的建立,早已失去生机的理学又被统治者拾起,但其关怀世运的一面却已不在,剩下的只是泛泛空谈。

另外,由于清政府在思想上实行高压政策,尤其是盛极一时的文字狱,沉重打击了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勇气,造成了一批批学者无奈地走上闭门治学之路,整日与考据为伴,不再关心议论政事。至此,在我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延续的经世致用思想走到了尽头。

清朝后期,面对封建末世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政治家、思想家和进步学者再一次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实行改革。

其中较著名的有陶澍、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他们中有“卓著官声政声的督抚大吏”,也有“切于时务的下层官僚与文人学者”,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关注世事,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揭露矛盾,抨击时政,指责清王朝统治的腐败以及官僚队伍的无能、迂腐。

在揭露问题的同时,他们要求更法,呼吁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且,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较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新趋势。

随后,魏源在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基础上编撰了《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想,这一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我国近代社会。

正是有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在嘉道年间倡导的这一次经世之风,才有了随后以曾国藩、张之洞为代表的又一批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在行动上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贯彻。

同类推荐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佛光与教团

    佛光与教团

    《佛光与教团》专门介绍台湾佛光会会员应了解的相关信息,例如佛光会的性格、性质、目标、方向,以及怎样做个佛光人,佛光会员的宗旨,佛光会员四句偈的意义,佛光会员的信条、展望、胸怀、精神、任务等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人生与社会

    人生与社会

    《人生与社会》叙述了佛教的财富观、福寿观、道德观、政治观、忠孝观、女性观、时空观,介绍了佛教对社会病态、心理病态、民俗病态的疗法,还讲解了佛教有关天堂、地狱和人道、佛道的佛法要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热门推荐
  • 六宫之荣华女

    六宫之荣华女

    在慕容雪及笄懵懂之年,夏北楼携着三十万大军和大夏国库半数财富和亲,慕容雪毅然决然的踏入了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皇宫,且看这六宫繁华冷暖自知
  • 绝对主角之灵傀

    绝对主角之灵傀

    穿越到能拥有强大力量的世界应该很兴奋吧?可当你发现处处是绝境而你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一死的命运时你会怎么办?当你又发现天下苍生需要你拼尽全力还要牺牲生命去保护时你又会怎么办?你会努力修炼打到boss以拯救苍生还是自暴自弃反正终究一死干脆趁早享乐呢?赵天弃就是这么一个倒霉蛋,或许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吧,他就是个天弃之人,所以才会这么倒霉!
  • 兽王·神龙传说

    兽王·神龙传说

    独孤奇抢了一艘战舰返回地球,兰虎为了完成自己消灭火鸦的使命,也不得不马上返回地球,身为孤儿的小铁也跟随他一同前往。航行中,兰虎在一块巨大的陨石上遇见了两只强悍的太空生物……回到地球后,兰虎得知风柔竟然在浮龙岛失踪了。兰虎调查后发现。一直以来有着极好声誉的浮龙岛竟然很有可能与地球各地下组织、黑帮社团有很大关系,而且浮龙岛背后浮现出新人类联盟的影子……兰虎再次踏上征程……
  • 暗示

    暗示

    警车刚刚接近案发现场,大雨接踵而至。雨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打在明城木槿公园高大的树木上,发出令人心烦的噼啪之声。深夜,公园偏僻的小径上路灯稀少,光线投射不到的地方就如矿井一样漆黑,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在木槿公园一座花台边,一个年轻男子,哆嗦着躬着身,像鸟儿张开双翅一样打开身上的运动衣,遮盖着身下的一样东西。他的模样,紧张、恐惧而又略显滑稽。这是今年初夏第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男子每天晚上出来跑步,本来就是图个清净,谁知道却碰上了这样的事情,还好随身带了手机,拨打了报警电话。他甩甩坠挂发梢的雨水,又往前吃力地躬了躬腰,让身体躬成一个小小的穹顶,尽量不要让雨水破坏了现场。
  • 礼仪与风俗(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礼仪与风俗(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习俗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及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 三绝魔尊

    三绝魔尊

    神州大陆的六个不同的地方,分布着六座神秘而古老的祭坛,每一个祭坛都充满了邪恶的威严,六座古老邪恶的祭坛就像六个自亘古而来的巨人,静静的矗立着,无言的守护着古老的秘密.直到时间的尽头.一天,一个自幼身世飘零,饱受欺凌却又开始挣扎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少年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一只神奇的小兽,在这只小兽的不断指引下渐渐的揭开了这些古老祭坛的神秘面纱,而少年自己也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中难以自拔.是向命运屈服,还是奋起反抗?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需要用一生来回答的问题.人人都说要勇攀高峰,但是只有上去过的人才会知道,高峰之上没有强者,只有孤独。“在没有你的日子里,白天也是黑夜。”——丁烨
  •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伊恩·麦克尤恩的处女作兼成名作,“恐怖伊恩”的名号由此诞生。八个短篇故事分别经由青少年男性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八段情节各异却又情绪共通的故事,或恐怖或暴烈,或残酷或变态,或荒唐或魔幻,同时却既温柔又感伤;就像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疯魔而又伤感的青春期,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烛照出自我的“青春残酷物语”。
  • 佛说信佛功德经

    佛说信佛功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浮生六日闲

    浮生六日闲

    晴天的烦恼,大概是没有白云来点缀吧。师父将徒儿辛辛苦苦养大,却有个劳什子西海二龙皇子想拐骗去。平日木讷高冷清贵的师父立即决定,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家徒弟当然是留着给自己的啦。师徒恋从温馨爆笑慢慢变成……尽情期待!
  • 朱门绛

    朱门绛

    那日,我望着我与她们有何不同,时隔多年,才发现,当时只望着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