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1500000016

第16章 隋唐儒学(2)

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称帝欲以为子师,陆德明严拒之。唐初,陆德明成为秦王李世民的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李承乾。贞观初年升为国子博士。

陆德明著有《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等。

颜师古

颜师古(581年~645年),字籀,以字行,山东临沂人。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他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

同时,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

孔颖达

孔颖达,字冲远,河北衡水人。孔颖达所在时期,儒学内部群经异说,诸师异论,更不下数十百千,纷纷攘攘,至有互为水火之势。

五经越解越暗,圣学越讲越糊涂,十分不利于儒学的经世致用和发扬光大。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专研。

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我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对我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

贾公彦

贾公彦,河北永年县人。唐朝儒家学者,经学家,《三礼》学专家。他官至太学博士。

撰有《周礼义疏》50卷、《仪礼义疏》40卷。同时,他还是着重指出指纹是确认个人的方法的第一人。

刘知几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江苏徐州人。儒学学者。刘知几生于唐代名门,父刘藏器、兄刘知柔都是唐高宗和唐玄宗时的官僚,并以词章知名于世。

刘知几因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书,攻读史学,后又致力文学。他20岁时中进士,任获嘉主簿。

武则天圣历二年,刘知几奉调长安,任王府仓曹,并参与编撰《三教珠英》的工作。不久任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又迁为左史,先后参与撰修起居注及唐史。唐中宗景龙二年,迁为秘书少监,又掌修史之事。

当时,由于权贵控制史馆,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旨意,刘知几颇不得志。因此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并以一家独创之学,对于史馆垄断史学表示抗议。景龙四年,《史通》撰成。

此后,刘知几名声大扬,迁官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唐玄宗时,又迁为散骑常侍。他的官职屡迁,但却一直兼任史职,先后参与《姓族系录》、《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玄宗实录》等撰修。

陆淳

陆淳,字伯冲,后改名质。今江苏人。唐经学家。他官授左拾遗,历任信州、台州刺史。陆淳曾师事啖助、赵匡,得手《春秋》学。

陆淳以为《左传》长于叙事,但宣扬《春秋》“大义”,则不如《公羊传》和《榖梁传》。陆淳综合啖助、赵匡之说,撰《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开宋儒怀疑经传的风气。

李鼎祚

李鼎祚,四川资中人。李鼎祚官至殿中侍御史。在位期间积极为统治者献计献策。安史之乱时,他进《平胡论》,为讨伐安禄山等人出谋划策。

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防止叛乱,又上奏在泸、晋、渝、合、资、荣等六州界险要之地置昌州。

在学术上他精于儒家经学,尤通象数易学,擅筮占。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河南孟县人。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唐朝一片大乘佛学的思潮及社会风气中,韩愈独自振起儒学大旗,排斥佛教思想,倡导恢复我国儒家思想的传统,开启宋明时代新儒学思想发展的大方向。

代表他这种苦心孤诣的作品,在其《原儒》一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此,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40卷,《外集》10卷,《师说》等。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曾经致力于倡导儒学,推进古文化运动,因此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此外,柳宗元的散文和诗也非常有名。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彭城人,唐朝儒学学者、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李翱

李翱,唐朝思想家及文学家,是韩愈的门人,也是侄婿,也是追随韩愈复兴儒学、反对佛教思想的一员大将,其哲学思想的造诣更有过于韩愈处。

代表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复性书》,文章中以《中庸》的理论为基础,提出“性善情恶”的人性论,认为只要加强道德修养,消除情欲的干扰,便可恢复人的本然之性,便可成为圣人。

李翱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对于《中庸》理论的发挥,对宋明儒学的理论方向之确立有极大影响。

三、儒学著作

隋唐时期的儒学著作虽然很多,但比较有影响的不是很多,并且多为给儒家经典进行注解,没有太多真知灼见。

主要著作有《周易正义》《论语笔解》等。

《周易正义》

《周易》也称《易经》,为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正义》又称《周易注疏》宋版计13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定稿于653年是唐代科举取士的标准用书,长其立于学官,也是易学史上除《经》、《传》以外的重要典籍。

正义又称疏,系在正经注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加以注解。

唐宋以来,历代科举取士皆以经书及其注疏为依据,故群经注疏之写本、刻本流传甚多。现代留传下来《周易正义》是南宋初国子监所刻《周易》单疏本。

《礼记正义》

《礼记正义》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华传统中化中影响至深至关的重要文献之一。汉代有郑玄曾为其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

同类推荐
  •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为介绍近代基督教在华传行历史的编年体工具书。从公元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写起,至公元1949年停笔,涉及在华基督教相关人物和团体机构近19000个。所收内容包括:一、各国来华布道的差会——名称、国别、宗派、开教、立会设堂等;二、历年来华的传教士——姓名、身份、驻在地、调转及相关事工等;三、教会所办医院、学校、慈善机构、报纸杂志及社会文化团体;四、相关教案;五、编者认为应该收录的其他资料。书末附有人名及教会团体机构汉字音序索引、西文原文索引,方便检索。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 世界佛教通史·第七卷:中国藏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上

    世界佛教通史·第七卷:中国藏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上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热门推荐
  • 愿你优雅淡定,无需取悦这世界

    愿你优雅淡定,无需取悦这世界

    没有一味的说教,没有沉闷鸡汤,这里的每一篇能量暖文,都是你的朋友。朋友能做什么?听你诉苦、陪你哭泣、喂你吃药、给你温暖。给饱经磨砺却仍想硬着头皮走下去的你加把劲,给不知如何过好这一生的你提供友情提示。它想告诉你,伤痛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必修课,有些坑你注定会栽下去,但你还可以爬出来。你会在这里发现许多和你一样彷徨受伤的人,在这里找到一条适合你走出迷茫的路,在这里寻到一个治愈自己的方法,在这里拾起丢失的勇气。
  • 重生之贵女风华

    重生之贵女风华

    每一个狠毒皇后的成长,背后都离不开千刀万剐的皇帝与渣女!她云浅月,苦心竭虑,步步为营,以命相待,为的就是有朝一日扶他登上皇位,凤临天下!然而,废后,死子,一杯毒酒,就这样结束了她云浅月的一生,只因他怀中有了更美的娇妻,还是她曾经最为信赖的嫡姐!幸而自己的命太硬,连阎王都不敢收,一睁眼,却是重生到了自己年幼的时候。这一世,她发誓要让所有曾经对不起过她的人——永不超生!然而这个太监为何处处招惹自己?娶了自己也就罢了,可太监不是不能人道么?为何每日自己起来都会浑身酸疼…….
  • 大明流匪

    大明流匪

    【火爆历史书】大明1619年,萨尔浒之战,杜松兵败后一伙败军逃兵逃离了辽东,逃进关内,一路向西……穿越而来的刘恒成为了一名前途未卜的流寇,一不小心干翻了对手,成为一营头目,练新兵,当山大王,设关卡,抢士绅……一不小心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成为女真最害怕的对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恕我直言

    恕我直言

    《恕我直言》汇集了李镇西老师近两年来关于教育、社会热点的思考评论,比如《我们正在毁灭我们本来追求的美好》《我为郎平叫好,也为傅园慧喝彩》《学生给老师撑伞,何错之有?》《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等,其中不少文章还引起过不小的反响乃至争议。思考必然会伴随着争议,甚至可以说,没有观点的碰撞就没有思想的诞生。他希望观点的碰撞能成为君子之交的常态。
  •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超模甜妻:低调总裁,高调宠!

    超模甜妻:低调总裁,高调宠!

    她被妹妹陷害,遭众叛亲离;她热爱模特事业,却屡受打压,壮志难酬。无奈求神:“神啊,帮帮我!”竟还真有“好心”的鬼神应之:“自助者天助,欢迎踏上修罗之道!”来自鬼神的一波骚操作,令她百口莫辩,竟被众人误解成他的女朋友,其实她连他长什么样都不知道,闹出不少笑话。他故作高冷:“婉儿,你这个人真无趣......”她倒也配合,刹时泪湿眼角,惹人怜爱地说道:“狗子,你变了,你以前不是这样的!”我的boss说话能不能不要那么惊悚!
  • 什么时候看都是远远的

    什么时候看都是远远的

    吕阳明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现供职于满洲里海关。2001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主要创作方向为海关和草原题材小说,多篇散文、小说发表于海关文学期刊及《骏马》《草原》等文学期刊。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边关传说》《芦花飘荡》,长篇小说《血沃边关》等文学作品七十余万字。曾获呼伦贝尔市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骏马奖)和海关总署“金钥匙”文学奖。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会员、满洲里海关文学协会秘书长、中国海关文体协会文学创作分会理事。
  • 仙之侠者悠然一世

    仙之侠者悠然一世

    我辈修行中人,当以锄强扶弱、斩妖除魔、济世救人为主任。
  • 梦醒与嬗变

    梦醒与嬗变

    百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悠远的时间区限,讳言说死,而称“百年之后”,祝愿婚姻久长说“百年好和”。百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活不到的年限,所谓“人生不满百”,“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百年也就成了时间久远的代名词。一件事情过了一百年,即使在节奏很慢的古代,也算是有历史的了,而一个事件过了一百年还会让人想起它,仅仅这年限就足以证明这个事件意义不同寻常。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性质与当年的戊戌维新已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在当年改革者的足迹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不少教益。比较起来,近代史上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没有像戊戌事件那样离我们今天的事业那样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