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9100000006

第6章 彗星划过中国:理想与现实的碰撞(1)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理想社会”憧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模型塑造,必然要契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那时的中国,是个经历漫长的挣扎与煎熬,并几乎走向绝境的中国,人们被外强入侵的民族屈辱感、食不果腹的饥饿感、自由尊严被践踏的失落感所包围,人们期待一个独立、衣食无忧且自由、平等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一个年轻且生机勃勃的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他们的政治理想能否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理想产生共鸣?

在延安,这个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信仰?并将从西方传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东方智慧,为群众所接收,避免出现“南橘北枳”的时代尴尬?

城墙外面的人间脉搏

在许多清幽的花园里,人们很难相信在金碧辉煌的宫殿的大屋顶外边,还有一个辛劳的、饥饿的、革命的和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在这里,饱食终日的外国人,可以在自己的小小的世外桃源里过着喝威士忌酒掺苏打水、打马球和网球、闲聊天的生活,无忧无虑地完全不觉得这个伟大城市无声的绝缘的城墙外面的人间脉搏……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城墙外看到的人间脉搏,正跳动着悲怆、凄凉、隐忍以及不同势力的恩怨纠葛……中国,这个曾经古老且辉煌的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正发生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支离破碎的路上。

国破丧权之辱,粉墨登场的军阀混战,接踵而至的政治游戏……多重人祸,再加之天灾,生灵涂炭。中国,这个饱受外来侵略者凌辱、四分五裂的国家,几乎再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举国上下,笼罩着浓浓的战争阴霾。自晚清,中国便处于乱局,战争不断。1930年春夏之交,发生了战线绵延数千里的中原大战,从1930年11月开始,蒋介石又对共产党部队连续发动了五次“围剿”。战乱不但带来血腥与杀戮,普通人的生命更被视作草芥,整个中华民族被拖入灾难的深渊。

中原大战

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联合发动围攻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

由于南京对日本采取的“不抵抗政策”的结果,中国把五分之一的领土,百分之四十以上的铁路线,百分之八十五的荒地,一大部分的煤矿,百分之八十的铁矿,百分之三十七的最佳森林地带以及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全国出口贸易丢给了日本侵略者。日本当时还控制了中国其他地方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铣铁和铁矿企业、中国一半以上的纺织业。对满洲的征服,不仅从中国夺去了它最方便的原料来源,而且也夺去了它自己最好的市场。[1]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

一曲《松花江上》,在中国各地传唱,人们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学生们纷纷游行请愿。1936年12月9日,北京、西安等城市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的示威游行,学生高呼“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这些义愤填膺的学生或许还未预料到,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即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北平附近的卢沟桥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北平、上海以及首都南京陆续沦陷,日军还在南京实施了大屠杀,35万军民丧生,其惨绝人寰的行径令人发指,日本宣布将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

“一二·九”运动

1935年7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复函,表示同意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的备忘录中的要求,被称为《何梅协定》。根据协定,中国在河北省和察哈尔省的主权大部分丧失,禁止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活动。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在广袤的农村,没有进行土地革命的地区,贫困普遍存在着。

中国农村的赋税沉重,很多人因无力缴付地租和高利贷而负债累累,一旦饥荒来临,他们因毫无粮食储备,而只能挨饿。随着农民的集体衰落,越来越多的土地与财富集中到少数地主和放高利贷者手中。

工人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讲道,“他们失了生产手段,剩下两手,绝了发财的望,又受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极残酷的待遇”。而为我们所熟知的夏衍的《包身工》对工人的悲惨境地进行了情景再现:

两粥一饭,12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3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在那个社会救济乏力的时代,一个天灾就会让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省份遭遇灭顶之灾。

豫、皖、陕、甘、川、黔各省灾情,续有所闻。全国显已遭多年来最严重的灾馑,已有千万人死亡。据最近川灾救济委员会调查,该省灾区人口3000万人,已有好几万人食树皮和观音土充饥。[2]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大饥荒愈演愈烈。

1939年华北地区的霍乱流行夺去了2万人的生命。1943年,旱灾加上日本人抢劫粮食,导致整个华北地区数百万人饿死……[3]

孕育中国新希望的——陕北地区,是满目疮痍的中国的一个缩影。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斯诺来到了陕北。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陕北只是一个地理名词,那是个盛产贫穷和土匪的地方。斯诺曾听当地人说,仅仅为了获得一只柳条外壳的热水瓶,就足以引发一场真正的悍匪抢劫。

陕北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真正的耕地很少。斯诺曾如此描绘陕西的农田:

农田大部分是地缝和小溪之间的条状小块。在很多地方,土地看来是够肥沃的,但是所种作物受到很陡斜坡的严格限制,无论从数和质上来说都是这样。很少有真正的山脉,只有无穷无尽的断山孤丘,连绵不断。[4]

对于大部分百姓,他们连土地都没有。清涧县袁家沟村村民白云富称:

中央红军没有到这儿的时候,其实是国民党统治着的,人民生活也很痛苦,“受的驴马苦,吃的猪狗食”,就那种生活。没有土地耕种,土地大部分都在少数人手中掌握着,其他人都是打工,就这样地生活。

苦孩子出身的葭县人闫晓明回忆,他一直过着吃糠咽菜的苦日子:

我是个苦孩子出身,我的祖父和我的父亲,都是世代给人家打长工的,遇上丰收的一年,吃稀汤汤也能吃下来一年;时年不好,租种人家的地,给人家把租子还够以后,自己就要饿肚子,就吃不上了。吃糠咽菜,都没办法。生活好些的,都是少数人,穷苦人就把人家不要的烂菜叶子捡回来,洗干净捂到大瓮里,然后过一年。春儿上如果没吃的就吃那。还有野菜、树皮,树皮是把老的那层不要,取里面新的一层吃了。

此时,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已是极为恐怖和强势:日本在华北虎视眈眈,蒋介石为谋一己私利还在全力“剿共”,并不惜血腥杀戮;国民党内部腐败横行;在经济上对农民课以重税,勒索企业,贩毒。

在“剿共”过程中,当国民党明白老百姓才是共产党的根基时,他们对老百姓进行了毁灭式的杀戮。共产党军事将领徐海东告诉斯诺:

到1933年12月,整个鄂豫皖有一半已成了荒地。在这一度富饶的地方,留下房子极少,牛都被赶走,土地荒芜,白军占领的村子无不尸积成山。湖北有4个县,安徽有5个县,河南有3个县都几乎被破坏。

美国《时代》周刊文字记者白修德在中国待了近8年,走遍大江南北,亲眼目睹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这场他“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对蒋介石的看法“从起初的尊敬和仰慕,变为怜悯和唾弃”。

白修德(1915—1986),本名西奥多·H.怀特,美国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抗日战争时长期任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采写了大量关于中国战场的报道。1943年2月,白修德和《泰晤士报》摄影记者福尔曼前往报道河南当地灾情。白修德的报道,引发宋庆龄震怒,也让国民党不得不正视300万河南人死亡的现实。白修德在晚年回忆录中写道:"对当时所见的一切,我现在已经不能再相信,除非那些潦草凌乱的笔记向我展示我曾看到了什么。”作为中外记者访问团成员之一,白修德还曾访问过延安,并写出影响巨大的名著《中国的惊雷》。

河南大饥荒

1942年夏天到1943年春天,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灾民开始吃草根、树皮。大旱之后,又遇蝗灾,庄稼被啃个精光。当时,饥荒遍及河南全省110个县。据估计,1000万人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轧而死者无数。

1942年由于旱灾,河南出现大饥荒,人们开始吃草根、树皮,直到草根被挖完、树皮被剥光,灾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然而,国民政府仍忙于战事准备,不仅不实施赈灾,还继续征税。某位国民党官员甚至扬言:“如果人民死了,土地还是中国的;如果军队挨饿,日本人就要来占领中国土地了。”

在河南,难民们,包括不断哀叫“可怜”的孩子们,将白修德等人团团围住:

他们泪痕满面的、乌黑的、在寒冷之中濒于绝望的脸色,使我们感到惭愧。中国孩子健康时是美丽的,健康时他们的头发有漂亮的自然油泽的光彩,他们的眼睛像杏仁一样闪动。可是这些瘦得不像样的人,应该是眼睛的地方,却是充满着脓水的窟窿;营养不足使他们的头发干枯;饥饿弄得他们的肚子鼓胀起来;天气吹裂了他们的皮肤。他们的声音已退化为只管要求食物的哀啼。[5]

一路上哀鸿遍野,白修德不断听到人们的呼吁:“停止征税吧,饥荒我们受得了,但赋税我们吃不消。只要他们停止征税,我们是能够靠树皮和花生壳活命的。”

白修德甚至亲耳听到了人吃人的案子,而郑州的政府长官们宴请白修德的菜单上却有着“莲子羹、辣子鸡、栗子炖牛肉、春卷、热馒头、大米饭、豆腐煎鱼等,还有两道汤,三个馅饼,饼上撒满了白糖”。从河南返回重庆,白修德见到蒋介石,蒋介石否认“人吃人”,也不承认仍在征税。

尽管蒋介石后来也采取了赈灾补救措施,但河南大饥荒依然让白修德从蒋介石的拥趸转到对他失望透顶:

我深信他不仅对我们毫无用处,如史迪威将军所说的那样,而且对他的人民也同样毫无用处,这一点才是更加重要的。[6]

白修德事后回忆:

我过了一年才发现,国民政府中任何一个英语流利的高级官员都同自己的人民完全脱节。而且对本国人民,甚至对重庆这座古老城市都一无所知,要想找他们了解一点中国的真实情况完全是徒劳的。[7]

一个政府,与它的人民脱节,这是人民的灾难,也是这个政府的灾难。一个王朝的丧钟,正在敲响。

旧秩序轰然倒塌,人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大时代的动荡中。经过多次看似地动山摇般的改朝换代、改良与革命……无数次为侵染在灾难巨流中的人们带来希望,然而,曾经蓄积出来的骇人能量终究冷却,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政党开出救国济民的良药。

棋局未卜,谁能够在这个凋敝的时代出手,力挽狂澜,给人们以希望?

红星闪耀

来自美国的两名记者中,白修德在华北看到了绝望,斯诺却在西北看到了闪闪的红星:

这里,肯定地说,存在着人们要起来反对的东西,即使他们还没有斗争的目标!因此,当红星在西北出现时,难怪有千千万万的人起来欢迎它,把它当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8]

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舶来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9]具备高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以马克思主义为坚定的政治信念。随着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各地党组织纷纷建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的一大确定了党的政治理想,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并形成了党的纲领: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共产国际。[10]新的革命火种,在中国大地上点燃。

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以及世界形势的不断深入认识,以及中国局势的不断变化,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步骤上,共产党也在不断摸索与调整,对苏联的热烈崇拜趋于理性,不再照搬苏联的思想、制度、方法和组织,逐渐摒弃“不分青红皂白一概进口”[11]的方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与苏维埃制度。

同类推荐
  • 重逢

    重逢

    《重逢》是作家石钟山根据自己少年经历写成的一本散文故事集。在作品中,作者敞开心扉,以抒情和略带戏谑的笔法书写自己从小时候到青少年、再到成为军人期间看到和经历过的故事。作品以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情感,如少年时期肆无忌惮的整人故事、青年时期青涩懵懂的恋爱、参军后残酷而多变的现实……每个故事基本都围绕一个主要人物展开,有些荒诞可笑,有些则感人至深。从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和那些几乎已经被遗忘的时代及精神“重逢”,重新找回人性的美好。
  • 充闾文集:秋窗漫笔

    充闾文集:秋窗漫笔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 荔枝红了

    荔枝红了

    本书为散文集,作者将广东增城的乡村风情描写得如诗如画,包括他走访的十多家古村落,他对童年时在乡村经历的回忆,他对增城乡间的历史文化名人的回顾,以及从立春到立冬的年节风情,描摹出一幅年年相约荔枝红的岭南风情。
  • 亲历中国四十年

    亲历中国四十年

    “我的四十年”丛书,包括《四十年四十人》《四十年来家国》《亲历中国四十年》三册,分别由中国人、海外华人、在中国的外国人三个典型群体书写自己与改革开放的故事,从全球坐标系观照中国改革开放,以不同的视角和生动、丰富的个人体验,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每册40位共120位主人公,分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工作在上百个不同领域,他们的“个人史”构成了一部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改革开放“史记”。《亲历中国四十年》四十篇故事的讲述人是四十位与改革开放联系密切的外国人。他们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来到中国,在中国学习、生活、工作、创业,亲历、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通过亲密接触和深度融入对中国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各自的领域充当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全球意义。
  • 李清照词选

    李清照词选

    李清照是家喻户晓的宋代女词人,她的作品脍炙人口,在其生前既已流传。其词集《易安词》散佚,经后人整理编订的词集有《漱玉词》。这本小书选录了李清照最为精粹的词作,较好地展现了词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水平。评注者对每首词的重要词语加以注释,然后再做简要的评讲,使之更加浅近易懂,非常适合大家领略易安词的艺术魅力。
热门推荐
  • 男神的钥匙

    男神的钥匙

    一个职场小白获得神奇道具意外开挂,偶遇面临失聪危机的人气偶像明星,成为他的秘密“耳朵”,从此混迹娱乐圈,抱得男神归的故事。
  • 静画月

    静画月

    我聚万年怨念而成,却为爱而生。在亲历了世间磨砺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所在。故事有点长,更新还有点慢……只是无论如何,我都想讲给你听,可以吗?
  • 毕业小传

    毕业小传

    2013年的6月,我毕业了。作为纪念我的青春,还有过去青涩的时光,我将生活记录如下。青春没有什么遗憾和留恋,现在有的只是一种态度。青春是成长,是疼痛,是孤岛。我在岛上郁郁独行,还有路人,我的反省和期望。毕业五年,我做过记者开过公司,发生许多事,仅以我些许经历以此书献给处在人生档口,初涉社会的年轻人们,共鸣,共勉。也献给那些即将毕业的孩纸们,珍惜青春,宝贵的大学时光,愿你们在今后的人生可以做一个勇敢、谦逊、有责任的人。我不会给你们什么成功的诀窍,只会传授一些吃亏和失败的经验。希望明年在到了这个时候,每当你觉得累了,伤心委屈的时候就来看一看,多理解别人,爱你们的家人——因为没有谁的青春没有痛,有痛才成长。
  • 快穿之完美女神逆袭系统

    快穿之完美女神逆袭系统

    颜辞,一个表面高冷内心戏精的女孩,在一次意外中绑定了拯救男神系统,开始了穿梭各个世界拯救男神的任务。他说,“遇见你,让我的世界充满温暖。”他说,“我用完了我所有的幸运只为与你相遇。”他说,“你答应过我的,永远不会离开我。”他说,“你说过,无论我变成了什么样子,你都会找到我。”他说,“别怕,有我在。”纯情的、妖孽的、冷酷的、邪魅的、霸道的...各类男神,等你来撩!赶快点击收藏吧!PS:【1v1】双洁,宠文。
  • 名魂天下

    名魂天下

    名魂天下——魂栾大陆,魂栾树,魂栾树上魂栾果,修魂异魂为魂栾,两败俱伤,双魂谋。
  • 大河长流

    大河长流

    齐朝的盛世即将过去,天下即将纷乱。关西的勋贵们与山东豪杰们纷纷走上乱世舞台。
  • 重生之激情岁月

    重生之激情岁月

    如果回到10年前,你会做什么?那个时候,QQ还没有开发出来。那个时候,淘宝也还没有成立。那个时候,妹纸们都很纯洁。那个时候,是一个升官发财泡妹纸的大好年代!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战族传说(1)

    战族传说(1)

    洪荒岁月,涿鹿一战,战神蚩尤虽亡,却留下不灭魔志,战族子民重承魔志,隐匿于武林之外,成为超越武林的隐世武门,只待五星逆行之时乘时而作,东山再起。岁星、荧惑、填星、太白、辰星五星逆行之日终至,千古战意随着时光的轮回而再现武林,一位神的传人,一位魔的后人,在经过无数次武林纷争后慢慢崛起江湖,而世间的种种魔缘机遇终究将两人铸成了左右武林的盖世高手。
  • 荣光不负情深

    荣光不负情深

    人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