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9100000002

第2章 开篇 延安是天堂(1)

我赶快脱下皮靴

因为我发现

所有走进天国的男男女女

都是赤脚

啊,延安

好一个赤脚天堂

——蔡若虹 画家

在一个不性感、不繁华,看起来灰头土脸的小城市,物质贫乏,但人们乐观,精神富足,精力旺盛。这个特殊的城市到底植入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模式”的基因,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与其产生共鸣,称之为天堂?

延安厉兵秣马13年,探索创新13年:延安表达了人们对“理想国”的呼唤,掺杂了数代人的情感记忆、生命境界。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地,并成为能够燎原的“星星之火”。

知识分子,包括当地群众称延安是天堂:战火硝烟中相对安宁的环境;清贫但温饱的生活;融洽的军民、党群关系;开放、宽容、自由的精神活动;到处是笑声,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温暖……

这里,没有好山好水

惯于享受都市趣味的人,到延安来一定要感到悲惨的失望。因为这里不仅没有好山好水,也竟没有一个可以散步的草坪,没有一个可以驻足的树荫。一眼望去,灰尘满目,没有一点鲜艳的色彩。

——赵超构《延安一月》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没有好山好水,还只是一个简洁朴实的小小边城。

延安,史称肤施,汉唐以降,诸多朝代,曾在这里建县立府。20世纪之初的延安一直保持着古老的风貌,城墙环绕,宝塔高耸。

延安的山,是没有青色覆盖的黄色土堆,河谷空漠。古老的延安旧城,砖土房屋被日军轰炸得支离破碎,只有几处毁坏一半的石门在大路旁边半倚半靠。人们就在黄色的坚硬山壁上掘洞而居,成百上千个窑洞参差错落地分布在山腰中。穿城而过的延河水,洪水时节汪洋汹涌。枯水期,“既不汹涌,也不轻柔”,孩子都可涉水而过。

陕甘宁边区政府辖区

边区下辖延安、延川、延长、清涧、绥德、米脂、葭县(今佳县)、吴堡、安定(今子长)、安塞、靖边、定边、保安(今志丹)、甘泉、鄜县(今富县)、淳化、旬邑,甘肃的宁县、庆阳、合水、镇原、环县等23个县,以及宁夏之花马池及神府区、关中区部分地区。

延安——陕甘宁边区首府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宣告成立,林伯渠为主席。边区北起长城沿线,南至淳化,西临固原,东濒黄河,面积12.9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若从国土面积来看,陕甘宁边区俨然古代一个诸侯国。而对于外国,陕甘宁边区相当于1.3个奥地利,1.1个德国,广阔辽远又贫瘠荒凉,这是以延安为政治中心的“理想国”的疆土。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新闻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陕甘宁边区,地处世界上最厚、最大、最丰富的黄土表层沉积区。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初到延安,就为这“好像是个疯神捏就的世界——有时却又是个超现实主义的奇美的世界”而感到不可思议:

但见那狂风暴雨将山丘冲得四分五裂,只留下光秃秃的山峰,深邃的山谷和倾斜度极大的峡谷——这片土地就像曾经被成群的鲸一般大的蜈蚣所抓裂和撕破了一样。[1]

窑洞里的生活,在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观察团的成员看来,原始而落后:

人们住在他们称之为“窑洞”的地方——实际上就是15英尺长的地道。人们挖开山侧的土,砌以石块。每个窑洞都是一间房,窑洞前部是一扇门和一扇窗。窗户的框架是木制的,白纸糊在窗框上以代替玻璃。地上铺的是用沙子填缝的灰砖。每扇门前都挂有一条门帘,强烈的北风刮起来时就放下来挡风。[2]

窑洞里,最多有一张简单做成的粗糙桌子,一两把没有刷油漆的椅子;没有电灯,只有蜡烛和煤油灯;也没有水管、燃气通道、暖气通道等一切与现代化相关的设施,人们以木炭取暖;厕所更是个奢侈的幻想,它设在离窑洞很远的露天场所;很多昆虫,如蚊子、蟑螂和蜈蚣时不时会来光顾,有时还会从门缝里钻进来大老鼠。

在延安这个街道狭窄的“小镇”,骡子与马仍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汽车和卡车都不常见。延安有一个嘈杂且热闹的集市,最扎眼的是数量众多、始终燃着熊熊炉火的打铁铺。

在来自战时陪都重庆的《新民报》主笔赵超构看来,延安大概是最缺乏性感的地方了:

女性的气息,在这里异常单薄。绝对没有穿旗袍的女人,绝对没有烫发的女人,也没有手挽着手招摇过市的恋人。一般的女同志,很少矫揉造作。在服装上,和男人差别很少。[3]

即便是热情且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世代生活在延安的百姓以及厉兵秣马的战士们,他们也毫不掩饰,在延安他们的确过着苦日子。

茫茫的陕北高原,沟壑纵横,地瘠民贫。尤其1941年,国民党切断所有供应,抗日根据地又发生严重天灾,边区军民一度陷入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在寒冷的冬天里甚至没有棉被盖的地步。

延安泽东青年干校学员刘明学在延安待了6年,竟然没有用过筷子:

生活在延安我们6年没用过筷子,因为没有可夹的东西,用什么筷子?每个人一把勺子、一个缸子。缸子天天就放在屁股后面的皮带上,这是一个多用处的东西。洗脸需要它,喝水需要它,吃饭需要它,刷牙需要它,反正这是个万宝杯。

延安电影团成员翟超的回忆里,延安的生活“特别艰苦”:

生活特别艰苦,艰苦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发展以后穿的军装特别是夏天的军装叫再生布。什么叫再生布呢?就是穿破这衣服收回去了,再经过加工弹一弹又织成布,然后又做成衣服发给大家,稍微一干什么活就破了。我们在抗大七分校待了两年多,在抗大七分校我们打窑洞,都住在山尖子上,打窑洞前两三夜大家就住在露天院场里面,搁一点草,然后就铺在底下,上面自己有一个被子……主要是打窑洞,到几十华里以外背粮往返。小米粥不像现在咱们的糨糊那样稠糊,那时候更难吃,比秫米还难吃,菜就是煮土豆。打了窑洞我们搬到窑洞里,窑洞很湿,有的同志得了关节炎。开始住在窑洞里面一个班有十几个人,地下没有铺的,后来每个班发两条毛毡,一米来宽,大概一米六七那么长。一个班发两条,这两条炕都铺不满,怎么办呢?就这两条都铺在上面,地下还有土,就这么过。

困难的时候,每人每天只能供应一斤小米、一钱油、两钱盐,几乎顿顿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者南瓜汤。而最困难的时候,他们连粮食都没有,就吃黑豆、土豆和莴苣叶。至今,鲁艺实验剧团团员于蓝还不喜欢吃土豆,“因为吃够了”。莴苣的叶子不但苦还老,以至于莎莱她们只能撕着吃。

刘明学(1923—2012),四川省泸州市人,1938年6月在四川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初到延安,进入中央青委组建的青年干部学校艺术班学习,1941年底至新建的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初到延安,刘明学和剧院多演《伪君子》等外国戏,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深受鲁艺《兄妹开荒》秧歌剧的影响,开始深入群众并以劳动场景为基础排演秧歌剧。

翟超,1925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八一厂纪录片部主任,原延安电影团二期学员。1943年进入延安抗大七分校学习,之后调到延安电影团学习摄影,参加了纪录片《毛主席从延安回到重庆》的拍摄。

饥饿的时候,人们的想象力都被放大了,什么东西都是可以作为食物的。鲁艺美术系学员华君武和他的战友们,连用来糊窗户纸的糨糊都吃过,“打的一碗糨糊(用面粉做的),用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把它吃掉了”。[4]

延安电影团成员姜云川50天没吃到一点咸盐,开始“乱投医”:

我那时候也傻,就跑到人家老百姓那墙底下。墙上不是有那个砖缝吗,里面泛出一些白末儿,就拿舌头舔那个,把舌头烧起个大泡。[5]

于蓝,1921年出生,辽宁岫岩人,原名于佩文。1938年冬至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话剧团、东北文工团、东北电影制片厂、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主演《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影片。

莎莱,1923年出生,河北磁县人,出生于安徽蚌埠,曾任武汉市文联主席。1938年至延安,次年入鲁艺音乐系第三期学习,师承冼星海等教师。鲁艺首演《黄河大合唱》时,担任《黄河怨》独唱,毕业后留院工作。写有歌曲《纺棉花》、歌舞诗乐《九歌·屈原》。

华君武(1915—2010),中国著名漫画家,鲁艺美术系学员,祖籍江苏无锡荡口,出生于杭州。1938年到达延安。1939年10月,华君武成为鲁艺美术系漫画研究会负责人。在延安,华君武深入工农兵当中,学习他们的语言,使其漫画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发生变化,锋芒直指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并画出一批佳作,诸如《肉骨头引狗》《丰收》等。

姜云川,河北雄县人,新闻纪录电影编导,延安电影团团员。1942年2月到延安,任八路军总政治部警卫队2班班长,1945年10月调入延安电影团。194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科科长、新闻纪录电影编导。1952年任新闻电影制片厂纪录电影组编导、副总编辑。从一位不识字的八路军战士,到成为知名电影编导,姜云川的改变发生在延安。曾编导《延安生活散记》《南泥湾》《纪念白求恩》等著名新闻纪录片。

即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延安人不再靠小米和黑豆过日子,但延安的生活也仅限于饱腹。

在原红四方面军战士万曼琳的回忆里,小米稀饭是延安饭桌上的主食,很少吃肉,菜品也单一。

很少(吃肉),大概一个月半个月给吃一次肉,大烩菜,多少年一直是那豆腐白菜粉条,一人拿个碗,一人给舀一勺,好大一口锅,一人去舀一勺。[6]

馒头、米饭、肉丁烩面条……这些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饭,在当时的延安,也只有在过节时才有这样的口福。

延安的苦,如同无处不在的空气,无声无息地在这个小城的各个角落氤氲:

没有牙刷,没有牙膏,摘下帽子,蘸着延河里的水擦擦牙;没有鞋子,就用旧衣服撕成碎条编成鞋子,很多人还赤脚;那时每人半月发半根铅笔,我们用铁皮夹上写字,直到全部用完;发几张土麻纸,情况好一点儿后,每月发两张油光纸,三个月发一个蘸水笔尖;三个人用一盏小油马灯,每晚两钱蓖麻油……[7]

然而,就是在这个没有好山好水的小城,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正在酝酿,并在日后以惊人的速度与深度爆发。“延安人”们,不顾物质匮乏,视延安为圣地和天堂。

盛世,已然来临。

“快乐”天堂

“为什么这里全是青年人呢?”老年也好,中年也好,他们全是充满着快乐的青春之力的青年。

——丁玲 作家

去延安之前的丁玲,是彷徨迷茫的,迫切需要人间的感情,希望“占有许多不可能的东西”,但又悲观绝望,只想“到无人认识的地方,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

丁玲(1904—1986),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在陕北,丁玲曾担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其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2年荣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来到陕北,她看到这里与她以前生活的世界天壤云泥,她原以为这里的人一定很褴褛,不料却这么漂亮。她更奇怪:“为什么这里全是青年人呢?”老年也好,中年也好,他们全是充满着快乐的青春之力的青年。

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苦日子,但他们是快乐的。曾经的“延安人”们生机勃发,眼睛里闪动着年轻的光彩。

快乐,成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共同的,也最刻骨铭心的回忆。

何理良:有时候一年也吃不到肉,但是人们的精神非常愉快……在这里可以高谈抗日,可以学习……马恩列斯的著作、毛泽东的著作。

肖彬:苦是苦一点,生活活跃得很,也不是太苦,能吃饱饭,我愿意在那里,我是自己去的。

翟超:那时候歌子多,老百姓搞拥军爱民,这些歌都唱了。

张开帙:艰苦确实艰苦,我们睡觉没有床,只有窑洞里面的土坑,大家都在一块睡,翻身都不行。上课的时候没有课堂(教室),在窑洞前面坐在那里,本子放在那里记,也没有书,教员在黑板上写,我们就记,很艰苦,但精神很好。

苏佩荣:所以在延安,我们还是不错的。美好的回忆,现在回忆都是美好的回忆了。

这是一道永不泯灭的集体记忆,它记述了延安的苍茫往事,但更印证了延安是他们的精神殿堂。

同类推荐
  • 跟鹦鹉同居的日子

    跟鹦鹉同居的日子

    跟鹦鹉同居的爆笑故事!一人三鸟同住一个屋檐下,每天都有神奇囧事发生。花花绿绿的鹦鹉,原来不止好看,还很傲娇好玩呢!如果你想也想养一只鹦鹉,本书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 未若柳絮因风起:古诗词中的传奇女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古诗词中的传奇女子

    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穿越千年时光,从诗词入手,在珠玉之中去拾掇那些离尘绝俗的灵慧之气,从她们身上学习那些我们一直似懂非懂的生活真意。那些诗词中所咏叹的女子,她们或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或是来自于文人们的天才想象,她们都是诗词中缱绻着的一缕浪漫传奇,一抹悒郁清愁,一丝恬柔回忆。作者带着我们一起寻找那些传奇女子。
  • 余秋雨的历史散文

    余秋雨的历史散文

    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专集。在作者对历史的追溯中体现出心灵的震颤、思考的重量。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
  • 郭文斌论

    郭文斌论

    中国“西部文学”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之后,曾在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的格局。发展至九十年代,在一些知名的知青老作家仍然具有影响力的同时,一批新的以本土为主的作家蓬勃崛起,再度把西部文学推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前台。“西部”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西部文学”中的“西部”指在地理西部之上由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劳作习惯及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特色彩的文化文明形态。
  •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主体建构与身份认同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主体建构与身份认同

    本书稿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0BZW009),鉴定结果为“良好”。本研究从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身份认同的角度切入,把文论研究与文论言说者研究结合起来,打破了以往文学理论研究就理论谈理论的局限,目的是将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置于政治、经济、消费、媒介、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之下,深入探讨和剖析这些复杂因素如何形塑和建构了文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也使文学理论产生改变,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价值和意义。
热门推荐
  • 至尊万道

    至尊万道

    天下众圣我为至尊,万道争锋我为王者。起于微末,始于大墟。道源玄功,至尊圣体。龙战八荒,同阶无敌。天下众圣,唯我称王。天生至尊的少年叶风,被人抽走圣体本源,天赋尽废,偶得亘古第一功法道源玄功,重铸无上至尊体,踏破武道极巅,成就至尊王者。
  • Told After Supper

    Told After Supp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努力工作才能活下去的魔头

    努力工作才能活下去的魔头

    魔头卓梵,一十四岁执掌魔门,横行于世,正道谈之色变。圣门多方设计围捕,功败垂成,被阴差阳错被传送到地球…繁华的魔都,真气法力全失而挨了一电警棍的魔门少主,没有户口的圣教圣女,夺舍成为男人的魔教妖女,只能挤在一个屋檐下自食其力,养活自己……
  • 一代枭雄张作霖

    一代枭雄张作霖

    张作霖是民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原本出身寒微,生活无着,只能混迹社会,伏于民间。但风云际会,他乘势而起,逐步走到历史的前台。张作霖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本书材料翔实对张作霖一生的刻画力透纸背。本书虽是张作霖的传记,但通过对他一生的描述,同时也刻画了许多民国人物,可谓是一幅民国人物的众生像。
  • 大明铁卫

    大明铁卫

    陈雨穿越了,成了明朝末年一个穷困潦倒的军户。不会造玻璃,也不会做肥皂,身边只有一群饭都吃不饱的军户……手握一手烂牌,如何才能将人生的牌局打得风生水起?且看这个有点腹黑的办公室主任怎么一步步走上巅峰,将鞑子、流寇打得落花流水,把棒子、倭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在整个东亚大陆覆雨翻云。
  • 穿越古代去经商

    穿越古代去经商

    家暴丈夫,欺负公婆,虐待养子……一朝穿越成臭名昭著的恶妇,火淼淼淡然一笑:又不是她做的,她问心无愧!从小吃摊推主到连锁店老板,从人厌狗弃的恶妇到人人尊敬的大娘子!对人格魅力满分的火淼淼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诶?那个曾经看到她就觉得眼睛疼心肝儿颤的男人,鬼鬼崇崇干啥呢?某人:“每个成功女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贤惠的男人,娘子,床铺好了,洗脚水也打好了……”火淼淼:“当初说好一年和离的,我和离书呢?”某人无赖脸:“想跟我和离,除非从我尸体上踏过去。”火淼淼:“……”怀念那个沉默寡言的木头~【甜宠文,喜欢的亲们欢迎收藏。】【架空背景,考究党慎入。】
  • 悬解录

    悬解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开局一颗恶魔果实

    开局一颗恶魔果实

    楚言在异界大陆得到了一颗恶魔果实,成了楚老魔,大家都知道楚老魔有一个可怕的移动魔窟,魔窟周边方圆百里乃是禁区,擅闯者死无葬身之地。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恐怖谷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恐怖谷

    《恐怖谷》是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中的四个长篇之一,分为两各部分,主要发表在1914到1915年间。故事主要讲述了伯尔斯通庄园的主人道格拉斯不幸惨遭杀害,死状惨不忍睹,尸体旁边还留有一张卡片,上面潦草的写着“V.V.341”,这让案件更为扑朔迷离。福尔摩斯这次是如何一步步推理找出真凶的呢?我们一起从本书中寻找答案吧!
  • 林跃记

    林跃记

    我们握紧手中的剑,用意念,用信仰,战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