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外向性格还是内向性格,都各有其优缺点。绝不会只有优点或缺点。像青山先生那样只想到自己性格中的缺点,而想改变成截然不同性格的观点,实在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想一举改变,反而无法如愿以偿。
不仅仅是性格,每个人的能力也是一样。想改进个人的能力的秘诀,在于点点滴滴的改变,一举加以改变是难以成功的。而一点点地改变,实际上,就等于全体上获得了改变。
“因为某部分的改变,而带动全体的改变”这是形态心理学的真谛。不过,大部分人都不明白这个原理,结果是反其道而行,也就是企图一下子改变全体的做法。但是,因为一举改变全体困难得多,倒反落得完全无法改变。
渡边升一教授,因为年龄已过四十,所以很容易疲劳,只要一熬夜,身体就会受不了。因此他很想使身体强壮起来。于是,每天花十分钟做体操,五十分钟散步。结果,身体便显著充满了活力,就是熬夜也没有什么影响。
渡边教授仅仅因为改变往昔的一个钟头时间——相当于一天的二十四分之一,就使得整个生活的品质获得改变。
形态心理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系由众多的小部分构成一个全体,所以,如果把众多小部分的中心,或众多部分的某一部分改变,那么全体便能获得改变。这是形态心理学的重要原理。
这个世界,因为某一部分的改变而使全体完全改变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无论是性格、能力或自我改变,也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想要改变自己时,只要考虑改变某一部分即可;若仅改变某一部分,则任何人都能轻易做到。
在电视上,以相声表演名声大噪而活跃的日本的福富太郎先生,据说在小时候非常神经质且自卑感很重,是一个很不善于交际的人,然而就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能如脱胎换骨似的成为开朗而有交际手腕的人,这是迫于需要,而一点一滴改变了自己性格的例子。
据说渡边教授小学时代的成绩也不理想,虽以中下的成绩勉强跟上,却非常辛苦吃力。然而渡边教授却非常喜欢阅读、写作,并且由于他热衷于自己喜爱的事物,而能逐渐发展自己的思考力与创造力,使其独特的才能得以发挥。
著名的进化论者达尔文在学生时代也是个喜欢发呆的小孩,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据说,达尔文的父亲曾叹息说:“你的智力和你妹妹梅利亚一样。”
但是,达尔文对生物却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热衷于自己喜爱的事物,终于,达尔文渐渐地发挥出了自己独特的才能。
可见,努力发挥自己的爱好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性格便会有可观的改变。
同时,点点滴滴致力于改变也非常重要。例如:营业时与顾客会面,便可以拟定某种自我要求的目标——今天要比以往表现得更积极,或者比以往表现得更开朗——并力求做到,如果做到就制订下次做得更好的目标。无论如何,每天都争取取得些进步是不可或缺的。
只要稍微有点起色,便会得到些许成就感与胜利感,因而会产生“下次要做得更好”的信念,而且必然会全力以赴。这种体验会加强成就感和胜利感;并因此而产生自信。有了自信会做得更好,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出现了可观的变化。
因为性格是按着你自己设定的理想而改善的,当然会对你的事业和交际有所帮助了。
9
心态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
适者生存,不适者则被淘汰,这是社会规律。世上的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改变,如果你跟不上社会的步伐,你会被社会抛得越来越远。面对这样的状况,只有改变才是出路。
应该说,左右我们思想和动机的是心态,凡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行为方式都是人的心态不端正,和现实发生背离所致,因此,想纠正错误的行为方式和对现实的不正确看法,必须首先端正心态,只有做事的心态改变了,一个人才能改变,生活也才能适应现实。
曾有位文学家这样说过:“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但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人是社会的一员,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要素。人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于人所处的状态。人的状态不同带来的效果也不同,状态主要表现为生活状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
当你调整状态,改变自己时,你与社会的交换必然发生变化,你与社会的关系就变了,你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也就变了。同时,社会也必然要做出反应以适应你的改变。这时人与社会就达到了和谐共处。李克原在一家公司任营销部部长。几年下来,李克基本上掌握了本行业的市场脉搏,业绩也不错,可突然接到人事处的调令,调他到产品供应部任部长。在公司里供应部的地位,远不如营销部,如此一调,虽然看似平级,可其实等于贬了职,前途必然大受影响。
从前李克从事销售工作,整天往外跑,很合乎他的个性。如今要他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跟那些器材报表打交道,实在叫他受不了。开始时,他一直闷闷不乐,心灰意冷。经过一段情绪调整,他开始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前我对自己信心十足,自从当上了供应部长,却情况大变呢?”他悟到一个事实:“这是因为我对自己的期待值无形中降低了,我心态失衡了。”
于是,李克开始调整心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工作中,慢慢地发觉供应部也大有用武之地。而且,供应部对整个公司来说起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平时大家把它忽略了而已。李克重新找到了工作的信心,一改以往消极拖沓的作风,变得充满了斗志,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他的积极态度,也渐渐影响到了部属,把他们也带动起来。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他两次获得总公司颁发的特别奖金。
不久李克又收到了一人事调令,而这次的调令与上次不一样,这回是一次晋升令:“调到总公司,晋升营业部经理。”
李克事业上的转变是因为他心态的改变。
适者生存,不适者则被淘汰,这是社会规律。世上的事物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改变,如果你跟不上社会的步伐,你会被社会抛得越来越远。面对这样的状况,只有改变才是出路。
许多时候,担心是多余的,欣然地面对现实,勇敢地接受挑战,就会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人生是由一连串的改变形成的,你的环境、教育、经验、吸收的资讯由内而外的各个生理与心理的关卡,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改变就是机会,只要你及时处理,就会有好的机会开始。而且,惟有良好的自我改变,才是改变事情、改造状况,甚至改变环境的基础。
改变自己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因为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潜能等待开发,只可惜,我们往往限制住自己的思想。科技进步的速度快得惊人,相对也引导各方面的成长,如果你仍一味地沿用旧的思想、旧的做法,可能会被社会淘汰。所以头脑要放灵活些,很多不该再坚持的观念,何苦抓住不放呢?接受新思想,摒弃不适当的旧观念,会使你改造自己,重新塑造一个强大的自我。
成事在人,我们是受自己的思想操纵的,因此汰旧换新在思想与自我改造上更为重要,美好的与适当的,才值得我们去选择与坚持!
但这必须从端正心态开始。
10
聪明的“糊涂学”
如果一个愚蠢的方法有效,那它就不是愚蠢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别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大本营。不久,基辅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也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作战计划,从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每当斯大林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闲聊”时,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往往使斯大林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陈述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也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在军事会议上进言,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须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也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也夫斯基的意见也就因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而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也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得多。”
因此,面对“唯我独尊”,难以接受其他人意见的领导,当个“傻瓜”似乎是最好的办法,使领导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你建议的“俘虏”。
当“傻瓜”在现实中就是“糊涂学”中的“装糊涂”实际上是真聪明。
在官场上或者是在职场上,当环境氛围不利你表现的时候,如果你不会当“傻瓜”,不会看风使舵,改变航向,就会樯倾楫摧,而此时改当个“傻瓜”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11
天堂就在地狱的隔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给别人赠过“玫瑰”吗?
常常听到许多人在发感叹:“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但缺少了人情味。”确实有这样的现象,人们只顾赚钱了,变得自私了,如果谁再提学**,提“为人民服务”人家会认为你在发神经呢!享受抢先,拒绝吃苦,一切为自己服务也是普遍现象了,不然哪来的那么多防腐倡廉的呼声呢?
那么,一心只为自己,不为他人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有一天,上帝对教士说:“来,我带你去看看地狱。”他们进入了一个房间,许多人正在围着一只煮饭的大锅坐着,他们眼睛直呆呆地望着大锅,又饿又失望。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汤匙,因为汤匙的柄太长,所以食物没法送到自己的嘴里。
“来,现在我带你去看看天堂。”上帝又带教士进入另一个房间。
这个房间跟上个房间的情景一模一样,也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饭的锅坐着,他们的汤匙柄跟刚才的那群人的一样长。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又吃又喝,有说有笑。
教士看完这个房间,奇怪地问上帝:“为什么同样的情景,这个房间的人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愁眉不展呢?”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到,这个房间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吗?”
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世人,人活在世上要学会分享与给予,养成互爱互助的行为。他们在地狱里看到的那群吝啬鬼,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去喂对方,正像诗人白朗宁所说:“把爱拿走,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了。”而在天堂里,看到的是“施恩于人共分享,献花者手中留余香”。正像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所说:“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
这个故事同时也警策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既然能变得自私,为什么不再变得达观一点呢?
其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在你为他人付出的时候,迟早会也得到回报,只是时间早晚,方式各异罢了。
12
换个角度
西谚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你完全可以选择一条避开众人趋之若鹜的路来走。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自己被一些无法摆脱的麻烦困扰住了,按常理去解决,就会做出一些不情愿的让步或牺牲,但换个似乎不合常情的办法去解决,却意外地得到了名利双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