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4100000005

第5章 女儿曾是“赔钱货”

1.旧时陪嫁何其多

送嫁妆,即发奁。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于物多人众,所以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好友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友,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年)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顾颉刚先生说:“这原是苏州最起码的排场!要是现在中人以上之家再照这样办,一定要给人家齿冷了!(因为这里用四只衣箱,名为‘四只头’,现在差不多没有了)。”

顾颉刚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年代,距离光绪十五年已有35年的时间,苏州人备嫁妆的情形又有哪些变化呢?顾颉刚先生紧接着又描述道:

现在“四只头”的排场,除了清寒的人家可说没有。刚到水平线的是“赤脚两裙箱”,所谓“赤脚”,乃是没有榻床,没有圆炉火,仅仅有两裙箱而已。从赤脚两裙箱进一步,是“两裙箱”,有圆炉火了,有榻床了,榻床上有显被了(显被是发嫁妆时放在榻床上给人家看的,起码六条)。再高一点,裙箱之外更有一口衣橱,或两口衣橱通常是有镜子的)。从两裙箱的排场更进一步,是“红木两裙箱”,以上所说的东西用的木料,都是榉木,这便用全红木了。用了红木两裙箱,于是显被要多些,从八条、十二条,至十六条都有;一个榻床放不下,就用两个榻床。裙箱、衣橱、榻床、显被的程度都高了,也需有别的东西陪衬才好,所以有“银桌面”,杯壶碗箸都足银器,放满一个八仙桌(八个人坐的桌子叫八仙桌)。从红木两裙箱再进一步,是“红木四裙箱”,自然是更讲究了:显被多至二十条,银桌面多至二桌,衣橱也跟了裙箱之数而为四座。从以上这种情况看,要嫁个女儿出去,确实不是易事,难怪当时有人要将女儿称为“赔钱货”了。

过去在湖北天门一带,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需“整猪整羊”。于是,“一堂一房”、“整猪整羊”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京山一带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还流行陪送风车、水车、锄、镰、耙等农具。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专置于堂屋,以示娘家气派。随州习俗,嫁妆有三件头、四件头、五件头之分,每件均为双数,各件均系居家用品。竹溪一带则分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当地有“八抬猪,八抬羊,八抬嫁妆送姑娘”的俗语流传。

2.陪嫁品种有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条件较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实行供给制,“彩礼”、“嫁妆”根本无从考虑,往往是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购置嫁妆的费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的,但姑娘多年来靠自己的劳动,已为家庭攒得不少收入。如果新娘是在国营企业或是公社劳动成员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会把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置办嫁妆。在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嫁妆的内容和数量和新中国成立前通行的标准差不多,主要是个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里。“嫁妆”已经成了男女双方为打造婚后小家庭生活,各自所作物质准备的代名词。

7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尽管一些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但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嫁妆的传统风气又开始抬头。奁目”是一个时代生活水准的最直接的表征。当时有“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的说法,结婚成家要准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即所谓“三转一响”,还要准备双人床、衣柜、衣橱、床头柜、梳妆台、写字台、方桌及四把椅子,这些家具总共有36条腿,即所谓“三十六只脚”。即便是在北京郊区农村,嫁妆也讲究有“八条腿”,指的是大衣柜和五斗橱这两件大家具。此外,还有电视机、冰箱、自行车、大座钟、手表、电扇、餐具、花瓶、瓷茶具、桌布、玻璃杯、化妆品、成箱的衣服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家庭事先给了女方一些礼金,使她有可能提前买到这些在农村里显得很阔气的嫁妆。

陈勤建先生曾三度参加上海郊区一亲友嫁女。1979年嫁女,农村经济刚刚恢复,嫁女花费1500元:计有自行车、缝纫机、六条棉被和其他床上用品。1981年二女儿出嫁,花费三四千元。到1984年三女儿出嫁,大衣橱、五斗橱、沙发、自行车、电扇、洗衣机、电视机,应有尽有,外加十条彩被、两条鸭绒被及其他床上用品。嫁妆摆堂,整整放了两屋子。据说因电视机是黑白的,还特地在嫁女箱柜中放上数量可观的压箱钱。此事在当地热闹了几天,但纪录很快被打破了。一位卖葱姜的女儿出嫁,专程从市区叫了两辆出租小轿车,越过黄浦江,在乡镇上兜风,酒席摆了三天三夜,嫁妆光彩被就有 条。要知道,这不是家招女婿,男家排场还没有算上。

对这种嫁女讲排场的奢华之风,众人有议论,政府也三令五申,可就是禁不住。有些人尽管对这风气颇为不满,言有微词,但轮到自己女儿出嫁,也会这么干。这是为何呢?陈先生说:

这是民间习惯上的继承法在作祟。国家继承法规定,子女不分男女都有继承父母财产的同等权力。可在现实中,并非如此。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女性在习俗中仍没有这种权力,或者说,慑于习俗势力,女性一般也不提出这等要求。上海郊区农村也不例外。但是,上海郊区,经济较为发达,收益一贯比较好。女性刺绣等副业的收入在家庭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妇女实际地位不能等闲视之。而妇女本身随经济实力的加强,在财产分配方面越来越要求有自己的权力。可是按传统观念,嫁出去的女儿,是人家的人了,怎么可以再回到娘家分财产呢?变通的办法,是在嫁女时,尽可能地多置嫁妆,以弥补因习惯继承法未能继承的那部分家财,另外,也可抬高新媳妇的地位,使她在新的家庭中有更多的发言权、自主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嫁女高陪嫁之风。

在浙江、杭州一些地区所有的嫁妆中,一只红漆马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几乎是头等重要的。马桶叫做“子孙桶”,用马桶作象征物,显然一是因为它与生殖器官常常接近,二是因为这个桶状的东西与妇人的孕育器官和生产通道相似。马桶中要放进枣子、花生、桂圆、栗子、荔枝,取“早生贵子”、“五子登科”之意,还有的用五只红鸡蛋放入马桶,亦取“五子登科”之意。送子孙桶”不但是祝愿男家早日生子,而且男家亲友中如有久不生子者,也可以向主人要“子孙桶”中的红蛋和喜果吃。据说,吃了很快就会有喜,就会生男孩。

3.“发嫁妆”仪式多情趣

许多地方俗规嫁妆不能称“送”,以避送上门的货不值钱”之忌,故俗谓之“发嫁妆”。发嫁妆,是展示女家风采的最佳时候,故各地都盛行张扬和炫耀,流行着“亮嫁妆”的风俗,有些地方说是“摆架子”。

广东人发嫁妆的情景火爆异常,铺张奢侈,炫耀而繁琐。出嫁前一天,女家就将嫁妆发到男家,做嫁妆的工钱由男家支付,曰“搬嫁妆”。豪门送奁,用大灯笼上写明“×府送奁”或“×府双喜”字样,向仪仗店雇佣人夫,将所有妆奁一一用红绳拴牢,或置于下柜用以载乘物品,形同方桌)上,或以食箱盛载,或担或抬。嫁女的妆奁,应有尽有,厅房中的家什、床上用品、衣服箱柜、厨房用具、便溺洁具、香案锡器,样样俱全。别具一格的是与嫁妆同行备有一份《奁仪录》,上面将所有陪嫁之物一一列录,以示慎重,丝毫也不怕繁琐。男家收到嫁妆,要对照奁仪录件件清点,并必须回一张“敬贮佳奁,禺子婿某某载拜”字样的红柬帖。奁仪录》以绫裱面,起首二页是洒金红纸,其余每页都是红纸印金色间行。首二页通常写着“荆钗裙布”或“荆布家风”四字。再后是分类:锡器、银器、家什、顾绣、玻璃、花瓶、镜屏、时钟、箱笼、床铺被褥、卫生洁具等。豪门大户还有屋契、田契、当押招牌及侍婢等等,小户人家也有谷箩、米箩、食箱、刀剪、秤尺等。

浙江金华、东阳一带,在迎亲日发嫁妆。喜日清晨,女家便把所有的嫁妆就一一搬到场院,从木制家具到竹器制品,从生活用品到家用电器,统统用红绸捆扎,上面放上松柏、万年青、红绿纸屑,扎成抬扛,排成队列,然后燃放爆竹,众乡亲闻声赶来围观评议,热闹非凡。吉时一到,媒人带领着男家派来的迎妆队到来,先将男家委托她带来的利市红包送给女家,以支付给女家掌厨、烧水、梳新娘头以及打发乞丐,再送上猪心、红烛等礼。这时,女方才举鞭炮,让嫁妆起程,发往男家。有趣的是媒人要肩扛数根翠竹,谓之子孙竹”,在前领路,一路不停地放着鞭炮,张张扬扬、浩浩荡荡地前往男家。在湖州一带,当女家把嫁妆发到男家后,由男方根据嫁妆的多少,包行嫁包”给扛嫁妆的人,然后把嫁妆件件摆开,陈列于堂屋中,放鞭炮,招呼亲友、邻里都来观看,俗称“亮嫁妆”。

说起“亮嫁妆”之俗,以广西荔浦一带最为奇特。按当地俗规,亮嫁妆在洞房内进行,俗称“开嫁妆箱仪”。仪式在婚宴后,新人敬茶完毕后举行,由舅爷(没有舅爷的由伯爷或叔爷代替)主持。准备开箱前,舅爷高唱:“左边箱,右边箱,金子银子亮堂堂。”唱毕,打开箱子,一边拿出箱内的物品,一边高唱嫁妆名称。拿一件唱一声,每拿出一件东西都随带出一些撒在箱面上的纸钞、硬币,哨哨落地,满屋飞扬。在围观者的“喔!喔!”声中,洞房里呈现热烈的气氛,显示娘家的富有。舅爷把拿出箱的嫁妆交给一位专门接物的人,在洞房的床上、桌上、地上一一摆开,让众人观看一番,以示体面。箱中除值钱的细软之物、手工绣品、衣料、日用品外,还有几样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一小扎火柴,一小包食盐,一小瓶油、醋、酱,以示新娘勤俭能干,治家有方,同时炫耀娘家陪嫁齐全,吃、穿、用样样不愁。

娶媳妇要发嫁妆,招女婿照样也要发嫁妆。陕南一带婚嫁中嫁妆均由女家操办,但在“迎新郎”时,就由男子带着嫁妆到女家。男子“出嫁”时照例按俗摆架子。在起程前将嫁妆摆开放好,请宾客们观赏评论,俗称“摆礼”。在“摆礼”时,双方还要说“四言八句”,新娘说:“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穿戴衣帽,样样件件,虽不够如意,却也不失体面,请亲戚朋友,都来观看评点。”新娘说完,新郎母亲接着说:“山高水不断,开亲整一年,花红绿叶垫,儿媳操心又花钱,礼物整洁美好,儿子福份不浅,有啥不周不到,请大家多包涵点。”也极尽炫耀之能事。

上海南汇一带,在迎亲日前一天发嫁妆,有“填箱”之俗。按当地俗规,新娘的红绿被须由嫂子缝好,父母把陪嫁给女儿的被头、土布、衣服、头巾等一一递给阿哥、阿嫂,由嫂子打成铺盖放到嫁妆箱中,以示这些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后陪嫁给女儿的,以免日后家中产生矛盾,谓之“填箱”。然后嫁妆置于堂屋,点上红烛。男家迎嫁妆的人来到后,先付女家请各种师傅的开销,而后由阿舅开始发嫁妆。首先发一只子孙桶,发时说:“一眼眼破家牲椰拿仔去(即一点点破东西你拿去吧)”,然后大家才能动手搬嫁妆。有趣的是,按当地俗规,嫁妆一不能挑,二不能抬,也不能扛,一律用手拿。拿了嫁妆出门后一定要朝东南方向走,半路上嫁妆不能转手又不能停,而且明显很轻的物件也要装出很重的样子;明明不远就到的,却偏偏兜远路走,俗称“兜青龙”,其实是炫耀炫耀,故意“摆架子”。

同类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贞)

    中华成语故事(贞)

    本书力求达到一册在手,纵览成语故事全貌的目的。注重可读性、知识性和完整性,对每条成语分为出处、词义和故事三部分。排列顺序按汉语拼音音序的先后,可以方便读者查阅。它既可以使你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从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诗体寓言集,是继《伊索寓言》之后,又一部经典寓言名著。拉·封丹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深刻描绘了人间百态,因此是一面生动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一位法国作家曾打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比喻:“拉·封丹的寓言像一篮樱桃,如果我们要最美的,篮子就空了。”
  • 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论文集包含方位系统与古蜀文化、鱼凫文化总论、鱼凫文化与考古遗存、蜀王鱼凫与历史文化、鱼凫文地理与名号考论、鱼凫文化与田园城市、鱼凫神话与传说掌故、等几部分,共收录42篇研究文章。
  • 老北京的记忆

    老北京的记忆

    《老北京的记忆》讲述了定格正在消失的京味儿生活,留住一座记忆中的城,图文版老北京风物志,百余幅珍贵图片,完美展现老北京风韵,再现京城市民生活图景,描摹一个时代的人文风情画。
  • 云南故事:我的中国梦

    云南故事:我的中国梦

    本书选取“中国梦·云南故事大型征集活动”评选出的部分优秀作品,作者通过自己的故事,讲述了云南在实现“中国梦”征途上的砥砺前行、昂扬奋进,传递普通人逐梦、驻梦、筑梦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示了云南各族人民富有时代特色的风貌和情怀。内容包括对云南的珍爱之情、对故乡的发展之梦,既有常年守护雨林的小姐妹真情告白,也有基层干部的工作随想,还有知识青年的云南记忆和海外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热门推荐
  • 我自不真

    我自不真

    晨雾里我陷入深不见底的绝望如同地狱重生的恶鬼向上挣扎希冀一点点希望与爱却又一次浸入冰冷的潮水青春与现实的交织,渴望与背离的沉痛,生生扯着我们跋涉向远方没有光亮的尽头,最终好像只能这样,终究分不清是活着还是死去了
  • 风雨大宋

    风雨大宋

    一个灵魂穿越千年,来到了北宋中期仁宗当政的时候。在小县城里做生意改善家境,到中进士做官,一步一个脚印,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在宋朝最繁荣的时候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位极人臣。群号:535894670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绝色王妃太倾城

    绝色王妃太倾城

    我,苏瑾儿,21世纪青春派奋斗女青年,梦想着成为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女主角,有个梦寐以求的职业——演员。一次意外的发生,使我成为了他生命中的女主角,也正是因为他使我明白与其整日幻想着虚无缥缈的未来,不如勇敢的做自己,做自己的女主角。
  • 你是年少的欢喜

    你是年少的欢喜

    周灿喜欢秦烈,轰轰烈烈,却以失败告终。最后的最后,秦烈喜欢周灿,她是星辰,细水长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放下就是快乐(全集)

    放下就是快乐(全集)

    本书中收集了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一则则小故事,或长或短,都使我们不曾想到,这小小的故事中,蕴藏着丰富感人的人生科研成果,更有智慧闪现之后的心情舒畅,如春雨秀滋润心田,第一个故事,都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生命真理,当你在饭前茶后,睡前晨起拿起它的时候,使你在淡淡的哲思中获得感悟和真知。一些社会学家利用几年的时间,对48个国家进行调查,调查的课题是关于快乐。在调查之初,他们认为快乐指数排在第一的应该是日本。因为日本人平均寿命79.5岁,长寿年龄居世界前列,如此延年益寿,一定有快乐的因素。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只要你觉得你是幸福的,那么毫无疑问你就是幸福的。”
  • 君自故乡来

    君自故乡来

    叶无棱,不仅是如雷贯耳的MK财团总裁,还拥有着很多出类拔萃的技能,却由于不得已的苦衷隐瞒身份,以一个网店小卖家的身份示人,即使外界环境压迫到她快不能呼吸,她的生活还是不缓不慢地进行着。一个内心如此强大的叶女神,在遇到青梅竹马巩阳的“背叛”后,竟也在沐辜之夜借酒消愁,但她独特的气质却吸引了沈墨的注意,她和沈墨的缘分似乎是从沐辜初遇慢慢开始的......
  • 幸福缘深

    幸福缘深

    一只小鸟,忽然变成了金光闪闪的凤凰。赵敏忽然被窗外的雨声惊醒了,才发现自己竟做了一个无比惊奇的梦。难道深爱的白马王子林轩,真的要娶自己了吗?夜,漫长的夜……她失眠了。欢迎大家订阅,送月票,推荐票,收藏,谢谢!
  • 半面妆(3)

    半面妆(3)

    戴着半块金色面具的红衣女人岚、戴着青铜面具的少年辛,穿行在时空中,看着种种被命运所困却又不甘于命运的人,满足他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愿望。大学生袁天河意外卷入这些奇妙的故事中,见证着这些遭遇各异的人们的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爱恨悲歌。随着辛搜寻神秘之物的过程,几近消亡的“百族”与戴面具的岚为代表的“异人”,也在徐徐揭开神秘面纱。深埋心底的愿望,便真的能如愿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吗?
  • 荒莽神域

    荒莽神域

    这是一场先天生灵与后天生灵之间的斗争。在这片破碎的世界中,残存的人族,是等待消亡,还再次崛起反抗……血色红月,红色的气雾在空中缭绕不散。一具具妖兽尸骸堆砌成山,在巨大的妖兽头颅之上,九只血色长尾冲天扬起!那一抹红,染遍整片天空!天下,也将由此而染成血红!重归蛮荒的世界,已再次变得弱肉强势,看人族半妖少年如何一步步崛起,成为世间万族之首,踏上杀神、成神之路!书友群:486697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