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5500000021

第21章 组织心理和文化造成的决策边界(1)

一、组织心理不等于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

组织有没有“心理”?传统理性决策模式认为,决策者是“理性”的“经济人”,按照收益成本进行分析,能够掌握全部信息和备选方案,据此迅速准确地找到最优方案。而实际上,组织作出的选择往往也不是遵循“利益最大化”的,甚至还走向另一个极端。赫伯特·西蒙明确提出,决策者既不是“经济人”也不是“理性人”,而是“经济人”与“心理人”结合的“管理人”。“管理人”与“经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管理人”受到自身能力和心理的制约,在决策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决策研究开始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入手,甚至还有人将决策科学视为“关于个体决策行为的心理学理论”。这些研究大多从个体心理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决策行为的因素。但实际上,组织心理不完全等于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组织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组织内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以及因建立各种冲突协调机制而产生的认知和选择偏好。与个体心理受性格、情绪、家庭环境、受教育经历等因素影响相似,组织心理中“内部冲突”和“认知偏好”也源于组织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深层因素。

(一)决策“先入为主”判断的来源

认知是决策的先决条件,体现了组织对决策问题的主观判断,而判断的基础是组织的价值偏好,这种价值偏好直接源于组织目标和利益取向。

理想状态下的稳定“偏好体系”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支配性(Dominance),决策者只关注备选方案中起支配作用的因素,而对其他因素忽略不计。(2)不变性(Invariance),决策者的选择不会受到备选方案排列顺序或方案表述方式的影响。(3)传递性(Transitivity),对备选方案A、B、C,若认为A优于B,B优于C,则必有A优于C。

然而真实决策过程中,基本不存上述理性模型假设。决策者的主观偏好会对决策选择行为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不妨采用效用分析曲线模型分析决策者偏好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假设直线c是理性决策方式,决策者完全按照得失的变化状况作为行动的标准,在遇到风险的时候立刻选择最佳的行为方案,没有任何冒险或保守的倾向。

曲线a反映了一种冒险心态的决策,在边际效用随着收益增加而递增的情况下,决策者对损失的反映较为迟钝,而对收益特别敏感,不惜冒险追求最大利益。

曲线b则反映了一种保守的决策心态,边际效用随着损失的增加而递增,决策者呈现循规蹈矩,谨慎小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曲线d边际效用先增后减,反映出人们在损失较小时愿意冒风险,而损失有可能增大时则倾向于保守的心态。

d曲线实际上也是一种追求理性的决策方式,只不过由于心理因素的介入使得决策行为存在摇摆或迂回的现象,不像c线理性决策方式那样反应灵敏。

按照理性价值偏好,人们的决策行为应当是不偏不倚,既不保守又不冒险。而在实际决策中,决策者的主观价值偏好都或多或少存在保守或冒进的心态:价值函数递减的边际灵敏度使得组织对可能得到的收益表现出风险规避,但对可能造成的损失却表现出风险的跟进。

如果说影响个体认知偏好的产生原因在于决策者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个人经历、背景等因素的话,组织偏好的影响因素则较为复杂,既有组织结构、制度、目标方面的原因,又有环境、信息、决策问题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决策问题:组织所面临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这些复杂的问题通常可以归属为不同的类型。同属某一性质或主要内容相似的问题可以视为是一个“问题族”。之所以出现“问题族”现象,表明不同的“问题族”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密切程度不同,因而也就产生了组织对某一类问题族的偏好。理论上讲,公共组织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不应当存在价值目标选择上的差异。然而实际上,组织在面对不同利益的时候,必然存在不同的价值偏好,因此,也就产生了对某一类问题的决策偏好。

问题族的定性对分析组织偏好具有重要作用。问题族既可以按利益的计量方法分类(货币类问题和非货币类问题),也可以按物理性质进行分类(技术类问题和非技术类问题),还可以按确定程度进行分类(确定性问题和风险性问题),或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按公平与效率的标准,把问题族定性为经济问题或政治问题等。一般而言,货币类、技术类和确定性等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形成组织的一致性认知,而非货币类、非技术类和不确定性等问题较难达成一致。

(2)决策主体:偏好产生的关键是决策主体的价值判断。对于个人来说,价值判断标准、经验与经历、教育与职位背景以及相关条件(生理和心理素质)等都会对其认知行为产生影响。对于组织而言,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构成的。不同利益集团的背景、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识的基本倾向。利益的多元化使得组织的认知判断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3)环境条件:组织的认知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阶段和状况、人文教育情况、信息充分性与决策技术的发育程度,以及有关群体的干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决策信息是否充分,这是影响组织认知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力量。

(4)决策规则。决策权的配置决定了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决策权的运行规则决定了决策主体偏好的确定;信息披露制度决定了认知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决策的责任制度决定了决策主体在面对机遇和风险组合时的理性选择程度。

如上图A,组织在单一偏好情况下,在D点较容易达成认知一致。在价值偏好多元(如图B),但各偏好之间有侧重的情况下,也容易就D点达成一致。如果DCE三点没有侧重,不存在一种支配性方案或支配性偏好,理性选择效用期望的“不变性”原则必然被打破,而同时备选方案的传递性也被打破,从而导致组织偏好的分散。

有学者将多偏好体系下认知分散的现象定义为“认知失调”,并提出可以尝试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或削弱已有不协调元素的角度,重新进行认知结构调整。实际上,解决认知失调的现象不应该引入新的矛盾,而应该从调整组织价值偏好的角度入手。

在决策主体、决策规则既定的情况下,调整价值偏好的切入点通常主要是在决策问题上下工夫。根据决策问题与决策偏好类型的匹配情况,可以分为两种对应关系:(1)强对应关系。即决策偏好比较稳定,不易改变,主体对于决策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明显的倾向性;(2)弱对应关系。即决策偏好并不稳定,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偏好可以从一个类型转化为另外一个类型,从而可以解决几类问题族,但解决方案的理性化程度参差不齐。

导致弱对应关系中“偏好替代”或“转型”的主要因素有:(1)时间因素。时间可以使很多不确定因素变成确定因素,同时也使组织的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这样的决策偏好调整是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调整;由于时间拉长使得决策问题失去了现行意义,这种情况下调整决策偏好不仅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反而容易使错误的经验得不到及时纠正,因此,应及时终止决策进程。(2)信息因素。可以通过提高信息处理技术,调整决策目标和决策判断,并影响决策偏好。(3)环境以及问题的改变也会导致决策偏好的改变。

调整决策偏好关键是保持决策问题与决策主体的强对应关系,而要保持这种强对应关系,在制度安排上必须注意几个方面:(1)确保组织机构的纵向、横向设计与决策问题相匹配,始终处于“知识型、专业型”偏好;(2)当决策主体与问题族在实现匹配过程中出现组合失效或转型障碍时,必须在机制上进行有效“纠偏”;(3)确保决策信息的渠道通畅,不断增加决策参与的民主化程度,在决策程序的设定上尽量保证时效性。

(二)在组织内部的“从众心理”和“中间人投票定理”

矛盾和冲突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组织或群体活动的各个环节更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制约着组织、群体的行为方向和方式。组织冲突的根源是利益,冲突的种类可以分为组织内部利益集团间的冲突,利益集团与组织的冲突,组织间的冲突等。组织间冲突属于组织外部环境的范畴,因此这里主要说说组织中个体(或利益集团)与组织整体的冲突,表现为三种模式:

(1)组织过分强调整体利益,要求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放弃或限制个体(或利益集团)目标的实现。

(2)个体(或利益集团)目标期望值高,强调局部利益的实现,当个体(或利益集团)目标得不到满足时,就可能出现反对组织目标或暂时搁置个人目标,屈从组织目标的心理。

(3)组织和个体(或利益集团)目标期望都高,在内容上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造成巨大冲突,最终瓦解组织结构、调整组织制度、改变决策行为方式等。

内部冲突并不必然导致决策科学性程度降低,相反,某些冲突还是促进组织决策民主,加速组织结构改革与决策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美国当代管理学家约翰·M·伊万切维奇(J.M.Ivancevich)在研究组织结构与组织成员角色冲突的时候提出了三种典型的情况。

象限1:组织内部冲突较小,总体上处于决策效能上升的状态,但相对于波峰位置,此时的组织状态对环境变化反应相对迟钝,组织内部既无太大冲突争议,又未达到最佳效能状态。

象限2:即波峰拐点位置,此时有适度冲突和活跃的思想交锋,组织积极朝目标推进,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应对也较为迅速,组织效能与绩效都很高。

象限3:冲突剧烈,组织分崩离析。组织活动受很多因素干扰。这种高冲突状态也是消极的,组织效能与决策理性程度也都很低。

如果我们将上图与前面图3-2相对照,就会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和相异之处:组织的结构化程度直接影响决策科学性程度。如果组织结构化的结果是使决策权力过分集中,组织决策变成个人决策,也就失去了组织决策的意义。或者出现另一种情况,由于组织决策权力太过分散,降低了效率,也同样会使得决策理性化程度大打折扣。标志组织结构化程度达到峰值的拐点实质上是决策权走向过分集中,理性化程度开始降低的标志点;而体现组织冲突的曲线拐点则是组织内部冲突匹配的最佳状态,即决策科学性的最佳状态。

为了平衡组织内部的各种利益,使组织冲突达到和谐的状态,组织必须不断完善其结构、制度、规范,从而对内部利益机制形成一种约束力。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绝对意义上的利益指向一致是不存在的,多数情况下,组织结构和组织规范所发挥的约束力的体现是使组织成员屈从于组织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从众心理”。

当个体在组织中与其他成员或占主导力量的成员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受到来自群体或组织规范的压力,从而迫使组织成员违背自己的意志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这种趋势有时是有利的(如可以减少因意见不合而发生的冲突,降低决策成本等),但有时,如果平衡冲突的手段过于僵化,则会使“从众”变成盲从,从而削减组织决策理性化的程度,使组织决策变为个人决策。

“从众心理”分为“真从众”、“假从众”和“反从众”三种。“真从众”是组织决策力图达到的最佳状态,为了达成“真从众”,组织往往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游说、宣传,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如果游说协调成本大于所带来利益,或者由于协调各种利益延误了最佳时机的话,决策的理性也就荡然无存了。“假从众”是身服心不服,表面照办而内心反对。“反从众”即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reactance),是指我行我素,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反从众”研究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布雷姆(Jack W.Brehm)于1966年发表的论著。根据他的理论,一个人在选择自由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一种对抗行为,恢复被剥夺的机会并避免再次受到威胁。

组织对个体(或利益集团)的压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在个体(或利益集团)中产生所谓“个人控制”或“小团体意识”。

“个人控制”是指如果组织压力最终导致决策权被个人所掌握,组织决策就会出现异化现象:谁职务高谁说了算,谁资格老谁说了算,谁敢抢先说谁说了算,谁霸道谁说了算。虽然个人控制不一定会削弱决策结果的科学性程度,但总体来看,个人控制在组织决策中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

“小团体意识”是指在组织决策过程中形成的不合理的、过分追求一致的现象或倾向。组织内部的反从众心理要么导致组织结构的瓦解,要么导致组织内部利益重组,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小团体意识往往导致阻断决策信息、破坏组织决策功能等后果。实践中,很多重大的决策失误都与小团体意识有着密切联系。

同类推荐
  • 美国“阴谋”

    美国“阴谋”

    新华社驻美记者刘洪四年心血,告诉老百姓一系列事件的幕后。提供不一样的答案,讲述你不知道的始末。过去几年,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贸易顺差、中国的责任和义务等许多问题上,中国面临了一轮又一轮的质疑。在美国,翻开报纸,有对中国的批评;打开电视,有对中国的攻击;日常闲聊……
  • 民族与民族主义:苏联、俄罗斯、东欧学者的观点(世界民族研究丛书)

    民族与民族主义:苏联、俄罗斯、东欧学者的观点(世界民族研究丛书)

    本书收集了苏联、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著名民族问题研究专家的文章,内容涉及苏联建立的理论问题、苏联时期的民族政策、苏联解体前后的民族主义、目前俄罗斯的民族政策,以及南斯拉夫、民主德国、罗马尼亚等国学者对本国民族主义和民族问题的研究。该文集主要是以上这些国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对我们的民族理论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
  • 走进怀仁堂(上卷)

    走进怀仁堂(上卷)

    记述了近30位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作者董保存通过亲身采访获取的一手资料,辅以收集的上百幅珍贵私人照片,以生动的笔触和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了这些开国将帅在建立及建设共和国过程中的卓著功勋,及其在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特殊作用,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景,也展示了传主的独特个性,让读者认识一个又一个蜚声中外的军事和政治人物……
  • 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

    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

    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缓慢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改变这个状况,不仅要加大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宣传,还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更要从法律上给予确立,使社区建设服务在法律上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作为官员的基本义务与权利。选举任命的“公仆官员”首先要得到居住地社区中共党员和社区居民认可,要有群众基础。否则,没有本社区群众基础的“公仆官员”,怎么能说他是为人民服务呢?怎么能说是群众的代表呢?立足社区、面向社会,以人为本,服务民众,构建社会和谐,这就是我们基本的社区观,也是本书的基本思想。
  •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

    书稿是吴建民大使公共外交的记录,记录了他2012年4月至2016年1月参加各种会议的情况和感受,目的在于帮助中国读者认识世界的变化,向世界说明中国和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作者以外交活动家的亲身经历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做了具体而生动的阐释。
热门推荐
  • 把沉睡的时光摇醒

    把沉睡的时光摇醒

    《把沉睡的时光摇醒》精选了梭罗、海明威、罗斯金、莫里斯、里尔克、笛福、兰姆、马克·吐温、托尔斯泰、毛姆、戴克、怀特、艾默生等50多位全球公认的文学巨匠,近百篇最美的散文,100多幅精美插画。全书精致雅美,传承名家之灵气,有如万般激流在心中翻涌,又似气吞山河的力量,抑或万物如谜般沉默静美,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心灵滋养。
  • 神武战魂

    神武战魂

    是时,天地动乱,大劫将至。妖族纵横,侵略不断;群魔苏醒,蠢蠢欲动......燕太子林谦从妖王手下,虎口逃生,历经三年逃亡生涯,回归家国;却不料时光变迁,人依旧,心已变。殊不知,迎接他的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在妖魔纵横的时代里,悄然展开......
  • 小仙女拯救世界

    小仙女拯救世界

    楚梁死了,还连累别人,遇到一个系统说,因为这样,楚梁死了会下地狱,但是没关系,只要穿越时空完成任务,就可以上天堂了。楚梁惊喜般地答应了,这么好的事情竟然落到自己的头上,只是有一个问题:系统这么忙死忙活地帮自己,到底图啥?系统说,因为那些个时空因为那人都要崩溃了,送楚梁过去,手段是拯救那人,目的是拯救世界。哇!楚梁没想到自己也有拯救世界的一天的,莫名兴奋,自己是一个拯救世界的小仙女呢!楚梁非常开心,然后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打出了GG。真是喜大奔普,喜闻乐见:)PS:其实就是女主通过拯救小可怜而拯救世界的故事,但不要被疯狂的黑皮吓到,这就是一篇沙雕小甜文,非常治愈滴第一个世界:《癫“皇”》——古代皇宫,话语权比皇帝还大的长公主VS命比蝼蚁还贱的小可怜,不骨科(悄悄说一句,并非每个世界女主都会谈恋爱,毕竟咱们是来拯救世界拯救人的,总是谈恋爱,多不务正业,会被投诉的,是不是?)第二个世界:待定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电饭锅煮饭做菜煲汤

    电饭锅煮饭做菜煲汤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普通大众的有益参考书。轻松快乐入厨房,美味营养又健康。材料简单,方法易学,就地取材,为你呈上飘香扑鼻的美食。
  • 灭世雷罚

    灭世雷罚

    他诞生于守天之族,却一出生便遭到了天的诅咒。那恣意咆哮着的灭世雷劫,是为他今生纵横的宣扬,还是前世罪孽的累罚。长生不死药,救得了身,可救得了心?所谓净世,是救世还是灭世?是谁在前方扬起了诸神之剑,百祭苍天,那便以我身罪孽,点燃圣祭之门!
  • 徒弟,请留步

    徒弟,请留步

    身带荣耀师尊系统,来到异世界,“呔!前面的那个小子,请留步!我看你骨骼惊奇,有资格继承我的衣钵,来做我的徒弟好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别输在不会表达上

    别输在不会表达上

    本书从理论上讲述了练就说话艺术的重要性、提高说话技巧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上,指导读者如何把握好沉默的分寸,把握好说话时机,如何与不同的人说话的技巧、不同场合下的说话艺术。阅读本书,让你轻松面对尴尬、获取提升的机会、扩大交际范围,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群,说好想说的话,说好难说的话,提高说话技巧,改变一生命运。
  • 离箩

    离箩

    少年帝王月华夜突然染上不治之症,昏迷不醒。青梅竹马的幽箩郡主为其前往栖梧山寻找神医,并邂逅另一名叫做墨昌御的绝美少年。月华夜病愈,幽箩却得到他即将娶邻国公主为妻的消息,并且要将她许配给当朝宰相云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