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45300000019

第19章 梁漱溟访谈录(4)

转回头说我及汪。汪、黄在狱中,袁利用,放出来,以便与南方联系,所以组织这个团体,我们学生都参加这个组织,成为盟员了。当时的情况,清廷隆裕太后与宣统孤儿寡母,大家都主张,要是没有实力,就不能与南方谈话。袁有军事,手下三员大将王世珍、段祺瑞、冯国璋(犬、虎、狗)。这三人我都见过,民国6年(1917)见过王世珍,他不穿军装,穿两截衫,上是白夏布,下边是纱,绽青色,身体高,像儒者。这时袁世凯倒台,黎上台,称为总理。一次偶然机会看到王,其他不多谈。最后再说一句,此人无儿子,过继一个,又无出息。

段祺瑞为人很正派。袁要做皇帝之前,就废除国务院,总统府内设政事堂,以徐世昌为国务卿,准备做皇帝头一步。段公然反对,与张一麟(文人)二人阻止不了,段就辞职不干,在北京西山上称病不出。张是总统府机要局长。

我本人是新闻记者,是京津同盟一份子。“京津同盟会”盟员之一叫彭家珍,有贡献,清廷贵族都很怕革命派,唯一人良弼(留学日本)不怕,彭刺杀了他。

彭印了一张名片,另用一个黎什么的名字,东北的军官,他假借使用,去拜会。家人说我们大人还未回来。彭正在犹豫时,良弼回来。彭投炸弹,彭死了,良弼炸了一条腿……

这是京津同盟的一件事,如果重复说,还有我们的同志炸袁世凯的事。(前已说过。)

清廷起用袁世凯,发表他为两湖总督,让他对抗武昌黎元洪革命派。但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北洋军,不过江。袁有用意:他不想打败革命党,想屯兵长江一带。他们电奏朝廷请退位。

接着说袁世凯。

正月十一兵变,那天,我陪母亲在大栅栏看戏,说外面兵变,戏不能演请大家回家。(按:我说,已经说过了。是否可以谈谈到延安这一段。)

民国6年(1917),蔡元培为校长,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范源濂是教育部总长(民元是次长),请蔡先生从德国回来任北大校长。当时我写过一篇文章《究元决疑论》,发表在《东方》杂志上。内容把古今中外诸子百家都加以批评,独独推崇佛法,大意就是如此。蔡先生回国任校长,我正任司法部秘书,25岁,也就是这年,我就带论文去蔡先生家,意思是请教。他说我路过上海从《东方》杂志上也看到。我自己喜好哲学的,看来你也喜好。这次我到北大,我重点要办好哲学,你要来帮忙。我就恳辞,说我不过是一倾向佛家的人,看了一些佛书,因为中国有《大藏经》,近2000卷,其中不单是佛家,以佛家为主,还有其他宗教(印度的),我也看了一些;无论是英国在印度或日本人谈印度各派宗教,英文书,日文书……都谈各派思想,我也略有所知,略有所闻。但要叫我在大学里谈,还不够格。蔡说:“你不要这样想,是来教人,你应当作为一个爱好的人,彼此学习,交换知识,你不可不来。”我想当老师不够格,但彼此学习交流,我是很喜欢的,接受了。但当时在司法部做事一时来不了,于是请一位浙江人许丹(季上)先生代讲。他是司法部顾问,原为蔡元培元年任总长时引用于教育部的人员。后来到民国7年(1918)我才摆脱部里的事,到北大任讲师,出版《印度哲学概论》,后来又在讲印度哲学外,讲了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宋明儒者,没出书,只是口讲。

班上同学计有冯友兰、黄文弼、顾颉刚、谷锡五、朱自清、孙本文等,冯、黄、谷、孙均属本系,余者为他系。后来有陈政、罗庸、罗常培等人也来听课学习。但不在哲学系,陈在德文系,还有王昆仑。

民国6年(1917)进北大,民国13年(1924)暑假以后离开。(按:我提问,为什么要离开?)我觉得在讲台上讲不好,不满意这种教学方法,我提出口号:“我愿与青年为友。”与青年有志之士做朋友,在人格上互相影响,所以辞掉讲席,自己办学。为了自己办学,先写一篇《办学意见述略》,在报上发表,引起各方注意。当时山东有位朋友叫王鸿一(山东省议会副议长),他就约我们到山东曹州去办学。他是我过去的朋友。民国10年(1921)暑假在济南开暑期讲习会也是他相约去讲学的。他每次都出席听讲。那时在济南第一中学,借一中大讲堂,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由北大同学罗常培笔记。另一个是德文系的陈政。

(按:我问,在您20岁那年,为什么两次要自杀?)

第一次自杀,思想烦闷。那是20岁时,我们是广西人。广西要送人出洋留学,刚好旅京的广西老乡,一位姓张,一位姓王,回广西任法官。我父亲托他们照料我回广西考试送出洋留学。由京浦路南下,到浦口,过天津时,这两位要做法官的先生,晚上出去逛窑子,我就很腻味。在天津如此,到下关住在大饭店,有许多娼妓出出入入,见客人住处就进来了,你推她出去,她总是与客人纠缠,我很腻味,心里情绪很不好,同行者给我的印象不好,产生自杀念头。这是头一次,留了个字,自己走了。走到哪里?我有同学杨权,号通辅,我到无锡找他,想嘱托他照料身后事,写信往北京家里。这位杨同学发现我不是常态,他就很关心我,陪送我离开无锡回北京。回广西考留学就作罢了。

出家?我家庭先父母,生了兄弟姊妹四人,即:一个哥,两个妹。女的入女子初级师范学堂,等于中学程度。妹有一个很好的同学,叫陈英年。妹妹总是与妈说,要我与陈订婚,母亲愿意。母亲病重,自知道不起,拉我手说:“你妹妹的同学陈英年很好,可以订婚。”我说:“我一辈子不结婚,很早有出家的思想。”母亲说:“你胡说!”父亲在一旁说:“这孩子他倒是有向上的意志,也许是怪癖,你不要勉强。”的确我真想出家,29岁才放弃此念头。

1985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继上次讲,我问关于第二次自杀事。)

第一次自杀在南京下关,无锡杨权同学,号通辅,送回北京。

无锡与苏州不远,社会风气完全不一样,苏州当时为常、元、吴三个县的名称。吴县、常州、元和三县举苏州,这要明白。朝廷非常重视收钱粮、地丁。江南类乎苏州是财富之区,一地分三县。一个状元陆瑞祥(宰相),有名的称翁同龠禾,不是苏州人,与苏州接近,附带说的。

我放弃到广西的打算,安全回到北京。虽与父意不合,安全回家还是很高兴。记不清楚这第二次,是到西安,或是在此前或是在此后,记不清了。总而言之,还是那时,即20岁,满20岁。我去西安,那时要走京汉路南下,然后转陇海路,往西走,入潼关。当时铁路未修到潼关,修到一个小站,地名叫观音堂。离潼关还有一段路,雇骡车,走得慢。到潼关,再顺着往西安走。走得慢,大有好处,沿途风景、农民生活都可看得到。俗话有泾渭之分,我就经过这地方。沿途风景很好,正好在华山之下,经过华阴县,在华岳庙,车停参观,没来得及上华山。值得一提的是,从潼关起,路修得不错,路旁有柳树,被称为左公柳(左宗棠)。他奉命带兵征新疆,所以从潼关起,路修得好,一直修到甘肃。左宗棠本人没有到新疆,坐镇甘肃兰州。湘军、淮军都不是清廷派下去的军队,而是乡勇,有自发性,他们的动机有两个原因:一个反对洪秀全、杨秀清、上帝教……(跑野马了,我拉回来。)

还是讲到西安。

骡车不是为顾客而是为自己有所图。铜钱,光绪通宝,这是通行的货币,正在改变,对付洪、杨,以一当十,叫当十钱。初步改革通行,第二步还是铜钱(无中间空洞),商人从中取利,用新币换旧币。他们主要是拿旧币换新币,到陕西交换新的铜元。

风景很好,比坐火车大不同,风俗人情都看到了。值得一说的是我记得经过那一个县,夜晚要住店休息。我住上房,出店来望一望,碰见一个法国神父,在中国多年了,说中国话。他问我:“你是头一次来吧?”“是。”“我看你就是头一次来。你所要住的上房不好,我就不住。我住窑洞,窑洞好,冬暖夏凉,我看你是初来的。”听了他的话,我才明白,这外国人确实是老经验家。客店主人问我:“吃什么?”“我喜欢吃面条。”“有。”端了上来,粗得很,年轻人能吃,但没有酱油和醋,只有盐水拌面。“盐水拌面,是否给点油?”他说可用点灯的油。我说不用得好。这说明人民非常贫苦,我没有经验,不如那神父。

七七事变后,我去延安。那时海外回来的都倾向共产党,人很多,国内、海外青年步行往延安。住什么地方?也是住窑洞。每个窑洞很奇怪,这些窑洞好像是山,其实不是石头山,都是土高原……

20岁到西安,因大哥在西安当教员。(我问,到那里做什么?)他介绍我第二个妹妹(谨铭)去教书,西安办女子中学,我大哥在西北大学,当地找女教员,大哥介绍妹妹去教书,需要我送她去西安。就是这一次。

妹妹年纪小,学生年龄大,对她不尊重,看不起她,3个月后辞职,我送她回北京,总时间半年还不够,这是第一次去西安。

我吃素食是从这时开始的。(我问,为什么要从这时开始吃素?)他说过去在父母跟前不好这样做,现在可以自作主张了。不吃动物,直到现在。我一向倾向佛家,最早论文是发表在《东方》杂志的《究元决疑论》。古今中外的百家都批评了,独推崇佛法。大意:人生是苦,什么叫苦呢?求之不得的苦,人人都有欲求,满足高兴,就乐,不得满足,就苦。人们会问:一个人,从生下来后,一生之中,满足时多,或是得不到满足时多?很显然,得满足所求时少,求而不得时则多。要紧的话:苦乐不决定所处环境。你不要看,坐在汽车里是阔人高官,你以为他享福。其实不然,说不定他心里解决不了问题,在那里发愁呢。相反,地下走路散步的人,也许没有问题或困难,自有其乐呢。简单一句话:苦乐不决定环境,苦乐出于每个人的主观。主观又是变化不定的。正在满足时,高兴;不久欲望又向别处去,痛苦了。所以你尽管处境、环境昨天好,但今天又转了新的要求,说不定得不到满足,甚至明显做不到,不能满足。因此,乐是暂时的,苦闷是多的,从而证明人生是苦的。而佛家要求出世,对人生持否定态度。有六个字,说明佛家人生观:启惑、造业、受苦。惑是迷惑。每个人从我出发,我要怎么样……要求是无止境。满足常不如愿,说明苦多于乐,人生是苦,这是佛家人生观。佛家若是出世,只学佛、成佛,超出世间,对人生否定,这是小乘教,不是大乘教。大乘教人站在出世立场而入世,小乘解决自己就完了。大乘是转过来投入世间,要世人破除迷惑(为我),而懂得无我的道理。为了众生,菩萨出世,转而入世间,开导众生,不要错误自作从我出发。菩萨是大乘,出而不出,不出而出……

1985年11月2日 星期六

(请梁老谈谈第二次自杀的事。)

临时去无锡,原计划去广西,这是第一次自杀。

第二次自己好像说不大清楚。胞兄是西北大学教授。西安开办女子中学或师范,总之是女学堂。大妹已出嫁,第二个在家,二人都在京师师范女子初级师范毕业,小学老师。大哥向他们推荐第二个妹妹,名叫谨铭,要我送她去西安。(我说,这已经讲过了。)

我现在说不清了。二次自杀可以说是怨世。出家记得最清楚:18岁时,好像……张恭人我母亲,云南大理府大和县人,病重临终时拉我的手亲切地讲话。讲什么?讲了不仅一次的话,要我订婚,女方就是妹妹的同学,叫陈英年。同学之好友,热心对父母讲,最好要我同陈订婚,母亲谆切对我讲这个事情,可我很早之前(18岁之前),十五六岁,早就怀有着出家为僧之念,所以我就拒绝订婚。我对母亲说,我一辈子不结婚。母说你胡说。父在旁边解围,就说这个孩子他是一个有向上心、有志气的,他总会要走正路的。

要紧的说明这一点,哪一点呢?就是我的出世思想,总是想出家为僧。当时北京琉璃厂,都是书籍,当时叫南纸店,有个叫文林书局的,主持人就是廉源,廉惠清先生夫人,书法有名。有正书局,狄葆贤讲佛学的,又号平等阁主,南京金陵出版的佛书这有很多。近100多年提倡佛学的是杨仁山先生,号叫文会,安徽人,门下四大弟子,都是江西人,我见过三人,最热心的是欧阳渐(号叫竟无),再是李证刚先生,桂伯华先生,黎端甫先生(黎没见过)。桂伯华死在日本,李证刚是以儒家为主,也好佛学,学问很博,专门搞佛学法相宗。法相唯识,这一派在佛学里是唐玄奘传过来的。他留学印度18年,带回许多经书。欧阳先生创办支那内学院,是在金陵刻经处的底子上成立起来的。附带说一下,收容很多爱好佛学的,有的是50岁内外的,有年轻20岁左右的,大家在那里求学,住吃在一处。经济来源,据我所知,叶恭绰每年捐4000元,云南省的当局也捐有钱。因为我在这个学院住过,又去过几次,多者一个月。曾经碰到两个云南人,一个是姓聂,一个姓许。有一次欧阳先生写封信要我带信去见叶恭绰,催交4000元钱,故我知道。凡求学的吃住都在那里,每月经费是各方面的援助。犹太人哈同,夫人是中国人,哈同有一回也支助过的,印了《大藏经》。哈同上海有花园。

同类推荐
  • 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

    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

    《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是一部深入挖掘洛克菲勒内心世界和完整展现其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商战阅历的作品。将洛克菲勒身上所发生的逸事结合他的人生理念,生动揭示出令洛克菲勒受益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解密其成功之道。所有的财富神话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洛克菲勒家族也是这样。洛克菲勒的巨额财富来源于他谨慎地利用每一枚硬币,一分钱也要用在恰当的地方,这也许是洛克菲勒构建起如此庞大的财富大厦的秘诀。而我们能看见这个智者留下的手记无疑是一种幸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 杰拉德自传:我的故事

    杰拉德自传:我的故事

    每三页唤醒利物浦球迷一段热泪盈眶的回忆。利物浦队魂杰拉德自述27年欧洲足坛生涯。足球还远没有结束,只要我还有利物浦,我就还有希望。从8岁加入利物浦青训营,到35岁飞赴洛杉矶,史蒂文·杰拉德将其27年欧洲足球生涯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利物浦,伴随了整整一代球迷走过青春。作为“红军”队魂,杰拉德总共为利物浦出场710次,打入186球,跟随球队夺得9个冠军奖杯。36岁正式退役前,他将他与利物浦的珍贵回忆写进自传里,翻开本书,听史蒂文·杰拉德自述他和千万利物浦球迷的青春回忆。
  • 李大钊传

    李大钊传

    生活是现实的。芸芸众生之中,很少有人不为自己的衣食饱暖奔波。现实是实在的。即使是关心国事民瘼的知识分子,也无不同国家各级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立足于现实,为解决国家的、社会的和自己的现实问题,去从事各自的工作。然而,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一个温饱需求得到满足的,愿意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人应当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实。
  • 恩格斯传

    恩格斯传

    本书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恩格斯生平传记,紧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以恩格斯一生的经历为主线,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论著进行了新的概括和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该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

    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

    迄今已来,关于王阳明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不是神奇的圣人,也不是明朝一哥,一本最真实的王阳明传记。不妖魔不神化,33篇阳明诗文分析,44位阳明信徒微故事,18副珍藏图画,还原最真实的千古圣人王阳明翔实的一生:叛逆、问道、格竹、中举、入狱、贬官、悟道、崛起、平贼、戡乱……三真不朽,千古唯一。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碰撞,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末日决战。还原正德皇帝朱厚照、造反宁王朱宸濠、风流才子唐伯虎、一代奸臣严嵩的真实历史形象。……
热门推荐
  • 一念之间,咫尺天堂

    一念之间,咫尺天堂

    从乡下来到大都市,我以为天堂近在咫尺,只要踮起脚尖就能触摸到幸福。然而,大一那年的一个转身,我跌入的却是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此纠缠不清。初见赵琛,是在这一年,我应聘成了他的家教老师,被他各种刁难和折磨。初见赵子峰,也是在这一年,他是付我工资的人,一个霸道又专政的父亲。后来,有女人跑到学校,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骂我是贱人,说我抢了她的老公。再后来,还有女人扬手就给我大巴掌,然后指着我的脸大骂我是不要脸的小三。于是到最后,我与生命中那两个至关重要的男人,关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 小小世界恰如你

    小小世界恰如你

    某天,你会不会无端的想起一个人,他(她)曾给你期许喜悦与鼓励,但从未出现在你的明天里……她有着别人羡慕不来的容貌,她是一个极其开朗又爱闯祸的小女生,她也有狡黠的一面,在小孩心性下她也有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但被他伤害之后,一切都变了…且看他们两人怎样上演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戏码,最终两人又该如何呢…
  • 国雅品

    国雅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东风破

    东风破

    一个绝色佳人,几块太湖石,成了压倒大宋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文艺全才,游戏人间,沦为史上最屈辱的帝王。高尚与卑鄙,正义与邪恶,阴谋与爱情,苟活与牺牲——照见乱世中的人性!宣和年间,大宋帝国风雨飘摇,宋徽宗赵佶在书画等艺术上有非凡天赋,却迷恋声色犬马,难当御内攘外之大任,终沦为亡国之君。靖康年间,金灭辽,挥师南下,敲响北宋王朝的丧钟。徽宗、钦宗二帝蒙受屈辱的靖康之耻。乱世之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才者壮志难抒,有情人多饮恨离散,徒留嗟叹。本书以史料为支点,闪转腾挪,纵横驰骋,塑造了许多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出身青楼却能坚守气节的李师师,一身忠义且为人正直的燕青,艺术造诣极高却胆小怕事的赵佶,虽有威望但用人治军之能平庸的宋江,以及勇敢忠贞的楚红、蕙儿……
  • 谁的青春不在狂1

    谁的青春不在狂1

    青春,一个被赋予太多憧憬与希望的词汇。在很多人眼里青春如火,燃烧着激情与活力;青春如花,绽放着智慧和希望。但在我的眼里,青春就如一只迷途的鹿,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路是满布的荆棘与彷徨。在这迷茫的青春中,又有谁和谁在为青春疯狂?
  • 我工作那点事儿

    我工作那点事儿

    大学毕业的外地女孩李婧,在税务基层工作几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和律师证书。跳槽至事务所,工作数年。最终自己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实现了自我的故事。
  • 潋滟白洋淀

    潋滟白洋淀

    白洋淀深处,是一位多伦多画家记忆里的无限风光,还是一群水乡少男少女命运的挽歌?是生命的避风港,还是灵魂的栖居地?面对潋滟的无边水波,作者给我们芦苇一样繁茂的内心感触……我多伦多的画室,朋友和画廊老板出出进进,墙上的画也换来换去。只有一张小画,老是呆在一个角落。它的背景是荷兰的一片芦苇,芦苇前坐着一个中国村姑。“荷兰”出于“尼德兰(Netherlands)”,中文真应该译为“泥沼地”。泥沼地的上帝肯定是个女的,像维米尔画里的女人,拖着肥大厚重的棉布裙子,把她的属地和子民笼罩其中,迷雾缭绕。
  • 跟范宏大告别

    跟范宏大告别

    过了八十岁的人都能隐隐约约地预知到自己行将来临的死期。这种说法不知对不对,反正阙天津老人相信了。这一天,他说他听到了死神渐渐逼近的脚步声,像广播里天气预报的声音一样清晰、从容和真实可信。那天他醒得比狗还早,他嫌村子太安静了,便在院子里大声嚷起来,这一次我真的要死了。他的四个儿子分别住在院子的四个方向,天气冷,他们还在捂被窝,先是他们的媳妇听到了老人的吵闹,摇醒了各自的男人。儿子们迟迟不答理,老人觉得被怠慢了,很生气,用拐杖使劲地敲打儿子们的房门。
  • 让节约成为习惯:有效节约的38个细节

    让节约成为习惯:有效节约的38个细节

    本书以企业生产经营中现实可行的节约细节为内容,以理念、工作、落实、流程、管理、提升等各个阶段为单元,列举和说明了让节约成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明确能够实施节约的细节所在,帮助读者树立节约意识、践行节约习惯,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多收益、谋得共同发展。本书说理简明,案例丰富,既可以协助企业宣传和确立节约文化,也能够为个人强化节约素养,是一本通俗有益的读本。本书可作为大众读物,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节约培训教材使用。
  •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6:阿里斯托芬喜剧(上)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6:阿里斯托芬喜剧(上)

    权威版本:以剑桥勒伯古典版古希腊文本为依托,收集所有古希腊的传世戏剧作品。名家名译:古希腊罗马文学、文化专家张竹明教授和王焕生教授倾十年之功,从古希腊原文精心译成。全新亮相:绝版多年,全面修订,装帧升级,典雅尊贵,极具收藏价值。大奖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大奖项。位于地中海东北部的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人类戏剧的最早发源地。古希腊悲、喜剧都与酒神庆典和民间滑稽演出有着血缘关系。